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 雾失楼台

2024-06-21

秦观 雾失楼台(共3篇)

篇1:秦观 雾失楼台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 “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正如叶嘉莹先生评此词说:“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唐宋词十七讲》)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祯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总上所述,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王国维(静安),以东坡赏其后二语为“皮相”。持论未免偏颇。深味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谓东坡“皮相”之赏,亦可谓 “解人正不易得”。

篇2:秦观 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关于这首词,古代曾有人认为是作者馈赠长沙义倡的。其实,与南宋洪迈《夷坚志》及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的有关记载和引述不同,这首词的内容与义倡事无涉,主要是表达作者的贬谪羁旅之苦。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读秦观的这首词,不禁联想到屈灵均、曹子建、陶渊明、李义山等。屈原带着忧国忧民的孤愤跳进了汨罗江;曹植把他被猜忌被迫害的心灵托付给洛水女神;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往“桃花源”;而李商隐在党争中无辜受牵连的怨愤,也曾在西溪、瑶池中寻求寄托。如果把末二句,说成是单纯为了一个女子,与词意不符。此时此刻,由于难以排遣的孤独和苦闷,作者可能思念或怀恋某一使他得到过安慰的女子,但他更加苦苦追求的是前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业。只不过作为婉约词人的秦观,不能把这种心思直言不讳地写到词里。其实他的苦闷正在这里。因为对秦观来说,要追求一个女子,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并不难。他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值得人们同情的苦恼。这首词绝不能牵强附会地说成什么赠妓词。

这首著名的词是秦观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作于郴州贬所的。此时的秦观,如“牛李党争”中的李商隐类似,受到翻来复去的北宋新旧党争的波及和株连。哲宗赵煦绍圣元年 (1094)新派再起,不仅作为旧党的苏轼弟兄遭到贬谪,“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先后由京师被贬到杭州、处州,继而又遭到谒告,被削秩,再贬郴州。他面对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感到无路可走。词的开头,是说云雾遮住了楼台,在朦胧的月光下,看不清渡口。人说秦词深婉,擅表心曲。首二句,不仅是工整的对句,也不只是状景,而是少有的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失”字和“迷”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第三句的“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不远。武陵是避乱之地。“桃源望断无寻处”,是说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避乱之地而痛苦。秦观正是在被现实压迫得无法逃匿的情况下,才急于找到这个避难的“桃源”的。他的《点绛唇·桃源》里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

然而,“桃源”找不到,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里,本来就容易产生客舍似家家似寄的思乡之情,更何况这是一个偏远的贬所。四、五二句正是着意渲染这个处所的冷峭和凄凉。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能以境胜,把自己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创造“有我之境”,并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人间词话》)还有人称“杜鹃声里斜阳暮”为“尤堪肠断” 句。关于这一句,词史上有一段趣话:

《诗眼》云:后诵淮海小词云:“杜鹃声里斜阳暮。”公(黄庭坚)曰:“此词高绝。但既云‘斜阳’,又云‘暮’,则重出也。”欲改“斜阳”作“帘栊”。余曰:“既言‘孤馆闭春寒’,似无帘栊。”公曰:“停传虽未必有帘栊,有亦无害。”余曰:“此词本模写牢落之状,若曰帘栊,恐损初意。”先生曰:“极难得好字,当徐思之。”然余因此晓句法不当重叠。——《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句法重叠当然不好,问题是 “斜阳暮”三字不但不重复,还可以从中想见明晰的时间顺序和丰富的内涵——作者由于心事重重.月夜不眠,想到在现实中欲归无路,理想中的仙境又无处寻找.感到“孤馆”格外冷落。白天无所事事,又担心夜晚来临。眼看太阳从偏西到没落,难熬的月夜又将周而复始。正在作者为即将降临的夜晚发愁时,耳边又响起杜鹃 “不如归去”的凄厉之声。试想这是多么难堪的境况,正与一个被贬谪的诗人的心境相吻合。在《点绛唇·桃源》里,有“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句。同一个“斜阳暮”,在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可见对其有爱之不舍的心情。《野客丛书》(卷二十)的作者王梆说得好:“《诗眼》载,前辈有病少游‘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谓‘斜阳暮’似觉意重。仆谓不然,此句读之,于理无碍。谢庄诗曰:‘夕天际晚气,轻霞澄暮阴。’一联之中,三见晚意,尤为重叠。梁元帝诗:‘斜景落高舂’。既言‘斜景’,复言‘高舂’,岂不为赘?古人为诗,正不如是之泥。”这种解释很有说服力。

过片以下二句原是常见的典故,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前者见《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者是说鱼能传递书信,典出《玉台新咏》题名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两句是说作者在郴州旅舍,不断收到亲友的寄赠。

词中接下去的“砌成”句,一方面是说得到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另一方面又联想到事业和前程在无休止的党争漩涡中渐渐地被淹没,便无限怨恨。“砌成”,言恨之层层叠叠,犹如恨山怨墙厚重难量。

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这一腔怨恨到哪里倾吐呢?词尾的二名句,当是这种心情曲折委婉地发泄。此二句或从唐戴叙伦《湘南即事》诗:“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变化而来,都是埋怨江水无情地抛开自己而流去。这种如痴如呆的怨绝语,说明作者真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伤心人”,《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冷斋夜话》说:“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当然,这首词的好处,不仅在末二句。整首词都是咀嚼无滓,回味无穷,“借眼前之景,而含万里不尽之情”。(《跋米元覃书秦少游词》)关于秦观的词,黄庭坚说:“语意极似刘梦得楚、蜀间语。”周辉又说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语尽而意小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少游也?”(《清波杂志》卷九)《瞿髯论词绝句》则云:“秦郎淮海领宗风,小阕苏门亦代雄。等是百身难赎语,郴江北去大江东。”这些评论,对我们阅读秦观的这首词很有启发。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扬州市)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少游以词名家,陈师道曾把他与其老师苏轼相比,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后山诗话》)在词作方面,“其实黄不及秦远甚”(彭孙道《金粟词话》),这是词史上早有定论的。黄(庭坚)多俚语,秦则婉曲清新,凄迷怨断,语工而入律,言简而意深。秦观也有直接抒写贬谪心情的作品,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

该词是他在郴州时写的。郴州,就是今天湖南的郴县。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上台,秦观因坐元祐党籍,被贬离汴京,由国史院编修官,改为馆阁校勘,出任杭州通判,半道上又贬去处州监酒税。绍圣三年(1096)再被免去官职,迁徙到郴州,次年二月编管横州。所谓“编管”,就是由地方官看管起来。在去横州之前,他写下这首《踏莎行》词。词的题目作“郴州旅舍”,是表明寄寓他乡、流放不得归家的意思。词中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恨,王国维评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因此可以说,凄厉是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词一发端,即为全篇奠定了凄厉的基调。当然这种凄厉不是声嘶力竭的呼喊,而是于从容整炼之中蕴藏着激越的情绪。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此词起首二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即为对起之调,语调从容,对仗工整,而—腔深怨,已寄寓字里行间。这是写他所在之地四望都是在朦胧的雾气和月色之中,由于雾气的遮掩,楼台消失了;由于月色昏黄,渡口看不清了。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胧月色中隐没,整个世界就这样凄凄迷迷的一片,这自然是借雾气与月色写心情的黯淡,但也由四望的搜索中表现若有所求,企图摆脱这使人忧伤的困境。词人的心头怎不蒙上一层阴影!清人黄了翁说:“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蓼园词选》)正是从政治上着眼,点出词人谪居郴州时心情之黯淡。

第三句“桃源望断无寻处”,是对首二句词意的补足。少游此时是以迁客心情,通过北望桃源,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桃源县,地当郴州之北,后世常常把它当作避世仙境。这句是说他想去那远离人世的仙境,而不可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记载的世外花源在郴州不远的武陵。陶渊明已经说自从渔人去过之后,那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后遂无问津者”。秦观在这里从上句的“月迷津渡”连接下来,很自然地带出“桃源望断无寻处”一句。然而弥望迷茫,苦难不可脱,仙境不可期,现实烦恼又无从回避,词人真是大失望,太伤心了,可依旧呆在郴州的旅舍里,分外觉得冷清,于是迸出两个警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声情凑厉,感人肺腑。身处“孤馆”,还要加上春天的寒意,那就由凄冷变为悲凉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是说怎么忍受得了“孤馆”还笼罩在“春寒”之中呢?“孤馆闭春寒”不是孤馆中凝聚着不散的冷落寂寞的气氛的意思。“孤馆闭春寒”是“孤馆闭于春寒”,与开头二句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相照应。“孤馆”已经使人不堪,还要加上“春寒”;“春寒”已经使人不堪,还要加上杜鹃的声音、斜阳的景象,就越发使人不堪了。“春寒”是身之所感,“杜鹃”是耳之所闻,“斜阳”是目之所见,然后以一“暮”字点明春暮、日暮,杜鹃一叫,今春就完了;斜阳一落,今天就完了,有写不尽归家的`痛苦,一层深似一层。王国维在评价这两句时,说这是—种“有我之境”,并举例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山峻高以避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气象皆相似。”王氏从美学角度肯定了这两句词,确为有识之见。所谓“有我之境”,就是词中抒发了作者主观感情,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读后,感到其中有个“我”在。春寒料峭,词人独处孤馆,凄凉况味,可以想见。而着一“闭”字,更使人感到孤馆内的寒冷空气似乎处于封闭之中,凝聚不散。不言所闭者人,而言所闭者春寒,以虚代实,设想奇警。前面冠以“可堪”(即那堪)二字,则写出了词人难以忍受的心情,此即主观感受,亦即“有我之境”,词人为孤馆所闭,视野当然狭小,他既看不到迷雾中的楼台,更看不清月色下的渡口,唯有通过听觉,才能领略一些春归的消息,“杜鹃”一句,正是写此。相传杜鹃鸣声凄厉,似“不如归去”,易牵动旅客乡思,所以李白说,“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另一位唐代诗人也说:“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此时少游以羁旅之身,谛听着杜鹃凄厉的鸣声,声声“不如归去”,对他来说,像是同情,也像是讽刺,而且这鸣声又是那样单调,无限的重复,从傍晚一直叫到“斜阳暮”。这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气象多么相似!词人心境的凄苦,都在这凄厉的氛围中被烘托出来了。“斜阳暮”三字,前人颇多訾议,从黄庭坚开始,就认为语近重迭,也有人认为“暮”字本为“曙”字,为避哲宗庙讳而改,也有人认为朱元章书此词时作“树”字。当然“曙”与“树”均协律,然而这样一改,便索然无味了,王氏所说的气象和境界,哪里还存在!还是清人宋翔凤说的好:“‘斜阳’为日斜时,‘暮’为日入时,言自日昃至暮,杜鹃之声,亦云苦矣。山谷未解暮字,遂生轇轕。”(《乐府余论》)分析得颇为透彻。其实少游自己倒很欣赏这三个字哩,他在《点绛唇·桃源》中再一次,写道“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可见其爱不释手到何种程度!

下片,词人再往深处写去。“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是说不断得到远方亲友的书信,意思很简单,不过是说书信往来而已。但一经用典,字面上就显得典雅,感情上也变得凝重。据《荆州记》记载,南朝的陆凯与范晔交情很深。陆凯从江南委托驿使把新折的一枝梅花寄给范晔,还附上一首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驿寄梅花”就是用陆凯寄梅的典故,表示寄信慰问。“鱼传尺素”,用的是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素,是白色丝绸,古人用来写字。尺素,代表书信。既然远方亲友写来书信,总是表达思念之情,那么,内心应该感到莫大的宽慰。可是词人却认为这更增加了内心无限的怨恨愁苦。词人在《阮郎归》中还说“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为什么在同一地点,时间也相差无几,却又变得书信频繁了呢?古人诗词,原不必指实,此处着眼点乃是在于为下一句的“恨”字作好铺垫。诗词中形容 “恨”字的比喻极多,有以山喻恨者,也有以水喻愁看,可是用重重叠叠的书信砌成愁恨,却极为罕见。因此这里很有新意,也很切合当时词人的心情。如前所说,上片“杜鹃声里斜阳暮”己寓乡思,过片则进一步深化这种感情。词人身羁郴州,回乡无望,尽管鱼雁频通,亦不过借抒离愁别恨而己。因此书信越多,恨也堆积得越高。用无数的“梅花”和“尺素”堆砌成的恨,就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令人可感、可见,甚至可以触摸得到。人们不会因为用典而感到“隔”,假设若改成一封封书信堆成无数重愁恨,那还有什么令人想象的诗意呢?“砌成此恨无重数”。砌是堆砌、堆叠的意思。一个“砌”字,就把愁恨这类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当作具有一定体积的实体,显得很有分量。

最后仍回到旅舍的环境上来,词人对着郴江发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意思是郴江环绕郴山,紧相依靠,互不分离,算是很有幸的,可郴江究竟为了什么而要离开郴山,向湘水流去了呢?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郴江有幸环绕郴山,也算与呆在郴州的自己紧相依靠,为什么要离开自己流向远方呢?唐代戴叔伦《湘南即事》诗说:“源湘日夜东流去,不为行人住少时。”就是这个意思。第二,郴江环绕着郴山,本来依依不舍,却又不得不“流下湘潇去”,这正如同自己的一再贬谪迁徙而不得久留一样。第三,郴江犹可以“流下湘潇”,自己在郴州的“孤馆” 里,却是“桃源望断无寻处”,无处可去。短短两句词,只就实地景物,随手拈来,淡淡写去,而含意很深。清人王土稹在《花草蒙拾》中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千古绝唱,坡公常书此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东坡于苏门四学土中最善少游,二人“同升而并黜”,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其相知之深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这两句不能不是抒发迁谪之恨,否则东坡不可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苏轼对秦观的贬黜而死,非常惋惜。清人黄了翁对此的看法是:“次阕言书难达意,自己同郴水自绕郴山,不能向潇湘以向北流也,语意凄切,亦自蕴藉,玩味不尽。”(《蓼园词选》)说得明白一点,词人远离故土,流徙南方,是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的。秦观经受不住政治打击,他的词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词中对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除了消极地幻想避世以求解脱之外,剩下的就都是无可奈何的悲叹了。

这里用比兴的手法,寄托这一腔深怨,不了解词人身世及其填词时的特定心情,是很难体会得到的。孟子说“知人论世”,对这首词的研究是特别有用的。词人用心,真可谓良苦矣!

篇3:秦观 雾失楼台

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的材料说:少游到郴州, 作长短句云:“雾失楼台……”东坡绝爱其尾两句, 自书于扇, 曰:“少游已矣, 虽万人何赎!” (2) 可见苏东坡认为秦观的这两句是《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最精美的句子。至于精美在何处, 为什么精美, 苏东坡没有说。

国学大师王国维不同意苏东坡的看法, 他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至‘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 犹为皮相。” (王国维《人间词话》) (3) 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这首《踏莎行》最精妙的句子是风格凄厉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 苏东坡欣赏的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只是皮毛, 苏东坡对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认识是肤浅的。

吴世昌先生认为王国维的看法也有问题, 他说:“‘杜鹃’句, 静安谓此联‘凄历’。又谓东坡赏其后二语, 犹为皮相。余以为不然, 东坡赏‘郴江’一联, 正是更深一层, 岂徒叹其‘凄历’哉!词下片‘砌成此恨无重数’, 一‘砌’字最见功力。” (吴世昌《词林新语》) (4) 吴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按吴先生的说法“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也应是表达“无重数之恨”的。至于按什么思路, 从什么角度来表达的他没有谈。

唐圭璋先生有更明确的看法, 他说:“下片, 言寄梅传书, 致其相思之情。无奈离恨无数, 写亦难馨。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别, 无理已极, 沉痛已极, ‘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 (5) 唐先生认为秦观以不合常理的方式, 以“郴江”、“郴山”喻人之分别, 表达自己与亲人离别无穷之恨。不少有影响的评论者、欣赏者持这种“无理说”。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中所收录的叶嘉莹所写的欣赏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文章就说, “在如此深望坚实之苦恨中, 所以乃写出了后二句‘郴山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无理问天之语”。 (6)

《宋词鉴赏辞典》 (7) 收录的靳极苍所写的欣赏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文章说:“或解为郴江也不耐山城寂寞, 流到远方去了, 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 得不到自由, 太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了。”

苏教版教材也持此观点, 课下注释对此二句说法大致有二:一说是怨恨自己不应离乡入仕, 入仕后又不应卷入元祐党争;二说是因自己忠而见疑, 信而被谤, 故对无情之天地造物, 发出究诘与呼号。

笔者认为, 这种“天问式”无理说, 也不妥当。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观的人生遭遇, 了解他写这首《踏莎行》时心态, 便可看出, 秦观还没有“无理天问”。

秦观早年研经史, 喜读兵书。曾拜谒苏轼于徐州, 次年作《黄楼赋》, 被苏轼夸其“有屈、宋姿”。后编诗文十卷, 拜谒王安石, 被王安石赞誉为“清新妖丽, 与鲍谢似之”。能得到苏轼、王安石这样的赞誉, 秦观对前程自然是充满信心的。

可是, 秦观三次科考, 前两次却未中。他受到的打击和压抑使他刻骨铭心。他痛下苦功, 在苏轼的指导下, 潜心科考。第三次终于考取进士。但是, 他仕途十分坎坷。秦观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和政治抱负的人。在苏轼的指导下, 他的策论充分展示了他经世济时的抱负和才能。他纵论国家形势, 对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人才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都提出了重要见解, 充满着灼热的现实感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因此受到新党毁灭性的诬陷和迫害。

由于亲近苏轼, 他被视为“旧党”, 从此受迫害不断。元祐二年, 他被苏轼、鲜于侁以“贤良方正”举荐秦观于朝, 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 受到阻滞。元祐五年, 回京任秘书省正字, 元祐六年又被诋毁罢官。元祐七年授宣法郎, 由秘书省正字升国史院编修官, 参加修《神宗实录》;元祐九年, 哲宗亲政, 新党还朝, 旧党遭罢黜外放, 秦观先被贬杭洲通判, 因御刘拯告他修《神宗实录》时诋毁先帝, 于是在去杭州途中, 又被贬至处州监酒税;在处州时写了《千秋岁》词, 被诬告私写佛书, 获罪削秩, 贬往郴州。削秩是把所有官职和封号除去, 是对为官者最严重的惩罚。秦观身心受到极为严酷的打击, 悲痛至极, 几近绝望, 在此背景下写了《踏莎行·雾失楼台》。他的憧憬和绝望, 他的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 他的冤枉和屈辱, 心中无限的哀怨和痛楚, 咬噬着他, 逼迫他写下了《踏莎行·雾失楼台》。他要抒发无限的哀怨和痛楚, 要流露实现理想的绝望, 但是, 他没有恨天, 也没有怨地, 也没有恨别人。政治上绝望之后, 他后悔他的人生追求, 后悔自己趟了官场这道浑水。他不敢怨恨迫害他的人, 他更不敢怨天恨地。屈原作为宗室重臣写作《天问》, 尚且引起顷襄王的怨怒, 而被放逐。这时的秦观还未失去理智, 大胆怨天尤人。因为此时的秦观仍是被编管人员。不久被移至横州编管;元符元年 (1098年) , 被移迁雷州编管;元符三年 (1100年) 被召回, 被复命为宣德郎, 被放还横州, 就证明他在郴州时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理智的。

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作品的思路, 也可以看出“无理天问说”的不妥处。

词的上片写前途迷茫之愁。“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表达的是想登高上进, 想奔前程, 却被“雾”所迷阻, 无有途径;现实官场无路可走, 自然想到精神境界的桃花源。然而理想的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 无论如何盼望, 却仍是找不到路径。人生至此, 不知何所皈依, 人生迷茫又加一层。所以, 住在孤馆里, 感到春寒袭人, 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 看到残阳渐渐下落, 无限哀愁涌上心头。这种愁, 是本词中, 作者最为严重的心理压力。然而, 作者的心里除了官场前途迷茫之愁外, 还有“离恨”。正因为作者的心里的官场前途迷茫之愁, 更引发了严重的“离恨”。

上片的“孤馆”的“孤”字, 和“杜鹃声”已留下了开启下片“离恨”的楔子。

下片写旅中离恨。“驿寄梅花”, 是盼友人来信关心自己, “鱼传尺素”是盼亲人来信安慰自己, 紧承“孤馆”中的孤独感和杜鹃声中的“不如归去”乡愁。然而贬谪之人, 世态炎凉, 哪有梅花之寄!官场之人, 不敢、不肯与之有瓜葛, 避之唯恐不及, 不落井下石已是很好了, 谁肯寄书赠物以示关怀?待罪之人, 被迫仓促上路, 被贬之处荒远偏僻, 怎能收到家人来信?日日想总是白想, 夜夜盼也是白盼。日积月累, 年复一年, 砌成远谪离恨无重数!作者油然而产生了后悔, 我本该与家人团聚, 共享天伦, 为何流落如此?我本该和友人畅叙幽情, 为何沦落如此?我一片忠心, 满腹经纶, 本该献言建策, 施展抱负, 上报君王, 下济苍生, 为何沦丧如此?作者有痛苦, 有后悔, 有冤屈, 也有哀怨, 但是, 没有怨恨!

“郴江幸自绕郴山”中的“幸自”, 是说“绕郴山”很好;“为谁流下潇湘去”中的“为谁”, 是强调不该为了别人“流下潇湘去”。因此, 后悔也罢, 哀怨也罢, 其主语都是郴江。作者如果通过怨恨“郴江无情留下潇湘去”来抒发怨天尤人的情感, 和上边的层次有何联系?

上片深重的迷茫之愁, 加上下片无限的离别之恨, 作者是什么心态呢?不由产生了强烈幽远的感慨:郴江啊, 你本来应好好绕着郴山, 山连水, 水连山, 山清水秀, 山水和谐万年长, 却为什么流向潇湘去呢?“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流的是我的哀愁吗?“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恨”, 郴江啊, 你流的是我哀怨吗?你流的是我眼泪吗?郴江啊, 是为我流下潇湘去的吗?

通过对作者生平经历、作者思路, 从词作的层次关系、从作者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探求作者的原意, 作出贴近文本的赏析, 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文本, 去理解, 去赏析。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

(2) 转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第184页,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版。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转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第183页,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秦观 雾失楼台】相关文章:

楼台的天堂美文05-04

近水楼台先得月全诗04-07

秦观《秋日》05-18

秦观《满庭芳》05-07

秦观名言06-13

江城子 秦观的05-26

行香子秦观04-08

解语花秦观04-27

说秦观《千秋岁》04-30

江城子秦观05-30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下一篇:《珍惜生命远离火灾》主题班会教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