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2024-04-0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共8篇)

篇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文章对台湾地区实施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台湾创造力教育的政策体系和推动措施,总结了台湾高校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供借鉴的启示:制定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台湾的创意蜚声海内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全球经济体创新力排行榜,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11,位居亚太第3,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创新驱动经济体最关注的“创业期待”指标排名全球第1;“新产品发展”和“新技术开发”指标分别排名全球第2和第3。除高端科技创新以外,台湾民众的创新理念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设计独特的创意美食、创意手工艺品和创意生活用品,身处台湾,会感受到创新创意无处不在。如此骄人的创新成果,离不开教育对民众创造力的重视和培育。

课题组成员多次赴台湾高校长短期进修,对该地区的创造力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与创业教育相比,台湾地区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秉持“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教的”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创造力教育,激发整个地区民众的创造力潜能,提升民众创造力和地区竞争力。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台湾高校在实施创造力教育推动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所以本文以台湾高校实施的创造力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可供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的经验。

一、政策与计划: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背景

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开展得较早,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的实验阶段、70~80年代的推广阶段、90年代的“立法”阶段以及20世纪初的大发展阶段,到目前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

台湾以打造创造力地区为目标,多部门共同推动创造力教育,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均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各项经济、科技、人力发展方案均把发展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议题。,台湾发布了《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并实施了“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

20,“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一期开始实施,针对各教育阶段,推出创意学子、创意教师、创意学校、创意生活、创意智库、创意学养等6项先导型行动方案;,“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第二期开始实施,推动地方创造力教育(初中、小学)、创意高中职(高中、中职)、创意学院(高等学校)、成人创造力教育(社区学院)4个子计划,深入推进各阶段创造力教育。20,“创造力教育中程计划”结束,成果丰硕。,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想象力与科技研究/实作能力培育”整合计划,大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又推出了“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中程计划(—),使创造力教育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二、机构与课程:台湾高校开展创造力教育的实践经验

1.台湾高校成立创造力教育专门组织,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创造力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专门推动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例如,台湾政治大学成立了“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从事创造力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创意学分学程专班和未来学院,进行创意招生选拔、设计跨领域课程和组建多元师资授课,培养创新创意方面的精英人才;打造“创意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教师的创意教学和学生的创新体验营造创意的环境。台湾师范大学则整合全校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成立创意学院,举办“创造力发展硕士学位班”,培养创造力教育师资。台湾大学设置创意创业学程推动和咨询委员会,举办创意创业学分学程培训班,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创业实践。笔者通过文献查找、实地参访等形式研究了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现这些科技大学也都成立了推动创造力教育的专门机构。例如,远东科技大学成立了“创造力中心”,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国际发明展,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创业。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成立生活创意学院和创意产业经营学位学程,分别培养时尚生活创意设计人才和创意产业高级管理人才;成立新创及技转中心,协助该校各科技中心推动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企业新创等相关工作;成立创新育成中心,帮助师生对接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及商品化,辅导新设中小企业运营并成功创业。

2.台湾高校普遍开设创造力教育课程,成效显著。广义上看,创新能力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机制和创业精神;狭义上看,创造力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创造力的具体实践,而创业则以创新成果为源泉。因此,台湾高校尤其重视创造力教育。台湾地区有150多所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笔者查询到了其中98所高校的选课系统,结果显示,台湾大学、成功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69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力教育课程,如“创意思考”“创意思考与问题解决”“逻辑与创意思考”“创意发想与实践”等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且多数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相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激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潜力。

除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必修课程外,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开设了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供学生选修,如“机械设计与创新”“服务创新设计与验证”“创意设计行销”“资讯科技与创新”“文创产品开发实务”等。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这98所台湾高校中有52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很少有校级层面的创业必修课。因此,与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台湾高校更加重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并注重与创业教育的衔接。在创造力教育政策和高校创造力教育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在国际创意大赛、设计大赛中屡获大奖,亚太地区的十大设计名校中,台湾地区就有6所。台湾高校的创造力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三、借鉴与启示: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和衔接的课程体系

1.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制定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并使前后政策具有延续性。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教育部门、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整体制定个人、学校、产业、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多主体协同创新创造的促进政策与落实计划,开发个人的多元智能和创造潜能,营造学校的创新创意教育环境,鼓励产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孕育创意蓬勃的生态文化。

创造力教育从娃娃抓起,应整体制定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衔接融通的创造力教育政策和具体计划,开发适合各阶段年龄特点的创造力教育课程。幼教和中小学阶段注重创造潜力的开发,大学阶段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阶段注重创新工作和创意生活方式的引导。政策推动的对象,大众与精英并重,既要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也要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新潜能。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政策和计划,普及创造力教育,提升全体民众的创造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2.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台湾高校普遍成立了创造力教育专门机构,整体推动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陆高校可以借鉴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成立“创意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三创中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三创中心”统筹全校的“三创”教育工作,负责“三创”整合性课程设计,服务与协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意创业工作活动,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推进创新成果参加国际发明展,协调“创意成型中心”和“创意育成中心”开展创意孵化和创业孵化工作;“创意成型中心”指导学生创意专题制作,形成创意成果,该中心由设计学院、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联合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拓展政行企校资源,辅导师生将创意成果商品化,实现创意成果的技术转移或自主创业,该中心由产学研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成立。

学生首先在“三创中心”的服务下萌生创意的“种子”,接着在“创意成型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创意实作,最后在“创新育成中心”帮助下发展完善,育成创业。三个中心协作运行,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有机衔接。在三个中心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建构实体创意和虚拟创意“双平台”,普及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例如,打造“创意发想室”“创意格子铺”“流动创意市集”等实体创意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创意环境,催生学生的创意;打造网络创意空间等虚拟创意平台,提供创意素材资源,方便师生创意作品的交流分享。

3.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造力课程,并以创造力课程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与实践为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据基础课程、延展课程、领域课程、实作课程、衔接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创造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专业领域创新—创意专题实作—创新与创业—创业理论与实践”6个环节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开设多元创意发想课程,传授学生创新技法,启发学生的创意;同时,开设专业领域的创新课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让创新成为有源之水;在“创新思维训练”“多元创意发想”和专业领域创新课程学习之后,不少学生产生了创意,此时开设创新专题实作课程,帮助学生筛选创意,指导学生专题实作,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创意转化为创业才更有价值,接着开设创新与创业融合课程,前续创意课程,后接创业课程,促进创意增值,如开设“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与创业”“文创产品设计与创业”等课程;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基础”“创业财务与创业计划”“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意成果的转化。

篇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杨同前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淮南

232038)

文章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虽然高校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型人才不足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创新培养思路,注重培养实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必须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为国家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要求将越来越迫切。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同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创业教育历史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面向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才正式拉开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序幕,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机构及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培训。目前,高校主要通过GYB、SYB、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据麦可思对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三届略有上升,2011届达1.6%。图1: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时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图1显示,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不断的提高,但同国外发达国家20%的创业比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要求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但此数据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高,主动性不强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足,相关工作只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疲于应付,在工作中缺乏思路,各项工作仅是形是而神不是,严重影响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际效果。

2、教育覆盖率有限

由于培训名额、学生时间安排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创业创新教育在学生中并没有真正普及,许多学生没有接受相应的教育,这也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创业模拟实训为例,有资质开展培训的高校只是一部分,而各高校培训的名额有限,按1年300个名额计算,也大概只能占一届学生的八分之一左右。

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许多培训教师只是接受了相关资质的培训,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实践知识,这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纸上谈兵的现象,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会使他们在将来面临实际问题时无从解决,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1、加强高校自身创新能力提升

袁贵仁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提出,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质量的灵魂。高校唯有在办学思路、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一个良好的环境,产生引导和刺激的效果,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创新人才。

2、完善机构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归口于学校的就业管理部门,由就业工作人员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这往往会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将精力完全注重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工作不专,工作疲于应付,流于形式。高校必须完善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系统、全面的开展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 认真、科学遴选培训教师,选择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邀请企业领导、创业校友和工商税务部门领导为客座讲师。同时,通过教师顶岗实习、企业挂职、鼓励教室创业等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4、强化课程建设

精心开发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考核过程中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力求课程开设取得实效,不流于表面。

5、引导发挥社团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年轻大学生的兴趣组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要重视社团建设,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托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6、完善实践条件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规范和引导学生校园市场行为,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营条件,使学生在具体的市场行为中培养、锻炼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从实践锻炼中得到的意识是最坚定的,能力是最实用的;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计划成熟、可行性高的创业者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提高创业项目的孵化率,从而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7、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

学校通过资金划拨或寻求企业合作或校友捐赠等形式,积极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一方面用于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对在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师生进行奖励,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篇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一、当前高校创业培训模式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形成一些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 如“GYB”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SYB” (创办你的企业) 、“IYB” (改善你的企业) ;高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 并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 以提高创业能力。而高校目前应用广泛的具体创业培训模式有SYB、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 (电商) 培训等。

1.GYB (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培训选择那些有志于创业但是没有可行企业想法的人作为其目标群体, 这些人应该具备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接受指导后, 探索是否能利用你的能力和知识产生产品和服务。通过参加GYB培训课程学习, 可以确定你是否是创办企业的合适人选, 产生许多企业想法, 找出最适合你个人情况的那个企业想法。

2.IYB (Improve Your Business) “改善你的企业”:培训课程是ILO开发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 (SIYB) 系列培训产品中的一部分。IYB培训的整体目标是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短期目标是使微小和小型企业的老板能够为企业的主要职能部门建立基本管理系统, 从而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相应IYB学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能够以培训采用的语言进行读写和基本的计算;是一家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并且经营他们自己的企业已经至少6-12个月时间;愿意付费获得培训服务等。IYB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市场营销、采购、存货管理、成本核算、记账以及企业计划。

3.SYB (Start Your Business) “创办你的企业”, 是SIYB系列培训教程重要组成部分, 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中小企业的人群定制的培训项目。培训分为十步, 分别是第一步“你适合创办企业吗”, 第二步“如何找到一个好的企业想法”, 第三步“如何评估你的市场”, 第四步“如何组建你的创业团队”, 第五步“如何选择你的企业法律形态”, 第六步“如何利用法律保护企业并承担企业责任”, 第七步“如何预测你的启动资金”, 第八步“如何制定你的利润计划”, 第九步“如何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 第十步“如何开办你的企业”。

4.创业模拟实训, 是指受训学员在讲师的有效指导以及帮助下, 在虚拟的商业环境中, 进行企业创建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创业活动的学习与演练的过程。它对积累实践经验, 增强创业能力, 降低创业风险, 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创业实训, 不仅可以帮助创业者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还可以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学员通过企业生产、交易、管理、宣传、财务等相关业务技能的实际操作, 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创业能力, 同时掌握相关创业技能, 如企业注册、市场营销、税务登记、资金管理等。

创业实训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习。按照实际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操作的程序来经营虚拟企业, 从形式到经营都与传统企业一样, 只有产品和货币是数字化的。学员通过完成系统地工作任务, 如组建企业、分析经营环境、确定企业架构、尝试经营业务等来提自身的社会能力、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 体验真实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 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 降低创业风险, 提高开业成功率和提升经营稳定率。

5.网络创业 (电商) , 以徐州市为例, 采用了“创业在线”专业的网络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创业 (电商) 的培训工作, 该教学平台主要服务于网络创业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创业实践的体验, 同时减少创业教学过程中的犯错几率、降低创业风险度以及减低创业资金投入, 所以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引入实训商城、供销系统等作为网创教学平台。以教学平台实训商城为教学演练平台, 通过讲师课堂讲授、操作示范、学员演练等方式完成实训商城上从网店开设到运营的全过程教学。以淘宝网、全球速卖通等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为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讲师课堂讲授、课后辅导, 学员实践操作等方式真实开启网络创业。

二、创业培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1. 创业培训需求量较高, 但创业培训师资力量薄。

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较高, 学生渴望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基数较大, 且在不断增加, 期望通过创业培训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理论, 指导今后自己的创业过程。但现有的创业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以满意要求, 会大大降低受益大学生的比重。现有创业培训讲师大部分仅限于参加了创业师资培训的基础教育, 并为进一步参加提升教育, 对师资队伍的教育应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高校普遍缺乏受过系统培训过的专业创业培训师, 并且相对缺少创业经历, 所以对创业培训中的实践指导环节存在不足。

2. 创业培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认识浅表。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将创业培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抓手, 但创业培训并未完全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当前, 江苏高校已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教育模式, 而创业培训与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训的学分互认等问题还有待形成具体的标准。尤其针对应用型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 所以创业培训地位更显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要突破以往教育过程的方式单一、效果不强等问题, 引入创业培训可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学生参与度与认同感, 从而真正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指导实践过程。

3. 大学生创业观念已树立, 对创业认同感较高。

当今大学生已逐渐摒弃了单一追求到工作稳定、薪资较高等条件的工作单位参加工作的思想, 以及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也激发不起90后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 以树立起即可选择就业也可自行创业的新的创业观念。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 创业启动资金少, 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已经制约不了大学生对创业未来的积极认同, 政府及企业的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也给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4. 创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创业培训为一体, 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指导创业培训的知识培训, 同时高校的另一大职能科研, 也将改革建立与创业培训乃至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从而强化创业培训的理论教育。而创业培训则以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强化参加培训学员知识体系的构建, 进一步强化了学科间的交叉, 使得创业培训让学员受益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创业培训最后落实的实践方法也需从学生专业教育的认识规律中习得, 具体指导过程例如, 选择创业的方向, 搜集参考资料, 设计创业实施方案, 进行评审, 总结讨论, 再进一步修正方案最终开始实施。

5. 创业培训与其他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度不够紧密。

创业培训过程结束后, 创新创业教育为创业者提供孵化的各类创业场所, 其中包括: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工场、众创空间等等远不能满足参加创业培训后开始创业的学生群体, 并且各类创业场地没有发挥产业集聚等示范效应。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创新创业类沙龙等活动与创业培训结合度有待加强, 这样尽管采取多种方式宣传鼓励大学生创业, 但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还是不足, 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1. 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师资培训, 对于已参加过培训的创业导师可进一步系统提高。教师可从日常教学中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与创业培训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尤其是创业培训中较为独特的教学方法, 如头脑风暴法、游戏法及角色扮演法等, 会大大激发引导学生思考参与的过程, 从而提高培训效果的同时学生也产生了新的想法。对创业培训师定期进行考核, 可从授课内容、授课效果等方面督促教师更进一步, 定期召集所有培训师集体备课, 对于之前培训过程所产生的问题与自身的想法相互交流, 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2. 改善创业观念, 促进创业目标的实现。

从创新创业教育中鼓励学生转变原有的单纯就业的观念, 创业培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创业的渴望, 并从自身及市场进行有效分析, 从原来的想创业变为现在的敢创业能创业, 最终促进大学生群体创业目标的实现。

3. 推进多元化创业载体建设。

创业载体及为创业者提供的创业场所, 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咖啡等校园创业形式仍存在对市场认识不到位等弊端, 高校应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创业平台, 如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工场、众创空间等对创业学生进行扶持, 对创业过程进行有效地培训与指导, 并提供相应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提高创业成功率, 与此同时对于已通过该种方式创业初具规模及影响力的应重点扶持, 定期在创业场所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鼓励创业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4.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标准的构建, 将创业培训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从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角度, 创业培训应与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训实行学分互认, 学校乃至全国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可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做综合考核,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5. 加强创业服务政策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在制定创业服务政策以及政策落实的整个过程, 需有不同创业群体参与, 如大学生创业成功者, 企业家, 专家学者等, 从而进一步细化创业服务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并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依靠经验丰富的群体去带动整个群体。通过对创业者及其创业环境的充分了解, 才能做到精准帮扶, 将补贴发放环节实施量化, 给出严格的标准。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创业群体可根据其创业想法进行可行性评估后适当降低政策的条件限制, 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等。

创业培训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较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 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通过创业培训的大规模开展, 切实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从而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输送创新创业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雅乾.SYB创业培训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田硕.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05) .

[3]郁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2015 (19) .

[4]黄湖滨.大学生创业培训基本模式及其选择[J].焦作大学学报, 2014 (04) .

篇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连年激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自主创业就是一条新的路,如何才能走好这条路呢?创新创业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创业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71-01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教育的开展,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构成,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把学生引入正确的创业道路。在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积极创业的精神能够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有效的就业,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了解社会的关键步骤,也能让他们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而不需要社会负担,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培养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并且开展创业教育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依赖心理进行治疗,增强他们的社会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稳定都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与目标不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缺乏合理热衔接等。可喜的是,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试点高校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在两种基本作法,一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只对特定专业学生开设。二是作为公开选修课,以全部学生作为开设对象。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都是以开选修课的方式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没有列入必修课程,从而很难期望取得教育成效。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材的选用缺乏适用性,教学方式、方法也普遍较为单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然而在我国各高校中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还十分缺乏。目前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科教学的教师, 由于“学院派”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在接受短期的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后就为学生授课,往往流于理论讲解, 缺乏实际经验,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 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另一类则是担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他们在具体指导实践中主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基本谈不上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工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完善、不系统、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虽然政府确实提出了一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一定期限内免交相关行政费用,但相对于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有限,难以起到较大作用;二是资金支持方面,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学校教学条件和科研实验设施较差,学校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方面的支持很有限,学生实际获得资金资助的比例不高。三是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由于各高校普遍面临的条件和场地的限制,很难建立适合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基地,加之校企合作方面的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只能“纸上谈兵”,很难取得实效。

三、高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

(一)搭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1.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的有效途径,并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体系。此外在竞赛过程中还可以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趣,增强青年学生的创业主动性。

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共青团通过组织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力争在实践中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创业内驱力。在高年级团员青年中开展“学业、就业、创业、事业”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新创业培训,锻炼其执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有效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课教学要积极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作用。

首先,专业教学的内容不能拘泥于书本,要紧跟时代需求,作相应的调整和扩充。专业教师要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将专业技术前沿的动向和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专业教学所采用的项目、案例和载体要来自于真实的生产实践,专业教师要跟踪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把生产一线正在使用和短期将推广的技术以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引进课程教学中。

其次,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集体讨论式”等,借助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手段,引入师生互动的平台,使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知识中心逐步向学生中心、实践中心、能力中心转移。

参考文献:

[1]张玉教,郑琳娜,于涛.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0(4).

[2]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3]谭力文,曹文祥,宋晟欣.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11).

[4]邓淇中,周志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

[5]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思考.《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25(3)

作者简介:

袁媛(199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读,西华大学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

刘丽(1978-),女,汉族,宁夏银川人,西华大学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讲师。

篇5: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我国的众多高校均形成了较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我国高校普遍致力于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生态体系之中包含了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目前,对于一个全方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建立,仍然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探讨,本文针对如何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培育体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

一、前言

自20以来,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卓越计划”,20教育部门为了使高等教育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创新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特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据悉,着一系列计划的提出与现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密切相关,我国人口众多,自高等教育门槛放低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更是居高不下,并且,由于学校的教育偏重于理论的学习,而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每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一大难题。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大学生群体是高新技术的掌握者,鼓励大学生创业,既能带动就业,又能帮助我国创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不得不说,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机率偏低,因此更要注重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以此来达到教育生态的平衡,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失衡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将其融入高等主流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呈现出边缘化,教育形式流于表面,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毕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立也不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的,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的建立更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毕竟是牵涉到生态链的各个角色,需要由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协作。在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难以构建的一大原因就是学生工作部门与学校的教学部门没有进行共同的努力,从而致使了学生创业的层次较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更加大了学生创业成功的难度。除此之外,也有部分高校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创业创新工作,而没有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其中,参与体系的构建。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的.构建措施

篇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篇7: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3).

[2]王康.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6(17).

篇8: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更是实现大学生自生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当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1]。肩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 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2011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中原崛起指明了方向, 也为中原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原高校近几年发展迅猛, 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原高校群中有几所科研教学型大学, 但大部分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教学型大学, 普遍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相对来说主要问题有:一是大多处于二、三线城市, 地域劣势明显, 难以吸引拔尖人才加入,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二是多数中原地方高校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 经费来源有限, 教育资源紧张;三是学校办学时间较短, 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一般, 难以获得优质资源;四是培育模式陈旧, 学风建设滞后, 教学设施落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五是办学特色不鲜明, 专业设置雷同化严重, 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就业率较低;六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老师、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有这些问题都折射出许多中原高校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 反映了中原地方高校比较尴尬的局面。要想走出当前困境, 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持, 需要中原高校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时机, 探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中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 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在基本理念上, 应明确对大学要进行的是创业教育, 而不是鼓动学生在校创业;或者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单纯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我国政府高层对大学讲到“创业”二字, 本意上的意思都是“大学要开展创业教育”, 而不是说“学生应该在校创业”[2]。事实上, 创业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 需要商业知识和经验, 需要管理知识和经验, 还需要商业上的人脉关系, 而绝大部分在校学生不具备这些条件。如果鼓励大学生在校创业, 其结果, 既可能使学生耽误学业, 有可能因为过多在校学生的创业失败而浪费社会资源, 甚至可能给一些不太富裕的家庭带来灾难。同时,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 很多高校进行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毕业时去创业, 给社会、高校、学生一种错觉, 认为创业教育, 就是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原地方高校发展创业教育, 就是要使学生毕业后由传统的谋职者、就业者转变为新岗位的创造者。更深层次的说, 我们的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统一为创新创业教育,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实, 创新创业教育是比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教育。

2. 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普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 中原地方高校大部分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投入不足, 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二是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理论研究上投入不足, 没有专项的资金;三是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实验环节上投入不足。而没有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文化氛围, 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体系的课程, 没有符合本学校的特色教材和完善的实践实验教学环节, 就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3. 对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不足

中原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 二是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 三是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 四是缺乏配套的奖励措施。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套有力的保障体系, 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统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需要配套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专项资金, 如大学生发明创造奖、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大学生创业基金等多项基金, 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机构或个人的奖励措施, 以便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制度、人才、资金保障体系。

4.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其它机构结合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一个部门的事情, 需要和其它社会机构紧密结合。自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以后, 社会各个机构进行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种协会、学会组织、许多企业都参与其中, 政府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各协会学会组织进行了各项理论研究, 许多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 高校不可能关起门来搞教育, 这需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关系, 争取更多的支持, 获得更多的互赢互利。

三、建立符合中原地方高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就上文所述, 中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模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误区。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给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同时创业又是风险极高的活动, 只有少数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因此, 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育模式” (见表1) 。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专业化问题、师资问题、与社会各部门结合的诸多问题[3]。

1. 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意识的培养, 没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就谈不上各种知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向全体学生, 唤醒和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热情, 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创业思想教育, 并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学习大讨论, 教育者自身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把“具有自主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从创新者的角度, 认为大学创新文化具有三要素, 即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4]。中原地方高校应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学习大讨论,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科技兴趣小组、创业竞赛、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并在全校开展创新创业意识类课程,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创新创业途径。同时, 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 邀请一些在创新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政府官员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演讲会和讨论会。加强学校联谊会的功能, 把已经毕业的学生且有创业经历的校友请回来, 让他们介绍创新创业经验与教训, 以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 提高创新创业热情。

2. 重点提升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生一直在校园里学习, 基本没有真正的工作经验, 更谈不上什么商业经验, 光有创业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者特质的培养是最困难、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真正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普遍具有的特质是我们培养的重点:具有冒险精神, 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 在创业意识培训的基础上加深知识技能的培训, 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选配精干、得力师资从事创新创业学及其核心课程的科研、教学、信息交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 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依据中原地方院校学科比较优势, 将《创业学》列为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 扩大全校性选修课的范围。增设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为全校性选修课, 以给各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选择适合本校层次的创新创业教材, 例如:适合低层次学生的《KAB》教材和适合研究生层次的《商业模式研究》等。同时必须改革传统考试方法, 考试试卷甚至毕业论文均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行业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设计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等方式完成。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 要求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要素应当多元化, 既包括学校“双师型”的教师, 也包括校外的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定期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进行演讲或讨论, 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同时,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如开展营销策划比赛、演讲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锻炼学生的企业家特质。学生还可以参加由河南省劳动保障与人力资源厅开展的SYB培训班或有金蝶等公司开展的创业模拟大赛来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技能。

3. 努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有创业愿望且具备创业者特质的学生中再挑出一部分愿意实践创业行为的学生。扶持他们参与第三阶段的培训。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定要从小做起, 从规范做起, 循序渐进, 逐步壮大。学校管理层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与共青团、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沟通营造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环境。一方面学校或政府提供校内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器, 提供申办流程、资金、财务管理、税收管理、法律管理及办公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 中原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校友资源,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加强学生的锻炼机会[5]。另一方面成立创业辅导专家组。每个学生创业小组都有一个对应专家辅导, 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 特别是学校的品牌资源, 也可以得到学校老师、专业人员的指导。如四川大学让学生在校内创业的经验就十分可取。

4. 全力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中原地方院校在学校创业实践方面比较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 从而创业园建立有一定困难。而部级、国家级院校吸引了较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孵化中心建设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相比较而言, 中原地方院校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因而需要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作为一个国内外都在使用并被认可的创业模式, 中原地方院校应出台政策, 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孵化中心, 为学生创业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 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融资渠道。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资源是资金。无论何种创业模式都需要资金支持。创业基金筹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瓶颈。创业基金筹集问题一旦解决, 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类型会更加多样化, 选择的空间也会相应增大。在创业融资渠道上可以通过政策扶持, 开通创业基金的“绿色通道”, 还可以从全国金融体系战略的高度来建立完善的内部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机制。

同时, 创业后续的辅导专家的指导、支持也很重要。这些专家应由一线的企业家担任, 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帮助新生企业一步步发展扩大。创业教育内容也应该从创办企业到发展企业、扩大企业, 从初次创业到二次创业, 从个体创业到团队创业、组织层面的创业。而且相应的创业教育内容也应拓展。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比素质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和中原崛起的需要给中原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中原地方高校的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认识不足、投入不足、保障不足、结合不足等问题, 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原地方高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支持

参考文献

[1]徐礼堂, 陈旭阳.基于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 2 (4) :9-12.

[2]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R].万卷出版社, 2011:176-184.

[3]田华杰.省属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投资与合作, 2010 (11) :80-83.

[4]朱清时.在克服浮躁中构建大学创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3/4) :29-31.

上一篇:超临界co2发展历史下一篇:为国际残疾人日撰写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