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 李海侠定稿

2024-06-24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 李海侠定稿(精选6篇)

篇1:《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 李海侠定稿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海港区和美实验学校 李海侠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领略诗人的胸怀。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活动: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准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

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

从诗歌、雕塑、电影、故事、歌曲方面进行拓展,帮助学生了解长征。

4、作业:

必做:背诵《七律·长征》

选做: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积累下来。或者观看关于长征的电影,写一篇读后感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和美实验学校 李海侠

在此次联片教研中,我选择了执教《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

今天,我终于走上了讲台。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很有收获。

一、教学思路较为清晰。

本节课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二、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首先是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但是,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如在长征路线图的使用时机上,也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用长征路线图作为学生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在理解“万水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算跨越11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路,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回味着这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是,我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会不断努力的。

篇2:《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 李海侠定稿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中心小学

吴金定 教学背景

《七律·长征》,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人教版一到五年级的教材里,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大量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电影图片剪辑),通过课上的勾画批注,合作交流,有感情地诵读,深入理解诗意,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气概。因此本节课力求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课题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感悟诗情;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拓宽渠道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各种图片资料,既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了课外的读物及媒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为课内知识的理解放缓了坡度,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上的勾画批注,合作交流,有感情的诵读,深入理解诗意,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课文所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诸多困难,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盲目求深求透,对《长征》一诗的理解,要理解透尚待来日,学生有所感悟即可。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之前在网上通过百度搜索有关长征的相关教学材料(如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视频),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了长征的路线图及《长征组歌》中的《长征》的音频以及毛泽东的诗词等,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百度搜索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据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上打破逐句分析理解的枯燥教学模式,淡化教师的讲解分析,强调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交流以“勾画批注、小组交流”为主要方式,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紧紧围绕“入境”与“入情”做文章,使学生在视听交织中,在互动、互助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和表达欲,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良好感觉和信心,进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积累。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感悟诗情;背诵诗文。

2.组织形式上变单一为丰富,变枯燥为形象。为了缩小时空差距,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视听作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开头以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引入,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了情感,顺利导入新课。加入百度搜索到的吸引学生的三个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和“胜利会师”,再现了逼真的场景,以凝聚学生情感,形成强烈共鸣,不仅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

3.能力培养上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勾画批注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感悟诗情;背诵诗文。

教学准备

⒈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⒉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通过网络搜索或查阅书籍等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课前欣赏大合唱《七律·长征》

(http://play.baidu.com/?__m=mboxCtrl.playSong&__a=19673256&__o=/song/19673256_playBtn&fr=-1||)

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个“寒”字?(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师:同样是两次胜仗,一个用“暖”来形容,一个却用“寒”,为什么?(指名说)

这两句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重要战役,既写出了胜利的喜悦,也写出了惊险悲壮的战斗场面。

用自己的朗读把暖和寒的区别表现出来,同桌练习读——指读——评读——男女生分读。

[设计意图]

利用电教媒体再现两次战役的动人场面,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史实,激起情感,对诗句产生感性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无限敬仰之情。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更喜”是什么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什么?

翻越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观看红军胜利会师影片片段)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此时此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尽开颜。齐读最后两句诗,读出你的感受。

(5)教师小结:这首诗描绘了红军长征中的几幅图画?仅仅这些吗?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此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所以说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师:现在你怎么理解长征?(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长征是什么?

2、毛主席的这首诗,被作曲家谱成了曲子,几十年来久唱不衰,曾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热血沸腾。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长征。

学生练习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在歌曲《长征》的伴奏中,全体配乐诗朗诵。(可以背诵,并加动作。)

3、,阅读欣赏《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4、了解《长征组歌》(http://baike.baidu.com/view/65850.htm)

5、课后作业:(1)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2)抄写并背诵七律·长征。[设计意图]

结尾部分在《长征》乐曲中练习诗歌朗诵,既是帮助学生背诵、记忆,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一种情感的场中,不断受到感染,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动情地表达,尽兴地发挥。了解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教学反思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我通过各种手段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专家点评

吴老师在这一课里,留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吴老师在这一课里,尽量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理解字词,进而理解诗句内容,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豪情万丈。

二、巧妙地指导学生朗读。

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吴老师通过练习读、指读、评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围绕课文主题,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

吴老师在最后选来《忆秦娥 娄山关》等毛主席的诗词作品,作为本文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拓展延伸。这样的阅读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体会诗歌表达中的部分艺术手法以及炼词的精妙。

教学准备:

有关长征的音频、视频、图片、背景资料,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感知“长征”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聊了聊长征和毛主席,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你们该怎样来读题目? (反复读好课题)

2. 红军远征历时一年多, 行程二万五千里, 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吧! (师配乐朗诵) 听了这首诗, 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粗浅感受:红军长征非常艰难……)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点题, 老师通过名人评价、有感染力的配乐诵读, 把现代的课堂一下子拉开时空的距离, 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绪, 让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投入到诗歌中去, 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感受“远征难”

1. 在这首诗中, 毛主席用了一个字形容长征, 哪个字? (板书:难)

你们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长征的艰难的, 体会到这的的确确是一次历经千辛万苦的远征?请你读读诗, 边读边想象。 (学生自由读诗)

2. 交流体现“难”的词句, 理解有关词语并指导朗读。

翻山越岭

(1) 五岭逶迤:五岭不是一座山, 是五座山连在一起, 长达1000多里。

(1) 红军战士翻过了一座山, 眼前还是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岭, 迎接他们的还是一道道山岭啊! (导读:五岭逶迤)

(2) 当时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越山岭的困难吗?他们的境况是前有阻拦, 后有追兵, 不能停下片刻休息!白天, 他们要全速行军, 夜晚, 手执火把也要%%%%, 烈日炎炎, 他们要%%%%大雨滂沱, 他们也要%%%%。而所有这些山路, 红军战士全靠双脚飞速地翻山越岭, 难不难? (再读五岭逶迤)

(2) 乌蒙磅礴:乌蒙山高大险峻的样子。

(1) 乌蒙山海拔高达2300多米, 你爬过山吗?你们的吴中区第一高山穹窿山海拔不过二三百米, 这乌蒙山可相当于10座穹窿山的叠加啊! (指读:真是高大险峻啊!)

(2) 红军战士仅仅爬山吗?为了作战的需要, 他们还肩上扛着沉重的枪弹, 背上背着军需物资, 手里拉着牲畜, 真是举步维艰啊! (指读:乌蒙磅礴)

嶙峋的山石把一双双草鞋都磨穿了, 这样的行军是何等的艰难啊! (齐读)

(3) 岷山千里雪:海拔最高处达5000多米, 红军翻越的山岭也在3000米以上, 山腰上常年积雪。

(1) 听他读这个词语, 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啊?你仿佛还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 行军、作战了近一年的红军战士, 此时身上穿的是%%%%, 脚上是%%%%, 天寒地冻, 饿了、渴了只能%%%%, 很多的战士就长眠在这巍巍雪山之中啊!

(4) 对于边行军边作战的红军将士来说, 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 要翻越这样一座座充满艰险的崇山峻岭, 没有顽强的意志力, 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啊! (导读) 翻越其中的几座山已是如此之难, 何况是主席说的——万水千山呢? (引读:万水千山)

渡江涉水

(1) 长征途中, 红军一共渡过24条河流, 毛主席在诗中写了其中的两条, 分别是——金沙江、大渡河。渡江难在哪儿呢?

(1) 金沙江:江面宽阔达100多米, 水急浪大, 每秒流速达5米。 (感受一秒五米)

(1) 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水势吗?

(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奔腾不息咆哮而下)

(2) 不光我们可以通过查找课外资料, 感受到渡江的艰难, 其实, 好好地读读诗句, 读懂诗意, 你也能感受到。指名交流:水急浪大, 把高耸入云的山崖都拍暖了!

(2) 大渡河:更是一个天险, 桥下水流湍急。敌人占领了桥头, 筑了碉堡, 整个桥面只剩下13根铁锁链。

(1) (投视) 你们看,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13根锁链横跨在100多米宽的江面上, 两边是深山峡谷, 看到这样一座桥,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心惊胆寒、心惊肉跳、魂飞魄散、提心吊胆)

是啊, 这样的桥要过去实在是万分艰难, 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导读)

更何况, 对面是敌人的—— (碉堡) , 他们正用疯狂的火力向我军战士扫射。要过这桥, 真是难上加难啊! (齐读)

(2) 那么, 能不能不过这座桥呢?不能!因为这是唯一一条可以突出重围的道路, 如果不能夺取这座桥, 让红军主力胜利通过, 那么, 红军面临的是全军覆没的后果!正是因为如此, 红军战士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主席在通过之后, 如今想来, 一股寒意还是久久留在心头。让我们一起读:大渡桥横铁锁寒。 (指导朗读)

3. 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不仅环境险恶, 而且

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 要进行残酷的战斗。前有拦敌, 后有追兵, 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 淌过了一条条大河, 翻雪山, 过草地, 走过了——万水千山。

同学们, 这是怎样的一次远征呀? (学生自由交流: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

4. 同学再来读题:长征。

在历时一年多的征程中, 大大小小的战役400多次, 平均每行军300米就会有1个战士牺牲。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看视频) 看了短片, 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自主交谈)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的习题, 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的艰难险阻。红军跋山涉水的艰难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平时休闲中的困难所能比拟的, 也不是学生凭空就能想像的, 因此, 凭借媒体和教师充分补充相关资料, 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境, 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远征中的艰难险阻并把感知的内容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和反馈, 加深对诗歌中“远征难”的理解和体悟。在理解和朗读的指导上是有层次的递进的, 从字词表面的意思入手, 融情入境, 层层深入, 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诵的水平和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分版块的设计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调控课堂。

三、感悟“不怕远征难”

1. 同学们从诗句中充分地感受到了长征途中的一个个艰难险阻, 但是毛主席仅仅是要通过这首诗歌告诉我们远征的困难吗?显然不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你又是从哪个词眼中体会到的? (板书:不怕。)

2. 的确, 毛主席在诗的首联就告诉了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对待万水千山中的一切困难, 都看作是——只等闲!让我们一起响亮地读出红军战士的宣言。

3. 请你还是回到主席的诗中去, 看看哪些字词撞击着我们的胸怀, 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途中所有困难的, 把一切困难都看成是平常小事的?

(1) 只等闲:只把它当作平常的事情看待。

把什么当作是平常的事情看待?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 是啊, 那崇山峻岭算什么?那激流险滩算什么?那枪林弹雨算什么?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气概才能把所有的困难都等闲视之啊!这需要怎样的乐观的心态才能把所有的困难都等闲视之啊!

(2) 腾细浪: (好像) 翻滚的细浪;走泥丸: (好像) 脚下滚动的泥丸。

(1) 那绵延千里不绝的五岭山脉, 那高耸入云的乌蒙山, 红军战士都用脚一一丈量了, 在英勇乐观的红军战士眼里, 把它们看做是微泛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 这是何等的豪情啊!

(2) 或许从表达的方法上, 我们已读出了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 夸张有两种, 一种是把小的东西往大里说, 一种是把大的东西往小里说。主席运用了哪一种呢?从这艺术的对比夸张中, 你读出了红军什么品质?

(交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读)

这正是毛主席在诗的首联写的。 (齐读)

(3) 更喜岷山千里雪。

(1) 面对崇山峻岭, 面对皑皑白雪, 战士们想到的是远征的胜利啊!所以是——喜上眉梢, 心里是乐开了花啊!

(2) 是啊, 红军战士一路征服了逶迤的五岭, 征服了磅礴的乌蒙, 征服了滔滔的金沙江, 征服了凶险的大渡河, 征服了高耸入云的千里雪山, 让我们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这两句诗中去读——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3) 越过了这座雪山就意味着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红军成功地保存了有生力量, 才使革命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怪不得主席说——更喜岷山千里雪。

(4) 同学们, 毛主席在1935年10月给全体战士朗诵这首诗时, 1934年8月,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时8.6万人, 而今, 胜利在望时, 只剩下8千人。主席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战士们什么呢? (胜利在望了!充满信心, 迎接新的挑战!加油!) 让我们一起怀着喜悦、带着豪情再来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把前面体会的“难”与后面挖掘的诗眼“不怕”相结合, 两者遥相呼应, 对比中更加能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英勇乐观的革命大无畏精神。通过对字词字面意思的理解, 结合教师补充的课外资料与数据, 让学生充分地在字词的理解中体悟红军战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并通过朗读感染学生情绪, 让学生从诗词中走个来回, 体悟情感, 深入文本, 再通过有感情地诵读, 表现出对文本的理解。

四、体会诗歌艺术

1. 我们通过朗读与交流, 读懂了诗意, 步入了诗境, 体会了诗情。在红军跋山涉水的路程中,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面对敌人疯狂的围追堵截, 红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惊心动魄的, 大大小小400多次战役, 如果一一记叙, 那恐怕不是五十六个字了, 五六十万字也写不完啊, 所以, 毛主席艺术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战役, 向我们展现了红军一路远征而来的足迹。让我们一起随着毛主席的诗, 穿越时空的隧道, 用我们的心灵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吧! (配乐齐诵)

2.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 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刚才从“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无畏。从“更喜、尽开颜”中品味到了红军战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的豪情。还有哪些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暖”、“寒”。)

这一暖一寒不仅仅是温度的体现, 更大程度上是心情的外露。

(暖:红军大部队全部安全渡河, 不费一枪一弹, 就渡过天险金沙江, 红军心里自然感觉喜洋洋、暖融融的;回想起这一精彩的胜利, 毛主席也感到极大的喜悦。

寒:损失惨重的泸定桥一战, 让人回想起来至今仍觉得心惊胆寒啊!不仅是铁锁的冰冷让人心生寒意, 主席在三天之后走过这还弥漫这硝烟的铁索桥时, 心里油然而生的是对牺牲的将士的哀思啊!) 用心地再来读一读这颈联。

3. 同学们, 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 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的地方还有很多。他先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 然后写红军战士一路跋山涉水, 勇往直前, 取得长征全面胜利, 全军欣喜若狂。可谓是一气呵成啊!让我们好好地背诵下来, 积淀在我们知识的仓储中, 更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吧! (学生背诵) (此环节机动)

【设计意图】通过咬文嚼字, 体会诗歌的凝练和一些表情达意的初步特点, 也突破理解难点的瓶颈, 结合当时背景深入作者的内心, 激发情感的共鸣。毛泽东诗词的精妙, 以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概, 让学生在理性研读和感性冲击下找到其中的某个平衡点, 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 也为今后的诗词教学关注表达的方式打下铺垫。

五、感叹“长征”精神

1. 关于长征, 我们了解甚少, 今天仅仅是从一首诗中窥其一二而已。七十五载弹指一挥间, 当年的长征历程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 对于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对于在那艰苦卓越的年代中所凝结而成的一种精神,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配乐齐诵)

2. 这个单元是革命题材单元, 相信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更多的革命故事,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 对于这首诗, 对于红军的革命, 你的感悟会更加深刻!推荐大家查找、读读有关长征的诗歌、故事。

篇4:《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 同学们,我们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PPT出示毛泽东像片)他是谁?你对毛泽东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自己对毛泽东的了解)

2.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呢!(师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 长征》。

3. “七律”是什么意思?“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

4.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并简介。1935年10月,红军完成了惊心动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毛主席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5.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这些战士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战士,这支队伍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一位外国作家,为何对一支中国军队给予这样高的评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现历史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初步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2. PPT出示词语,指导读词,读出每个词的“味道”。

3.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 诵读品味,领悟诗境

1. 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2. 把你看到的这些山水,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万水千山)透过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千难万险)

3.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来到五岭和乌蒙。(出示图)

(1) 五岭:连绵起伏——你从诗中哪个词体会到的?(逶迤)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岭是怎样的岭?(PPT五岭的远景、近景图片,补充五岭资料)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五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 乌蒙:高、险峻——你从诗中哪个词体会到的?(磅礴)(PPT出示乌蒙山图片及资料)

(3) 这是些什么样的山啊!想想红军在这崇山峻岭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经过长途跋涉,那单薄、破烂的衣服,怎么抵得住高原上的寒冷?在山上可能没有吃的、喝的;忍饥挨饿的他们,可能几天几夜没合眼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战士们的伤口还在流血;另一场战斗又打响了……)

4. 可在红军眼中,这却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岭?(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诗句,你又读出了什么?(理解:腾细浪、走泥丸)逶迤的山岭,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滚动的泥丸。同学们,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5. 现在,让我们回到1935年5月,来到天险大渡河边。(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6. 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读出了怎样的红军战士?(不怕苦、坚强)这就是——(板书)无畏。你还读出了什么?(信心)这就是——(板书)乐观。

7.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同学们刚才看录像,看到了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生命铺就的道路!(生齐读)

8. “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我们回忆起来,还有点心惊胆寒。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低,那13根铁索也让人心发“寒”。望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9. 把悲痛埋在心底,把信念写在脸上。谁也挡不住红军前进的脚步,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红军战士?

10. 1935年5月,长征队伍来到金沙江南岸,我们来看,这就是金沙江。(播放视频:金沙江。随视频简介)看着金沙江水一次次拍打着江岸……仿佛把这江岸都拍暖了。说说这“暖”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金沙江水势很大)

11. 金沙江水流湍急,红军是如何渡过金沙江的呢?(课件出示资料《巧渡金沙江》)聪明勇敢的红军战士,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渡金沙江。此时此刻,红军战士高兴、兴奋,他们又一次战胜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前途越来越光明了,这就是“暖”。

12. 一“寒”一“暖”,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男女读)

13. 这股暖流,就像春天的风,就像冬天的火,抚摸着、激励着红军战士,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手挽着手,心连着心,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岷山。啊,胜利在望着他们呀!看,红军战士们跳啊,唱啊。同学们,一起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 “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谁再来读这两句,读出你的喜悦。

15. 同学们,红军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用坚定的脚步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了理解诗的难度,很好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学生亲身感受那种艰难险阻,体会了红军的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 总结升华,感悟诗人情怀

1. 回顾长征,毛泽东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融进了只有8行、56个字的一首七言律诗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向人们述说着……(播放歌曲《长征》:横断山,路难行……)此时此刻,你想对毛主席说些什么?

2. 这首诗正是红军光辉的形象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伟人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经典诗。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再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借助远教课程资源中的视频,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感受红军战士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五、 布置作业、拓宽视野

历时一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远望漫漫征途,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课后大家可以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页,查阅有关长征的书籍,如《地球的红飘带》《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也可以积累毛泽东诗词,感悟他的诗人情。最后,把你的感受在班级QQ群里与大家分享,开好“走进长征”班级读书会。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检索式的高效率阅读方式,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为学生搭建平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篇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如果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那么《七律·长征》便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是诗人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 诗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书写, 以地名推动景致转换向前, 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

1.回答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有这样一句话: (出示)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 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请同学们说一说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个震惊人类历史的伟大事件? (长征) 。

2.揭示课题。这个大事件又被毛泽东主席以五十六个字的一首《七律·长征》的诗浓缩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以毛泽东主席对长征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来创设情境, 使学生对“远征难”与“红军不怕远征难”有初步的感受, 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解诗题

1.读着诗题, 你发现了什么? (题目里有一个小圆点。)

2.圆点前边的“七律”这两个字, 表示这是一首古体诗。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由八句组成, 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内容。观察这首诗每一句末尾的字, 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诗题是诗歌的眼睛, 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七律·长征》这个题目, 不仅点明了诗的内容, 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而且界定了诗歌的体裁属于七律。

三、读诗句

1.拼读生字。

2.自读律诗, 要读正确流利。

3.教师范读, 然后指导学生用平仄规律来读。在读律诗的时候, 注意把握平声和缓, 仄声短促的要领, 要抑扬顿挫, 音韵和谐。

设计意图:在律诗的朗读教学中凸显平仄发声处理, 不仅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 而且也能把律诗的古韵带入课堂。

四、释诗意

1.说说你在预习时觉得难理解的词语是哪些? (预设:“逶迤”“磅礴”)

2.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预设: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用简笔画画一画来理解)

3.同桌讨论, 理解诗的意思。

4.填空检测。

(红军) 不怕远征的 (艰难) , 哪怕要用双脚去走过 (万水千山) , 也只当做是 (平常事) 。 (逶迤) 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 只像那 (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 (磅礴) 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 只像那 (脚边滚动小泥丸子)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岸边高耸入云的山崖, 让人感到 (温暖) ,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只有十三根铁链, 让人感到 (心惊胆寒) 。更是欢喜 (白雪皑皑) 的岷山, 红军到了这里个个都 (喜笑颜开) 。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词语理解是诗意理解的基础。以自己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去理解词语,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五、悟诗情

1.默读整首诗, 找出与“长征”意思最为接近的一个词。 (远征)

2.诗句中哪个词能表明这是一次历经二万五千里的远征? (万水千山) 。

3.“万水千山”也可以说成是“千山万水”。下面我们就跟随着红军的脚步一起去度量这千山万水吧! (1)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 途经十一个省, 作者选取的是哪些山, 这些山各有什么特点?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千里雪) 。 (2) 看五岭的图片, 除了可以用逶迤来形容, 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五岭? (连绵起伏的五岭, 蜿蜒起伏的五岭, 苍山如海的五岭) 像五岭这样连绵不绝的群山环绕, 有进无出, 在《孙子兵法》中就叫天牢。 (3) 看乌蒙山图片, 除了课本上用“磅礴”来形容乌蒙山, 你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高耸入云的乌蒙山, 望而生畏的乌蒙山, 巍峨的乌蒙山) (4) 看岷山图片, 红军长征最后的历程是翻越覆盖着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为什么作者反而还说是“更喜”呢? (因为此时红军胜利在望, 心情舒畅。所以, 一眼望去, 风雪交加的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 (5) 五岭之长, 乌蒙之高, 岷山之冷, 每一座山都不简单, 设身处地为在五岭行军的红军想一想, 他们可能在衣食住行方面遇到什么困难? (分组讨论) (1) 这天牢一样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 又是怎样的五岭呢? (宛如“腾细浪”的五岭。师:这是因为——— (生) 红军不怕远征难!) (2) 这高耸入云的乌蒙, 在红军眼里, 不过是——泥丸, 这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3) 这白雪皑皑, 渺无人烟,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岷山, 在红军的眼里还“更喜”了, 这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6) 作者把起伏极大, 路程极长的五岭比作极小的细浪, 又把极高的乌蒙比作极小的泥丸,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夸张) 。这样的夸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

4.走完了千山, 我们再跟着红军去渡那“万水”。在这万千溪流海河中, 作者选取的水是——金沙江、大渡河。 (1) 在金沙江上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就是巧渡金沙江。谁能讲讲这个故事? (巧渡金沙江在战略战术上最为智慧, 红军不伤一兵一卒就渡过了天险金沙江, 取得了前进的主动权, 让人回想起来就觉得心里这般温暖。) (2)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 那么强渡大渡河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大渡河上的桥叫泸定桥, 这个桥上只有十三根铁链, 这样的桥让你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心惊胆寒) 可红军战士却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 夺取了泸定城, 这样的胜利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红军的勇敢顽强, 即使胜利了, 也是赢得悲壮!) (3) 你对“暖”和“寒”有怎样的发现? (暖和寒, 互为反义词。暖是胜利后心里温暖的感觉。寒的意思是飞夺泸定桥是一场严峻冷酷的战斗, 即使胜利了, 回味起来也让人心惊胆寒。) 一暖一寒, 是温度的巨变, 也是情感的巨变。

5.跟着红军的脚步, 我们走过了万水千山。请想一想, 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红军去迎接最后的胜利? (不怕) 是的, “不怕”就是这首诗的诗眼。让我们像红军那样,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把红军的豪气读出来。

6.默读全诗, 想一想: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打了几百次战役, 为什么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敌军的字眼? (作者对张牙舞爪, 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 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 只有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才能拥有。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 这就是毛泽东诗词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长征二万五千里, 担当了长征途中经过的万水千山。顺着这个线索去发掘, 五岭、乌蒙、岷山担当了“千山”, 金沙江和大渡河担当了“万水”。红军视这千难万难的“千山万水”如“细浪”, 如“泥丸”, 如“等闲”, 抓住了对比, 就抓住了诗歌的重心, 就能理解革命者的乐观主义与豪迈情怀。

六、拓诗境

这样蕴藏着乐观积极, 展现着王者之风的诗歌, 在毛泽东主席的长征诗词中, 俯首可拾。而在毛泽东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这两首词里, 又蕴含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

篇6:《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1.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简单了解长征情况。那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幕后,有太多故事,但是作者毛泽东却仅用七律道尽了长征的万古风流。让我们齐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3. “七律”七言律诗,“长征”诗歌的题目,在朗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生讀)《七律 长征》

二、 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 学生自由读诗歌,交流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适当做点拨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或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本文关于长征的专有词语较多,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是清除阅读障碍的重要手段。

2. 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 不怕难)

3. 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长征,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将这首诗浓缩为一句话,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三、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所以诗中说——(万水千山)

(2)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是怎么走的呢?(就靠两只脚走路,非常艰难。)

(3) 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的态度呢?(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4)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你觉得红军战士怎样?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5) 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红军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2.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1) “逶迤”这个词的偏旁是走字底,瞧它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这就是“逶迤”。

(2) “腾细浪”你是如何理解的?

(3)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4) 五岭的特点是“绵长”,“乌蒙山”呢?(图片文字介绍:磅礴的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这就是磅礴的乌蒙山。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5) 欣赏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张图(乌蒙山与泥丸图片的对比)说说你的感受。

(6)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设计意图】合理选择解读的方法和手段: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教学融词语、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3.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引导质疑,问题主要为暖、寒的理解。

(2)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价值,许多人和你有同样的困惑,让我们看课后习题二,就请你把题目读一读,你认为对不对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特别之处,并与之展开对话,质疑问难,以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的、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学习的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3) (映示画面)看,这就是波翻浪涌、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此时的金沙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4)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课件映示文字,配音朗读:巧渡金沙江)

(5)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沉重吗?

(6) 你们真是战士们的知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暖”。(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课件图片推至上方)

过渡:巧渡金沙江发生在五月,同样在五月,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却用一个“寒”字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作各种猜想)

(7) 事实是否如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请看(映示录像)

(8) 刚才的战争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说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9)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硝烟滚滚弥漫,铁索滴滴鲜血。这样的悲壮与惨烈怎一个“寒”字了得。(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10) 金沙江智取,大渡桥恶战。这一暖一寒,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的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引进,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拓展面,彼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暖”“寒”的情感之旅信手拈来,将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心弦,获得难得的“高峰体验”。

4.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随着红军战士攀过了山,趟过了河。而事实上,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渡过24条这样的河流,哪一座山不难?哪一条河不险?作者无法一一列举,将所有的难和险都浓缩在了“万水千山”中。(板书:万水千山)

5.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历经九死一生,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真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革命之师!如果你是红军的一员,征服了千山万水,你心中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6.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岷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茫茫雪山上,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但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怎能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呢!所以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什么?(坚强、勇敢、乐观)

(3) 让我们把这坚强、乐观都融入朗读中。

四、 拓展延伸,涵泳真谛

1. (出示全诗)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

2. 积累,试背。

3.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军队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史诗。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带领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设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缔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生齐读)长征。

上一篇:2023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公积金贷款操作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