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

2024-06-20

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通用8篇)

篇1: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

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盛市增收节支会议精神,我局对增收节支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部署落实,及时转变工作重点,逐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提高投资效益,实现了增量增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这几年,电信建设规模很大,尤其是交换、传输、线路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很高,有时一个错误的决策或某一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会造成成千上万元的损失。面对资金匮乏的难题,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计划,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高的效益。

一、提高投资效益,谋划建设新思路

我们对交换机实占容量达不到80%不考虑扩容,并充分挖掘这20%的潜力。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落后、装机价位平稳及用户装机相对饱和等原因,我们这里一般不会出现爆发性的装机热潮,通常这20%也有1万多个号码可满足一到两个季度的放装需要,而这段时间又在现有交换机厂家供货及安装调测期内,可以满足放装需求。这样,在不影响通信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使交换机满负荷工作。几年来,我们一直以这种方式滚动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局交换机(含接入网)总容量为182,472门,实占150,290线,实装率达85%。

出局主干铜线电缆超过300对和3公里的一律改用接入网,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可以节约投资,二是提高了通话质量,三是由于用户线的距离近了,还可实现一线通及新业务的覆盖,四是接入网可模块化叠加,扩容搬迁比电缆扩容更灵活方便,五是上了接入网,机房更贴近用户群,在规划设计用户电缆时,可以在较小的范围、较短的路程内由用户向机房倒推,提高线路投资效益和用户线对实占率,六是在解决用户接入的同时,又顺带将光缆密布成网,延伸到村,为宽带业务的拓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共新建接入点或村级模块局31个,容量达36,200线,节约投资500多万元。

二、线路建设方面,我们重点抓住大对数电缆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

5万元以上的线路工程,必须由分管局长深入现场与技术人员一道反复查勘电缆路由,精确测量线路长度,合理配盘,并对施工队伍实行责任赔偿考核。在电缆线路扩容工程中,我们要求尽量不拆除小对数电缆,而是更换大一号的挂钩,让老电缆同新扩电缆同线挂设一起“服役”。

电缆的回收利用也大有文章可做。对非拆不可的大对数电缆,在拆旧工程的竣工资料及利旧工程的设计文本中特别注明利旧段落、规格、长度,并建立施工队伍拆旧利旧责任制,即某工程队负责拆的电缆还由那个工程队在下一个工程中负责使用。这项管理制度出台以来,共回收利用各种规格电缆95.5皮长公里,节约资金256万元。

三、借鉴“木桶”理论,谋划增收节支新思路

为了解决“最短木板”的问题,我们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各项管理。~年2月,针对业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借鉴邮政企业的乡邮检查体系,我们抽调一名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志“组阁”成立业务计费检查中心,代表局长对全局各项电信业务行使检查、稽核、考核、处罚权力。他们从用户计费账单的源头查起,深入程控机房、支局甚至用户家中,逐日核查当天发生的每笔电信业务,堵塞跑冒滴漏。由于检查及时得力,既抱回了西瓜又拣到了芝麻,同时举一反三,进一步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业务管理逐步走上了正常的轨道。我们还提出把装移修电话的皮线工料发放核对工作以及对农村支局的水电费、差旅费、勤杂开支费用的稽核工作统一交由业务稽核检查中心稽核,在保证装移修电话使用的情况下,每次每户装移修耗用护套线由150米下降到120米,直至100米,有的乡镇仅为80米,今年一季度支局费用开支也比去年同期下降20%。

以上是我局的一些不成熟做法,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予以改进。

篇2: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 114.8 亿元,同比增长 11.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1850 元,同比增加 317.6 元,增长 20.7%。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 万个,增产粮食 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 亿元。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 %,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 200 万吨、300 万吨和 400 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 1 / 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 1 / 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 402.5 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 公斤,比上年增加29 公斤 ;总产 163 万吨,比上年增加 0.2 万吨。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是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搞好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

进推广力度。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达到70%,果品和水产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 %和 %。品种品质结构的优化,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业效益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民增收链条。把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指导,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份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今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三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10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797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36家,年销售收入18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9家,国家级2家;全市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国内外市场,实现了增值增效。

(四)加速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79.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30多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8.7%。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

(五)认真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构筑农民增收保障体系。着眼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认真抓了中央和省、市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承包手续不完善、超限额预留机动地、合同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权益。二是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在严格执行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的同时,严格执行灾情和社会减免政策、严格落实农民负担管理 “ 四项制度”、严格控制“两工”使用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三是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补贴资金全部到农户手中。今年省政府核定我市小麦直补资金6312万元,5月下旬全部兑付到农户,补贴农户1492万户。对农业部确定的兖州、汶上、梁山65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全部到农户。四是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公共财政重点向“三农”倾斜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支出明显增长。市财政在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4000万元贷款贴息和400万元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确保每年新增的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每年科技经费的1/3重点用于良种良畜引进繁育和种养技术推广,确保按规定足额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通过认真落实政策、不断强化扶持措施,逐步构筑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

二、主要问题当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存有认识误区。偏面认为强调粮食生产安全就是回到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老路,把加强粮食生产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对立起来,没有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粮食安全主要是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精神实质,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抓结构调整的决心有所动摇,工作有所放松,力度有所减弱。二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消弱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今年以来,市场物价水平全面回升,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升,有效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当前农产品价格正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继续增长的空间很小,由于农资涨价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大大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五是农民减负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减负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两级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农村道路建设、医疗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监管不力,极易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三、下步思路与打算按照这次

会议的部署要求,认真借鉴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做好下半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 1 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动摇,坚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坚持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不动摇,坚持强力推动、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不动摇,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夏秋作物生产和管理。秋季农业生产,事关全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局。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夏秋作物田间管理,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秋季丰收打好基础。及早做好秋种准备工作。按照省的要求,围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推进粮经 “ 双扩双增 ” 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提早制定秋种规划,落实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抓好良种调剂、技术培训和资金、物资等准备。

(二)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贯穿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始终。一是抓好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落实。着眼于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专业区,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各类农业资源,本着具体、实在、可行的原则,细化实化调整措施,把调整规划落实到地块,把主导产业落实到品种,把调整面积落实到农户,把调整任务落实到干部。二是抓好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新品、名品、精品开发,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抓住价格回升的良好机遇,突出抓好各类饲养小区、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提高规模饲养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机制。一是抓龙头带动调整,重点抓好 100 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产销合作组织建设,帮助其完善经营机制,搞好产加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抓市场牵动调整。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抓好农村市场的规范改造和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的专营专卖,抓好农产品保鲜、仓储、运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为重点的销地市场开拓,改进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产销直挂、配送销售、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三是抓服务驱动调整。以农业信息、科技推广和培训及市场营销服务为重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四是抓典型拉动调整。集中抓好 30 个农业特色强乡镇、500 个带头村和一批带头户,总结经验,采取组织报告会、交流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典型推广。五是抓督导检查强力推动调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继续坚持向县市区派驻督导组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组成由市几大班子领导和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的督导组,到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协调帮助搞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

(三)抓紧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牢固树立抗大灾的思想,高度警惕,切实抓好防汛工作。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包工程安全责任制,抓好各种防汛应急预案的落实、防汛物资准备和抗洪抢险应急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工程、重点地段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和除险加固,搞好河道疏浚和田间排水系统的疏通,确保排水畅通,防止发生田间渍涝,确保安全渡汛。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抓好各项防汛措施落实的同时,结合夏秋农业生产,努力增加投入,组织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积极争做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

(四)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出重点。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民绿色证书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特别是输出定向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管理和服务,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确保实现“万人出境、40 万人出省、60 万人出市、100 万人大转移”、实现劳务经济收入 45 亿元的目标。

篇3: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

一、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为林农建起了绿色银行

2002年以来, 廊坊市紧紧围绕“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目标定位和“以绿色造特色, 以特色造优势”的发展理念,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世行贷款以及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 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高速增长。

2002年以来来共完成造林13.3万公顷, 相当于前4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到2009年底,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6.7万公顷, 林木绿化率达到40.7%, 森林覆盖率达到22%。其中96%以上为个体造林, 目前全市个体造林户达15万户, 千亩以上那个大户53户, 百亩以上造林大户1 000余户。据统计, 每667平方米林地按年产1.5立方米木材计算, 每667平方米年经济效益可达1 000元, 我市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产值近35亿元。林业已成为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随着林业的大发展, 特别是通过农田林网建设, 有效地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可使粮食增产15%左右, 使廊坊市每年可增加粮食1亿公斤以上。

二、林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大幅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1. 区域布局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 廊坊市通过“631”农业结构调整, 果树面积大幅增加, 到目前, 果树面积稳定在6.7万公顷, 年产量达50万t, 年产值达7.2亿元, 每667万平方米平均经济效益700元以上, 高者可达3 000元以上。廊坊市果树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果树成了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通过区域调整, 全市形成了中部优质热杂果、精品葡萄、优质梨生产基地, 北部优质苹果、草莓生产基地, 南部金丝小枣生产基地, 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格局。

2. 品种结构的调整。

近几年, 大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实施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改优换劣工程, 推广无公害果品生产。引进了黄金梨、中华玉梨、黄冠梨、晚秋黄梨、红宝石李等30多个果品名优品种, 如利用大梨树高接换头技术, 使地产甚至绝产的大梨树得到了更新。到目前改劣换优面积达到3 333公顷, 大大地提高了果品的经济效益。永清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黄金梨, 实施改优换劣, 面积已发展到100公顷, 每666.7平方米平均收入3 000元~6 000元, 通过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 使无公害果品面积达到了1.3万公顷, 年产优质果品15万t, 增加产值6 000万元。

三、林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全市林业企业共有2 734家。其中种苗企业639家, 花卉企业230家, 果品加工企业3家, 果品储藏9家, 人造板加工企业946家, 家具生产1 715家,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4家, 森林旅游1家。林业企业从业人员共有25.57万。涉林企业总产值达到85.9384亿元。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如果品储藏业中三河市福成集团, 种苗、花卉业中的三河燕赵园林公司、固安县京南花卉第一村、广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林木加工业中的金秋木业、洪宽木业等企业龙头, 基本上实现了龙头带基地发展、基地促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如被誉为京南花卉第一村的固安南王起营村, 随着绿化工程龙头大户和绿化苗木销售龙头大户的不断发展壮大, 带动了全村农民的增收致富, 到目前全村种植花木333.3万公顷, 年产值超过5 000万元, 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四、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为农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空间

全市初步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于一体的林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模式有:优质种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人造板加工+家具生产与销售的模式, 如文安、香河的林板 (家具) 一体化等;优质种苗基地+花卉生产企业+农村经纪人销售网络模式, 如固安的花卉生产与营销等。一些产业化经营模式, 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地联在一起, 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如文安唐头村实行公司+农户订单模式, 营造速生丰产林386.7公顷, 将三四年生的幼树按市场价预定给板厂, 公司和农户签订了协议, 建起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这种模式, 农民省去了销售木材的后顾之忧, 公司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实现了“双赢”。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蓬勃发展的林业, 已经成为廊坊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1. 林业结构调整还不很到位。

主要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二产业比例过大, 第三产业比例偏小。

2. 龙头企业仍存在综合实力差的问题。

目前来看,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开发的高新产品少, 如文安人造板业存在的总体规模大、企业单体规模小的问题;企业综合生产水平还较低, 包括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管理水平、营销网络等还不配套;龙头对林农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3. 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强。

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如打井、办电、灌溉等基础设施投入还比较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 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品牌意识差。

廊坊市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还很低, 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还非常小。其根本原因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 造成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5. 产业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引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缓慢, 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六、几点建议

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应突出抓好商品林培育、果品、花卉、种苗、木材加工及森林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1) 推进果品业上档升级。以果品内部结构调整和无公害果品生产为重点, 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加快劣质低效果园改造速度, 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 (2) 积极发展高效花卉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 依托京津市场, 抢抓奥运商机, 大力发展高效园区花卉, 重点抓好三河、香河、固安和环市区四大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即三河市彩叶高档花木生产基地、香河县以优质百合为主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广阳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以仙客来为主的盆花生产基地、固安县牛驼镇优质花木生产基地。 (3) 强化种苗业发展。大力发展良种壮苗, 稳定现有面积, 提高苗木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种苗业向规模化、良种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4)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加快林板 (家具) 、林纸一体化进程, 构建“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把木材加工业发展成为我市实力雄厚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依托左各庄新型环保科技园区及人造板交易中心、胜芳钢木家具城、香河家具城, 积极引导现有人造板和家具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改造, 通过实施机制和科技创新, 实现企业的上档升级。 (5) 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把森林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加大以森林培育为主体的各类公园、示范区、保护区建设力度, 把廊坊市森林旅游业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

2.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龙头带动农民增收。

(1) 引进培养人才。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高科技人才, 为企业发展增加活力和动力, 从而保证企业在优质高效的状态下运行。同时, 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 保证产品的高水准、高站位, 实行标准化生产, 打造名牌产品。 (2) 创建和发展各类组织。大力创建和发展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减少生产风险的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 如林产行业协会、果品协会、花卉协会、人造板协会、家具协会等组织;同时大力培育创建拉动林农共同致富的林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以龙头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 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1) 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以林业实用技术培训、业务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为重点, 加强对林农、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广大林农、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交流和普及, 为农村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 抓好示范点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蹲点、建点、抓点, 发展一批林业科技应用示范基地, 形成全市林业科技示范网络。

4. 强化依法治林, 为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等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防火宣传, 搞好林地卫生;加强林木采伐管理、木材运输和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规范木材市场经营秩序。 (2) 抓好病虫害防治、检疫。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和除治体系建设。

5. 强化领导, 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篇4: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篇5: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

电信分公司关于执行《电信条例》有关情况的

汇报

--------县电信分公司总经理

各位尊敬领导、朋友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电信全体员工向多年来给予电信热情支持、无私关怀、诚挚关心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县电信分公司是在2000年

9月公司化改制完成并于2004年6月随省、市公司上市时成立的,现有前端、后端、管控三个管理部门,5个二级生产经营单位,下辖14个农村营维分部。全县有固定电话交换网点67个,装机容量13.5万门,现有客户10.8万户。营业服务自办网点67个,代办网点12个,共79个营业网点。直接从事电信服务的从业人员达235人,遍及全县城乡,农村平均约每6个村有一个营业网点,就近向客户提供电信服务,背负着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抗震救灾、防汛应急、党政专用通信等普遍服务的重任。

五年来,电信面对日益激烈的通信市场竞争环境,我们在认真学习《电信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条例有关内容具体落实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并自觉地把它作为开展经营活动和进行通信建设的基本准则,取得明显成效,使依法治企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电信条例》宣传深入人心

从2000年《电信条例》颁布以来,在条例的学习贯彻不断深入时,我们高度重视学习贯彻《电信条例》,把它作为促进企业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成立了学习贯彻《电信条例》领导小组,建立了宣传网络,对全公司学习贯彻《电信条例》进行研究、部署,在思想上进行广泛动员,使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识学习贯彻《电信条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把学习《电信条例》列入员工学习培训考核计划,并要求各单位把《电信条例》作为电信企业开展经营竞争的基本依据,做到认真学习领会,融会贯通。

为了达到学习宣传目的,电信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电信条例》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制订学习、贯彻《电信条例》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要求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培训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电信条例》培训班,把学习贯彻《电信条例》作为企业普及电信法律知识、推进企业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使《电信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各项管理制度深入人心。同时,根据电信领域最新法制动态、电信企业发生的典型案例,及时编发电信快报给各单位员工学习。

我们还对《电信条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学习,掀起学习贯彻《电信条例》的热潮。如结合电信条例的学习,先后举办6期《电信条例》培训班,邀请省、市电信分公司法律事务部人员工进行《电信条例》讲座,并对新分配到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了上岗前的法律培训,组织员工参加省市电信公司《电信条例》考前辅导学习,在定岗考试时增加《电信条例》的相关考题;我们还组织了多期《电信条例》知识讲座,并邀请法律专家讲授了合同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增强了员工的法律素质。同时在全县电信各大营业厅都张贴了电信条例,悬挂宣传横幅,给用户分发宣传资料,依法经营管理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2、以《电信条例》为准则管理企业

依法治企的关键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好企业。《电信条例》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和各项通信建设的基本准则,因而利用《电信条例》管好企业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公安电信在学习宣传好《电信条例》基础上,认真贯彻好《电信条例》,并以《电信条例》为准则做好企业各项经营服务工作。公司严格按照《电信条例》规定的业务种类、条件、程序和方式依法经营,自觉接受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电信服务质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面而优质的电信服务,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在提高电信服务质量方面,为保证各单位确实履行《电信条例》中的电信服务要求,消除因电信服务问题产生的纠纷和投诉,我们以《电信条例》为依据,对各类业务单式、旧企业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清理,并组织人员开展了服务工作质量大检查。同时,自觉开展服务创新活动,设立10000号客服中心,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电信服务,建立了快速响应体制,解决修障难问题,采取窗口打印、发电子邮件、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免费为用户及时提供电话清单。并完善投诉渠道,方便用户投诉和咨询,树立公安电信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的良好形象。

篇6: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

一、目前我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10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2.9亿斤,位居全省前5名;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农副产品出口创汇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25元,比上年增长20.4%,位居全省第24位。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多年来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其主要标志是:

(一)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两个小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全县每年新增棚室面积1万亩以上,累计建设规模以上温室小区160个,棚室总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常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每年新建畜牧小区50个以上,全县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81个,畜牧小区畜禽饲养量占全县饲养总量30%以上,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30万头、38万头、80万只和2600万只,年肉蛋奶总产量35万吨,已成为全省畜牧生产大县。每年植树造林新增5万亩以上,全县有林面积达58万亩(含果树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5%,木材蓄积量达155万立方米,常年水果产量达7000万公斤。到目前,我县棚菜、畜牧、林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以粮食、花生、棚菜、水果、速生杨木林、畜牧养殖为代表的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生产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种植业已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生产标准,有1/3畜产品达到了无公害标准,“百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到目前“三品”认证已达到62个,面积200万亩;167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农产品检测中心站建设通过省专家组验收;“三品”生产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全县有农田灌溉水源92615处,水浇地面积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7%。全县农机拥有量11800台,农机总动力62万千瓦,完成机整地面积182万亩,完成机播种面积168万亩,完成机收获面积45.3万亩,综合机械耕作面积达到395.3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3%。建设高标准粮田4万亩,加强了地力建设,实现了桥涵、林、井、路的综合配套,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龙头企业牵动效益逐步显现

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2007年创产值28亿元,上缴税金8285万元,企业利润1.76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建成一批具有影响的龙头企业,集饲料加工、种鸡孵化、蛋鸡生产、下架鸡屠宰为一体的飞龙牧业有限公司;集肉鸡孵化、肉禽饲养、肉禽分割为一体的宝龙肉禽有限公司;集肉羊饲养、牛羊屠宰分割、黄牛市场为一体的辽宁绿源肉业有限公司;集生产高级宝丽板、天然贴面板、细木工板为一体的辽宁福山木业有限公司;集花生果、花生仁、花生油为一体的辽宁绿色芳山有限公司;集花生油、花生蛋白粉为一体的辽宁弘圣花生产业有限公司;集玉米渣、小米、高粱米等为一体的锦州健身米业有限公司。我县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格局逐渐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节不断拉长。

(五)农产品流通体制基本形成,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粮、畜、禽、菜批发市场12个。其中,蔬菜批发市场4个,蔬菜远销东北三省及京津等地;畜禽市场4个,畜禽产品远销广东、香港等大中城市;杂粮市场2个,历家、姜屯杂粮市场已成东北最大的杂粮市场之一,其销售量和销售额居东北之首;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2个,促进了农产品的有序流通,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有各类农民专

业生产合作社35个,专业协会57个。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

全县建水厂已达69个,已有6.2万户、20万人饮用安全自来水。全县通油路村188个,总里程500公里。全县已建沼气池7081个,秸秆气化站2座,全县农村使用新型生物质能源户达7531户。已有237个村,57677户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覆盖率达到了82%以上。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常驻农村人口的100%。全县文化广场已达78处,文化长廊96处,为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存在主要问题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和经济双重因素制约。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从我县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民发展生产,特别是用于棚室小区和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建设所需资金不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包括农业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的渠道窄,一些龙头企业规模小,拉动能力弱,同农民联结机制不健全。

四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要求更新、更高,迫切要求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磨擦型农民。

五是现行土地政策制约现代农业的进程。一方面,现阶段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强,发展规模化生产,土地相对集中很难。另一方面,发展棚菜和养殖等现代农业小区,急需土地划块归方,但土地调整十分困难。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双增升位”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县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县域经济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树立工业化理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固有模式,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创新服务方法。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要注重培育典型、宣传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创新责任和激励机制。县领导及县直部门继续实行帮扶责任制,乡镇村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身上,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二)用现代基础设施装备农业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发展以“两区”为主的设施农业。我县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全县蔬菜产业基本实现设施化生产,2008年—2010年,新增棚室设施面积7.5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新增标准化小区1200个;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每年发展50个,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使羊、猪、禽、牛、特种动物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200万头、3000万只、50万头、60万头(只)。二是实施“百万亩灌溉工程”行动计划,以开发水源为重点的水浇地工程,每年新发展5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100万亩,同时搞好三河(羊肠河、东沙河、绕阳河)治理和友邻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是增强拦蓄降水能力,发挥抗旱作用。三是实施“百万亩速生杨木林基地”行动计划。每年营造面积达到6万亩,争取实现10万亩,绿化万树村庄50个,实施平原绿化

工程2处。四是实施“全国最大两梨水果生产基地”行动计划。每年完善建设“两梨”标准园5万亩,新栽果树1万亩,果树秋整地1万亩。五是继续实施再生能源建设,每年完成户用沼气池2500个,大中型沼气池3个,对有条件的村建设秸秆气化站。六是加大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每年面积不少于10万亩,经过几年努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

(三)用产业化形式经营农业

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发展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以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培育壮大绿色芳山、弘圣花生、新兴精米、健身米业、跃进饲料、飞龙牧业、福山木业、龙兴木业、宝龙肉禽、绿源肉业等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完善建设粮食、花生、肉禽、牛羊、林产品等5大类农产品加工体系。走“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发展农产品订单生产,建成比较稳定的对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重要拉动作用的产业链条体系。走“企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地安排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实现企业和农民双增收。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一个产业建一个协会组织的目标,在现有黄瓜、甜瓜等协会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高效农业研究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协会,发挥其在引导生产、强化管理、产销衔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科技指导和销售服务的纽带作用。四是在巩固提高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姜屯、历家杂粮,大虎山、段家、四家子蔬菜,沈屯生猪,英城子牛羊批发市场的规模和标准,完善功能,提高知名度,成为黑山农副产品集散地。五是夯实基地建设。继续扩大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畜禽基地建设规模,采用国内外名优新品种、先进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生产。

(四)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

用先进科技逐渐替代传统资源的投入,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是加大农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每年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少于100个。二是县、乡、村三级强化对农民的培训,达到每户都有一名科技经营农业的明白人。三是突出抓好“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培训,完善已经认证的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每个环节、每个季节都要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全面提高,达到懂“三品”生产,会应用“三品”生产技术,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四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推广队伍。全县形成县有技术推广中心、乡镇与乡镇间有区域所、村有专职技术员的科技推广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技服务体系。承担起全县的科技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的重任。

(五)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推动农业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因地制宜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发展各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发展棚室、畜牧两个小区用地上,要通过有偿转让、自愿串换、全民公决等形式,预留足发展建设用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积极发展非公有制造林,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探索推进中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私建公助“的原则,加快农民个体、股份制水利事业的发展。

篇7: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

XX

银行根据《XX

工作的通知》,认真学习并积极总结,现将

20XX

我行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开展情况

(一)为确保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开展,我行成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行长任组长,副行长、行长助理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统筹协调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负责牵头组织执行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负责协调配合监管部门及总行相关部门做好通知落实工作;负责组织展开自查;

负责牵头处理网点上报的可疑交易情况及风险账户、重大事项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上报领导小组;其他涉及电信网络诈骗的事项等。

(二)建立及完善账户

管理相关制度。

一是我行认真核实,严格执行实名制管理规定。

根据《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我行在客户开立银行卡前做好在核心系统联网核查工作,对于不能识别身份的要求客户

出具驾照、户

本等辅助证件,杜绝为客户开立假名、匿名账户。

二是在开卡数量方面,我行系统自动控制个人名下开卡数量不得超过

张。

对于同一代理人,要求其代理开卡不得超过

张。

前为止,我行存量客户

中无客户

开卡超过

张。

(三)协助做好涉案账户的查询工作,防止风险事件发生。我行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涉案工作的及时查询、紧急止付、快速冻结等查控工作。

(四)加强对柜员预防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教育。

我行不定期在晨会、专题培训会议中进行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分析,进一步提高柜员预防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我行以营业网点为宣传阵地,在营业厅悬挂警示标语、张贴防范提示等方式,积极营造防范电信诈骗的氛围。

在20XX年

月,我行开展了

以“严厉打击电信网络新型犯罪,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员工深入居民社区、广场、超市,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海报及条幅等方式,积极主动向客户

及其周边商户、居民普及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知识,增强了公众维护自身权益、远离电信网络犯罪的意识,赢得了一致称赞与好评,也树立了我行在社会的良好形象。

(六)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为有效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我行高度重视,严格落实职责分工,同时建立奖惩并举的制度。

截至目

前,我行未发生需严肃查处及通报批评事件。

二、20XX

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一是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理念,严格落实问责制度。

我行将按照“有问必答、有诉必接、有案必查、调处高效、文明服务”的承诺主题,加强组织领导与沟通协调,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权益。

二是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业务培训,提高认识,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纳入综合目

标考核范畴,与业务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

三是要加强社会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报刊等渠道广泛宣传金融知识,增进社会公众对现代金融知识的了

篇8:关于*电信局增收节支情况的汇报

一、基本情况

定西市辖6县1区, 总人口29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5万人, 占89.3%。总耕地面积772.3万亩。近年来, 全市立足人均耕地少、气候干旱少雨、发展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 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 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典型带动”的发展思路, 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中医药、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 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精准化、现代化的农民增收之路。2014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增长12.6%。

二、取得成就

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 定西市抢抓国家大力实施各项惠农政策的有利机遇, 通过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农合、新农医保、贫困救助等一系列惠农项目, 农村行路、看病、上学、吃水、用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农村脏乱差现象初步遏制, 生产条件、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农民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㈡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目前, 外出打工是定西市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增收途径, 也是农民应对建房、娶妻、上学、就医等大开支的唯一出路。随着劳动力成本逐步提升, 一些有专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工, 开始承揽自己熟练的劳务工程, 他们中的佼佼者已逐步成长为小包工头或劳务中介人, 开始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 成了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也有一些开始返乡创业。劳务输出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 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㈢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定西市因地制宜大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培植了马铃薯、中医药、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2014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这三大产业。

1.马铃薯产业方面。全市2014年种植马铃薯288.6万亩, 总产量、贮藏能力、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0万吨、350万吨和60万吨, 实现总产值120亿元。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上获得的收入就占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2.中医药产业方面。2014年种植中药材136万亩, 总产量、饮片加工能力均达到30万吨, 种植加工总产值113亿元, 年交易量90多万吨, 完成交易额249.5亿元。农民从中医药产业上获得的收入就占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

3.现代畜牧业方面。2014年, 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440万头 (只) , 肉蛋奶产量达到27万吨, 实现总产值120亿元。

㈣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定西市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的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全面整合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以工代赈、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 立足新农村区位条件, 大力发展村域经济, 积极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 不断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突出、村容村貌整洁、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依托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全市按照“整合项目, 聚集资金, 整体打造, 综合示范”的思路, 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新班子“五新一好”总体目标, 着重把握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两个核心”, 狠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配套”, 示范片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 示范片已成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展示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对全市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8%以上。

㈤培育带动主体促增收

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扶行动, 积极推进农村区域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全市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规范发展, 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民增收。

三、存在问题

㈠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粗放型、低效率的状态, 仍处在农业生产初级加工阶段, 产业化水平较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

㈡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严重制约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㈢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农民“出行难, 环境差”及农村“规模小、布局乱”等现象仍较突出。水利设施仍需加强, 骨干水利工程灌面有限, 相当部分小微型水利工程老化严重, 抗旱防洪能力较弱。

㈣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据统计, 定西市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7%, 加之各类农村适用技能培训与市场经济、劳务需求、农村现状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大多数农民缺乏应用新技术、新机具和外出打工的职业技能。

四、对策建议

㈠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全方位推进扶贫攻坚

抢抓中央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和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政策机遇, 认真研究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2012—2016年) 》和中央、省、市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 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以更大的敏锐性和紧迫感吃透政策, 着力争取更多的支农惠农项目,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多元化培育增收产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㈡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立足定西市三农现状, 多措并举, 努力扶持农业发展。一是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兴修水平梯田, 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二是坚持因地制宜,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继续采取压夏扩秋, 倒茬复种, 扩大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等有效措施, 在二阴山区种植马铃薯、蚕豆、中药材, 在浅山区种植全膜玉米、穴播小麦, 通过集中连片、规模种植, 稳定提高土地单产。三是发展山区蔬菜产业。抢抓国家大力扶持高原夏菜种植的有利机遇, 加快无公害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 引进高产、优质、抗旱品种, 不断扩大山区蔬菜面积, 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注重培育产地市场, 辐射带动发展芹菜、莲花菜、白菜等露地正茬蔬菜和夏收后复种蔬菜。四是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依据地域特点和产业基础, 加快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产业发展, 努力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五是加强农技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 完善服务机制, 将技术服务与利益挂钩, 鼓励农技人员领办服务实体或承包产业园区, 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大力示范推广集约化育苗、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综合增产技术, 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㈢强化培训引导, 进一步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劳务输出是农民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广阔、适应性较强, 能有效增收的现实选择。因此, 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头等大事, 常抓不懈。一是抢抓机遇, 把扶持农民打工赚钱作为“双联行动”的重要举措、促进农民尽快脱贫;二是根据劳务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切实从组织领导、奖励扶助、跟踪服务、人文关怀、有组织输出等全方位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科学制定符合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培训计划, 支持农民经纪人创办实用技能培训班, 扎实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工技能;四是积极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全面落实定西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 加大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力度, 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让更多务工能人回乡创业, 吸纳更多无法外出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㈣加快土地流转,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和必然要求, “土地不流转、农业难发展”。要解决农业人多地少的根本问题, 必须正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造成的农业“失血”和“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尽快制定出台定西市的《土地流转实施办法》,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搭建土地流转平台, 规范流转程序, 完善相关政策, 以着力推进土地流转为抓手和突破口, 加快盘活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资源, 促进耕地尽快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稳定增加农民土地收益。

㈤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心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阶段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稳定和发展, 最终走向城镇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选择。一是明确中心村发展定位, 选择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产业优势明显、有辐射带动和发展潜力的村,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二是增加对中心村财政扶持力度,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心村的点定到哪里, 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就配套到哪里”的原则, 结合全市正在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全面整合新农村、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合理调整村庄土地空间布局, 农村建设用地应首先满足中心村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需要, 加快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 逐步缩减自然村数量。四是立足中心村区位条件, 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合理选择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发展路子, 培养新型农民, 围绕农产品加工、运输、包装、分类、贮藏、销售等加快兴办企业, 积极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 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不断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㈥健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上一篇:供水维修部门工作计划下一篇:企业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