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人教版文言文翻译

2024-07-01

八上人教版文言文翻译(通用6篇)

篇1:八上人教版文言文翻译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两岸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见月光照进门里,就高兴地起来走出去。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便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睡,于是一起在院中散步。院中月光如水一般明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顺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山凭借地势,争着向上伸展;(它们)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风筝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译: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上被选拔并登上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内心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来商量:“我跟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边去。”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哪里担心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风阻隔了。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译: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皇上亲自去慰问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士们下马迎接和欢送。不久到了细柳军营,军营将士都穿着铠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过了不久,皇帝到了,也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译: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译: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大臣们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士一定可以偷袭而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篇2:八上人教版文言文翻译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艨艟()善泅()倏尔().....

倍穹()僦赁()乘骑()....

2、解释加点的词。

(1)方其远出海门:.

(2)吞天沃日:.

(3)人物略不相睹:.

(4)倏尔黄烟四起:..

(5)则一舸无迹:.

(6)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区分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词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海涌银为郭:.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随波而逝:.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4)出设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6、古诗文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两句。

7、根据提供的语境和句式,在横线上续写意思连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语句。

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要为时代献出悦耳的歌声。

二、整体内容

8、南宋的周密以一篇《观潮》向世人展示了钱塘江潮的,水军演习的,吴中健儿高超的,以及,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塘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

9、课文第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用杨万里的诗来概括对钱塘江潮的描写,熨帖自然。

B、文中观潮盛况表现了处在太平盛世的南宋王朝国力的强大,人民安居乐业。

C、作者具体描写钱塘江潮时是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速,次序井然,富有生活实感。

D、作者在介绍教阅水军时,着意渲染铺张,运笔行文跌宕起伏。

三、重点文段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 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1、区分加点词的词义。

(1)以:以此夸能:

自既然以至十八日为盛以此夸能:(2)势:势极雄豪以此夸能: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以此夸能:(3)观:天下之伟观也以此夸能:

可远观而不 玩焉以此夸能:

12、第1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入手实际情况潮水的?

13、作者写海潮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四、拓展训练

探究题

15、文章第4段写的是游人观潮图。这段是否多余?

16、文中对水军演习动人情景的描写,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试结合文章写作背景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节选自《海燕》)

(乙)①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增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粟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呀!一样的美。”

(节选自《听潮》)

17、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赞美的对象是。

18、甲文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力势的有。

19、乙文中“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A、涨潮时候的惊心动魄美。

B、退潮时候的温柔平静美。

C、既有退潮时候的温柔平静美,也有涨潮时候的惊心动魄美。

D、涨潮时候海浪声音组成的音乐美。

20、《观潮》侧重从而乙文侧面从

中考同步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2、这是代诗人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23、全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落/乌蹄/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2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蹄、霜满天,巧妙而有层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时间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里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五、片断作文

25、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塘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你申报的理由是什么?请写成一段文字材料,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méngchōngqiúshūqióngjiùlìnjì

2.(1)当„„时(2)用水淋洗(3)一点儿(4)忽然(5)船(6)连接着天

3、略

4.(1)比喻(2)夸张(3)比喻(4)夸张

5.(1)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这三天潮水最为盛大。

(2)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3)食品杂货的价格都比平时成倍提高。

6.示例:(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示例:①如果我是一泓清泉,就要为人间带来些许甘甜②如果我是一枝画笔,就要为生活描绘绚丽的画卷

③如果我是一只蜜蜂,就要为生活酿造甜蜜

8.雄伟景象宏大场面弄潮技巧观潮的盛况

9.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题旨,揭示中心。

10.B

12.从形:仅如银线;从色:玉城雪岭;从声:大声如雷霆;从势:吞天沃日。

13.(1)比喻,例如:“大声如雷霆。”(2)夸张,例如:“吞天沃日。”

14.(他们)争先恐后地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翻腾出没,翻腾尽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15.不多余。此段写观潮盛况,从侧面写了“浙江之潮”的“伟观”,同时也展现了一幅民俗画卷,丰富了文章内涵。

16.作者以水军演习讽喻_『南宋土朝面对金兵入侵无力反抗,操练水军也只不过是供人观赏而已。

17.波浪海潮

18.乌云、雷声、狂风

19.A

20.视觉听觉

21.初春

22.唐张继

23.D

24.B

篇3:八上人教版文言文翻译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篇4:八上人教版文言文翻译

本文主要描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与坏习惯。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

本单元作文层次分析

层次一:介绍基本信息(你是谁或文章主要描述的谁,其身份是什么等,主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层次二:

可选方式1:以一天中的时间为顺序,描述生活中的好习惯与坏习惯。

可选方式2:按照日常作息,饮食习惯,身体健康,学习学业,业余爱好等方面来分别介绍。可选方式3:以在校时间,在家时间,其他闲暇时间等这几个方面来分别介绍。层次三:总结性的语句紧扣主题。

选用单词(至少用8个)

频率的两种表示方法。百分比。maybe与may。at least, more than, less than。junk food。find 宾语从句。all。another, other, the other, others与the others。

such as, for example。start to do。however。none。that’s why …

练习一

你最好的朋友叫Mary,她学习很好,因为她有非常好的生活习惯。请从以下方面向大家介绍。70词左右。1.早睡早起,从不熬夜。

2.饮食习惯好,每天吃很多蔬菜水果,从不吃垃圾食品。她的名言“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3.身体健康,每周锻炼三四次,每天步行上学。4.在学校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5.闲时在家经常看书,有时上网。

练习一

My best friend is Mary, she is good at study.All the teachers think that she will go to the best high school.She has a good living habit.She never stays up late, and she always get up at 6 a.m.So she is never late for school.She also has good eating habits.For example, she always eats a number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every day.She always says,“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She never eats junk food.Besides, she exercises three or four times a week.And she walks to school every morning.She thinks it’s good for her health.That’s why she is really health.At school, she studies really hard, and she always finishes her homework on time.When she is free, she usually reads books at home.Sometimes she uses the Internet for fun.I think maybe I should learn from her if I want to study well.I will start to do what she does in my daily life.练习二

请根据以下提示,以“How Do I Keep Healthy?”为题,根据以下方面,写一篇英语短文,介绍你是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的。1.在学校 2.在家 3.闲暇时间

要求:1.思路清晰,书写规范;2.70词左右。

练习二

How Do I Keep Healthy?

篇5:八文言文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句子。

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篇6: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语音

诣()枳()缚()

二、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同 意思是

2.圣人非所与熙也 同 意思是

三、古今异义词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古义: 今义:)

2.楚王闻之(闻:古义: 今义:)

3.楚王谓左右曰(左右: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齐之习辞者也

为其来也

之 楚之水土

为 何为者也

物外之趣

生于淮南则为橘

楚王闻之

生于淮北则为枳

吾欲辱之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 使:()

2.谓左右曰 谓……曰:()左右:()

3.习辞者习:()辞:()

4.今方来 方:()

5.何坐 坐:()6.坐盗 盗:()

7.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诣:()

8.齐人固善盗乎 固:()9.叶徒相似 徒:()

10.其实味不同 其:()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

12.圣人非所与熙也 圣人:()

13.寡人反取病焉 病:()

14.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

六、重点语句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 9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8.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中考链接

【2007年江苏扬州】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1)坐盗()

(2)其实味不同

()(3)生于淮北则为枳()(4)使者反

()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2)景公使使者至。译文:

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4分)2 / 9

[2003浙江][甲]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 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2)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3)之人也,四维(4)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5)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2)事夫子:侍奉晏子。(3)仄陋:狭窄浅薄。(4)维:维系。引申为扶助。(5)弼:纠正。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

B.其义可乎(义务)C.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21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有“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晏子使楚

B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使子为使 D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1)然则何为使子

(2)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23[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24[甲]文中晏子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乙]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25从[甲][乙]两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08年江苏宿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束二缚一人诣王(2)其实味不同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4)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9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土,是罪三也。译文:

/ 9

10 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

甲文通过“ ”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 ;甲乙两文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11 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答:

/ 9

参考答案

一、诣(yi)枳(zhǐ)缚(fù)

二、曷通何,什么 熙通嬉,开玩笑

三、1坐在 通“座”,座位 犯罪

四、1于;做;是;变成 2的;的;的;代晏子使楚这件事;他,指晏子

五、1.出使 2对……说 ;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3熟练 言辞 4将要5.犯罪6.偷窃 7.捆绑 到(指到尊长那里去)8本来9只10果实 11.莫非12.才德极高的人13.辱 14.离开座位

六、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2.*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3.*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4.*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5.*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6.*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7.*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七1 D 2*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3*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4*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5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6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7*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7*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中考链接12.(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 13.是寡人之过也

14.(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15.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20 B 21 C22(1)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2)现在他侍奉我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所以要辞退他。

23[甲]文:楚王意在恶意侮辱齐国和晏子;[乙]文: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24[甲]文:说楚王德才不好(或批驳、羞辱楚王)。[乙]文:意在指责高缭未好好扶助自己(或为了说明辞退高缭的原因)。

25是一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赏罚分明(或热爱祖国),任免有方(或善于用人)的人 8(1)诣:到(2)其实:它们果实(3)亡:丢失(4)故:原因,缘故 9(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2)让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这是第三条罪过。10 齐人固善盗乎;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机智善辩。

11 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 9

《人琴俱亡》阅读理解

201607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主旨:

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排序事,篇幅很短,却写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王氏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一、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

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 9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二:

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赏析词语为:掷)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赏析词语为:恸绝)

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

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

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

调”说明了什么?

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

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

情的诗句吗?

答案:

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

(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 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7.略

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9. 略《管宁割席》

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三:

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 9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

法。(4分)

参考答案:

13.(1)都(2)总,竟(3)协调(4)痛哭,极度悲哀

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

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主旨:

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排序事,篇幅很短,却写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王氏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阅读《人琴俱亡》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13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俱病笃()弦既不调()了不悲()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两组是()()(2分)

A.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人琴俱亡

/ 9

B.子敬素好琴

又留蚊于素帐中

C.人琴俱亡

亡羊补牢

D.何以都不闻消息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E.而子敬先亡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课文开头写子猷是“了不悲”,“都不哭”.后来为何又“恸绝良久”?(2分)【答案】1.笃:(病)重

既:已经

了:完全

2.A、E 3.(1)取出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完全不协调

(2)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先前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是强抑悲伤,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后来却“恸绝良久”,是因为见到弟弟“人琴俱亡”的悲凉境地,再也压抑不住悲伤。苦与不哭,都表现了对弟弟深深的悼念。考点解说;

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上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概念下一篇:人教版五下语文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