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2024-06-24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通用17篇)

篇1: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1、钟面上有()个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小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钟正好走一圈,是()分钟。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是()秒。

2、3分钟=()秒 1小时=()分 1分=()秒

4小时=()分钟 7分钟=()秒 5时=()分 3、30分+20分=()分5秒+25秒=()秒=()分

1分-40秒=()秒 90秒+30秒=()秒=()分

80分+40分=()分=()小时2时-30分=()分

4、填上“>””<”或“=”。

3时()300分 250分()5小时 6分()300秒 60秒()60分 10分()600秒 4时()280分 120分()2时 70分()7时 90分()1分30秒

5、中古友谊小学每天早晨8:00上晨检,8:10下晨检,晨检用了().8:10开始上第一节课,8:50下课,第一节课用了()。

6、(3)百佳超市早上8:30开始营业,晚上10:30休息,百佳超市一天营业的时间是()时。

(1)从9:50到1:00经过了多长时间?

(2)从8:45到11:20经过了多长时间

(3)百佳超市早上8:30开始营业,晚上10:20休息,百佳超市一天营业的时间是()时。

7、在钟面上秒针走了3个数字,走了()秒,走了8个数字是走了()秒。

8、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车开的早。

9、在100米赛跑比赛中,小菊用了14秒,小梅用了16秒,小桃用了13秒,小丽用了12秒,小兰用了17秒。冠军是(),亚军是(),季军是()。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35()。

2、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3、小新跑60米要12()。

4、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

5、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要17()。

6、李勇从家走到学校要15()。

7、这场雨真大!整整下了3()。

三、判断(正确的在()里打“√”,错的打“×”)1、2小时=20分。()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3、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

4、时针和分钟都指着12时是12时整。()

5、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小军做50道口算题用了128分钟。()

7、飞机2:30起飞,3:10分在机场降落,飞机飞了1小时20分。()

四、选择题。

1.秒针走一圈就是()

A.60分 B.1小时 C.60秒

2.分钟走30分钟,走了()个大格

A.6 B.30 C.5

3.在1分钟跳绳比赛中,小菊跳了50个,小梅跳了56个,小桃跳了48个。哪位第一名呢?()

A.小菊 B.小梅 C.小桃

4.52÷7,商是(),余数是()。

A.6,7 B.7,3 C.8,3

五、解决问题。

小青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早晨要在8:35到校,他至少应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

一、在()里填上时间单位。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2、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3、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4、课间休息10()。

5、小明吃饭用了20()。

6、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7、爸爸每天工作约8()。

8、王艳跑50米用了10()。

9、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10、跑100米需要13()。

11、看一场电影用了90()。

12、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1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14、夏天午睡大约1()。

15、脉搏跳10次用了8()。

16、爷爷每天晨练1()。

17、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

18、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50()。

19、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20、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21、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22、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23、运动会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二、填空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和(),其中()是最小的时间单位。2.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4.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5.8:30:25是()时()分()秒。6.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一小时。7.()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8.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分,等于()时;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秒,等于()分。

9.分针走半圈是()分,时针走半圈是()时,秒针走半圈是()秒。

10.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小格,是()分;秒针走60小格,分钟走了()小格,是()分。时针从()走到6,走了5小时。

11.从8:40到9:30经过了()时()分;从2:30到4:40经过了()时()分;从6:10到6:45经过了()分。

12.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车开的早. 13.小军每天6:20起床,小青每天6:25起床,()起床早.

14.跑60米,小红用14秒,小英用12秒,小云用13秒.三人中()跑的最快. 15.月亮每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行2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千米. 1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米.

三、比较大小

1时○100分 60分○1时 60秒○1时 1分○10秒 2时○120分 300分○3时 5分○500秒 240秒○4分 1时○60分 1分○100秒 10分○1时 4时○4分 5分○50秒 4时○300分 200秒○4分 400分○6时 1时40分○100分 150秒○2分30秒 150秒○2分30秒

四、判断(正确的在()里打“√”,错的打“×”)1.2小时=20分.()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3.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4.时针和分钟都指着12时是12时整.()5.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6.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7.秒针从钟面上的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5秒.()8.分针从钟面上的2走到7,中间经过了35分.()9.分针和时针在6时正成一直线.()10.2时30分也可以说2点半.()

11.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

12.小云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要用54秒.()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个字.A.6 B.5 C.30 4.第一节课在8时15分上课,8时50分下课.这节课上了(). A.半小时 B.35分 C.40分

5.工人小李和小王各做24个零件,小王用了6小时,小李用了8小时.()A.做的一样快 B.小王做的快 C.小李做的快

六、算一算,填一填

1时=()分 1 分=()秒 60秒=()分 60分=()时 1分70秒=()秒1分12秒=()秒 2分=()秒 100分=()时()分

2小时=()分 1时35分=()分2分=()秒 65秒=()分()秒 75秒=()分()秒 1时5分=()分 118秒=()分()秒 80分=()时()分 1分21秒=()秒 2时12分=()分90分=()时()分

七、计算:

8时50分—7时40分= 7时50分—15分=

10时40分+60分= 12时10分—11时40分=

11时30分—8时30分= 7时15分+45分=

2时50分—2时5分= 1时20分+40分=

八、应用题(解决问题)

1、小兰去上学,7:35从家出发,7:50到校。她从家到学校要走多长时间?

2、奶奶今天早上6:30去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0分钟。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的?

3.玩具厂的王师傅1小时可以做8个玩具,他从8时到 11时可以做多少个玩具?

4.少先队员去李奶奶家打扫卫生,下午3:30开始,4:10结束,共用了多少时间?

5.工人张师傅6分钟做了54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比张师傅多做2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做几个零件? 6.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要在7:40到校,他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家出发,才能准时到校?

7.杨师傅4小时做了36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比杨师傅多做3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8.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9.王华上午在校3小时20分,下午在校2小时30分.他一天在校多长时间?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时间?

10.1人唱歌要2分钟,18人合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11、妈妈做米饭用15分钟,择菜、洗菜5分钟,做菜用5分钟,做完这些事,妈妈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12、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的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少时间?

13、汽车每隔6分开出一班,妈妈想搭8:45的一班汽车,到达车站时,已经是8:48分,她要等待几分钟才能够乘下一班汽车?

篇2: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

2、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

3、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

4、课间休息10( )。

5、小明吃饭用了20( )。

6、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

7、爸爸每天工作约8( )。

8、王艳跑50米用了10( )。

9、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

10、跑100米需要13( )。

11、看一场电影用了90( )。

12、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

1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

14、夏天午睡大约1( )。

15、脉搏跳10次用了8( )。

16、爷爷每天晨练1( )。

17、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 )。

18、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50( )。

19、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 )。

20、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

21、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

22、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

23、运动会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

二、填空

1. 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 )和( ),其中( )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2.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3.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 )小格,分针走了( )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 )小格,是( )分。

4.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

5. 8:30:25是( )时( )分( )秒。

6.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就是一小时。

7. ( )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8. 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分,等于( )时;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 )秒,等于( )分。

9. 分针走半圈是( )分,时针走半圈是( )时,秒针走半圈是( )秒。

10. 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 )小格,是( )分;秒针走60小格,分钟走了( )小格,是( )分。时针从( )走到6,走了5小时。

11. 从8:40到9:30经过了( )时( )分;从2:30到4:40经过了( )时( )分;从6:10到6:45经过了( )分。

12.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 )车开的早.

13.小军每天6:20起床,小青每天6:25起床,( )起床早.

14.跑60米,小红用14秒,小英用12秒,小云用13秒.三人中( )跑的最快.

15.月亮每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行2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 )千米.

1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 )米.

三、比较大小

1时○100分 60分○1时 60秒○1时

1分○10秒 240秒○4分 4时○4分

2时○120分 300分○3时 5分○500秒

1时○60分 1分○100秒 10分○1时

5分○50秒 4时○300分 200秒○4分

400分○6时 150秒○2分30秒

1时40分○100分 150秒○2分30秒

四、判断(正确的在( )里打“√”,错的打“×” )

1.2小时=20分.( )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3.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 )

4.时针和分钟都指着12时是12时整.( )

5.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

6.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

7.秒针从钟面上的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5秒.( )

8.分针从钟面上的2走到7,中间经过了35分.( )

9.分针和时针在6时正成一直线.( )

10.2时30分也可以说2点半.( )

11.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 )

12.小云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要用54秒.(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

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 )个字.A.6 B.5 C.30

4.第一节课在8时15分上课,8时50分下课.这节课上了( ).

A.半小时 B.35分 C.40分

5.工人小李和小王各做24个零件,小王用了6小时,小李用了8小时.( )

A.做的一样快 B.小王做的快 C.小李做的快

六、算一算,填一填

1时=( )分 1 分=( )秒

60秒=( )分 60分=( )时

1分70秒=( )秒 1分12秒=( )秒

2分=( )秒 100分=( )时( )分

2小时=( )分 1时35分=( )分

2分=( )秒 65秒=( )分( )秒

75秒=( )分( )秒

1时5分=( )分 118秒=( )分( )秒

80分=( )时( )分 1分21秒=( )秒

2时12分=( )分 90分=( )时( )分

七、计算:

8时50分—7时40分= 7时50分—15分=

10时40分+60分= 12时10分—11时40分=

11时30分—8时30分= 7时15分+45分=

2时50分—2时5分= 1时20分+40分=

八、应用题(解决问题)

1、小兰去上学,7:35从家出发,7:50到校。她从家到学校要走多长时间?

2、奶奶今天早上6:30去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0分钟。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的?

3.玩具厂的王师傅1小时可以做8个玩具,他从8时到 11时可以做多少个玩具?

4.少先队员去李奶奶家打扫卫生,下午3:30开始,4:10结束,共用了多少时间?

5.工人张师傅6分钟做了54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比张师傅多做2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做几个零件?

6.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要在7:40到校,他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家出发,才能准时到校?

7.杨师傅4小时做了36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比杨师傅多做3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8.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9.王华上午在校3小时20分,下午在校2小时30分.他一天在校多长时间?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时间?

10.1人唱歌要2分钟,18人合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11、妈妈做米饭用15分钟,择菜、洗菜5分钟,做菜用5分钟,做完这些事,妈妈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12、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的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少时间?

篇3: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一、一题多用, 尽显习题的训练功能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中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 因此, 课本从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开始, 几乎每个练习都安排有一组口算的习题。怎样用好这类习题呢?

也许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做一做、写一写得数, 然后校对一下答案就算完事。而我认为这样不能起到口算训练的效果, 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中“熟练”的要求。

我在做此类习题的时候, 常常会安排这样的几个层次:

……

1. 全体起立, 每个学生从第一列开始认真报一报每一题的得数, 不比谁报得快, 只比谁报得准。

(学生认真地报答案, 陆续报完并坐下。)

2. 老师找到了那么多认真报得数的学生, 比如××、××, 还想继续找出几个最认真的。起立, 从最后一排往前再报一遍。

(兴许个别学生没报完就坐下了, 从后往前再报一遍可以给予弥补。)

3. 大家都报得非常认真, 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比赛。

(随意地指题, 让两个学生同时报答案, 几次后分出胜负。可以进行两三组比赛。)

4. 大家都想赢?这样吧, 老师再给你们一次练习的机会, 等会儿我们再比。自己认真地再报一报答案吧。

5. 同桌两人比比看, 看谁有进步?

6. 拿出你的笔, 写上你正确而漂亮的答案。

……

当然, 并不是每一次口算的练习都要经过这6小步, 可以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的。

总之, 一组简单的口算习题, 我们可以多次地、多种方法地使用, 达到口算训练的目的。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家庭作业, 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课后、在家里进行多少口算练习,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课堂上的每一次练习机会。

二、启发思考, 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

发展学生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 主要的依据是教材。同样的教材, 由于教材智力因素挖掘程度的不同, 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一样。对于课本习题同样如此, 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

例如课本第92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当学生做完该题后,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说:“第一组的得数越来越大, 第二组的得数越来越小”。有的学生说:“8加几, 加上的数越来越大, 得数也越来越大;7加几, 加上的数越来越小, 得数也越来越小”。还有的学生说:“8加一个数, 加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 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大1;如果加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小1, 得数也会一个比一个小1”。甚至还有学生有这样的发现:“8加上双数结果还是双数, 8加上单数结果就变成了单数”……

有时, 做完习题后,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的发现往往会比我们期待的更多、更精彩。

三、举一反三, 领会习题的内在意义

有些习题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但它却不是以一个新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的, 教材也没有安排相应的例题教学, 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却是全新的。例如课本93页练习十二第9题填表:

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表格, 读懂表格也是一个难点。像这样的习题, 就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我在处理时, 是这样做的:

……

1. 通过观察、讨论, 正确找到表中的3个数学问题, 并正确解答。

2. 说说自己是怎么找到数学问题的?有什么体会?

3. 练一练:

说说找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该怎么解答?

4. 比一比, 与刚才的表格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5. 再练一练:

你又是怎么找到数学问题的呢?怎么解答?

6. 与刚才的表格又有什么不同呢?

……

通过练习, 学生不仅学会了看表格的方法:有时需要横着看, 有时却需要竖着看;还知道完成表格首先要找到问题, 再根据具体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用加法, 有时却用减法等等。当然,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变式练习:

如此“举一反三”, 学生不仅能正确地解答表格中的问题, 而且还能体会到用表格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捷与明了, 习题的价值与意义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强化细究, 体现习题的思维价值

有些习题, 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是需要“深入加工”的, 需要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行细究。

例如课本第58页练习七的第4题:

不计算, 在得数比8小的算式后面画“√”。

当学生正确地做完题目, 说清“为什么”后, 我随手写下了“3+5=8”, 并抛出问题:根据你刚才的体会, 你能很快地编出得数比8小的加法算式吗?学生有的减少第一个加数, 编出了2+5、1+5、0+5;有的减少第二个加数, 编出了3+4、3+3、3+2等等;还有的同时减少两个加数, 编出了2+4、2+3等等。接着, 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又提炼出了方法:只要让其中一个加数减少, 或者让两个加数同时减少, 就能让得数变小;相反, 就能让得数变大。同样地,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8-2=6”编出得数比6小 (或大) 的减法算式。

如此“细究”, 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思维训练机会, 拓展了思维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可能。

五、多样呈现, 落实习题的预设目标

有时改变习题的呈现方式, 能真正实现习题的目标价值。

例如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是多少, 再数出来。如果像课本那样直接呈现给学生, 学生往往为了追求“准”而舍去了“估”的过程, 直接用数的方法得到答案, 这样就达不到“估一估”的目的, 怎么办呢?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

1. 投影出示有10个草莓的图片, 数一数有多少个草莓?

2. 投影出示习题中的第一幅图, 只能看一会儿, 要求估一估比10个草莓多, 还是少?大约是多少个? (投影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 随即拿走图片)

3. 数一数草莓到底是多少个, 看看自己是估多了, 还是估少了?

4. 出示习题中的第二幅图, 仍要求只能看一会儿, 估一估比刚才的14个草莓多, 还是少?大约是多少个? (投影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 随即拿走图片)

5. 认真数一数、圈一圈, 看看自己是估多了, 还是估少了。

……

表面上看, 这样的处理与直接出示习题让学生做没有什么分别, 从量化的作业结果来看, 也不会区分出什么优劣。但是这样的处理, 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估”了, 既落实了习题的预设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由此可见, 习题的呈现方式也不是单一的, 而应是多样化的。

六、渗透孕伏, 品味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

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往往会认为数学思想是那么高深莫测, 不会在一年级涉及, 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到四年级才教学, 低年级没有这部分内容, 所以不用管。其实不然, 在一年级上册, 很多习题中就蕴含了数学思想, 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就要求我们在习题教学时, 不能忽视平时的渗透孕伏。

例如课本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当学生做完这三组题后, 让学生比一比每组的两道题, 说说自己做题的体会。学生很容易发现每组的两道题得数是相同的, 而且学生发现, 算下面的题目就是像上面的题目那样“想”的, 例如算9+5, 就可以想9+1+4, 这样能算得又对又快。显然, 学生对于“9+5”转化成“9+1+4”已经有了很真实的体验, 转化的数学思想也就在学生的脑海里发芽了。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是简单的, 但可以提炼的数学思想与解题策略却也不少。例如学统计的时候, 就蕴含了分类的思想与列表格的策略;结合小棒图认数,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画一画图形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运用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减法想加法又是互逆思想与倒推思想的渗透……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进行习题教学时注意。

篇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自测题

27 + 35 =16 + 34 =53 + 35 =78 - 44 =

80 - 28 =72 - 37 =

二、用竖式计算(有两道题要写出验算过程)(14分)

三、填空(22分)

1.4个千和5个十合起来是( ),八千零八写作( )。

2.按规律填数:

(1)2000、4000、6000、8000、()

(2)()、()、5900、5800、5700

3.在6530、6350和6550这三个数中,( )最大,( )最小。

4.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棵白菜重3( ),1个苹果重300( )。

小华的身高136( ),体重32( )。

5. 在○里填上“>”“<”或“=”。

2千克○400克100-62○100-26 4200○685€?

6.下面的长方形是用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个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

7. 小强上星期六13 :00~15 :20在科学宫参观,16 :00回到家。他参观科学宫用了( )小时( )分,回到家的时间是下午( )时。

8.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在□里画“√”(12分)

1.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5000?

5620 □4890 □4260 □

2.商店从上午 8 时开始营业,到晚上8 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多少小时?

8 小时 □ 10 小时 □12 小时 □

3.哪个物品的重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4.红花25朵,黄花的朵数比红花少一些。估计一下,这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比50 朵多 □正好50 朵 □ 比50 朵少 □

5.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三个面上写3。抛起这个正方体,落下后,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1 □2 □ 3 □

6.从侧面看下图 ,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 □ □

五、画图(12分)

1.把右边的正方形分一分,涂出它的。

2.下边每小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在里面按要求画图。

(1)画一个长5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周长8 厘米的正方形。

3.小林用下表记录了上个月1~15 日的天气情况。

根据小林的记录完成下面的条形图(横着画图)。

六、解决实际问题

1.平均每组多少人?(3分)

2. 一袋盐500克。每天吃 30 克,吃了8 天,还剩多少克?(4分)

3.岭南小学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都是42 人。如果每人都从图书馆借2本书,这个年级的学生一共借书多少本?

(5分)

4.李大伯在一块地里种三种水果(如下图)。(6分)

(1)种西瓜的地占这块地的 。

(2)种番茄和葡萄的地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种西瓜的地比种番茄的地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5.用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纸剪最大的正方形。(8分)

(1)能剪出()个这样的正方形。

篇5:三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练习题

8000×5= 500÷5= 240÷8= 230-40= 800×2= 240×2= 0÷90= 130×4= 300÷3= ×4=

108×5= 28÷4= 0+8= 3×0= 105×4= 900÷3= 25×4= 56÷2= 24×5= 105×4 = 15×4= 50×4= 310×7= 98÷7= 120×3=

二、列式计算

1、19个25连加的和是多少?

2、246里有几个6?

3、一个数的10倍是8700,这个数是多少?

4、甲数是60,是乙数的3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5、774除以那个数的商是9?

6、两个加数都是750,和是多少?

7、527比284大多少?

8、746加上什么数得1000?

9、326比一个数小44,求这个数?

10、已知减数是157,差是86,求被减数?

11、728的4倍是多少?

12、385乘以最大的一位数,积是多少?

13、被除数是530,除数是5,商是多少?

14、7除234,商是多少?

15、690是6的多少倍?

16、315的3倍,再除以5是多少?

17、245加上365的和除以5的商是多少?

18、480除以6的商加上25,和是多少?

19、115与4相乘的积,除以5,商是多少?

20、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1、128减去119的差,再乘以407,积是多少?

22、154与26的和,除以15减9的差,商是多少?

23、108乘以5的积减去210,差是多少?

24、748加253的和是7的多少倍?

篇6:三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练习题

50×2= 400×6= 22×3= 57÷9= 60×7= 460-80= 23×4= 57×0= 41×3= 860÷2=

8000×5= 500÷5= 240÷8= 230-40= 800×2= 240×2= 0÷90= 130×4= 300÷3= 2000×4=

108×5= 28÷4= 0+8= 3×0= 105×4= 900÷3= 25×4= 56÷2= 24×5= 105×4 = 15×4= 50×4= 310×7= 98÷7= 120×3=

二、列式计算

1、19个25连加的和是多少?

2、246里有几个6?

3、一个数的10倍是8700,这个数是多少?

4、甲数是60,是乙数的3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5、774除以那个数的商是9?

6、两个加数都是750,和是多少?

7、527比284大多少?

8、746加上什么数得1000?

9、326比一个数小44,求这个数?

10、已知减数是157,差是86,求被减数?

11、728的4倍是多少?

12、385乘以最大的一位数,积是多少?

13、被除数是530,除数是5,商是多少?

14、7除234,商是多少?

15、690是6的多少倍?

16、315的3倍,再除以5是多少?

17、245加上365的和除以5的商是多少?

18、480除以6的商加上25,和是多少?

19、115与4相乘的积,除以5,商是多少?

20、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1、128减去119的差,再乘以407,积是多少?

22、154与26的和,除以15减9的差,商是多少?

23、108乘以5的积减去210,差是多少?

24、748加253的和是7的多少倍?

篇7: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2 【课程标准描述】

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借助钟面等直观模型,观察表针的转动区域,理解经过时间,并找到解题方法。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学习重点】

能理解经过时间,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学习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评价活动方案】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全班交流汇报,并在小组内说一说的活动,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来评价目标1。

2.借助钟面的直观模型,并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的活动,找到解决经过时间的解题方法,来评价目标2。

3.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通过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的活动,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3时=()分 1时26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学生分享一下如何做的这些题,用的什么方法?)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时间的单位换算,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自主探究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评价目标1)(1)出示例2的情境图,仔细观察主题图 分别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

(2)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 小组讨论:

利用钟面模型拨出小明离家的时间和到学校的时间。利用钟面模型指出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教师总结:

通过钟面我们可以看出,小明离家和到校的时间都是指一个具体的时刻,但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指的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3)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出几个学习生活中常用的时刻(如6点起床)经过的时间段(如下课休息10分钟)

2.小组讨论探究解决经过问题的方法(评价目标2)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时刻和经过时间的区别,那我们如何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了多长时间呢?

小组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算出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 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小组演示讲解

方法一: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个大格是5分钟,一共是15分钟 方法二:都是7时多,可以直接用45减去30算出用了15分钟。(教师板书

1、数格子

2、计算)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评价目标3)

1.小组讨这个问题

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请同学总结计算方法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从开始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钟?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学习目标检测】

1.50分比1小时少()分,1小时比45分多()分。

篇8: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1.正确看待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不仅与他们的年纪有关, 而且和他们自身的情况相关。 因此, 在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时候应该分情况讨论。 根据每个小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标准, 保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不能好高骛远。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从小就将基础打好, 通过大量的练习维持。 许多二年级小学生不能踏实学习, 贪玩, 更应该保证这些小学生每天的数学计算题练习量, 保证训练的效果。 同时, 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三方应该同时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 尽管大部分学校都在强调家校互动, 但是实际开展情况并不乐观。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 学生的能力不只是数学学习的能力, 还有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切忌以偏概全, 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放任自由, 不对其进行教导。在这个问题上, 所有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 心智不成熟, 生活上学习上许多方面都未曾接触, 并不了解, 所以数学教师对于那些反应不快的小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与重视、鼓励。

2.培养三年级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及日后的提高。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课堂秩序进行认真听讲, 紧跟数学老师的思路, 课下独立完成作业。 并且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练习中要学会独立钻研问题, 通过逻辑推理, 独立解决, 不要随便请教他人或验证答案, 要自己做到对结果有把握之后再请老师评判。 同时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计算的时候, 培养小学生养成先看后想, 再算再验证的习惯。 其实就是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 首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及负号和要求; 然后思考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解答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的先后顺序, 等等;再进行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要细心;最后进行演算验证, 发现自己在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意对小学生的书写格式进行正确指导, 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这样可以减少计算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还应该注重对口算能力的锻炼。 笔算以口算为基础, 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 如果没有口算, 笔算也就无从说起。 实际上, 小学生的笔算能力可以从其口算能力上反映出来。 在口算时, 记忆和思维同时活动, 因此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增强其记忆力。

3.强化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训练

在小学生数学计算教学中, 教师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在课堂上, 应该多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 对算术理论进行理解, 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之于问题就像钥匙之于锁, 而算术理论又是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方法相辅相成, 但实际中并非如此, 许多教师过于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而忽视算术理论的探讨。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因此, 在数学计算课堂上, 计算方法和算术理论应该同时教给学生并让其掌握。 例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时观察数字特征, 总结出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 什么时候使用会让解答过程变得简便。

在计算教学时首先让小学生对计算的道理有一定的掌握是保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并处于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因此, 小学数学课堂上既要做好对数学知识的讲解, 又要做到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计算教学内容占小学数学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所以, 在计算教学中应该突出估算。 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因素, 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正确地进行估算可以得到得数的取值区间, 有效结合估算、口算与笔算, 为数学计算创造有利的条件。

计算题与应用题相区别, 计算题仅由数字与运算符号构成, 是一些抽象枯燥的算式。 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影响计算的正确率。 因此, 在对计算教学进行教案设计时, 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兴趣所在, 将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 吸引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好奇心, 保持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题中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 如送信, 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家, 等等。 这些实际就是匹配题的变形,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这种匹配的练习题, 会激发小学生参与联系的热情。

篇9: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1. 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 ),秒针走一圈后的时间是( )。

2.

铅笔长( )厘米( )毫米。

3.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两块橡皮厚2( ) 妈妈体重54( )。

小军的身高12( ) 王伟每天写作业大约用50( )

长江长约6300( ) 小平跑60米用了9( )

4.在里填上“﹥”、“﹤”或“=”。

50秒1分 70秒7分

9分540秒 3时300分

7厘米70毫米 4毫米20厘米

6吨70千克 9000米9千米

5.两个加数的和是830,其中一个加数是357,另一个加数是( )。

6.小云和小兰约定上午8:40在杏花公园门口集合,但小兰迟到了12分钟,小兰是( )到的。

7.90毫米=( )厘米 200毫米=( )分米

5000米=( )千米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分米=( )厘米

2分=( )秒 8时=( )分

( )分=300秒 540分=( )时

8.每台机器500千克,8台这样的机器重( )吨。

二、我是小法官(5分)

1.小明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大约1小时。 ( ) 2.比308少169的数是239。 ( ) 3.一张银行卡的厚度约是1厘米。 ( ) 4.60毫米和6厘米一样厚。 ( ) 5.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三位数,和一定是三位数。 ( ) 三、我会选(5分)

1.动车每小时可行驶( )。

A.200米 B.200千米 C.200分米

2.妈妈做中午饭用了30( )。

A.分 B.时 C.秒

3.小红的体重约24( )。

A.克 B.吨 C.千克

4.不是给287-160=127验算的算式是( )。

A.287-127 B.287+127 C.160+127

5.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博物馆上午9:00开门,小玲8:40已经到了博物馆门口,她还要等( )。

A.20分 B.30分 C.10分

四、计算题(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

1米-6分米=( )分米 2900米-900米=( )千米

350千克+1650千克=( )吨 3千米+8000米=( )千米

36+54= 80-29= 240-180=

360+240= 200-150= 210+180=

2.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482-256= ※358+587=

369+274= ※800-236=

五、操作题(16分)

1.画一条比5厘米少1厘米5毫米的线段。

2.根据作息时间,在下面的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再计算从上一个钟面到下一个钟面所经过的时间并填在( )里。

六、解决问题(22分)

1.微微超市营业时间是上午8:00到晚上9:00。这个超市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几小时?

2.

电饭煲288元 微波炉599元 电磁炉308元

估算一下,妈妈买这三种商品需要带多少钱?

3.胜利小学原有学生760人,今年毕业了145人,招收了138个新生。现在胜利小学有学生多少人?

4.超市运来5吨大米,第一周卖出1200千克,第二周卖出80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5.28人出去划船,小船每条票价28元,可以坐4人;大船每条36元,可以坐6人。

(1)如果每条船都坐满,有几种租船方案?

篇10: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一、简便计算练习题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7755-(2187+755)2214+638+286

3065-738-1065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765-146-28-26

234-65-35 273-128-62 279-73-127

578-176-324

679-(213+79)786-(219+86)389-(89+215)

497-299

4× 12×25 135×6+65×6

×53+53

25×38×4

1500÷25÷4 4800÷25÷4 56000÷8÷125 2300÷50÷2

178×101-178 84×36+64×84 75×89+11×75

178×99+178

79×42+79+79×57 38×101-38

75×27+25×27

35×37+65×37

37×83+17×37

19×103-19×3

99×38+38

23×41+59×23

(13×125)×(3×8)

123×18-123×3+85×123

18×82+18×47+18×71

38×41+59×38

58×99+58

138×72-72×38

23×83+17×23

42×103-42×3

25×62×4

99×38+38

125×43×8

二、应用题(列竖式计算)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共需行驶24小时,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篇11: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在情境的设计上有所改动,例1通过去物资交流大会上游玩了两小时,让学生感受“经历时间”和时间段,同时引出1小时等于60分的进率关系,这是计算的基础。教学例2时,学生出现了数学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

但教学完例2,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展,展开跨小时段的计算呢,考虑到习题中有个别这样的题,我只是在课堂上稍加渗透,即由看少儿节目从5:20到6:00,学生得出可把6时看作5:60分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后进一步追问,那5:0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时以前的40分钟,再得出6时后的5分钟,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40+5等于45分钟,那从学生的反映即掌握情况看,应该可以进一步层层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将这个知识点学懂,即可继续出题: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继续教学,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即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教学安排,当然,这需要在课堂对本节课有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

篇12:二年级上册数学7认识时间练习题

1。选择。

(1)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走

A1小格B1大格C一圈

(2)时针从4走到5,分针走()

A1小格B1大格C一圈

2。填空。

1时=()分3时=()分

3。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钟面上有12个小格。()

(2)分针走1大格是5分。()

(3)时针走1大格是1时。()

答案:

1。(1)B(2)C

2。60180

篇13: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14: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计算练习题

一、口算

840÷40=180×30=520÷4=150×4=702÷3=27×3=

350÷7=720÷30=36×20=900÷5=450÷90=18×3=

420÷70=13×5=45÷15=540÷9=560÷70=200÷50=

360÷6=25×4=60÷12=720÷90=24×5=90÷18=

二、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5×()<260()×68<47036×()<216()×38<90

()×73<910()×45<50087×()<270()×54<252

三、括号里最小要填几?

()×27>120()×44>30058×()>400

21×()>51031×()>962()×33>292

四、把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840÷21360÷6÷530÷6

210÷10840÷7÷360÷5

360÷30180÷6÷642÷2

180÷36210÷5÷2120÷3

★ 除法同步练习题

★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

★ 初中数学同底数幂的除法练习题

★ 二年级数学《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评课稿

★ 中位数是什么_中位数计算

篇15: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题

1、由5个千,6个百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三千零二十八写作()。

2、在()里填上“>”、“<”、或“=”。

4930()406 96×128()125×65 900克()59千克 96÷2÷4()96÷8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冬瓜重约6() 一个鸡蛋约重60()

一个铅球重4() 小明身高约155()

4、一个数除以8,余数是(),4×345的积是()位数。

5、48名同学去滨江森林公园野营,每5人一个帐篷,一共需()个帐篷。

6、一个正方形的周长16厘米,那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7、256÷5的商是()位数,位是()位。

8、用2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周长是()厘米。

9、明明带13元钱去买书,每本书4元钱,他最多能买()个本,还剩()元钱。

10、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5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二、判断题。

1、120×5的积末尾只有一个0。()

2、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4倍。()

3、200÷4商的末尾有两个0。()

4、把一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5、正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选择题。

1、()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A、20只鸡蛋 B、1袋大米 C、1个苹果

2、192×8的积最接近于()。

A、800 B、1600 C、

3、一台电脑4850元,一台空调器2088元。如果两种都买,大约带()元就足够了。

A、6000 B、8000 C、7000

四、计算。

用竖式计算,除法要验算。

307×63 60×89 85×8 98÷4 75÷3 82÷4

五、解决问题。

1、张师傅上午生产了47个零件,下午生产了49个零件。每8个零件装一盒,一共要装多少盒?

篇16: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练习题

一、口算。

605=

123=

304=

3310=

9400=

432=

1402=

4600=

8005=

819=

362=

333=

二、用竖式计算。

4644

8630

50254

7508

3057

32416

三、先估计,再在里填上<、>或=。

4705()2500

()5064

5600()3000

31033()3106

7410()2790

4()8200

四、不算出得数,把积3000大于的算式圈起来。

5016

7084

9803

5599

6610

9326

7436

8381

五、填一填。

 

 

电视机 电冰箱 洗衣机
单价 812元 920元 506元
数量 4台 5台 8台
总价

 

 

 

 

 

 

六、应用题。

1、食堂每天吃掉大米 70千克,照这样计算,9个星期吃掉多少千克大米?

2、水果店运来418千克梨,运来的苹果比梨的8倍还多256千克。水果店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3、学校买来4包同样的书,每包120本,每本7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4、小红有120张邮票,小青的邮票数是小红的`3倍。王方的邮票数是小青的8倍。

(1)小青有多少张邮票 ?

篇17: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它明确提出在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要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宽广、更扎实。因此, 复习课要“面向未来”, 有知识增量, 有技能提升, 有思维深度, 使其充满活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期末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让复习课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想 】

《长方形、正方形 》这一单元安排了5道例题, 分别是认识四边形,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笔者与实验稿教材进行了比较, 发现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 它需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 总复习时安排了一题:“长6厘米, 宽3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 ”这与例题5紧密配套, 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笔者觉得期末复习时可以抓住这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出新的图形, 找到相关数据, 计算出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单个长方形周长的两倍, 而且由于拼法不同, 周长也就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少了两条宽或两条长, 以此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逐步把这一现象与规律和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适当延伸到其他数学知识点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魅力与生命力。

【教学实践 】

一、自主练习, 梳理单元知识的要点

数学复习课, 首先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梳理,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脉络。 课始, 笔者出示一张长6cm、 宽4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白纸, 设问:当看到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你能想到什么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图1) 。 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由两个基本的图形入手, 这样既简洁又快速, 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所学知识, 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比较辨析, 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现象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 笔者继续提供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如果把这两张正方形白纸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草图 (图2) , 明确不管是竖着拼还是横着拼, 它们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均为 (6 +3) ×2 =18 (cm) 。 此时, 笔者质疑:为什么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是24cm, 拼成后的周长是18cm?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发生变化是因为减少了两条拼在一起的公共边, 就是2条3cm的边长, 因此, 也可以用3×4×2-3×2=18cm进行计算。

随后, 笔者再提供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与刚才那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拼在一起, 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独立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 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学具摆放很快猜出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原来两个独立长方形周长的和少8cm或12cm。 其理由是:减少了两条宽也就是4×2=8 (cm) (图3) ;减少了两条长6×2=12 (cm) (图4) 。 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原长方形周长的和是: (6+4) ×2×2=40 (cm) , 把宽拼在一起 (图3)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6+4) ×2=32 (cm) , 即减少了40-32=8 (cm) ; 把长拼在一起 (图4)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4+4) ×2=28 (cm) , 即减少了40-28=12 (cm) 。

通过验证, 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 笔者设疑:是否必须采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少多少厘米?通过讨论、交流, 进一步明确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只要知道减少拼在一起公共边的长度, 就知道了拼成后图形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在此基础上一并呈现拼组后的3组图形, 组织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均有一条公共边, 减少拼在一起的两条边。

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方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新图形后的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求拼成后新图形周长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去公共边×2的长度; 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拼成后的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图形的周长和的关系, 逐步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

三、分析推理,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通过刚才的分析与验证, 学生对拼组后图形的周长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于是, 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图形 (图5) , 要求是这5个图形都由一些同样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 拼成后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的几个图形的周长总和相比少了多少?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知道每一个图形分别少了多少。接着, 笔者质疑第 (1) 、 (2) 两个图形的周长情况, 学生根据这两个图形均由3个正方形拼成, 而且均少了4条边长, 发现这两个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 但周长是一样的。

为进一步研究周长的变化,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笔者随即出示以下一组图形 (图6) 。 要求是下面7个图形都由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 想一想, 哪些图形拼成后周长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了拼成后周长一样的图形和周长不一样的图形。

生1:第 (1) (3) (4) (5) (7) 是一样的, 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但都是把长方形的宽拼在一起, 也就是少了2条宽的长度, 所以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第 (2) 是少了2条长, 第 (6) 少的是两个长的一部分, 不确定具体少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接着, 笔者出示教材第86页内容 (图7) :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样拼, 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组织学生回忆当时是如何研究这个题目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方法知道小军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 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1:现在我知道了小军这样拼在一起的图形少了30条边长, 而小军拼成后的图形少了44条边长, 小华少了48条边长, 所以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2:我发现只有拼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图形, 它的周长就越短, 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它的周长就越大。

生3:我发现, 还是直接算来得比较快。

师:刚才有同学说拼成的长与宽越接近, 周长越短;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周长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 认为其中的道理还是减少的边的多少决定了拼成后图形周长的长短。

师:刚才有同学说, 还是直接算来得快。在这个题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但利用边减少的条数却能说明拼成的不同图形有不同周长的原因,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述环节中两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题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减少了什么, 减少了多少?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通过分析边的减少来分析拼组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有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让学生回头来看曾经研究过的课本中的例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情况与减少的边的多少和减少什么边有关, 解题思路进一步拓展, 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延伸拓展, 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两个基本图形的拼组到多个不同图形的不同拼法, 学生对拼组图形的周长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拓展, 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为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 笔者出示一道在网络上广泛讨论的题目 (图8) :由A、B、C、D四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成, 这四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是18厘米。 请问, 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认为: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在长方形A、B、C、D的拼组过程中, 图形A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图形B、C、D同样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少的边刚好是大长方形的周长, 也就是18÷2=9 (cm) 。

生2:我们小组赞同他们的方法,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地知道, 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图吗? (可以) ……

随后就出现如图9的图形。 通过这个小组所画图形的呈现, 学生直观地发现:外面一圈的长度与拼在一起的公共边的总长度是一样的, 就是把四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18cm平均分成了2份, 即9cm。 接着教师追问, 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看什么? 到了这里, 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就是要运用“减少公共边的条数、长度”的知识点。

课堂上,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已学的知识, 还应让学生体验学习此知识的价值,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 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 有3个正方体 (图10) , 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 如果按图11拼在一起, 要减少几个面?

(2) 苗族千人长桌宴, 如果一张方桌每边坐4个人 (图12) , 那么1000张方桌 (图13) 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第一题让学生感知不仅长方形、正方形可以拼组, 同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拼组, 它的拼组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息息相关;第二题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拼组还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餐人数的变化与桌子拼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这两道题的呈现, 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

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时要先把书“从薄读到厚”, 然后再“从厚读到薄”。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 特别是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复习时从梳理知识到知识构建, 再到延伸拓展与方法提升,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读书理念。 笔者认为:要让复习课能吸引学生, 不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回忆知识, 更应创设情境设计一条思维训练的主线。通过情境的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使并不紧密的题目变成 “一条线”, 使复习课在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中, 当教材中出现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时, 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 及时捕捉住这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中, 笔者以例5和总复习的练习题为引子, 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组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从基本图形的特点、周长计算, 到图形的拼组, 再到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规律, 最后到运用这一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紧紧抓住了思维发展的主线, 构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上一篇:七年级下政治材料题下一篇:作文 一个助人为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