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建设规划

2024-06-26

新校区建设规划(共8篇)

篇1:新校区建设规划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河南省建筑职工大学)新校区

一期工程方案设计

摘要: 创建一条人文与自然景观之轴,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以人为本,并结合传统文化——院落,为学生提供交往空间。创造出一组既符合时代特色,又充满活力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 景观之轴 院落 交往空间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河南省建筑职工大学)新校区位于郑州市西南马寨开发区,工业路以南,曙光路以西。一期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学校大门、校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基地位于新校区主轴线上,东临运动区,西临实训工场及活动区,南临学生生活区,位置重要,规划基地面积7.6公顷,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

校区用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北主轴线纵贯教学区,主入口设在北部开发区主干道,标高115米,南部轴线端点图书馆标高约120米。东西轴线横贯学生活动区,东西入口为校区次要入口。

一、设计理念

1.深化与发展学校总体规划,为学校创建一条人文与自然景观之轴,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2.以人为本,平面布局明确合理,并结合传统文化——院落,多创造室内外灰色空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交往空间。

3.建筑格调高雅,宏伟尺度与细腻的处理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组既符合时代特色,又充满活力的建筑形象。

二、总体布局

本方案总体布局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条主轴线贯通校园南北,轴线上依次串联了三个主要广场,形成校园的主体空间。这一空间序列有收有放,一张一弛,逐步展开。主轴线上第一座建筑是大门,顶部中间相连,形成一个取景框,把校园景色收摄进来,增加空间层次深远效果。进入校园,首先是绿树掩映下的迎宾广场,结合水景,铺地,文化墙、反弧形道路把大门、办公楼、教学楼、体育馆融为一体。穿过迎宾广场,来到知识广场,西侧为院系办公组团及实验组团,东侧为教学组团,东西两条连廊将两楼群联系起来呈合抱之势,富有韵律感,强化了广场的边缘和界面。知识广场由北向南结合地形分为四个小广场,逐步升高,广场以绿化为主,乔木、灌木结合草坪,构图上借鉴西方造园理论,几何状布局,颇具西方 图1 总平面图 园林风韵,景色宜人,环境优美,成为师生共享,交流的重要场所。绕过教学区来到图书馆楼前广场,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图书馆是从主校门进入广场的收头,是校区最重要的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更是校园人行活动、人流集散的中心点。

校园的建筑为组团式布局,位于校园中心轴线上的一系列广场庭院是本方案最大特色。如果把迎宾广场类比为迎宾纳贤的“厅”的话,那么知识广场就相当于交流待客的“堂”,组团内庭院就好比生活休闲的“院”。大大小小的多个院落赋予不同的主题,使之具备归属感与领域感,图2 鸟瞰图 同时大小院落相互渗透,加强了院落内交流的空间意象。见图1,图2

三、单体设计

1.大门

大门是校园景观轴线的起点和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礼仪性出入口,对整个校园的形象和风貌起着重要作用。造型采用现代、简练的设计手法,结合教学区建筑风格,大方的体块穿插,体现出现代建设类高校特有的博大、创新的校园精神。见图3

图3 大门 图4 办公楼

2.办公楼

总体布局:办公楼位于校前区,紧邻大门西侧,呈“L”型展开,面向环路,层数为三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5751平方米。见图4 办公楼场地位于较缓的坡地上,因此局部就势设置了缓坡草地,除了进入办公楼的广场为硬化铺地,其余均为绿草茵茵,为学校办公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办公楼主要入口位于南侧。

造型:建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建筑专院校,在造型上着重凸现其“建筑”特色,力求表现建筑的雕塑感和力度,采用穿插,对比,挖空的手法,一横一竖,一高一低的两个实体碰撞在一起,相互穿插契合,并利用实板的翻卷覆盖内部使用空间,两个体量的局部处理也要用凹凸的对比,局部玻璃柱体插入底部的缓坡草地上,主入口处挖空以强调人流导向。

3.教学楼

教学区建筑呈组团式布局,西北组团为院系办公用房,既相对安静,避免与学生人流交叉,又与校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联系密切。西南组团为实训用房,既与西侧实训工场融为一体,又与教学区紧密相连。东侧两个组团为教学组团,与生活区、图书馆、实验楼、运动场联系方便快捷。

人流从知识广场内侧到达每个组团门厅,沿连廊进入各组团建筑内,最后到达位于各组团外侧的阶梯教室或展厅内。各组团之间由连廊相互贯通,联系方便,室外连廊的存在增加人行间的空间趣味性,建筑端部结合楼梯等形成宜人的交流空间。各组团内庭院,消防车可从校园环形主干道直接抵达,满足消防要求。

教学区组团依照地形呈阶梯状发布,建筑高低错落有致,每一组团内地面平坦,便于使用。南侧两个组团北楼底部结合地形设半地下自行车车库,位置适中,对内对外联系便捷。

教学楼立面采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法,体现出现代“建筑”特色。南北主立面采用结构外露的做法,上下形成严谨的三段式处理手法,外露结构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强烈的光影变化。建筑端部局部升起的楼梯间,形成建筑的制高点,韵律感很强。各组团临知识广场内侧,结合遮阳要求,设计二层高的飘板,舒展飘逸,形成一种大尺度的入口感觉,入口部位设计了弧形的幕墙与方形建筑体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见图5

图5 教学楼 图6图书馆 4.图书馆

图书馆是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处于校园的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是校园两条主轴线的交汇点。见图6 结合图书馆前教学建筑的规划布局,同时尊重原规划,为了营造出中心主轴线应有的气势,我们决定选用以南北主轴线为中心对称的一个布局形式,同时,为了兼顾东西轴线的立面效果,使其不至于产生山墙头的单调感,我们把山墙加宽采用了部分东西向房间,由此而产生了本设计的体型—— 山字型。

功能布局:考虑到本建筑是以图书馆为主,同时兼有计算机中心与多媒体教室,我们将主要部分——图书馆部分放在中心位置,阅览室等房间均为南北向布置,满足其采用通风要求,同时将对采光要求不是很高的计算机中心与多媒体教室,置山字型建筑的两侧。

图书馆的形象主入口设于北侧,面向教学区与校园的主入口,通过气势恢弘的大台阶直接步入图书馆二层,进入图书馆的中心位置——二三层通透的共享大厅,它是图书馆的交通、服务、疏散与景观中心,也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开敞的公共交流空间。

图书馆的东西西两侧分别设有次入口既为了避免不同的人流出现交叉,同时是多媒体教室与计算机房的主入口。

南侧一层设有图书馆的次入口,便于生活区同学们出入,同时南侧东入口也兼有图书及设备出入的功能。

通过整体的功能和流线设计,本方案基本上达到图书馆内部读者,工作人员、书籍物品,及教室学生等人流互不交叉的目的,这也是本建筑运营与管理的理想状态。

立面设计:充分考虑校区南北与东西两条轴线,而面向北侧主入口的立面作对称处理,建筑的几何体形简洁有力,显得气势恢弘,同时其它立面也作了一定的景观处理,简洁,现代的立面,增强了学校的整体气质与文化内涵,更好的达到了标志性建筑的要求。

5.食堂

食堂位于校区南侧,靠近宿舍区,将主要入口设计于北、东两侧,顺应学生流向

食堂造型在体型基本方整的前提下,同样强调体量感和雕塑感,主要立面均为大面积的实墙,入口处向内凹进,为玻璃材质,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局部穿插一高一低,粗糙的红色圆锥台体,图7 食堂 形成色彩和体量上的活跃元素.见图7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河南省建筑职工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是实施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步骤。该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河南省的经济建设产深远影响。

篇2:新校区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1、学生3600人,其中住校生3000人。

2、教职工:266人

二、标准要求

1、按云南省示范性学校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2、校园内强弱电路均进入地下

3、要求将雨季地表水集中利用

4、食堂、厕所要求考虑风向和地势,均考虑一层设计。

5、学生住宿要求外走廊

篇3:太原大学新校区规划

太原大学是由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实现“科教兴市”战略,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太原市汾东新区进行太原大学新校区建设,建成一所“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高水平综合类本科大学。

新校区按全日制在校生25 000人规模进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55.9ha,建筑总面积约为52hm2,预计投资约12亿元。该项目经过国际规划方案投标,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标并实施,现已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在进行建筑单体的设计工作。

二、规划特色

太原大学新校区建设是太原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工程。规划强调校园功能和交通的合理组织,注重反映山西地理气候特征和基地地形条件,充分挖掘三晋文化及太原城市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内涵,将校园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气候特征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人文空间和自然景观。

规划中采用了圈层式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中间以方形的“城廓”构筑中央教学区,环绕体育休闲区“绿环”,周边布置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实验实训等各个功能组团,既保证了各功能组团的明确分区,互不干扰,又能通过绿化廊道空间使师生活动保持在舒适的步行联系范围内。

教学区通过“城廓”式的四方城形式隐喻传统山西古城的建筑形式风格,构筑具有浓烈地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教学空间。城廓中心围合校园核心的绿化广场,形成中心感明确、厚重典雅的静态书院空间,体现学术气氛浓厚的传统校园空间意象,并满足群体仪式性活动的需要。标志性建筑公共教学楼结合曲水景观布置于广场中央,成为广场的统率,突显校园空间的文化意境。“城廓”西北角打开,向北延伸出一个环境优美、气氛安逸的西湖景区,供师生课余休憩及交往,既打破了传统方院过于封闭的空间感,同时也对城市开放优化教育园区城市景观,形成的多层次户外交流场所,图书馆及图文信息中心规划于临近西入口大门的西湖景区,环境优美清幽,成为太原大学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校园最具特色的“绿环”绿带围绕在教学核心区之外,实训实验、学生生活组团外环区之内,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主体空间。考虑学生的活动特点,“绿环”提供的是与方院空间所区别的动态活动场地,与静态的方院空间相互补充,满足学生休憩游玩的需求。“绿环”内除绿化外适当穿插部分体育场地,结合树木、草坡等人造绿化景观要素,通过校园空间组织,以及流线交通安排,共同形成独特的“体育公园”式的园林环境。

三、建筑特色

篇4: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如何面对新的实践需求与发展,以新的理论视阈,对新旧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进行整合与重构,就成为我们当下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重要课题。

一新校区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移植

(一)在新校区弘扬校训内涵,彰显新老校区的精神气质

传承校园文化,要注重学校精神的具体表现———校风和学风等在新校区的宣传、渗透。校风和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老校区长期积淀的一种精神风尚,对于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新校区而言,移花接木的工作应该从物质环境的营造入手。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校训“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即在盛乐校区的显要位置突出出来,反映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极富时代精神,使校训所蕴涵的校风和学风在师生中深入人心。

(二)要重视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高校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的反映与总结,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工作,记载了教师、职工、学生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内容生动多样、博大精深,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动写照”。做好校史的整理、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就是要通过建设展馆、设立展板等形式开展校史教育,使新校区师生通晓学校的发展历程,明确新校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缩小或消除心理上产生的与老校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强身为母校一份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校区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加贴近新时期学校的办学特色。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对大学的功能、使命和规律的理性认识逐渐深化,经过沉淀、凝练和升华,形成了“求真务实,育人至上”的办学理念,强化了“双学位教师教育和蒙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盛乐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加突出了学校的这一办学特色。通过学校建筑的命名也可以体现出来,如师盛湖,行知楼等等。

二新校区对原校区及周边文化资源的整合

(一)合理整合文化资源

注重对新校区周边人文资源的整合,就是根据新校区周边环境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为新校区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托。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新校区坐落于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境内,盛乐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是拓跋鲜卑崛起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新校区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大发展,弘扬盛乐历史文化精神,依托盛乐博物馆,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参观,以富有理想的古今盛乐英雄为榜样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们感受和学习拓跋鲜卑盛乐英雄们的英雄主义民族精神,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盛乐校区还与许多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企业毗邻,如蒙牛乳业、利乐公司等。这些企业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也给盛乐校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新校区周边的当地居民中有农民、工人、商人等,也为大学生深入认识现实社会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校园人文资源的作用

要从全局出发,对新校区的校容校貌的建设作统筹的考虑,如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的绿化、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等文化景观,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意识。既然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作为依托,那么新高校就要加快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精心设计在各个校区中设置的学校象征物,建造一些体现学校历史和精神的雕塑和文化艺术模型,创造地方风范与现代化风采交融的校园美。这是物质文化的升华和再创造,能够对全校的师生员工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现代建筑和路名就是一个创造地方风范与现代化风采交融校园美的典型范例。

(三)利用新校区往往地处远离闹区的地理位置,创造新校区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营造出宁静安祥的大环境

与老校区所在的城市环境不同,高校新校区通常位于远离老校区的市郊,一般是初步开发或有待开发的城乡结合带。与城市相比,新校区所处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自然环境占优势,信息交通相对闭塞但整体氛围恬淡静谧。当地生活节奏相对缓慢,风土人情更具乡土气息,为新校区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营造出宁静安详的大环境。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造文化来推动社会大文化的发展,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直接带动周围社区文化发展。

三新校区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两校区的共同理想

全校师生应分享理想。分享理想是结合个人理想创造共同理想的有效途径。当一群人都能分享组织的某个理想时,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完整的组织目标,每个人都对整体分担责任,而不是只对自己那一小部分负责。当有更多的人分享共同理想时,理想本身虽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是理想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因而人们能够真正在心中想象理想逐渐实现的景象。从此他们拥有伙伴,拥有“共同创造者”,理想不再单独落在个人的双肩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作为新的办学目标。

(二)创新新校区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导向、规范。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校区的教育制度与老校区一脉相承,差别不大。而在管理制度方面,因各校区具体条件不同而必然存在分歧。如何简化两校区之间工作环节,提高现代办公效率;如何构建从学生、教师直至校领导之间的双向、多向对话机制,合理有效地增强新老校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何将学校的统一政策与新校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利于学校政策在新校区的推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新校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意味着物质化的、空洞的校园外貌、几次大型活动的开展等,如果这些没有体现或蕴涵学校精神的核心,没有符合校区学生实际,就会步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因此,新校区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学校精神,以新校区现实条件为基点,因地制宜地做好学生工作,包括:(1)工作原则的创新。通常来说,高校新校区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与老校区传统的管理模式相区别,所以,新的管理模式要求工作原则从管理转向服务、从封闭转向开放等。具体来说,新校区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又处在边建设、边办学阶段,相关设施没有完全配套。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区的学生工作应更多地从学生最急、最盼、最忧、最怨的问题入手,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怨。学生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公寓、食堂、教室,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了解学生对做好学校、校区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学生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2)工作方法的创新。大多数新校区目前常驻人员只有辅导员,教师在新校区所能给予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新校区要加强对社团等学生自发组织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学生自发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例如有的新校区在学生宿舍公寓内开展的“党小组、团支部进宿舍”活动,这对于浓厚校区团结向上的氛围,提高学生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学生维护校区稳定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西方有一句谚语:“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新校区的学习生活环境,确立新的学习和奋斗目标,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肯定自我,从而具备健康成熟的个性与心理,完整和谐的人格和稳定的情绪,从而成功地实现自我与超越自我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上的一堂课。尤其由于新校区往往远离市区,学生的社会活动受限,更易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鼓励师生参与,以优良校风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风,即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精神的莘莘学子必将受益终身。一所大学的优良校风,对学校的每一个成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领导还是职工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工作作风、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等都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莘莘学子,不论是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还是对以后走向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作为教育对象、学习主体,也是校风建设的主体,学生既要继承校风的传统,又要发扬光大,不断创新。所以,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深刻地理解校风的内涵,在学习和言行举止中严格地遵循它、培植它、维护它、充实它。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来培育合并高校的优良校风,以优良校风来带动、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专家关成华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多盖几栋实验楼、宿舍楼,有一个漂亮的校园等,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在新校区营造出类似老校区良好的学术环境、校园氛围,需要长沉淀、积累。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移植、整合和创新,高校新校区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发挥其预期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继元,杨伊生.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M].中国时代出版社,2003.

[2]陈呈频,郑春晔.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与校园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3]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肖玉梅.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刘道玉,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5:新校区建设申请书

新校区建设申请书

二OO九年十二月

—1—

县城乡建设局:

一、建设单位概况

莒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位于我县城区沭河西侧,振兴路东首,是一所国办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被授予“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花园式学校”、“市文明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千所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07年汽修专业被列为中央专项资金建设项目。

学校占地约372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拥有办公楼、教学楼、餐厅、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等教学生活设施。建有现代化的电子电工实验室、机械加工实验室、电气焊实验室、维修电工实验室及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等实验实习设施。

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逐年增多,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2009年招生达到2922人,在籍学生6491人。学校开展引企入校、办校进厂,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坚持长短结合、校际校企联合。先后与日照工业学校、潍坊卫生学校、山东技师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韩国东义科学大学、日本北九州YMCA日本语大学等国内外学校联合办学。与华泰纸业、文正制衣、晨曦集团、海汇集团、青岛圣美尔服装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大禹集团等3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实行订单招生、定向培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由于受校舍和设备限制,现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为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加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本存量,莒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需求,扩大办学规模,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拟建设新校区,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从莒县情况来看,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队伍迅速扩大,对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本项目的建设,对于缓解莒县职业技术工人的供需矛盾,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项目概况

1、建设场地

本项目拟建设在莒县城区,沭河东侧,振兴路以北,东邻225省道,用地约500亩,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

2、外部配套条件

本项目建在东部新区,依托现有供电、供水、供暖等公用工程的剩余能力,配套条件较好。

3、环境保护及卫生安全措施

本项目投入使用后仅有少量生活污水产生,污水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不产生污染。

4、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本着早建设、早使用、早见效的原则,抓紧组织实施。建设期为3年。

5、项目总投资和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约15500万元人民币,其中征地费用约3500万元,建设费用约9600万元,设施设备2400万元。资金来源:

学校自筹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地方政府扶持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申请国债专项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其余申请贷款。

6、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符合国家、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我县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该校区建设完成后,将大大改善学校现有的教学实习条件,满足学生的实习和技能训练要求,从而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工人、技师等高素质、强技能人才,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篇6:北建工新校区总体规划

新校区选址概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校址位于大兴区黄村卫星城芦城高教园区,南临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芦求路250米,东临西永路,总用地63.51公顷(合952.6亩)。该地块被十字形规划道路划分为四块,形状规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距黄村镇中心3公里,地块西侧和南侧分别与芦城工业开发区、市第三体校隔路相望。

新校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63.51公顷(合952.6亩)总建筑面积: 35.0924万平方米

(其中:一期建筑面积: 16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容积率: 0.7 绿地率: 40—45% 建筑密度: 30%

建筑控制高度: A-09 60m;A-03 30m;A-04 30m;A-10 30m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2006年5月,学校正式启动新校区规划设计工作,7月7日-11日,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员工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作品公开展示评选。

2006年7月16日,学校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

2006年9月15日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颁奖。

2008年9月1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调整讨论会。2008年10月29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报批版征求意见会。

2006年7月7日-11日面向全体师生员工举行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作品公开展示评选活动

2006年7月16日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

2006年9月15日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颁奖

2008年9月1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调整讨论会

2008年10月29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报批版征求意见会

总平面图

交通与绿化规划

新校区总体规划鸟瞰图

基础教学楼

基础教学楼作为新校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最大;建筑功能最复杂的建筑综合体,是学校一期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基础教学楼建筑功能将满足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3500学生)、研究生公共课程基础课教学需求及相关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等工作需求。基础教学楼建筑综合体由:公共教室资源;文法学院;理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简称计信部)及公共开放空间五部分功能组成。其中,公共教室资源为面向全校开放管理;文法学院、理学院、计信部三个单位既有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实验实习课程,又有各自的教学科研、办公要求,尽可能相对独立布置,设独立出入口,便于管理;公共开放空间为基础教学楼公共教室资源人流集散活动空间,同时兼具交通联系,学术交流,休息活动等功能。

基础教学楼各部分用房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宜采用分区间多方向设置出入口,便于使用、管理。根据各类使用功能合理组织大量人流疏散。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

总建筑面积:47865平方米

地上5层:39603平方米 地下1层:826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经管-环能学院

经管—环能学院建筑组团是学校一期建设重要的教学建筑。该组团建成后将满足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简称经管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简称环能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毕业设计、实验实习等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需求,同时满足教师日常办公、科研的工作需求。建筑组团设置有地下机房与地下停车库。

建筑面积:23072平方米

地上5层:21493平方米 地下1层:1579平方米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 新校区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作为一期建设中实践性教学重要功能建筑,承担着全校学生金工和电工电子的通识教育及实训任务。因功能类似,按一个建筑单体考虑设计,但分区应相对独立。

(1)金工实训中心

金工实训中心是培养大学生机加工实践能力的基地。主要包含车、钳、洗、刨、磨、钻、铸造、电焊等实训工种。另外,设置数量不等的现代数控机床和金属加工设备。设置一定数量的相关工种和成果展示区,能够对机加工技术的发展沿革进行展示和说明及展示学生成果。

金工实训面向全校,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20个班级约660人次,每期培训2个班,时间为2~4周(根据专业而定),共用2个学期20~40周完成。

(2)电工电子实训中心

电工电子实训中心是培养大学生电工电子技术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基地。主要分为电工实训和电子实训,包含照明电路、配电箱柜的组装与调试,焊接技术,电子装置的安装与调试等实训内容。设置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展示区,能够对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沿革进行展示和说明,以及学生成果展览区。

电工实训面向全校,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1500人次左右,每期培训2~3个班,时间为1~2周(根据专业而定)。电子实训面向电信学院,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280人次左右,每期培训2~3个班,时间为1~2周。金工和电工电子实训中心两部分用房相对独立,应根据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出入口,便于组织教学和日常管理。根据各类使用功能合理组织人流、物流。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

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除应能满足相应的功能外,同时应考虑与邻接的机电学院和电信学院组团在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形式上形成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大型机床设备和有较大震动的机械应安置在首层车间,车间内要安装5吨天车,设置1.5吨货运电梯。金工实训中心要考虑设备的出入;加工原料和废料的出入及存储;外部要有良好的交通通道。

建筑面积:4849平方米 建筑层数:4层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宿舍楼

(1)学生宿舍布局宜采用公共内走廊式布局。设公共盥洗、卫生、淋浴及其他生活设施。

(2)学生宿舍建筑面积按生均10m2标准设计。

(3)每间寝室按4人布置,面积不大于26m2,设置阳台。寝室内布置桌/床组合家具,净高不小于3.05m。

(4)首层门厅应按高档公寓门厅设计,首层设前台管理办公室(值班室)30 m2、贵重物品寄存室 15 m2、会客室 30 m2、网络控制电子信息屏。

(5)宿舍各层公共卫生间、盥洗室间数及位置,公共走廊应合理布置,面积适当高于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平面布局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寝室的影响。

(6)各层布置一处自助淋浴间。

(7)学生宿舍用电应照明、插座(按生均5孔布置)、空调(电扇)分路控制单室计量并有安全保障措施。寝室与公共空间用电亦需分路控制管理。

(8)每间寝室电话、电视、网络(每间寝室按6个信息点布置)综合布线。学校根据需要适时开通。(9)学生宿舍公共空间布置广播、监控摄像、烟感报警及消防设施。

(10)学生宿舍每层设电供开水间,垃圾储运室(含垃圾道)。(11)学生宿舍每层设不少于30m2的交流活动室。

(12)学生宿舍应注重安全防护设计,包括外立面防攀爬、消防疏散、逃生、用电保护等。

(13)学生宿舍装修标准:地面采用水磨石,盥洗室采用通长水池;男卫生间小便池选用不锈钢通长小便槽;卫生间墙面贴瓷砖;其他公共部分做油漆墙裙;门窗造型应坚固耐用,安全环保节能。

1-4#学生宿舍楼

总建筑面积:27734平方米 建筑层数:6层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5#学生宿舍楼

总建筑面积:12902平方米

地上9层:11769平方米 地下1层:1133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综合服务楼(6#)

学生综合服务楼位于新校区学生宿舍区的核心位置。该项目与环境设计形成整体,建成后将满足学生课余生活服务、休息、娱乐及课外活动等功能需要。同时,学生综合服务楼地下及部分地上建筑用于学生宿舍区设备用房及物业办公用房,由于新校区建设分期实施,综合服务楼的使用功能应具备调整的可能性。

总建筑面积:3995平方米

地上1层:2363平方米 地下1层:163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食堂

学生食堂作为新校区一期建设中重要的功能性建筑,担负着为一期学生教职员工提供就餐场所的功能。同时应考虑与邻接的经管环能学院组团在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形式上形成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建筑使用功能应满足新校区一期建设规模教职工及学生约4500人的日常就餐的需要。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各使用空间应满足《北京高校标准化食堂标准(2008版)》的要求。

总建筑面积:5997平方米 建筑层数:3层

设计单位:北京林产工业设计研究院

青年教师公寓

青年教师公寓作为学院教师居住建筑,注重建筑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建筑美学特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总平面设计充分考虑人流方向及人流量,合理组织人员及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地上设置适量临时停车位便于使用、管理和人员疏散。根据建筑功能组合及设备条件合理布置楼层空间。根据使用需求可在必要位置设置电梯满足建筑无障碍设施条件。建筑单体造型新颖,特色鲜明。

总建筑面积:17384平方米

地上9层:15692平方米 地下1层:169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体育场及看台

体育场建筑是新校区一期建设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唯一一座标志性体育建筑。

体育场将满足全校学生(一期3500学生)体育教学及研究生、教职工体育锻炼的需求,并应综合考虑远期体育馆及运动场地建成后举办高校运动会、地区性体育比赛的可能性。

本项目设计任务包含两部分内容: 1.场地总平面设计(1)设计人在校区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内人、车交通流线,合理安排进出体育场和看台建筑的出入口位置。

(2)在约1.7公顷的用地上布置一个标准足球场和400米标准跑道、100米和110栏标准跑道,以及跳远沙坑和其他室外运动训练器械的空间,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的同时,综合考虑将来举行高校运动会田径和足球比赛的可行性。

(3)场地周围应考虑夜间照明,满足学校晚间体育训练的需要。考虑安装室外电子大屏幕。

2.看台建筑设计

体育场看台建筑主要由露天看台、室内跑道、体育用房、管理办公用房、公共浴室等主要内容构成。其中公共浴室供全校职工日常使用。

(1)看台按照2000席设计,满足学校集会和举行各类比赛观赛的需要。在看台视线最佳的中心位置设置容纳80-100席位的主看台,举办重要活动时可考虑通过临时搭建的方式组建带桌的主席台。主看台上方设置遮阳雨篷。

看台下部及周边用房应按照使用功能进行动、静分区,合理组织各功能区域,形成既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联系方便的统一整体。同时,作为体育建筑和学校集会的场所,设计人应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流线组织,在方便使用的同时避免人流过度集中,造成疏散拥堵。建筑空间应力求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室内跑道是保证学校全天候体育教学的重要设施之一,设四条110米直线跑道,两侧及两端设置必要的运动缓冲区。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室内跳远和跳高场地,并考虑必要的热身和训练器材摆放场地。此部分空间应保证充分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以及适当的冬季采暖条件,场地布置应便于器材出入,便于清扫保洁。

室内跑道空间的设计应同时考虑将来举办足球比赛时临时改造成相应比赛用房,以及赛后恢复成原来场地的可行性方案。

体育用房包括体育部办公用房、各类健身房、运动员更衣室、器材室、体质测试室等,根据各用房使用性质,应保证位置合理、使用方便、流线顺畅,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管理办公用房作为体育教学的后勤部分,应保证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办公环境,方便相关人员出入。

总建筑面积:5114平方米

地上3层:3414平方米 地下1层:1700平方米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后勤综合办公楼

后勤综合办公楼是新校区后勤部门集中办公的场所,集医疗服务、生活服务等面向学生及教职工的服务功能,以及园区能源、安保、消防等校园管理综合职能,在充分体现人文理念的同时,实现园区内环保节能型的科学管理。

总建筑面积:4521平方米 建筑层数:4层

篇7:新校区建设一期设计任务书

一、综合说明

1、概况:

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位于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占地面积1540亩,设计在校生规模21000名,远期控制规

模为在校生25000名。总建筑面积44万㎡,远期50万㎡,为了实现2006年9月份新生入住12000名学生的目标,2005年7、8月份计划开工项 目建筑面积约23万㎡。

2、一期建设项目名称:(1)学生宿舍(2)教学组团(3)综合实验楼(4)学生食堂(5)学生澡堂(6)校医院(7)图书馆

(8)后勤管理及服务用房

3、建设地点:

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

4、总体规划设计单位: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5、项目批准单位: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6、项目批准文号:

7、一期工程投资批准文号:

8、工程性质:新建

9、建筑面积:23万㎡

10、抗震烈度:七度

11、承包方式:

总承包(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室外配套工程设计)

二、设计基本原则

建筑物外形及色调应符合总体规划设计风格,符合技术、经济、合理的原则,方案设计应高标准、高起点、具有超前意识,力求自然采光、通风符合节能的原则。

三、设计依据

1、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

2、河南省发改委《关于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意见》

3、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详细规划设计

4、一期建设项目地质勘察报告

5、一期单体建筑设计任务书

6、郑东新区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四、水文地质资料:

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地貌类型属黄河冲积平原,位于中国寒冷地区(II区)的北部,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年平均气温:14.4摄氏度

2、主导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东南风

3、最冷月平均气温:-2摄氏度

4、最热月平均气温:27.3摄氏度

5、极端最高气温:43摄氏度

6、极端最低气温:-17.9摄氏度

7、年平均降水量:629.7㎜

8、基本风压:0.4KN/㎡

9、年平均风速:3m/s

10、最大风速:20m/s

11、基本雪压:0.25KN/㎡

12、最大冻土深度:180㎜五、一期各单体建筑设计要点:

(一)学生宿舍

1、总体要求满足12000名学生入住条件,按4人间设计(部分房间可暂住6人),生均面积控制在10㎡之内,遵循实用、经济、功能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原则,建筑风格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设计风格。

2、开间尺寸按3.6m,走廊轴线尺寸按2.7m考虑。

3、每室均有阳台。

4、每层设立公用的卫生间(设淋浴头)、盥洗间。

5、建议每层设置热水供应站(用热水插卡消费)。

6、每生配备电源插座1—2个。

7、每间设计电扇、暖气。

8、电路单室单控,配备具有负载识别功能的配电设施,以识别违章用电,一层应有配电间,设智能柜(首层)。

9、应急灯电源单独回路、暗装。

10、公共部分的照明灯具采用声、光控。

11、网络(生均一个插头)、通讯一并设计。

12、每个学生宿舍组团均应考虑学生、洗衣、管理、交往等活动的要求。

13、设计深度按照设计深度规范要求。

14、层高3.3m,设计6层。

(二)学生食堂(1个)

1、一期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一并考虑,并在局部考虑民族食堂。

2、建筑面积:约15000㎡

3、建议地下局部一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主要考虑各种主副食品仓库、粗加工、冷库、更衣等,设货梯,地上一层、二层以大伙为主,三层风味小吃、小灶、教工餐厅、接待餐厅、伙食科办公用房等。

4、食堂设计应充分考虑防鼠、防盗、防投毒。

5、应考虑更衣、盥洗、采光、通风、照明、防腐、防尘、防蝇、洗涤、排污、垃圾堆放等的特殊要求。

6、应有暖气、电风扇和通风设施,预留空调线路。

7、各餐厅应有音响视频设备、公用IC卡电话。

8、操作间墙面贴瓷砖到顶,餐厅墙裙1.5m高磁砖墙裙,操作间地面防滑地板砖,餐厅为800X800地板砖。

9、水、电、气、暖分层计量。

10、餐厅场所设洗手、洗餐具设施。

11、装修、装饰格调典雅。

12、水、电、气计量设施齐全。

13、微机售饭,使用一卡通系统。

14、垂直交通可设计扶梯一台至二层。

15、室外配套设计一并考虑。

16、设计深度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含室外工程)。

17、层高5m。

(三)学生澡堂

1、满足一期12000名学生洗浴、理发要求。

2、建议设计面积4000㎡。

3、建筑风格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4、建议设计三层:一层男浴室,二层女浴室,三层设标准间,美容、美发服务等设施。

5、淋浴喷头用感应式和刷卡式管理。

6、应考虑维修间、管理员休息室、理发室、洗衣房等设施。

7、楼地面为防滑地板砖。

8、淋浴间、更衣室、卫生间内墙瓷砖到顶。

9、建议屋顶设计利用太阳能。

10、室外配套设施一并考虑。

11、设计深度符合相关规范规定,施工图含室外配套工程部分。

(四)校医院(框架结构)

1、满足21000名学生及教职工就诊要求。

2、建筑设计风格符合总规要求。

3、建筑面积3200㎡,建议框架结构4层:一层大堂(考虑每年新生、毕业生体检需要)、急诊、值班、挂号、收费、药房、仓库、X光室;二

层各专业门诊、化验、检查等;三层病房、高档病房5间、换药、输液、应有40张以上病床;四层办公室、会议室、文体室等。

4、各专业功能用房应考虑每间一洗手池。

5、走廊轴线尺寸建议为3.6m,房间开间尺寸为3.6m。

6、楼地面大堂为石材,其余以地板砖为主,专业房间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和行业标准执行。

(五)教学组团

1、教学组团建筑风格应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2、一期考虑2个教学组团,每个教学组团建筑面积约18000㎡。

3、层高设计应科学、合理、经济,共5层。

4、每个组团教学用房满负荷下应满足6000名学生同时上课要求,2个组团教室规格及数量见下表(教室总数容纳12000人同时上课)规格

数量(间)600座

1(二个组团)300座

2(二个组团)200座

3(二个组团)120座

14(二个组团)60座

53(二个组团)

教学监控室

100㎡(每组团1个)教学设备保障室

30㎡(每组团1个)

5、每个教学组团教学用房每层应设教师休息室。

6、每层应考虑学生下课后的共享交往空间。

7、教学组团仅提供主要功能用房,其他辅助功能用房未计,设计院应根据调研情况适当调整。

8、所有教室均考虑采暖、电扇、网络、视频等教学设施的设计。

9、均考虑预留空调插座和线路敷设。

10、装饰、装修由设计人员根据调研情况确定。

11、设计深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施工图包含室外配套工程。

12、一期教学组团全部考虑地下人防工程。

(六)图书馆

1、建筑面积3.7万㎡。

2、图书馆地处学校核心位置,也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人员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体现现代化大学 对图书馆功能的特殊要求。

3、建筑设计应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开放协调。

4、主要功能如下:(供参考)书库(藏阅合一)、期刊室(借阅合一)、电子阅览室、视听、缩微、咨询、情报、书目检索、外借、学报编辑、学术报告厅、放映厅、研讨厅、办公、会议、展览、陈列、音乐茶座、小剧场、监控室等。

5、书库阅览1200个座位,期刊阅览座位400—500个,电子阅览座位400个,大报告厅(250—300座)一个,小报告厅(100座)1个,100 座会议室1个,小会议室60个座位。

6、考虑中央空调系统,考虑客梯及货梯设计。

7、建议图书馆设计把30m限高用足,体现标志性建筑。

8、正负零比自然地面高1.8m。

9、设计地下室,功能为:书库、配电设备间、中央空调机房等。

10、设计深度符合规范要求。

(七)综合实验楼

1、建设风格应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建筑面积2万㎡。

2、考虑采暖及预留空调机主机位置。

3、设计综合布线。

4、设计电梯。

5、三层为集中办公区域,每层设二间机房维修及管理室。

6、各功能房间如下表(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新校区综合实验楼功能房间一览表 序号 名称 面积(㎡)数量(间)1 管理模拟实验室 200 2 2 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 200 2 3 统计实验室 200 2 4 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 340 3 5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440 3 6 工程管理实验室 180 2 7 语言实验室 420 5 8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室 180 2 9 经济运行模拟实验室 120 1 10 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200 2 11 广告图文实验室 120 1 12 微机实验室 1140 14 13 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实验室 400 1 14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 120 1 15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300 4 16 数字电路实验室 300 4 17 管理决策实验室 120 1 18 应用心理学实验室 120 1 19 社会工作实验室 120 1 20 导游模拟实验室 120 1 21 犯罪侦查实验室 120 1 22 电工电子实验室 600 3 23 电脑软件制作实验室1 120 1 24 电脑软件制作实验室2 120 1 25 电脑软件制作实验室3 120 1 26 电脑图文制作实验室 120 1 27 大学语音自主学习机房 340 4 28 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180 2 29 多媒体设备维修室 30 1 30 教学设备仓库 60 1 31 电教计算中心 5810 74 电教计算中心

计算机实验室 大机房 180 2 标准机房 90 20 机房管理室 30 1 机房办公室 60 1 机房维修室 60 1 33 听力实验室 标准听力实验室 90 20 小听力实验室 60 3 听力办公室 30 1 听力设备维修室 60 1 34 网络中心 核心交换机房 90 1 网管办公室 60 1 网络技术开发室 60 1 网络设备维修室 60 1 UPS电源室 30 1 网络值班室 30 1 35 电视台 电视台演播室 190 1 化妆室 30 1 电视节目制作室 60 1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室 60 1 电视台办公室 30 1 电视设备维修室 60 1 有线电视、调频发射室 60 1 36 行政办公室 教研室 30 2 监控室 30 1 教师休息室 30 3 中心行政办公室 60 1 会议室 60 1 夜间值班室 30 1 主任办公室 30 1 书记办公室 30 1 副主任办公室 30 1 资料室 60 1 旧设备仓库 60 1

(八)后勤服务设施

2、后勤管理办公用房1500㎡

3、临时工住房5000㎡X800元=400万元。住房考虑500人入住,每间按2人间设计,每间带阳台,设计卫生间(将来可考虑租给临时工使用)

4、考虑综合布线

5、设计电扇、空调插座

篇8:新校区建设规划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许多院校顺势扩展了自己的办学空间。但同时也凸显了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一个学校的多个校区往往分布分散, 客观上容易导致校园文化的断层, 使新校区长时间得不到校园主文化的熏陶, 无法有效延续高校老校区原本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精神的缺失和新校区师生员工对学校认同度的下降。

二、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全国大学的新校区迫切需要构建同校区整体发展相适应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努力使学校的历史沉淀、文化发展得到体现。以某大学新校区为例, 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新老校区相距较远, 造成校园文化传承的时空隔阂

从对象角度来分析, 新校区和老校区有一定距离, 同时由于硬件上的不配套, 老校区经典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无法新校区的同学们同步分享。其拥有的资源比老校区稍少, 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失落感。而新校区集中的高年级学生直面就业、实习、考研等问题, 对校园文化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

2、新校区缺少深厚文化积淀, 造成校园文化的基础薄弱

而从环境上来看, 新校区落成时间较短, 与老校区的百年文化底蕴与氛围有一定差距, 且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有些许不对称, 使得校园文化的匮乏状况更加突出。新建校区建成时间短, 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校园物质文化, 难以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积淀。

三、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般来说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和谐发展、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人为本等原则。笔者对新校区各专业、各年级的100名同学进行访谈调研后, 总结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移植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的复制老校区的文化, 应发挥新老校区师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在老校区品牌活动移植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新校区的硬件软件设施的改进、教工师生们的参与纳入筹备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学校、学院两级资源, 结合新校区实际情况, 优化现有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 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学校的重大活动适当放在新校区主办, 如校运会、军训阅兵、校园歌手大赛等。从而逐步缩小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精粹得到继承和发扬。

2、共享新校区周边的社会资源

从外部条件来看, 应充分利用新校区周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校区知识经济圈”的基础, 联系周边汽车城社区和工厂企业, 打造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和周边社区共享信息和资源, 发挥高校科研和智力优势, 服务周边社区社会发展。高校可以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学生进入汽车城产业实习实践, 扩大新校区的影响力。在走出去的同时, 也将社区和企业的资源引入校园,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3、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学生宿舍

对于大多数新校区的学生来说, 宿舍是学生除了教室之外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所以要让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学生社区, 打造新校区的宿舍文化阵地, 让学生们不出社区也能参与丰富的活动, 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性、主动性。我们利用学生社区中心的阅览室、活动室设施开展了英语之嘉、“书香校园”图书漂流驿站等小型化校园文化活动为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些许亮色, 强化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提供健全人格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服务。

4、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数字化运作

校园文化建设已经离不开网络, 通过网络平台能够突破时空上的界限, 学生也更愿意通过信息网络参与学校事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占领SNS网站、微博、易班等新兴网络高地, 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校区尝试使用“筑梦嘉园”的人人网及微博账号, 首先作为校园文化繁荣提升计划的介绍平台, 其次作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广播平台, 任何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尽可能图文直播, 作为新园文化活动运作宣传的一个良好平台, 以使信息更有成效的传播。

5、发展与运作新校区特色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目前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使得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就要从政策的高度给予学生社团全面的支持, 并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新兴校区社团发展的先天不足就是缺乏配套设施和指导力量, 这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 需要在组织、经费、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 社团的发展才能更加顺利并成为校园的一道新风景。

6、积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运作机制

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命在于思想性、时代性、多样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 这些效果的原动力是学生群体, 尝试通过“筑梦嘉园”系列活动,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运作机制, 大胆地尝试招投标形式, 鼓励学生自己组队, 以团队或者个人的形式, 向组委会申报活动方案;也发动各级学生组织、社团或者个人组织团队参与项目竞标, 学校对入围的项目给予指导, 并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育效果。

四、结语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师生们经过长期努力形成的, 又反过来对师生发生重大影响。校园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 优秀的校园文化不能因新老校区的差异而被湮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是可能一蹴而就的, 是在继承发扬老校区校园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开拓创新发展出来的, 不断努力发扬出来的、一点一滴积淀出来的, 只有这样, 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持续地走向繁荣, 永葆青春活力, 促进高校的育人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大学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本文以某大学新校区为例, 从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等方面加以研究, 期望可以对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新校区

参考文献

[1]、周琴.《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2期.

[2]、王洁茹.《多校区大学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1年第1期.

上一篇:如何对待差学生下一篇:教师签订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