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事件应急预案

2024-06-27

疫苗事件应急预案(精选6篇)

篇1:疫苗事件应急预案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我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预防、积极应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危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意见》《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AA市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

1.3分级标准

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分为:级别和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共分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个级别,依次对应I、I、II、IV级响应。

1.3.1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特别重大([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同一批号疫苗短期内引起5例以上患者死亡,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2)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超过20人;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超过5人,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3)其他危害特别严重且引发社会影响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重大(II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同一批号疫苗短期内引起2例以上、5例以下患者死亡,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2)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超过10人、不多于20人;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超过3人、不多于5人,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3)确认出现质量问题,涉及2个以上省份的。

(4)其他危害严重且引发社会影响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较大(III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同一批号疫苗短期内引起1例患者死亡,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2)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超过5人、不多于10人;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超过2人、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3)确认出现质量问题,涉及1个省份的。

(4)其他危害较大且引发社会影响局限于某一省份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一般(IV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超过3人、不多于5人;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超过1人,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2)其他一般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1.3.2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人数未超过3人。(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非级别疫苗安全或舆情突发事件。1.4造用范围

我区行政区域内突发的或区外发生涉及我区的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科学严谨、依法处置的原则,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体系及其职责

2.1应急机制启动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预判,核定事件级别。

I级、I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在国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II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在省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IV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在市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由区市场监管局向区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响应的建议,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2应急指挥部设置

成立AA市BB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简称应急指挥部),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总指挥,区政府办副主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卫健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指挥。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发改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组成。应急指挥部可根据事件处置工作需要,增加相关部门和事发地镇(街道)为成员单位。应急指挥部成员由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市场监管局,由区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

2.3应急指挥部职责

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研究应急决策和部署,启动和终止应急响应,发布事件处置的重要信息,审议应急处置工作报告,负责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中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奖惩,完成应急处置的其他工作。

2.4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人民政府报告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开展情况,向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开展情况。督促协调应急指挥部工作组、成员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2.5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根据规定的工作职责,加强对事发地人民政府工作的督促、指导,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完成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区委宣传部:负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应急指挥部领导下统一宣传口径,指导协调区级新闻单位做好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权威信息。

(2)区委政法委:负责指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可能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协调处置;督促协调涉及重大危害疫苗安全类刑事案件依法处置工作。

(3)区委网信办:负责做好全区网上涉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指导协调域内网站做好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网络新闻报道;配合事件处置部门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4)区委编办:按照机构编制规则程序,调整疫苗安全监管部门,专业技术机构的职责。

(5)区发改局:负责做好疫苗相关项目备案工作;负责组织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所需重要物资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

(6)区教科体局:负责协助处置发生在学校或托幼机构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负责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技攻关,为事件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7)区经贸局:承担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保障供应工作。

(8)区公安分局:负责维护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治安秩序;负责对涉嫌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侦办;对发布事件虚假信息、造谣滋事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调查处理。

(9)区司法局:负责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区人民政府决策的法律顾问工作。

(10)区财政局:负责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应急处置的资金保障。

(11)区人社局:负责对在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工作。

(12)区卫健局: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医疗机构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患者医疗救治,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疫苗使用的管理。

(13)区应急管理局:负责指导全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协助有关监管部门组织处置事件引发的次生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14)区国资中心:负责督促指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的区属相关企业抓好复工复产工作

(15)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收集和上报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控制突发事件所涉及的相关疫苗;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工作;依法依规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16)区金融办:负责督促区内各保险机构在疫苗安全保险承保合同责任范围内做到应赔尽赔快赔。

(17)市交警二大队:负责维护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中周边道路交通管制,保障应急救援道路畅通。

2.6应急指挥部工作组设置及职责

根据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应急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事件调查组、危害控制组、医疗救治组、检测评估组、社会稳定组、舆论引导组、专家组等8个工作组,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随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工作情况。应急指挥部根据处置工作需要,可视情况增加工作组和各工作组组成部门。

2.6.1综合协调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等配合。主要负责现场指挥机构日常工作;收集、整理、上报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组织召开专家组会议;协调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经现场指挥机构授权,发布处置工作动态;承担现场指挥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2.6.2事件调查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公安BB分局、区卫健局等配合。主要负责调查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评估事件影响,做出调查结论,提出防范处置意见;对涉嫌犯罪的,督促、指导涉案地公安机关立案侦办,查清事实,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实际需要,事件调查组可设置在事发地或派员赴现场开展调查。

2.6.3危害控制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区公安分局等配合。主要负责组派应急队伍,监督、指导有关部门封存、下架、召回涉事疫苗、原料及相关产品,严格控制流通渠道,防止危害蔓延扩大。

2.6.4医疗救治组:由区卫健局牵头,专业技术机构等配合。主要负责结合事件调查情况,组织协调相关医疗机构,调派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专家,实施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患者救治,协助有关部门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理,组织区级应急医药储备调拨和保障,加强疫苗使用管理。

2.6.5检测评估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专业技术机构等配合。主要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应急检验检测,综合分析各方检测数据,查找事件原因和研判事件发展趋势,分析评估事件影响,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和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检测评估结果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必要时检测评估组可与事件调查组一并开展工作。

2.6.6社会稳定组:由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委网信办、公安BB分局、市交警二大队、区司法局等配合。主要负责组织事件现场的安保维稳、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严厉打击编造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行为,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依法及时有效处置由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引起的影响社会稳定问题。

2.6.7舆论引导组: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委网信办等配合。监测社会、网络、媒体等平台流转和发布的虚假、错误、造谣、煽动等不良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2.6.8专家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区应急管理局等配合组建专家组。主要负责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危害评估和调查处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建议;负责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咨询和指导,参与事件调查,向区应急指挥部提出处置工作意见和建议。

2.7专业技术机构职贵

疫苗检验监测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作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机构,在应急指挥部及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相关技术支撑工作。

3监测、报告、预警

3.1信息监测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依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区范围内的疫苗安全监测工作,通过监督检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投诉举报系统、抽样检验、舆情监测等工作搜集汇总疫苗安全信息和突发事件信息,并向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3.2信息报告

3.2.1信息来源报告要求

(1)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疫苗配送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发现其生产经营、配送、使用的疫苗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损害的情况和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

(2)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与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有关的,应先报告辖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

(3)卫健部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疫苗安全相关的信息,要及时通报同级疫苗管理部门。

(4)疫苗安全检测技术机构、有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发现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相关情况,要及时向区市场监管部门报告或举报。

(5)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要将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向区人民政府和上级药品监管部门、卫健部门报告。

(6)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原则上实行逐级上报,特殊情况可越级上报

(7)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向社会及相关单位公布事件信息报告电话,畅通信息报送渠道,保障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与通报的及时性。

3.2.2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信息报告要求

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获得疑似或已确定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特别是敏感人群、敏感时期所发生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简要情况,详情随后续报,同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原则上不得超过2小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研判结果提出处置意见,报区应急指挥部、人民政府和上级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

3.2.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信息报告要求

疑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尽快掌握、核实情况,简化初报审批环节,降低审批层级,及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1)初报。疑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尽快掌握情况,及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特别重大及重大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在获知相关信息后30分钟内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较大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在获知相关信息后6小时内书面报告;一般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在获知相关信息后12小时内书面报告;其他突发事件可能涉及疫苗安全的,应在获知相关信息后24小时内书面上报。

(2)续报。初报后,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相关情况的跟踪核实,组织分析研判,根据事件发展、应急处置等情况,及时向上一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续报有关信息。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每天至少上报1次信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或可确定关键性信息的,应在24小时内上报进展情况。

(3)核报。接到要求核报的信息,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迅速核实,按时限要求反馈相关情况。原则上,对国务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以及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要求核报的信息,需在30分钟内电话反馈;明确要求上报书面信息的,需在1小时内上报。

(4)终报。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事件处置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报送总结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基本情况、事件定性、应对情况、原因分析、处罚情况、责任追究(认定)等,并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事件应对处置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评估,并提出今后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3.2.4报告内容

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疫苗委托储存配送企业、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机构、监测机构和社会团体、个人报告疑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时,内容应当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数、涉及的疫苗相关信息、信息来源和当前状况等基本情况。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时,按照“初报事件要素、续报事件详情、终报事件结果”的原则,分步骤分重点报告。根据事件应对情况可进行多次续报。初报应当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当前状况、危害程度、先期处置、发展趋势等内容,续报应当包括事件进展、调查详情、后续应对措施等内容;终报应当包括事件定性、事件产生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类似事件预防措施等内容。事件报告单位信息应含报告事件、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发生疑似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组织调查怀疑与疫苗有关的信息。

(2)日常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3)上级领导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作出的批示。

(4)上级部门交办或督办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5)国内外有关部门通报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6)群众投诉举报反映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7)属于或可能形成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

(8)

其他渠道获取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3.2.5报告方式

事件信息报送一般采用传真形式。报送信息时,可先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形式先行报告事件主要情况,后续及时报送相关书面材料,报告时应确保信息核实无误。报告内容涉及秘密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3.2.6接报信息评估

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向区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由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评估。经初步评估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规定向区人民政府及上级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报告。

评估内容应当包括:

(1)涉事产品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及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已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2)事件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3)事件发展蔓廷趋势等。

3.3预警

3.3.1预警分级

按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分为级别、非级别预警。级别预警分为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红色预警(I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正在蔓延扩大。

橙色预警(II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黄色预警(III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蓝色预警(IV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非级别预警:未达到一般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标准,事态可能会扩大。

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预警信息层级。

3.3.2预警报送

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作出的风险评估意见,应及时向区人民政府、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报告。

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疫苗安全风险,应当及时通报各成员单位和可能涉及的镇(街道)做好预警防范工作。

3.3.3预警发布

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和有关部门根据监测信息、接报信息和事件评估结果,针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疫苗安全问题,应及时通报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经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分析研判后,由应急指挥部报请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向相关单位发布预警信息,并通报相关部门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根据风险危害及蔓延情况,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发布风险警示信息。红色、橙色预警信息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委托的部门发布,黄色、蓝色预警信息分别由省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委托的部门发布。

3.3.4预警行动

(1l)I级、I1级、II级、IV级预警措施

各级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或省应急指挥部、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部署和要求做好应对工作,告处置情况。并及时报告处置情况。

(2)非级别预敬措施

区人民政府对未达到IV级响应标准,但有转变为一般事件的可能,应采取非级别预警措施:

①分析研判。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等部门应发挥专业技术支撑机构作用,根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等多渠道获取的信息和数据,对辖区内疫苗安全事件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符合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响应标准的,按本预案处置。

②防范措施。通知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事件进一步蔓延扩大。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加强对疫苗安全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告知公众停止购买和使用不安全疫苗。

③应急准备。通知医疗、疾控等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及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④舆论引导。加强相关舆情跟踪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⑤强化疫苗安全日常监管,加强对本辖区疫苗储运、使用环节的日常监管,督促相关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疫苗安全监测。

6)做好发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根据情况,及时报请市应急指挥部予以支持和指导。

3.3.5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按照“谁启动,谁解除”的原则,根据事态的发展和采取措施效果等情况,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经区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研判,可能引发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因素已经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区应急指挥部报请区人民政府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4应急响应

4.1先期处置

发生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后,区人民政府及其应急指挥部应当立即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先期处置,进行调查核实,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并对事件危害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初步判定事件级别。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减轻社会危害:

(1)开展应急救援,组织救治患者,做好安抚工作。

(2)保护现场,维护治安,封存涉事疫苗。对涉事疫苗的供货渠道、索证索票、储存验收、运输等进行调查;对涉事疫苗进行应急检验。责令疫苗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暂停生产、经营和使用涉事疫苗,防止危害蔓延扩大。

(3)根据各自职责开展事件初步调查

(4)必要时,报请市应急指挥部,市应急指挥部应立即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赶赴现场,指导、参与先期处置,防止事态扩大蔓延。

4.2事件评估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依法组织开展事件评估,初步判定是否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并核定事件级别,报区应急指挥部,由应急指挥部向区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议。

相关部门应采取下列措施及时准确进行事件评估:

(1)各相关单位应当按规定及时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供信息和资料。

(2)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向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区卫健局协助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涉事疫苗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及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已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及严重程度;事件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事件发展蔓延趋势;确定事件级别,提出是否需要启动应急响应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报区应急指挥部。

4.3响应分级

根据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级别、非级别响应。将级别响应设定为I级、II级、III级和IV级四个级别,分别对应事件分级标准的特别重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I级)、重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II级)、较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III级)和一般疫苗安全突发事件(IV级)。

I级、II级应急响应由国务院组织实施;II级应急响应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IV级事件由市人民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并统一指挥处置。非级别响应由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必要时报请市人民政府启动IV级响应。

4.4响应程序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区应急指挥部的指挥下,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进行先期处置。

4.4.1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初判为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区人民政府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及时向成员单位进行通报,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过程予以处置、协助。必要时报请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指导、协助事件处置工作。

4.4.2一般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IV级、邛级、II级、I级)初判为一般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启动IV级响应,由市应急指挥部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区人民政府配合做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5响应措施

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应急指挥部相关工作机构开展相应应急处置措施。

4.5.1医学救援由医疗救治组负责,指导区卫健局迅速组织医疗资源开展诊断治疗;必要时组织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

4.5.2现场处置

由危害控制组负责,对事件进行现场核实,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疫苗的名称和生产批号、不良事件表现、事件涉及的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指导疫苗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涉事疫苗采取紧急控制措施,组织对涉事疫苗进行就地封存、核查疫苗采购和配送渠道、流向追踪并进行汇总统计;对涉事疫苗的供货渠道、索证索票、储存验收、运输等进行调查;责令疫苗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暂停生产、经营和使用涉事疫苗,防止危害蔓延扩大。

4.5.3应急检验检测

由检测评估组负责,指定专业技术机构对疑似引发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相关样品及时进行应急检验检测,提交检验检测报告,为制定事件调查和应急处置方案等提供技术支撑。

4.5.4事件调查

由事件调查组负责,组织各方力量及时开展事件调查工作,准确查清事件性质和原因,分析评估事件风险和发展趋势,认定事件单位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研究提出防范措施和整改意见建议,并提交调查报告。

事件情况调查包括:

(1)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和事件经过。

(2)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健康损害情况。

(3)涉事疫苗的购进、生产、销售、使用情况

(4)事件发生单位情况: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报告的情况;事件发生后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及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事件发生后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并按要求采取预防、处置措施的情况;事件发生后是否存在瞒报、谎报、缓报,故意破坏事发现场,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或者阻碍调查的情况;建立疫苗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情况;制定疫苗安全应急处置方案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的情况;开展疫苗安全应急演练的情况;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疫苗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的情况。

(5)疫苗安全管理部门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情况:按规定报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情况,事件发生后,按规定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况;组织协调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的情况;按规定制定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的情况;建立健全疫苗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落实疫苗安全监管责任制的情况。

(6)其他相关成员单位应急处置情况: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事件的情况;按规定与有关部门相互通报信息的情况按规定赶赴现场调查处置的情况;按规定组织开展应急检验的情况;对事件发生单位监管的情况;涉事疫苗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

4.5.5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I级、I级响应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委托的部门统一发布相关信息,II级及以下响应由省人民政府或委托的部门统一发布相关信息。在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及委托的部门发布相关信息后,经省人民政府或委托的部门授权方可发布新闻稿件、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借助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地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内容应当包括事件概况、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应对措施、需要公众配合采取的措施、公众防范常识和事故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等。

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无权发布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4.5.6维护社会稳定

由社会稳定组负责,指导事发地公安机关加强对救助患者的医疗卫生机构、涉事生产经营单位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依法查处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物资等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4.6响应级别调整与终止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应急指挥部要遵循事件发生发展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防控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事件原因调查清楚、安全隐患或相关危害因素得到消除或处置结束后,由宣布启动应急响应的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解除应急状态。上级应急指挥部要与下级应急指挥部做好各项工作交接,负责指导下级应急指挥部做好后续工作。

5后期处置

5.1事件评估

区应急指挥部按规定及时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作出客观、真实、全面的调查评估,包括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等基本情况,事件结论及风险评估情况。

5.2工作总结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区应急指挥部要及时对事件发生的经过、采取的措施、处置的情况、原因分析、主要做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5.3善后与恢复

区应急指挥部要根据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善后处置工作,包括受害及受影响人员的处置、慰问、医疗救治、赔(补)偿、征用物资和救援费用补偿等事项,尽快消除影响,恢复生产经营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6保障措施

6.1信息保障

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报送体系,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事件发生时信息报送准确.及时。发现发布不实信息、散布谣言等情况,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6.2人员及技术保障

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健全专家队伍,为事件调查、风险评估等相关技术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6.3物资和经费保障

区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车辆、通讯、救治、办公等设施、设备和物资的储备与调用;使用储备物资后须及时补充;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产品抽样及检验等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

6.4社会动员

根据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协助参与应急处置,必要时依法调用企业及个人物资。在动用社会力量或企业、个人物资进行应急处置后,应当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7预案管理

7.1宣传培训

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疫苗安全专业人员、疫苗生产经营者及广大消费者的疫苗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与培训,促进专业人员掌握疫苗安全知识,提高疫苗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消费者的风险防范能力。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培训由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1次培训。

7.2应急演练

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协调、应急响应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原则上每3年至少开展1次演练。

8附则

8.1名词解释

(1)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2)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群体不良事件,经组织调查后怀疑与疫苗质量有关或者日常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疫苗安全信息,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疫苗安全事件。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区市场监管局负责解释。

与疫苗突发事件处置有关的法律法规被修订,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结合实际及时修订与完善本预案。并报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8.3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疫苗事件应急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开展的8个月—15岁以下儿童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中发生的异常反应非正常状态、休克和其它纠纷以及为此引起的混乱、闹事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应急处理指挥部及其职责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镇应急指挥部),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兵同志任指挥长,邓仕勇、苏才刚同志任副指挥长,成员有何森、李天固、汪安民、杨清其、何保玲、袁晓燕、林勇、钱潮、孙怀军。

镇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发生异常反应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负责领导、组织、协调事态变化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研究确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中发生的异常反应应急处理系统和保障系统;研究解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发生异常反应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审议批准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的`应急处理方案;处理其他有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反应出的有关事项。

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镇社会事务办。镇应急指挥部设立后,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立即启动。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由社会事务办陈子渊负责,一旦发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情况应当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

三、应急处理小组及其职责

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工作需要,成立有关工作小组。其人员分组及职责如下:

1、异常反应处理组。

组 长:邓仕勇

副组长:何 森

成 员:杨玉清、何保玲、袁晓燕、钱 潮

根据异常反应有关情况,由社会事务办、派出所、卫生院等部门深入调查异常反应发生原因,分析异常反应造成的危害,负责资料汇总上报,通报情况,做出调整结论;组织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措施的落实,提出事故防范意见;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异常反应的证据和有关资料,严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迅速查办案件,惩办违法当事人。

2、医疗救治组

组 长:林 勇

副组长:杨家模

成 员:孙怀军、罗锦燕、李中付、杨升学、何保强

由中心卫生院负责迅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3、后勤组

组 长:李天固

成 员:汪安民、杨清其、游 敏、罗怀明、李宗元

主要负责救护人员及病员所需物品、交通车辆调度安排工作。

4、救助组

(1)第一组

组 长:林 勇

副组长:何保强

成 员:徐良涛、姜洪、黄春桃、王寿玉、何 利、蔡后江

(2)第二组

组 长:钱 潮

副组长:刘学华

成 员:周家洪、杨家模、杨升学、李 秋、吴开聪、车大容、张德刚

(3)第三组

组 长:孙怀军

副组长:张正强

成 员:曾代琴、孙 杰、孙 学、谢绍泽、何开权、车朝进、

篇3:信访事件的应急预案管理探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如信访事件的发生, 大家在紧急状态下都存在急躁, 不冷静等因素。如果信访事件发生后再想办法为时已晚, 如何有效地处理信访事件, 将事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应急预案的历史回顾

从1949年开始, 我国一直处于单项应急预案管理工作阶段, 2001年开始步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阶段。1991年编制了《国内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1996年, 国务院颁布《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国防科工委实施《国家核应急计划》;2001年, 上海市编制《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2003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全面开展政府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月, 北京市发布《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与此同时, 它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起步之年;2006年1月8日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同时还编制了若干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 以及若干法律法规。截至2007年初, 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共制定各类应急预案超过150万件。国家应急预案21个, 国务院应急预案57个。

2 应急预案的概念

应急的概念主要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等危险的发生及预防提出的。危险主要可分为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其中, 人的危险一般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特指威胁生命财产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指的是产生于法律法规层面上的损害赔偿责任, 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

应急预案, 其书面定义是指面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救援计划和管理等。共分为五大重要子系统, 包括:完备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大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统筹的相互支持系统、有效的保障供应体系、充足的应急队伍等。

3 应急预案的原则

1) 应急预案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 主要是应对诸如火灾、爆炸、危房倒塌、毒气泄漏、公共突发事件等可能造成企业、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不良影响的突发性灾害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在对现场系统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制定防范措施, 明确企业重大危险源和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情况, 采取重点监控手段, 积极开展定期治理。

2) 应急预案是对企业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 应急方案严格按照完备的防范措施为基础, 必须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工作方针。

3) 应急预案应结合实际, 措施明确具体,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 应急预案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和修订, 确保实时采用先进科学的防灾设备和措施。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和公共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 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

综上所述, 为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故事件, 必须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救援预案, 有条不紊地处理这些事故, 而不至于临阵手忙脚乱, 贻误战机。救援人员必须要头脑冷静, 处理事情要坚决果断, 按照救援预案, 立即展开营救工作, 千万不要拖泥带水, 耽误救援的最好时机。

4 信访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

在应急预案的具体编制方面, 笔者认为应依据以下要求开展编写工作。

4.1 在文件结构方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

1) 总则:必须说明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编制依据、工作原则以及适用范围等内容。

2) 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必须明确设置的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重点以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全过程为工作管理主线, 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等环节的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进行明确和规定;以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 对参与部门的职责也要加以明确和规定。

3) 预警和预防机制:以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和发布为重点 (一般分为四级预警) 。

4) 应急响应:重点指分级响应程序, 共享和处理信息, 指挥和协调, 通讯设备, 紧急处置, 应急人员和员工群众的安全防护, 社会力量动员和参与, 公共突发事件的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新闻报道, 应急结束等11个要素。

5) 后期处置:重点指善后的处置、事故的调查报告、公共突发事件工作的总结。

6) 保障措施:主要指通信信息保障、应急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保障、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工作的监督检查等。

7) 附则:主要指相关应急救援术语和定义, 应急预案的管理和更新, 各组织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 责任和奖惩, 编制和解释机构, 预案的生效时间等。

8) 附录:主要指预案目录、应急专项预案、各有关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格式文本, 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应急人员的通讯录等。

4.2 编制方法

原则上按照5个步骤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 具体包括有组建应急预案编制队伍、开展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预案编制、预案评审与发布、预案实施等内容。

5 目前信访应急预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根基, 是开展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 但是部分单位在预案编制过程当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繁、静、空、僵”。

5.1“繁”

1) 预案内容过于繁杂。应急预案是信访事件状态下的一种应对计划, 因此其内容应重点突出, 简洁明了, 用最少的语言解决最大的问题。然而, 部分单位在实际的编写过程当中却忽略了这一点, 预案内容过于繁杂, 很多不必要的内容也都编写其中, 冲淡了预案内容的重点, 给后期应急预案的贯彻落实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从而使预案失去了其应有的操作性。

2) 预警程序过于繁琐。预警程序具体包括事件的响应和报送。在信访事件发生时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迅捷高效的信息报送和事故响应有时候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也可以挽回千万甚至上亿的损失。但是部分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中, 信息报送和事故响应程序往往过于繁琐, 既没有规定报送时限, 又没理清报告次序, 程序混乱, 操作起来费时费力, 不能够及时的对事故进行响应报告。

3) 机构职责过于繁乱。在部分单位, 一方面, 应急预案中组建的事故状态下的组织机构没有跟单位日常的组织机构相衔接, 造成组织混乱, 很难在事故发生时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组织机构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没有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个人, 在事故发生时不能够各司其职, 有序救援。

5.2“静”

1) 预案编写形式单一。部分单位在应急预案编写过程当中, 没有发挥一线信访工作人员的作用, 只是指派专人具体编写, 闭门造车, 使应急预案内容风险分析缺乏完整性、应急评估缺乏准确性、处置措施缺乏实用性。

2) 预案内容处于静止。部分单位预案内容严重脱离了企业突发信访事件的实际, 预案编写死搬硬套, 内容相互抄袭, 工作简单应付。违背了应急预案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3) 修订更新处于停滞。部分单位应急预案编写完成后没有定期的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更新, 没有依据企业工作的变化对应急预案进行及时的修改, 使预案的内容严重脱离了实际, 丧失了其实际的作用。

4) 培训贯彻处于空白。部分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 束之高阁, 没有把预案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贯彻, 致使从业人员对预案内容一无所知, 应急预案变成了一纸空文。

5.3“空”

1) 应急预案演练内容较空。部分单位编制完成预案后, 不能够依照预案很好的开展应急演练, 预案制定的具体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不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很好的检验, 存在的各类问题也不能够在实际中及时发现和解决。

2) 预案演练不够逼真, 不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单位虽然针对应急预案开展了应急演练, 但是, 一方面, 演练形式过于单一;另一方, 面演练设置不够逼真, 大部分应急演练开展都事先制定好具体的过程, 设置好了明确的结果, 丧失了事故发生的突然性, 不能够真正检验事故状态下的各种响应程序、处置措施的有效性。从而, 导致应急演练不解决实际问题。

3) 内容空洞不切实际。部分单位编写应急预案死搬硬套, 不能够依托其实际摆布各项内容, 许多应急预案参照编制, 比较宏观, 严重脱离企业实际, 既缺乏明确具体的响应程序, 又缺少切实可行的处置措施等。从而, 致使应急预案下笔虽有千言, 内容却无一物。

5.4“僵”

1) 认识僵化无风险意识。部分单位对应急预案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低, 没有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意识, 认为事故发生是比较偶然的, 提前制订预案是浪费时间, 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方面处于被动, 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主管能动性。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成为了一个应付差事、照本宣科的简单行为。

2) 内容僵化无具体创新。部分单位编写的应急预案缺乏动态调整方法, 难以做到随机应变。在其预案中针对事件变化或环境的动态调整, 往往只是一句提醒, 当事件的性质和环境变化时, 应急预案应该随之变化, 或仅给出了一些调整的原则, 其结果往往是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做到随机应变。

综合以上问题, 当前部分单位编制的信访应急预案是一个充斥着“繁、静、空、僵”等问题的“死”的文本, 不能够很好的起到科学施救、防患未然的作用, 更有甚者适得其反, 可能给企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应该让这一“死”的文本“活”起来, 真正变成企业应对事故的保命经和救命书。

6 对信访应急预案制定的思考

6.1 要对应急预案的认识活起来

让应急预案活起来, 首先, 要对应急预案的认识活起来, 提高对应急预案重要性的认识, 摒弃以往对应急预案陈旧僵化的观念, 建立自身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贯彻落实方面,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真正发挥应急预案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作用。其次, 要加强对信访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对应急预案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从业人员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从而, 形成本单位坚固的事故防护之盾, 有效抵御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故。

6.2 编写应急预案的方式活起来

在编写应急预案过程中, 应充分依靠基层一线的信访工作人员, 结合单位各部门的力量, 聚集全体员工的智慧而进行。应急预案编写首先要成立编制工作小组, 将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效结合。编制小组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和单位实际, 分析确定企业存在的潜在危险不稳定因素, 客观评估企业自身的应急能力, 据其选择最现实的、最实际的应急策略。综合以上内容, 参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标准编制完成企业的应急预案。

6.3 应急预案的管理活起来

应急预案的管理重在落实。以往大都是把应急预案作为了一个受控文本严格控制, 编制完成后, 被牢牢地锁在柜中, 从业人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培训和教育, 应急预案的贯彻落实则更无从谈起。应急预案与别的资料不同, 其关键是落实, 落实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基层网点、落实到每个信访工作人员, 让每一名信访工作人员都要熟悉掌握。所以, 要转变这种管理模式, 首先, 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公开, 每一个信访工作人员都有权知晓。其次, 预案中涉及的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责相关部门、人员应清楚。最后, 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各岗位人员应熟悉。必要的时候, 可将以上内容做成各种卡片或小本, 让相关人员人手一本, 随时了解。

6.4 应急预案的培训贯彻活起来

应急预案培训是增强企业危机意识、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应急人员和信访工作人员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 是保证应急预案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 企业应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应急预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确保所有信访工作人员具备基本的应急技能;了解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公共突发事件征兆;明确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警行动和报告程序;掌握公共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使应急预案真正的从一个暗锁于书柜当中的“死”文本, 变成植根于人们头脑中的“活”思想。

篇4:疫苗事件应急预案

1.1编制目的

根据路桥集团海外公司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国的政局时有变化,一些突发事件对我工作人员及项目安全潜在一定的威胁。为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公司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特建立海外项目人员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及预案。

1.2编制原则

1.2.1预防为主,快速响应:时刻做好应对海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监测预警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涉外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2.2以人为本,确保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项目部职工临时工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海外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沟通、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当事海外项目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做好应急救援事宜。应急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局势进展。突发事件小组按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外公司所属各海外项目部,面对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我公司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

2.组织机构和应急职责

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海外公司领导小组为一级,项目部领导小组为二级,项目各科室、各班组为三级。

2.1.1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书记

成员:副总、总工、部门负责人

(1)沟通业务组(国内):总工任组长,工程部经理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人力资源助理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政工、保障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由以下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副经理

成员:项目经理助理、办公室负责人、机料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工程负责人。

(1)应急办公室(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项目副经理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海外):项目总工任组长,项目人力专员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2应急职责

2.2.1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公司级)

审定各海外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项目部所在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可调用应急资源;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迎接下一步行动。

2.2.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职责(项目级)

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2.2.3国内业务组

沟通业务组(国内):当事故发生时,立即与项目部、国内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掌握海外公司可调用应急资源;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

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建立海外人员详细档案,传递人员动态信息。

维稳业务组(国内):对回国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4国外业务组

应急办公室(海外):应急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制修订项目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确认应急联络电话;负责应急值班,收集、接收、报告和传达突发事件信息,跟踪事件动态,并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信息支持和通信保障工作。

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需要外交途径解决的问题和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并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负责应急资金筹集,确保资金能满足求援抢险需要;负责应急物资的购买和调配。

联络人业务组(海外):每天编制《海外人员动态表》、建立包括国内联系人在内的完善的人员信息表格,及时传递给国内。

维稳业务组(海外):对海外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5应急的各项准备

(1)车辆准备;(2)消防设施的准备;(3)急救药品的准备;(4)防护用品的准备;(5)食物储备的准备;(6)人员精简的准备;(7)现金准备。

2.2.6紧急救助

当事故发生时,项目部立即与中国大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2.2.7通信联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小组相关人员通信联络要保持24小时畅通。

3.应急程序

3.1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

3.1.1应急小组收集、获取、记录、整理各个渠道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政府通告;(2)外交部门、使(领)馆通告;(3)新闻媒体。(4)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1.2应急小组对预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3.1.3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由各项目科室负责人负责执行。

3.1.4根据事态变化,领导领导小组下达解除预警指令,由应急小组通知各科室、班组,解除预警。

3.2应急预案启动

3.2.1当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应急预案启动,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3.2.2预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和有关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报告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3 应急工作步骤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分为瞬时事件和非瞬时事件

3.3.1瞬时事件,即发生和结束在瞬间完成,应急反应主要是救治伤者、恢复生产和处理善后。

3.3.2非瞬时事件,即事件本身在持续发展,应急反应主要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对非瞬时事件,项目部根据事发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着重应急资源的协调、技术支持、法律、外交、商务及信息管理。

3.4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信息发布前报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审批。

3.5应急预案终止

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由公司突发事件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本预案的终止令。

3.6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终止后,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由维稳业务组负责。

4.预案实施与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5:重大事件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统一领导,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为目标,以防止聚众打架斗殴、群体性上访、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力争把事件制止于始发状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局部范围内,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小组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础群众自治组织作用。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主要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上访活动中出现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二)非法组织和邪教等组织的较大规模聚集活动;

(三)辖区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情况;

(四)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其他群众性行为;

(五)突发火灾危害社区安全事件;

(五)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等。

四、组织机构

(一)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成立以书记为组长,为副组长,等若干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处理各类突发重大事件。

工作职责:

1、负责社区应急预案的拟制和修订;

2、组织风险分析、隐患排查,制订各项预防措施;

3、负责突发事件的检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4、组织先期处置,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和上级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5、及时妥善撤离、安置受灾居民;

6、组织开展社区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

7、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工作

(二)应急救援力量

社区现有应急救援力量有个,共人,具体为:社区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社区应急支援小分队、社区医疗服务队、志愿者队伍等。

(三)应急保障设施设备

1.应急物资器材:抢险物资和抢险装备两类。

2.避难场所:

五、预防与预警机制

(一)信息监控

1.技术监控

依托社区监控预警系统、居民信箱、互联网等,通过加强值班值守,及时获取突发重大事件的有关信息。社区值班人员每天做好值班纪录及接听值班电话,并随时关注短信提示和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发布的突发重大事件预警信息。

2.人员监控

依靠义务巡逻队、居民防队、企业保安以及卫生监督员、治安信息员等组成的社区监控队伍获取事件预警信息。

(二)信息报送

1.信息报送要求

最先发现或接到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个人应以最快的速度将事件的基本情况向社区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情况严重的可以直接报告镇(县)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视情况直接告知个人和单位。社区在接到情况报告后,根据情况迅速通报辖区有关单位,及时弄清事件的详细情况,并立即将信息报送到杜街办事处。

2.信息报送内容

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

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

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3.信息报送方式

采取电话、网络等方式,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到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内用电话将事件(事故)的基本情况报告社区办事处,详细情况书面补报。

(三)预防预警行动

1.在社区办事处统一部署下,社区应急领导小组与辖区内其它各单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做好风险分析、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把各项工作和要求落到实处。

2.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定期对各种可能引发突发重大事件的监测、预测和预报、预警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并及时上报社区办事处。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结合职责和业务工作,定期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相应的预测预警分析报告。

社区信息员、居民防队等在监控到情况后要当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社区应急领导小组;社区应急领导小组每月召开(监控)信息员例会,总结分析上月社区安全工作情况,提出本月工作意见。

3.依托镇(或县)通信设施资源,利用电视、广播等系统,按规定和权限及时、准确地发放防灾警报信号。对台风暴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地预警信息可用广播或人工进行播报、传递。

六、应急响应

(一)防台防洪应急行动方案

1.台风(洪水、或地质灾害等:下同)消息阶段

一是应急领导小组轮流昼夜值班,密切注视台风、暴雨动态,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相关信息。

二是通过广播、电话、小组长挨家挨户宣传告知等方式将台风、降雨信息及时告诉各企业和居民。

三是对社区内存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防御目标、对象组织安全检查,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台风警报阶段

一是值班人员要及时了解台风、暴雨发展情况,做好防台防汛信息的快速传递、发布。

二是对企业及危旧房、广告牌、建设工地的塔吊、脚手架、在建民房等对象组织安全检查。

三是准备好防台防汛的食品、药品和有关物质器材设备。做好受灾区域人员物质安全转移和抢险的各项准备。

四是检查撤离线路、安置地点、报警设施(设备)、抢险工具(物质)的落实情况,对抢险用的交通工具进一步落实。

3.台风紧急警报阶段

一是应急领导小组进岗,各成员按照分工开展工作。

二是及时掌握台风、水情、雨情信息,迅速进行收录和上通下达。密切保持与各级防汛机构、各抢险队伍的联络。

三是加强对重点防台(洪)目标对象的再检查、再落实。

四是快速处理重大险情,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和抢险。

五是迅速将抢险物质和车辆调运到指定地点,做好撤离安置和转移人员的生活必需品。

4.台风警报解除阶段

一是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灾后重建、恢复生产。

二是组织撤离人员返家,安定群众情绪,动员群众互助,安置重灾户,开展救灾工作。

三是做好灾情统计和报灾检查和灾后检查,总结经验教训。

(二)火灾事故应急行动方案

1.预警预防

一是对存在火灾隐患的住房进行排查,并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隐患;同时通过宣传栏或发放火场逃生手册等方式对居民进行自救知识教育,在发生火灾时正确地应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二是在清明节等特殊节日,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向居民进行森林放火宣传,劝导居民采用其它方式祭祖,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2.应急行动

当发生火灾后应急领导小组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火灾事故的救援、灾情报告和灾民安置工作。

一是报警(预警)

火灾现场第一发现人应采取的措施:

1、视情拨打119电话报告火灾地点、起火原因、火情等;

2、将相关情况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3、进行救火行动、组织号召人员疏散。

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

1、报告杜街办事处;

2、利用广播告知火灾事故;

3、组织人员进行救援;

4、通知医疗服务队赶赴现场。

二是救援:

首先迅速发放相关消防救生设施、装备;组织维护现场秩序;视情况做好119、120等急救车辆的引导工作。

其次保持与各有关单位和各应急处置队伍的联系,掌握相关情况;及时报告火灾事故有关情况;安抚伤员,做好思想工作。

最后做好现场救援、财产转移、群众疏散工作。

(三)群体的事件应急行动方案

(包括: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非法组织和邪教等组织聚集活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其他群众性行为。)

1.预警预防

一是预防措施。加强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掌握和研判,逐步行成完善的预警预防工作机制。对可能发生大规模群体的事件的信息,特别是苗头性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建立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信息传报的效率,做到及时、客观、全面、准确。

二是预警信息。

出现不稳定事端和群体的事件苗头的,发现人应及时向社区及辖区内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

三是预警行动。

收到预警信息后社区居委会应迅速核实情况,情况属实的,立即报告街道,并拟订相应工作措施,及时、有效开展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将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2.应急处置

出现突发群体的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迅速赶往现场,了解事件的起因和有关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不能解决的立即请示上级领导部门),直接指挥现场处置工作,并带头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和冲突,尽快平息事态。异地聚集地,社区应立即劝阻本辖区内的居民不要参与,同时指派有关负责人赶赴现场,进行疏导、化解和接返工作。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指挥协调人员负责归纳、综合情况,及时上呈下达。认真做好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和辅助指挥工作;协助领导统一组织,调动各应急小分队。

二是现场指挥人员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处置情况,提出工作建议;落实小组下达的指令和任务。

三是情报信息人员负责收集、掌握群体的事件涉及的各方面情况信息,做好预防、预测工作,为小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必要时联系交管部门及时疏导交通,防止交通阻塞。

五是事态严重时需紧急组织现场警戒人员或联系相关部门在现场设定警戒区域,对闹事群众、围观群众和后续闹事参与人员进行阻挡隔离,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3.善后工作

由社区应急小组负责,其它居民配合做好事故伤亡人员亲属的安抚、慰问工作,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四)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行动方案

1.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做好人员分工,由组长负责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组织人员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控制事故,防止蔓延扩大。

2.由副组长带领成员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和环节,深入调查事故发生原因,作出初步调查结论,提出事故防范意见。

3.联系社区卫生室和其它医疗机构,迅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尽快查明治病原因,提出救治措施。

4.及时向居民提供正确的信息,防止出现混乱局面,以保障各项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5.上级领导部门报告情况的发展,听取上级的指示。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在事故灾难处置接近尾声时,社区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居民、组长等人员深入现场和居民家中,了解听取一线群众情况反映,收集汇总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相关治安等信息并上报街道,进行调解和安抚,协助进行善后赔偿,适时发动社会捐助,及时通报灾后信息,减轻和消除事件的后果影响,确保生产生活秩序的及时恢复。

(二)调查评估

每次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后,社区应急协调小组要组织事件参与单位负责人座谈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对事故(事件)的预防、预警、协调、指挥和应急救援等处置工作和本预案中对应的应急行动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对预案的修订意见和要求。

(三)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后,社区应急领导小组应通过社区宣传窗、组长等载体,将灾情信息或事故情况及时、准确地通报社区居民及辖区学校、商店等有关单位。如涉及内部掌握信息的发布,须通过街道的审核把关。

(四)责任和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社区应急领导小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报上级机关建议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玩忽职守、不服从指挥、不认真负责或临阵脱逃行为的,报上级机关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理。

八、宣传、培训与演练

(一)宣传及公共信息交流

社区应急领导小组要做好居民的应急宣教和告知工作。通过社区公告栏、组长等载体,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抢险、避险等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的安全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提高公众的抢险、避险、自救能力。灾情、灾况等公众信息,经街道审定后向社会发布。

(二)培训与演练

社区应急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社区应急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制定社区应急培训演练计划。每年邀请应急管理专家和专业应急救援机构对社区工作人员等应急力量进行授课培训。根据气象情况和灾害发生特点,由社区牵头,定时(灾前)组织责任单位进行各行动方案的模拟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进行社区综合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演练。

九、工作要求

(一)各小组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严格情况报告制度,密切注视掌握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苗头和动向。

(二)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预案,严明纪律、服从指挥,绝不允许擅离职守或各行其是,对违反本预案规定,给工作造成损失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篇6:放射事件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辐射事故的管理,及时有效地处理辐射事故,减轻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本着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上可行,设施上落实为原则。制订适合本院的放射事件应急预案。

二、基本内容

1.放射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离开机房必须将X线机置于“关闭”状态,以免他人误作。并有“非操作人员勿动用机器”的警示。

2.放射科工作人员曝光前应检查控制台上“MA、KU”等数据,如有异常应立即关机停止使用操作。

3.遇有机房工作环境,防护设备有射线泄露可疑现象,应停止使用,向院领导报告,由设备科专业人员维修。

4.机房,设备因短路等原因发生火灾后,应立即关闭电源,及时灭火,并报告院领导组织人员救援。

5.机房因地槽渗水或其他原因进水,报告院领导通知维修。

6.X线机发生故障,或被鼠咬发生线路破坏等,应通知设备科专业人员维修。

7.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发生身体不适,或体检发生问题,可疑因放射引起的疾病,应及时作体检、复查工作。如经确认或可疑等情况,应暂离岗位及时治疗,经恢复方可工作。

8.严禁对8-15周怀孕妇女作放射检查。减少对婴幼儿童不必要的放射检查。9.院方应与放射工作人员签订“放射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书”。并做好日常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检查工作。

10.督促、检查放射工作人员对受检者的防护执行工作。

三、应急预案措施

1.放射科兼职防护员→定期对放射装置防护设备技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设备科检修→报告院领导→修复后→反馈院领导→资料记录(原因、修复过程)→入档。2.发生火灾、水灾(进水)、鼠咬线路损坏→及时处理并通知设备科→报告院领导→处理后情况→反馈院领导→资料记录(原因、处理情况)→入档。

3.发生放射事件→报告院领导→采取隔离疏散措施处理→保护现场→控制影响→找原因→处理情况并向卫监署(公安局)报告→处理情况汇总过程资料记录→入档。

四、医院应急处理小组

(一)组长:高韧秋(院长)副组长:张 瑞(医务科)成员: 龚圣国(设备科科长)

李竹汉(特检科主任)王业路(放射医师)韩子利(放射医师、兼职防护员)

(二)职责分工:

组长:(院长、医务科主任)掌握全情、统一指挥,检查督促放射安全,管理工作,协调处理上报有关部门。

成员:设备科长:具体负责放射科机房工作环境,设备及防护设备检查,维修工作。协调市、区对本院放射设备,防护设备,工作场所环境监测工作。入档资料工作整理存放等。防护员:日常科内设备,工作场所环境,防护设备技术性检查工作,督促科内工作人员工作。

五、危险目标确定及潜在危险性评估

(一)危险目标确定:

1.放射工作场所周围环境

2.放射工作场所连锁装置 3.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窗、门 4.X线机高压套管、球管防护套 5.球管防栅栏,遮线筒

(二)潜在危险性评估:

1.放射工作场所周围环境因固定有铅门,厚墙经每年监测,一般不会有问题。2.放射工作场所连锁装置。铅门由环保局指定厂生产、安装。门关闭,工作场所指示灯亮即安全。

3.放射工作场所门、窗严密即可。

4.X线机高压套管,球管防护套,不老化即安全。

5.球管房栅栏,遮线筒无论电动、机械装置正常应用即安全。

六、预防事故措施

1.每年定期接受市、区监测部门对本院放射设备、防护设备,工作场所周围环境的监测,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资料存档保存。

2.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追访。并参加市、区有关部门的防护培训,按培训要求做好自身及受检人员的防护工作。

3.放射工作人员按要求上岗佩戴个人放射剂量仪,每二月送交监测,并将资料存档保存。如超标及时寻找原因,并上报区卫监署,同时改进工作环境。

4.兼职防护员切实做好放射设备,防护设备的技术检查工作。发现疑问及时报告并维修使之适应工作。必要时提出改进工作环境方案。供设备科,院领导参考。

5.放射工作人员实施工作操作时,采取防护的基本三原则:即正当化、最优化、剂量限值。以尽量减少受照剂量而达到工作目的。

6.设备工作人员在实施操作中用好机器的现有防护设备,如确暴露在射线下工作时,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上一篇:肛肠科护士的实习工作总结下一篇:文联艺术家座谈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