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广东工业大学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讨

2024-06-08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广东工业大学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讨(精选3篇)

篇1: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广东工业大学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讨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广东工业大学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

基地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专业对接产业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基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实习环节的要求,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经贸卓越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校外实习基地;卓越人才培养;经贸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35-03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经济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也是广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蜕变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广东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引擎,加强与港澳4.0合作,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及创新人才集聚[1],卓越经贸人才在广东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广工)作为地方高水平建设的高校,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定位,承担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其50多年发展历史中,始终离不开“务实、创新、担当、卓越”4个关键词,其专业学科发展紧紧围绕经济总量占全国1/7的广东省,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寻求与地方、市场更好匹配与融合的经贸人才培养之路。本文基于专业对接产业视角,以广工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经贸卓越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广东GDP从2010年的4.6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28万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GDP从4.48万元增加到6.75万元,年均增长7.5%。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省份,较早进入经济新常态,2015年GDP领跑全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2],为国家生产总值和结构调整担起了双重支撑。

从GDP的省内分布上来看,2015年前三季度,粤东西北地区占全省GDP比重达20.8%,同比下降0.3%;其内部,粤西的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省内GDP比重最高,达7.8%,粤西地区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46.8%,比珠三角地区高。广东节能降耗的压力主要来自粤东西北的加快发展,“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促进加工贸易、传统优势产能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

从产业发展来看,在工业上,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例都在提高,分别达48.5%和27%,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2015年的工业投资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366亿元,同比增长35.8%,在工业投资领域增速最高。同时,广东省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46.2%到2015年的50.8%,在历史上首次突破5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2015年达57.1%,广东经济增速的上行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拉动,其比重超越第二产业将成为长期趋势。2015年,广东省的第三产业中贡献最突出的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新经济,广东证券交易额同比增长137.1%,全省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2.3%,排名第1;房地产业全年增长11.4%,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681万平方米,占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面积的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2];2015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广东全省批发零售业网上购物全年实现零售额820.3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同比增长52.9%,拉动消费增长1.2%;网购的火爆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增长,2015年全省完成快递业务同比增长49.4%,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近1/4;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6%;外贸新业态增势迅猛,全年旅游购物出口232.4亿美元,增长1.1倍;跨境电商进出口21亿美元,增长14.5倍,规模居全国首位[3]。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及其岗位实践能力分析

“十三五”时期,广东产业需要进行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优化营商环境,与港澳共建大珠三角金融圈,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在自愿基础上的组织化投资,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广东3大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广东工业产品出口,促进消费;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引领经济发展潮流。

广东省当前特殊历史时期决定了其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与早些年有明显不同,除需了解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懂得国际商贸、现代会展、投资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外,还需通晓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经济分析等高端服务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等,要求地方高校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

对照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相关专业,下面主要厘清经贸人才对应的岗位,主要包括GBM206000大类的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GBM40103小类的贸易经纪代理人员、GBM40105小类的特殊商品购销人员、GBM40500大类的金融服务人员、GBM40700大类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人员等。具体地:(1)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指从事经济、统计、资产和资源评估、商务和人力资源、银行、保险、证券和知识产权等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商务专业人员包括国际商务、商务策划、品牌、会展策划、管理咨询、拍卖、经纪与代理、报关、报检等的专业人员。(2)贸易经纪代理人员。指从事商品交易、贸易经纪、销售代理等工作的人员,包括农产品经纪人、粮油竞价交易员。(3)特殊商品购销人员。指从事农产品、医药商品等特殊生活用品、生产资料采购和销售工作的人员。(4)金融服务人员。指从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典当及信托等金融服务业务工作的人员。(5)租赁和商务服务人员。指从事机械设备、耐用消费品租赁和咨询、人力资源、安全保护等商务服务工作的人员,包括租赁业务人员、商务咨询服务人员、会议及展览服务人员等。其中的商务咨询服务人员从事科技咨询、风险管理等专业性商务咨询服务,包括风险管理师、科技咨询师等岗位。

以上相关经贸岗位所需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基本都包括沟通交流、专业事务性工作、经营管理、分析研究、专业文案报告等,需有创新思维,专业领域涉及的实践较为广泛和细致。例如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要求有进行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租赁、国际劳务输出入、国际援外项目、国际工程承包等业务和运营的能力,需要能展开国际商务调研、多边经济合作谈判,办理国际贸易仓储与运输,甚至办理国际投资及贷款业务等。报关专业人员则需填制、提交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单证,配合海关查验进出口货物,进行货物税费的核算,办理其税费的缴纳、减免和退补登。报检专业人员需联系并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查验、抽样、检验检疫、鉴定、通关等事务。再如,会展策划专业人员,要求要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策划会展项目实施方案的能力,还要具体实施招商、招展、赞助、预算和运营管理,维护参展商、观众等的客户关系,进行会展项目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会展设计师需具有分析招标要求、撰写标书、分析展品、参展企业、展会环境等的能力,还需设计展位、产品展示、图文和声像演示方案,安排展台照明,监督现场展台搭建、布展及展具安全,维护客户关系等。这些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多少有所体现,但这些实践能力在校期间都需得到锻炼的话,实习基地所涉及企业单位的层面将非常广,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在未来十年,国家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培养问题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卓越人才[4]。

卓越人才是社会人才结构中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类型,其培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其培养的核心。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4个可观测的特征: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5]。其中应用型强调卓越人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化不仅强调全球性眼光,还应具备全球性专业活动能力;创新性强调需利用包括最新知识在内解决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卓越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校外实习基地是关键。因此,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外实习基地学习与实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6]: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在提高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企业管理与运营、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行业法规、企业文化等,训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精神,培养与企业的深厚感情;针对企业现实问题或项目,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解决选题单

一、虚构等问题;通过企业项目,了解产业前沿动态及交叉学科知识;增进用人单位与学生间的交流,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同时,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应根据学校的性质,规划、选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指标中实习基地有具体条件要求,包括要有稳定的场所、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际项目、场地和设施要能满足教学需要等。

四、广工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策略

广工经贸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其经济与贸易学院下设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金融工程等5个专业,按现代经贸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基础,具有运用经贸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经贸人才。

由此,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本着“优选、优培、优荐”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优质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岗位锻炼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在卓越经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度参与。

在建设的策略上,建立四方联动,即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有效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完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打造高校―企业―大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实践基地发挥更大作用。

1.地方政府方面。要架设更宽广、稳固的校企合作桥梁,需要政府的引导。不少发达国家制定了减税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7]。我国政府可加以借鉴;另外,利用地方财政拨款给予行业协会财政支持,指导、协助行业协会根据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制定并定期公布卓越人才需求岗位标准和技能要求。

2.行业协会方面。在制定、指导、实施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或缺,应据本行业发展需求,共同参与并发动本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另外,行业协会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开设各类卓越经贸人才职培训或实用专业资格、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和认证,联合高校建立诸如会展策划、跨境电商、商务礼仪、报关、报检、跟单、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培训与认证基地,展开第二课堂训练。

3.企业方面。广工坐落于广东省会城市广州,有较多企业有条件提供实践岗位。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要树立卓越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的意识,结合本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鼓励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参与高校经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习教材的开发及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使实习项目、实习内容、手段和现场保持一致;搭建横向科研平台,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积极吸收优秀的毕业生进企实习并给予一定薪资待遇,例如广新集团就联系我校国贸专业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培训生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高层次的选择平台。

4.高校方面。要依据行业前景和企业未来规划,确定卓越经贸人才培养的规模、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服务;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提高校企合作稳定性,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我国地方高校已尝试“双元制”、订单式、“三明治”式等多种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我校也在2013年开始与民生银行合作开设了投资学专业校企联合班;2016年计划与建设银行进行金融工程(科技金融)双专业的联合培养尝试;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也有意向与一些展会设计公司进行合作,挑选学生在展会设计企业边实践边学习,与企业联合带队创新创业团队,进而把毕业设计项目放到实习基地展开。我校还打算通过校内成立学生专业协会或社团,与社会团体或企业联手举办各类专业活动,例如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每年一次的自办展Newjoys旅游展,如果由社团与广州市旅游协会等单位对接,在活动的传承上将有更好的延续性。在卓越经贸人才实习评价上,我校打算完善其评价、考核体系,与经贸相关职业岗位技能鉴定标准和经贸企业的员工考核制度接轨,把企业评价员工的机制提前引入教学过程,注重过程考核,实现与企业业绩考核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左连村.“十三五”时期广东应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J].广东经济,2015,(11):17-18.[2]付聪.广东2015年GDP领跑全国:卖出全国16%商品房[N/OL].房产之窗网.http://news.ehomeday.com/2016-1/201612693251.htm.时代周报.[2016-01-26].[3]胡百慧,王文森,严洁.2015年广东GDP增长8%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N/OL].人民网.[2016-1-20].http://news.ifeng.com/a/20160120/47157651_0.shtml.[4]郑国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4,16(6):149-153.[5]王庆石,刘伟.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N].光明日报,2012-10-26.[6]周骥平,张平,李益民,田宝香.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74-77.[7]周爱国.国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8-132.

篇2: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广东工业大学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讨

广东工业大学 (以下简称广工) 作为地方高水平建设的高校, 秉承“与广东崛起共成长, 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定位, 承担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在其50多年发展历史中, 始终离不开“务实、创新、担当、卓越”4个关键词, 其专业学科发展紧紧围绕经济总量占全国1/7的广东省, 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 寻求与地方、市场更好匹配与融合的经贸人才培养之路。本文基于专业对接产业视角, 以广工为例, 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经贸卓越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 广东GDP从2010年的4.6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28万亿元, 年均增长8.5%;人均GDP从4.48万元增加到6.75万元, 年均增长7.5%。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省份, 较早进入经济新常态, 2015年GDP领跑全国,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 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2], 为国家生产总值和结构调整担起了双重支撑。

从GDP的省内分布上来看, 2015年前三季度, 粤东西北地区占全省GDP比重达20.8%, 同比下降0.3%;其内部, 粤西的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省内GDP比重最高, 达7.8%, 粤西地区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46.8%, 比珠三角地区高。广东节能降耗的压力主要来自粤东西北的加快发展, “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 促进加工贸易、传统优势产能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

从产业发展来看, 在工业上, 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例都在提高, 分别达48.5%和27%, 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2015年的工业投资中, 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366亿元, 同比增长35.8%, 在工业投资领域增速最高。同时, 广东省GDP构成中,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从2012年的46.2%到2015年的50.8%, 在历史上首次突破5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2015年达57.1%, 广东经济增速的上行主要靠第三产业来拉动, 其比重超越第二产业将成为长期趋势。2015年, 广东省的第三产业中贡献最突出的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新经济, 广东证券交易额同比增长137.1%, 全省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2.3%, 排名第1;房地产业全年增长11.4%,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681万平方米, 占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面积的16%,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2];2015年,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 广东全省批发零售业网上购物全年实现零售额820.32亿元, 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 同比增长52.9%, 拉动消费增长1.2%;网购的火爆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增长, 2015年全省完成快递业务同比增长49.4%, 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近1/4;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5%,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6%;外贸新业态增势迅猛, 全年旅游购物出口232.4亿美元, 增长1.1倍;跨境电商进出口21亿美元, 增长14.5倍, 规模居全国首位[3]。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及其岗位实践能力分析

“十三五”时期, 广东产业需要进行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优化营商环境, 与港澳共建大珠三角金融圈, 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在自愿基础上的组织化投资, 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协同广东3大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 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扩大广东工业产品出口, 促进消费;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引领经济发展潮流。

广东省当前特殊历史时期决定了其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与早些年有明显不同, 除需了解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 懂得国际商贸、现代会展、投资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外, 还需通晓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经济分析等高端服务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等, 要求地方高校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

对照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相关专业, 下面主要厘清经贸人才对应的岗位, 主要包括GBM206000大类的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GBM40103小类的贸易经纪代理人员、GBM40105小类的特殊商品购销人员、GBM40500大类的金融服务人员、GBM40700大类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人员等。具体地: (1) 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指从事经济、统计、资产和资源评估、商务和人力资源、银行、保险、证券和知识产权等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 商务专业人员包括国际商务、商务策划、品牌、会展策划、管理咨询、拍卖、经纪与代理、报关、报检等的专业人员。 (2) 贸易经纪代理人员。指从事商品交易、贸易经纪、销售代理等工作的人员, 包括农产品经纪人、粮油竞价交易员。 (3) 特殊商品购销人员。指从事农产品、医药商品等特殊生活用品、生产资料采购和销售工作的人员。 (4) 金融服务人员。指从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典当及信托等金融服务业务工作的人员。 (5) 租赁和商务服务人员。指从事机械设备、耐用消费品租赁和咨询、人力资源、安全保护等商务服务工作的人员, 包括租赁业务人员、商务咨询服务人员、会议及展览服务人员等。其中的商务咨询服务人员从事科技咨询、风险管理等专业性商务咨询服务, 包括风险管理师、科技咨询师等岗位。

以上相关经贸岗位所需人才, 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基本都包括沟通交流、专业事务性工作、经营管理、分析研究、专业文案报告等, 需有创新思维, 专业领域涉及的实践较为广泛和细致。例如国际商务专业人员, 要求有进行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租赁、国际劳务输出入、国际援外项目、国际工程承包等业务和运营的能力, 需要能展开国际商务调研、多边经济合作谈判, 办理国际贸易仓储与运输, 甚至办理国际投资及贷款业务等。报关专业人员则需填制、提交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单证, 配合海关查验进出口货物, 进行货物税费的核算, 办理其税费的缴纳、减免和退补登。报检专业人员需联系并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查验、抽样、检验检疫、鉴定、通关等事务。再如, 会展策划专业人员, 要求要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策划会展项目实施方案的能力, 还要具体实施招商、招展、赞助、预算和运营管理, 维护参展商、观众等的客户关系, 进行会展项目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会展设计师需具有分析招标要求、撰写标书、分析展品、参展企业、展会环境等的能力, 还需设计展位、产品展示、图文和声像演示方案, 安排展台照明, 监督现场展台搭建、布展及展具安全, 维护客户关系等。这些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多少有所体现, 但这些实践能力在校期间都需得到锻炼的话, 实习基地所涉及企业单位的层面将非常广, 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2—2020年) 》提出, 在未来十年, 国家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卓越人才培养问题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许多高校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卓越人才[4]。

卓越人才是社会人才结构中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类型, 其培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 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其培养的核心。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4个可观测的特征: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5]。其中应用型强调卓越人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化不仅强调全球性眼光, 还应具备全球性专业活动能力;创新性强调需利用包括最新知识在内解决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卓越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关键。因此,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外实习基地学习与实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6]: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在提高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 学习企业管理与运营、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行业法规、企业文化等, 训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精神, 培养与企业的深厚感情;针对企业现实问题或项目, 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 解决选题单一、虚构等问题;通过企业项目, 了解产业前沿动态及交叉学科知识;增进用人单位与学生间的交流, 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同时, 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 应根据学校的性质, 规划、选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指标中实习基地有具体条件要求, 包括要有稳定的场所、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际项目、场地和设施要能满足教学需要等。

四、广工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策略

广工经贸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是将其经济与贸易学院下设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金融工程等5个专业, 按现代经贸流通体系建设要求, 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基础, 具有运用经贸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 具备精湛操作技能, 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经贸人才。

由此,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本着“优选、优培、优荐”的原则, 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优质资源,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岗位锻炼有机结合, 实现企业在卓越经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度参与。

在建设的策略上, 建立四方联动, 即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有效配合, 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完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打造高校—企业—大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使实践基地发挥更大作用。

1.地方政府方面。要架设更宽广、稳固的校企合作桥梁, 需要政府的引导。不少发达国家制定了减税等政策, 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7]。我国政府可加以借鉴;另外, 利用地方财政拨款给予行业协会财政支持, 指导、协助行业协会根据行业发展最新动态, 制定并定期公布卓越人才需求岗位标准和技能要求。

2.行业协会方面。在制定、指导、实施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 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或缺, 应据本行业发展需求, 共同参与并发动本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基地建设,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另外, 行业协会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 开设各类卓越经贸人才职培训或实用专业资格、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和认证, 联合高校建立诸如会展策划、跨境电商、商务礼仪、报关、报检、跟单、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培训与认证基地, 展开第二课堂训练。

3. 企业方面。广工坐落于广东省会城市广州, 有较多企业有条件提供实践岗位。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 要树立卓越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的意识, 结合本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 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鼓励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参与高校经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习教材的开发及到校担任兼职教师, 使实习项目、实习内容、手段和现场保持一致;搭建横向科研平台, 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积极吸收优秀的毕业生进企实习并给予一定薪资待遇, 例如广新集团就联系我校国贸专业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培训生活动, 为学生就业提供高层次的选择平台。

4.高校方面。要依据行业前景和企业未来规划, 确定卓越经贸人才培养的规模、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 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服务;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 提高校企合作稳定性, 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我国地方高校已尝试“双元制”、订单式、“三明治”式等多种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我校也在2013年开始与民生银行合作开设了投资学专业校企联合班;2016年计划与建设银行进行金融工程 (科技金融) 双专业的联合培养尝试;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也有意向与一些展会设计公司进行合作, 挑选学生在展会设计企业边实践边学习, 与企业联合带队创新创业团队, 进而把毕业设计项目放到实习基地展开。我校还打算通过校内成立学生专业协会或社团, 与社会团体或企业联手举办各类专业活动, 例如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每年一次的自办展Newjoys旅游展, 如果由社团与广州市旅游协会等单位对接, 在活动的传承上将有更好的延续性。在卓越经贸人才实习评价上, 我校打算完善其评价、考核体系, 与经贸相关职业岗位技能鉴定标准和经贸企业的员工考核制度接轨, 把企业评价员工的机制提前引入教学过程, 注重过程考核, 实现与企业业绩考核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左连村.“十三五”时期广东应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J].广东经济, 2015, (11) :17-18.

[2]付聪.广东2015年GDP领跑全国:卖出全国16%商品房[N/OL].房产之窗网.http://news.ehomeday.com/2016-1/201612693251.htm.时代周报.[2016-01-26].

[3]胡百慧, 王文森, 严洁.2015年广东GDP增长8%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N/OL].人民网.[2016-1-20].http://news.ifeng.com/a/20160120/47157651_0.shtml.

[4]郑国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 2014, 16 (6) :149-153.

[5]王庆石, 刘伟.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N].光明日报, 2012-10-26.

[6]周骥平, 张平, 李益民, 田宝香.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 (28) :74-77.

篇3: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广东工业大学卓越经贸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讨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X(2009)04一D006-01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经历了非均衡的发展路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率先发展引领了全省的发展;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此路径相适应,为满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面对广东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广东工业大学要应对和把握广东各功能区域的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自身的优势和办学定位,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

一、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本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现特化为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中的生产要素、经济主体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经济活动的竞争性与企业追逐规模报酬递增的动力,使产业分布自然趋向集聚,产业集聚创造了区域的竞争优势,加快了不同区域间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通常表现为非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特征。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06年年底常住人口数为930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26204.47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9%、7.1%和12.5%。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东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湛江、茂名、阳江)和山区五市(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进行区域经济指标统计,结果表明四大区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差异巨大。

2006年,珠江三角洲九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2.5%(2005年占81.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全省的37.7%、82.7%、88.5%(2005年分别占40.2%、81.4%、87.9%);人均生产总值47094元(2005年为40259元),分别是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的4.16倍、3.45倍和4.39倍(2005年分别为4.05倍、3.37倍和3.69倍)。可见珠江三角洲与其他三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拉大。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成因

1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实践结果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这实际上是对区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逐步向均衡发展推进战略理论深入浅出的描述。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广东经济特区大胆实践,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改革,试验并推广流通、价格、财政、投资、金融等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等,成效显著。在中央领导下,广东采取区域推进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改革和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使开放区由沿海向山区腹地层层推进,这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所带来的结果,为珠江三角洲的先行发展提供了契机。

2产业集聚作用的结果

产业集聚是某些特定的产业因追求规模报酬、提升产业竞争力、减少运输成本而在空间上趋向于一个特定区位的现象,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营资本发展、外资进入、政府设置产业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目前在广东主要有四类产业集聚区域:第一类是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区域,包括高新技术应用型产业集聚区(深圳高新区、东莞松山湖等)、信息资讯及软件开发产业集聚区(广州科学城、佛山高新区等)、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山火炬区、珠海高新区等);第二类是加工制造业企业集聚区,包括珠江口东岸电子、电器产业集聚区(东莞、深圳、惠州等)、家电制造企业集群、家具制造与销售企业集群(佛山顺德)、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广州花都、番禺);第三类是物流中心构成的放射状网络,如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国际性物流中心、广卅l新白云机场等国际性临空产业中心;第四类是跨国公司进驻而形成企业集聚网络,如东莞rr网络、顺德家电网络、广州汽车网络等。”…可见,在广东省,比较成熟并形成较大规模、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这些集聚区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3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

港澳对广东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香港,发挥了“前店后厂”的作用,促进了深圳、东莞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了广州一深圳双核型城镇体系的形成。这两个核心之间构成了轴带形式,形成珠海、东莞、中山等区域性中等城市以及顺德、南海、惠东等地区性小城市群,并在一定范围内集聚了若干数量的经济功能型城镇。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GDP自1990年以来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白相关特性,人均GDP高的地市其周边地市人均GDP也较高,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一直在珠江三角洲,而盲点区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粤西两翼。笔者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07》对2000—2006年各市GDP加以计算,求出各年广州的GDP与其他城市GDP的倍数,结果表明,广州与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GDP差距在变小(括号外为2006年的倍数,括号内为2000年的倍数),如:深圳1.04(1.14),佛山2.07(2.37),东莞2.31(3.04),中山5.86(7.22);与粤北、粤东、粤西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的GDP差距在变大,如:湛江7.89(6.67),茂名6.58(5.97),汕头8.24(5.54),揭阳12.49(8.01),韶关15.16(12.93),梅州17.39(13.81),云浮24.87(18.10)。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人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当一个区域人力资源状况好,高素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

多,当地的经济实力就强,发展后劲就足。有学者研究表明,人才比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相关度极高、区域人才密度与人均GDP相关度极高、人才数量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关度高。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办学目标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广东、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969人,其中本科生68010人,专科生19959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全体毕业生中的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2006年,我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为88.64%、4.21%、3.07%、4.08%,与当年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相近。

(一)广东工业大学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经历了以下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3)”、“继续发展阶段(1984—1991)”、“加速发展阶段(1992—1998)”;1999年以后进入新的稳步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明显地反映了这个过程,而广东工业大学紧紧围绕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需要培养输送人才。

1起步阶段的人才输送

1978年,珠江三角洲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农村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纺织、轻工、化工、食品、一般日用品生产,开始出现个体、私营经济。我校的机械工程、轻工化工、电力、自动化等专业适应了该阶段的产业及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要求,1979年我校有44.78%的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而到1980年迅速上升到61.67%,其后的81、82、83年分别为48.39%、60.14%、59.46%,本阶段平均比例为54.89%。

2继续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珠江三角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办乡镇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轻工化工、基础建设、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电力行业等发展迅速,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加,城市商业运作活跃,城市管理机构进一步规范。我校建筑、交通、轻工化工、机械工程、电力、自动化、商业服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大受欢迎,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毕业生数量稳步上升,1985年有62.50%的毕业生在此区域工作,1986年则上升到69.73%.1987—1991年分别为51.28%、75.77%、73.95%、73.33%、65.65%,本阶段平均比例为67.46%。

3.加速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广东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同年中共召开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珠江三角洲引领全省进入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加速发展阶段,引进外资掀起高潮,基础设施和各种建设迅猛发展,公路、港口、码头、电力、通信建设突飞猛进,珠江三角洲对我校机电一体化、电力、自动化、材料、建筑、路桥、交通、信息工程、外贸等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1992年我校有70.53%的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工作,1993—1998年分别为67.61%、75.74%、69.43%、62.20%、72.28%、78.54%,本阶段平均比例为70.90%。

4稳步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98年起,广东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期。1998年广东制定“增创新优势”的发展战略,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重点发展装备工业;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时期;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东再创新优势,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等高加工度工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成了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珠江三角洲对我校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材料与能源、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工业设计、环境保护、艺术设计等专业毕业生需求大增,1999年我校有67.24%的毕业生到珠江三角洲工作,随后的2000—2006年,到此区域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87.04%、86.01%、75.52%、83.24%、79.58%、81.59%,本阶段平均比例为80.20%。

可见,由于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程度、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以及市场发育明显优于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因此珠江三角洲区域在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很快。每当珠江三角洲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校的毕业生流向该区域的比重就会增加,相应地流向其他三个区域的就减少,见图1所示。在每个阶段的前几年,流向珠江三角洲的比重都会出现明显的增量,如1979—1980年段、1983—1985年段、1999~2000年段分别出现斜率较大的“陡坡”,1992—1993年段出现“缓坡”,而同期流向省内其他区域之和的比重就出现下行。

(二)广东工业大学为中心城市及城市集群的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广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各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经过整合发展,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城市和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以佛山、中山、江门为核心的家用电器制造产业集群,以广州为核心的重化工业产业集群;广州市成为华南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原材料工业、汽车、石油化工、造船、钢铁工业、服务业都居于领先的城市。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往城市(或城市群)流向也体现出专业特色,特质性明显。1962~2006年。我校共有13个学院(系)有毕业生,流向广州的主要有服务业、经济、管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流向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的主要有电子信息产业及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流向佛山、中山、江门城市群的主要有制造工程类、自动化、材料、轻工化工、建筑类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流向,与上述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

三、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区域目标定位展望

当前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也指出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和改革,要“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以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并主动地、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要制定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规划,把握我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使我校毕业生能适应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人才价值。

(一)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培养人才

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将继续发挥窗口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我校各专业要按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在中心城市就业的竞争力;毕业生也要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形成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为珠江口东岸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惠州将培育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我校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要根据东岸地区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使更多的毕业生在这些新型的职业岗位具有就业竞争优势。

(三)为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珠海市为核心,以佛山、江门、中山、肇庆市为节点的珠江口西岸地区,将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珠海将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并建设高栏港工业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航空产业园区和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佛山将重点发展机械装备、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区;中山将建设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江门将建设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肇庆将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我校机电工程、自动化、金属材料、高分子、能源、信息、环境、化工、管理、建筑等专业,在西岸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培养人才

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加快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成品油管道网络;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我校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将面临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五)为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相邻地区组成的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在珠三角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下,在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推动下,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形成贯通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粤东、粤西地区将建设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粤北地区将培育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健全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重点扶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我校的建筑、交通运输、化工、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在这些区域的产业发展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应把握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点,使人才培养能同时与这种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让毕业生具有新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10][11]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9]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6):64—67

[3][5]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一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6,553—556.75

[4]陈淳.肖玲.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2):49—5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42

[7]冯洁.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与和谐广东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2006(4):59—63

[8]卢获.广东改革开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J].特区经济,2001(7):7~10

[12]曾庆泳,陈忠暖.基干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上一篇:面试问题如何回答和意图下一篇: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