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学

2024-07-02

文言文翻译教学(精选十篇)

文言文翻译教学 篇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文言实虚词、句式、古文化常识、句间语意关系成为文言阅读考查的重点。

《考试大纲》要求“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做到字字落实。

二、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 通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 深入浅出, 使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文言文翻译标准与原则。

2.方法与途径:教师引导与学生小组探究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激发其对文言文的热情。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PPT展示辅助教学。

四、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留”。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成功, 激发其对文言文的热情。

六、教学准备

1.教师整理资料, 如古代人名称谓、时间、官职名、器物名、地 名等。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古代官职名、朝代名、年号和古度 量衡单位名称。

七、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导入】

1.《考试大纲》:“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 保持语意通畅。注意原 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考查等级 B 级。

2.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具体教学更侧重“信”和 “达”。要求学生“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总结为:字字落实留删换 (释) , 文从句顺调补贯。

【引导学习及课堂活动】 (详见PPT课件)

储备知识, “留”有条件

“留”的对象:

对文言字词的“留”。

对古代的朝代、年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 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要留。

(学生活动1:2或3个学习小组展示课前布置的搜集作业。)

(教师活动1:归纳古代专有名词。举例讲解。)

a.常用朝代年号及干支纪年法

如: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中“永和”“癸丑”是年号及干支纪年法的使用。

译为:永和九年, 时间在癸丑 (年) 。

(教师活动2:补充干支纪年法相关知识。)

b.常见地名

如: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万仞。《列子·愚公移山》中“太行”和“王屋”是山名, “七百里”和“万仞”是数量词。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 方圆七百里, 高七八千丈。

c.中国古代常见官职名

如:陈胜自立为将军, 吴广为都尉。《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和“吴广”是人名, “将军”和“都尉”是官职名。译为:陈胜立自己为将军, 立吴广为都尉。

d.古代度量衡单位

如: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三里”和“七里”是长度单位。译为:三里的内城墙, 七里的外城墙, 包围进攻它却不能取胜。

【巩固提升及学生活动】 (详见PPT课件)

对文言句式的“留”。

遇到文言文句式要保留原有意义

(学生活动1:预留1分钟, 由学习组讨论总结学过的文言文句式并展示。)

(教师展示PPT课件举例归类说明对文言字词和句式的“留”。)

(学生活动2:学生抢答句子翻译题教师点评总结。)

a.对固定句式中固定意义的保留

如: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中“无以”固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译为:“我没有祖母, (就) 没有办法到达今天 (这个地步) ;祖母没有我, (就) 没有办法终养剩余的岁月。”

b.对句式中判断句句式的保留

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中“……者, ……也”表判断。译为: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c.对句式中被动句句式的保留

如:《鸿门宴》“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所……”表被动。译为:不这样 (做) , 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

【课堂小结】

当“留”则“留”, “留”有必要。

1.适时保留原句的字词及句式, 翻译出的句子不会成分缺失或句意改变。

2.适时保留原句的字词及句式, 翻译成现代文的句子在表意上对原句忠实而准确。

【反馈训练】

1.翻译下列句子。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3) 和氏璧, 天下所供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

A.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 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

C.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

【作业布置】

预习文言文翻译技巧中“删”“换”“调”“补”“贯”的概念。

八、教学反思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也是高考涉及的考点。文言文翻译中, “留”是较为直观基础的。以此为切入点, 降低了难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 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篇2

班级 姓名 学号

盐城中学 季明

学习札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例题回顾: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解析: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言之。.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②故予死.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师说》).固先乎吾。③魏王怒公子之《信陵君窃符救赵》).盗其兵符(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学习札记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高三语文教学案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

学习札记 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③ 牛何之(宾语前置)

④ 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6、另要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自己死去)...而托之。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五、其他注意事项:

1.翻译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高三语文教学案

2、观照上下文语境

例题6:将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札记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译文: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3、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 例题8:

将下面加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解析: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六、练习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在腊月除夕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假装没听见,那个同乡惭愧地把偷砍的树归还给他。范乔前去明白的告诉他说:“您在节日里拿点柴,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达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语文教学案

译文: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

学习札记 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3、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指出朕的错误,不肯当面顺从。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君王厌恶听见自己的错误,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王喜欢听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佞之臣就会变为忠诚之臣。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译文:用毛发来编织它,用苇苕来捆系它。②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这并不是蒙鸠的巢构造的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5、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几,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①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译文:派去的人没来得及学,那个客人就死了。

②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高三语文教学案

译文:何况人们最为重视的没有超过他自身的了,不能使自身免于一死,又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

学习札记

6、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①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味道。②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译文:在当日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7、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①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译文:一个人想跟随他们,华歆就为难他。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我当初犹豫就是因为这一点啊,但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8、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辕毁,无所可用。①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③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④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①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因为他们乡间不曾有过车,就用船载着破车回到家乡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

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译文: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破烂),一个接一个效仿着制造这种破车。

9、把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语文教学案

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注,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

学习札记 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南史•隐逸下》)

注:菘,古代指白菜一类的蔬菜。

①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3分)译文:先前我之所以退走,是担心他惭愧羞耻,现在说出他的名字来,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

②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3分)译文:有时有人涉过水沟偷他家竹笋,元琰就伐木造桥来使他们(方便的)过沟。

10、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后汉书·袁安传》 ①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译文:袁安答到:“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译文: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就推荐他做了孝廉。

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②是好苦我。

译文: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译文: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高三语文教学案

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习札记 译文: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译文: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1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 的狗一身白出去一身黑回来了,(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俄而(尔、顷):不久,一会儿。而已:罢了。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见......于......:被。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且夫:再说,而且。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高三语文教学案

学习札记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以故:所以。

学习札记 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

......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与?抑„„与?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为什么(不)„„呢? 有„„者: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

高三语文教学案

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例句: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例句: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学习札记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策略

在高考中,语文的文言文翻译得分率相对较低,这成为老师的教学难点,也成为很多考生的痛苦。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教学呢?

一、直面高考,合作探究

直接以高考题为探究对象,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此,课前给学生印发近五年的高考题,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中再以某一个文言文翻译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思考翻译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说道:“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事实证明,课前的自主阅读为课堂学习作了必要准备,而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化整为零,各点击破

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那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化整为零,各点击破”来探究翻译技巧。以2008年广东语文高考卷的文言文翻译题为例,要求翻译的句子之一为:“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讨论该如何翻译此句,并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了五个方法:“留”“换”“补”“调”“代”。

“留”指人名、地名、官职名、朝代、年号、时间等保留不译。比如句中“陶侃”“访”“瞻”皆为人名,“主簿”是官職名,都保留不翻译。

“换”指将古词换成现代汉语,将单音词变为双音词。如句中的“时”要翻译为“当时”,“散吏”要翻译为“闲散官吏”,“荐”要翻译为“举荐或推荐”等等。

“补”指将句中省略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回来。如句中“访荐为主簿”应为“访荐(之)为主簿”,即句子省略了宾语。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如句中“相与结友”就是“与相结友”的倒装,“相”在这里是指代性副词,可翻译为“他”,“与相结友”就是“与他结为好友”的意思。

“代”指将多义词的词义代入句子中,选择能够使句子通顺的词义。比如句中的“为”,可解释为认为、成为、作为、是、担任等,显然作“担任”解比较通顺。同时古汉语里还常有词类活用现象,如“以女妻侃子瞻”中的“妻”解释为“妻子”句子不通顺,应活用作动词“嫁(给……做妻子)”。

三、结合课内,迁移巩固

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题中,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联系,才能巩固所学。

比如,在归纳“留”的方法时,有学生便举出了课内学过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其中“庆历四年”是年号和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都保留不译。在归纳“换”的方法时,我问学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句哪些词要“换”,有学生很快就回答,“妻子”要换成“妻子儿女”,“绝境”要换成“与世隔绝的地方”。这样,和课内文句一结合,学生对方法的掌握顿感轻松。

另外,在文言文翻译的时候,有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要删去,我也用了课内的例子。如,《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此句,“夫”是发语词,“之”是结构助词,都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这个方法简言之曰“删”。

四、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只是其中一步,坚持训练,不断培养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才是硬道理。因此要精选练习题,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后训练中,不断巩固。相信平时功工深,高考得高分。

参考文献:

[1]邓春琴.高考语文试题与文言文翻译教学[J].考试周刊,2008(53).

[2]刘秀文.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3]石有平.新课标下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探索,2006(01).

文言文翻译教学 篇4

一、注重方法,译文忠于原文

对古文的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汉语言形式的转换,所以翻译过来的现代汉语应如实传达原文语义,既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随意猜测原文含义, 也不能对原文妄加分析评论甚至曲解,而应逐字逐句对译理解。在具体教学中,可合理使用“留、补、删、调”四字翻译法,实施文言翻译教学。

“留”,即把文言文中不译的词保留下来。这些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官名等;另一类是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词, 如远、近、高等。《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晋君”是人名,“焦、瑕”是地名,翻译时可把它们照搬到译文中。

“补”,即在省略句中,把原句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使译文通顺畅达。如“敢以烦执事”省略了代词“之”,即“敢以之烦执事”, “之”代指亡郑这件事。再如,“许君焦、瑕”省略了主语“晋国”, 即“晋许君焦、瑕”。

“删”,即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把无意义或没必要翻译的词删去不译。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如“何厌之有”中,“之”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可删去不译。

“调”,即调整语序。古文中有许多句子是倒装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一句,“之”字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将“何”看作“厌”的定语。再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状语提前,正确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因此,文言翻译要达到忠实于原文, 需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切不可断章取义,死记硬背。

二、巧用成语,掌握语法知识

成语作为一种表意丰富而又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在人类语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是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巧用成语中遗留下来的文言结构,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高中应知应会的文言语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成语中学习文言知识,既可以使古汉语一般规律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同时又能够学习文言知识和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能联想、善勾连的意识,进而拓展解题思路,一举多得。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一句的宾语前置时,可观照“一以贯之”“时不我待”“惟利是图”等成语,其正确语序分别为“以一贯之”“时不待我”“惟图利”;学习“若亡郑有益于君”的状语后置时,可引入成语“相濡以沫”“求道于盲”“判若鸿沟”,其正确语序应为“以沫相濡”“于盲求道”“若鸿沟判”。古文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也可谓信手拈来。如“秦伯说,与郑人盟”中 “盟”字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结盟”,与成语“歃血为盟”中的 “盟”用法相同。再如“既东封郑”中的“东”字是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东边”,这与成语“东张西望”中“东”字的用法也是相同。另外,许多成语在有些课文中较为有名,甚至就出自这些课文中。如分析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危亡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智慧和顾全大局的气度时,可引用成语“临危受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再如分析秦晋联军大兵压境,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时,引用“危在旦夕”能更好地理解国家危难即在眼前的迫切形势。这种以学生熟知的成语带动古文学习的方式,改变了传统“读—译—抄— 背”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拓展其知识视野,增强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读促译,培养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所说的“读”,应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教师范读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在听中纠错正音,为初步感知课文做好准备。而学生的诵读,目的是把握文言句读和逻辑重音规律。掌握句读规律,可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古今异义入手,如“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人”等。重音则是在朗读时,某些词语需要重读。这些词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作谓语的动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二是表示程度强烈的状语,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应重读 “必”字;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也常常需要重读,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此”字。除以上三种,句子中某些突出或强调的词也需要重读,如“且贰于楚也”中的“贰”字,“何厌之有”中的“厌”字等。

另外,通过反复吟哦讽诵,用语言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将语感在自我表达中逐步内化,进而提高文言翻译水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文言文教学提升到语言教学的高度。如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人物对话,在诵读训练中把握人物语言暗含的内心活动。这对学生刻画人物和积累语言都有良好的作用。二是运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文本意境;站在古人角度,模仿其语气、动作,体会遣词造句的技巧等。

高一学段文言文翻译教学并非易事,教师可以从翻译方法、语法知识以及语感培养入手,培养学生乐读文言、善读文言的习惯,使学生在文言知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从而使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走出困境。

摘要: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尽管许多一线教师已十分重视文言文翻译教学,但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方法,并没有深入到翻译教学的本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翻译方法、语法知识以及语感培养三个方面,力图在高一学段文言文翻译教学上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高一学段,文言文,翻译教学,《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劲怡.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探究——以高一文言文翻译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4).

文言文翻译教学 篇5

①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 译:我社的行为喜欢当先的。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想找一个人可以派他报答秦国,没有找到。③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译:祝完酒后,(你)请求仗剑起舞,因此将沛公击杀在座位上。④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译: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小结:

二、剖例探法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小结:

三、实战演练 1.真题例解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咸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曰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①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②箦,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③鞫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注】①狴:监狱。②箦:竹席。③鞫:审讯。①:

②:

③:

小结:

2.举一反三

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②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选自《左忠毅公逸事》)

3.总结归纳

四、自测自评

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文言文翻译方法 篇6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韩信说:“汉王(刘邦)对待我很优厚,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将他自己的衣裳给我穿,拿他自己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乘坐了别人车的(就应该)分担别人的祸患,穿了别人衣服的(就应该)心中想着别人的忧虑,吃了别人粮食的(就应该)为别人的事情出力效死。我怎么可以(因为)追逐利益而违背(做人的)道义呢?

上述译文,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词句落实,语意通畅,直译为主,辅以意译”的翻译原则。重要的词语如“遇”“厚”“载”“以”“衣(yì)我”“食(sì)我”等的意思(包括名词作动词、为动用法等重要词类活用),重要句式如状语后置“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反问句“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等,都采用直译法,全部落实到位。为了使语意贯通,加上了括号里的内容,这样,读起来更像现代汉语的句子。

一般来说,翻译技巧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释”、“留”、“增”、“略”、“调”、“格”。

所谓“释”就是对实词虚词的意义(含体现特殊用法的意义)直接解释,如上文翻译就将“遇”解释成“对待”,将“死”解释成“为……效死”。采用“释”字法时,要注意由一个字联想到现代汉语中含有该字的多音节(特别是双音节)词,比如上述译文中的“厚”“患”“忧”,就分别译为“优厚”、“祸患”、“忧虑”。

所谓“留”就是对有些词采取保留不变、直接取用的做法。这主要是指姓名、官名、爵名、地名、时间以及现在还用的词语。比如上面文段中的“韩信”、“汉王”、“衣”、“车”在翻译时就直接拿来使用。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阳晋”、“上卿”翻译时都直接保留。

所谓“增”就是将省略的成分和根据语意需要添加的内容补充出来。上述翻译示例中,“刘邦”、“就应该”、“因为”和“做人的”就是根据语意需要补充出来的。而“取阳晋,拜为上卿”则省略了主语,翻译时也需要补充,“(赵国)攻占了(齐国的)阳晋,(廉颇)被授予上卿一职”。

所谓“略”就是重复的成分、赘余的字词,该省去的就坚决省去,绝不心疼。比如贾谊《过秦论》中的句子,“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由于其基本意思一样,就可以省掉重复的部分,翻译成“有席卷天下、吞并各国的意图和心思”即可。

所谓“调”就是调整语序,使句子意思、语脉通畅,特别是主谓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翻译时应该按照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序,作“还原”处理。比如上述译文示例中,“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三个句子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应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习惯将状语“以其车”、“以其衣”、“以其食”提到前面翻译。

所谓“格”就是指有固定格式的句式和短语,翻译时要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不能更改。比如各种格式的判断句,就一定要译成“……是(不是)……”;各种格式的被动句,就一定要译成“……被(受到/遭受)……”;“不亦……乎”要译成“不是很……吗”;“得无……耶”要译成“莫非/该不会……吧”等等。这类固定格式常用的还有十几个,同学们可以自己梳理归纳一下,以备翻译时使用。

当然,这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及句式用法基础上的,该积累的不积累,该掌握的不掌握,一切指导、一切方法都等于零。

【训练】

一、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

翻译: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失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③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④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司马光《资治通鉴》)

翻译: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飞)家无姬侍。⑤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卒有疾,亲为调药。⑥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毕沅《续资治通鉴》)

翻译: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邹与鲁哄。穆公问曰:“⑦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⑧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

翻译: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君子学必好问。⑨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⑩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刘开《问说》)

翻译: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的时间,老鼠被抓完了可是他家的鸡也被抓完了。他的儿子担心这件事,并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它赶跑呢?”

②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算了,离受冻挨饿还远呢!(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赶走那猫呢?

③拥有才能(的人)用才能来做好事,没有什么好事他不能做的;用才能做坏事,也是没有什么坏事他不能做的。

④有道德的人往往被人们尊敬,有才能的人往往被人们喜爱,(因为)喜爱就容易亲近,(因为)尊敬就容易疏远,因此考察的人常常被才能所蒙蔽而遗忘了品德。

⑤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就妆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连皇上都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就拒不接受。

⑥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慰问他们的家人,有战死的,就为他痛哭并且抚育他的孤儿。

⑦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可是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他们吧,又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搭救。(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⑧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那么百姓(自然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⑨“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⑩比自己有才能的人,问他就可以破除自己的疑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啊。

【作者简介】

万永翔,特级教师,执教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发表论文多篇。

摭谈文言文的翻译 篇7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翻译文言词、句, 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释译。如:“狐鸣呼曰‘大楚兴, 陈胜王’” (《陈涉世家》) , 光看这一句, 似乎可以译成“狐狸叫喊道……”但联系上下文“ (陈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可知“呼曰”者不是“狐”而是“吴广”。“狐鸣”即“像狐狸嗥叫那样”, 用来修饰“呼”的。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然后依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精神作详译。

二.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是依照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例如, 原文:此殆天以资将军, 直译: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原文:将军岂有意乎?直译:将军大概有些意思吧?

上面的译文基本上和原文的词语一一对应。除个别词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示某种语气而不能译出外, 直译要求基本上做到逐词落实。如果把第一个例句译成“这是天帮助将军”, 大意是对的, 但“殆”、“以”这些词语没有译出, 不能准确表达原句的语气。如果只满足于此, 提高精确地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直译, 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将军岂有意乎?”用的是疑问句式, 表达的是询问、估测的语气。前面的译文较好的体现了原意。如果译作“将军难道对它有意图吗?”那就成了反问句式, 意思恰恰相反;译作“将军对它是有意图的”, 又成了肯定性的陈述句, 舍弃了原句的估测性、委婉语气, 语意也有出入。后两种译法都不能采用。

一篇文言文的翻译, 主要应采用直译, 但有时, 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显豁, 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 含义仍嫌不明确。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则使人一清二楚了。意译的好处在于灵活性大, 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它仅译大意, 不及直译严密, 对正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推广。

留、释、换、补、删这五个字概括了直译时的五种手段:1、留: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 都可照原文留下。此外, 古今词义一致, 人们熟知的词, 如“虎”、“星”、“车”、“大”、“开”等, 也无需翻译;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 运用现代汉语的语词来解释文言文中的语词。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 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的解释;3、换, 即是替换。有很多文言词, 在翻译时既不能“留”、“补”, 又不属于“删”, 此时就要“换”。“换”有两种情况:其一, 不少文言词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 可是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来的词表示, 而用另外的词表示;其二, 同一个词, 在文言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 但表示的内容有差别, 不能以今度古, 造成误解;4、“补”: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补充必要的内容, 使译文通顺、明确;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 可删去不译。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自编口诀, 熟能生巧

古诗文翻译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只要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引导他们编录一些翻译口诀, 就能事半功倍。比如有人编成了如下口诀, 很适合学生实践运用。

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篇8

1. 首先了解一下文言文文段的特点:

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从选文内容上说,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越的才能。从考试内容看,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翻译时古今异义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如筛选主人公品行的句子。

2.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要求:

信、达、雅。要求字字落实、语句通顺、译出语气、合乎事理。

3.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

(1)直译为主—对应性

对文句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意译为辅—灵活性

文言文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都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4. 文言文具体的翻译方法很多,也很活,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有下面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

(1)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器物名,以及度量衡单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某日,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

(2)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生变化,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今异意、词类活用、通假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先帝不以臣,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通假字: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3)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例:“顷之,炎烟张天。”“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例:兵者,凶器也(者表提顿语气)

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字相当于“而”,译出来,反而不通顺,也可删去不译。例:盖目眶尽肿,不可。

译文:由于眼睛全肿了,不能。“合”虚设成分省略。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包括: (1)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2)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3)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各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若,若,则何如?

译文:你的,你的,那么怎么样呢?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项脊轩总共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译文:()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5)位移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定语后置例:蚓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宾语前置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时拿着什么(东西)呢?(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主谓倒装句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状语后置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在匣子里被毁坏。

5. 补充:

高考文言文翻译实用技法点拨 篇9

华一、关键的实词推断有四大技巧活

页“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备考过程中, 最根本的是要积选

·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 包括一词多义、古教

师今异义等。但在实际考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容易版

掌握的破解实词词义的技巧, 这里介绍四种。

1. 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 在词义上差别很大, 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 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 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 谓语一般是动词,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 状语一般是副词。而且, 一个句子什么都能省略, 唯独谓语动词不能省略。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例: (2008全国卷Ⅰ) 兄为君则君之, 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解析】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 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 可轻松判断出前一分句的第二个“君”字, 后一分句的“兄”字在这里是作为动词用的。因为它们后面接了宾语。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 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 (2008广东卷) 时陶侃为散吏, 周访荐为主簿, 相与结友, 以女妻侃子瞻。

【解析】“以女妻侃子瞻”一句中哪一个词可能是谓语动词呢?看来看去, 只能是“妻”这个词, 再结合现代汉语的意思琢磨一下, “嫁给”这个义项应该容易得出。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 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 与他结为好友, 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2. 借助对举关系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某种强调的需要, 作者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 形成对举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定二者中较难的一个实词词义。

例: (2008天津卷) 利人者, 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 人亦从而恶之。

【解析】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 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 而不是名词“利益”, 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 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 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例: (2008重庆卷) 殚财不足以奉敛, 尽力不能周役。

【解析】此句前后对应, 相同位置上的词意思接近, “殚”和“尽”意思一样, 都是“用完”。“奉敛”一般考生不理解, 但由后面的“役”是“劳役”义, 可推知前面是“赋税”义, 因为古代老百姓的负担也就是这两样。译文: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 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

3. 紧密联系上下文, 从文意逻辑上猜一猜词义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 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用代入法, 即将自己初步理解的意思代入文中, 披文入理, 从逻辑上去检测词义是否正确。

例: (2008上海卷) 虽然, 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解析】此句中“岁满”两字的翻译最为重要, 这时考生就应结合上下文来进行逻辑推理。此句是县官的夫人劝说城内百姓守城拒敌的话, 是让他们从切身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 百姓要长期居住于此, 而县官呢?肯定是一个任期了, 所以这里的“岁满”不能解释成“一年”。译文:即使这样, 任职期满就离开了, 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例: (2008重庆卷) 傲细民之忧, 而崇左右之笑, 则国亦无望已。

【解析】此句翻译有较大难度, 句中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去甚远, 须紧密联系上下文。前文中, 晏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向百姓横征暴敛的财物不把它用到百姓身上, 而浪费钱财以博得左右一笑”, 实际上这句话已经对要求翻译的句子作出了提示。可推断“细民”与“左右”结构相同, 可译作“小民百姓”或“百姓”。译文: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 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 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4. 避免望文生义

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望文生义, 原因有二: (1) 从文言实词本身的特性上讲, 它有一词多义的特点, 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往往有较大区别; (2) 从考查目的讲, 出卷的目的不是看考生有没有掌握某一文言实词的现代用法, 而是看能不能理解它在文言句中的意思, 所以呈现给考生的实词通常是不能用现代汉语去解释的, 否则, 考题还有多大价值呢?

例: (2008全国卷Ⅰ) 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 浙民已困, 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解析】此句重点当落在“哺”“困”二个字上。切莫望文生义理解成“哺育”“发困”, 而要结合全句乃至段落去理解。浙江的民众很穷, 因此这里的“困”不是“身体上发困”, 而是整个经济状况困乏。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 浙地人民已经困乏, 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例: (2008山东卷) “吾弟, 非犹夫人之弟, 况为我死, 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解析】此句中的“夫人”这个词语, 绝非现代汉语中的“夫人”之意, 命题者选此句考查, 其用意正在于此, 那些做题心切的考生上当者应不在少数。所以考生今后遇到此类词语必须多留个心眼。译文:“我的弟弟, 不同于众人的弟弟, 况且 (他) 是为我死的, 我怎么还能活着呢!” (张讷) 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 这四种破解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并不是孤立使用的, 在具体的操作中考生应当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二、词类活用主要看宾语前面是什么词性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带宾语的, 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从而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例: (2008安徽卷) 罪细且不容, 巨猾乃置不高

问, 陛下不出伯献, 臣不敢奉诏。·中

【解析】此句中的“出”字是不及物动词, 现代考

汉语用它造句时是不带宾语的。但这里带了宾语伯献 (一个人名) , 按上面所说语法规则, 这就是使动用法。直译就是“让伯献出去”, 意译就是“驱逐、放逐”的意思。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 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 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 我不能接受诏令。

例: (2008湖南卷) 且又大购之, 皆不获, 有司苦之。

【解析】此句中“苦”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 不能带宾语, 但此句中却带了宾语, 因此肯定是词类活用。结合上文理解为“对此事感到苦恼”,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 (缉捕) 盗贼, 都不能捕获, 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三、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 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等。在翻译时, 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 (2008江苏卷) 及得召见, 遂见亲信。

【解析】此句中“见”是被动的标志。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 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例: (2008江苏卷)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 并兵御之。

【解析】此句中“于江南”, 状语后置, 翻译时需放到动词“就”的前面。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 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例: (2008江西卷) 吾爱之, 不吾叛也。

【解析】此句中“不吾叛也”是宾语前置, 应调整为“不叛吾也”。译文:我喜欢他, 不会背叛我的。

四、小结

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谈 篇10

一、明白翻译三大标准———信、达、雅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就要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所谓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对中学生来说,做到“信”“达”即可,“雅”不做要求。

二、清楚翻译两大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1. 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把文言文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如: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分析本句可以直译,翻译为全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与王。

2. 意译。

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即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如果直译就变成:如果五十步笑百步,那怎么样?不太符合原文的意思,只能采取意译:如果那些逃了五十步的人笑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3. 需要意译的情形。

(1)使用比喻。如“金城千里”里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建筑的长城”,现代汉语没有这种说法,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2)使用借代。如“布衣”代百姓,“万钟”代高官厚禄等。(3)使用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4)委婉说法。如君王的死说成“崩殂”

三、掌握翻译技巧———读、留、删、补、换、调

1.“读”,就是通读。

文言文中要求翻译的文句一般是来自给定的一篇文章,如果不将全文通读一下就匆匆翻译,难免会断章取义,以致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将全文通读一遍,在了解全貌的基础上再去翻译,这样不但准确,而且顺手。

2.“留”,就是保留。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四年春。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3.“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组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副词中虚设的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充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了的成分和语句,要加括号。

5.“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又如“却看妻子愁何在”,分析“妻子”古文中的意义是“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的词义缩小了。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用“妻子和儿女”来替代。

6.“调”,就是调整。

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该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何陋之有”这个句子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正常语序是“有何陋”,也就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一是特殊句

1. 抓关键词。

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意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重意义用法的虚词)等。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正确,那么分数就遗憾地丢掉了。

2. 抓特殊句。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文言文设题的关键之一。要弄通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做些专门训练。训练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因为这些课文已经反复诵读过,文意已经掌握。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比随便拿出一篇课外的文章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找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句子,就比较容易了。凡事贵在坚持嘛!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要相信自己能把它做好。最后,将翻译的要领总结为一首口诀,希望对广大学生做好“文言文翻译”有所帮助。

文言翻译重直译,联系全文酌字句。名字称谓不必译,单音词语双音替。倒装句式调语序,其他特殊一般译,能删能替看语序。

摘要:文言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而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需要做到:明白翻译三大标准——信、达、雅;清楚翻译两大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掌握翻译技巧——读、留、删、补、换、调;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一是特数句。

上一篇:电力销售收入下一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