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

2024-05-13

德育方法(精选8篇)

篇1: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浅谈

(一)以往我们惯用的德育方法就是说教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品德,而当今的中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此法不免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烦,往往收效有限,难能深入其内心。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有感触,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记得有一年的三五学雷锋月,我把学生带到了“元平特殊学校”,在那儿,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们首先参观了校园和教室,接着和那里孩子们进行了联谊,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全校团员的签名、祝福横幅,贺卡和小礼物送到他们手中,元平的孩子们异常地兴奋,手舞足蹈,大方地与同学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歌声并不动听,舞姿也并不好看,智障孩子独特的外形缺陷因而更加明显,可他们是那么的开心和投入,让人忘记了他们的“特殊”,觉得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

参与活动的大多是智障、自闭症的孩子,中间夹杂着几个聋哑孩子。前者的特征十分明显,脸部表情和情绪反应异于常人,而后者则外表上与常人无异,甚至看起来更加健康和阳光。其中有一个穿着同样的中学运动服,高大帅气的男生,一直主动地和大家交流,用手比划或者在本子上写下自己要说的话,然后拿着自己的联络簿,一个个记下同学们的QQ和手机号码,那帅气的脸庞,纯净真诚的目光,令人不禁感慨万分。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始终带着一种怜恤的、惊讶的表情,他们怎么都没想到,这些不幸的残缺的孩子,竟然能如此的无忧无虑地生活,没有一丝的卑怯,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毫不保留的绽放着他们的笑容和热情。他们外表和生理上的缺陷与他们乐观纯真的心灵形成的巨大反差强烈地撞击着学生们的内心,由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出原有情感体验的感动:自己比起这些孩子幸福多了,而在此之前自己还总是抱怨生活的不顺和不公,缺少幸福感,没有自由,没有目标……很多孩子在回去之后都写了感想交给我,表达了今后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的决心,以及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那些在困难中的人们的想法。这比我们教育者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珍视我们的生命,关爱弱势群体,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德育方法浅谈

(二)另外,我还想谈一谈在团委工作中深有感触的“同辈引领”“榜样激励”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直以来,我十分相信学生之间的正面的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在团委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并从中获益。

例如:每学年的新团学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我让学生唱主角,我只在旁边默默地注视,适时地引导和提醒,掌握大方向和原则,招新笔试、面试、实践考核及职务培训等都由学生干部自主策划和实施,以老带新,一方面给了老团学干部自我发挥的空间,而这种权力的赋予也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以往干部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从选拔到培训的过程中建立的感情使前后两届学生的干部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作用,使学生对于团学精神的传承具备了更多的感情因素,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关注的状态使团学工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又如:每一年的换届增补大会,我都会邀请已经毕业现就读于各大重点院校的历届团学优秀干部参加,发表演讲和感想,和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学生干部心得和经验,他们贴近现实的经验和超凡的领袖气质就是最有效的精神催化剂,总是令在场的学生干部为之倾倒,并以之为榜样和奋斗目标。另外我还组织了学生干部在“红五月”赴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取经,并邀请深圳大学“十佳优秀干部”来校与我们的学生干部面对面交流,开展五四青年论坛,这些已经具有一定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大学生们与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大,但侃侃而谈的风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演讲内容使我们的孩子受益匪浅,这么近距离的榜样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地规劝和缺乏实质的“激励”有意义的多吗?

由此可见,“同辈引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日趋重要,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首先,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第三,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因此,对于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学生群体,应鼓励积极,并创造条件发挥其“同辈教育”、“榜样激励”的作用和优势,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篇2:德育方法

文/欧阳杰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科学技术、身体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和归宿。笔者结合城关中学近几年的做法,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要抓好德育工作,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为此,近年来,学校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强化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不犯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恪守“依法执教”的师德底线,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二是注重师德修养,学校大力弘扬富有爱心的园丁精神、大力弘扬甘于奉献的“烛光”精神、大力弘扬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力弘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同时,为了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和论文评比等活动。其次是建章立制,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师德师风考评方案、班主任考评方案等。

二、确立德育主题,明确育人目标。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校的德育工作在不同的年级确立了不同的主题和强化的重点。即七、八、九年级分别围绕以“成长”、“成人”、“成才”为主题教育来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

七年级的孩子正处发育成长过程,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真正成长起来。我校七年级的德育工作以“成长”主题来展开系列的德育工作,编印了七年级学生成长手册,详细规定了每周的德育目标和任务。主要是要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

八年级的孩子正处心理叛逆期,很多时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熟悉的陌生者”。是孩子脱离依赖,走向独立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这个阶段重点是要学会做人。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德育系列化目标就围绕“做人”这个主题来展开。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重点培养孩子们讲文明、懂礼仪、懂孝道,自信坚强、有责任心,诚实守信,真诚友爱、相互尊重的好习惯。

九年级的孩子步入毕业年级,面对毕业升学考试,学生已经逐步摆脱初一、二时期的幼稚和盲目,学习目的日渐明晰。另一方面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随着中考升学压力的增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获得成功,渴望考入重点高中就读,渴望成为有用之才。为此我们在九年级以“成才”为主题来实施九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进一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三、用制度育人。通过执行《班级管理制度》,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班规班约、三文明评选方案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清洁卫生、每天的课间操、下午课外活动、午休等实施班级量化管理,从点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加强学生自我监督和管理,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良好的行为规范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树立学校的形象。

四、以活动育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德育活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学校围绕三个主题坚持每学期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安全专刊、各类法制安全讲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安全教育活动月”、“法制宣传周”、“应急疏散演练”“感恩教育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孝亲敬老手抄报评比”、合唱比赛、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时刻怀有责任心、感恩心,做到热爱学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五、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以德育为目标,树立具有唤起、导向、激励作用的学校精神文化,营造自觉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推进整体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

一是学校每年挤出资金不断美化绿化校园。二是根据校园布局和教育需要,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刻意营造一些学校教育景观,“求美”景点,雕塑高高耸立,“三风一训”标牌锃亮醒目;“文化长廊”景点,每一幅画,每一句标语都激励着同学们奋斗拼搏、积极进取;还有校史室的“成果展示”,都成为吸引学生观赏、感悟的场所。精心设置校园主题景观。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优良校风。学校确立了校训“崇德尚学”、办学理念“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校风“明礼、和谐、勤奋、求真”、教风“严精实活、诲人不倦”和学风“自主合作、乐学善思”。三是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组织各班老师、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精心设计出针对性强、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标语和班风,设计本班的班徽并把它布置在教室显眼的地方上,把它作为全班学生的共同精神支柱,引导学生形成强大凝聚力。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确定阶段目标,保存在专栏中,时刻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每班都为学生建立展示作品、荣誉的专栏。对学生产生正面导向激励,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促使全班学生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良好竞争氛围。四是重视学校网站建设,使其成为师生上网的首选网站。

篇3:细化德育内容 创新德育方法

走过的路虽然艰辛, 但迈出的坚实步伐, 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几年来, 我校在德育工作体系的总体架构与规划中努力构建“两个系列”, 务实抓好“三个教育”, 切实强化“四个建设”, 确保现实“德育三化”, 做活了学校德育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构建“两个系列”

(一) 德育目标系列化:

我校对学生提出的德育教育总体目标是: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创新。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

(二) 德育内容系列化:

我们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从育人角度来说, 智育不抓出次品, 体育不强出废品, 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没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将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之源。为此, 我们强化德育, 整顿纪律, 端正学风。

为了达到德育教育总体目标, 我们细化德育内容, 创新德育方式, 主要抓以下工作:

1. 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充分发挥学生会、共青团主阵地作用, 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2. 巧设载体拓展范围。

讲究“细”、“活”两字, 开足音乐、美术课程, 以五四征画、征文比赛, 国庆“颂祖国”歌咏比赛、“12·9”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等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

3. 突出专题丰富内涵。

通过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 文明我先行”、“法律进学校”、“现身说法”以及聘请老红军代表、离退休干部以及关工委领导作“红色的回忆”专题讲座等活动, 丰富德育内涵, 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4. 突出德育实效。

充分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教育, 每天晚修前利用8—10分钟各班学唱爱国歌曲, 在全校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5. 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我们通过开展“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评比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教育功能, 每天由学生会干部牵头, 组织学生检查班级各项活动、宿舍管理, 推进班级、宿舍量化评比活动, 每周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 并颁发“流动红旗”。每月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 并在全校大会上进行表彰, 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

6. 加大纪律整顿力度。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制定规章制度杜绝迟到早退现象。是开展仪表仪容检查, 纠正留长头发、穿拖鞋、穿金戴银等不良习性。三是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严格治理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嚼槟榔或口香糖以及随地乱涂乱画, 随地吐痰等行为。四是引导教育学生远离网吧, 严格治理学生谈恋爱现象。

通过整治, 规范了学生言行, 端正了学风, 学生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改变, 各种陈规陋习已基本销声匿迹。目前, 全校在校生4860多人, 不但上午、下午、晚上各个教学时间段迟到早退的学生很少, 而且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一个人迟到。

7. 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安全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 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 始终把安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常抓不懈。一是成立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校警队伍建设, 做到“三保”, 即保证人员, 保证经费, 保证装备;三是签订安全责任书, 实行家庭、班主任、教师与校行政联保责任制, 做到层层有责任, 事事有人负责;四是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班团队活动、“交通安全宣传日”,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录像, 开展消防和预防地震演练, 举办征文活动等,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救的能力, 做到“警钟长鸣, 防患于未然”;五是每天安排人员到昌化江边巡查, 派员迎送学生, 晚上领导巡查学生宿舍等;六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使学生身在其间, 心灵得到洗涤, 情操得到陶冶, 行为得到规范, 思想得到升华;七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构建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网络, 全面搭建学生成长的良好法制平台, 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 学校依法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几年来, 学生违纪违法行为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校园和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校园安定, 师生和睦, 温馨和谐。

二、抓好“三种教育”

“三种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德育教育只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 达到学以致用、升华为本的目的。我们坚持以家庭为基础, 学校为主导, 社会为依托, 实施“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式,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建立健全了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对班里的每位学生进行一次电访或家访, 及时地把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了交流, 使家长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 从而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 几年来, 班主任深入家中进行家访达21000多人次。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如: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 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 在家帮忙父母做家务, 勤工俭学等, 使学生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健康熏陶和愉快的成长。这样把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结合起来。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家庭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每学年都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 我校是县重点中学, 离外区乡镇有几十公里远, 而外区农民的子女就读我校的学生为数不少, 过去要求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难度比较大, 原因是老百姓对现代教育不理解,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同时也缺乏家长与学校协同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坚持每学年开一次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议的时间一般选择周末日进行, 首先全校家长会集中, 由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办学思路, 然后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 由班主任向家长介绍班级活动情况以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 家长会一次比一次好, 每次家长会都有80%以上的家长到会。通过召开家长会, 家长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家庭教育方法得到改进。

真正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教育的合力,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四项建设”

“四项建设”即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课堂建设。

1.组织建设。

我校每学期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由政教处、工会、团支部、及相关处室主任和年级组长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学校的德育工作, 制定有关德育工作的方案、制度和考核评估办法。

2.队伍建设。

我校德育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政教处主抓, 关键靠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队伍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我校十分重视班主任的配备, 精心挑选责任心较强的科任老师来担任, 同时开展党员跟班蹲点活动, 实行2人包班制度, 班主任和跟班蹲点的党员的绩效考评与班级表现同起同落, 每个星期学校行政对全校班主任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 对取得好成绩的班主任分别给予他们加5、4、3、2、1分, 出现负面影响的扣分, 考核分一周一小结, 一个月大结算, 结算结果与班主任的月津贴相挂钩。通过量化考核的评估, 激励了老师们对班级管理的热情, 学校班级管理出现了“争创文明班级”、“争创文明宿舍’’的热潮,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真正走上正规化和制度化。

3.基地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德育资源, 把莺歌海镇烈士纪念碑、抱由敬老院、军民共建单位等作为我们每年对学生思想情操进行陶冶教育基地, 每逢清明节都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 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现在的安定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生活、努力学习的热情。抱由村敬老院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主要基地, 校团委、学生会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捐物, 送盐、送米、送钱等送温暖活动。据统计, 几年来我们为困难群众、贫困学生及灾区捐款130000多元, 捐衣物、棉被等3500多件。乐东机场91793部队和92492部队是我校军民共建单位, 每学年的新生军训和国防知识教育活动我们都聘请他们的官兵为教官, 每逢“八·一”建军节和元旦, 我校都组织师生同部队官兵联欢。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部队官兵们还从自己为数不多的津贴中每年节省一部分钱, 捐助我校家庭贫困学生, 近几年来部队官兵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60000多元。

4.课堂建设。

我校明确要求将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 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德育目标不但要写到教案之上, 而且要落实到课堂上。我们把德育目标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确保了德育的地位, 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实现“德育三化”

“德育三化”即德育工作生活化、德育工作活动化、德育工作社会化。

1.德育工作的生活化

(1) 适应性教育。每年的九月份, 我们都将迎来一批新同学, 因为新同学刚进新学校, 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易产生胆怯性、压抑性等不适应问题。为此, 我们每年九月份都将组织新生进行为期7—10天的军训和入学前的教育, 分阶段布置德育家庭作业, 促使其自身感悟。在生活方面, 加强其自理能力, 尽快成为新环境、新生活的主人;在学习方面, 要求科任老师尽量给学生一个平稳的过渡适应时期,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寻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建立自信。

(2) 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爱是一切道德的源泉, 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爱如春风, 是温暖, 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作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增强感恩之心, 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呢?我们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和感恩之心的内涵。学校先后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毕业晚会, 邀请感恩教育报告团为师生作感恩教育报告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人、感恩社会, 鼓励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 为父母泡茶, 了解父母的职业性质, 常与父母做推心置腹的交谈、常开爱长辈、爱父母的主题班会等。

(3) 人际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当中拉开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怎么样加强我们与身边同学的联系呢!我们通过搞活动、讲座等活动形式进行人际交往训练。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1) 建立学困生档案, 对学困生的家庭状况, 思想状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性特点及特长, 学习情况等内容全面掌握, 为帮教提供依据。 (2) 制订承包责任制, 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队伍的作用, 学校中层干部、党员、年级组长每人承包一名学困生, 结成帮教对子, 跟踪教育。 (3) 建立家庭、学校思想交流日, 规定承包人定期家访或家长到校沟通情况。将学生情况互相反馈, 紧紧抓住其动态,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4) 强化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教育,

促进学困生转化。同时, 组织系列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特长, 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激励他们进步。使他们树立我能行, 我不差的信心。几年来, 我们共转化学困生225人次。

(4) 养成教育。习惯养成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可以升华为信念, 在正确信念的支配下, 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中, 我们注重让学生先知后行。首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每学期开学初一个月我们命名为“养成良好的仪表仪容习惯月”, 这个月我们利用国旗下的讲话, 上大课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仪表仪容行为举止”的养成教育。对一些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和表扬, 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剖析, 并把校内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陋习揭摆出来, 供大家开展大讨论, 然后开展仪容仪表整治活动, 这种作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使同学们自觉改掉了不良的行为, 养成整洁、大方、美观和方便学校生活的仪表习惯。

2.德育工作的活动化。

(1) 有趣有效的班团活动。班会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一种组织形式, 我们把每周星期一早上第一节课定为班会课, 班主任可以灵活利用班会课来组织班上的各种主题班会活动。

(2)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 他们具有差异性。以往我们为学习优良的学生提供了舞台, 只要有考试, 他们就有登上成功舞台的喜悦, 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别的同学一次又一次地登上领奖台, 他们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每一个学年学校先后举行“五·四青少年歌手大赛”、“八·一军民联欢晚会”、“元旦文艺汇演”、“新生军训成果汇报”、“新生入学队形队列训练”、“运动会”、“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班级篮球赛”等各项集体比赛活动。举行“演讲比赛”、“元旦书法艺术作品展”、“文明礼仪我先行征文比赛”竞赛及各种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平台, 使学生人人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有趣, 从而实现了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学得好”的目标。

3.德育工作的社会化。

学校德育应不仅仅停留在日常习惯和基本行为上, 还应追求更多的更高尚、更深刻的东西, 让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步培养完善的善心、爱心、诚心、热心、责任心。几年来, 我校师生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 每逢学校、县教育局、县委、县政府举行的重大庆典或“三月三”、国庆、元旦文体活动, 都有我校师生志愿者队伍的身影, 使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影响社会。

篇4:讲求德育方法 注重德育实效

原则(养成教育从小事入手、目标要求贴近学生、理想信念浅显)易为学生接受。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常规教育

1.制度建设是根本

以常规教育作为切入口,建设规范化的教育秩序。针对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可把学生的活动区域划分教学区、生活区。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细化、量化学生的日常行为,如制定《课堂常规》、《升国旗要求》、《学生着装要求》、《校园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就餐要求》、《卫生达标要求》、《礼仪系列教育提纲》等等,使学生知道自己每天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同时,班级管理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抓好小事是基础

在抓常规教育中,我们要“抓小事,促養成”,只有做好小事,才会做人。学校无大事,事事关教育。“保护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啖”、“不乱扔乱画”、“爱我校园”、“保护公物”、“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等,桩桩小事不放松。常规训练,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

3.目标考核是关键

对学生进行常规考核,分为三级。每天,由值周师生按各项常规内容对各班级进行分值考评,当天公布考评结果,月终根据考核评出当月的文明班级,此为一级考核;由学生会干部组成干部值周制,重点检查值周生工作情况,此为二级考核;三级考核为个人考核,由班级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每月评出文明学生。这三级考核的结果均作为评选优秀班级、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依据。从集体到个人的目标考核可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突出个体的发展变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原则,对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寓教于乐,推陈出新——抓教育活动

重复性的强化训练,说理性的常规教育,奖罚分明的纪律约束,固然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但要收到更有效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教育手段上不断创新。

1.主题活动系列化

针对有的学生家境较富裕,花钱如流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关心他人等状况开展“奉献一片爱心,救助失学儿童”活动。这项活动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介绍失学儿童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第二阶段把失学儿童的材料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同孩子共同承诺如何帮助失学儿童;第三阶段为资助结对阶段;第四阶段为延伸阶段,让支助者同被救助学生相互交往,结下浓厚友谊。这样,学生受到活生生的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对他人的帮助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学习上勤奋吃苦,生活上俭朴节约。

2.日常活动制度化

活动是形成学生能力,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石。活动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着手虽小,着眼点大;既强化了集体凝聚力,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全校性的教育活动每月一次,年级的教育活动两周一次,班级活动每周一次;每两周举行一次生活指导课,兴趣活动天天有。可开展如“生活自理能力大比武”、“唱国歌比赛”、“球赛”等等。

3.传统活动出新招

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年年老一套,势必让学生厌烦,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为了让传统活动出新意,每年的传统活动,都应该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如“学雷锋”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纪念“五四”运动,可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向人民群众宣传税法知识,从而培养其爱国情操。

三、尊重为前提,激励为手段——抓个别教育

我校1000多名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双差生。如何转变他们,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把这些同学作为发展中的主体来尊重,要接受他们可能做出的错误选择,帮助他们从错误和挫折中认识自己,要热情地、诚恳地帮助他们从错误走向正确。

学校每个人都有帮助差生的义务,从班主任到课任教师,从学校领导到后勤教师,做到对后进生“不当众批评,不排队刺激(即分数不排队),不讽刺挖苦,不歧视排斥”。任何活动提倡“人人参与、个个表现”。反对那种认为学生表现不好,就排斥于各种活动之外的做

法,强调在活动中自我教育,为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进步给予鼓励、肯定,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升旗仪式上,要有1至2名本周进步显著的。

同学做升旗手,并由主持人向全校宣讲他们的进步。每月各班评选“文明之星”。每学期末,学校设各类单项奖,让学生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鼓励。同时,学校建立差生档案,对每位差生各阶段的表现情况、学习状况给予详细记载。

四、自理自立,做生活的强者——抓生活教育

学生寄宿在学校,哪在校的时间多,在宿舍区生活的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宿舍生活最能充分反映学生的行为习惯及个性特点,学生个性的弱点、行为的缺陷及思想上的问题最容易在宿舍生活中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学生良好的道德作风及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性又最容易从日常的生活中逐渐养成。因此应把宿舍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

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不光要了解、关心学生在教学区学习、思想情况,而且对学生在生活区的思想表现、组织纪律、健康状况等都要全面掌握。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值周老师的协调沟通是使学生的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的有力保证。一个在班上成绩优秀,然而在宿舍损人利已、自由散漫的学生决不是一个好学生。

老师不仅要象父母一样关心、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还是学生生活的指引者,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任。 当你看到10来岁的孩子十几秒钟就叠好自己的被子,当你看到小男生笨拙而认真地清洗自己的衣物,当你看到同学们的衣橱里叠放得整整齐齐的衣服,当你看到用过餐后洁净如新的餐具,你会为学生的自理能力感到欣喜。

随着校风建设的良性发展,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道德高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个性鲜明、具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篇5:德育方法探究论文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代发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chsgez.10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长文集/xz23.htm.

[4]戚万学.活动德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篇6: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落实德育的教育性功能需要注意的问题。(30分)

2、如何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30分)

篇7:德育方法的心得体会

181101班刘海岚20101002270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之下引入市场经济的现在,社会道德沦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素质对社会素质的影响,但是,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反地,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也是现如今许多大学越来越强调德育方法在课堂上作用的原因。道德认知理论是德育方法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是由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由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为判断尺度的,他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判断对于道德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规范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层面。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关于道德判断,他认为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道德判断有内容和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科尔伯格认为,一般来说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的回答──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所以根据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所以,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判断层次,对于这种判断层次的分析,个人觉得科尔伯格是建立在充分的实验基础上,也符合对人们道德发展水平判断的一般规律。他从人们对于一件社会事件的反应入手,从服从定向到工具性意义再到“好孩子定向”和法律法规的层面,从而延伸到道德,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人们的道德理解和提升非常直观有效。即使对于这种分类的方法和极端看起来有一点抽象,但是仍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此外他对于提问方法的研究方面的贡献也很具有时代意义。他提出假设的问题不以事实为依据,但情节的可信性,为许多两难问题的产生做了铺垫,从而引起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判断研究,在当时的社会范围内对于道德的深入研究有很大的意义,这种通过道德问题来进行推理的过程,对于学生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当前社会道德教育老师的教学方面有着莫大的参考价值,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实际的可操作的工具。另外,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价值思考和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无穷多的选择面前迷惘困惑、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道德分析、道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操作过程实际上是从理论理解上的突破到实践尝试中的超越需要一个过程,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也不能只企求于教育者的单向道德灌输,还必须从变革教育理念的高度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这对于今天我们在学校范围内提倡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把道德教育简单地混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性的无限夸大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使教育者往往以道德操纵代替道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无地位状态。杜威就曾强烈反对过这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都是道德的教育。”提出著名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做中学”的观点。同时,柯尔伯格反对“美德袋”式的教育 ,主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威尔逊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麦克菲尔的以情感的共情作用为基础的“体谅关心”理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等等,也无一不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道德发展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总之,受教育者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改变陈旧的道德教育陋习,重塑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有利于我们选择比较方法,拓宽道德知识域

篇8:德育方法,德育实效的桥梁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 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个系统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相互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德育方法为中介来实现的。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既定教育目标, 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如果将德育比作一条宽阔的大河, 那么德育方法就如同架在河上的桥梁, 德育要取得实效, 从此岸走到成功的彼岸, 就必须跨过这座大桥。也就是说, 在德育活动中, 德育方法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中介”角色, 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内容的传递和德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德育方法的“桥梁”作用。因此, 德育方法对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取得所具有的效能, 也就体现为它对德育活动的有效展开可以发挥的积极的中介作用。正因为德育方法是以“桥梁”的角色参与到德育活动中的, 所选择和运用的德育方法得当与否, 对德育实效的取得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得当, 则德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可能性越大;反之, 德育则不会取得实效, 甚至会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德育方法对德育实效的影响

德育方法是取得德育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所选择和运用的德育方法得当与否, 对德育实效的取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德育方法对德育实效的影响。

1. 错误的德育方法影响德育实效的取得。

重视社会教化, 忽视个体的自我内化。社会化由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 其中, 个体的自我内化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 接受社会教化后, 将社会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社会教化是自我内化的前提, 但社会教化不一定自然地导致自我内化, 而没有自我内化, 社会教化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可以说, 社会教化可以使主体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 而个体的自我内化则可以实现从“知”到“信” (信服、信念、信仰) 的提升。当前, 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 过多地强调社会教化对个体道德形成的影响, 即, 依赖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等途径对个体施加影响, 忽视个体自我内化在道德心理和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德育极易导致理论与行动的脱节, 达不到德育目的。

重视遵从意识的培养, 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德育工作的落脚点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从内心深处自发产生的行为, 而不是个体屈服于外在的压力而产生的行为。但是, 在现实的德育中, 又的确存在着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 过多地强调个体的服从, 忽视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地位和自主性发展。传统德育工作比较多的是用外压式代替了内诱式, 用命令式代替了倡导式, 用禁绝式代替了诱导式, 用“管”的方式去规范学生的行为, 用“惩”的形式去治理学生。这种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尊重。这种无视主体性的德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为缺少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缺乏自主自律的能力, 对于一些现实问题缺乏道德思维判断能力和自我抉择能力, 缺乏进取精神、责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 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这在学校这一相对单一的环境中, 个体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一旦置身于社会这样一个复杂多变、价值多元的环境中, 个体可能就会因为不健全的人格和孱弱的选择能力而显得无所适从。在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教训, 已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

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 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锻炼。近些年来, 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都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现象严重。这一问题的存在, 与我们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德育途径有关。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学生必要的道德知识, 让学生掌握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是完全必要的, 但这不等于是德育过程的全部。首先, 以灌输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在德育过程中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西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曾开展过一场以批判传统的灌输教育为核心的“新教育运动”, 把灌输教育视为“错误的教育方式”, 正如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所指出的, 灌输教育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 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其次, 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知识传授后的实践环节, 是把“知”转化为“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如果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理想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能变为人们的实践, 道德知识传授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复存在。而现实生活中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的德育的确培养了一些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行为的人。因此, 在德育工作中,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与一般学科教育之间的区别。既然道德是实践精神, 德育就不能只有精神的传授而没有精神的实践, 更不能仅仅按照知识获得的多少或卷面考试成绩来评价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

注重德育形式完整性, 忽视道德实践的生活性和有效性。大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道德的基础。道德实践的方式较多, 如学习活动、人际互动、社会公益活动、自立活动等。道德实践活动应该体现主体性原则、贴近生活的原则和参与性原则, 这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才富有实效性。但是由于社会实践受众不多,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效果的。而且现实中道德实践活动形式化倾向明显, 以至于活动轰轰烈烈, 效果微乎其微。有些实践活动存在一些问题, 如, 模式化问题严重, 过分局限于传统的经验, 缺乏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个性特点不明显, 集体活动只能解决一些普通行为的问题, 缺乏针对性, 不能成为人格塑造的主要方法;实践活动容易流于形式, 关注外界反应多, 对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少;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主体缺乏主动性, 缺乏问题意识, 大学生往往注意活动形式上的热闹, 忽视活动的思想内涵, 活动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较大。因此, 德育活动应该贴近生活, 注重实效, 戒绝“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倾向。

重视道德规范的说教, 忽视个体内心需要和情感的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 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因此, 激发主体的道德需要是引发主体道德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内在动因。缺乏主体内在需要性的行为, 不是自主的行为, 而是被动的行为, 缺乏方向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 情感也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道德情感对人的道德认知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可以提高道德认知的效率, 增强人的道德意志力, 有效地促使人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没有道德情感的参与, 德育是枯燥乏味的, 道德认知也难以转化为个体内心坚强的道德信念。相比较而言, 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关于道德规范的说教比较多, 而对于大学生内心的道德需要和情感的激发比较少。不可否认, 社会道德规范具有约束作用、导向作用和评价标准作用, 一个明确的社会规范可以告诉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提倡做什么, 反对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因此, 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 我们同时也应该意识到, 好的社会规范应该体现人的生命的内在要求, 任何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都必须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才能有效, 否则, 只能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 并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2. 正确的德育方法有助于德育实效的取得。

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活动中, 无论是受教育者顺利完成自我内化还是对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塑造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尊才能自爱, 没有成就感就没有学生的自爱。学生有时不可避免地违反纪律, 针对学生的违纪, 要作详细的分析, 批评要有度, 不伤害学生的人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要互相尊重, 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动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两者平等互动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尊, 得到尊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与被教育者进行这种交流, 应该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 切忌以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教育学生。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平等思想交流。当前, 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 包括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竞争压力、期望压力, 由此产生许多思想问题。这些思想问题, 急需教师的疏导和教育, 急需教师与学生及时及多样性的思想交流和沟通, 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我们要采用倡导、诱导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人格。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他们对现实问题的道德思维判断能力和自我抉择能力, 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置身于社会这样一个复杂多变、价值多元的环境中, 生活、工作都能够应对自如。

强化德育的实践活动。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锻炼离不开实践, 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道德的基础, 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机制, 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德育效果不能仅靠说教和灌输产生, 而要德育主体在实践活动中, 通过对一定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现象的思考和选择内化而成。因此, 一要根据学生思想活动的需要, 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愉悦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建立有利于德育实践活动的新体制。在我国高校, 德育认知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通常是由德育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分别来进行。这就造成德育认知因缺乏相应的实践渠道和有关支持而成为一种单纯的说教, 同时, 学生工作部门进行的德育实践活动却因缺少有针对性的理论引导而变成一种形式, 所以必须建立有利于德育实践活动的新体制。

上一篇:高校录取复试结果下一篇:小升初学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