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

2024-05-27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共10篇)

篇1: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

道路交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承担着综合运输的重要工作,关系到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使用量极度膨胀,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但仍不能满足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交通拥堵、事故频发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

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推进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以保证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实现的最大化。对此,本文主要针对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推进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道路交通是影响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性因素之一,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道路交通量急剧增长,造成了全国范围内严重交通拥堵问题频繁出现,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运输行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与我国之后的道路交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交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效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实时准确的交通统计信息是实现交通行业管理、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依据,也是社会公众了解出行信息和加强交通领域交流的基础。因此,公路交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交通统计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都是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支撑。

在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公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管理策略中加强道路建设的方法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交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公路主枢纽信息系统,为交通主管部门的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管理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于促进交通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面向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交通信息服务,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为道路交通管理思维智能化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建设功能完善的公路交通枢纽信息系统,对于加强交通管理,进一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

道路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交通管理建设的一直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交通事业发展的影响,大力推广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开展各项交通信息化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显着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但就我国目前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现状而言,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具体实施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缺乏系统性

目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的系统性严重缺失,直接导致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的落后,其自身功能得不到发挥。忽视管理思想与理念的转变,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计算机系统可以轻而易举解决各种业务问题等错误认识的存在使得难以在交通管理中进行先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二)交通统计数据信息受人为影响严重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交通统计的指标和数据不能满足多主体、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信息化系统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保障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技术研究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使得交通管理信息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建设项目往往受经费来源不稳定的影响而被迫终止。此外,由于地区并未进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造成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不稳定,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四)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

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较少、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化管理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等因素造成的交通流参数不准确、信号控制机故障频率过高等现象是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解决现代道路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我国目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道路交通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必须完善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交通管理的功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战略分析。 (一)对交通信息化管理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保证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实施的基础,决

定着交通信息化管理的质量水平。因此,完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在体现权威性、综合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明确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同时,必须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从而保证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序、持续的发展。

(二)构建健全的信息应用系统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需要构建健全的信息应用系统,并实行统一的规范标准。这就要求软硬件建设的推行必须将运管业务的规范作为基础,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优化业务设置,以保证各项工作流程能够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要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业务操作,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满足运管行业的发展需要。此外,要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

(三)确保交通管理信息、数据的安全

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通过实时检测与监控、数据备份与恢复、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病毒防护等手段的实施来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同时,必须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防护意识,避免安全隐患,确保交通信息及网络运行的安全。

(四)及时更新交通信息化管理的设备、设施

基层交通管理机关要充分利用交通管理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系统硬件设施建设,对交通信息化管理的设备、设施进行及时更新,改变其陈旧、技术水平低的现状,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五)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水平

人才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要重视行业信息化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要求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水平,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人才的使用、交流和激励等机制,建立一支交通业务熟悉、信息技术水平较高、能够适应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交通运输业管理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对于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尚存的诸多问题使得道路交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不完善,迫切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有效弥补交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推进交通信息化发展,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欧居尚.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5(2): 96-99.

[2] 石力.公路交通主枢纽信息系统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2006, (2): 141-143.

[3] 张士林,宋荣兵.谈谈如何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14):22.

[4] 林达铭《信息化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 交通世界 (7)

[5] 范正金《论交通信息化建设》[J]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9(2)

[6] 张士林 宋荣兵《谈谈如何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篇2: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

体制改革初探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猛提高,使得机动车辆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也日益凸显,既影响了道路运输的安全管理也阻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因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彻底改革现有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科学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全新道路交通管理模式,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我 国的汽车工业和公路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个由省、地、县(市)、乡(镇)、村编织而成的公路网已初步形成。然而,道路交通管理滞后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道路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

据国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 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 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道路交通事故每年给数10万个家庭带来巨大的不幸。

2.公路“三乱”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公路上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三乱”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尽管政府三令五申,有管主管部门几番下大力气治理。然而,由于管理体制问题影响,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公路“三乱”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

3.超载、超限车辆严重损害公路设施

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带来了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为了借助大运量 获利,各种超载、超限的超大吨位运输车出现在各条公路上,这些严重违规的车 辆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如公路损坏、交通事故隐患、道路交通堵塞等。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令人堪忧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日趋完善,但在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行业主管执法部门不能严于利律己,有些执法 人员不能严格依法行政等。

5.道路交通管理秩序混乱

道路交通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公路收费站星罗棋布,乱收 费现象时有发生;公路设施破坏严重,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农村的摩托车既不 挂牌也不缴费,摩托车数量增加很快,其造成的交通事故危害甚大,因大多数摩 托车无牌无证,出事后逃逸率很高,给公安交警侦破带来了的困难。

二、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主要由公安、交通以及城建、农机等部门共同负 责,这些部门其主要业务性质各不相同,其相互间关系松散、工作脱节,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道路交通管理体系,致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缺乏认识的一致性、管理的协调性、计划的周密性,久而久之,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1.体制不顺,“单人跳舞”

交警、公路、运管、路政等涉及道路交通的所有业务是一个整体,由此产生 的道路交通管理也相对应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然而,现有管理体制却使其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整体功效发挥不出来。

当前,我国这种单一的完全依靠公安交警部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的体制,即使使其做出的努力再大,也是独木难支,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2.政出多门,相互制肘

针对车主和车辆管理的部门有公安交通警察(驾驶证、行驶证、车辆注册登 记、审验、事故处理等)、交通(公路建筑与维护、运输管理、路政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税务(燃油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矿产资源税、营运车辆营业税)、保险(保险费)、城建(环境保护费、城市道路停车费)等,众多的管理部门不仅使得车主感到无所适从,而且在运行操作上给管理部门也带来极大的难度。

3.职权不顺,协调不力

长期以来,“治超工作 ”之所以处于被动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部门分工太细、各自为政的结果。按道理说,公路部门是专门修筑公路的机构,应该由他们

来主管,但实际情况是公路部门只有修路权没有管路权,公路部门对超载车损坏公路的情况只能作壁上观,望而叹之。公安交警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维护公路不是份内的事,至于城建、农机等部门就更谈不上维护公路的责任了。但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中,他们不宜从事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工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全属于行政治安管理工作的范畴,如车辆管理就是属于一般的社会公益性管 理工作。货车、出租车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运载)工具,其经济利益是显而易 见的。应由相关主管部门加强源头管理,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4.条块混杂,各行其是

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既非条条也非块块,属于条块结合的多家混合 管理格局,由此滋生的是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管理,各主管部门均重视做好自己 份内的工作,至于相关联的其它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如何协调配合做好则不予 考虑。

1987年交通监理体制改革前,道路交通属交通部门一家管理,公路的建设 养护以及车辆的审验、驾驶员的培训等各项工作在管理上都比较顺畅,出现的问题也较少,但自从监理体制改革后,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公安交警与交通 公路、原有的交通征稽部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相互扯皮事情,但“自顾自”带来 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三、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当前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全新道路交通管理模式。

1.统一管理机构,整合现有的道路

交通管理队伍根据目前国家建立大部制的既定方针,建立交通运输部领导下的大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全面整合道路交通管理队伍是大势所趋,要将现有的公安交警、农机(管理农用车、拖拉机的部门)、城建(管理公交车、出租车的部门)等与道路交通相关的部门和交通部门的公路、运管、路政合并,统一由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负责管理。

2.统一道路管理,确保车路一体化的健康正常运行

打破现有的道路交通管理格局,实行以“条管为主,块管为辅”的分级管理

体系。高速公路、国道由国家交通运输部负责管理,省以下、县、乡、村道路由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各收负责管理。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均接受上一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宏观领导和技术指导。公路部门应有责、有权负责起公路的建筑、维护和养护,哪些车可以上路,哪些车不可以上路,应由公路主管部门集中管理。

3.统一车辆管理,理顺车辆管理的渠道

凡在公路上行驶的一切车辆,包括汽车、电车、农用车、拖拉机、公交车、出租车、摩托车等车辆,统一由交通运输部门下设的各级车辆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如注册登记、审验、挂牌等工作。

4.统一收费管理,彻底杜绝“三乱现象的发生

目前,车辆缴费的项目很多,有些依旧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输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审验核定,哪些项目可收,哪些项目不能收,避免重复征收,简化手续、方便车主。

5.统一网络管理,加速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中的信息化管理已在实际工作中初具规模,全国已经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对车辆的注册登记、审验、挂牌,道路事故的勘验,道路交通的监控,驾驶员的培训、考核、证件发放,等等,一律实行信息化网络管理,努力促进道路交通现代化的快速实施。

6.统一宣传口径,开展有效的交通安全和护路教育

整合后的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要借鉴世界上交通事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 各种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考核,驾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开展道路交通安 驶证的发放等工作亦由交通运输部门指全教育和爱护公路教育。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

篇3: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

一、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 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 道路交通量急剧增长, 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公路网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现象。

通常来讲, 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交通负荷, 使道路通行能力适应交通流的要求。降低交通负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交通建设, 提高交通网络容量, 以达到降低交通负荷的目的。通过道路建设解决交通问题往往是人们首选的措施, 但是, 道路交通建设投资巨大, 建设周期也很长。而且当道路网络基本完善后, 新建道路能产生的网络运输效益就已经非常低了;二是控制交通需求的管理, 通过控制、限制、禁止某些交通方式的出行, 减少出行量, 以达到降低道路交通负荷的目的。三是交通系统管理, 通过一系列的交通组织、交通设施控制交通流量, 使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于均匀, 这可有效地避开交通阻塞时刻及阻塞地段, 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与建设道路相比,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 全面提高运输效率, 缓解道路交通紧张局面, 投入少、见效快, 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核心是信息化建设, 即道路交通综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二、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 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逐步推广应用, 为道路管理决策科学化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 部分省份逐步开发完成了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系统, 并实现了联网收费、电子不停车收费。目前, 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 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 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 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 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 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一)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

这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 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 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 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 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 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二) 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

通过信息化建设, 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 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 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 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

(三) 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 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往都是根据经验和上报情况为主进行决策, 加强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后, 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的余地。因此, 应开发与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 全面提高公路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 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必须立足高起点。

高起点的规划, 是实施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交通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各个分系统联网, 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 建立公路基础信息库、运输企业库、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 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统筹、集约、便民等因素, 以整合、升级为主, 改造、新建为辅, 并注重与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划相衔接, 为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规划既要体现综合性、权威性和计划性, 明确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 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 又要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 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二) 统一规范标准, 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 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 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 优化业务设置, 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 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 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 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 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 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 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 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 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 规范业务流程, 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 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 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三) 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

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 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 坚持内网外网分离, 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 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 杜绝安全隐患, 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四) 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交通管理机构的积极参与, 只有将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目标考核体系, 才能调动积极性, 增强紧迫感, 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 各级交通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 这就有必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五)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在推动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要更加重视行业信息化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要广纳贤才,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 努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人才, 逐步建立一支既熟悉交通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 适应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 落实各项人才政策, 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在培养方式上, 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对交通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 提高其使用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四、结语

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 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交通信息化发展, 全面提高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 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达铭.信息化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交通世界, 2004

篇4: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

关键词:交通管理;信息化;意义;问题;战略

中图分类号:F512;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58-02

道路交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承担着综合运输的重要工作,关系到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使用量极度膨胀,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但仍不能满足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交通拥堵、事故频发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推进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以保证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实现的最大化。对此,本文主要针对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推进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道路交通是影响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性因素之一,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道路交通量急剧增长,造成了全国范围内严重交通拥堵问题频繁出现,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运输行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与我国之后的道路交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交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效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实时准确的交通统计信息是实现交通行业管理、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依据,也是社会公众了解出行信息和加强交通领域交流的基础。因此,公路交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交通统计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都是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支撑。

在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公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管理策略中加强道路建设的方法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交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公路主枢纽信息系统,为交通主管部门的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管理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于促进交通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面向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交通信息服务,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为道路交通管理思维智能化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建设功能完善的公路交通枢纽信息系统,对于加强交通管理,进一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

道路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交通管理建设的一直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交通事业发展的影响,大力推广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开展各项交通信息化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但就我国目前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现状而言,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具体实施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缺乏系统性

目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的系统性严重缺失,直接导致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的落后,其自身功能得不到发挥。忽视管理思想与理念的转变,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计算机系统可以轻而易举解决各种业务问题等错误认识的存在使得难以在交通管理中进行先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二)交通统计数据信息受人为影响严重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交通统计的指标和数据不能满足多主体、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信息化系统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保障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技术研究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使得交通管理信息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建设项目往往受经费来源不稳定的影响而被迫终止。此外,由于地区并未进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造成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不稳定,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四)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

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较少、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化管理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等因素造成的交通流参数不准确、信号控制机故障频率过高等现象是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解决现代道路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我国目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道路交通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必须完善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交通管理的功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战略分析。

(一)对交通信息化管理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保证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实施的基础,决定着交通信息化管理的质量水平。因此,完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在体现权威性、综合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明确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同时,必须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从而保证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序、持续的发展。

(二)构建健全的信息应用系统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需要构建健全的信息应用系统,并实行统一的规范标准。这就要求软硬件建设的推行必须将运管业务的规范作为基础,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优化业务设置,以保证各项工作流程能够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要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业务操作,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满足运管行业的发展需要。此外,要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

(三)确保交通管理信息、数据的安全

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通过实时检测与监控、数据备份与恢复、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病毒防护等手段的实施来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同时,必须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防护意识,避免安全隐患,确保交通信息及网络运行的安全。

(四)及时更新交通信息化管理的设备、设施

基层交通管理机关要充分利用交通管理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系统硬件设施建设,对交通信息化管理的设备、设施进行及时更新,改变其陈旧、技术水平低的现状,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五)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水平

人才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要重视行业信息化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要求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水平,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人才的使用、交流和激励等机制,建立一支交通业务熟悉、信息技术水平较高、能够适应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交通运输业管理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对于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尚存的诸多问题使得道路交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不完善,迫切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有效弥补交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推进交通信息化发展,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欧居尚.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2):96-99.

[2] 石力.公路交通主枢纽信息系统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2006,(2):141-143.

[3] 张士林,宋荣兵.谈谈如何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22.

[4] 林达铭.信息化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交通世界,2004,(7).

[5] 范正金.论交通信息化建设[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9,(2).

[6] 张士林,宋荣兵.谈谈如何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篇5: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

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道路交通需求迅猛增长,车路矛盾日益尖锐。道路交通拥堵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已成为制约城市功能发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道路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1.1 道路交通拥挤,出行效率不高

随着交通出行量的不断增大,市区道路交通堵塞路段增多、堵塞区域苦熬大、车速下,交通出行时间增长,出行效率下降;支路系统不健全,交通量过于集中在干线道路而引起主要节点出现堵塞;道路网应变能力差,遇事故极易引起大范围交通瘫痪。

1.2 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交通需求空间巨大

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车路矛盾日益加剧,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近490万辆。统计数据显示,私人小汽车已占小汽车保有量的80%多,私人小汽车出行量逐渐逼近公共交通。这种快速的增长势态,将会给已经拥挤不堪的道路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

1.3 道路供给空间有限,道路结构存在不足

受北京中心城区布局的制约,道路供给空间有限。北京道路面积率已达到18.5%,距20%的规划上线仅一步之遥,与伦敦(35%)、东京(23%)、巴黎(25.6%)等国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道路修建在不断进行,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北京市道路已有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早晚流量高峰期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北京市路网结构中,东西向主干道多,南北向主干道、次干道和联络线少,导致东西二、三环路拥堵最为严重。

1.4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公共交通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换乘不便、公共交通运力不均、车内拥挤、舒适度差、运营速度低等。换成问题突出,地面公交之间、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有的换乘距离过长,换乘不便。公共交通主要换乘点的平均换乘距离达到255米。

1.5 停车问题突出

基本停车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市区范围内各类停车泊位先比庞大的机动车数量而言严重匮乏。据统计,每辆民用机动车拥有的停车位仅占有0.67个。停车秩序混乱,占路停车现象严重,特别是占用人行道河自行车道停车现象极其普遍。

1.6 交通公害问题日益严重

虽然今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调整,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北京仍然是中国环境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正逐渐成为北进市区的主要污染源,并且成日益严重的趋势。机动车为其对整个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在逐年上升,有些指标占到50%以上,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所致。

1.7 市民交通意识不强,交通违章现象较多

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仍然不足,部分市民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较差,交通违章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没有民警管理的路口,各种车辆抢行,甚至不按灯行使、行人任意横穿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化技术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传统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特别是在城市路网持续超负荷运行而又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状态下,任何交通矛盾、管理工作中的细微不足都将被交通流量的高饱和度迅速放大,极有可能引发大范围交通拥堵甚至导致交通顺时瘫痪。科技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有交通管理科技应用基础上,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科学交通管理的系统性、集成度,扩展科技手段应用覆盖范围,形成规模效益,是充分挖掘道路资源,科学调控交通流量,缓和车路矛盾,提高城市路网交通运行效率和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城市交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技术保障。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现有子系统在连接和协调上存在不足

北京市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大部分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管理需求单独开发,主

要在部门内部运行,导致各部门的系统相对独立,缺乏协调。另一方面,北京市交通信息化标准(尤其是接口标准)发展滞后,各子系统采用的进口技术和设备多来自国外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标准,对现有系统的集成和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3.2 现有子系统工程不够完善、应用不够充分

北京虽然已建成一定规模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但是大部分子系统由于建成初期技术程度和建设条件的限制,系统智能化功能不完全。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重新开发新系统取代旧系统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许多应用一直保留着最初开发的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对系统管理和运营的经验不足,系统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有待对其应用潜力进行挖掘和利用。

3.3 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虽然近年来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巨大,但由于发展较慢且缺少历史积累,同时交通需求迅猛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均呈现出不足。随着北京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日渐增加。

3.4 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有待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有代加

交通信息化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非技术的软环境对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协调机制、配套法制、产业政策、教育宣传、投融资管理等。但北京市在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前期,对这些方面的考虑不是很充分,这带来了当年现有交通信息化系统的部分问题,也给将来交通信息化发展设置了障碍。

3.5 国外技术和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北京市的交通特点

北京市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应用的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而北京市交通流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混合交通流,特勤交通等,对北京市特有的交通现象的研究不足使得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难以完全发挥其预期作用。提高北京城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效应着力点研究

4.1 路面科技系统规模效应需进一步提高

北京交通管理科技实施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北京车路矛盾持续加剧,交通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现有管理系统覆盖范围不知足,尤其北京远郊县区域科技设施严重缺乏,城乡区域信号联动控制体系尚未建立,北京大量新增道路缺乏有效的科技管理手段,无法实现连续诱导、管控,科学交通管理整体效益难以发挥。亟需继续推进科技系统规模化、系统化建设,全面扩大科技系统建设规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系统,从根本上加快建设速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控效率和服务水平。

4.2 信息化资源整合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部分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的整合集成设计,系统采集数据处理不充分,系统间信息融合程度不高,科技系统各自为政、独立应用的局面还广泛存在,系统互相联动、协同作战的效果还不明显。不仅造成了系统应用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增加了系统维护和使用上的不便。例如,指挥调度集成系统,由于受通信协议制约,交通信号控制信息、旅行时间系统的实时交通数据无法接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指挥调度系统的整体应用水平。因此,加强信息化系统资源整合也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一个侧重点。此外,基层实战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系统的实战效果。

4.3 打破部门界限、注重协同工作

交通管理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这一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欧洲各国亦是如此。正因为交通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所以才会出现部门之间在职责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与运行管理恰恰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同合作,部容许互相割裂、彼此独立。在确保交通运行安全高效及方便出行的目标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工界限,建立一套相互合作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举措。

4.4 制定发布标准,培育相关产业

交通信息化的本质是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而交通信息服务的过程就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过程。欧洲多国开展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推进之所以能到到今天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群众的局面,主要是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制定了全欧洲统一的道路交通信息发布编码标准,他规定了道路交通事件、拥堵状况及天气状况等地描述标准,从而使欧洲所有的道路交通

篇6: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

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管理及发展道路研究

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正向产业化方向稳步推进.本文概括了电子废弃物的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处理电子废弃物的现状.遵照循环经济理念,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在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作 者:张钰 刘应宗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环境保护科学 ISTIC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年,卷(期):32(6)分类号:X3关键词:电子废弃物 管理 循环经济 产业化 再生利用

篇7: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浅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急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我国的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中来,因此,必须加强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全面提升整个交通行业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道路交通量急剧增长,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公路网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现象。

通常来讲,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交通负荷,使道路通行能力适应交通流的要求。降低交通负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网络容量,以达到降低交通负荷的目的。通过道路建设解决交通问题往往是人们首选的措施,但是,道路交通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也很长。而且当道路网络基本完善后,新建道路能产生的网络运输效益就已经非常低了;二是控制交通需求的管理,通过控制、限制、禁止某些交通方式的出行,减少出行量,以达到降低道路交通负荷的目的。三是交通系统管理,通过一系列的交通组织、交通设施控制交通流量,使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于均匀,这可有效地避开交通阻塞时刻及阻塞地段,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与建设道路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核心是信息化建设,即道路交通综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二、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公路管理信息化工作。对建立全国公路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同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研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逐步推广应用,为道路管理决策科学化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部分省份逐步开发完成了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系统,并实现了联网收费、电子不停车收费。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其次,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第三,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往都是根据经验和上报情况为主进行决策,加强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的余地。因此,应开发与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公路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必须立足高起点

高起点的规划,是实施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交通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各个分系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立公路基础信息库、运输企业库、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统筹、集约、便民等因素,以整合、升级为主,改造、新建为辅,并注重与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为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规划既要体现综合性、权威性和计划性,明确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又要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2、统一规范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3、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

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加强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交通管理机构的积极参与,只有将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才能调动积极性,增强紧迫感,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各级交通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这就有必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篇8: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论文

据有关机构研究表明, 全球每年有1 500万人在交通意外中死亡, 近些年来, 我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到300亿元, 由于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也高居世界之首。据公安部统计, 2006年, 我国共发生交通事故37 871起, 死亡人数达89 455, 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9万起, 造成3.7万人死亡, 所以交通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网络的普及, 使得信息化成为常态迅速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交通信息化也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其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同时信息化在我国交通安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交通安全信息化是要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实现各类信息的全方位采集、筛选和科学分析, 从而实现科学的调度与决策。

目前, 我国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 国道主干线公路通信管道3.27万公里, 铺设光缆2.92万公里,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勘察、管理等领域。信息化在我国交通安全方面的体现主要有:智能监控系统、GIS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应用、信息融合技术等。

1智能监控系统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智能监控系统是以指挥中心为集成平台, 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的、开放的系统、可视化的管理综合信息服务软、硬件平台。目前, 我国正在大力促进智能监控系统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道路监测部门建设了由承载车、路面破损图像采集子系统、路面破损定位子系统、距离传感器、图像数据处理子系统等共同构成的路面破损自动检测系统, 从而实现智能监控系统对交通安全的管理。智能监控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路面状况、安全隐患, 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对地震、风力、路面开裂、变形以及超载的状况有良好的监控作用。智能监控系统通过采用网络传输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事件自动监控技术实现对各种灾害事件、道路交通事件等数据的实时监控, 从多方面优化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实时监控;同时智能检测系统通过对其他子系统信息的集合, 实现对各种数据的综合掌控, 能更有效、更迅速、更准确、更可靠地反馈路面实时的信息。

但是由于我国智能监控系统刚刚起步, 还有很多地方不成熟, 如前端监控设备的不完善导致采集信息的不完备;智能监控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网络技术无法满足信息传输的需求等等。为此,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 建立强大的数据管理平台, 形成统一的数据库, 最大限度地调节、监控道路结构设施, 发挥既有设施的潜力。

2 GIS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应用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是指地理信息系统, 是一种为了获取、储存、检索、空间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信息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是能够将空间和属性信息结合起来, 从这两个方面对现实对象进行查询、检索和分析, 并将结果直观地表现出来。GIS系统不仅能为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灵活展示所有路段的交通安全现状, 同时还能够通过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丰富的专题图像显示, 实现交通安全信息管理的信息化, 提高分析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从而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 和发达国家相比, GIS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特别是信息数据资料标注不统一、信息管理混乱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GIS系统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GIS的交通安全信息系统, 从而达到改善我国交通安全现状的目的。

3信息融合技术在交通安全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融合是指多源信息综合处理技术, 主要包括数据层面信息融合、特征层信息融合和决策层信息融合三个方面。信息融合技术在交通安全智能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卫星定位-航位推算系统 (GPS-DR) 。GPS-DR定位系统使用车轮编码器测量车速, 光视学陀螺仪测量车辆坐标系的偏航频率, 滚动俯仰, 传感器测量滚动和倾斜, 由GPS测量车辆位置。信息融合技术不仅能扩大时空搜索范围, 提高目标可探测性, 更能提高时间或空间的分辨率, 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降低了系统的投资。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融合系统中算法的选择问题。

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社会己深入到各行各业,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信息管理系统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在不断更新。目前, 社会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有极大的期待, 对信息管理系统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成功率己变得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的日益推进, 城市道路拥堵也日益严重, 交通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建立我国道路安全系统, 我国必须要加大信息化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建立健全道路安全信息数据库系统, 促进我国交通安全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福忠, 刘红军, 丁明柱, 等.基于GIS技术的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系统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 2008 (6) .

[2]印洪浩.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2) .

篇9: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

一、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一)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意识比较淡薄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道路工程的建设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并且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工具的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单位开始采取较为传统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从而不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观念不仅会影响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而且也会加大人力资源的负担。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如下:第一,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可以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第二,要设立多个部门,并且多个部门之间要进行层级管理;第三,在时间的磨合下,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

(二)比较缓慢的管理机制

由于交通运输部门各级管理机构比较独立以及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系统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从而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一些单位将原来的纸质文档变成了电子档案,但是这些档案中收录的信息不规范以及不完整,最终不利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缺乏先进的硬件设备

一些单位的相关技术设备不先进以及不专业,这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够,并且投入资金所买来的设备不能够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有一些部门会出现多个人使用一台电脑,并且电脑的配置比较低,这就会使得工作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比如:当基层工作人员要进行信息输入的时候,会经常发生死机以及重启的现象,从而会减缓工作的进程。

(四)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由于现有资源信息所属的部门是不同的,因此信息资源难以综合利用起来。现阶段,由于缺乏完善的网络建设,这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查阅信息资源,最终会影响服务社会和及时信息公开功能。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整合以及共享资源,如果缺少这一点,整个信息化建设就不能够被整合起来。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运输开始信息化,但是由于共享资源比较少,因此要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实现资源共享,最终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投身到信息化的建设中。

二、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以及具体的措施

(一)确定合理的目标

在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目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交通运输管理是一项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工程,并且在设计构思以及改进思想等各个方面中存在一定的前瞻性。与此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且要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可行的战略目标,从而能够促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现阶段,由于受到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个部门之间要进行配合以及相互协调,最终能够为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网络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平台。

(二)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机制

为了能够促使工作的顺利发展,这就要不断创新机制。由于机制的合理性会影响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及合理程度,从而能够促使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得以顺利进行。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交通运输相关部门要以新的面孔以及新的面貌来促使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提出者,并且政府在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而能够制定出科学的、统一的政策以及发展方针,防止出现一些各个部门以及单位各自为营比较混乱的现象。在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我国相关单位要充分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机制,从而能够确保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先进技术的产生以及应用都与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培养高素质以及具有业务水平的信息人才,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信息化建设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得建设进程得以加快。在实际工作中,实施人才战略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工作,这样能够促使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各个单位要引进高技术的人才,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立足于长期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投资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取决于资金。然而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以及政府要建立科学的资金投资制度,并且要扶持以及投入相关的项目。与此同时要制定科学的制度,并且在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经费中实行专人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以及监督,这样做可以避免挤占的现象。在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我国要立足于长期的发展目标,从而能够促使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现阶段由于受到科技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要不断加强改革,并且要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从而能够使得信息化管理水平得以提高,最终能够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忠.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关键部位施工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9)

[2]许秋平.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职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交通企业管理,2010(02)

[3]冯志刚.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与交通运输的监督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1)

篇10:浅论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现有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这种体制给交通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便,并总结我国一些交通体制改革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交通体制改革管理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和城市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交通建设也越来越繁华,相应的交通系统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中国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1]。然而,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已经认识到要改变现有的交通问题,决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改善交通“硬件”—如道路、立交桥、交通附属设施及其用地等,而应同时给予交通“软件”—交通规划、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决策及其机制等给以足够重视,只有“软硬”兼施,才有可能找到解决城市交通难题的途径。

1.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中心城市不断推进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部分中心城市还初步建立了“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或“一城一交”的综合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管理部门交叉和职责关系不顺的问题,交通行政管理的职能转变迈出了重要步伐,交通运输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目前总体上形成了三种管理模式[2]。

模式一:传统的多部门交叉管理模式,由交通、城建、市政、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交通运输实施“多部门交叉”管理,如南京、昆明、福州、南宁、杭州等,共有18个城市。模式二: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模式,由交通部门对公路和水路客货运输、城市公交和市域范围内的道路客运进行统一管理,如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西宁等,共有8个城市。

模式三:“一城一交”综合管理模式,即由交通部门对交通运输规划、道路(城市道路和公路)和水路运输、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的行业管理,及市域内的铁路、民航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等进行统一管理,如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深圳、武汉等,共有10个城市。

2.我国现行交通体制的弊端

2.1 现有交通执法体制需要改进问题

现行交通行政执法体制中, 各地方交通主管部门的区域性“块”与各执法门类垂向的“条”相对独立, 在交通行政执法中,各行其是, 自我封闭, 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 一是条与条分隔,“依法”直属设立于各级交通行政部门下的各执法机构, 相互间缺乏有效协调;二是条

于块分割, 尽管是在同一交通系统内, 但多数执法门类都“依法”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对应的“条”式机构, 结果是客观上强化了各执法门类的“条”, 加固了多头分散执法体制;三是“块”与“块”分割, 在全国, 交通行政法被各块“依法”分割而不统一, 以及存在地方法规超前于交通部规章的局面。这些情况是中央政府的政策能量与效力逐层耗散造成的。在现行的体制当中, 每一层级都有其产生正熵的机制, 这就造成中央权威和中央政策能量逐层递减。在这一过程, 管理熵会逐渐增加, 管理效率会递减。执法体制的膨胀、老化, 必然会使体制内部结构性磨擦系数加大, 从而产生内耗、能量衰退, 反应能力减弱[3]。

2.2我国现行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是集建、养、管、征为一体,公路管理部门既行使部分政府管理职能,又承担公路养护具体作业,同时还负责对养护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计划经济,它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它的弊端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目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持计划经济模式,事企不分,管养不分,不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养护队伍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低,难以适应公路发展的新形势;管理方式陈旧,效益低下;养护机械化程度低,养护技术水平低;养护经费严重短缺,公路超期服役现象相当普遍[4]。

2.3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弊端

现行的运输管理政策不适应, 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弱化。随着广大农民、个体加入道路交通运输业, 道路交通运输的组织形式发生根本变化。专业运输企业逐渐萎缩和转型, 实行承包经营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名存实亡个体运输已占据了运输主要市场, 但个体运输一直没有纳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的范围, 缺乏有效的管理, 成为交通事故多发群体[5]。

2.4 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弊端

中国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1999年全国公安交通警察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 412860 起, 造成83529 人死亡, 286080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达212401 万元, 万车死亡率为1515。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列世界第一位, 万车死亡率接近于发达国家的10倍。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存在以下根本性的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概念不清,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体,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存在部门利益驱动[6]。

3.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1 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当今港口行政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解决港口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从全国港口来看,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名称、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行政规格、编制员额、管理职权等不统一、不规范, 五花八门。二是《港口法》明确港口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和维护、工程质量监督、规费征收等属港口行政管理职能, 但由于《港口法》相关配套规章滞后,故港口行政部门执行《港口法》难以适从, 港口行政部门管理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有许多港口在操作《港口法》过程中遇到港口规费征收难度大, 港口建设费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三是港口规划、岸线和陆域、水域使用审批时过长, 往往港口行政服务步在经济建设发展之后,造成一些港口工程项目未经审批就已开工, 竣工不经验收就先投产试生产运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看在眼里, 但又缺乏管理权限, 在港口管理上显得乏力, 根本问题在于港口管理体制。

港口体制改革完善, 应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港口部门当今, 改革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有以下方式。一是要按照《港口法》理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称谓。统一称谓是一个行业规范化的要求, 也是管理规范的重要标志。二是要按照《港口法》尽快理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编制统一。改革完善港口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不是为了赶时髦, 适合政治口味, 而是在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引领下, 顺适市场化发展趋势。三是港口规费征收应为政府投资港口公共设施提供稳定资金。港口规费征收意义重大, 既解决政府口岸和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的资金,而且维护港口经营秩序, 这是亟待解决的大事情。四是中央、省对各地重要港口建设项目的审批要加快要放宽[7]。

3.2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3.2.1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体制存在的许多问题,由于运营管理滞后、投入不足, 有些路即将通车才开始研究管理问题, 使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机构配备及管理制度不能及时到位, 增加了运营管理的调整时间, 造成了先进的管理设备与管理体制的不协调、与相关的政策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8]。

高速公路养护体制也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有关报告:“维修不足几乎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提供者的普遍性且代价高昂的失误。例如, 维修良好的铺设道路路面在重新铺设之前应能使用10~15 年, 但缺少维护能使它在使用一半的时间后就严重损坏。世界银行援助的道路维护项目的收益率几乎比道路建设项目高出一倍。在过去10 年中, 用于及时维护的120 亿美元支出可能节省了非洲用于道路重建的450 亿美元支出。”然而, 在目前高速公路养护经费投入上, 各地都不同程度上表现投入不足。

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也存在着问题,一是项目审批把关不严, 在全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了缺乏统一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力度不到位等现象,使一些地方在高速公路融资的动机和机制上出了问题。二是产权事实上虚置, 高速公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目前我国各高速公路的主要管理模式, 而在各地的具体操作中大量的情况是融资主体和

建设经营主体也是分离的。三是缺乏退出机制。

3.2.2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认真规范收费公路管理。一是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 抓紧研究统贷统还制度的实施问题。二是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通过政府回购、统贷统还等措施,解决普通公路收费站点过多和收费标准过高的问题, 减轻社会和群众负担。三是要严格规范经营性收费公路的设立和管理。凡设立经营性收费公路, 都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投资者, 做好资产评估和审批, 不得违规转让收费权。在投资或转让协议中, 要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履行的养护义务、提供的通行服务和安全要求。四是要提高收费公路管理工作中的透明度。在设置收费公路、制订收费标准和年限时, 要采取听证、公开征集意见等方式, 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使收费标准更科学, 更合理, 更有利于收费公路的健康发展。

完善特许经营管理。为了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管理, 需要尽早出台有关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的管理办法, 在推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还要有创新性的新思路。可以借鉴意大利的模式[9]。

实现政企分离, 改革政府监管模式。李庆瑞[10] 结合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政府监管模式的经验, 提出, 政企分离是我国实现高速公路监管关键性的一步;通过成立独立的高速公路政府监管机构实现对高速公路运营公司的总体指导和具体监管;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获得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权的经营者;监管机构应注重发展新的监管体制并在监管过程中尽可能兼顾高速公路的网络性和社会公益性。

创立融资退出机制, 防范投融资风险要控制风险就要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制定风险退出的标准, 退出的程序和退出的路径等。只有建立完善的健康的机制, 才能改善高速公路融资市场结构, 使高速公路融资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发挥正常功能, 优化高速公路融资主体的总体素质, 提高高速公路公司的营运质量, 维护公平、高 效、透明的融资市场秩序, 建立高速公路融资退出机制是高速公路融资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高速公路融资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11]。

3.3 水运管理体制改革

3.3.1船舶检验管理体制改

改革开放前, 我国船检业务线一直由国家船检局负责。1986年, 国家船检局下属的船检部门开始作为独立法人, 以中国船级社的名义开展业务, 1988年成为国际船级社协会的正式会员。1999年8月, 国家进一步明确中国船检局与中国船级社实行“ 局社、政事分开” , 船检局与中国港监局海监局合并组建国家海事局, 行使对船检业务的政府管理职能中国船级社则承担船舶及海上设施的具体检验和分工。从此中国船级社正式划出水运政府系列。

3.3.2 水上安全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我国水上安全管理体制层次不清、事权不明的现象,2000年6月, 国务院转发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施方案, 重新界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水域管辖分工, 实行“ 一水一监、一港一监” 管理体制沿海包括岛屿海域和港口、对外开放水域、主要跨省区内河长江、珠江、黑龙江干线及港口, 由交通部统一领导和管理除上述水域之外的内河、湖泊和水库等其他水域的水上安全监督工作, 由省区直辖市政府负责。根据上述方案, 交通部在沿海和内河干线沿岸省区市陆续建立了长江海事局与省市地方海事局, 由国家海事局实施垂直统一领导和管理。

3.3.3水运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交通部水运管理主管司局曾经过数次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交通部撤销运输管理局, 分设水运司与公路司, 分别主管全国的水运与公路行业。2000年, 交通部下发文件, 进一步明确各司局的主要职责和分工。其中, 水运司作为我国水运行业主管司局, 其主要职责共计项, 涉及水运立法工作, 水运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 水运市场准人、资质审核、经营行为、规费管理工作, 引航、理货的行业管理工作, 等等。在处理相关司局职责交叉或分工的意见中, 明确了引航的行业管理由水运司负责, 海事局实施对弓航员的管理水运口岸开放由水运司提出开放计划的审定意见, 海事局负责口岸审批管理工作[12]。

3.4 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了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我国铁路设施的这次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所有41 个铁路分局,并根据铁路网布局和客流货流集散的实际情况,从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出发,新成立了太原、西安、武汉3 个铁路局。加上原有的15 个铁路局(公司),全国铁路共设立18 个铁路局(公司),所有铁路局(公司)实行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早在1994 年,铁道部就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在运输、工业、施工系统选择了11 个试点企业,其中包括2 个铁路运输公司,将大连铁路分局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将广深铁路公司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次改革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铁道部实施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改革,二是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3]。

3.5 民航体制改革

民航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使政府的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也就是把属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实实在在地、毫无保留地归还给企业,同时依法行政,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并努力管住、管好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务,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方法来规范企业行为,对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促进整个行业朝着安全、高效和健康的方向发展[14]。

随着我国入世以来,原有的交通体制已不能和国际接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原有的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通过对交通体制的改革,可以促进交通体制和谐发展,利国利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玉宏.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 2005,(1):103-106.[2] http:///idx/gd_news/2009-03/17/content_5313135_2.htm,《深化中心城市交 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机构网, 2009年03月17日.[3] 吕长红,陈炜炯,综合执法: 交通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改革与发展,2006.5:58-60

[4] 赵宝平,我国现行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及其改革方向探讨.交通标准,2005.1:22-24

[5] 龚文,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相关间题的研究.综合运输,2000.11:12-13

[6] 付锐, 刘浩学等.关于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框架的探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3:86-89

[7] 孙军,改革完善港口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统一高效服务港口部门.港口管理,2008.9:48-49

[8] 张金榜.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9] 周国光.完善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管理的政策研究.交通企业管理, 2007 ,(01).[10] 李庆瑞.我国高速公路政府监管模式改革的思考.中外公路, 2007 ,(04).[11] 徐锦栋,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改革论坛,2002.7:142-143

[12] 李洪君,王杰,我国水运管理体制改革简论,中国水运.观察与思考,2003.8:6-8

[13] 滕勇,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成效.商洛学院学报,2002.12,22(6):79-81

上一篇:农远工程多媒体投影教室管理制度下一篇:班级足球激励加油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