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预习同步练习题

2024-06-29

最后一课预习同步练习题(精选5篇)

篇1:最后一课预习同步练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

①踱步________②哽住________③诧异________④惩罚________

⑤祈祷________⑥气氛________⑦似的________⑧膝头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________dū学②干cuì________③________ào悔

④________hú涂⑤________zhuàn钱⑥________yào匙

3.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4.形似字注音组词

晴( )________喊( )________

倩( )________减( )________

靓( )________缄( )________

悄( )________赚( )________

峭( )________谦( )________

俏( )________嫌( )________

5.《最后一课》的体裁是________,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的作品。其创作的背景是__________。

6.指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

A.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B.“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C.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

D.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7.“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这是因为( )

A.这些人来检查韩麦尔先生的教学质量。

B.这些人以前没好好上学,想来补课。

C.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老师四十年来忠诚服务的感谢和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D.他们来参加家长会。

8.分别体会下列语段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例句仿写

例句: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仿写: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只要_______________,就好像__________________。

篇2:最后一课预习同步练习题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0.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第一段插入对镇上人物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画线句中的“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作者特意写钟声,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篇3:最后一课预习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惩罚(chéng) 胳膊(gē) 鸟窝(wō)

B.征发(fā) 懊悔(ào) 祈祷(d?o)

C.宛转(zhuàn) 纵身(zng) 干脆(chuì)

D.皱边(zhu) 督学(dū) 奴隶(lì)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紫腾 宛转 操练 忠诚 责备 B.礼服 绉边 领结 磨损 口齿

C.摇晃 督学 视查 穿戴 钓鱼 D.晴朗 赚钱 宁可 纵身 戒尺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力)

B.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C.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亲昵的称呼)

D.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声气阻塞)

4.依次填人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1)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 地说:“快坐好……”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 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

(3)天气那么 ,那么晴朗!

A.柔和 暖和 温和 B. 暖和 柔和 温和

C.温和 暖和 柔和 D.温和 柔和 暖和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B.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

C.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6.分析下列破折号的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

(2)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

7. 在划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手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

8.课文中说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专心画“杠子”的孩子们,这说明( )

A.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B.韩麦尔先生的课讲得太风趣幽默了。

C.金甲虫孩子们玩腻了。

D.韩麦尔先生的激情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9. 对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及对主题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B.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上最后一课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C.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整体感悟

1.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韩麦尔先生是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文中写到他在最后一课穿上了节日盛装,如何理解他这一反常行为?

3.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硬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钟声响了意味着 。

2.“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 。

3.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 )

A.“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

B.因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又传来号声。

C.韩麦尔先生因上最后一课劳累过度。

D.最后一课结束了,德语将要代替法语了,韩麦尔先生无限悲痛。

4.面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先生的极大悲愤、痛苦是通过描写他的 、来完成的。

参考答案及点拨

一、1.C 点拨:“转”应读zhu?n,“脆”应读cuì。

2.D 点拨:A项“腾—藤”;B项“绉—皱”;C项“查—察”。

3.C 点拨:“那些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

4.D 点拨:注意根据语境选择同义词。

5. A.拟人;B.比喻;C.反复;

6.(1)解释说明(2)递进(3)解释说明

7. 示例:(1)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2)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点拨:句式一致,意思相近连贯即可。

8.A 点拨: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即可。

9. D 点拨:从课文内容可知,两人均为主人公,因此其余三项是错误的。

二、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亡国命运的打击、老师爱国热情的感召。

点拨: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

2.老师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明了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

点拨:从主旨角度把握。

3.受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与教育,对老师无比崇敬。

点拨:结合主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即可。

三、1.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

点拨:从“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可以看出时间已经到了正午,放学时间到了。

2.普鲁士兵收操了,普鲁士占领法国。

点拨:和前文照应的一句,暗示了社会背景。

3.D 点拨:结合主旨理解即可选择正确答案。

篇4:最后一课的预习资料

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当我们读到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个短篇小说时,不禁这样提出问题。

这其中肯定有着某些东西,仍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和借鉴。

当然,首先因为作品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容易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所理解的。故事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题材。这次战争虽然是从普皇与法皇拿破仑第三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战争的后期,普军入侵法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战争就属于反侵略的性质。在祖国危急的关头,爱国主义热潮高涨。阿尔封斯·都德也应征入伍。在战前,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小东西》和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很受读者的欢迎,后者以他故乡的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在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方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散文诗般的描绘中,流露了作者深深的乡土之恋;前者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写他青年时任小学教师时的经历,在亲切自然的叙述中,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作者所特有的幽默感。现在,战争生活给予他新的创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给予他强烈的感染,这使他写出了《月曜故事集》中一组著名的爱国主义的短篇,其中有的是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讽刺军事将领的卑劣无能,有的是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在这里,他原来局限于日常生活的视野扩大到民族的范围,创作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这一组作品中,《最后一课》是最为优秀的一篇。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一个短篇能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在一个短篇里如何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并把它表现得深刻动人?

这需要艺术家的匠心。

在这里,作者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说的特点,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他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痛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巨大的非常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的生活进程积聚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都能表现出某个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任何一颗露珠都能反映出太阳的光彩一样。这就需要选择,需要集中,需要典型化,需要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并善于选择足以表现这一本质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所选择的正是集中表现了这一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断:这是最后一堂法文课,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祖国的语言了,小孩从此要学异国统治者的语言了 !作者的这一选择,使得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最后的一课表现得再鲜明不过了!而小中见大又使这“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作者把社会意义巨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就把一个小学里的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于是,这一日常生活的场景就显出了庄严的非常的意义,这里的每一个普通的细节都具有了一种动人的力量,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铺陈。

作品的主题非常鲜明,作者要表现的就是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并没有从严肃的民族感情写起,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却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完全从一个儿童的精神世界出发,写出小主人公如何怕考问、如何想逃学的懵懂无知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最后的一课给予他精神极大的震动,并由此而开始觉醒,对祖国的语言依依不舍,对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深为悔恨,对沦为奴隶的民族保住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有了认识,小主人公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的悲痛,对读者更有至深的感动。同样,作者在作品里也并没有对外国占领者进行直接的谴责,只是在少数几个地方写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以后不许再学法文的命令,他让自己的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1885年11月26日致敏娜·考茨基的信),他通过对小学师生和村里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的具体描写,使自己对侵略者的揭露和谴责更为深刻有力。

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止一个,是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来的,虽然着墨不多,但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作者不是对他们进行铺开的全面的描写,而是选择了他们在最后一课这动人的一刻的反应,突出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表现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作者也没有把这些人物描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是把他们表现得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如韩麦尔先生,他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不够尽责的地方,但是,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身上都激发起某种崇高的情操,这就使他们成为动人的正面艺术形象。都德是一个笔端饱含感情的作家,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他总是以一种柔和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并且以同情的态度加以描写,因而他的人物描绘能给读者以亲切之感,《最后一课》也具有这一特色。

篇5:高二必修五语文第一课预习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栾②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③。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战国策•魏策二》)

【注】 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必甚病之 病:损害

B.栾水啮其墓 啮 :侵蚀

C.出而为之张于朝 张:设置

D.意者羞法文王乎 法:效法

解析:病: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困苦。

答案:A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3分)( )

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是群臣的谏言。②是惠子讲述的周文王的话。

⑥是对惠子的评价。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周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解析: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

答案:C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

(2)先王一定想稍微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要老天下大雪。

参考译文:

魏惠王死,安葬期已定,却逢天下大雪,积雪数尺,破坏了城郭,将要准备修栈道去下葬。大臣中很多人规劝太子,说:“雪这么大,却举行丧礼,人民会感到很困苦的,国家的开支恐怕也不足,请求改期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你们不要再说了。”

群臣都不敢说了,就把这件事告诉给犀首。犀首说:“我没有什么说的,对这事大概只有惠公可以吧!请去告诉惠公。”

惠公说:“好吧。”便驾车去见太子,说:“葬期已定了么?”太子说:“是的。”惠公说:“从前周王季历葬在楚山脚下,漏流的水冲坏了墓穴,棺木的前头也露出来了。文王说:‘唉!先君一定是想见一见群臣、百姓吧,所以让水流了出来。’于是他把先王的棺木挖出来,在朝堂上给它搭起灵棚,让大臣朝拜,百姓也都来拜见,三天以后改葬。这是文王的礼仪啊。现在葬期已定,雪下得很大,有好几尺深,很难举行葬礼,太子因为要及时下葬,不顾困难,这岂不是稍嫌急躁了吗?希望太子改期。先王一定想稍微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要老天下大雪。就改变葬期吧,这是文王的礼仪。如果这样还不去做,或者是以效法文王为羞耻吗?”太子说:“太好了。那就延缓葬期,另选时间吧。”

上一篇:感恩的心感谢有您抒情散文下一篇:旅馆员工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