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经济发展现状

2024-06-20

武汉市经济发展现状(精选6篇)

篇1:武汉市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

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

武汉市 旅游业 服务 宣传 基础设施 地方特色

正文:

1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1.2.1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2]。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由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

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3]。航空运输方面,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在建,建成后必将加强武汉的立体交通系统,进一步增强武汉接待游客的能力。

表一:武汉历年客运量2500020000客运量(万人)******7年份20082009公 路航 空铁 路

1.2.2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

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由图2可以知道,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星级宾馆数量却成较少趋势,同时由图3可以看出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及床位数量是增加的,这说明武汉市旅游星级宾馆的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宾馆规模变大,竞争力增强。武汉市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利于武汉市旅游活动的开展。

表二:武汉市星级宾馆及旅行社数量折线图250200

单位:个***0520062007年份20082009年末星级以上宾馆数(个)国际、国内旅行社个数(个)

表三*********720082009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合计(间)旅游星级饭店床位合计(张)

1.3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

武汉市2009年旅游总收入达508.65亿元,占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与2008年相比增长36.11%。这说明2009年武汉市旅游业有较大发展,旅游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武汉旅游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分行业产业关联度大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武汉的旅游业与城市的批发

零售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说明武汉旅游业与这三个部门存在高度的互动效应.其他关联度较强的部门还包括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福利业以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2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信息资料不详。

武汉市对于旅游景点的宣传优先,宣传渠道局限性大,多局限与网站宣传,很少对旅游景点做过大规模的宣传。然而,在有限的宣传中,文化宣传缺少特色,譬如武汉电视塔,在那里不仅能目睹武汉全景,而且还能观赏到长江、汉江的交汇,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然而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比,旅游效益却相差甚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知名度不高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地区文化的宣传上,一直未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缺乏特色,像武汉作为“江城”、“商都”的历史、高校林立、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特色.都应该提到重点宣传对象上来。发展武汉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与促销。第三,武汉的旅游网站,对武汉市内知名的拳头产品,如黄河楼、东湖、宝通寺、归元寺、海洋馆等,通常只有一般的景点介绍,没有详细的旅游线路图,且缺少准确的标识。显然,让武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武汉,加强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是发展武汉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2.2旅游景点管理分散,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为低下,景点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起来,大部分景点都是单独宣传,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力。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2.3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存在欺生现象。

一是缺少职业道德,无视信誉,旅客是上帝、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观念树立不牢,主要表现有旅游行程缩水、吃住行打折扣、违规转团、拼团等;更有一些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玩游戏,观光游变成“购物游”,旅游安全没保障,旅客怨声载道,旅游投诉率不断攀升。二是社会风气欠佳。在外地人眼里,武汉人的凶、狠是出了名的。吵嘴、打架、斗殴、拒载、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窗口地段,经常有敲诈外地游客的事件发生,甚至有些执法者,也是态度专横,语言粗俗,这些都大大损害了武汉的城市形象,有碍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2.4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需要有长期规划,力克短期行为,以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然而,武汉在这方面却不尽人意。一方面,旅游景点干篇一律,缺少吸引游客的特色。一方面,投资者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只管赚钱,不求发展。如惹人注目的楚人狂欢岛,热闹了一小阵子,便渐渐没有游人了;洪山广场的规模不小,但在总体策划上缺乏可以吸引外地游客的主题特色;军山地球村,去过的人更是不知所谓;还有野生动物园,旅游交通不便,且缺少配套的服务行业,都是吸引客源的障碍。

缺乏规划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倒是环境破坏。由于武汉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的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4]。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3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3.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武汉市从发展效果上看,其基础设施取得的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来看,基础实施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待提高。

交通方面,由注重外部旅游交通向优化内部交通转变,应该加强区域内各景点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的畅通,使游客进的来,出的去。武汉对外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1小时圈和3小时圈,但是武汉市内部交通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交通节点与旅游景点的有效对接。武汉市应加快了城区道路的改造,轻轨、长江大桥、长江隧道、地铁等建设全面铺开,重视对内各交通节点的衔接。此外,针对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旅客,完善景区的道路指示标牌,方便其出行。

餐饮方面,旅游的发展需要餐饮行业的支撑,目前,武汉市旅游团队用餐价格标准一般

是每人每天20~35元,星级酒店因利润小不愿做,又没有专业的旅游餐饮企业支持,这直接影响了旅行社接团业务。武汉各中心城区要做好规划,兴建旅游餐饮企业,特别要加大高铁车站周边餐饮配套建设,遴选旅游团餐定点企业,以提高武汉市的餐饮服务质量[3]。

购物方面,研发和整合武汉和湖北特色的旅游购物品,建设大型规范的旅游购物店。

3.2整合旅游景点,打造旅游品牌,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

针对武汉城市圈一部分城市旅游资源同质,市场定位相似,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市场档次和结构趋同的现象,各地方政府要深入研究优势旅游资源,分析其旅游资源的客观差异,对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各城市的精品旅游线路(如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路线进行整合开发,突出建成不同层次的品牌路线和旅游地(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武汉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品牌景点却不多。现今,东湖比起西湖的旅游价值来是不可相提并论。但论原本的自然条件,东湖并不比西湖差:论大小,东湖占有绝对优势;论历史,东湖比西湖还久远;朱德还曾今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但地方政府的规划和治理力度的不同导致了两者不同的现状。打造品牌景点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挖掘原有景点的应该有的价值。像磨山和东湖作为楚文化的承载地,旅游价值更是不可小觑。此外,湖北是三国时期的必争之地,武汉也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地,首义精神代代传承。闻名遐迩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更使得古琴台地区为文人墨客的最爱:而宝通寺、归元寺这些景点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武汉市应当着力于品牌的创建,提高武汉景点的知名度。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观景游览式旅游逐渐被人们厌倦,发展新的旅游形式将是新世纪的旅游趋势。在这方面。武汉应该有自己的方案和设想,增加体验性质的旅游的数量。武汉周边有很多美丽的农园,可供爱好自然的游客游历,而且现在武汉周边的郊区正在进行城中村的改造.从而更加规范和适于管理,为发展农园体验游提供更好的条件。低碳旅游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旅游新形式,步行旅游、自行车旅行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武汉已经采取了免费租借自行车的政策.但接车证的办理还比较繁琐,而且旅游人士不好办理。在这方面可以适当放松政策,对外地游客可以提供零时接车证.并在各大站点和景点设立志愿者岗位,提供路线和景点介绍,帮助低碳旅游者顺利游览武汉各大景区。

3.3发挥“8+1”旅游圈的作用,打破壁垒,联合经营。3.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客源,旅游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旅游宣传投入要占旅游业总投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素有“旅游王国”之美誉的西班牙为了促进国际旅游的增长,仅1995年花在国际旅游宣传上的费用就达7856~-美元,全部由政府财政支持。

鉴此,武汉必须花大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武汉必须从多方面加强旅游传:首先应该重视文艺作品、各大型旅游刊物,视影视作品等多种宣传手段,像《新白娘子传奇》对西湖的宣传作用就非常大,而湖南卫视的兴起对湖南地区的旅游业也极具推动作用,小说《生活秀》中对辣劲十足的鸭脖子的描述对推动精武鸭脖为全国知晓作用巨大。其次,可以采取博览会、会展、商品交易会等各类活动来增强武汉这座城市的知名度,让更多人来到武汉爱上武汉再来武汉。而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应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并在城市路标特别是景区的路线图的描述上采取双语甚至多语言的形式,方便国外游客的出行。同时。还应该制作全面反映武汉旅游的系列宣传品,像旅游地图、景区宣传册等.可以在景点区低价售卖,在武汉举办会展或其他活动时进行派发,像2009年7月22日的日食。武汉被认定为最佳观测地点.当日从世界各地来了大批游客,如果抓住这一时机对武汉各大景点进行宣传,必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5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市要做大做好旅游业必须建立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已经促使旅游管理部门及经营者们准确定位,把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首要的是培训旅游业急需人才。旅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涉及到人类知识的许多领域,因而发展旅游业需要运用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更需要百科全书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学问和过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有艺术家的眼光和天才的创意。因此,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训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把关,旅游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视游客为上帝,要建立游客给导游及游程服务质量打分制度,多数人不满意的导游,要重新接受学习培训,多次不满意的取消其导游资格。三是将从业人员的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提质增效,无投诉者应予以奖励,优胜劣态。四是发挥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游客健康而来,高兴、安全而归。四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医疗、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合理权不受侵害等。

3.6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长远规划,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保证人类的代内、代际间的平等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旅游业作为武汉”两型社

会”构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其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但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足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要从提高武汉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来汉游客的意识理念出发.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其自觉维护和发展当前的武汉旅游业。达到既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又不破坏未来旅游发展的目的,落实武汉旅游业既“资源节约”又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实现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徐梦婧.武汉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基础与对策 〔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4期∶79—82 [2] 保继刚 楚艺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 [3] 张金霞.论“高铁时代”对武汉旅游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0年 6期:150-151 [4] 彭升 刘媛.“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 23期:67-68

篇2:武汉市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谢国华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促进经济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本文通过了解武汉地区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就武汉地区会展业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结合武汉发展会展业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会展经济研究,会展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是华中地区特大的经济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优势。展馆建设较早,历史上曾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全国四大展览中心,然而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会展业远远超过了武汉。会展业是拉动性很强的产业,投资具有极大乘数效应,武汉市人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武政[2004]10号文发出了《关于加快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武汉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不失时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和房地产三大主导产业„„”,2009年6月46万平方米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动工修建。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武汉发展会展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会展经济本身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的经济形式,其利润率大约在20%—25%以上。从国际上看,全球每年国际性会展总开销达2800多亿美元。德国的汉诺威、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为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2、会展经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经济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人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则为9。

3、会展经济还可增加大就业机会

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通过会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更为重要。

4、会展经济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都想寻找机会搜集市场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而参加会展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会议和展览,可以及时、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恰当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展览会上通过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展示,可以诱导甚至创造消费者的需求。

5、会展经济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不少城市因节而兴,因会而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办展数量和规模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不仅能缩短不同文之间的距离,更能改善其国际形象。

二、武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京珠、沪蓉两条国道主干线的“十字”交汇处,京广线和京九线两条铁路主干线经过湖北省,把武汉市纳入了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水运发达。

国家己经确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武汉是进入内陆地区的桥梁与纽带,武汉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2、科技优势

武汉市科技教育发达,拥有数量居全国第三的高等院校,科教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光纤光缆、通讯、生物医药、激光、计算机软件、新材料、水产等领域的研究领先全国,每年众多的国际、国内科技会议在武汉召开。科技力量的强大,既为武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托,又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3、商业优势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商业流通中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商业发达。还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汉正街商品批发中心以及其他各种专业市场。

4、文化优势

武汉市依山傍水,滨江滨湖,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楚文化,首义文化,抗战文化,领袖文化,源远流长!这深深地吸引四海宾朋,八方来客,让他们既参加会展,又领略到武汉城市魅力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进得来,留得住,放大会展效应。

5、武汉具有发展会展经济较完善的服务功能设施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需要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为其提供便利,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总生产总值50.8%,显示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实力。据统计,武汉市共有星级宾馆、酒店上百家,其中饮食业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小吃闻名全国,各种美食兼容并蓄,这些较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为会展经济提供了便利,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会展展馆是会展业的硬件,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专业化会展中心。

三、武汉会展业的现存问题

尽管武汉会展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并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与国际会展和国内沿海省份大城市的会展产业相比,目前武汉会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1、展览市场不规范

武汉市会展业发展目前尚处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的“粗放型”经营阶段,重复办展的问题严重。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展览公司几十家,承办着武汉每年近百次的展会,这些公司各自为政,竞争无序,经常出现重复办展,连参展商都颇有微词。

2、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和展览公司

尽管武汉市已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博览会,但从整体上看,会展组织者、管理者以及一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偏低。尤其是缺少高素质的会展策划、设计与营销人才,会展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这些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的发挥。

3、会展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国际会展的要求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虽然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但是要举办国际性会展,仍有许多欠缺。

4、武汉的会展软包装也应改善

政府要为展览会提供必要的协调、监督、服务;交管部门在布展、撤展时在周边实行交通管制,疏散人流;质检部门应在现场提供咨询服务等等。

另外,武汉会展业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武汉市酒店业经验不足,市场信息不够灵通,反应迟钝等等。

四、应对策略

我国在发展会展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为了使会展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

1、提高会展经济意识,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的积极意义

如文前所述,会展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武汉,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会展经济,首先要教育市民特别是政府及企业的领导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经济的作用。其次要提高市民的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其参与度。只有认识提高了,意识增强了,才能加大发展会展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发展会展经济。

2、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交易场馆建设

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项目带动;要注意搞好相应的环境建设,努力改善交通、商贸、旅游、金融以及商检、海关等配套设施;尽快建设功能齐备、设施齐全、高规格的国际会展中心,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载体支持,提高展会的层次和辐射吸引力。

3、搞好会展的设计和推介工作,提高会展品位

在时间上和国家重大的会展衔接起来,选择更科学合理的会展时间,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参会;在内容上把商品的展示和文化、教育、体育的展示结合起来;在参展商的构成上,广邀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会,提高展会的层次;在推介上可依靠专业的展览公司搞好包装、形象设计,依靠其完善的营销网络、高质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来推介。

4、加快人才培养,塑造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由于我国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展览人才和名牌展览公司,因此培养一大批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展览人才和塑造名牌展览公司已成为当务之急。此外,还要塑造出专门从事会展工作的名牌展览公司,并使会展经济早日向专业化分工协作迈进。只有涌现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展览人才和名牌展览公司,才能使我国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5、开展网上展览

目前在国际上,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亮点,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举办永不落幕的网上交易会,实现网上常年招商、常年办会,使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篇3:武汉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 研究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武汉市区以及市郊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近年来, 由于道路建设项目多、施工周期长, 部分车辆行驶道路被长期占用, 造成主干道路不同程度的交通阻断;再加上武汉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太合理的城市规划, 使得武汉的交通严重堵塞。

此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市民的出行方式、对武汉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的态度及发展建议、堵车问题等方面。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武汉公共交通现状和堵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希望可以从各方面综合堵车原因, 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交通现状, 贯彻公交优先的策略。同时, 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市民的公共意愿及态度, 以提供优化武汉公共交通的措施, 使得公交策略更完善、服务更以人为本, 从而促进武汉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网络两种方式, 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7份, 回收率97.5%。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二) 研究工具

在观察、访谈等实践基础上自编问卷, 问题涉及私家车使用情况、武汉市公交的服务态度、车辆违规及堵车现象和武汉市道路发展情况四个方面, 共24题。

(三) 统计方法

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由于问卷数据多为计数数据, 分析方法以频数统计及多选应答统计为主。

三、结果分析

(一) 私家车使用情况

在样本的117名调查对象中, 拥有私家车的仅10人, 没有私家车但是打算购买的有38人, 占总人数的41%。有私家车以及打算购买私家车的人数超过总数的1/3, 说明私家车已经开始进入武汉普通家庭的视野, 这可能与私家车价格的下降与政府出台鼓励购买私家车的政策有关。

从购买私家车的主要原因看, 超过70%的人认为私家车更方便出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交通发展相对于私家车的滞后。从私家车的排量看, 1.6升以下的小排量汽车已经成为主流, 说明国家出台的1.6升以下税费减免的倾斜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调查对象中, 占比重最大的是1.7到2升的中型排量车的用户, 证明中型车仍是用户首选。

(二) 公共交通满意度

在出行的交通工具选择上, 公交车以62.6%的比例成为大多数市民出行的首选。但市民对公交车的总体满意度极低, 仅有28.2%的市民表示比较满意或一般, 28.2%的市民表示比较不满意, 43.6%的市民表示非常不满意。

在对武汉公交司机的印象上, 从多到少前三的描述依次是急躁、粗鲁、冷淡, 均为负面评价, 而对于斯文、耐心等正面评价选择人数所占比例极少。这表明武汉公交司机已经在市民心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负面形象, 公交司机的素质已经成为乘客诟病的主要问题, 长此以往, 会影响乘客的乘车心情以及乘车意愿。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公交司机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压力较大有关, 另一方面与路面状况不大好, 影响到驾驶有关。

在公交需要改进的地方, 司机素质占首位, 占到21.6%;其次是行车速度, 占16.8%;余下依次为空气质量、乘车空间、车内卫生等。结合市民对司机的总体印象可以看出, 公交司机的素质已经极大地影响到市民乘坐公交车的心情, 而行车速度慢则是由于路面状况不好、施工修路、交通拥堵情况较多所致, 并且选项较为平均地反映出武汉公交车的乘车环境亟需改善。

(三) 交通规则

在被问及违规最多的车辆类型时, 回答分布较为平均, 但私家车所占比率最高 (27.1%) , 这可能因为路面上私家车基数较大, 所占比重最大, 违规的可能性最高。其次, 电瓶车由于缺乏相关交通法规的规范、限制, 价格便宜且没有上牌限制, 驾驶人员在没有任何限制时即驾车上路, 驾驶情况参差不齐;电动车质量没有质量检验标准, 上路车辆质量缺乏保障, 车辆出事机率较大 (22.2%) 。再次, 公交车与出租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违规比重占到调查的15.3%。公交车与出租车的违规不仅会危及乘客的乘车安全, 且会对交通畅通以及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的意愿产生重大影响。

从对于违规最多车辆的对比看, 拥有私家车与没有私家车的市民回答有一定差异。有车的市民倾向于认为公交车、出租车和电瓶比较多, 而私家车违规现象比较少, 但没车的市民在这一选项上较为平均, 没有过度倾斜, 并且认为私家车是违规最多的车辆。

在对车辆闯红灯、抢道等违规现象的处罚上, 市民对罚款金额的看法有所不同。支持罚款在200元以上的占受访者的32.5%, 说明处罚金额有一定的上调空间;另外在认为罚款应该在200元及以下约67%的市民中, 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处罚金额应该在100~200元之间, 认为处罚金额在50以内的有16.2%。这一结果表明尚有部分人对交通违规现象重视程度不足。在设置处罚金额时, 应该按大部分人所能承受的金额做一定程度的上调, 根据调查结果, 应设置在250~300元较为合适。

在对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上, 有37.7%的人倾向于罚款在20元以内, 27.4%的人倾向于罚款20~50人, 而34%的人认为应该罚款50元以上。这说明大部分的市民认为违反交通规则应该进行小额处罚, 这有可能与多数市民无驾车经验有关, 市民可能缺乏设身处地感受交通安全重要性的机会。另外我国的交通处罚一直存在处罚不严, 执法不力的现象, 再加上学校、社会一直缺乏对交通安全的深入教育, 只停留在表明形式, 使得大部分人并没有将交通安全真正放到一个重视地位。

(四) 交通拥堵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48%的市民的等车时间在10分钟以下, 有超过半数的市民表示等车时间超过10分钟, 需要等20分钟以上的占到13%。当问及堵车能够忍受的最长时间时, 40%的市民的忍受时间在10分钟以下, 而70%左右的市民表示自己的等待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结合现时武汉的拥堵情况看, 堵车状况已经给出行市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面影响。另外, 不排除受访者由于武汉的长期堵车状况已经对此习以为常所造成的忍受时间的被动延长。

在被问及堵车原因时, 市民均认为城市规划不合理、道路修整、私家车过多、车辆违规等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这一调查结果与通过观察法及访谈法得到的结果相一致。

四、公共交通发展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 结合市民意愿, 对武汉公共交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 公共交通建设

1. 增加财政补贴, 用于改善公交司机待遇, 增加营运公交车辆和线路。

2. 针对不同线路的乘车热度和客流量, 设置不同的车型, 对于乘坐人数比较多的热门线路, 尽量用大型的公交车营运;而对于乘坐人数比较少的线路, 可以改由中型或小型公交车代替大型公交车营运。

3. 降低公交票价, 同时给予公交车以燃油方面的优惠补贴。

4. 通过车载广播、公交车载视频直播路况, 在所有道路的重点路段增设交通路牌电子显示屏, 及时、准确地提供全城重点路段的交通拥堵状况。

5. 对重点线路的公交车限制乘车人数, 逐渐减少站位, 最后做到不设站位。对于限制乘车人数的线路按实际情况增加营运车辆以保证乘客的乘车正常。

6. 丰富车载视频的播放内容, 做到新鲜、即时、全面。在堵车时, 播放流行音乐或幽默故事、新闻事实来缓解乘客的焦虑情绪或转移注意力。

(二) 交通知识宣传

1. 要增加政府从制定、规划、审批交通相关政策流程的透明度, 加大政策在实施以后的宣传力度, 要提高政策执行的民意基础。

2. 利用各级交通安全组织, 加强对普通市民的交通安全教育, 并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开辟交通安全宣传专栏, 向广大群众宣传安全行路常识。

3. 设立一个由政府部门做后盾、以民间力量为主体、交管部门为依托的交通组织。该组织根据不同年龄人士的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 拓展交通安全的宣传渠道, 建立驾驶文化, 逐步形成一个以人为本, 信息通畅, 多方位、多层次、全民性、立体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络。

(三) 交通管制

1. 严格对电动车的管制。电动车必须强制性上牌照, 规定电动车行驶道。

2. 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私家车辆, 除开罚款制度以及扣分制度外, 要使其违反交规的行为与车辆上路时间挂钩, 即增设对其车辆上路限制这一新的惩罚制度。

3. 加强车辆的维修保养, 淘汰启动慢、污染严重、容易抛锚的车辆, 加快公交车清洁能源使用步伐, 提高地面公交运行的质量。

4. 公交司机统一着装, 统一说普通话, 由公交公司组织上岗培训并进行结业考试。考试重点突出个人礼仪, 合格者方能上岗, 上岗后实行定期考核。

5. 对于公交司机违反公司规定的处罚应区分情况, 不应一概而论, 如公交司机因为不可抗力因素 (如:交通事故、交通大拥堵) 等情况未能按时交班的, 因不予以处罚。

6. 对于一线执法交警要指导其灵活执法, 分清轻重缓急, 对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直接产生影响的重点交通违法车辆实行从优从重处罚。

7. 针对公交司机安装车内摄像头, 对于恶意伤害 (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 公交司机的以及不遵守乘车规程的乘客, 在有确实证据的情况下, 可以向公交公司进行举报 (开设专门的举报电话) 。证明确有其事的, 对被举报人在公示区予以公示并由交管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摘要:本研究在观察、访谈等实践基础上, 自编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 初步了解了市民出行意愿及其对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堵车问题等方面的态度及建议,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交通建设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公共交通,交通建设,堵车

参考文献

[1]彭升, 龚珞君.“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政策思考[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9, (8) :69-70.

[2]张晓达.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李罗明.武汉市城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5.

[4]孙浩.武汉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初探[J].公用事业财会, 2007 (4) :38-42.

[5]刘冬飞.实施公交优先系统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3.

篇4:武汉市经济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个性化服务;网络嫁接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003-02

2008年,中国物流企业遭遇了上游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劳动力成本、油价和土地使用税等也在大幅增加,物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据专家统计分析,目前已有超过四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2009年有可能是中国物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然而,在今年2月25日,物流业被宣布成为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据了解,此规划主要针对的是陆路运输企业、经营仓储和物流园区的企业以及进行综合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重点突出对物流园布局的规划,全国共划分七大物流区,其中之一是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处于中部崛起中心武汉的物流企业该怎样发展呢?文章在分析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的现状与优劣势后,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的现状

从原来一部电话、几辆卡车就能赚大钱,到现在遭遇客户倒闭、弃货、运费收不回来,业务急剧下降而濒临倒闭的残酷现实,在金融危机面前,这些中小物流企业显得势单力薄。

目前,武汉市的中小物流企业近万家,大多数是以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为单位分布的,比如:武汉东西湖舵落口物流园区是集交易中心、信息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零担快运中心及配套装务功能于一体的华中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武汉沌口物流园区是以省际物流集散功能为主,集货运配载、交易、信息服务、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以陆路快运为特色的物流园区,一个这样的物流园区里就可以平均容纳几百个中小物流企业。

目前,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的普遍现状是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能力弱、网点分布散等,这些也进而导致了物流成本较高、相互打压价格、货物超载、偷税漏税等行为,这些行为对其本身的发展也是一种伤害,更不利于整个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

2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的优劣势

武汉市处于中国腹地的中心,在以武汉市为中心的400千米范围内,覆盖着45个中等以上的城市与1.83亿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具有很强的区域优势。中小物流企业主要是以公路运输为主,而武汉的公路网四通八达,以武汉为中心,沿国、省干道向外辐射,以各级公路联结县、镇、村,为中小物流企业的生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物流服务的需求同时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特点,虽然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没有大型物流企业的那样广大,但从地域性分析,中小物流企业往往具有个性化和柔性化的特点,这种需求特点能较为容易地发挥中小物流企业灵活性的优势,能满足客户个性定制化的要求,给中小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总体上分析,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具有如下优势:组织结构简单,制定决策速度快,信息沟通与反馈便利,经营活动具有柔性,能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有进行小规模定制化服务的能力等。

然而,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这些中小物流企业的劣势也日益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其四个方面来分析。

2.1网络覆盖面不广

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规模太小,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是专线运输。例如,武汉市某物流有限公司,从事武汉到山东的专线运输,在武汉有四个网点,山东各个地级市都有一个网点,但是,只有武汉市江岸区和山东济南这两个网点负责运输和装卸货业务,其它网点只是负责揽货,如果公司承接了山东济南到湖北宜昌的货物运输订单,则需从济南运到武汉后,公司再联系其它从事武汉到宜昌的专线物流公司中转此货物。中小物流企业正是因为网络覆盖面不广,才导致了它们业务量不多、货源不稳定、单位运输成本过高等限制其发展的因素。

2.2信息化水平偏低

信息化水平偏低直接制约了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它们的业务拓展。目前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中,普遍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据调查,武汉市汉正西物流中心里的很多物流企业的通讯工具就只有几部电话,连一台电脑都没有,采用纸质记录货物信息,更不用说配套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由于信息化程度偏低,导致其不仅物流信息及时性差,而且各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合作也不是很充分。

2.3服务水平不高

服务水平是物流企业规模和发展程度的综合体现,由于这些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是以门面单独经营,规模小,信息透明度较低,无法准确及时地采集、处理和传送客户信息,不能很好的整合客户订单。有时为了达到满载必须等待,客户需求的准时性不能得到保证,而且由于物流设备的原因,货物的完整和完好性也缺乏保证,从而无法实现较高的客户满意度。

3对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中生存下去。对于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3.1提供个性化服务

武汉中小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其决策灵活和高柔性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选择产业链中大型物流企业经营的缝隙,实施高水平、差别化经营,获取区域的竞争优势。例如,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兴起了小丑快递,快递员打扮成小丑,为客户的恋人、朋友、亲人送去鲜花、生日蛋糕等礼品,在街上获得了100%的回头率,这样不仅为公司做了宣传,而且给顾客带来了惊喜。这种个性化服务,对在金融危机中艰难挣扎的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3.2扩展业务范围

武汉市中小物流企业大多从事简单的货物运输和仓储业务,这些业务的竞争太激烈,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得很小了,所以他们可以尝试扩展经营范围,比如增加货物包装、冷链物流、代收货款等新的业务,这样就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货物包装是物流的功能要素之一,是现代物流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邮政普通包裹平邮从湖北武汉到湖北宜昌1公斤内邮资是1.4元,挂号费3元,总计4.4元,如果客户自己没有将货物包装好,将加收6元的包装费,而用来包装货物的纸箱成本才几角钱,可以看出包装比运输的利润空间大得多。

3.3加快信息化进程

武汉也有很多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比如武汉物流网、武汉货运信息网、武汉114物流网等,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物流信息交流平台。笔者认为加强行业内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使整个武汉物流系统化,进而形成规模效益,对这些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资金充足的物流企业还应该建立与本企业发展相匹配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构建信息系统时,企业应该充分分析自己的现状,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提高公司业务工作的效率,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高质量的服务。此外,各中小物流企业应该加强培养员工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与新系统的运作完全接轨。

3.4实施网络嫁接战略

做物流和做网络一样,没有好的网点布局的物流企业是很难在现代物流业中取胜的,物流业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化的服务网络系统。

武汉市各中小物流企业的网络覆盖面太小,也没有雄厚的资金和实力将自己的物流网络辐射到全国各地,在这种情况下,各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实施联盟发展战略,进行网络嫁接是非常明智的经营之道。处于同一个物流中心从事不同运输专线的物流企业可以结成战略联盟,实施网络嫁接,这样各物流企业不仅能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核心业务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而且扩展了物流网络,利于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亮军.关于中部崛起与“大武汉”物流中心建设的思考理论界,2008(3):61-62.

[2] 程恒堂.中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市场,2008,(19):10-11.

[3] 傅蓉心,刘海林,傅蓉浣.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需求及发展探讨[J].企业经济,2006,(8):177-179.

[4] 杨文静,赵启兰.论中小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提升[J].铁道货运,2006,(7):9-11.

[5] 戴发山,黄世秀.中小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选择[J].企业活力,2006,(7):12-13.

[6] 盛利锋.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3):132-134.

篇5:武汉市湖泊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

摘要:城市湖泊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更是被称为千湖之城,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汉市的上百个湖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本文参考大量资料展现了当前武汉市湖泊水体的现状,指出了武汉市湖泊保护中的若干问题,如污染严重、水域面积急剧缩小、湖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当前已有的政策提出了湖泊污染治理的一些对策。

Abstract:Urban lak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ity.Whuhan is usually calle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Lakes”,however,The thousands of lakes in Whuhan have got polluted and damaged in to varying degre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This article is a try to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lakes in Whuhan,point out several problems confronted in lake-protecting and raise som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关键词:城市湖泊武汉市污染治理

一、武汉市湖泊水体现状(代前言)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其后为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150~1450mm。长江和汉水两条河流穿城而过。全市范围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14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客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日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

1武汉市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基地,全市有大量的工业企业,排污大户众多,其中武钢、晨鸣、青化等六家企业污水排放量占到了全市总量的45%以上,这样的情况导致除少数城郊湖泊水质较好(如梁子湖、斧头湖、鲁湖等)之外,绝大多数城内湖泊均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特征,如东湖、南湖、沙湖、墨水湖等。

因此武汉市湖泊水体主要呈现总量丰富,水域面积大,多数城内湖泊污染严重以及过境客水量占绝大多数的特征。

二、武汉市城市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染严重 1 《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目前武汉地区正面临着“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尴尬境地,武汉市湖泊原来大多与江、河相通,兼具供水、调蓄、养殖、景观、灌溉等多种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家具和湖泊污染状况日益恶化,琥珀的自然属性不断削弱,原油的城市应用水水源地功能基本丧失,绝大多数虎皮均受到严重污染,呈现富营养化态势,一些湖泊已经达到严重的过富营养程度。例如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首先是企业排污。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除此之外本市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也是严重滞后的,很多达标企业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

其次是生活污水。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2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

可以看到当前武汉市湖泊正在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甚至已经开始直接渐渐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到武汉人民的用水安全,如果放任其继续发展后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2、湖泊萎缩水量锐减

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市区有湖泊127个,全市范围内的湖泊共有218个,总面积达到879km3,然而到了90年代武汉七个中心城区的湖泊只剩下35个,现在更是只有27个,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2 《关于武汉市水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吕诗景

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连武汉人为之自豪的东湖20年内也减少了0.73km3,“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3这其中除了一部分是经过审批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一些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擅自填占湖泊或扩大批准的填湖范围导致大量湖面被填。

3、湖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近几十年来,城市湖泊不断的被淤塞、污染以及大规模围垦与填湖造地,致使湖泊与哪有的调蓄容量急剧减少,江湖联通的格局遭到完全的破坏,湖泊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急剧降低,填湖建房等行为也影响了水分蒸发、湿度等气象学因子,可能诱发局部灾害性天气。

围垦与填湖建房的行为将湖泊滩地与深水区、湖泊与江河认为的割裂开,造成原有的营养物质输入输出收到严重阻隔,湖泊原有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循环都收到破坏,因为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资源的变化,种群种类都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鱼类繁殖与栖息都受到干扰,同时填湖缩小了生物的生存空间。

三、当前武汉湖泊保护遭遇的困境

湖泊在消失,城市在流泪。为了遏制住湖泊面积锐减的势头,武汉市接连制定了20多部地方性法规,并成立了市委书记带头的“铁腕治湖”小组。然而,填占湖泊、污染湖泊依然在偷偷上演。武汉的湖泊保护就是这样陷入了困境。

为挽救正在迅速消失的湖泊,2002年3月,武汉颁布实施了《湖泊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武汉所有湖泊都列入保护名录,明确表示要打击围湖建设、填湖开发等行为。条例还要求水务部门实施湖泊执法巡查制度、湖泊审批听证管理办法等,制定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设立湖泊保护蓝、绿、灰“三线”,并对湖泊进行勘界立桩,严厉打击非法填占湖泊行为。随后的2005年,武汉又颁发实施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2010年又出台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3 《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武汉市也一直高调宣称要用“铁的精神、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推进湖泊保护与治理。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在一次会议上,痛陈湖泊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垃圾围湖现象十分严重;环湖无序开发屡禁不止;湖泊水质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湖泊长效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为此,他专门组建了湖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要求杜绝蚕食、填占湖泊行为,真正还湖于民,“让湖泊走近市民,让市民亲近湖泊”。

然而十年过去,这些现象却并没有获得根本上的遏制,在高调护湖却填湖不断的怪圈背后,是地方和部门利益在作祟。例如在武汉市水务局起草“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的过程中,经过市政府会议多次讨论,目前尚未最终定稿。各区的领导不希望自己辖区内的湖泊被划入线内,因为湖泊周边的地块都是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区政府宁愿将湖填埋卖钱而不愿花钱保护。由于规划迟迟不能确定,一些政府部门的利益掺杂其中,很多开放商就有了空子可钻,利用各种法规漏洞侵占湖面,大打擦边球。

除了政府利益之外,湖泊保护还涉及到周边农村的利益。很多湖泊原先是属于周围农村的集体财产,这些农村在湖泊上养殖作业,给湖泊生态环境带来威胁。而且,水务部门要开展相关湖泊整治得事先征求所在村的意见,武汉市水务局曾经对沙湖设立岸线碑,却遭到沙湖村的反对,要求支付100多万元的占地费,水务局没有答应沙湖村要求。后来,许多界碑遭到了破坏。

除了各方的利益博弈之外,湖泊管理中还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更增加了护湖执法的难度。武汉市水务局是武汉湖泊的主管部门,按理说应该承担起保护湖泊生态的责任,然而事实上武汉市水务局在湖泊保护的问题上并没有实际的管理权和执法权。目前武汉市政府把湖泊保护的权利下放给了各区政府,这样的管理模式造成各级、各部门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十几个部门同时参与管理,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片混乱。例如,水务局主要负责监督协调、宣传和服务,农业局负责湖上的渔业执法和渔业资源保护,林业局承担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环保局负责湖区的环境监测和排污管理,城管局负责查处填湖和湖边违建行为,还有规划、园林、土地等等部门分别参与各自领域的湖泊管理。看起来似乎分工明确,但是实际运作起来各个部门都从自身利益出发,结果导致整个系统充满漏洞,责任、权限都无法界定。监管部门如水务局,即使抓到违法填湖等行为也因为没有执法权只能警告驱赶。

另外,现行的《武汉湖泊保护条例》对于破坏湖泊的行为处罚过轻,远远不及其所获得的利益,这也造成了各种破坏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四、针对武汉市湖泊现状的治理对策

鉴于武汉市湖泊当前的现状,以及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所面遇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改进和努力。

1、完善政策法规

虽然从2002年到现在武汉市已经出台了20多部针对湖泊的法规,但是目前看来仍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污染和非法填占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遏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法规并不完善,给违法者留下了太多的漏洞,现在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将湖泊保护置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让湖泊保护有法可依,这些法律不仅仅应该包括包括政府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法、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与惩罚措施等,还应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规范公众对于湖泊保护的参与方式调动公众护湖的积极性。除了完善性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增强法规的严厉程度,对于随意排污、非法填湖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当这种处罚的强度超过非法所得利益的时候违法行为自然就会有所收敛。

2、建立一支独立的可监督的执法队伍

目前的湖泊管理十分混乱,区政府、水务局、城管、环保等部门掺杂其中,职责不明确,执法不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由各相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行政执法队伍,赋予其足够的执法权,同时由几个部门共同进行监督,这样既可以保证其执法的规范性,更可以对各方利益进行制衡,避免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3、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湖泊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除了污染湖泊的生态重建等弥补性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对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根据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设置相应的科研项目基金,除此之外还应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企业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支持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

4、发展水经济

除了以上各点外,政府还应该着眼于未来,借助本地科研优势和环境优势,发展一批以水为基础的重点经济产业,这样一个产业链条一旦建立起来,不仅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可以激发人们对于湖泊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自发的意识到湖泊保护的重要意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大一部分也可用于湖泊保护本身。

五、结语

城市湖泊的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武汉市乃至更多其它城市当前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与否关乎城市的未来,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城市湖泊的有效保护,本文中由于笔者水平和眼界有限,只能在比较浅的层次上观察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向,也并未提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案,但是相信大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知识水平,以求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湖泊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徐协国,景德镇陶瓷学院

2.《救救湖泊——武汉市主城区湖泊现状及保护、发展浅议》,作者系武汉市建设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

3.《湖泊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武汉市的借鉴》,赵健,中南民族大学

4.《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

5.《“先污染、后治理”是湖泊污染治理失败的根本原因》,杨树清,韩国海洋大学土木环境工程系

6.《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治理途径》,汪常青、吴永红、刘建彤

篇6:武汉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现状调查

作者: 武汉大学城乡居民医保现状调查课题组 发布时间: 2008-06-03 08:59:16 来源:

[打印本稿][关闭窗口]

医疗保障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了解湖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相关情况,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城乡居民医保现状调查课题组于2007年8月3日至8月11日对武汉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现状进行了调查。课题组实地走访了武昌区紫阳街的解放路、歌笛湖、水陆、保望堤等四个社区和江汉区万松街的航侧、白松、青松等三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武汉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社区里的常住居民,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5.2%,其中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达93.7%。

一、调查数据统计

(一)已参保人员

调查表明,在已参保的人员中,61.8%的人参加的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6%的人参加的是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10.6%的人享受公费医疗,另有7.6%的人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

对于参加各种医疗保险后经济负担的变化,27.0%的已参保人员认为加重了,22.2%的人认为减轻了,而38.1%的人则认为跟以前没参保时没什么区别。根据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认为目前每月缴纳的医保费用偏高的占44.9%,认为合适的占36.2%,认为偏低的占10.2%。对于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是否能够应付日常医疗费用,25.6%的人认为基本能够应付,74.4%的人认为难以应付。对于现行政策中规定的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8.1%的人认为合理,34.3%的人认为一般,38.0%的人认为不合理。

(二)未参保人员

对于那些尚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居民,当需要看病时,21.1%的人通常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9%的人选择大医院,31.1%的人选择中小医院,另有17.8%的人选择诊所。而影响他们选择医疗机构的原因中,“离家较近,比较方便”占30.9%,“就诊程序较简便”占18.8%,“医疗设备比较齐全”占13.3%,“医生专业素质较高”占13.9%,“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较好”占4.2%,“花费较少”占18.8%。对于目前的医疗负担状况,4.4%觉得没有负担,7.7%觉得负担较轻,39.6%认为负担一般,26.4%觉得负担较重,22.0%认为负担很重。

当回答“如果参加医疗保险,医疗负担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时,39.3%的人认为医疗负担会减轻,29.2%的人觉得会没什么变化,31.5%的人则认为医疗负担反而会加重。

(三)共有的问题

1、健康意识和健康体检推广工作

在被访对象中,已参保人员从未参加过身体检查的达46.97%,未参保的更是高达58.2%。这说明居民健康意识还不够强,有关部门的健康体检推广工作还有待提高。

2、医疗机构的状况

已参保人员选择经常去社区医疗机构的为17.2%,偶尔去的为27.9%,很少去的为31.2%,从不去的则有23.8%。相应的未参保人员中,则是21.9%,23.3%,35.6%,19.2%。

在对医保定点医疗卫生机构意见中,认为应该提高医生的专业素质的人群比例最高,为22.7%,而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就诊的方便程度差不多,分别为20.1%,19.4%,20.3%,认为需要改善医院环境的仅有17.5%。

3、对当前医保制度的了解和评价

在问到对现行医保制度是否了解时,仅有2.6%的人表示比较了解,不太了解的则为48.5%,还有6.1%说不清。在对现行医保制度的评价中则有高达60.4%的群众认为不公平,基本公平和比较公平的总共仅有19.8%。在对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的照顾方面,51.2%的群众认为虽然对于弱势群体有特殊照顾,但亟待提高,24.4%的人认为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对现行医疗制度的总体评价中,不满意的有36.9%,觉得一般的有39.6%,比较满意则为2.8%。对于目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60.9%的人认为是医院收费太高、乱收费现象严重,其次是国家政策问题和基层执行问题,分别为18.2%、14.9%,而觉得医疗资源不够丰富的占总比例的6.8%。

4、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展望

武汉市即将在全国率先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即将出台的这一制度,28.9%的人认为该制度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是覆盖面广,公正公平、落实到位、让参保者自由选择分别为19.8%,19.0%,19.0%,保障水平高则有12.6%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在众多医疗保险中,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依然占主导地位(61.8%),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职工人数占主导,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落实情况较好,大多数企业都能为自己的职工投保。但还是存在少数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漠视职工合法权益,不愿意为职工支付工资以外的其它费用。

(二)参加医疗保险后,只有22.2%的人认为自己的医疗负担减轻了,多数人觉得没有什么变化(38.1%),而值得重视的是,有27.0%的被访者反映参保后加重了自己的医疗负担。总的来说,这是因为在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中,统筹资金针对的还是重症疾病的门诊治疗以及住院等,居民的日常疾病的诊疗费仍旧是从个人帐户中提取,这就使不常患大病住院的居民很难感受到参保后经济负担的减轻。具体说来,一方面,每月缴纳的医保费用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44.9%的人认为偏高),另一方面,大多数人(74.4%)觉得个人账户难以应付日常医疗费用。这样,个人账户对日常医疗费用的“入不敷出”反而会使居民觉得负担加重了。

(三)对于现行政策中规定的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38.0%的人认为不合理。这说明虽然医保的各种条件和范围在年年扩大放宽,但距离真正合理的目标还有距离,特别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医保指定药品目录。

(四)对于未参保居民,大多数人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等正规医疗机构去就医,说明正规医疗机构还是以其优质安全的服务和先进完备的设施赢得患者朋友的信赖。但在影响居民医疗机构选择的因素中,离家近、就诊方便、程序简洁、花费较少占主要(68.5%),因此仍有17.8%的人选择到个体诊所去。

(五)目前未参保的人中,觉得医疗负担重的占相当比例(48.4%),为保障更多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居民医疗保险要具有很大的覆盖面。如果参保,29.2%觉得会没什么变化,还有31.5%的人担心会加重。这说明医保的宣传工作还需要加强。

(六)社区医疗机构已经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虽有一小部分人去社区医疗机构以外的地方。社区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的建设十分必要,首先要加强的就是提高医生的素质,加强训练,引进优秀的人才;另外硬件设施受经济影响很大,但是由于目前相关部门的投入有限,短时间内估计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观。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七)有48.5%的人对现行医疗制度不了解,说明我们医疗制度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其中还涉及到了政府政务公开的一些问题。群众对政策不了解,又怎能完全体会这其中的好处呢,误解从而也就难免了。当然医保制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以致36.9%的受访者表示对其不满意。

做好社会医疗保障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人民群众对这个制度本身并不会十分的在意,一般也不会去特别的关注,老百姓们关注的其实是这个制度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百姓现在最痛心疾首的就是医院的乱收费,收费高昂(60.9%),这个给百姓带来的感觉是最直接的,医疗费用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医保带来的些许利益被上升的医疗费用所吞噬,一些人便会直接把怒气发在医保制度之上,60.4%的人认为现行医疗制度不公平。现行制度下有关部门对医院、药店等医疗机构的监管仍然不够,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仅仅靠行业自律是行不通的。公不公平,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覆盖面的问题。28.9%的人认为新制度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是覆盖面广。这也许是因为以前一直施行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制度,城镇非从业人员没有被纳入医保范围之内。然而,这次即将试点的新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就是为了弥补这个漏洞,把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到医保的范围中。数据显示,要求公平公正的被访者达到19.0%,也许是受了以前的公费医疗制度的影响,极少数人违规享受特别的医保高待遇、现行保障水平对于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居民和企业中宣传,增强居民和企业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企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参保意识。同时也应加强政策本身的宣传,让每一个参保人对条件、待遇和流程深入了解。

(二)加强保障企业职工参保的立法工作

少数单位和职工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出资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漠视职工合法经济权益,不愿意为职工支付工资以外的其它费用。将企业职工参保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保护起来,对于只追求片面利益而忽视职工生命健康权益的少数单位,要用法律武器惩治。

(三)协调企业大龄职工参保标准

一方面,对部分改制企业部分困难职工来说,每人一次性清偿费8000元仍然吃不消,可将一次性清偿改为多次偿还,缓解困难职工经济紧张状况;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年老体弱,在基本医疗统筹基金中支付医疗费用的数额逐年攀升,影响了其他参保职工的利益,降低了基本医疗保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可加强对改制企业在职职工的宣传工作,适当调整统筹基金来源比例。

(四)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基层医疗机构定点范围

根据当地政府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积极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范围。允许各类为社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门诊部、诊所、医务所(室)等机构,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购药,减轻了参保人员费用负担,又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五)进一步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资格条件

取得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技术人员和设施配置基本标准,严格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规范内部运行,有明确的基本医疗服务和药品使用范围,执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掌握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规定,具备医疗保险信息管理要求的基本条件等。对不规范医疗行为严重、发生医疗保险欺诈行为、定点考核不达标以及参保人员满意度低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解除定点服务协议,追回医疗保险基金损失,并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定点资格。

(六)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实施监控和跟踪服务

对大病门诊、住院等实行严格审核和公示,严格审核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入院、出院手续,及住院医疗费用。建立定点医疗机构费用信息公布制度、违规行为举报制度和参保人员满意度调查制度。要根据日常监督检查、考核评议以及参保人员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资格和定点协议的动态管理。对于医患双方联合作弊,虚开基本医疗药品,用于串换等值的自费药品甚至非医疗用品的行为要坚决打击。杜绝极个别医患双方联合作弊,虚开基本医疗药品,用于串换等值的自费药品甚至非医疗用品的现象。

(七)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

确保小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设施的普及,中大型定点医疗机构先进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提高医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树立心系患者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典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制定方便快捷、管理高效的业务管理流程。采取多种方式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

(八)拓宽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医疗服务的范围

将之后出现的新药品、新设备逐步包含进“医保”范围内,确保临床治疗和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用药需求。要在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根据物价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标准,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进行逐项审定,明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

(九)简化办理转诊的手续

上一篇:幼儿园体能课下一篇:高一生物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