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5-07

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难点在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关键在提高就业,出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近年来,县委、政府在认真分析形势、强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的城镇建设发展思路,把城镇建设作为“调结构,活流通,拓市场,促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通过多年努力,全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载体功能不断得到增强和完善,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了解和掌握推进全县城镇化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科学内涵,根据**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城的目标任务,对我县近年来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全县辖10个镇4乡,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61%,小集镇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29.41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7.1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4.2%,低于全国、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全县建成街道61条,总长50.69公里,总面积8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12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4平方米,绿地率17.3%,绿化覆盖率22%,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化面积8平方米;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自来水厂12座,年供水量580万立方米,其中县城年供水量273.7万立方米,县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7%;建成农贸市场28个,面积6.1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建成共用照明路灯1170盏,其中县城890盏、高杆组合灯3组、交通指挥灯12组;建成简易垃圾填埋处理场2座(县城、广通各1座),日处理垃圾80吨,垃圾桶500只、公厕90座。**县城随城南大道、世纪大街、新禧大街、恐龙艺术广场、商业步行街、南北片区一期工程的实施和广电、电信、电力、公安、工商、城南小学、金山镇 政府、国税大楼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县城建设、发展的城市主体骨架已经形成,并开始散发出现代化城市气息。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一)加大城镇规划编制和执行力度。城镇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城镇建设的法律依据,是指导城镇建设的“龙头”。近年来,通过广泛宣传,深化规划指导建设的规划“龙头”意识,树立了“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思路,着力以完善各项规划编制体系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编制报批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及其余13个乡(镇)的集镇总体规划后,并以县城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了《**县城道路专业规划》、《**县城给排水专业规划》和《**县城环卫绿化规划》等专业规划;同时,对部分重点和特色村镇编制了专项规划,包括《黑井古镇保护规划》、《黑井旅游景区总体规划》、《黑井古镇旅游开发详细规划》、《炼象关保护规划》、《妥安琅井村建设保护规划》、《妥安羊毛岭村建设规划》、《广通国际物流园区总体规划》;2006年组织完成了全县14个新农村试点村规划编制,2007年组织完成了40个试点村规划编制;2008年,按照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促进广大农村依据规划科学地进行建设和整治,高效、低耗、低污染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我局以仁兴镇为试点启动了村庄规划。在编制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的执行刚性。一是采取多种传媒加强城镇规划的宣传力度;二是加强管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建设项目的依法实施;三是加强对建设项目审批后的跟踪监督和管理,严厉杜绝和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违法行为,全县城镇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二)加大城镇建设力度。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我局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争取早日建成“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点的现代工业城”的目标,多方谋划,多措并举,把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心和首要任务。一是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及城市化发展目标,确定2006年底至2009年,用3年的时间,投资10亿元分三期逐步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带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及其它关联度大的建筑建材产业的发展,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增长。2007年至今,已启动了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侏罗纪大街向北延长线、世纪大街向北延长线、小北厂至西山村东西向36米街(龙山大道)、世纪大街至**一中东西向24米街(学府路)、金山南路向南延长线、工业大街、龙城中学32米大街及西

河河道绿化景观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1.7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工程投资1.88亿元,完成88.89%。二是按照《**县城总体规划》,以“就近就地搬迁安置”及“解决农民生活出路问题”为原则,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规划了西山小区、厂房小区、官洼小区、小台子小区等六个居民居住小区,以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其中小台子居住小区和官

洼居住小区已按照规划启动实施。三是围绕“以县城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广通、碧城等重点中心城镇建设和黑井、土官、罗川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努力构建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要求,把碧城镇与广通镇按综合发展的模式逐步建设成为县城的副中心;仁兴、一平浪、高峰建成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集镇;土官、勤丰建成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城镇;中村、和平建成以城郊服务型为主的城镇;黑井、川街建成以旅游型为主的特色集镇。全县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重点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城镇格局。

(三)城镇建设管理不断得到强化。

1、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管理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工作,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执法难度大,需要常抓不懈。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易反弹问题,切实加大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等的经常性管理力度,与县级各部门协同作战,进行专项整治,有效解决市容市貌“六乱”问题,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树立了**对外窗口的良好形象。

2、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管理不断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坚持规划许可证、设计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招投标、开工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监管等一系列一条龙的管理制度。一是严格实行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准入登记备案制,加强资质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二是加强建筑业、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是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工程廉政合同》、《建设工地文明施工合同》三合同制度。建筑业、房地产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招投标管理不断强化。推行建设项目低价中标制度,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交易为工作重心,按全州统一标准和程序运作,严格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制、招标代理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招投标备案制、工程监理制、三方取样见证制、工程量增减三方签证制、预结算分离制等制度。对我县管理权限范围内(投资50万元一300万元)的招标工程,严格按相关制度办理。同时,自2004年9月以来,根据省、州有关规定,招标工程必须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为切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依据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从节约建设资金和保证工程质量两方面考虑,严格按照省建设厅文件要求,在全州较早采用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进行评标,该办法体现了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突出了投标人综合实力的考核,大大节约了招标人的投资,节约了国家和集体资金。采用工程量清单评标后,淡化了标底的核心作用,从机制上杜绝和预防了打探标底信息、泄漏标底的行为发生,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行为的滋生,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投入,采取低价中标后,累计节约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保证了工程交易行为的公平竞争,有效杜绝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4、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强化。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要求,严肃基本建设程序,始终重视加强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认真组织做好设计施工图纸的审查,确保设计科学合理;二是认真加强对进场材料的检测及施工过程中(水稳层、级配碎石层等)配合比实验强度等的检测,将检测数据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明确监理单位责任,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保证监理人员认真负责的履行好监理职责,做到客观公正;四是派出专人到施工现场对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并积极解决施工方遇到的问题,搞好协调,做好服务,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5、投资管理不断强化。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节约建设资金,一是在招投标过程中,采取低价中标的原则,合理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二是做好预算审核,合理确定拦标价后进行招投标;三是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增加投资,对建筑材料涨价和不可预见因素等相关问题严格按照工程合同约定条款和相关规定执行,对涉及工程量设计变更增加投资严格审核把关,工程量是否变更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由工程建设协调指挥部决定,工程量变更多少由施工现场甲方代表、监理、施工方共同签证。确保了投资的合理化、规范化管理。

(四)城市建设融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不断的探索,我县城镇建设管理采取政府投资一点、社会融一点、城投公司投一点、施工方垫一点等办法,在城市建设融资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采取bot、tot的企业化运营方式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实现城市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深化城镇供水、城市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的改革,积极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一是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在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开放公用行业建设、运营、作业市场,加快县城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场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投资开发供水、公交、公厕、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二是做好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政府规范定价行为,对投融资方式规范化运作做出具体规定,增强投资者的吸引力,吸引投资,促进项目的较快组织实施,让投资者和政府实现双赢。三是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市政设施、环卫、绿化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作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市道路为载体的道路、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通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大力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和各类资金投入市政公用事业,逐步形成了多元投资、多家经营、共同发展的格局,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来建设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2、积极建立目储备库。以项目争取资金,搭建融资平台,保证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县城西河河道排污整治工程、专项普通商品住房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恐龙艺术广场及商贸步行街开发建设工程、联络线向北延长线建设工程、世纪大街向北延长线建设工程、小北厂至西山村东西向36米街建设工程、世纪大街至**一中东西向24米街建设工程、金山南路向南延长线建设工程、东西向横穿种猪厂32米街至320国道等八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已获得省州补助及信用合作贷款近2亿元,为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约定施工方垫资建设。在签订施合同时与施工方约定,任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至工程完工只拨付70%的建设资金,30%由施工方垫资,其余资金一年后支付。并从2006年起,经县委、政府研究同意,所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施工方垫资70%建设,待工程竣工验收结算后支付其余工程款,由政府按银行同期利率贴息,大大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对经营城市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政府投资、部门出资、群众集资、开发融资等多渠道筹资的机制,树立了经营城镇的潜力大有可挖思想观念,初步形成了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经营城市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广泛实施,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从总体上看,经营城市的观念滞后、思路不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力度不大,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够,“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发展。

(二)缺乏顺畅的投融资机制,融资难。为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扩大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的政策和规定,为积极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政策导向。但经营城镇还是一个全新的理念,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实践,如何经营好城镇,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增强城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按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5—2万人口到城镇,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1.5—-2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5—2亿元资金计,每年需投入2.25—3.75亿元建设资金。**县城要实现全州次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城,至少需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近7平方公里,市政公共设施需投入4一6亿元,根据现有的城镇建设投资体制,难于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市场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体,虽然在经营城镇方向作了一些探索,但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仍然比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是依赖县财改,既使财政负担加大,又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尽快搞活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步伐,走市场化的路子,盘活城镇资产,为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城镇投资提供平台,扩大投融资渠道,城镇建设才可能有大的突破。此外,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城镇管理水平低、产业支撑不力等问题也制约着城镇化发展,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改革创新城市建设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来推进城镇化发展,才能解决制约城镇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

(四)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规模较小。我县多数建制镇是由自然经济条件形成的农村集镇演化而来,普遍存在地域城镇人口偏少,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城镇化的规模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既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资源,最终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五)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由于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不够,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期把握不准,出现了有项目没土地的矛盾。

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围绕一个目标。紧紧围绕建立全州中等次级城市及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城”的目标任务,提高对经营城市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把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举措和关键环节,积极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或移交)、tot(转让一经营一移交)、boo(建设一拥有一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通过经营城市,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其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城市的集聚力、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承载力得到显著增强,真正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发挥城市资产综合效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培植两大产业。一是大力培植城镇房地产业。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为基础,以管理作保障,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专项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低收入群众廉租房建设力度和步伐,努力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开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是大力培植建筑建材业。加强对建筑企业资质、招投标、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等监管,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建筑建材市场行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简化审批程序,创造宽松环境,从政策导向、技术改造、资金筹措等方面积极支持以奕标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业发展和全县建筑企业的改组、改造、合并及资质达标升级,使之培强做大,实现“造船出海”目标,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三)强化“三个责任”。一是强化党建责任制的落实;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强化“责任追究”等四项制度的落实。通过强化三个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本领,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建设事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四)狠抓四项工作。一是狠抓社会维稳工作。要以县委书记大接访领导干部大下访为契机,针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涉及到的规划调整、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占道经营、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至上”的思想,认真进行排查,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服教育工作,为城市建设创造宽松有利环境,减少建设阻力压力,推进城市建设速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二是狠抓城镇详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争取多方支持、多方投入,加快城镇详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科学合理确定城镇片区布局,街区建筑风格,广场、园林小品特点等,从而达到城镇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便于城镇规划的调整、控制和组织实施,体现城镇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三是在抓好现有8条大街建设扫尾工作的同时,狠抓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二期专项普通商品房、低收入廉租房及北片3条道路等建设工程。已开工的要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按期完成。没有开工的,特别是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要紧跟和抢抓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加快规划设计、项目列项、评审报批、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融资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扩大城镇规模,改善城镇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四是狠抓城市管理工作。要把县委主要领导对城市管理作出的新指示和提出的新要求,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两手抓,两不误,齐并进。针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中的“六乱”问题及热点、难点、易反弹问题,与县级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增强经常性巡查管理和突击性专项整治相结,着力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在提高城市的良好形象上加强管理,狠下功力。

(五)做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对城乡规划的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镇)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以实施好新修改发布的《城乡规划法》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强对城镇规划建设中系统地、完整地执行和进行规划调控、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规划依法实施。二是加强对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省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城镇规划区“一书两证”、村庄和集镇规划区“一书一证”和“开工许可证”及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管理,坚决按程序办理,从源头上管理好城镇规划的实施。三是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力度。城镇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组织都无权随意更改,坚决扼制“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不良现象。切实加强对城镇规划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主审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的“五公开制度”,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只笔,管理一盘棋”,接受社会监督和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四是加强对城乡规划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城镇规划具有法律效力的认知程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服务,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减轻贯彻执行城镇规划的难度,减少违反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的发生。五是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合理配备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城建干部队伍,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服务。

(六)深化六项改革。一是进一步加快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针对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建设,努力探索城镇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式,建立和完善公用事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补偿机制,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制约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条条框框,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市政事业改革步伐。按照国家、省、州关于公用事业改革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准入,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让公用事业真正符合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竞争主体。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园林、环卫管养、维护进入市场的完善工作;第二垃圾、污水处理引入市场机制;第三其它公用事业的改革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三是进一步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按既有利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原则,逐步建立土地利用市场,制定城镇建设供地计划,完善城镇基准地价评估和定期发布制度,确保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和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四是进一步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以最后一批专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为契机,完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和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降低将来实行货币分房的压力,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拉动投资,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五是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综合承受能力,把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解除对公民依法申报登记落户的各种条件限制,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解决农村富余人员就业,为城镇发展聚集人气。六是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个体工商户、非公企业职工按照现有国企职工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就业、就学、参军等方面享有本地居民的各项待遇和权益。

篇2: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 者: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课题调研组 时 间:2010年07月05日

体:大 中 小】

【字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强调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和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县政协今年重点调研课题的要求,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展开专题调研,赴嘉兴南湖、上海嘉定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我县有关部门、乡镇、村,召开相关座谈会,了解了一些实际情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了德清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德清工业园区的临杭产业带新格局,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成为我县四大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经济总量迅速增大,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总收入28.4亿元,增长10.2%。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给德清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和保障。2009年,全年完成投资6.87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7%;武康总人口16.5万人,用地规模达到21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积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武康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这些区域拥有85%以上的城镇建设用地,积聚了90%以上的城镇人口。

目前,县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原来的“一城一区一湖”(武康、乾元、下渚湖)调整为“三区一湖”(武康城区、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三区一湖”的县域总体规划成果已编制完成,通过了省市联合鉴定,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县城武康将迎来新一轮的飞跃发展,开始实施“东扩、南拓、中间提升”的工程。

(二)“和美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2009年,“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周密谋划、加紧建设、成绩显著,成功建成了首批13个精品村和10个特色村,并完成了德桐公路沿线、莫干山生态景观环线、下渚湖生态景观环线“一沿两环”景观线的建设,共整合项目资金5830万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绿化工程方面,全年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0943亩,投入资金1.29亿元。建成16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2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编制完成全县农房改造建设规划,实施农房改造4436户。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实施“城乡公交、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10年,我县实施和美家园推进年活动,着力打造“中国和美家园”精品线路,确定25个创建村,规划建成46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全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步伐,把中心村作为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的主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聚,全年计划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4100户。

二、存在问题

(一)城市整体定位尚不够明确。

武康镇自1994年县治搬迁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但是,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才真正契合德清实际,体现德清的城市品质以及代表德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曾经有过一系列关于德清城市定位的说法,但叫几年就被换了,因为这些叫法似乎都不够响亮。我县新的城市化总体规划已布局“双极三片多点”的县域网络和“三区一湖”的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为德清所作的《德清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研究》将德清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描述为:

长三角腹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品质新城

杭州都市圈北翼新型产业基地

这两个定位对德清的城市特点和发展方向有了详细的描述,但眼界还不够开阔,未能体现德清的城市文化特色。

(二)产业发展动力尚不够强劲。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我县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四大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但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工业产值所带来的收益也不高。2009年,上海嘉定区工业总产值2360.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796.4亿,财政总收入达到232.8亿元;我县的工业总产值冲千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56.1亿元,而财政收入只有28.4亿。与嘉定相比,即使排除其中财政性收入的因素,考虑服务业的有关因素,我县工业产值带来的财政收入收益率明显要低。

(三)城市文化个性尚不够突出。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德清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原始瓷器诞生地,被我国考古界誉为“瓷之源”;是中国舞蹈的发祥地之一,有“舞出前溪”的历史记载。德清曾孕育了沈约、孟郊、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游子文化、防风文化等文化精髓成为德清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景观。但是比较周边县市及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显然德清城市文化的营造不够突出,缺乏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产品。长兴有百叶龙、贡茶院,安吉有竹博园、竹子系列产品,桐乡有乌镇„„近几年,德清大力宣传孟郊游子文化和瓷之源文化,建设下渚湖湿地景区和新市古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缺乏文化景观建设的力度,缺乏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介,以至于辐射影响不大。

(四)农村社区化推进不够明显。

2009年8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导我县农村社区化工作,同时印发《2009年德清县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方案》,确定了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启动了我县农村社区化工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基层干部不理解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不了解为什么要抓农村社区、怎么抓农村社区建设,思想有顾虑;广大农民对自己的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怎么保障心中无底,对社区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有上热下冷的现象,农村社区化推进存在一定难度。

(五)旧城改造的强度不够有力。

近几年,围绕重点工程、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德清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旧城改造的力度不够强劲,规划不全面,投入有限,以致效果不明显。如武康旧城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2009年12月,我县设立了中心镇培育专项基金(每年新市1200万元、乾元800万元、钟管800万元),但新市、乾元的旧城改造推进还是缓慢。

三、几点建议

(一)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城市定位。

对一个城市的定位,既要考虑她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又要顾及她的自然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她的城市文化特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与杭州零距离,交通便利,杭宁、申嘉湖杭高速已经运行,杭宁高铁即将建成,杭州二绕正在规划,这赋予了德清明显的区位优势。但这是优势,也存危机。因为快速道路的建立,把所有地方的距离拉近,区位优势被更多的地方分享。德清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既有已经开发的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又有许多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如孟郊游子文化、瓷之源、赵孟頫、德清俞氏等,可见,德清具有生态、人文、休闲、宜居的城市特色。

关照德清历史,曾与上海有过发展蜜月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达贵与商人纷纷筑居莫干山,给莫干山带来了一派繁荣;在近代至抗战时期,新市古镇与上海经济往来密切,蚕丝、羊毛经销上海,远销海外,同时,新市成为附近区域上海工业产品的集散地,经济持续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即使改革开放以后,“德清模式”也是依托上海,与上海的科研所、高校产学研联合,成为德清发展的动力。所以,德清提出“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意义深远。但我们给德清城市定位的时候,是否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在我们已经成为杭州都市圈一员的同时,更多的注视上海,定位如何依托上海发展。因为,德清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接轨上海有实质的突破,就会带来经济飞跃。

对于德清城市的定位,希望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各种研讨,既要听取外地专家的声音,又要吸取本地人士的见解,全方位审视德清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方向,给德清一个能够产生长远影响的定位。

(二)支持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发展好城市产业。上海嘉定区推行城镇化,遵循“动迁农民就地安置、原有产业就地升级、基础建设就地完善,未来发展就地预留”的“四个就地”原则,尤其注重产业升级,发展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出口加工等产业,培育新的产业高地,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从而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以市场为依托推动市场发展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商务和生活配套服务,让优质资源“下乡”,把“叫得响”的医院、学校、剧场引进来,借以提升人气,引进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升级。如上海瑞金医院嘉定分院已开工建设。

德清要加强德清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新城、临杭工业区建设,应重视研究申嘉湖杭高速沿线新市、禹越、新安、雷甸四镇的产业及城镇规划。我们可以借鉴嘉定的经验,科学完善城镇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型产业发展,重点奖励和扶持科技型、环保型的产业,形成以科技创新和环保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招商选资真正注重“选”,认真执行好《关于加快引进“大好高”项目的实施意见》,尤其要选择具有集聚效应的环保型的高新技术项目。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开发区的相关服务设施,不仅服务好外来务工人员,也要服务好企业高端人才,可以请省城优质资源“下乡”,如把县人民医院办成浙江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或邵逸夫医院的分院,让德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城的服务。这样,可以吸引人才,提升人气,增加一个城市的凝聚力,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三)培育文化元素,增强城市魅力。

加快推进德清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突出德清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地域特征,培育城市文化,确定城市文化主题,保存乡村文化,传承乡土文化记忆,从而彰显德清城市的个性、魅力,以及亲和力。

一要明确城市文化主题。把慈爱感恩为内涵的孟郊游子文化作为德清的城市文化主题,无疑是最为恰当的。从影响上说,德清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当代中国在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诗篇;从内涵上说,慈爱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继承上看,德清已经举办两届中华游子文化节,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把孟郊游子文化定为德清城市文化主题,能够增强德清的城市魅力,增加德清招商发展的吸引力。

二要大力推进文化景区的规划建设。以抓工程项目的力度,尽快实施已经规划的孟郊游子文化园建设,同时,规划好中国·德清瓷之源文化旅游景区,将瓷之源遗址博物馆、珍珠文化博物馆、小山寺茶文化展示区、小山漾休闲度假区、赵孟頫管道升墓园等相结合,展示德清特色文化,打造一个集保护、展示、科研、教育、参观、游览、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新景区,使之与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连成一体。

三要妥善保护乡村文化遗存。文化部门要和各乡镇协同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传承乡土文化记忆。随着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将逐步集聚,原有的村落文化将面临冲击。建议对我县乡村,尤其是即将推行社区化的村庄进行村落文化调查,对老宅、古桥、老河埠帮岸、古树名木,以及河道等进行普查,能够保护的尽量保护,避免一刀切式地全部拆除、砍伐、填埋,尽可能保持原有地理风貌,那些有着历史渊源的老地名,一个都不丢弃;对于星罗棋布的小河浜,对水网进行疏浚和清淤,恢复生态。比如,我县有274座古桥梁,就应尽可能原址保护,实在无法保护的,建议在中心城市武康余英溪的后续工程中建设德清桥文化公园,选取有代表价值的古桥统一迁入安置,此举既可保存古桥,又增添了县城武康的历史文化气韵。

(四)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和美家园。

嘉兴南湖区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已经形成了一套规划科学、管理民主、网络健全、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借鉴南湖经验,对照德清农村社区化建设实际,我们建议:

一要统一认识,健全组织网络。根据已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网络,开展调研、培训、交流和学习,进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统一思想,从上而下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工作氛围。建议在开展这项工作时,突出民政部门的相关作用。

二要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中心村发展和开展服务的原则,根据各乡镇自然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范围和居民点。要科学规划中心镇和其他集镇的建设,发挥它们的人口集聚作用,跨村建设新社区;要以“一村一社区”为主要模式精心规划中心村,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一社区名称和服务标识,统一规划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要考虑德清山区的特点,发挥原有宅基地相关公共设施的作用,推行一社区多个居民点的做法,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

三要推行“股票地”,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借鉴前几年“股票田”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行“股票地”,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集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股票地”可分承包地和宅基地两种不同性质,即承包地按承包期限,宅基地按《物权法》相关规定,农民入股土地,交由村集体承包或租赁给经营大户,农民可承包经营,也可坐分红利。这样,可以解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顾虑,不管他搬迁到什么地方,都持有这个土地股份,可以享受权利。农民没有了顾虑,社区化推进也迎刃而解了。关于土地的使用,一定要考虑周全,考虑使用的成本大小,尤其要考虑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

四要以民为本,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围绕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把新社区建设得农民乐于入住的农民乐园,变“要他来”为“他要来”。

(五)加强旧城改造,保护改造并举。

要以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加快建设武康城东新区,打造总部经济的集聚区、高档住宅区和文化体育休闲区。同时,也要改造好武康、乾元、新市的旧城区。当然,旧城改造不只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这是一项综合的城建工程。

一、规划要有品位,保持城市的建筑特色,改造要和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契合,与周遍街区的风格特色相协调,防止出现“千城一面”的倾向。二要加大投入,建设一步到位。从根本上完善交通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改造后的主要城区街道能够承载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投资。三要保留德清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延续城市的“记忆”。要综合考虑历史建筑的价值,由相关文化部门认定,是拆除还是保留。如新市发展古镇旅游,不仅要保护好原有传统建筑,还要恢复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如赵紫宸、赵萝蕤故居等,乾元要保护改造孔庙、溪西街发生清末重大奇案之一笆斗案的老宅等。

篇3: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失地农民,调查报告,对策

一、湖南省对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介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各种矛盾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土地问题引起, 据调查农村60%的农民上访与土地问题有关。伴随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过程的加快, 对农村征地的规模和速度也逐年增长, 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 中国每年至少有三百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现在全国累计的失地农民已达四千到五千万, 已成为庞大的社会群体, 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一千万人以上, 占失地农民20%。几乎所有地区, 特别是经济发达区, 都存有农民失地和失业问题。

2010年5月4日至6月30日, 湖南省统计局农经队抽取长沙、益阳等5市33区县1460户城镇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 发布了《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湖南省统计局农经队的调查主要采取典型调查方式, 就二十多个方面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据统计, 仅4成农民对现在的生活满意或较满意。

二、对失地农民问题的处置不当

1、征地补偿的原则不完善, 补偿标准过低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却并没有明确规定征地补偿采取何种原则, 使我国土地补偿的原则十分模糊。一直以来,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采用有限的低价补偿原则。《报告》中也明确的表示“征地补偿的形式单一, 且补偿标准偏低”。调查结果, 农民被征地后每户平均得到76271.4元补偿, “远低于土地使用权转移后的土地增值部分, 被调查农民普遍反映补偿标准低于目前的市场价位, 低于一个城镇居民正常的城市生活开支和保障。”

同时, 由于土地法中对于土地产权关系的界定模糊, 致使征地的补偿费用无法直接分配到农民手中, 而是受到县政府、村委会层层苛扣, 最后分配到农民手中的费用也就极大的缩水。

2、农民的民主权益没有保障

据湖南农经队调查, 被征地的农民得到的补偿过低, 大部分原因是“农民的民主权益缺失”:在此过程中,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征地程序不完善, 透明度缺乏。使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经营者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 从土地征用认定到补偿费的确定及劳动力的安置各个环节中失地农民完全没有自主权, 农民参与征地的谈判协商的权利被彻底剥夺。

3、失地后面临失业, 社会保障不健全

《报告》分析, 就目前物价水平情况而言, 户均76271.4元的补偿费用仅够农民家庭一般日常生活水平开支三到四年, 远远达不到失地农民长久的保障机制, 所以很多没有固定工作的失地农民便出现了坐吃山空的困境。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处境极为尴尬, 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加上他们大多不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 只能从事如家政、绿化、环卫和治安等, 从事这些行业的收入十分微薄致使他们生活困难, 势必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严重的会产生仇视社会的情绪,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关调查46%的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 所以一部分失地农民便出现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情景, 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4、补偿方式单一, 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其生活

调查中显示1460户受调查的农户, 占78.7%的失地农民家庭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货币补偿, 13.3%的家庭得到了政府提供的住房, 6.5%的家庭获取以地换地补偿, 仅有1.5%的家庭没有得到任何的补偿。从上我们可以看出, 补偿的方式主要采用货币补偿形式, 72.1%的农民反映, 失地后政府及有关部门并没有组织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并且在就业的失地农民中, 仅仅有10.1%是通过政府部门安排获得工作。政府没有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机构, 也没有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给予指导帮助,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问题。

三、采取多种对策来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认识失地农民的问题, 一, 要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我国实行那个城乡分治不仅体现在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财税制度等大的政策方面, 更体现在与农民切身相关的教育不平等、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等方面。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消除这些差异, 完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二, 在征地的环节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提高补偿金的支付标准, 补偿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减少中间的层层截留。征地补偿的标准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第三, 还可以采用“土地换社保”这种方式, 农户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作为为一种物权, 作为资本参与联合创办的农业企业获得收益, 解决其后顾之忧。第四, 政府把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拿出来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机构, 同时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 加大培训的力度, 组织劳务输出。

参考文献

[1]王文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探讨》, 江西农业学报, 200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第十二次常务会议通过, 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

[3]《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省统计局, 2010.6。

篇4:对民和县城镇化建设的浅析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按照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行政建制的市和镇统称为城市。城市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发展的载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作为城市的另一构成部分——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因此,小城镇要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二、民和县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及不足

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国家将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必将促进民和县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二是区位优势:川口镇地处西宁、兰州两省会之间,城市的辐射力强,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穿越而过,其他七镇都在主要交通沿线。三是各族群众特别是回族群众善于经商,回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39.2%,民和县的集市贸易在青海独一无二。四是群众进入城镇和脱贫的愿望强烈。

但是由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对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城镇化水平较低;(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不堪;(三)规划滞后、管理落后;(四)二、三产业相对滞后;(五)人口素质较差,改革开放意识不强,市场经济观念薄弱。

三、积极推进民和县的城镇化

(一)认真做好城镇建设中的城乡规划。要重视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更要重视城镇布局的城镇体系规划。

(二)积极发展一、二、三产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经济是小城镇的基础,没有持续发展的经济,就没有小城镇的兴旺发达。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二、三产业吸引到小城镇来,使其产生强大的凝聚效力。

(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小城镇建设中,资金是核心问题。经初步测算,近期急需完整的八项基础设施,需投资1.08亿元,城镇人口增加5万多,一半人的住宅投资就达4亿多元,小城镇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有力拉动全县经济发展。

(四)改革创新,依法管理。小城镇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城镇功能的发挥、形象的好坏。管理好城镇,首先要促进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该让社会办的事由社会办,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其次要严格依法管理,执行好《民和县县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使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制定政策,消除城镇化进程中的障碍。长期的小农意识和计划经济,使人们之间形成了城里人和乡里人二元人概念,乡里人有钱也难以进城。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政策问题:

1.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对有一定经济条件、有固定住所和稳定业务收入的农村人口,均可根据本人愿意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与城镇人口同等对待,实施“镇民待遇”。其次,手续从简,不收取任何费用。再次,取消和不再办理特种户口。此外,进城后在转为城镇户口的同时,保留其农村户口,来去自由。

2.进一步放宽土地管理制度。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对农民承包地实行流转制度,对进城离土农民,其原有的宅基地可以保留,承包的土地、荒山,果园林地也予以保留。进城农民可以将承包的土地、荒山、果园、林地等依法转包或采取承包地股田制的方式,将承包地使用权市场化、货币化、股份化,以此作为进城农民的原始积累资本。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

3.对进城人口实行市场化安置。分散于自然村的居民向小城镇集中,一部分人是转移居住地,有一部分人还要在小城镇工作,实现工作性质的转移。不论是居住还是工作,都不能用行政的方法安置,可行的办法是实行市场化安置。

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要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直接影响人们走向城镇化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将面临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

篇5: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5年我县行政区划调整为12个乡镇,其中11个乡(镇)政府的办公用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超期服役的问题。各乡镇政府办公用房均属砖木结构,屋面小青瓦,集办公、住宿于一体。因年久失修,房屋椽皮、天棚、地板腐朽损坏严重,房屋主体结构受到影响,且部

分房屋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已成危房。二是房屋功能配置不当。其办公和住宿条件仍维持60、70年代水平,结构、布局和功能极不合理,其中3个乡镇没有会议室,4个乡镇会议室席位无法满足乡镇人代会、党代会等大型会议的需要。曾在乡镇电影院召开的大型会议,亦因电影院的撤除,现无处可召开。三是办公、住宿用房十分紧张。近20年来,各乡镇机构和编制有所增加,但房子没有相应增加。特别是2005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原岩头寨乡、野竹乡、草潭乡合并成为岩头寨乡,该乡政府当时仅有一栋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的综合楼,而该乡政府实际在编人数加上经管站等站所人员共计39人,人均办公住宿用房不足20平方米。与之相同情形的还有原茄通乡与河西镇合并成立的红石林镇政府。此外,高望界乡政府与国营高望界林场政企分开后,政府原用的办公住宿场所及相关设施产权均归属林场,新成立的乡政府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办公楼和宿舍楼,更没有任何办公设施。

二、近三年基层政权建设情况

2005年11月,县成立基层政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县建县50年来首次大规模进行的基层政权整体建设的全面启动。作为基层政权建设牵头单位,我局具体负责组织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落实资金、规划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管理等日常工作。为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资金管理,我局设立了基层政权建设专户,对基建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和独立核算。

三年来,全县共完成投资额 810万元(中央及省、州财政共安排补助性资金350万元,县本级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乡镇自筹160万元),新建断龙山乡、岩头寨乡、山枣乡、古阳镇、罗依溪镇和河蓬乡政府办公楼6栋,总面积6569.3平方米;维修坪坝乡和双溪乡政府办公楼2栋共2796平方米。另外,默戎镇和坪坝乡政府办公楼建设均于2008年10月开工,项目顺延至2009年继续实施。我县基层政权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项目乡镇政府没有资金采购办公设备和完善基础设施,短期内难以搬进新办公场所。断龙山乡、岩头寨乡和山枣乡政府均是在工程竣工一年后才搬进新办公楼办公;古阳镇政府办公楼于2007年7月竣工,及罗依溪镇政府办公楼于2008年6月竣工,但目前都还没有投入使用。

(二)后期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任务艰巨。按12个乡镇政府全部新建,部分乡镇老办公楼改造、维修来测算,下步我县基层政权建设需投入资金1070万元。其中:新建办公楼6栋,面积75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960万元;改造、维修办公楼5栋,面积39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10万元。同时,随着原材料价格和人员工资的大幅上涨,基建成本越来越高,基层政权建设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面对如此大额的投入,而我县财政又十分困难,后期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特别如我县旅游大镇红石林镇,为了整合资源,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对其实行整体搬迁,但是工程投入较大,项目一直没有实施;新成立的高望界乡政府因建设资金投入大,虽然近三年每年都纳入项目实施计划并上报,但项目一直无法实施。

四、建 议

(一)我县是民族贫困县,乡镇政府办公条件差,建议积极向上反映汇报,争取在基层政权建设资金安排上得到倾斜。

(二)基层政权建设不能停留在“办公用房的危房改造、维修”层面上,应结合民族贫困地区乡镇办公用房实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增加扩建和新建项目。同时,需及时对乡镇原有办公用房进行改造和维修,以减缓自然损坏,保证乡镇干部职工最基本的住宿条件。

篇6: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衡阳县国土资源局 2015.4.1)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情况,1、2014年以前,我县组织实施了27个建设用地整理项目,新增农用地125公顷,其中耕地113.7公顷;实施了15个新建项目,占用农用地121.5公顷,其中耕地113.2公顷。缓解了用地屏障,实现了集约节约用地,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件好事,但设计、审批、实施、验收程序太复杂,建议筒政放权;同时对农村零星分散宅基地要放宽政策,灵活操作,投入资金、鼓励推进。

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情况

1、实施情况:2014年底前,已经改造的界牌瓷厂、国营林场、米子社区3处棚户区,土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113820平方米、涉及813户数和2163人;已经改造的城中村有西渡槐花村1处,占地面积11.3亩、建筑面积21100平方米、涉及88户和223人;

2、现状情况:目前存在需改造的棚户区涉及县城和7个老镇的17处、占地面积约521亩、现有棚户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涉及3700余户、12000余人;城中村占地面积约1510亩、涉及5300余户、21000余人。其中,城中村本地人口占七分之五,外来人口占七分之二;

3、我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作法:过去,基本上是采取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实施的方式。那么,涉及安置、经费及资金来源一般由业主负责,政府只是按一定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来推动该项工作;

4、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管理:一般维护原土地权属性质不变,分为集体和国有两种性质,即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如须征收出让供地的,征收补偿按现行文件标准价执行,安置方式一般采取原地安置,具体作法是编制《改造方案》报政府批准,再公开入市,监督土地受让方负责落实。

三、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县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准城镇化”现象较为明显,农民被准市民化,土地被占用、劳动力进城,生产力水平下降等问题突出;三是资金、土地要素制约严重。为此,就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如下:

1、思路必须清析:一要统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二要产城一体,增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三要突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和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四要创新机制,增强城镇建设发展的活力。

篇7: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我县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我想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涌现出巴公、南村2个国家级小城镇,和巴公、南村、高都3个省级小城镇试点乡镇。全县村镇人均居住面积达26.4平方米,100的乡村实现了通油路或水泥路。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

1、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全县17个乡镇已有16个完成了规划,其中达到一级规划的5个,二级规划的11个。全县村级规划完成218个,占总数的36。具体讲,主要呈现出五大特色。

一是乡镇企业主导型。以巴公镇为代表。近年来,该镇涌现出了福盛钢铁公司、179高炉、100万吨焦化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带动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县村镇建设的一大亮点。2004年全国小城镇高峰论坛会议在晋城市召开时,与会专家和学者参观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以金村镇为代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农业基础,该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霍秀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水北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和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仅提高了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推动了村镇规划建设,使之成为以特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小城镇。

三是强村扩张型。以东四义为代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就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规划,先后建成了大型水泥厂、彩印厂等一批规模效益企业,并成功地对全村住房进行拆旧建新改造,建成了高档次的农民住宅楼区和花园式别墅区,还先后建起了幼儿园、文化楼、卫生所、街心公园、洗浴中心、村办电视台和风景旅游区,成为都市化村庄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行动”试点村。

四是迁村并点型。以晋庙铺镇草底铺村为代表,大力发展运输业,积极与邻近自然村庄、山庄窝铺迁村并点,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宽裕型小康村。此外,巴公镇南山等三个小村共同选址建成了新村,金村镇霍秀村、高都镇泊南、山沟等村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五是旅游开发型。金村镇境内拥有珏山、玉皇庙、丹河特大石拱桥等著名景点,借助旅游业的开发,促进了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村镇建设。李寨乡凭借沁河大转弯、九女湖和省级文物三教堂等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为村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2、县城规划建设已经起步。

从2002年起,县委、县政府连续3年把县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县城总体规划模型、县行政中心和行政办公大楼设计方案及其模型已经制作完成,行政中心详规、控规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行政办公大楼已于2004年3月立项,行政中心和凤城南路的500亩建设用地,已报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同意使用。通往县城的凤城桥竣工剪彩,凤城南路全部完成了路基工程。

3、我县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有县无城,功能不全。有县无城是当前我县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因为有县无城,我们不仅没有一个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缺乏城镇集聚功能。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县在市区内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流失约5亿元,税收流失在3000万元以上。

第二,城镇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强。据我国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要达到3——4万人以上,才能较好发挥集聚、辐射功能。我县镇区人口最多的南村不足20000人,最少的南岭不足500人,平均不足5000人,吸纳农村剩余农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

第三,城镇规划水准不高,管理相对滞后。虽然建制镇大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设计水准不高,深度不够。特别是少数领导规划意识淡薄,存在无规划乱建和有规划而不执行规划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第四,建设资金匮乏。多元化招商引资和投资体制尚未形成,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

二、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优势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城镇化率的迫切要求。我县作为全省1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之一,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5。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确定今后5年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初步思路是:以开创村镇建设和县城建设新局面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县城和主要建制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整合、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有泽州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具体要求就是:实施“1113”工程,达到“5446”目标。“1113”工程是:围绕县城建设一个龙头,抓好10个建制镇和10个精品示范小康村建设,规划指导300个行政村建设。“5446”目标是:新增城镇人口5万人,小城镇绿

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集中供气、供热60。

针对我县有县无城、小城镇多而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企业家投资欲望强烈等特有的县情,泽州特色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是:县城应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尽快把县城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品位独特、交通发达、文化繁荣、物流通畅的生态园林城市;中心镇要高标准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城镇;建制镇要突出支柱产业,提高品位,进一步吸引农户向城镇集聚;普遍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意识,发展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全县别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是:

1、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要求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05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要求我省率先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省政府每年都安排有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市政府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的不少于5的资金。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极好的历史机遇。这是动员全县人民建设小城镇的强大精神动力。

2、财力优势明显,民间资金巨大。我县经济综合实力雄厚,2003年位居全省第二,20好范文版权所有04年跨入中国中部地区百强县行列,排第90位,民营经济名列全省十强县之一。财政总收入每年以两位数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了5.52亿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民间闲散资金,仅农业银行的存贷差就有60亿元。这些是我县建设小城镇的坚实基础。

3、我们有独特的外来财富资源。泽州籍有在外工作的巨商、学者和专家为数不少,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资源。特别是台商郭台铭先生,几年来对省城太原和晋城市有过多次巨额捐赠。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应当捷足先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吸引泽州籍在外的名人志士为城镇化建设出资出力。

4、我们有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我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从点到面都取得一些较为丰富的经验,以巴公镇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和全省的试点镇,为全县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我们还可以吸收借鉴大量的外地先进经验,促进我县的城镇化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理念。要我们要在全县强化抓城镇化就是抓产业的观念。大家知道,我县是资源大县,过去靠煤铁两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小高炉的关闭,今后有必要把产业重心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来,使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并以此带动建材、旅游、服务业同步发展,尽快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能够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新型产业写进“十一五”规划,走城镇化建设带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强化市场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潜力很大,许多地方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投一分钱,反而还能从城镇建设中得到收益,增加财政收入。为此,我们要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筹资,民营化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启动民间资金,吸引外来资金,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

3、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指导城镇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监督,保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健康、有序进行,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4、典型引路,扶持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县城建设,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具规模。在10个建制镇建设中,重点抓住巴公、南村、高都、金村、下村、川底、南岭等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省、市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安排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使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使用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

5、统筹城乡发展,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要推行集约用地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引导镇区居民向小城镇居住小区集中,鼓励进镇农民购房和镇区居民集中建房,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要加快对集镇旧区和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要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荒芜地的潜力,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针对财政吃紧的实际,科学决策,市场运作,搞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走出一条“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城镇化发展新路。

6、突出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乡镇要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出台扶持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小城镇优势产业,形成小城镇产业特色,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主力军。

7、建立城镇保障体系,解除进镇农民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建立医保、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镇保障体系。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聚集人气,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篇8:对我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基础设施为物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般条件,是城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世界银行将基础设施分为公用事业设施、公共工程设施以及其他交通设施。[1]根据小城镇的特点,它主要包括电和气等能源设施、交通设施、邮电通讯设施、自来水供应与处理设施、环保设施以及防灾设施。

基础设施种类繁多,但其经济属性有着明显的差异。项目分类理论认为,根据在竞争性、排他性及外部性上的差异,一般可将基础设施分为经营型、准经营型与非经营型三类。[2]经营型基础设施类似于私人产品,以利润为导向,建设经营可完全市场化;准经营型为准公共产品,可以收费但相当部分难以收回成本;非经营型基础设施一般属于纯公共产品,难以由市场有效提供。基础设施这种属性上的显著差异及其相应的分类,使得社会资本不同程度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理论上的基础。

表1 不同属性的基础设施及社会资本的参与度

如表1所示,根据项目分类理论,三种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各自涵盖不同的内容,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也有明显差别。具体而言,对于经营型项目,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最高,政府部门可退出,代之以在资源配置中营造市场化的环境与条件,引入各类民营社会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发挥其投资经营高效率的优势,与此同时加强对基础设施服务尤其是定价上的监督。对于准经营型项目,社会资本参与度位于其次,可在大部分基础设施上不同程度引入,但由于这类基础设施在市场化经营中可能面临亏损,所以需要完善补偿制度,由政府给予社会投资者适量的补贴。对于非经营型项目,其突出的外部性决定了社会资本参与度最低,主要由政府主导,通过各种形式来投资建设。[3]由此可见,前两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可采取市场化模式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本文所谓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是针对这两者而言的。

二、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模式

湖北历来高度重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予以重点支持。小城镇充分借力政策,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不少小城镇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大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缓解资金瓶颈约束。调研表明,湖北省支持的一些重点镇、示范镇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效果显著,具有典型性,如表2所示。从湖北的实际情况看,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取三种模式。

表2 湖北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社会资本的情况

注:资料来源于调研资料整理;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其他未悉数列出。

(一)BOT模式

BOT模式涵盖B00T(建设—拥有—经营—转移)、BOO(建设—拥有—经营)、BT(建设—转移)、TOT(转移—经营—转移)等模式。[3]在湖北省一些典型的小城镇,这种模式已出现较多探索。如大悟县宣化店镇通过典型的BOT模式将镇区内的集贸市场项目市场化,由投资者融资1000多万元兴建总面积为2000多平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同时负责市场周围如步行街、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仙桃市毛嘴镇通过BOT模式引进武汉某公司来建设日处理污水4000吨的处理厂,以解决排水问题;西流河镇通过BOO模式建设车站;彭场镇通过BOOT模式融资1300万元,将自来水网延伸至镇区,彻底解决了7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这种模式的运用使得社会资本能够通过市场渠道供给基础设施并高效率地运营。

(二)PPP模式

PPP模式即公私合营(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4]最典型的是汉川市沉湖镇。该镇近几年来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与福星集团合作,大力推进镇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福星集团在托管镇区3个村的基础上,陆续投入5亿元建镇兴村,刷黑、绿化、亮化镇区内所有主次道路,兴建福星中小学、文化体育中心、剧院、汉川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型购物广场、福星休闲广场、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同时搬迁改造福星农贸市场。这种模式既缓解了财政资金不足的压力,也完善了城镇功能。另外,宜昌夷陵区龙泉镇、武汉东西湖区柏泉镇等也采取这种模式建设基础设施。

(三)融资平台建设

融资平台建设即通过构建融资平台来吸引社会资本,仙桃市的“张沟模式”最具有示范效应,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培育镇级融资主体,由市城投公司出资1100万元、张沟镇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张沟城投分公司;二是明确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城投公司作为主体向社会融资,镇城投公司作为用款方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则制定规划、提供融资担保。该模式的实际运行已初见成效,2010年张沟镇通过融资平台融通资金共计约1900万元,支持镇域内9条主干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并带动投资近5000万元,还建成南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目前,这一模式已逐步推广到彭场镇、毛嘴镇等其他小城镇。

当然,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上述三种模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模式虽然只是在一些典型的小城镇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并未广泛应用于其他小城镇,但它们毕竟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的端倪,代表了市场化改革的一种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障碍

如前所述,就湖北而言,虽然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重点镇、示范镇探索成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主流。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小城镇基础设施依然面临诸多障碍,在动力、阻力与保障方面明显存在一些问题。

(一)投资收益低,社会资本“不愿进入”

首先,基础设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特征,投资收益偏低乃至亏损在小城镇较为普遍,社会资本投资经营的动力不强。从定价方面来看,相当部分基础设施的公共品特点决定了其在经营中不可能实行纯市场化的收费机制,定价偏低致使投资成本难以收回,合理的回报更无法保证。其次,从基础设施投资经营来看,单位成本不易降低,规模经济难以实现。这一方面囿于行政体制,社会资本的投资只能局限于狭小的镇区,无法与相邻行政区域形成协同效应,达到较大规模;另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实现在人口上须达到临界值(如3万),而湖北746个建制镇中,城镇人口3万以上的仅占12.4%,接近60%的镇人口不到1万。[5]第三,湖北小城镇大多经济实力弱,而且“镇财县管”,不少小城镇“寅吃卯粮”,更无力对社会资本进行长期补贴。这些因素弱化了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基础设施的动力。

以乡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为例,湖北现有乡镇污水处理厂50座,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9万吨,而实际处理率仅约16%。乡镇用水人口少、囿于行政体制产生的重复建设是重要原因,规模经济难以实现。这直接导致污水处理成本达到0.8元/吨,高于中小城市。而2012年湖北关于建制镇开征污水处理费标准为“不得高于0.6元/吨”。这0.2元/吨的缺口原定由乡镇财政补贴,但从实际来看无法落实。最终导致一些企业退出或撤资,污水处理服务供给不足。

(二)准入壁垒高,社会资本“难以进入”

基础设施的供给长期以来由政府力量来完成,市场准入问题形成社会资本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直接障碍。在湖北近30个小城镇中,仅有1/3的小城镇对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进行了探索,且主要集中于市场配套、广场、污水处理等项目,而水、电、通讯等一些自然垄断性项目几乎全部由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包揽,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的渠道少,边缘化倾向明显。经营市场同样如此。湖北省早在2005年就提出“开放基础设施经营市场,在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行业引进社会资本”,但大部分经营市场至今依然没有放开,依然主要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只有少数作为放权改革试点的示范镇如汉川市马口镇、仙桃市彭场镇进行项目招投标,但相关的制度也很不完善。这种高准入壁垒致使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陷入“政府无钱建,社会资本不能建”的尴尬境地。

(三)融资服务滞后,资金短板突出

基础设施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大,但融资能力普遍偏弱。在湖北小城镇,针对民营投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需要融资”的企业占到近80%;而反映“融资很困难”的则超过60%。可见社会资本在投资基础设施中有着十分强烈的融资需求,但小城镇金融市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小城镇政府应着力于改善融资环境,提供融资服务。调研显示,政府在此方面的服务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诸如仙桃市“张沟模式”的融资平台建设在湖北小城镇中屈指可数;小城镇发挥桥梁作用引进的金融机构、促成的银企合作也极其有限;在抵押品种与方式创新、信用担保服务方面小城镇还有较大的可作为空间。这种现状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致使投资经营受困于“资金短板”。

(四)分担机制缺位,投资经营风险集中

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经营的风险。对湖北小城镇的调研表明,这些风险来源包括:一是政策风险,小城镇因在政策制定与项目审批上的“弱权”,使其缺乏基础设施发展的自主权,同时也无法确保社会资本投资的利益不受冲击;二是制度“缺位”的风险,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应的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资本的投资经营还无法在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三是市场风险,小城镇经济实力不强、人口集聚少,需求潜力弱,风险可能性较大,而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分散途径、分担或规避机制,风险更多地集中于社会资本上,客观地抑制了社会资本的进入。

四、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思路

上述分析表明,当前制约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经营领域并形成明显障碍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的滞后。因此,要形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的资本来源的多元化,尤其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需要着眼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此来强化社会资本进入的动力,消除阻力,同时增强各方面的服务与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可遵循构建或完善相应的动力机制、准入机制与保障机制的主要思路(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针对小城镇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和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度改革与创新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在有条件的重点小城镇先行试点,再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图1 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基于社会资本的经济理性,通过制度创新或政策引导,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成本,并同时形成良好的收益预期,从而真正从经济上使社会资本具备投资经营的动力。

1. 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作机制,实现规模经济。

小城镇基础设施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意味着只有在经营上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可能实现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打破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的分散格局,建立小城镇之间面向社会资本的共建共享协作机制。具体而言,结合湖北小城镇分布“东密西疏”的不均衡特点和城镇化战略,在小城镇分布密集的鄂东区域,社会资本可在县域间的协调与统筹下,突破原有小城镇行政体制束缚而投资经营基础设施,并实现镇域间共建共享;[6]在小城镇分散、人口规模小的鄂西区域,通过人口的“内聚外迁”或撤并乡镇,集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投资经营的单位成本。

2. 对部分准公共品的基础设施建立收益补偿机制。

准公共品在投资经营上由于其外部性往往难以收回成本。为使经济活动内在化,制度创新需要完善现有的收益补偿机制。对此,小城镇及县级政府应建立专项基金,对在准公共品的投资经营中出现亏损的社会资本制定补偿标准进行适当补贴,减少其亏损并使其适当盈利;或是许以在其他商业性、盈利性项目上的优先投资与经营权利,以弥补其损失,实现“双赢”。同时,社会资本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所以在投资建设的初期,小城镇政府对其可实施较大力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其尽快收回成本。

(二)建立和完善准入机制

市场较高的准入门槛作为一种客观限制,其机制的改革旨在消除垄断,开放市场,解除社会资本进入阻力,使其与其他形式的资本处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中。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资本市场与经营市场的准入制度。

1. 逐步开放基础设施的资本市场。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撑严重乏力,社会资本又难以进入,降低市场的准入、逐步开放市场是缓解矛盾的重要途径。针对湖北小城镇现状,外部性较高、资金需求大、使用频率高的一些准公共品应是资本市场率先开放的重点,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市场建设等。这些领域的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应逐步调整财政资金主导市场的单一投资结构,通过项目招投标制度的完善,主动放松直至取消对社会资本的限入;并进一步将拍卖、租赁、承包、转让等交易形式引入市场,使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进得来”,也能良性运行。

2. 开放经营市场,建立完善的特许经营制度。

基础设施的资本市场与经营市场紧密相连,前者的开放也必然要求后者逐步放开对社会资本的限制。在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运行中,湖北现有的特许经营制度所限定的主要基建项目经营主体仍为各类市政投资企业。现有特许经营制度的完善应对经营主体的界定更为多元化,并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来开放基础设施经营市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社会资本的经营模式、准入标准、经营时限、责权利等方面的内容,做到市场规范有序的运行。

(三)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旨在为社会资本在投资经营基础设施过程中的融资、风险分担等提供保障和服务。它包括融资保障、风险防范以及政府配套等方面的完善。[7]

1. 提供更为完善的融资服务。

基础设施的投资经营离不开良好的融资服务。在小城镇融资相对滞后的情形下,小城镇或其所属的县级政府应发挥中间桥梁作用。政府部门、农村或城市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本三方合作,在明确资金使用的责权利基础上,政府部门争取使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品种,在信贷规模上适度倾斜,为基础设施建设融通更多资金;同时小城镇政府牵头建立信用担保的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或在一定期限内允许以民营企业所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抵押担保。

2.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引入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使社会资本、国有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既能集聚资金,又分散了风险。针对资产专用性强的特点,基础设施投资经营需要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使社会资本能进能出,不至于被“绑定”。县级政府要试点对小城镇的“放权”,赋予其更多的决策权与各项制度制定权,尽量降低政策风险与制度缺失的风险。

3. 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政府服务。

小城镇政府应转向相关的配套工程与服务,为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基础设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资金来源上,“镇财县管”的弊端不利于当前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发展。在“放权”的同时,县级财税应加大向镇级返还的比例乃至全额返还,以确保其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小城镇政府可以尽量争取镇域内各种级别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城市经营,如通过土地置换、城市广告经营等形式增加财政收入;小城镇政府还可以通过合作形式建立镇级融资平台,如试点通过上级政府代发地方债券来增强财力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摘要: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湖北省小城镇为例,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已呈现多元化的现状,但也存在动力不足、市场准入难、融资服务滞后、投资经营风险突出等明显障碍。因此,应从体制机制创新角度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机制、准入机制以及保障机制。

关键词:社会资本,小城镇,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R].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15-18.

[2]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12-115.

[3]贾海峰,王旗红.我国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2,(6):66-69.

[4]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政府激励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80-83.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建制镇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86-303.

[6]郑曙光.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构建[J].三江论坛,2007,(7):10-14.

上一篇:帝王推崇《金刚经》下一篇:cif术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