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2024-07-03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作用。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

【教学方法】

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或组拼图型,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图型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5.教会学生简单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配乐诗朗诵。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教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他的功为统一全国,但是他奢靡浪费,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

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

教师:今天这节“秦王扫六合”就是关于秦统一的。

教师出示:第10课“秦王扫六合”

〔评定〕:通过配乐诗朗诵和人物图的插入,恰切自然导入新课。情境的创设,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请同学读教材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的含义。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教师:请同学根据书中所述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完成游戏大拼图(模型)。

规则:①在游戏大拼图的指定位置标明秦统一的时间、都城。

②按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组成一幅秦朝疆域图。

学生:(活动略)

教师: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定都咸阳。

教师出示(板书):

建立统一: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教师:让我们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开国大典这一盛大时刻。(演绎历史)

学生:(分工,进入角色)

学生(礼仪官):秦国大典现在开始,有请大王登基。

众学生(大臣):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免礼平身。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为号令天下,造福百姓,特诏,本王自称“朕”,名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朕决断。地方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教师出示(板书):

加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皇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守)、县(令)

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可有本奏?

学生(李斯):自战国以来,各国都铸造了货币。如,我国的“半两钱”,齐国、燕国的“刀币”,赵、魏的“布币”,楚国的“鬼脸钱”。各国货币的使用给商品的流通带来了许多不便。各国的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的规定不一。各国文字繁简不一,书法、形体各有差异。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大秦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后患无穷。

臣秉呈吾皇之意,现已整改:自发布日起,全国统一使用我大秦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以我大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教师出示:(板书)

巩固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小篆,统一度量衡

学生(秦始皇):就以爱卿所奏,诏告天下,即日实施。学生(李斯):遵旨。

学生(淳于越)吾皇万岁,臣也有本奏。

学生(秦始皇):讲来。

学生(淳于越):皇上,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论功讲德,皇上已远远超过三皇五帝,正是吾皇效法旧制,分封诸王之时。

学生(李斯):臣有不同意见。

学生(秦始皇):讲来。

学生(李斯):儒生淳于越借古非今,实有藐视吾皇权威之意。效古分封势必造成天下动荡,惑乱百姓,纯属毁我大秦之基业。身为儒生,本应以天下为己任,歌功颂德以传扬天下。此人用心不良,罪不该敕。

臣建议发布“书焚令”,规定:除政府,民间只准留下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的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人都要判处死刑;对那些谣言惑众之徒抓捕活埋以效天下。

学生(秦始皇):依卿所奏,此事由你全权处理。

学生(李斯):遵旨。先拿下淳于越。

教师出示:(板书和相关图)

“焚书坑儒”

学生(蒙恬):臣自追随吾皇以来,备受重用,奉命统率30万大军镇守北疆。今北方匈奴不断侵扰,百姓苦不堪言。南方愚蛮也是祸事连连,也应早早提防。请皇上下旨定夺。

学生(秦始皇):北方匈奴乃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尔可先主动出击,夺取河套;再从内地移民到此屯田;后筑边防,北方之危可解矣。南方愚蛮,爱卿尽管放心,朕择日另派他人。对此愚蛮只要恩威并施,传达文明,兴修水利,后患可绝。

众卿凯旋之时,就是我大秦强盛之日。

学生(礼仪官):庆典仪式结束,退朝。

教师出示:(板书、秦朝疆域图、长城和灵渠相关图)

〔评定〕:师生共同演绎秦国开国大典的历史情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戏剧色彩。同时,也使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教师:让我们再次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21世纪。

教师出示:

一、选一选

()1.秦始皇确立的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2.秦国统一后,全国通行的标准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二、找一找你身边有关秦始皇的故事。

三、谈一谈秦始皇采取的郡县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游一游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利用校域网)。

〔评定〕:反馈选材精炼,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历史情感体验。

篇2: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探究的过程,学习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2、能力目标:通过推导两个有理数相乘法则的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经历由几组算式推导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几个角度概况算式的规律。

三、课前准备:

1、复习小学的乘法法则

2、出几道小学里已经做过的两数相乘的题目,并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根据课前准备,小学我们计算的两个数相乘都是正数乘正数或者正数乘零,现在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三类,根据这种分类,你能说出两个有理数相乘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类型)

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当作一种情况,教师可引导为两种。

(二)观察归纳,学习法则(设计说明:法则的得出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类探究(说明:3组探究重点是探究1)

探究1(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观察下面熟识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3=9

3×2=6

3×1=3

3×0=0

预设: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观察两个因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这样会得到规律:左边因数都是3,右边因数依次减1,而积依次减3。

问题2、根据这个规律,你能填写下面的结论吗?

3×(-1)=

3×(-2)=

3×(-3)=

问题3这组数据的规律,对其他组类似规律的数据也成立吗?自己根据这个规律构造一组数试一试。

问题4、以上两组数相乘属于正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你能类比加法法则,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再来观察他们存在什么规律吗?

归纳可得:(板书)正数乘正数,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正数乘负数,结果为负,绝对值相乘。

阶段性学习方法小结:回想探究1的结论,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得到的?

(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教师适当引导,得出主要环节:观察-猜想-归纳)

(说明:设计意图有两个,一是初一学生学法意识的形成,二是为探究2,3的.学习做好引导)

探究2(小组讨论)

根据刚才得到的规律,你能得出下面的结果吗?能据此总结出规律吗?

3×3=9

2×3=6

1×3=3

0×3=0

(-1)×3=

(-2)×3=

(-3)×3=

(选一组代表上讲台分析,得出结论)

归纳小结:

(负数乘正数,结果为负,绝对值相乘)

探究3(同桌交流)、

利用上面的规律填空,并说出其中的规律。

(-3)×3=

(-3)×2=

(-3)×1=

(-3)×0=

(-3)×(-1)=

(-3)×(-2)=

(-3)×(-3)=

由学生总结得出:负数乘负数,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

第二部分归纳总结、

问题1: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说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吗?

在师生共同交流下,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问题2: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运算?可类比加法的运算方法。

(说明: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及类比思想,再次形成学法体系)

(三)、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计算(1)(-3)×9=(2)8×(-1)(3)(-3)×(-4)(4)6×0

例2:用正数、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高山,每登高1千米,气温变化量为-6℃,攀登3千米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五、归纳与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存在?

六、作业:课本练习题1、2、3

篇3:新课标七年级数学活动课初探

一、挖掘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可以说新人教版编排的数学活动课是很有趣味性的。像记录统计家庭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账目为家庭理财出谋划策、制作火车车厢模型、制作莫比乌丝带、制作五角星、日历中的方程等,这些活动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趣味性、较强的探索性和很强的操作性,当然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些教师怕麻烦,认为反正考试不会让学生现场做一个正方体,因此不上此类活动课,这是不可取的。事实上,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初中数学是很有趣的,进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复习该章的知识,而且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的精神。因此我们不能怕浪费时间, 课堂上也许是乱哄哄的,但就是要耐心鼓励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不但要强调数学活动课的科学性、知识性,更强调趣味性、竞争性。 教师只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更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才能使他们感到参与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二、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数学活动课不同于平日的课堂教学,不以教师讲解和教授为主,而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照顾到所有学生。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因为教材安排的部分活动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鼓励和肯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如发现学生有错误要有更多耐心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和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数学活动课上,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必须自己实践,亲身参与活动。所以在出示数学问题后,教师不应急于让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主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以平等、尊重的心态等待。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教师可鼓励同桌或小组交流共同探索。若还有困难,教师可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讲授,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猜想等方式有效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与学生共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逐步从七年级学会学习数学,探索数学, 研究数学。

三、在数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数学活动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而有效的载体。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它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新人教版教材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了很多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有内在联系的、可让学生“再创造”的活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的活动的内容选自日常生活新闻报道中的统计数据,类似“增长10.2%”,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提高约5个百分点”。此活动让学生结合新闻资料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某些数据,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而题目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编题并用方程解决问题,是要求较高的数学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就数据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活动中也会有全新的发现和创造。

篇4:新课标七年级数学活动课初探

一、挖掘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可以说新人教版编排的数学活动课是很有趣味性的。像记录统计家庭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账目为家庭理财出谋划策、制作火车车厢模型、制作莫比乌丝带、制作五角星、日历中的方程等,这些活动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趣味性、较强的探索性和很强的操作性,当然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些教师怕麻烦,认为反正考试不会让学生现场做一个正方体,因此不上此类活动课,这是不可取的。事实上,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初中数学是很有趣的,进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复习该章的知识,而且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的精神。因此我们不能怕浪费时间,课堂上也许是乱哄哄的,但就是要耐心鼓励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不但要强调数学活动课的科学性、知识性,更强调趣味性、竞争性。教师只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更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才能使他们感到参与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二、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数学活动课不同于平日的课堂教学,不以教师讲解和教授为主,而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照顾到所有学生。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因为教材安排的部分活动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鼓励和肯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如发现学生有错误要有更多耐心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和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数学活动课上,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必须自己实践,亲身参与活动。所以在出示数学问题后,教师不应急于让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主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以平等、尊重的心态等待。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教师可鼓励同桌或小组交流共同探索。若还有困难,教师可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讲授,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猜想等方式有效启发学生思考,进而与学生共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逐步从七年级学会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研究数学。

三、在数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数学活动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而有效的载体。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它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新人教版教材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了很多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有内在联系的、可让学生“再创造”的活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的活动的内容选自日常生活新闻报道中的统计数据,类似“增长10.2%”,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提高约5个百分点”。此活动让学生结合新闻资料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某些数据,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而题目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编题并用方程解决问题,是要求较高的数学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就数据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活动中也会有全新的发现和创造。

总之,数学活动课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在数学活动课上,学生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教师要多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和反思,挖掘活动内容的教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活动课成为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互动平台。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第二中学)

篇5: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 这是一篇居里夫人的的随笔,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向世人敞开了科学家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居里夫人坚韧顽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科学研究需要无私的奉献。学习本文要能抓住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大意;能了解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能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查询等方式广泛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故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典题例析] 例题:

1、从文中可看出居里夫人是怎样一个人?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她的崇高品质。

2、请写出课外收集了解到的能表现居里夫人品格的感人故事。(只要写出故事名称即可)

解析:第1题考分析概括能力,第2题考课外阅读能力。参考答案:

1、坚韧顽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

2、略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奢望()呵责()猝然世逝()

粗糙()报chóu()竭力()ào nǎo()蹂躏()mí漫()

二、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蹂躏()抛弃()沉醉()固执()鞭策()

专心致志()坚韧不拔()

三、简答。

1、第○1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2、第○5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四、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释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得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3、作者认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四项,哪一项不属于对居里夫人伟大人格的陈述? A、她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 B、她极端谦虚,甘做社会公仆

C、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心情抑郁,外貌严肃 D、她处事客观,公正不阿

5、文章第三段所举事例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句话叫“先成人后成材”,这句话和本文主旨相吻合吗?试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我的信念》 一、二、(略)

三、1、体现在道德方面

2、C

3、科学的成功与否在于科学家本身的品格。

篇6: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四个班,学生二百多,都是从小学升上来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来看,学生年龄偏小,认知水平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合。从知识结构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知识结构比较简单,接受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并且新生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个体差异性大,学习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耐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培养基本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学会社会生活、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学会从地图上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尝试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观察现实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依法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从图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理解主要地形、气候和河流的特点,分析中国与自然人文环境特点,清楚不同的区域之间的差异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图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三)教材内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总共有四大单元,分别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和文明中心——城市。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大洋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最后是对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本册教材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在描述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核心的概念。按照“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思路,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本单元包括“我的家在哪里”“乡村与城市”两课内容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综合探究。“我的家在哪里”作为全书的第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生活的社区环境着眼,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逐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乡村与城市”这课实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学生感受、观察、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基本的聚落,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本课程的重要观点之一——区域差异与联系的观点。综合探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带着地图定向越野”看似为越野活动作准备,实际上是对第一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运用,扩充地图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地图。第二部分“带着地图去旅行”看似为旅游活动作准备,实际上旨在通过一个虚拟的情景,进一步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及其用途,让学生学会观察地图,开动脑筋,作出决策,从而理解地图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本单元包括“大洲和大洋”“自然环境”“世界大家庭”三课内容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综合探究。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本单元包括“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居”“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和“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的综合探究。本单元以世界为舞台,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着眼,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活,描述平原、山地、沿湖沿海、草原、干旱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这里,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则是侧重点。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本单元包括“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文化艺术之都:巴黎”“IT新城:班加罗尔”“汽车城:蔚山”“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和“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的综合探究。本单元是第三单元内容的继续与延伸,前一单元强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而本单元则突出城市人文环境的差异。本单元以“文明中心”为标题,点出了城市在文明发展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学习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习认识城市的方法,因此,单元最后以莫斯科为例,让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探究莫斯科城的特色。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纲。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有“书”。认真细致批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

2、虚心学习,本期听课不少于30节,多听与政治历史科相关教师的课。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承担学校安排的本期政治的一节公开课,提高教研能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4、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平时注重再学习,浏览百科,摄取与政治学历史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当代社会新科技发展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上一篇:人事管理先进个人事迹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我和月球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