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欣赏

2024-07-01

陶渊明《归园田居》欣赏(精选6篇)

篇1:陶渊明《归园田居》欣赏

归园田居其五赏析-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

导读:

这首诗可以看成是作者领悟人生的一首诗。其原文如下: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其五翻译: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归园田居其五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最后一首也就是第五首。

归园田居其五字词解释:

(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 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词用。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历:走过。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滤掉酒糟。近局:近邻。

(5)暗:昏暗。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6)日入:太阳落山。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7)苦:恨,遗憾。天旭:天亮。

归园田居其五赏析:

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词因景设,意随词转,暗暗传出心境的微妙变化,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足当“行云流水”之誉。

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最后一首。对此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组诗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应该不会“独策还”。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其“怅恨”,可以与此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此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

此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

这首诗写的是两段时间、两个空间。前四句,时间是日暮之前,空间是山路之上;后六句,则在时间上从日暮写到“天旭”,在空间上从“近局”写到“室中”。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则前四句以“怅恨”发端,而后六句以“欢来”收结。作者尝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其“归田园居”的主要原因,如这组诗的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说,为的是“复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归,保全心灵的真淳。这首诗所写的始则“怅恨”,终则“欢来”,当忧则忧,可乐则乐,正是其脱离尘网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

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四句,写作者还家后的实事实景,如其《杂诗十二首》之一所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从这四句诗可以想见:酒为新熟,菜仅只鸡,草屋昏暗,以薪代烛,宛然一幅田家作乐图。这样的饮酒场面,其实很寒酸,但作者写来丝毫不觉其寒酸,令人读者看来也不会嫌其寒酸,而只会欣赏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 从这句诗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这一“招”多么传神!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曲必不见怪,招之即来。相形之下,反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之为繁缛了。这不禁使我们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

“(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凭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篇末“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句,即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意,也寓有《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几句中所抒发的人生短促、光阴易逝的感慨。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而为了进一步理解、领会这两句诗的内涵,还可以参读作者的另一些诗句,如《游斜川》诗所说的“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又如《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所说的“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从这些诗来看作者的这次欢饮,有聊以忘忧的成分,在“欢”的背后其实闪现着“忧”的影子。同时,作者之饮酒也是他的逃世的手段,是为了坚定其归田的决心,如其《饮酒二十首》诗所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秋菊有佳色》),

篇2:陶渊明《归园田居》欣赏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篇3:陶渊明《归园田居》欣赏

下面从意境、语言、形式、人格四个方面来分析《归园田居》(一)的内在与外在美。

一、意境美

这首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意境美。几乎人人能背、作为全诗经典名句的,是诗中描写农村平常景物的八个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八句诗,三幅生动优美的画面,第一幅画:在方圆十余亩的土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草屋,虽然简陋,却是桃红李白点缀于堂前,榆树柳树荫被着后檐,主人就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真是怡然自得。第二幅画:抬眼望去,不远处的村落朦朦胧胧,依稀可见,袅袅的炊烟悠闲地升起在人家烟囱上,一切都是那样安详、宁静。第三幅画:幽深的村巷中狗吠声远远传来,高高的桑树巅,鸡鸣声清脆悦耳。三幅画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声音,有色彩,整个场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富于镜头感、层次感,有听觉感受也有视觉感受,表现了乡村生活恬静优美、和平、温馨、富于生机和活力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很容易勾起读者美好的回忆,产生心灵的共鸣,情不自禁欲和作者一样归隐田园。

好的诗歌都营造出一种“意境”,陶诗的“境”,不像谢灵运的山水诗那样只给人一幅单纯客观的山水画面,而是引人进入一种境界中去,所以我们读这首诗,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欣赏诗歌画面美(即“境”)的层面上,还应体会作者渗透于其中的“意”。这里,我们不仅能感觉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而且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反衬出官场的黑暗和不自由,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作者虽无一字写人的活动,透过狗吠、鸡鸣、炊烟,我们却能自然联想起他《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样理想的生活场景,令人无限向往。

二、语言美

黄庭坚评价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评价陶诗是:“平淡出于自然。”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陶诗风格质朴、自然、平淡,则是一致的结论。这些用来评价陶诗的语言,都是很恰切的,陶诗语言平字见奇,淡中有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常常采用白描手法,铺排语少、典故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更少,精选几个普通的名词、动词,就能营造一种意境,显出不平常的诗意。在此诗中,“榆柳”、“桃李”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让人可以想见幽深邃远的村巷那头,谁家的狗儿看到过往的人畜或是听到什么声响,毫无威胁地空吠几声,更觉村居生活的宁静安详;“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榆、柳、桑树、鸡、狗这些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顿觉奇趣盎然。读陶诗,好似田野的清风迎面徐徐吹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相隔一千六百年,不须多少解释,我们依然读得懂他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多用平白如话的“田家语”,就好似我们身边的一位老者,把他的所见所感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感觉亲切、熟悉。

三、形式美

这首诗五言一句,两句一联,一共十联,句式整齐,而且一韵到底,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美。在格律诗出现之前,作者即能如此娴熟地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足见其诗歌创作技艺的炉火纯青。同时,诗歌的首四句和末尾的四句在意思上前后呼应,使得诗歌浑然一体,具有一种结构美。

四、人格美

作者在诗歌开头就直抒胸臆,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本性就是“爱丘山”,大自然的一切才是他的真爱,一个率真自然的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无异于诗人对自己前四十年人生的深刻反思,此时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而且是“一去三十年”(当为十三年),真是追悔莫及。陶渊明他生活作风平易近人,思想品格耿介超拔,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是彻底地、决绝地远离官场,是真心归隐。所以他真心热爱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农作,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身心完全融于大自然,善于发现田园美,描绘歌颂田园美,说的是真言,抒的是真情,是一个坦坦荡荡、真实自然的一个隐者形象。因此当终于彻底回归自然后,他感觉就像笼鸟回归山林,池鱼重归故渊一样,身心得到真正的自由,禁不住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复”字,表现了他对重返大自然怀抱的无可言说的喜悦之情,好像遇见老朋友般亲切、温暖。从此中国诗歌文学中一个不愿在卑污的官场曲意逢迎,和那些官员们同流合污,性格傲岸不屈,耿介而又洁身自好的隐者形象,就永远伫立于后代文人们的心中了。他们都以陶渊明为精神楷模,以鄙视权贵、远离官场、啸傲山林、自尊守节作为他们诗歌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李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就是陶氏人格力量的直接体现。

总的说来,此诗不仅具有人格美、意境美这样的内在美,而且具有语言美、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既给人以精神的滋养,又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游国恩, 王起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5.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5.

[3]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卷)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12.

篇4: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韵味浅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一首。此诗历来被当作诗人心志的写照来解读,但笔者以为:若从艺术层面剖析、品味,则更有一番韵味。此韵味在于清远之格,在于冲淡之美,进一步表现于物质层面上,则是对生活现实的超越;在心理层面上,是对内心自我的回归。

其一,对生活现实的超越。诗人首先是人,得在现实中生存、存续,但诗人还必须有“诗”,如此,方为诗人。生活现实是诗人的观照物,也是诗人理想的背离面。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志趣,不爱官场爱自然,而自“少”时起便喜欢山山水水,可以想知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风骨。这是诗人“弃官归田”的内在驱动力。“误落尘网中”则进一步否定了他三十年的官场生涯,是一种由衷的彻悟与抛弃,这种彻悟与抛弃是他“弃官园田”的外部驱动力。在内、外双驱动之下,在心灵与物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诗人选择了向内转,回归心灵,回归自我,回归本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很明确地道出诗人的这种心声并传达了诗人的心志与决择:回归田园!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由的人也是物质的人,不得不受现实环境所束缚,但人也是灵性之物,他的灵性在于心灵与思想,借助它们,进入精神王国,在精神世界里,可以摆脱束缚,实现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归田园意味着诗人身与心的合二为一,意味着诗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其二,对田园的喜欢。为什么诗人对田园情有独钟?田园为什么成为诗人回归心灵,回归自我,回归本真之所在?我们可以看看诗人世界里的“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诗人的田园世界并非单调而是丰富的。无论是身体力行去“南野”开荒,还是安心于“田园”的劳作;无论住的是“方宅”还是“草屋”;无论栽的是“榆柳”还是“桃李”等等,一切都是那么自足、自怡、自乐。再看看那暧暧“远村”,瞧瞧那依依“墟烟”,再听听那深巷中的犬吠,树枝上鸡的喧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么淳朴,在这个田园世界里,诗人并非在构筑一个“乌托邦”,而是亲自参与,贴身体味田园生活。在农家生活过程中,诗人切身感受到自已是自已的主人,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诱,不为物所羁。清心寡欲,诚实、自在地生活,享受一种与世无争的自由自在之惬意。做自已喜欢的事当然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由衷的,它意味着诗人在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上实现了“理想”图景。

其三,对时代的超越。传统的观念里,大丈夫行立于天下,“建功立业”、“安身立命”等都是人生价值的一种导向,尤其是“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但诗人弃功名、抛官场,而主动地选择田园,置身于社会底层的农家生活之维,不得不说他具有超时代的意义。

陶渊明的田园归隐与之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归隐者相比,二者固然都有“出世”的共同点,但“竹林七贤”更多的是回避政治上的黑暗与避免杀身之祸的考量,他们放浪形骸,纵情“玄淡”,具有明显的“不得己”、被动色彩。而陶渊明则不然,在政治上,他并无受迫害,在比较官场与田园两个迥异世界后,诗人是自觉、主动地选择归隐田园。更可贵的是陶渊明对田园并非仅仅是一种旁观者的态度,而是身体力行,这在《归园田居》其它四首里有充分表现:他不以“披榛步荒墟”、“开荒南野际”为苦;他以“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荆薪代明烛”为乐。在回归农家的生活过程中,诗人前所未有地发现了田园之美,这种美是一种质朴、淳厚,是一种去功利化后的心灵净化。他与同时代的谢灵运,及更后的“王孟”的山水诗是不同的,后者的山水诗在于山水本身的美,是线条、色泽、形态等一种自在的美,而陶潜的山水,是心境、生活、志趣的自为之美!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它的诗依然穿透历史的尘雾,直射我们的心灵,其魅力己经证明其价值。

这种自为之美在语言上表现得极为平淡,甚至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般的口语化,然而陶诗淡却不失其真,淡却不减其味。“质而实绮,瘦而实腴,发纤侬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苏轼对陶诗评价,“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元好问对陶诗的推崇!具体到本诗,这种冲淡之后的“味”还在于一种去俗化后的“清远”,不媚世,不折腰,去功利,“返自然”。归依内心真实,恪守心灵自由,做一个自由的人,做一个真实的“我”,不被外界所“异化”,不为外物所“物化”,这应该也是现代人所渴望的“心之彼岸”。

篇5:陶渊明《归园田居》

原文: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篇6: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译文

归园田居·其一

1、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2、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其二

1、注释

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

披:拨开。

2、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1、注释

南山:指庐山。

上一篇:汉语语法教学对英语语法学习的正迁移作用下一篇: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