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2024-07-03

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共8篇)

篇1: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改革单一的同步教学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同步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优组合,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为此,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将表现为:

一、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国外的小班化教学,在90年代出现于我国,并相继在京、津、沪等地得到发展。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体系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主张为小班化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小班化教学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了。

小班化教学,从本质上看,它就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式,但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它具有:班级规模小小班化教学一般不超过30人,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更加讲究,师生间关系更加密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特点,使得小班化教学具有“四利”优势:即,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温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要求教师要彻底打破局限性大、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压制学生发挥个性空间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因人施教。同时,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与人合作、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宽松学习环境和气氛,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参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如,分组辩论、游戏竞赛活动、角色表演活动、图表示意活动、配唱活动、实际操作活动等。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3.自主学习

德雷克斯认为,所有学生的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目的,学生总想获得认可,其行为也倾向于达到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小班化教学的推行已成为世界教学改革浪潮。虽然人们对它的有效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小班化教学也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如,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硬件条件等。但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班化教学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与提高教师综合素

/ 3

质和水平,而且它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知识结构更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化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对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是班级授课制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是对传统学业评价制度缺陷的改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看作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有益探索。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已构建了一些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模式,当然在实践中,各地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概言之,主要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反馈矫正与分层提高等步骤和内容。这样的模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合分结合、动静协调、全员参与、各有所得”16个字。

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尊重学生差异到适应学生差异到利用学生差异,从目标确定到目标达成到整合评价,从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到深化教材,不仅有“分”有“合”,而且“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前后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因果,整个模式既吸纳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又兼容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长,还能够接受多层次多学科的实践检验,它是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是我国中小学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另一种探索。上世纪50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这一基础上,让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迅速提高个性社会化的程度,并对学生掌握学习的智力技能也是十分有利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着不需要教。”如果教师能起好主导作用,学生就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学习。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口号,经常鼓励学生当“小教师”。例如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好教学计划,上一两次指导课,以作示范。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走上讲台进行讲课。如果“小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走下讲台,与教师磋商。这样做,教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则从模仿到创造,形成了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重视学生的小组学习

要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除了必须在“教师—学生”的系统中,把“权威—服从”的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还必须在“学生—学生”的关系中提倡小组学习,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这种互助合作的关系还应当为了逐步发展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断变换合作的形式。在实际的 2 / 3

操作过程中,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①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②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⑨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④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⑤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自觉合作——和而不同。

总之,要提高教学课堂效率,适应当前教改的新形势,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模式,运用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活动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在改革的浪潮中,各种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层出不穷,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选择哪种教学组织形式要看教学是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教授什么样的内容,教学对象的水平怎样等。并且,任何一种课堂教学形式都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而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 3

篇2: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行,美术新课程也和其他学科一起走进了学校,步入了课堂。广大美术教师为之欢呼鼓舞,觉得有了施展的舞台。然而真正地进入美术课堂时,要把全新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时,感觉到以前的教法应该改革创新了。因为师生角色改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美术课堂是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现结合自己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美术课教学的创新。

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相互沟通的基础

在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改进,教师角色的转变,老师与学生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建立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命体验。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会发现学生自身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常常被学生的创造精神感动。教师教学中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过失、而这更能带来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根据平时上课的体验,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该任课教师,学习起来就格外用劲,这说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放下教师的身份,和学生交朋友,走到他们的心里去,才能够被他们接受。对表现好的学生督促其戒骄戒躁,继续前进;对成绩相对较差的,要真心帮助他们加倍努力,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希望很大,感到温暖,迎头赶上;对顽皮的学生,要引导其聪明才智用于学习,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闪光点,扎实努力;对安分的学生要提示他们开动脑筋,活动思维。为此教师的所作所为将受到学生的尊敬,从而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微笑”教学,兴趣讲解,使学生总有收获

微笑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温馨的教学环境。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笑容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接近老师,乐意接受知识的传授。当教师面带微笑的走进课堂,学生更认真听,达到更好效果。美术课是一门视觉艺术,所以必须用眼睛观察,在认真学习美术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尽量用实物(静物素描)、范画、照片,尤其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录相、电脑、多媒体„„动用一切可视影像,强化感官,能够增强课堂容量,使课堂信息多样化,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化宏显微、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情景并存,对学生的能力有帮助,能够及时反馈,让他们接受新的信息,学到新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课堂做范画也非常重要,在同学们多次反复画不好时,老师一定要示范,必须让学生用“眼”看。教师在演示中必须笔笔到位,重点讲解。例如:中国画教学是中学生接触不多的课程,中国画重难点怎样执笔、用墨,什么是中锋、侧锋,这两种笔锋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墨法中的浓、淡、干、湿、焦,这些知识技法,现场示范几次一看就明白,光靠嘴说是绝对不行的。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勇于探究

色彩亮丽的美术课本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一定的趣味性、导向性,使学生一接触便进入意境,以强烈的求知欲去自觉的参与和探求新知识。情境是美术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审美注意的好方法。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新异的事物,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如:初三年级美术活动课,设计运动会会徽,上课时先放本班学生入场的镜头,然后展示各种比赛场面的各种运动图片,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了运动场上,情不自禁的哼起了运动员进行曲„„作业评价时,老师为设计最佳者颁奖,在《运动员进行曲》中,老师把奖牌挂到学生的胸前,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创设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起到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

学生大都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这就是所谓的“童心”,因此,课堂教学中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课堂中,师讲生听、师画生看、师问生答、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这种课堂呆板、缺乏活力的教法已经不适宜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我在上《我们的画展》一课“中国画装裱花边”时,在启发学生用多种手法设计装饰花边环节中,先让学生猜左手中的图案与右手中的白纸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出,此时我慢慢地把右手中的白纸攥成一个纸团,学生一下看出,大声喊:“老师手中纸上的圆圆的图案是用纸团蘸着颜色印出来的。”我趁势启发学生:“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设计装饰图案的工具呢?”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想象,回答道:“可以用橡皮、萝卜、肥皂刻出单位纹样,蘸色盖印,也可以用松枝、菜花、卷起的布条的剖面蘸色盖印完成。”除以上设计方法以外,还引导采用民间扎染技法,平面构成法,电脑设计等进行设计。学生在一种开放、好奇、开创的课堂气氛中,当起了小小“花边设计师”,设计出一幅幅动人的装饰图案,在讲解花边的构图方法和基本规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事物制作成美丽的国画装裱花边图案,学生做的各具特色。

五、巧用“激励”,提高兴趣

激励是各科老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美术课生动活泼,有实效性。我在平时上课时常用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一)融通式激励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第一堂音乐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美术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通融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情感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二)勉励式激励

这是美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绘画作业,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内在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发挥,画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生硬的口气,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进行泼墨练习,用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用毛笔蘸墨加水,侧锋卧笔在宣纸上行笔,浓淡关系掌握不好,多练几次就可以掌握了。”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效果比较好,大部分同学对泼墨的浓、淡、干、湿、焦掌握比较扎实。

(三)参与式激励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这样的备课是从校本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称心。

(四)期望式激励

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有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鼓励,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稍差的,论过适度,表扬其优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期改变缺点和不足。

六、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特长生

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美术课的补充和延伸,同时,它也是拓宽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技法,发展特长生的一个有效渠道。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而有针对性的参加相应的小组。我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成立了素描速写小组、国画小组、书法小组,并先后在上级举办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近几年,这些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上高中考大学。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优势,最终使他们的兴趣变为自己的技能本领,但是,兴趣小组活动中,如何保持学生兴趣的永久性,使学生始终富有激情的参加某一项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

2、避免学生盲目的选择。

3、注重因材施教。

4、强调循序渐进。

5、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注意到以上几点,学生课外小组的辅导,就会取得较好成绩。

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过程中,美术课堂创新教育大有学问,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注入创新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担当起创造型教学改革的重担,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新课改形式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

孙常青

篇3: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课堂融入程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全面开展的主要目标。

一、三种常见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优缺点分析

(1)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较为传统,因此,很多学校都采用这类组织形式。该种教学形式的优点表现为:容易操作,对于教学场地和使用的器材要求较低。此外,教学开展也较为容易,因为对师资力量的要求也不高。但是该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缺陷:第一,无法满足学生能力的差异性。所以,能力高的同学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相反,能力较弱的学生又学起来有些吃力。第二,无法满足同学兴趣的差异性。运用同一种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对该种项目缺乏兴趣,那么就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提升。第四,教师在课堂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学是单向和垄断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机械地模仿练习。第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面和较高的要求。但实际上,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如果其讲授内容非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同一年级打破班级界限重新编班进行选项学习。这是一种具有提升价值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学校开始寻找一种符合新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很多学校的基础建设,尤其是体育器材方面的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师资队伍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类教学组织形式也绽放其很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如下:1更加人性化的教学。分班选项学习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重新选项编班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2能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学习,真正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一到二个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终身受益。3能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让对体育运动有理想和抱负的学生得到深入锻炼。4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5能够将教师擅长的教学内容和方向以及教师具备的特长充分发扬光大。

(3)打破年级界限重新编班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开展的场地器材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这种方式在很多学校,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选择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较少。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学校的设备要求和资金要求较高。

二、实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表现的是教学思想所反射的教学秩序。实现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旧的教学模式完全摒弃,融入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开创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新局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现代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如何“学习”,而不是如何“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充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选择合适恰当的组织手段与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注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避免受到传统教学大纲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在当今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将固有的班级模式打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级教学,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也是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渐发展质的变化,所以会有更多的学校开展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篇4: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是初中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学习兴趣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导致课堂教学成效较差。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科学地对实验教学进行组织,从而将学生对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保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成效,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新课改指导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探索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以学生为主,提升对科学探究的重视程度

物理新课标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从而满足素质教育对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述与大气压强有关的教学内容时,在以往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先对学生进行实验展示,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从而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阐述。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充分尊重,学生被动接收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牢固记忆,对知识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教学成效并不理想。所以初中物理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得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从而将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初中物理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以往教师实验演示转变成学生实验探究。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或者到图书馆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对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的现象进行观察,并且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学生在实验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活动,此阶段教师需要维护课堂秩序以及保障学生的实验安全,但是不能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进行过多干扰,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大气压强有初步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要求学生就自己的实验心得与体会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初中物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对大气压强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通过假设、实验、论证等环节,不仅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影响。

二、加强生活与物理教学的联系,从物理课堂走向社会

物理新课标中要求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考虑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可以明确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生活与物理教学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呈现,同时还能使学生将目光集中到课堂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对气化和液化的物理知识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进行讲述:同学们,在炎热的季节中,冰镇可乐是你们的最爱。你们有没有发现,将冰镇可乐放在桌子上,没过多久可乐瓶身周围就会存在大量水滴,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教师还可以带一瓶冰镇可乐要求学生观察。这样的物理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发现物理知识就在他们周围,物理世界是多么的神秘、有趣。

三、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

物理新课标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初中物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去,并且在教师实验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师在对实验进行组织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保证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证物理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促进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对新课改要求有深入了解,以学生为主,加强生活与物理实验教学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巴彬,贾之兰.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3):15-17.

[2]孙慧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5(4):102-103.

篇5: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学习评价

在学习小组中开展新教学组织形式读书报告会,告诉大家他所知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答:

一、个别教学

这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典型形态是私塾教育,其根本特征是 “一对一(或几)”,个性化,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其根本特征。

二、班级授课制

这是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对象与焦点,其根本特征是“一对多”,即一名教师在课堂内同时对多名学生进行施教。

在我国古代的“分斋教学” 是班级授课制的最先形态,如北宋胡瑗的“分斋教学法”,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 等。

1、“分斋教学”

北宋胡瑗主持湖州州学时,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则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在“分斋教学”的基础上,胡瑗还实行了“分组教学”,他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和各自基础把学生分组,讲课前先由学生自习,然后由教师召集讨论。讨论的方式或由学生各述所学,教师从旁指点,提示纲要;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当大家解答完后,教师小结;或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2、“讲会制度”

“书院讲会”开始兴起,其中,东林书院的讲会较为典型,它定期举行,每年一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个人为主持,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讲授时,与会者“各虚怀以听”,讲授结束,相互讨论,会间还相互诗歌唱和,成为明清书院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回溯与当前反思》)。

3、我国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倡西方式的班级授课制 在西方,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

后来出现了“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课堂授课制度的变体形式。

三、复式教学与现场教学

这是两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1、复式教学

同单式教学(即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合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教学)相对。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特点:

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

2、现场教学

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特点:

 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使教学丰富多彩。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完本节后,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与方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日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

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是当代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核心内容。当代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改进与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合一。

2、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微观组成单元是什么?

答:

1、“班”(组)常常被视为教学的基本人员组成单位,班内包括小组和个人等,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既可以在固定的一个班内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变动的班内(如走读)开展教学活动。

2、“课” 它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构成形态,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单元,“课”是师生共同栖身其中的教学活动时空。

篇6: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校本管理,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思想,在国外教育管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校本管理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和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有效教学诸因素的统整、重塑,通过校本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成为当前新课程向纵深方向推进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课题。

一、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内涵及现实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在20世纪上半叶开始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目前,我国对有效教学的内涵理解各异,其中,钟启泉、崔允漷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相对,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学生原有认知和情感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维持或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情趣、认识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所有教学行为,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1]。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就是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挖掘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切实的教学范式来实现有效教学,发动、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利用群体智慧,形成科学的行政制度、规范和管理方法,引导、组织、服务、调控、发展教师专业行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热情,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反思意识、研究意识,需要教师思考在专业发展、教学方式转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水准和管理能力。同时,有效教学需要学校在管理方面探索新的方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因而对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是和谐统整有效教学的各个因素,使其能符合教学的规律,实现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有效,乃至高效。因此,要使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落到实处,就要研究影响有效教学各个要素,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尤其要研究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因素。

1.校长责任因素

校长作为校本管理的主要决策者与执行者,对校本管理的理解与执行关系校本管理活动质量的高低。因此,校长的管理意识与做法对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科学化进程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校本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更加重视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和形成,以及体现办学理念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实施校本管理,对于校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校长作为学校法人,敢不敢承担责任,对其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都是一种考验。敢于承担责任,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就能发展。瞻前顾后、想要权力、怕担责任,或者为所欲为、滥用权力,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发展[2]。

2.教师素质因素

教师的以下素质影响着有效教学的开展。首先,是自主发展意识。由于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自身必须能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课程的建设共同发展,不能年年都是相同或相似的教学行为的重复。其次,是协同工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佳的教育,教师之间要资源共享,相互汲取营养,提高教学效益,有协同意识和协同能力。再次,是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正确的教育理念,解读教材的能力、统整教学资源的能力、把握和调节学生心理与情趣的能力、教学设计与作业评改能力、课堂管理与组织能力、学习管理能力、评价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对有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

3.学生的自主程度因素

学生的自主程度不仅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程度的关键指标,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自主表现在观念和行为等多种方面,也从多种角度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1)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使学生懂事明理,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完善充实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认识和自我情绪的调控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情趣、学习行为和学习意志。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与技能基础。毋庸置疑,学生的生活体验、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是巨大的。

(3)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教学就是要教学生能自主学,教学生会学,教学生能持续地自主地学。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考量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4.资源整合和利用因素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正确的认识和利用教学资源的理念。教材是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也是,同样,课外的凡是能为教学所有效利用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因此,仅限于国标教材和教参,教学效益的深广度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资源既包括静态资源,也有动态资源。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发掘、整合、利用、发展就是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认识和利用教学资源,使其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发展者,那么,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效度,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5.有机环境因素

影响有效教学的环境类型主要有学生的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班级环境对有效教学的影响程度最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师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公正民主的课堂环境。除此之外,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也是班级环境的重要内容。正如涂尔干所说,共同观念,共同情感,共同责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滋养班级集体生活的东西。

6.科学评价因素

科学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而言,主要从对学生和教师两个教学主体体现其影响作用。

(1)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和全面的。仅以分数考评学生,学生就变成分数的奴隶,教学效益的评价就会变得简单。另外,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在课堂教学细节中体现,而且要渗透在与学生的课外交往之中,要善于用评价的隐性作用影响学生,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对教师的评价。从学校的层面来看,评价就是一种校本管理。而对教师的评价会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投入,最终势必影响教学效益。因此,学校要在校本管理的理论指导之下,建立、健全教师的评价机制。

三、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策略

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而且是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是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的重要举措。具体策略如下:

1.执行国家课程基础上的校本课程管理策略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实现有效教学,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国家课时规定上课,要求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学情的评估、作业的设计与评改、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等,教师的投入必然会带来教学实践的变化,课堂教学效益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课前学习、课后的巩固与拓展也会得到教师日益科学有效的指导。

(2)大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只有与学校实际相联系,被教师接纳才能显现改革实效。其次是以同年级的学科组为单位研究国家课程的转化。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单兵作战,虽然有学科教研活动,但是,很少将研究课程的开发、利用转化为所有学科教师的统一行为。

(3)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主线是推进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分为三类:拓展型课程、环境型课程和自主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提高。环境型课程,一般是从学生的整体素养角度出发,开设的活动性课程。自主型课程,主要指学生进行的专题研究性学习课程,这

些特色课程应在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开设,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有效教学十分有利。

2.促进教师整体发展的教师管理策略

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中教师的管理是重中之重。教师的管理核心在于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要通过环境熏陶,活动促进,评价影响等多渠道改变教师的职业状态,引导教师把有效教学作为工作的重点。具体而言有以下几项措施。

(1)促进教师专业意识形成。通过学习沙龙、辩论赛、演讲报告会等形式,督促教师形成主动学习意识、自我反思意识等,让教师能向书本学,向他人学,促使教师将学习、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有效教学作好主观准备。

(2)开展长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是否大面积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是衡量学校校本教研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3]。通过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促使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同伴互助,利益分享。备课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实现两者结合必然有助于教师在教中思考,在教中成长,进而教学也会更为有效。

(3)以问题为着力点,改变教师科研状态。有效教学的科研管理要引导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困惑、渐变、反差,进而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学校要将微型课题的研究作为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这样也会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4)加强过程性评价,引导教师专注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研讨、检查、评比等活动,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科学和高效。

3.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要引导教师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讲解与活动的关系。适时、恰当、精练的有效讲解、清晰的授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同时,学生互动、参与、合作探究等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依据不同的课型,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点,设计出恰当有效的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控制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内容和效果,使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过程。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包括教师和学生的预设与生成。预设主要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或任务对各项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与设计。学生的预设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也可能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重点是了解学生生成的状况与特点,使课堂教学具有适时的针对性,同时要引导学生的自主预设与生成,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设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设习惯,使学生的生成更为有效。

(3)容量、密度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要以学生的接受、理解的程度为指标,同样,课后作业的量也要注意容量和密度。容量和密度的设计不能仅仅是数量,应该是思维量,教师要适时把握学生整体的思维进程,课上、课后才能有机调配时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效教学的原则,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因而,教师备课时在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学方式要多样,教学手段要有针对性。努力实现在一定差异基础上,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4.过程价值取向下的合作学习管理策略

这里的学习管理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对学习行为的掌控势必影响教学的结果。首先,要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品质,只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才会有效、长效。其次,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

学习、体验学习等各有优缺点,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要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根本要旨。最后,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时间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创新的保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创新的思维空间,拥有自由的学习思维是教学中极为宝贵的,也是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基本保证。

5.教学质量和社会责任为重的制度管理策略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长期的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的有效标准,这就需要校本管理通过制度管理来培养、规范、落实。首先,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效能与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责任认定与管理制度,引导、促进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形成鲜明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4]。利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就确保了有效教学不是一堂课的要求,一时之行为,而是追求教学绩效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体现。其次,要建立健全多元参与制度。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广泛层面吸取意见,使他们成为学校管理的主动参与者[5]。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效能,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育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校本管理策略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要以有效教学为重心,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效性和长期性,最终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篇7: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高二语文备课组

成喜增

我校从2010年8月新学期开始了新课改,同时开始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在座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已经带了一轮,对新课改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案一体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们这一届高二绝大多数任课老师去年8月才拿到新教材,开始新教改也不过一年多,谈不上有什么经验,我仅谈谈我们备课组这一年来的一些做法、思考和困惑,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对教学案一体化的认识和实施过程。

1.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后练习等几个板块构成,它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及流程,使教师上课更加规范有序,使学生学习不再盲目。

2.学案编订时充发发挥学科组老师的集体智慧,先由组长分配任务,每位老师提前制作教学案,利用每次学科组会议对下一个学案进行讨论,最后定稿印制。每份学案应该是全体学科组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3.学案中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但应当具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顺利解决大部分问题,难点部分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讨论是要精心组织,设定目标,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4.学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老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点拨帮助学生。

5.课后检测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学案上的问题设计要少而精,否则课堂时间会很紧张,老师质感进度,教学效果不佳。

6.课堂上要把学生做和讨论严格区分开,先做,有疑难问题再讨论,不然学生容易偷懒,产生依赖性。学案没科学完后老师应当收回检查,从中得到反馈的信息,以指导后面的教学。学生学案要装订保留以便于今后复习。7.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组老师逐渐形成了一个较有特色的“共同鉴赏,读写一体”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它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学习步骤如下: “共同鉴赏,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流程(一)、导读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生:初步感知文本,引起认知冲突。

(二)、自读阶段——赏析文本,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师: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积极思考。生:再读文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研读阶段——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各小组 倾听或参与讨论。

生:同桌两人一组对探究的问题和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提

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和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团队意识和活动能力。

(四)、运用阶段——归纳总结,读写转化,能力迁移。

师:指导学生总结,设计写作内容。

生:实践体验,写作交流。

“共同鉴赏,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步骤(一)、感知——思考

任务:走向文本,即初步整体感知文本。

(1)学习本文的目标是什么?(2)文本要说什么?

(二)、质疑——领悟

任务:走近文本,即信息的筛选和提取。(1)你的困惑在哪儿?

(2)文本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3)文本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4)文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体验

任务:走入文本,即鉴赏文本之美。(1)文本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

(2)你与文本描述的哪些地方产生了共鸣?或有什么体验?(3)怎么评价文本的观点?

(四)、应用——拓展

任务:走出文本,即对文本的拓展。

(1)它与你以前所学有什么联系?(2)它与你的生活有什么联系?(3)学习本文后对你有什么思想的启迪?(4)自主写作,交流心得。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对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实施有效地控制。防止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注重提高合作的必要性和深刻性;防止合作成为某个优等生的包场,关注学生的全员主动参与;抓准合作的时机,提高合作的时效性。

(二)、不同文体的课文应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鉴赏类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感悟——整体把握——精读研讨——写作交流——鉴赏反馈(2)文言文教学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疏通——熟读背诵——落实字句——直译检测——积淀文化——鉴赏提升——拓展阅读——写作交流

(三)、教师必须将所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避教师课堂上不提问、或自问自答现象。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学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主体,问题的解决的一般程序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与共享→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四)、学案导学,双案并举。

教师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的指导思想,设计常规教学的“教案”,并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教案”侧重于设计“教师如何教”;学案侧重于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坚持“双案并举、教学合一”。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借助教学案这一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的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条件所限,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窄、生活经验也相对很少。我们都知道“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曾加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能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努驾语言,表情达意。我在班里也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较高,但阅读范围很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成了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由于环境所限,我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于是我们想到了《读者》《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美文》等杂志。教师尽量找一些这样的杂志发给学生让他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最喜爱的文章进行讨论和赏析,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变得比以前活拨,而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变得更有自信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们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有些学生甚至反感这个要求,但我们仍坚持要求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们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如《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论语》《红楼梦》等。本学期开始我询问了一下: 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力争读500篇文章,也就是每两天读一篇。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

由于高考的关系,现在的话题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所以在“写”方面,我采取了让学生练写提纲的方式。我要求一个完整的提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步,先确定话题范围,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有哪些;第二步,从确定的话题中选出自己决定写的一个,并拟好作文题目;第三步,分层写出写作的思路;第四步,至少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证明核心观点的典型的事例。开始让学生写时,他们显得很为难,有些学生说自己简直就是绞尽脑汁去写的。因此我在批阅提纲时也格外的仔细,发现一点闪光点,我都会用笔认真的勾画出来。当我把那些提纲再发到学生手里时,我发现他们分外的兴奋,由此,我意识到鼓励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也会将其中优秀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交流分享。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做到审题准确,不跑题脱题。写作思维也敏捷了,如果高中三年能坚持练习,相信学生能在高考中写出较理想的作文。

如果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基本形成了,应该算是有着较好语文素养的学生。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说是基本达到了。

三、在运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新课标出来后,教学方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谓教无定法,到底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怎样在创新的同时继承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法?怎样让教学及有序可循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2、怎样更好地完成教学案一体化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我们曾用过分组讨论法,也曾用过自主合作法,可是大多流于形式,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反而使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一味依赖他人的坏习惯。

3、以后选修课该怎样教?学生要读150万字的课外书,时间不够怎么办?要不读对高考又有怎样的影响?

4、考试怎么考?语文知识面太广知识量太广,课改后开放性试题增加,考题答案随意性大,对教师独立思考的素养及对待参考答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更对目前语文年的考试内容提出了挑战。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功利色彩,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个宽松美好的环境?

4、在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多媒体这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如何在教学中有益有效的开展?

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课改之路,并不平坦。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无论如何,新课改都将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都将促进教师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未来的语文教育一定会比现在精彩,为人师表的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会比现在拥有更多的激情和幸福感。我对这一点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篇8: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一、以学生为主, 重视科学探究

物理新课标中提到, 物理教学要将物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 让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 在讲授《大气压强》这一章节时,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会通过演化实验, 让学生了解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然后教师再讲解大气压强的测定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学习, 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为此, 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 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将以往的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 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知识,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大气的某种现象, 并通过图书查询或者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材料, 并在实验室中亲手做实验, 让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 再通过课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周围存在大气压强的现象。在这一探索过程中, 学生从准备工作、亲身实验、与教师交流互动中, 经历了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收集资料、分析和论证等科学实验活动, 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团结合作, 这也是新课改教学理念中所提倡的。

二、在生活中发现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新课标中提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现象或者人事物作为课堂导入,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 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这条线索出发, 我们再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 要从学生周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 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心国家的科学情感。例如, 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教学初期, 我们应该先避免让学生去学习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繁琐的物态变化, 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 如晒衣服, 洗后的衣服本是湿答答的, 但是在阳光的照晒和风吹下, 衣服上的水珠逐渐蒸发, 衣服慢慢就干了, 这是什么原因?通过解释原理,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了解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应该以实际生活的事物为出发点,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周围, 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物理知识, 而利用物理知识也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 物理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鼓励学生在参与物理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大胆质疑, 深刻体验对研究科学的感受, 督促自身积极思考, 寻找物理探索中的奥秘。在日常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物理教材的知识, 还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状况、兴趣爱好、学校实际情况等, 开展各种有益的实践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激发其求知欲,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 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课时后, 学生的疑问很多, “海市蜃楼的现象该怎么解释?”、“早上出来的太阳和下午日落的太阳到底是在地平线上面还是下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及时给予表扬, 并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解释去探索, 让学生体验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引导学生做好分组探究实验

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活动中, 教师会提前告知学生实验的目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实验原理、实验结论, 学生只要按照流程反复操作即可, 这样的学习太过于被动,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印象并不深刻, 甚至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显得手足无措。在新课改指导下, 对物理实验提出了要求, 学生要通过自己实现的预习工作, 提出问题, 并进行假设和猜想, 寻找相关的资料, 在实验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也可以在实验中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而教师在组织实验活动前, 自己要先将演示实验做到熟练, 全面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样才能在学生实验中做好指导工作。不论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还是实验中的操作过程, 实验后的报告总结, 都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 这样的实验过程,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摘要:物理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科目, 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 还要重视物理实践教学活动。在新课改实施以来, 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参与物理教学活动的意识, 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培养其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文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重点分析了在新课改指导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BD/OL].http://wenku.baidu.com/view/eae54b6ba45177232f60a2d4.html.

[2]付树林, 李瑞军.浅谈高中地理新课标下如何有效组织“活动”内容的学习[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3) .

[3]宋秀丽, 王小飞.新课标下的两种教学模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4.

[4]朱湘柱, 周沛锋, 许又泉.地方理工院校开设创新与设计性实验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 (03) .

上一篇:化验助理工程师业务总结范文下一篇:驾驶培训补贴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