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

2024-05-04

论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共6篇)

篇1:论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

辽宁六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刘洋飞

一、司法机关内部鉴定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司法鉴定结论,是证据的一种。证据是用来证明事实的,那么,有“证明事实”的法定义务的人,有提供证据的义务。

依据我国三大诉讼和仲裁、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分析司法机关内部鉴定机构的设置:

1、在刑事诉讼案件中,侦查机关和起诉机关有证明犯罪的法定义务,为了工作需要,可以设置内部司法鉴定机构。而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我国实行的是控辩式诉讼,人民法院没有证明义务,所以它没有必要设置内部司法鉴定机构。

2、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依据我国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均实行当事人举证制度,人民法院没有证明义务,所以,它没有必要设立内部司法鉴定机构。

3、在行政机关处罚的案件中,由于行政机关对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证明责任,所以,它可以设立内部司法鉴定机构。

4、在仲裁程序中,与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相同。

以上可以设立内部司法鉴定机构的单位,其鉴定机构的性质仍属该单位的一个职能部门,行使法律和行政法授予的侦查、起诉权或行政管理权。他们在行使职权时,是为了证明犯罪或违法的需要,是代表国家的行为。该行为是为公行为,无需当事人的申请,也无需当事人承担费用。这是与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本质的区别。

二、人民法院不应设立司法鉴定机构,包括内部和面向社会服务的机构。

1、从三大诉讼的法律规定来看,人民法院在审判程序中所处的位置是居中裁判,他没有证明责任,所以,人民法院内部机构中,不需要设立司法鉴定机构。

2、由于法院所处的裁判位置,也不应当进行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因为,司法鉴定活动的结果是产生诉讼证据,而人民法院本身又是证据的认证者。那么,做为裁判的法官,面对出具证据的法院司法鉴定机构,他能怎么办呢?只能是采信。由此失去了制约,必定产生腐败。

3、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是历史的产物。20世纪八十年代,在旧的纠问式刑事诉讼审判方式下,由于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非常少,人民法院为了保证案件质量,成立了法医机构,后来逐步发展到全面的司法鉴定活动。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诉讼制度的改革,随着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建立、健全,随着各专项司法鉴定机构的完善,人民法院内部司法鉴定机构已失去合理、合法存在的内核,它的使命已经结束。

4、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文件的性质。本人认为,最高人民法院以法发[]23号文件形式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不是司法解释,而是法院内部管理制度。与其他行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的性质是相同的,对外没有法律效力,如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冲突是无效的。该规定第4条“凡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案件,应当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鉴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统一对外委托鉴定”。这是一种限定,严重违反了当事人意志自治原则,侵害了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平等竞争权,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从事的就是经营活动,收取鉴定费用。此工作应当从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分离出去。在机构改革中,司法鉴定机构属社会中介机构范畴。然而,人民法院利用其权利,这种权利即不是真正的审判权,又不是政府的行政权,而是利用审判权这种独占性(这只能解释为现阶段的产物)进行垄断。

三、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需要规范

什么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

除司法机关内部鉴定机构因业务需要而进行的无偿司法鉴定活动之外的其他司法鉴定活动,均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活动。

1、在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和辩护人有质证及举证权,所以,他们有提出司法鉴定权。那么谁来承担这个司法鉴定义务,出具司法鉴定结论呢?当然不能是司法机关内部司法鉴定机构,只能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这样才符合公平、公正的司法原则。

2、在行政机关处理的案件中,与上一点相同,也应由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来承担司法鉴定工作。

3、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由于人民法院是居中裁判者,又是诉讼的组织者,同时也是证据的认定者。所以,对需要司法鉴定的,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到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做鉴定,而不能委托自己内部的司法鉴定机构。如果法官贻于组织,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也可以自行委托,法院应当移交全部案卷资料。

4、对非诉活动,由于当事人有证明自己主张的义务,故当事人或代理人可以到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委托,取得司法鉴定结论。

四、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的主管机关,应统一于司法行政机关。

我国的司法鉴定机构,是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成长起来的。与我国司法制度的发展相适应。首先是刑事审判的优先发展,从而使法医学司法鉴定、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物证技术检验等发展、成熟;之后是价格评估司法鉴定。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质量的鉴定,司法会计鉴定,建筑工程质量、造价鉴定等逐步出现、发展。由于这些机构的出现一般都是由行政执法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执法主体,对自己产生的司法鉴定机构,都规定自己享有主管权。例如,价格鉴证机构由政府价格部门主管;产品质量检验所由技术监督部门主管;建筑工作造价由建设银行主管,等等。这样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格局,各自为政,各自监管。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诉讼制度的国际接轨,司法鉴定机构的中介性质已经明朗化,它已经不再是国家有关机构的依附。应当重新设置司法鉴定新格局。本人认为,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有利于司法鉴定事业的发展,管理的范围包括:机构登记、鉴定人员管理、司法鉴定程序、监督及处罚等。司法机关内部司法鉴定机构,未取得司法行政机关批准颁发鉴定许可证,不能从事面向社会服务的经营活动。取消原主管机关的管理资格。

篇2:论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

1、沧源县司法局内设有办公室、政工科、宣传科、基层科,局管理事业单位: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县委、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依法治县办、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安置帮教办、“12348”协调指挥中心,10个乡(镇)设有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属派出机构)。存在问题:内设机构没有公证、律师管理机构

。建议在机构设置上设置公证律师管理科。

2、县编委核定我局人员编制:行政25人(其中局机关15人,司法所10人),工勤人员1人(驾驶员)、事业人员34人(其中:法律服务所28人,公证处2人,律师事务所3人,法律援助中心1人);司法局局机关设领导职数4人(一个局长,两个副局长,一个依法治县办常务副主任),10个乡(镇)司法所设领导职数10人(司法所长)。存在问题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现司法所只有1所1人,工作难于开展。建议从上面一级一级下编制。

3、司法局的职能配置及实际履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关建议,具体包括:

(1)我县律师事务所现只有1名专职律师,案源少,业务拓展不开,而我县公证处近年来充分发挥公证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拓展公证业务,把公证服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公证业务进一步提升,为沧源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属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律师事务所要自苦20%的工资,公证处要自苦10%的工资。建议是否能考虑边疆特困县,把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改为公办所、处。

(2)多年来,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全县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法制宣传经费无法列入财政预算,经费投入不足,所以法制宣传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建议为了更好的开展法制宣传工作,让全县各族人民都知法、懂法,在经费上财政能否给予列入预算。

(3)依法治理、政府法律咨询工作开展较好。

(4)对司法所业务指导工作上,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指导力度不够。建议能否解决经费问题,从而加大对司法所业务工作的指导力度。

(5)人民调解工作开展得一般,主要存在无工作经费、培训经费、奖惩经费。建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安排人民调解经费。

(6)我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开展较好,但存在无安置帮教工作经费。建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安排安置帮教工作经费。

(7)我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开展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省厅、市局的培训很少,而我局又无培训经费,对基层法律服务所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所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业务素质偏低,无法很好的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建议省厅、市局能否多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法律工作者业务素质。

(8)我县成立司法鉴定中心已有几年,但工作难于开展,主要是收费较高,宣传不够。建议能否降低收费标准。

(9)人民陪审员工作开展情况较好。

(10)我县还没有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11)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开展较好,业务量有所提升。但由于上级补助的援助经费较少,而我县又属边疆特困县,援助成本较大,所以开展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建议能否考虑我县的实际困难,在援助补助经费上给予倾斜。

4、在管理体制上,司法所属我局的派出机构,现存在着受司法局和乡(镇)党委、政府双重管理,乡(镇)党委政府用司法所的人去完成各种中心工作较多(三分之二以上时间),而本职工作无时间办理,司法所人员学习业务时间较少,所以业务素质低,司法所工作难于开展。建议是否能够理顺体制,乡(镇)党委政府少安排与司法所无关的工作。

5、司法行政现有的职能中,应进行内部整合,科学配置,进一步强化司法局的职能作用。

二、队伍建设方面

1、我县司法行政系统共有干部职工53人(其中:局机关干部职工16人,公证处2人,律师事务所1人,法律援助中心1人),10个乡镇司法所8人,司法所长全部享受副科级待遇,10个乡镇法律服务所25人)。其中:女干部职工有20人,男干部职工有33人;年龄层次:20岁至25岁5人,26岁至30岁7人,31岁至35岁17人,36岁至40岁5人,41岁至45岁8人,46岁至50岁9人,51岁以上2人;政治面貌:党员27人;知识层次:本科4人,大专34人,中专、高中13人,初中2人;专业结构:法律专业29人,其它专业24人。主要存在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偏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突出。

篇3:论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并联合各族地主阶级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法律制度渊源于明朝, 其基本的体系和内容与明朝法律制度相同, 即“清承明制”。清统治者人主中原后, 迅速采取了联合汉族官僚地主阶级、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政策, 并全盘继承明朝的政治法律制度, 以天命正统自居, 建立起超越前代的封建大帝国。清初法制指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个总方针而形成的。清朝入关之始, 宣布明朝法律制度一概有效, 并在历次法典制订活动中, 注重保持明律原貌, 对明朝《问刑条例》也大多照搬照用, 在立法上贯彻“详译明律, 参以国 (满清) 制”原则。清朝对于明朝法制的继承,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为了减少与汉族地主阶级的摩擦, 顺利实现对全国的控制。

满族兴起于东北, 人关之前“民淳法简”, 没有成文法典、 法规体系, 主要施行满族的习惯法。入关后统治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有悠久制定法传统的中原地区, 只能依明朝现成法律制度进行统治。尤其重要的是, 清初统治者极为推崇明朝法律制度, 认为明朝法制全力维护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完全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将明太祖创建的法制视为楷模, 力图以此实现清朝的长治久安。

同时, 清统治者为了压制、肃清汉族地主、官僚士大夫的反满意识, 防止不利其专制统治的的“异端”思想传播, 入关后竭力以儒家正统自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钦定“, 御纂”有关儒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方面的著作有几十部之多, 力图以儒家“天命”、忠君的思想统一中原汉族地主阶级的意识。并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全盘继承、发展“明刑弼教”、 “正人心、厚风俗”的理学思想, 以此作为法制指导原则和思想。

二、清朝司法机构的设置

(一) 中央司法机构

清代中央的司法机构体系主要是承袭明代, 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称“三司法”, 在形式上既听命于皇帝, 又构成互相制衡的中央最高司法机构, 但其职权不但与明代相比相去甚远, 并且在清代中也屡有变化。在清朝, 三法司并没有单独的自上而下的审判组织系统, 更无所谓“司法独立”、“独立审判”的原则。三法司之间的关系, 简言之, 是刑部审判、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的关系。

刑部, 中央审判机构, 职权较明代更重。设满、汉尚书各1人, 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 堂主事满五人、汉军1人, 满、汉司务两人, 缮本笔帖式40人。并置省区清吏司、督辅司、秋审处、减等处、律例馆、提审厅、赃罚库、赎罪处、饭银处及清档房、汉档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等单位, 定员总数为407人, 实际上官吏人数大大超过编制一倍或几倍。

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 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 以赞上正万民, 凡律例轻重之适, 听断出入之孚, 决宥缓速之宜, 脏罚追贷之数, 各司以达于部, 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义, 大事上之, 小事则行, 以肃邦纪”。具体来说, 其职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在皇帝之下行使国家主要的审判权, 具体审理京师百官犯罪、京城地区大小刑案, 核定全国的死刑案件, 批结全国军、流案件, 并负责办理每年的秋审和朝审大典。其二, 作为主要机构参与或主持国家的重要立法, 如作为负责机关主持律例的修订工作。专责修订律例的“修订律例馆”即隶属于刑部之下, 一些重要法律政策的制定, 都有刑部官员参与其中。其三, 负责全国的司法行政工作, 如办理全国命盗重案、秋审案件等方面的司法统计、造办相关“黄册”、指导全国狱政管理、负责本部法司官员的成绩等。

大理寺为中国古代传统司法机关。廷尉、大理等的衍属, 至唐代为“三法司”中的审判机关, 明代改为司法行政机关。 清大理寺的人员编制较少, 大理寺卿、少卿为正副长官, 其下设左、右寺, 有寺丞、评事管官。

大理寺, 负责复核重案, 审理昭雪的“恤刑”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复核死刑案件有无怨错。在名义上, 大理寺“掌天下刑名, 凡重劈则率其属而勘”, 主要的司法活动是参加三法司“会谳”, 即京师死刑案件的会审和外省死刑案件的会复。大理寺在会谳中主要是平反冤狱, 即所谓“大理则取其所问者而平反之也”。大理寺在会复外省死刑案件时, 如有不同意见, 有直接奏上裁决的权力。显然, 大理寺在会勘中, 对执法是一种监督, 对刑部又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此外, 大理寺也与其他九卿一样参与秋审和朝审, 但在实际上, 其地位和影响都较为有限。

都察院, 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朝代一样, 督察院也被视为“风宪衙门”, 负责对全国各级、各部门官员的监督和检查, 也是天子的重要“耳目”。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主管官员, 分设十五道和六科, 合称“科道”。十五道各设御史若干人分管相应的各省和中央部院寺监事务。六科分吏、户、 礼、兵、刑、工各科, 各设给事中若干人, 稽案相应方面的事务。科道行使弹劾、谏议、纠察等监察职责时, 可直达于皇帝, 而不必经总宪。这种带有“独立”行使监察权性质的权力, 是其他六部司所没有的。

对司法官员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 是都察院职权之一。 清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 将针对六部对口监察的六科并入都察院, 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多顺从皇帝的意志、看皇帝眼色行事, 极少有犯颜强谏、弹劾权臣的举动。顺治十七年, 清朝取消了明代施行的“代天子巡狩”的巡按御史制度, 雍正以后又推行“密折”制度, 每个大臣都可以以密奏的形式上书于皇帝, 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察的职能。所以, 从整体看, 清朝御史的监察作用和影响, 都逊于明朝。

清朝末期对相关机构进行了改革, 改刑部为法部, 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 以使行政与司法分立, 并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 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司法监督。从理论上讲, 三法司之间既有分工:持天下之平者部也;执法纠正者院也; 办理冤枉者寺也。但清代的专制政治体制, 决定了天下司法权责的重心在于刑部, 都察院、大理寺多数情况下未能发挥监督和复核的平衡作用。

(二) 地方司法机构

清朝的地方司法体制分为县、府、按察司、督抚四级。县 (厅、州) 为基层政权, 是第一审级。州县官有权审决笞、杖徒刑案件;流刑、死刑案件只可预审转呈府衙判决。《大清律例》 规定:“军民人等遇有怨抑之事, 应选赴县衙门具控。”发生于州县管辖区内的田土、户婚、斗殴等轻微案件, 系笞杖轻罪, 均有州县官全权处理, 为州县“自理案件”。命盗等刑事案件, 州县初审后, 按期将案卷与案犯一起解赴府或直隶厅州复审。另外, 州社吏目、县社典史为捕官, 专司缉捕和监狱, 但无权受理词讼。

府是第二审级司法机关。府级的司法职责主要是复核州县上报的刑事案件, 复审州县解来的人犯, 查核有无翻供, 查验人证、物证, 审查州县初审案卷有无错谬、州县“拟罪”是否妥当。此外, 府级还受理军民百姓不服州县审判的上诉和申诉。

按察使司为第三审级。按察使司对府上报的刑案进行复审, 其中对徒刑案件仅进行复核 (因徒刑人犯不解省) , 对军流、死刑案件及人犯进行复审。如无异议便加以“审供无异” 之看语, 上报督抚;如发现有问题, 则驳回重审或改发别的州县更审。

总督巡抚为第四审级。督、抚是地方最高审级。督、抚有权批复徒刑案件, 对按察司上报的徒刑案件审核后, 如无异议即批复执行;督抚对军流刑的案卷复核, 如对按察司的看语无异议, 则咨报刑部, 听候批复。对流刑案件, 由督抚进行复审。

(三) 特殊司法机关

清朝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理满人案件, 需由特殊的司法机关负责审理。满族宗师刑名案由宗人府审理;内务府所管辖的满人由内务府慎刑司审理;京师地区普通满人的诉讼由步军统领衙门审理;外省满人诉讼, 由满洲将军和副都统审理。

同时, 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司法管辖, 设立了理藩院, 作为朝廷统治各少数民族的重要机关。少数民族地区判决重大案件须由理藩院审核方能生效。但理藩院受理的案件如罪至发遣, 须会同刑部裁决。死罪要经“三法司”会审定案。理藩院的设立表明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态度, 清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制定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 并对其实施有效的法律控制。在巩固清朝对全国少数民族的统治上, 理藩院起了重要作用。

(四) 清末司法机构的变革

清朝末年, 仿照东方资本主义国度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对司法机关进行了较大变革, 首先是把原来的刑部改为法部, 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 管理监狱、执行刑罚, 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而相应地, 作为清朝传统的审判机关, 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 正式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大理院下设民刑庭, 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同时, 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 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同时, 作为清朝最高监督机关的都察院, 职能在改革中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清末以前都察院享有重要的司法权, 能参与某些重大案件的审理。但在清末改革中, 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 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

总之, 清朝司法机构是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和满族贵族特权的而设置的, 一方面通过对明朝法制的继承, 对汉族官员的任命和选拔, 减少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通过设立特殊的司法机构, 用以满足少数满洲贵族的特权。清朝司法机构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清朝统治者“慎刑”、“恤刑”的思想, 同时也是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 2004:26.

[2]田涛, 郑秦.大清律例卷二十五刑律诉讼[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473.

篇4:我国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设置论略

关键词:反垄断法;执行机构;双层次多机构

中图分类号:DF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16-02

中国《反垄断法》从1994年正式进入人大的立法阶段,到《反垄断法》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整整用了13年。该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社会各界对于反垄断法的关注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一、我国反垄断法所规定的执行的模式

2006年,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曹康泰在做反垄断法草案说明时,针对反垄断的执行机构说:“各方共同的看法是,既要考虑现实可行性,维持有关部门分别执法的现有格局,保证反垄断法公布后的实施,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留有余地。”

根据现有反垄断法的规定,我国采用了“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双层架构模式。

“反垄断委员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法学、经济学专家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反垄断工作。“反垄断执法机构”则负责具体执法工作。

反垄断法的执法机构从现有格局看就是3+X格局,3是指的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对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是由商务部门负责的,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定位的工作主要是工商部门来做,而发改委主要负责价格问题,查处垄断协议中的价格同盟等。x指的就是其他各个具体的行业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例如,电监会、证监会等等。

二、反垄断执行机构所应具备的条件

就反垄断法执行机构的判断标准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垄断必须要有国家公权力作为后盾。反垄断法不仅要面对大企业集团或者垄断企业限制竞争的行为,而且还要同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作斗争,这些案件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调查难度很大。如果反垄断法的执行机关没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审理工作就会受到其他行政部门的干扰和影响,不利于依法作出裁决。

(二)必须是一个高度专业的组织。“反垄断法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相当多,概念的定义和行为或结构的违法性难以确定。”垄断行为有其判断的难度,所以反垄断的执行机构必须是一个专门的组织,对于市场的判断和政策的理解有其专业性。

(三)反垄断的执法机构必须相对独立。我们强调的是利益上的独立。例如,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第24条规定:“垄断委员会成员既不得就职于政府机构、联邦立法机构或州立法机构,亦不得是联邦、州或其他公法人的公职人员……他们也不得作为经济协会或雇主组织或职工组织的代表人,也不得与常设机构或商业事务方面有什么关系。在被当选为垄断委员会成员的前一年,他们也不得担任过同类职务。

(四)反垄断法的执行机关应当具备司法的性质。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如日本的公正交易委员会就是一个行政委员会,它为内阁总理大臣所管辖,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的执行机关不尽是行政机关至少不是纯粹的行政机关。

三、我国反垄断法所规定的执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几大标准,特别是从执行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出发,我们会发现,目前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几个疑问:

(一)三个部门之间的冲突怎么协调

反垄断法随着其立法进程不断被人们关注,三个部门也都开始高调的宣示其对于垄断行为的执法权,国家发改委严处方便面的价格联盟,宣告了其对于价格垄断行为的管辖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于部分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例如,串通投标行为、搭售行为、行政垄断行为等有管辖权;而商务部有权管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中所涉及到的垄断行为。

这三个部门都对特定的垄断行为有管辖权,问题在于,一旦出现了交叉领域,究竟该谁处理。最明显的例子,价格手段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样从表面上看,发改委的管辖领域范围最大,也最容易与其他两个部门的管辖领域发生交叉,尽管学理上和法律条文上还会有具体的区分,但是我们要注意两点:(1)现在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在具体的事实被调查清楚之前,并不好判断是哪一方越界管辖。(2)权力具有自我扩张的天性,在有明晰的管辖判断之前,可能有权力管辖的机关在正常情况下其自身是不会主动放弃管辖权的。

(二)垄断委员会“协调功能”自身的矛盾性

按照反垄断法,垄断委员会主要是协调职能,按照反垄断法第9条的规定,垄断委员会的职能概括地讲,一是研究指导,二是协调。问题在于,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凡是部委的职能太笼统,它的作用就不会发挥得太好,它所履行的职责也不会到位。

试想,如果不能赋予垄断委员会制定的反垄断政策一个明确的规范性文件效力,那么其研究又与一般的科研机构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如果不能明确给予垄断委员会在协调重大反垄断案件中的决定权,那么有其参与的协调和矛盾双方参与的协调并无不同。好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给其留下灵活掌握的余地。

概言之,在双层次多机构模式之下,反垄断法在不同领域、部门无法得到一致的执行,既可能破坏法的统一性和执法的严肃性,也可能给被规制对象规避法律提供机会。在现有部门利益格局之下,反垄断政策目标一旦与其他政策目标冲突。极有可能使其他政策目标超越于反壟断政策目标之上.破坏了反垄断法的理念,当然也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政府的威信。

四、反垄断法执行机构目前采用双层次多机构的原因

(一)采用统一的执法机构模式成本太高

尽管国内大多数学者主张设立独立的、专业的、强大的反垄断执行机构。从学理上分析,建立统一的执法机构,也是达到前文所述的反垄断机构良好运行所应具备条件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存在以下原因而不能完善。

1反垄断法设立统一的执法机构,会挑起法律之间的冲突,大量的法律和部门法规需要梳理,成为现阶段不可承受之重。

2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来冲击过大。对于反垄断执行形式上的统一的追求,带来的结果可能站到所追求的结果的反面,反垄断法的执行可能陷于无穷无尽的漩涡和争执之中。

3设立统一、独立、准司法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虽然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但是这种制度设计是需要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源等制度支撑的。因此,在现有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不作根本改变的背景下,许多人理想中的统一执法机构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象。

(二)采用双层次多机构立法上比较容易获得认同

我国虽然一直没有反垄断法,但反垄断的制度是存在的,因此,也一直有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在从事相关的工作。目

前的这种双层次多执法机构能够继续现有的反垄断职能分散的格局,也是立法成本最低的选择。这样的好处体现在:对于具有一定政策游说能力的各个部门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来维持自己的执法权力,同时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对于立法者而言,可以减少立法的阻力,尽快出台法律。反垄断法实施以后的机构组织工作相对复杂,而行政权力及相应组织结构的设立具有刚性,变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从效率的角度和维持稳定性的角度出發,当前最佳的方式还是维持现有的机构。

五、双层次多机构的执行体制如何完善

(一)采取如下措施将三大部门和其他各个监管机构配合起来

1深化各个行业部门监管机构的改革。现实中各个行业的监管部门在行业垄断的问题上处理不力有目共睹,这有行政体系部门利益化的原因,也有各个行业部门监管机构自身定位不准确的因素。政监分离和垄断执行机构未来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相信,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政监分开后,三大执行机关的配合也会容易得多。

2应当明确各监管机构的权能。反垄断的执行需要专业知识,需要对于市场的判断和对于经济政策的理解,而行业监管者一般没有足够的反垄断意识和反垄断法的专业知识。这个问题体现在从目前的情况看,执法机构与其他监管机构至少要有相同的管辖权,一方面,执行机构通过监管机构,对于本行业的技术性问题和实际情况更了解,另一方面,执行机构的制约监管机构的行业利益。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二者配合起来。

(二)对于垄断委员会要有准确的定位

反垄断法规定了垄断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制定政策和协调,将各个反垄断的具体执行机构的执法资源进行良好的整合。而且从长远的目标考虑,其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中国的反垄断的统一执法机构,所以定位一定要准确。

1垄断委员会应当有足够的级别。如果给予垄断委员会较高的行政级别,可以确保该委员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笔者认为,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给予垄断执行机构较高的行政级别是合理的。

2配套相应的程序保证垄断委员会成员的配备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专业水准。笔者认为,可以由资深专业人士组成顾问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评判是否有资格胜任委员会的专业性工作。这样就能够做到既防止能力不够的人进来,又不把有能力的人拒之门外。

(三)应当考虑完善垄断执行机构反垄断调查程序的问题

反垄断执法机关应当具备司法的性质,而目前来看所有的执法机关都属于政府部门。尽管反垄断法已经给予了反垄断执行机构以要求信息提供权、场所进入权、收缴扣押权。但如何在具体程序上体现司法的公平、正义、秩序的特性。如何保障反垄断相对方的救济权利,在程序上应当有所探讨。

篇5:论环境污染司法鉴定机构的指定

在环境行政管理活动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对企事业单位的排污行为实行排污收费管理。企事业单位为达到少交或不交排污费的目的,采取要么谎报、要么贿赂环境监测人员的办法,已不是什么秘密。因此,在环境民事诉讼中,启用一方当事人(环境民事诉讼中,被告人是企事业单位的情况比较多)较为熟知的机构与人员予以鉴定,很可能有失鉴定的公正性。中立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设置的必要性

独立鉴定是司法鉴定的原则之一,环境损害鉴定也不能例外。现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强力职权性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去职权化司法鉴定改革的精神相违背,极易导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丧失独立性,进而影响到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中立性。这就有必要设置中立的环境损害鉴定机构。司法鉴定的机构和司法鉴定的结果是没有级别之分的,环境损害鉴定也如此。但现行环境监测站的行政级别性决定了决定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结果的等级性。这与证据法的精神不符。司法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形式,是没有等级之分的,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现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结果的等级性与现行的证据制度相矛盾,这就有使得设置中立的环境损害鉴定机构成为必要。中立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设置的可行性

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为中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提供了依据。《决定》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司法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登记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公示后可开展司法鉴定活动。《决定》的出台有助于环境监测鉴定机构从其所隶属的行政关系下解脱出来,成立专业性、中立性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从而保持鉴定机构的独立性和中立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现行环境损害鉴定机制的上述行政职权性、行政级别性弊端既决定了中立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设置的必要性也为中立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提供了现实基础上的可行性。设立中立的环境司法鉴定机构,从技术上、理论上判断环境污染健康的损害,为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中立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设置的方式

3.1 实现环境污染纠纷监测的社会化

环境污染纠纷发生后,及时进行环境及其污染监测,获取环境及其污染证据相当重要。目前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为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监管的需要而提供环境监测服务,对发生的环境污染纠纷需要进行环境及其污染监测的,环境监测站可提供服务,也可拒绝提供服务。为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站及其有条件的部门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设备仪器和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资源优势,统一规范、组织和管理从事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工作,国家通过立法,实现环境污染纠纷监测的社会化,使其从行政隶属关系下解脱出来,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纠纷受害人取证难问题。或者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帮助鉴定,从现行的环境监测由政府行政事业单位承担转为由社会性的监测服务机构承担,从而营造一个环境鉴定服务的需求市场。

3.2认定环境污染损害原因的技术鉴定机构

目前,国内尚未健全专门从事环境污染损害原因的技术鉴定机构。由于环境污染损害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相当多的自然科学门类,因此,有些相关部门及机构不同程度开展了环境污染损害成因的技术鉴定工作,作出鉴定结论的单位有若干个,多头鉴定,五花八门的结论、意见、报告、说明

等,最终谁的鉴定结论具有权威性,是合法有效的,采信哪家的鉴定结论,很难判断。为了维护污染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在环境损害领域亟需建立中立性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研究与服务机构,向政府和法院客观公正地提供环境纠纷仲裁的科学依据。鉴于环境污染损害鉴定结论的合法、公正和权威性,应当由国家行政部门授权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专门从事环境污染损害成因技术鉴定机构的资格审查,未获资格的,不得从事环境污染损害成因的技术鉴定。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2006年11月正式成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承担并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成立后,将逐步实现环境损害鉴定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3.3设置认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的评估机构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的评估工作,主要由相关部门或有关机构去完成,其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的多少,严重参差不齐,对及时、有效、公正处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带来较大难度。由于没有统一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的评估原则及范围、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及评估标准等,因此,造成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的各评估机构自行其是,随意性很大。确认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是环境民事侵权承担责任根本所在。当前在处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中,污染损害属不同范畴的,分别由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物价部门、有资格的中介评估机构等,都有资格有权利对污染受损的赔偿数额作出认定。为统一规范、组织和管理从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的评估工作,应由国家行政部门授权国家环保总局认定对专门从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的评估机构的资格审查,确认有评估资格的鉴定主体部门,未获资格的,不得从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数额的评估工作。

3.4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种类

环境司法鉴定作为中介服务机构,推向市场化是近年来环境损害鉴定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和司法鉴定机构改革深入发展,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将逐年增加。目前,全国成立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的省市不是很多,现有的环境司法鉴定机构种类有:

(1)环境监测司法鉴定机构

环境监测司法鉴定是指依法取得有关环境监测司法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受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国家、部门、行业标准以及有关环境科学知识,对影响环境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态系统等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目前,在江苏省设有环境监测司法鉴定所,是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司法鉴定所和扬州天合环境监测司法鉴定所,两所依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以国家计量认证授权项目为准,进行环境监测司法鉴定。其它类如九江市环境监测站成立绿园环境监测司法鉴定所等。

(2)室内环境污染司法鉴定机构

近年来,由于建筑、装饰和家具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而引起污染损害赔偿案件频频发生,一些消费者与房地产开发商、装饰企业和家具生产厂对簿公堂,要求退房、退家具、赔偿装修损失,甚至身体伤害的损失。随着诉讼当事人对室内环境污染检测的证据在诉讼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要求室内环境污染检测和鉴定的意识日益增长。2004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发布公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要求,经审核批准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为人民法院室内环境检测方面的司法鉴定机构。自公布之日起,可以在人民法院的委托下,从事涉及室内环境检测方面的司法鉴定工作。目前,在全国经司法行政部门审批同意设立的室内环境司法鉴定机构有:北京市劳保所室内环境司法鉴定中心、江苏科永和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司法鉴定所、福建科环室内环境司法鉴定所等。

(3)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司法鉴定所

随着沿海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行为也越来越多,迫切需要相应鉴定机构为社会公众和司法机关提供科学准确的司法鉴定服务。因此,经辽宁省司法厅批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司法鉴定所于2006年正式登记设立。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司法鉴定所的成立将拓展监测中心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的领域,为

司法系统及社会公众提供科学、优质、高效的服务,将对涉海司法工作以极大的技术支持,充分体现国家级业务中心的权威性。

(4)环境保护司法鉴定中心

篇6:统计机构的设置

统计机构是指从事统计调查、统计数据加工整理、统计分析预测、统计信息咨询和统计协调管理等活动的组织。我国的统计机构分为两种: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和部门统计机构。

1.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独立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包括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统计局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双重领导,在统计业务上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为主。

2.部门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部门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部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并受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统计机构的职责 1.国家统计局的职责

一是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和计划,制定统计工作规章,制订统计工作现代化规划和国家统计调查计划,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

二是健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制定或者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国家统计标准,审定部门统计标准。

三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重大的国情国力普查,组织、协调全国社会经济抽样调查。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职责,六条略 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机构的职责,五条略 4.乡镇统计机构和统计员的职责,三条略

二、统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1.统计人员的职责及基本要求

一是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二是统计人员应当实事求是,恪守职责道德。

三是统计人员应当对其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四是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人员未出示工作证件的情况下有权拒绝调查。五是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六是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2,统计人员的职权

一是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二是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统计行政许可制度 统计行政许可项目有三项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和涉外社会调查项目审批。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

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负责编制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考试命题、制定考试管理办法和考务规则等工作,统一设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统一制定编号规则,依法撤销已经授予的统计从业资格等。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

例外规定,在必要时,经少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决定,可以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承办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

二、取得从业资格的程序

1.申请,申请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必须经过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

2.受理,3.审查,初审和终审。初步审核完毕后,承办机关应当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报送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由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进行终审。终审时间为二十日。不能在二十日内审查完毕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十日,但应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4.决定,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加盖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印章。

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

四、涉外调查机构的认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组织、个人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的,应当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涉外统计调查资格的机构进行。

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为涉外调查机构进行资格认定的机关。调查范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向国家统计局提出申请,调查范围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内的,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提出申请。

申请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经营范围或业务范围包含市场调查或者社会调查内容.具有熟悉国家有关涉外调查管理规定的人员.具备与所从事涉外调查相适应的调查能力.在申请之日前一年内开展三项以上调查项目,或者调查营业额达到三十万元.有严格、健全的资料保密制度.在最近两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

受理的统计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逾期不能做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关于涉外调查许可证件的有关规定,涉外调查行可证就当注明调查机构的名称、登记类型、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再负责人、依据和颁发机关、颁发日期、编号、许可范围、有效期等项内容。

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三年,涉外调查机构需要延续涉外调查许可证有效期限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颁发机关提出申请。逾期未提出的,将不再延续涉外调查许可证的有效期。终止涉外调查业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后三十日内,向原颁发机关缴回涉外调查许可证。涉外调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应当在届满后三十日内,向原颁发机关缴回已过期的涉外调查许可证。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伪造、冒用或者转让涉外调查许可证。

五、涉外调查项目审批制度

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对涉外社会调查项目的审批。

申请批准涉外社会调查项目应提交的文件.涉外社会调查项目申请表,涉外调查许可证复印件,委托、资助、合作的合同复印件,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目的、内容、范围、时间、对象、方式等,调查问卷、表格或者访谈、观察提纲,与调查项目有关的其他背景材料。

经批准的涉外社会调查项目,不得擅自变更,需要变更的,涉外调查机构应当就变更部分向原批准机关提出申请。

经批准的,应当在调查问卷、表格或者访谈、观察提纲首页显著位置标明并向调查对象说明下列事项.涉外调查许可证编号,调查项目的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本调查为调查对象自愿接受的调查

1、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2)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3)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4)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5)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2、我国统计法发展情况:最早统计法律始建于周朝,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统计法律是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统计法》;1983年12月8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1984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计法》的重大修改。

3、统计调查分类:政府统计调查、民间统计调查。

(1)政府统计调查:是指由政府统计机构依法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根据统计法的规定政府统计调查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我国几乎所有的政府统计调查都是义务性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

(2)民间统计调查:是有民间统计机构以自己的名义或者接受委托进行的统计调查,民间统计调查特点:自愿性、营利性;

4、调查项目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统计调查目的而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

5、统计调查项目的拟定及审批:(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

本节主要介绍定性数据的图表展示方法。定性数据包括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它们的图表展示方法基本相同。通常可以用频数分布表和图形来描述。

一.生成频数分布表

定性数据本身是对事物的一种分类,因此,只要先把所有的类别都列出来,然后统计出每一类别的频数,就是一张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表中落在某一特定类别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频数分布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通过它可以观察不同类型数据的分别情况。

二.定性数据的图形表示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可以描绘出它们各类的比例,常用饼图和条形图表示。(一)饼图

饼图又称圆饼图、圆形图等,它是利用圆形及圆内扇形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饼图主要用于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研究。

(二)条形图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度来表述数据多少的图形,用于观察不同类别数据的多少或分布情况。绘制时,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也可以放在横轴。

(三)环形图

饼图只能显示一个变量(如年龄变量)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如果我们想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结构差异,就可以通过环形图来实现。

首先,利用产生频数表的方法先做出分性别的年龄分布表 然后,根据上表再绘制出环形图。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的图示表示方法,也都适用于定量数据。但定量数据还有一些特定的图示方法,它们并不适用于定性数据。

一.生成频数分别表

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时,首先是将数据进行分组,然后再统计出各组别的数据频数即可。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组,一般的分组个数在5—15之间。

其次,要确定组距。所谓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每组最大值称为该组上限,最小值称为该组下限。则组距等于上限与下限之差,即

组距=上限-下限

在确定组距是,一般应掌握的原则:一是要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如果不能正确反映各部分质的差异,必须重新分组。二是要能准确地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

在确定组距时,在研究的现象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等距分组;而当研究的现象变动很不均匀时,例如急剧的增长或急剧的下降,波动的幅度很大时,则一般采用不等距分组。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组的组距。

最后,统计出各组的频数及频数分布表。在统计各组频数时,恰好等于某一组的组限时,则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即将该频数计算在与下限相同的组内。

二.定量数据的图形表示

常用来表述定量数据统计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和散点图。(一)直方图

对于一个定量数据,直方图是一个常见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图形。它的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指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这样,各组与相应的频数就形成了一个矩形,即直方图。

(二)折线图 折线图是利用线段的升降来说明现象变动的一种统计图,它主要用于表示现象的分配情况、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和两个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等。

(三)散点图

散点图能反映两个变量的关系,判断其变化的方向是否相同 应特别注意各种图表的生成方式和运用。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显示统计数据的两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统计表和统计图形一样充斥在我们的生活总。它通过对枯燥数据的整理,利用一些简单的表格,让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某些事物的现象。

统计表是一种用密集的形式归纳数据的方法,它主要利用行和列中的数据来表述现象特征。人们利用统计表的主要目的有:

一是在文章中使用它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二是利用它组织数据。

把整理汇总得出的统计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有系统地排列在一定的表格内,就形成一张统计表。

统计表的主要优点是:能使统计资料条理化、系统化,能清晰的表达统计资料的内容,且简明易懂、节省篇幅,便于对表中资料进行对比,并易于检查数字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统计表的结构

统计表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表头、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和表外附加构成。①总标题:统计表的名称。简明扼要,一般放在表格上方中间位置

②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纵栏:表明标志和指标的名称,一般置于表格上方;横行标题:表明调查单位和分组的名称,一般置于表格左边。

上一篇:庆“七一”党的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向财务要利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