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24-06-30

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5七律·长征

备课时间:2014年10月18日

上课时间:2014年10月21日 班级:五(3)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三:课前准备:

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VCR。②准备诗配乐《七律〃长征》。

③教学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此诗距离现在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结合内容的理解上看注释而理解全诗的意境。而诗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

席豪迈的诗风。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读准诗歌: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

2、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板书课题)

4、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5、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读诗

(二)赏读诗句,领略诗境

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交流)

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

——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划出来。你们都是划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

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出示)

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红军是怎样面对的?(再次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只等闲”)。

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再带着感受读一读,讨论红军其中的辛苦。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呢?

3、出示:“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小结: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

我们胜利了(读)—(怎样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又该怎样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更加明确怎样读)三个句子带着不同的感情去朗读。

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出示:铁索度图片

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小结: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知道这个背景指导学生读句子。欣赏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度视频。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雾气蒸腾,巧渡金沙,欢快心情)

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学生自由补充)

4、出示:“更喜/ 岷山/ 千里/ 雪,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诵读全诗,品悟诗情。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齐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学唱七律诗,升华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五)作业布置

(1)出示:填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腾细浪,乌蒙()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梁()寒。

更喜()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险山恶水-----英勇、乐观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通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现在的小学生对长征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理解文本,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以读带讲,运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感情朗读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的一些英勇场面:如巧渡金沙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补充,加以充实,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再现眼前,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想象红军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红军对困难的藐视,红军的伟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情景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篇2: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篇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体会诗歌表达中的部分艺术手法以及炼词的精妙。

教学准备:

有关长征的音频、视频、图片、背景资料,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感知“长征”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聊了聊长征和毛主席,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你们该怎样来读题目? (反复读好课题)

2. 红军远征历时一年多, 行程二万五千里, 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吧! (师配乐朗诵) 听了这首诗, 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粗浅感受:红军长征非常艰难……)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点题, 老师通过名人评价、有感染力的配乐诵读, 把现代的课堂一下子拉开时空的距离, 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绪, 让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投入到诗歌中去, 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感受“远征难”

1. 在这首诗中, 毛主席用了一个字形容长征, 哪个字? (板书:难)

你们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长征的艰难的, 体会到这的的确确是一次历经千辛万苦的远征?请你读读诗, 边读边想象。 (学生自由读诗)

2. 交流体现“难”的词句, 理解有关词语并指导朗读。

翻山越岭

(1) 五岭逶迤:五岭不是一座山, 是五座山连在一起, 长达1000多里。

(1) 红军战士翻过了一座山, 眼前还是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岭, 迎接他们的还是一道道山岭啊! (导读:五岭逶迤)

(2) 当时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越山岭的困难吗?他们的境况是前有阻拦, 后有追兵, 不能停下片刻休息!白天, 他们要全速行军, 夜晚, 手执火把也要%%%%, 烈日炎炎, 他们要%%%%大雨滂沱, 他们也要%%%%。而所有这些山路, 红军战士全靠双脚飞速地翻山越岭, 难不难? (再读五岭逶迤)

(2) 乌蒙磅礴:乌蒙山高大险峻的样子。

(1) 乌蒙山海拔高达2300多米, 你爬过山吗?你们的吴中区第一高山穹窿山海拔不过二三百米, 这乌蒙山可相当于10座穹窿山的叠加啊! (指读:真是高大险峻啊!)

(2) 红军战士仅仅爬山吗?为了作战的需要, 他们还肩上扛着沉重的枪弹, 背上背着军需物资, 手里拉着牲畜, 真是举步维艰啊! (指读:乌蒙磅礴)

嶙峋的山石把一双双草鞋都磨穿了, 这样的行军是何等的艰难啊! (齐读)

(3) 岷山千里雪:海拔最高处达5000多米, 红军翻越的山岭也在3000米以上, 山腰上常年积雪。

(1) 听他读这个词语, 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啊?你仿佛还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 行军、作战了近一年的红军战士, 此时身上穿的是%%%%, 脚上是%%%%, 天寒地冻, 饿了、渴了只能%%%%, 很多的战士就长眠在这巍巍雪山之中啊!

(4) 对于边行军边作战的红军将士来说, 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 要翻越这样一座座充满艰险的崇山峻岭, 没有顽强的意志力, 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啊! (导读) 翻越其中的几座山已是如此之难, 何况是主席说的——万水千山呢? (引读:万水千山)

渡江涉水

(1) 长征途中, 红军一共渡过24条河流, 毛主席在诗中写了其中的两条, 分别是——金沙江、大渡河。渡江难在哪儿呢?

(1) 金沙江:江面宽阔达100多米, 水急浪大, 每秒流速达5米。 (感受一秒五米)

(1) 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水势吗?

(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奔腾不息咆哮而下)

(2) 不光我们可以通过查找课外资料, 感受到渡江的艰难, 其实, 好好地读读诗句, 读懂诗意, 你也能感受到。指名交流:水急浪大, 把高耸入云的山崖都拍暖了!

(2) 大渡河:更是一个天险, 桥下水流湍急。敌人占领了桥头, 筑了碉堡, 整个桥面只剩下13根铁锁链。

(1) (投视) 你们看,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13根锁链横跨在100多米宽的江面上, 两边是深山峡谷, 看到这样一座桥,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心惊胆寒、心惊肉跳、魂飞魄散、提心吊胆)

是啊, 这样的桥要过去实在是万分艰难, 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导读)

更何况, 对面是敌人的—— (碉堡) , 他们正用疯狂的火力向我军战士扫射。要过这桥, 真是难上加难啊! (齐读)

(2) 那么, 能不能不过这座桥呢?不能!因为这是唯一一条可以突出重围的道路, 如果不能夺取这座桥, 让红军主力胜利通过, 那么, 红军面临的是全军覆没的后果!正是因为如此, 红军战士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主席在通过之后, 如今想来, 一股寒意还是久久留在心头。让我们一起读:大渡桥横铁锁寒。 (指导朗读)

3. 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不仅环境险恶, 而且

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 要进行残酷的战斗。前有拦敌, 后有追兵, 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 淌过了一条条大河, 翻雪山, 过草地, 走过了——万水千山。

同学们, 这是怎样的一次远征呀? (学生自由交流: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

4. 同学再来读题:长征。

在历时一年多的征程中, 大大小小的战役400多次, 平均每行军300米就会有1个战士牺牲。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看视频) 看了短片, 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自主交谈)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的习题, 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的艰难险阻。红军跋山涉水的艰难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平时休闲中的困难所能比拟的, 也不是学生凭空就能想像的, 因此, 凭借媒体和教师充分补充相关资料, 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境, 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远征中的艰难险阻并把感知的内容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和反馈, 加深对诗歌中“远征难”的理解和体悟。在理解和朗读的指导上是有层次的递进的, 从字词表面的意思入手, 融情入境, 层层深入, 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诵的水平和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分版块的设计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调控课堂。

三、感悟“不怕远征难”

1. 同学们从诗句中充分地感受到了长征途中的一个个艰难险阻, 但是毛主席仅仅是要通过这首诗歌告诉我们远征的困难吗?显然不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你又是从哪个词眼中体会到的? (板书:不怕。)

2. 的确, 毛主席在诗的首联就告诉了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对待万水千山中的一切困难, 都看作是——只等闲!让我们一起响亮地读出红军战士的宣言。

3. 请你还是回到主席的诗中去, 看看哪些字词撞击着我们的胸怀, 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途中所有困难的, 把一切困难都看成是平常小事的?

(1) 只等闲:只把它当作平常的事情看待。

把什么当作是平常的事情看待?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 是啊, 那崇山峻岭算什么?那激流险滩算什么?那枪林弹雨算什么?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气概才能把所有的困难都等闲视之啊!这需要怎样的乐观的心态才能把所有的困难都等闲视之啊!

(2) 腾细浪: (好像) 翻滚的细浪;走泥丸: (好像) 脚下滚动的泥丸。

(1) 那绵延千里不绝的五岭山脉, 那高耸入云的乌蒙山, 红军战士都用脚一一丈量了, 在英勇乐观的红军战士眼里, 把它们看做是微泛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 这是何等的豪情啊!

(2) 或许从表达的方法上, 我们已读出了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 夸张有两种, 一种是把小的东西往大里说, 一种是把大的东西往小里说。主席运用了哪一种呢?从这艺术的对比夸张中, 你读出了红军什么品质?

(交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读)

这正是毛主席在诗的首联写的。 (齐读)

(3) 更喜岷山千里雪。

(1) 面对崇山峻岭, 面对皑皑白雪, 战士们想到的是远征的胜利啊!所以是——喜上眉梢, 心里是乐开了花啊!

(2) 是啊, 红军战士一路征服了逶迤的五岭, 征服了磅礴的乌蒙, 征服了滔滔的金沙江, 征服了凶险的大渡河, 征服了高耸入云的千里雪山, 让我们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这两句诗中去读——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3) 越过了这座雪山就意味着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红军成功地保存了有生力量, 才使革命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怪不得主席说——更喜岷山千里雪。

(4) 同学们, 毛主席在1935年10月给全体战士朗诵这首诗时, 1934年8月,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时8.6万人, 而今, 胜利在望时, 只剩下8千人。主席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战士们什么呢? (胜利在望了!充满信心, 迎接新的挑战!加油!) 让我们一起怀着喜悦、带着豪情再来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把前面体会的“难”与后面挖掘的诗眼“不怕”相结合, 两者遥相呼应, 对比中更加能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英勇乐观的革命大无畏精神。通过对字词字面意思的理解, 结合教师补充的课外资料与数据, 让学生充分地在字词的理解中体悟红军战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并通过朗读感染学生情绪, 让学生从诗词中走个来回, 体悟情感, 深入文本, 再通过有感情地诵读, 表现出对文本的理解。

四、体会诗歌艺术

1. 我们通过朗读与交流, 读懂了诗意, 步入了诗境, 体会了诗情。在红军跋山涉水的路程中,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面对敌人疯狂的围追堵截, 红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惊心动魄的, 大大小小400多次战役, 如果一一记叙, 那恐怕不是五十六个字了, 五六十万字也写不完啊, 所以, 毛主席艺术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战役, 向我们展现了红军一路远征而来的足迹。让我们一起随着毛主席的诗, 穿越时空的隧道, 用我们的心灵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吧! (配乐齐诵)

2.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 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刚才从“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无畏。从“更喜、尽开颜”中品味到了红军战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的豪情。还有哪些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暖”、“寒”。)

这一暖一寒不仅仅是温度的体现, 更大程度上是心情的外露。

(暖:红军大部队全部安全渡河, 不费一枪一弹, 就渡过天险金沙江, 红军心里自然感觉喜洋洋、暖融融的;回想起这一精彩的胜利, 毛主席也感到极大的喜悦。

寒:损失惨重的泸定桥一战, 让人回想起来至今仍觉得心惊胆寒啊!不仅是铁锁的冰冷让人心生寒意, 主席在三天之后走过这还弥漫这硝烟的铁索桥时, 心里油然而生的是对牺牲的将士的哀思啊!) 用心地再来读一读这颈联。

3. 同学们, 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 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的地方还有很多。他先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 然后写红军战士一路跋山涉水, 勇往直前, 取得长征全面胜利, 全军欣喜若狂。可谓是一气呵成啊!让我们好好地背诵下来, 积淀在我们知识的仓储中, 更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吧! (学生背诵) (此环节机动)

【设计意图】通过咬文嚼字, 体会诗歌的凝练和一些表情达意的初步特点, 也突破理解难点的瓶颈, 结合当时背景深入作者的内心, 激发情感的共鸣。毛泽东诗词的精妙, 以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概, 让学生在理性研读和感性冲击下找到其中的某个平衡点, 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 也为今后的诗词教学关注表达的方式打下铺垫。

五、感叹“长征”精神

1. 关于长征, 我们了解甚少, 今天仅仅是从一首诗中窥其一二而已。七十五载弹指一挥间, 当年的长征历程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 对于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对于在那艰苦卓越的年代中所凝结而成的一种精神,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配乐齐诵)

2. 这个单元是革命题材单元, 相信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更多的革命故事,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 对于这首诗, 对于红军的革命, 你的感悟会更加深刻!推荐大家查找、读读有关长征的诗歌、故事。

篇4:《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 同学们,我们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PPT出示毛泽东像片)他是谁?你对毛泽东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自己对毛泽东的了解)

2.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呢!(师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 长征》。

3. “七律”是什么意思?“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

4.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并简介。1935年10月,红军完成了惊心动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毛主席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5.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这些战士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战士,这支队伍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一位外国作家,为何对一支中国军队给予这样高的评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现历史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初步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2. PPT出示词语,指导读词,读出每个词的“味道”。

3.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 诵读品味,领悟诗境

1. 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2. 把你看到的这些山水,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万水千山)透过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千难万险)

3.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来到五岭和乌蒙。(出示图)

(1) 五岭:连绵起伏——你从诗中哪个词体会到的?(逶迤)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岭是怎样的岭?(PPT五岭的远景、近景图片,补充五岭资料)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五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 乌蒙:高、险峻——你从诗中哪个词体会到的?(磅礴)(PPT出示乌蒙山图片及资料)

(3) 这是些什么样的山啊!想想红军在这崇山峻岭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经过长途跋涉,那单薄、破烂的衣服,怎么抵得住高原上的寒冷?在山上可能没有吃的、喝的;忍饥挨饿的他们,可能几天几夜没合眼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战士们的伤口还在流血;另一场战斗又打响了……)

4. 可在红军眼中,这却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岭?(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诗句,你又读出了什么?(理解:腾细浪、走泥丸)逶迤的山岭,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滚动的泥丸。同学们,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5. 现在,让我们回到1935年5月,来到天险大渡河边。(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6. 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读出了怎样的红军战士?(不怕苦、坚强)这就是——(板书)无畏。你还读出了什么?(信心)这就是——(板书)乐观。

7.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同学们刚才看录像,看到了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生命铺就的道路!(生齐读)

8. “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我们回忆起来,还有点心惊胆寒。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低,那13根铁索也让人心发“寒”。望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9. 把悲痛埋在心底,把信念写在脸上。谁也挡不住红军前进的脚步,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红军战士?

10. 1935年5月,长征队伍来到金沙江南岸,我们来看,这就是金沙江。(播放视频:金沙江。随视频简介)看着金沙江水一次次拍打着江岸……仿佛把这江岸都拍暖了。说说这“暖”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金沙江水势很大)

11. 金沙江水流湍急,红军是如何渡过金沙江的呢?(课件出示资料《巧渡金沙江》)聪明勇敢的红军战士,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渡金沙江。此时此刻,红军战士高兴、兴奋,他们又一次战胜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前途越来越光明了,这就是“暖”。

12. 一“寒”一“暖”,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男女读)

13. 这股暖流,就像春天的风,就像冬天的火,抚摸着、激励着红军战士,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手挽着手,心连着心,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岷山。啊,胜利在望着他们呀!看,红军战士们跳啊,唱啊。同学们,一起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 “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谁再来读这两句,读出你的喜悦。

15. 同学们,红军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用坚定的脚步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了理解诗的难度,很好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学生亲身感受那种艰难险阻,体会了红军的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 总结升华,感悟诗人情怀

1. 回顾长征,毛泽东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融进了只有8行、56个字的一首七言律诗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向人们述说着……(播放歌曲《长征》:横断山,路难行……)此时此刻,你想对毛主席说些什么?

2. 这首诗正是红军光辉的形象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伟人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经典诗。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再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借助远教课程资源中的视频,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感受红军战士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五、 布置作业、拓宽视野

历时一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远望漫漫征途,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课后大家可以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页,查阅有关长征的书籍,如《地球的红飘带》《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也可以积累毛泽东诗词,感悟他的诗人情。最后,把你的感受在班级QQ群里与大家分享,开好“走进长征”班级读书会。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检索式的高效率阅读方式,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为学生搭建平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篇5: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和搜集的阅读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尤其是“逶迤、磅礴、等闲、泥丸、暖、寒”的意思。

2、正确、流利、发自内心地朗读、诵读、背诵诗文。

3、借助语言情感铺设、想象画面、视频资料和反复诵读感悟红军的英勇和乐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像。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教师简介这首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示范朗读、教读。

1、老师先示范朗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读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篇6: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

25《七qī律lǜ·ch长

ángzh征ēng

m毛áoz泽édō东ng

h红óngj军ūnb不ú怕pàyu远ǎnzh征ēngn难án,w万ànshu水ǐqi千ānsh山ānzh只īd等

ěngxi闲án。

w五ǔlǐ岭ngw逶ē迤iyíté腾ng细xìlà浪ng,w乌ūm蒙ěngp磅ángb礴óz走ǒun泥íwá丸n。

j金īnsh沙āshu水ǐp拍āiy云úny崖ánu暖ǎn,d大àd渡ùqi桥áohé横ngti铁ěsu索ǒh寒án。

gè更ng喜xǐm岷ínsh山

篇7: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说课人:九江小学

何细庆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内容是《七律 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 长征》是第一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全诗,交流收获,理解诗意;第二课时品读诗句,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二、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1.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上面说道,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长征中的故事,在学生说出几个故事之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长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的课文。它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2.细读诗歌,理解意思。通读全诗之后,请学生结合注释,尝试说说诗歌大意。在这里重点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例如,在理解难点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利用图片、板画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接着出示练习题“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前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后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通过小练习,体会比喻的精妙,想象的奇特,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难”以及红军战士 “不怕难”的乐观精神。

3.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假设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把心放在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自己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二是抓住“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我首先播放歌曲《长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不仅是自然环境之难,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之难,更有党中央内部分裂之难,真是难上加难!“而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我讲解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我及时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引导学生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最后谈谈板书,“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篇8:《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如果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那么《七律·长征》便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是诗人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 诗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书写, 以地名推动景致转换向前, 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

1.回答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有这样一句话: (出示)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 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请同学们说一说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个震惊人类历史的伟大事件? (长征) 。

2.揭示课题。这个大事件又被毛泽东主席以五十六个字的一首《七律·长征》的诗浓缩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以毛泽东主席对长征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来创设情境, 使学生对“远征难”与“红军不怕远征难”有初步的感受, 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解诗题

1.读着诗题, 你发现了什么? (题目里有一个小圆点。)

2.圆点前边的“七律”这两个字, 表示这是一首古体诗。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由八句组成, 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内容。观察这首诗每一句末尾的字, 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诗题是诗歌的眼睛, 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七律·长征》这个题目, 不仅点明了诗的内容, 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而且界定了诗歌的体裁属于七律。

三、读诗句

1.拼读生字。

2.自读律诗, 要读正确流利。

3.教师范读, 然后指导学生用平仄规律来读。在读律诗的时候, 注意把握平声和缓, 仄声短促的要领, 要抑扬顿挫, 音韵和谐。

设计意图:在律诗的朗读教学中凸显平仄发声处理, 不仅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 而且也能把律诗的古韵带入课堂。

四、释诗意

1.说说你在预习时觉得难理解的词语是哪些? (预设:“逶迤”“磅礴”)

2.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预设: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用简笔画画一画来理解)

3.同桌讨论, 理解诗的意思。

4.填空检测。

(红军) 不怕远征的 (艰难) , 哪怕要用双脚去走过 (万水千山) , 也只当做是 (平常事) 。 (逶迤) 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 只像那 (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 (磅礴) 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 只像那 (脚边滚动小泥丸子)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岸边高耸入云的山崖, 让人感到 (温暖) ,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只有十三根铁链, 让人感到 (心惊胆寒) 。更是欢喜 (白雪皑皑) 的岷山, 红军到了这里个个都 (喜笑颜开) 。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词语理解是诗意理解的基础。以自己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去理解词语,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五、悟诗情

1.默读整首诗, 找出与“长征”意思最为接近的一个词。 (远征)

2.诗句中哪个词能表明这是一次历经二万五千里的远征? (万水千山) 。

3.“万水千山”也可以说成是“千山万水”。下面我们就跟随着红军的脚步一起去度量这千山万水吧! (1)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 途经十一个省, 作者选取的是哪些山, 这些山各有什么特点?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千里雪) 。 (2) 看五岭的图片, 除了可以用逶迤来形容, 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五岭? (连绵起伏的五岭, 蜿蜒起伏的五岭, 苍山如海的五岭) 像五岭这样连绵不绝的群山环绕, 有进无出, 在《孙子兵法》中就叫天牢。 (3) 看乌蒙山图片, 除了课本上用“磅礴”来形容乌蒙山, 你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高耸入云的乌蒙山, 望而生畏的乌蒙山, 巍峨的乌蒙山) (4) 看岷山图片, 红军长征最后的历程是翻越覆盖着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为什么作者反而还说是“更喜”呢? (因为此时红军胜利在望, 心情舒畅。所以, 一眼望去, 风雪交加的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 (5) 五岭之长, 乌蒙之高, 岷山之冷, 每一座山都不简单, 设身处地为在五岭行军的红军想一想, 他们可能在衣食住行方面遇到什么困难? (分组讨论) (1) 这天牢一样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 又是怎样的五岭呢? (宛如“腾细浪”的五岭。师:这是因为——— (生) 红军不怕远征难!) (2) 这高耸入云的乌蒙, 在红军眼里, 不过是——泥丸, 这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3) 这白雪皑皑, 渺无人烟,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岷山, 在红军的眼里还“更喜”了, 这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6) 作者把起伏极大, 路程极长的五岭比作极小的细浪, 又把极高的乌蒙比作极小的泥丸,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夸张) 。这样的夸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

4.走完了千山, 我们再跟着红军去渡那“万水”。在这万千溪流海河中, 作者选取的水是——金沙江、大渡河。 (1) 在金沙江上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就是巧渡金沙江。谁能讲讲这个故事? (巧渡金沙江在战略战术上最为智慧, 红军不伤一兵一卒就渡过了天险金沙江, 取得了前进的主动权, 让人回想起来就觉得心里这般温暖。) (2)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 那么强渡大渡河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大渡河上的桥叫泸定桥, 这个桥上只有十三根铁链, 这样的桥让你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心惊胆寒) 可红军战士却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 夺取了泸定城, 这样的胜利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红军的勇敢顽强, 即使胜利了, 也是赢得悲壮!) (3) 你对“暖”和“寒”有怎样的发现? (暖和寒, 互为反义词。暖是胜利后心里温暖的感觉。寒的意思是飞夺泸定桥是一场严峻冷酷的战斗, 即使胜利了, 回味起来也让人心惊胆寒。) 一暖一寒, 是温度的巨变, 也是情感的巨变。

5.跟着红军的脚步, 我们走过了万水千山。请想一想, 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红军去迎接最后的胜利? (不怕) 是的, “不怕”就是这首诗的诗眼。让我们像红军那样,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把红军的豪气读出来。

6.默读全诗, 想一想: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打了几百次战役, 为什么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敌军的字眼? (作者对张牙舞爪, 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 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 只有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才能拥有。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 这就是毛泽东诗词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长征二万五千里, 担当了长征途中经过的万水千山。顺着这个线索去发掘, 五岭、乌蒙、岷山担当了“千山”, 金沙江和大渡河担当了“万水”。红军视这千难万难的“千山万水”如“细浪”, 如“泥丸”, 如“等闲”, 抓住了对比, 就抓住了诗歌的重心, 就能理解革命者的乐观主义与豪迈情怀。

六、拓诗境

这样蕴藏着乐观积极, 展现着王者之风的诗歌, 在毛泽东主席的长征诗词中, 俯首可拾。而在毛泽东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这两首词里, 又蕴含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

篇9:《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1.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简单了解长征情况。那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幕后,有太多故事,但是作者毛泽东却仅用七律道尽了长征的万古风流。让我们齐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3. “七律”七言律诗,“长征”诗歌的题目,在朗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生讀)《七律 长征》

二、 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 学生自由读诗歌,交流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适当做点拨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或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本文关于长征的专有词语较多,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是清除阅读障碍的重要手段。

2. 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 不怕难)

3. 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长征,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将这首诗浓缩为一句话,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三、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所以诗中说——(万水千山)

(2)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是怎么走的呢?(就靠两只脚走路,非常艰难。)

(3) 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的态度呢?(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4)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你觉得红军战士怎样?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5) 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红军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2.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1) “逶迤”这个词的偏旁是走字底,瞧它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这就是“逶迤”。

(2) “腾细浪”你是如何理解的?

(3)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4) 五岭的特点是“绵长”,“乌蒙山”呢?(图片文字介绍:磅礴的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这就是磅礴的乌蒙山。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5) 欣赏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张图(乌蒙山与泥丸图片的对比)说说你的感受。

(6)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设计意图】合理选择解读的方法和手段: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教学融词语、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3.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引导质疑,问题主要为暖、寒的理解。

(2)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价值,许多人和你有同样的困惑,让我们看课后习题二,就请你把题目读一读,你认为对不对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特别之处,并与之展开对话,质疑问难,以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的、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学习的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3) (映示画面)看,这就是波翻浪涌、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此时的金沙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4)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课件映示文字,配音朗读:巧渡金沙江)

(5)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沉重吗?

(6) 你们真是战士们的知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暖”。(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课件图片推至上方)

过渡:巧渡金沙江发生在五月,同样在五月,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却用一个“寒”字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作各种猜想)

(7) 事实是否如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请看(映示录像)

(8) 刚才的战争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说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9)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硝烟滚滚弥漫,铁索滴滴鲜血。这样的悲壮与惨烈怎一个“寒”字了得。(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10) 金沙江智取,大渡桥恶战。这一暖一寒,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的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引进,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拓展面,彼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暖”“寒”的情感之旅信手拈来,将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心弦,获得难得的“高峰体验”。

4.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随着红军战士攀过了山,趟过了河。而事实上,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渡过24条这样的河流,哪一座山不难?哪一条河不险?作者无法一一列举,将所有的难和险都浓缩在了“万水千山”中。(板书:万水千山)

5.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历经九死一生,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真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革命之师!如果你是红军的一员,征服了千山万水,你心中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6.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岷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茫茫雪山上,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但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怎能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呢!所以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什么?(坚强、勇敢、乐观)

(3) 让我们把这坚强、乐观都融入朗读中。

四、 拓展延伸,涵泳真谛

1. (出示全诗)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

2. 积累,试背。

3.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军队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史诗。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带领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设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缔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生齐读)长征。

篇10: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篇11: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作者:暮云春树 邮箱:nsg12@163.com 借助课件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课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加入一些图片和资料,不仅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观察、体会等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相关课件:

篇12:《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毛泽东的有关资料:

1、通过课前预习,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

过渡: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主席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

二、读诗文,解“七律”

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默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同桌交流。

⑵、全班汇报交流:

抓住关键词,相机出示“长征专题学习网站”有关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想诗境,悟诗情

1、读完诗文,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学到红军什么精神?

2、过渡:

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你听,那嘹亮的歌声催人前进,胜利的旋律使人振奋。播放歌曲《长征》。

3、是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感受长征,再次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小继续教育五年总结下一篇:关于勇气的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