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设计10

2024-06-09

《最后一课》 设计10(通用12篇)

篇1:《最后一课》 设计10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10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2、解题

早读课我们已经阅读了这篇课文,是谁的“最后一课”呢?(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

二、感知主要人物

1、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

快速浏览课文,请大家谈谈对他们的总体印象。

(学生自由谈,爱国,但也有一些不足,但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总体评价。)

2、很明显,人物前后存在着一些“变化”(板书),下面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具体说说这两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用笔在文中做一些批注。

(学生读、画、评、说)师归纳板书

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 变 韩麦尔先生

幼稚的孩子

篇2:《最后一课》 设计10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篇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本文就《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 谈谈如何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落实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二是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 初步感知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的深刻影响。第二课时, 也是落实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二是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感悟作品揭示的爱国思想。具体从三个方面突破。

一.从“人物形象”突破, 感知爱国主义的表现

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展示时代特征。具体到小说教学, 就是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展现社会生活, 揭示时代特征。《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 是一个从事了四十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 在亡国的悲惨事实面前, 他的悲痛心情和爱国情怀表现得尤为深沉, 表达方式也与众不同。因此, 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形象, 是感知爱国主义表现的重要途径。

如何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呢?经过反复阅读文本, 笔者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体悟情感, 理解主旨。

问题1: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2:你从“从来没有”中读出了什么?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情感?

问题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 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问题1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爱国者的高大形象, 这种“高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特意穿戴上“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礼帽, 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即将诀别故土时的悲痛心情, 显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尊严感。

2、他诚恳地检讨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 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正源于他对祖国深厚的爱。

3、他热情地赞美法兰西语言, 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记它”, 充分反映了一个爱国者的坚定信念:亡国是暂时的, 阿尔萨斯终究是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4、他被迫离开执教四十年的讲台, 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 但仍能强忍亡国的悲痛, 坚持上好最后一节课, 体现了他的忍辱负重, 坚强勇敢。

5、他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在最后时刻, 他使出全身力量, 写下“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得到最充分地展示。

……

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的发言要紧扣文本, 老师点评要及时到位, 对重点语段要学生在读中品味, 不难得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大”集中表现在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上。

问题2意在让学生明白韩麦尔先生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 由“从来没有”到“高大”, 既体现了小弗郎士爱国主义意识逐渐萌发, 又从侧面说明最后一课对听课者的深远影响。

第三个问题难度较大, 既关乎小说的爱国主题, 又涉及小说构思的巧妙。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 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 韩麦尔老师虽然普通平凡, 但他最能代表法国广大民众, 他的爱国情怀是全体法国人民, 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这样安排, 使小说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真实, 更富有感染力。

这一教学环节中, 从“高大”切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三个子问题形成一个问题串, 逐层推进, 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 而这种引导始终围绕“爱国”这一主线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使学生对作者的构思认识深化, 将爱国情感引向更深处。

但教学只停留于此, 还远远不够, 要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作品爱国主义情感, 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爱国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二.从“句子含义”突破, 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 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对学生专心写法国文字的沉思, 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 深深影响着小弗郎士等所有的听课者。正是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教育下, 小弗郎士才由幼稚贪玩, 到骤然成熟许多, 第一次体味到亡国之痛, 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小说所表达爱国主题, 并不是空洞的说教, 更不是空泛得不着边际的。小说告诉我们, 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 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为此,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学完全文, 你对爱国有哪些认识?联系文本谈谈如何做到爱国?

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流于空泛, 没有联系文本。通过引导, 学生明白, 爱国,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母语。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再读文本, 重点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含义。师生讨论交流明确:

(1)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 那么, 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2) 民族语言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亡了国的人民, 如果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 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 这个民族的人民就永远存在向心力, 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起来。

这样的理解仍然显得抽象, 笔者又及时呈现两则背景资料,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好、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

1、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后, 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 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真正占领和征服这两个地区。

2、20世纪30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后, 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

两则材料提示了侵略者的共同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真正读懂教材, 既读懂字面, 又读懂内涵, 还要读懂字面和内涵如胶似漆的关系。”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句子含义理解有困难, 而这恰是解开爱国主义内涵的一把“钥匙”。因此, 从比喻手法入手理解句子含义, 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母语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又使爱国主义教育不脱离文本。两则背景资料的适时呈现, 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至此, 学生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的影响会如此深远。

三.从“现实材料”突破, 体验爱国主义的情怀

真正的经典作品, 其主题是没有国界的。《最后一课》于1912年首次译成中文,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 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它所表达的热爱、珍惜本国语言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长期饱受割地赔款屈辱的中国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那么, 今天的中学生学习这一经典作品, 应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呢?如何深入理解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调皮、幼稚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敬重老师、热爱法语、具有浓烈爱国情感的学生呢?笔者在课的最后环节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如果说因战争的失败而失去学习母语的资格, 那是一种被迫无奈痛苦的选择;那么, 在现实生活中, 却经常上演人为地、主动地舍弃母语的荒唐做法。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2010年1月, 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6所高校, 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 其中有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

这件事就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而这类事情将来可能还会上演,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 交流, 共同反对这种抛弃母语的荒唐做法)

这一现实材料的呈现,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母语地位的重新认识, 为学生深入体验小弗郎士式的爱国情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生讨论接近尾声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

我们的母语, 我们的语文学科, 就这样, 明目张胆地被“下岗”了!现实中, 语文正被逐步“边缘化”!这已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作家陈歆耕看到这则材料说, 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 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 离开了本民族的语言, 就等于抽去了民族文化的脊髓, 更何谈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明确表示了反对的态度。记得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 如果哪天复旦大学自主招生, 我第一天先考语文, 如果语文不及格, 就不用参加其它的考试了。试想, 一个数学大师如此重视语文, 重视我们的母语, 真是令人深思, 发人深省。

在此基础上, 笔者及时呈现模仿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话, 请同学们齐读。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美观, 最动听;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 就像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

篇4:《最后一课》解读与设计

【关键词】最后一课;教学板块;解读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最后一课》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法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这是一篇被选入多种版本教材的经典短篇小说。但是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许都明白一个道理,越是传诵比较广的名家名篇,其实并不好讲,因为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学生们心中对于这篇小说固有的主题打破。最后却很容易被我们在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和我们抽象出的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大主题教学中走向政治说教,成为一种大主题的灌输。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是不真实的。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另辟蹊径,多换几个切入点,才能真正讲好、讲活。

在讲解此课时,笔者主要运用了四种方法:

1.文献法: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作品有关联的写作时代背景,并且要对作者生平有充分的认知。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尽快熟悉小说的故事主线,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故事情节。3.探究法: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和变化,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4.创新法: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目标:1.采取听、读对小说内容有清楚的认识。2.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来理解人物所蕴涵的思想情感。3.把握重点段落、重点词句。

情感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带动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代入角色,付之于情感实践。发展目标:掌握作者对于小说人物动作、心理以及故事情节的生动刻画的技巧。

教学内容:1.了解小说的背景。2.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包括语言、行为、心理等。3.感受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4.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并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1.如何使学生们体会韩麦尔先生与主人公的爱国情怀,并受到启发。2.个性化朗读,加强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国家同样如此。将这个民族的语言掌握好、学习好,就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尊严的体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在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作最后一课呢?起这个题目的用意是什么?(2)同学们通过课下预习已经掌握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这篇文章是作者1873年写下的。同学们应该理解《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什么?本篇课文的历史背景?(3)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第一个教学模块:阅读——感知本文整体思路

(一)认真阅读,认知故事人物。通过分段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谈对文中那个人物印象最为深刻。小结:本文主要是由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主人公为线索贯穿下来。这两个人物是主线,他们贯穿了全文。架起了全文的框架结构。

(二)通读全篇文章,体会中心思想。默读全文,以课后练习第一题作为参考,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同时让学生们展开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主要内容概述下来。小结: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出最符合文章的流程并划分情节。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思考语言、感悟思想

(一)分析小弗郎士的行为、语言、动作。按照小弗郎士的三次思想的变化体会出其中蕴涵的小说中心思想。1.从不上进不学习,到积极努力学习母语。2.由讨厌老师到尊敬老师。3.从调皮幼稚到热爱祖国。小结: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言传身教,主人公从淘气、贪玩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优秀的爱国主义少年。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国家被侵略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运用了听读和品读这两种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侵略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磨难,本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要求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第二课时

(二)体会韩麦尔先生的行为、举止、心理活动等。要求围绕课后练习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1.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提到的监狱大门还有钥匙指的是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3.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在他的穿着,动作、语言上体现出来的。小结: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着装、语气、动作以及神态的解读,分析出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流露。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一)激活全文思想。(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法国遭到侵略以致沦陷的境况下上的“最后一课”并通过文中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反应,赞颂了法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提问: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学生明确:学习主人公的爱国精神,在写作上,我们应该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描写,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二)创新写作。续写提示: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教学后记】

从教学情况看来,其中,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放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课文与读课文中掌握课文要点。第二个教学板块,这个板块注重的是将教学与课文分析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在第三个教学模块中,创新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只要通过本堂教学活动,将三个教学板块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将学生大胆表述、勇于思考的能力挖掘出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5:最后一课 教案设计

汉滨区五里镇建设初中:王宗波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掌握评点法。教学难点 分析细节描写小弗郎士对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和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最后一课》。

二、题解: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1、学生对照自己的自学卡一回答。

2、教师补充:这篇小说写的是1873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于年月日向普鲁士宣战。战争爆发后由于普鲁士军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而法军连战连败。在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 1 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 “最后一课”。

3、字词积累。由一名学生教读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师生评价

4、学生简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三、研习课文。

(过渡语)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

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明确:按照“上学路上”、“课堂上”、“课后”这三个层次。要求学生标出起止段落。

现在让我们一起按故事情节发展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同学们我们用“评点法”来阅读课文好不好?评点法就是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划出来用几个字或三言两语加以评论。我们围绕着以下两个问题来评点课文,看看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人。

具体方法: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在空白处写上批注。

(教学设想:用评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其用意有两点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评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知识客体进行选择、分析和创造从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重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评点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和评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习阅读)。

1、分析 “上学路上”这部分。思考:

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 ②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教学方法:学生两人合作,边默读边交流讨论,再进行批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①有关语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批注贪玩)。

②有关语句 “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批注不爱学习)。

③有关语句:“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铁匠华希特和“我”开玩笑他 “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批注经常迟到)。

④有关语句:看到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感到 “有趣多了”。“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批注不懂事)。

⑤有关语句:“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批注能管得住自己)。

2、分析 “课堂上” 思考:

①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②当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③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交流后明确:

①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a有关语句:往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批注教室里的气氛和往常不一样)。

b有关语句:往常上课前学生们“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今天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批注听课的人和往常不一样。)

c有关语句:往常“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今天“我”迟到了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责骂 “我”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批注老师的态度和往常不一样)教师补充: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 “最后一课”。②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总的感受是 “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

a有关语句:“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批注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b有关语句:“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到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批注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有关语句:当老师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批注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四、师生小结: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通过人物的行动、心理、细节、环境等描写表现出来。同学们我们已经尝试了用评点法分析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根据你的实践你认为运用评点法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评点法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选准评点的对象能够体现课文主旨的重点词语、精彩句子都属于评点的范围

二、要讲究评点的深度要紧扣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写出自己的感想

三、要简明扼要评要准确简明点要恰当醒目。(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归纳出评点的方法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上学路上——课堂上——课后

篇6:《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表现了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二。

①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②可能在想:“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③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M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④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5、问题探究

◎1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2小男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男孩我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6、拓展阅读: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中国人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念!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民族气节是陆游“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操!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豪情壮志!

篇7:《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资料整合平台】

篇8:《最后一课》解读与设计

在讲解此课时, 笔者主要运用了四种方法:

1.文献法: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作品有关联的写作时代背景, 并且要对作者生平有充分的认知。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 尽快熟悉小说的故事主线,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故事情节。3.探究法: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和变化, 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4.创新法:让学生们展开想象, 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目标:1.采取听、读对小说内容有清楚的认识。2.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来理解人物所蕴涵的思想情感。3.把握重点段落、重点词句。

情感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带动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引导学生代入角色, 付之于情感实践。发展目标:掌握作者对于小说人物动作、心理以及故事情节的生动刻画的技巧。

教学内容:1.了解小说的背景。2.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包括语言、行为、心理等。3.感受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4.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并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1.如何使学生们体会韩麦尔先生与主人公的爱国情怀, 并受到启发。2.个性化朗读, 加强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 国家同样如此。将这个民族的语言掌握好、学习好, 就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尊严的体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在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作最后一课呢?起这个题目的用意是什么? (2) 同学们通过课下预习已经掌握了故事的大致情节, 这篇文章是作者1873年写下的。同学们应该理解《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什么?本篇课文的历史背景? (3)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 一生共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 两部回忆录, 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第一个教学模块:阅读——感知本文整体思路

(一) 认真阅读, 认知故事人物。

通过分段阅读的形式, 让同学们谈对文中那个人物印象最为深刻。小结:本文主要是由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主人公为线索贯穿下来。这两个人物是主线, 他们贯穿了全文。架起了全文的框架结构。

(二) 通读全篇文章, 体会中心思想。

默读全文, 以课后练习第一题作为参考, 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同时让学生们展开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主要内容概述下来。小结:学生通过讨论, 决定出最符合文章的流程并划分情节。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思考语言、感悟思想

(一) 分析小弗郎士的行为、语言、动作。

按照小弗郎士的三次思想的变化体会出其中蕴涵的小说中心思想。1.从不上进不学习, 到积极努力学习母语。2.由讨厌老师到尊敬老师。3.从调皮幼稚到热爱祖国。小结: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言传身教, 主人公从淘气、贪玩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优秀的爱国主义少年。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国家被侵略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运用了听读和品读这两种方式, 为我们讲述了侵略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磨难, 本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要求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 从分析情节入手,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 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突出作品的主题。

第二课时

(二)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行为、举止、心理活动等。

要求围绕课后练习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1.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提到的监狱大门还有钥匙指的是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3.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在他的穿着, 动作、语言上体现出来的。小结: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着装、语气、动作以及神态的解读, 分析出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 从而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流露。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一) 激活全文思想。

(1) 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法国遭到侵略以致沦陷的境况下上的“最后一课”并通过文中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反应, 赞颂了法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提问:学习了《最后一课》后, 你受到了哪些教育?学生明确:学习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在写作上, 我们应该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描写, 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来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二) 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题目设计为《 (最后一课) 之后》。

【教学后记】

篇9:《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情节入手,分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但是,很多的小说在情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分层,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去分析,就没有多少说服力。本文是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爱国”主题的,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统一事件。按照教参上的“课前——上课——下课”的情节入手来分析,显得有些牵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本文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郝叟是必不可少的陪衬,铁匠等镇上人是提升主题的点缀。从人物入手,瞻顾情节,揭示主题该是个不错的尝试。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的爱国主题。

2.学习文章独特的构思,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积累字词,初读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圈出难字难词,好词好句。

预设举例:

易读错字:踱、挟、懊、字帖、郝叟

易写错字:祈祷、诧异、钥匙

好词好句: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动手查字典,小组讨论,解决难字难词。

3.选词造句。

预设举例:

用“懊悔”“诧异”“宛转”等词语造句。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5.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复述课文。

二、从人物入手,探讨主题

1.联系课文思考:这是谁的“最后一课”?

预设板书: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的“最后一课”

以郝叟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

(教学实景: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但只要稍加停顿,无须点拨,学生的思维立刻就会打开,想到还是韩麦尔先生、郝叟、从前的镇长、邮递员等人的最后一课,甚至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鸽子。(这是笔者所没想到的)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对后几个人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即可。)

2.细读课文,用批注的方式说说这几个人在“最后一课”上各有怎样的表现。

①小弗郎士

(教学实景:生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句成段,表现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心灵震撼之大。

生2:“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直接抒发了小弗郎士的懊恼、痛惜之情。

生3:“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从“任何代价”看出小弗郎士对之前的错误深深的自责。

生4:“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表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听得非常专注认真。)

②韩麦尔先生

(教学实景:生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从着装上表现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生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用语言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对法语和法国的挚爱。

生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动作描写里倾注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

③以郝叟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

(教学实景:生1:“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表现他情绪激动,要抓紧这最后的机会学习法语,记住法国。

生2:“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从神态上表现镇上的人对丧失国土,被迫割让的忧虑和悲愤。

生3:“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表现镇上人对当时形势的关心,对国家的担忧。)

3.这些人一直都是这样的吗?之前有何表现?

(预设情景:无须深究,几句带过)

4.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答案:国土沦丧,爱国之情被激发,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的加强;通过对比突出爱国主题。学生思考的结果也与此大同小异)

5.总结小说的主题。

三、从主题出发,学习构思、选材

1.以战争为背景来表现爱国主题的文章,你会怎么写?

(教学实景:讨论后,生1:我会描写战争的场面,通过与敌人激战来表现爱国。

生2:我会描写一个英雄人物,像董存瑞炸碉堡那样。

生3:王二小、刘胡兰式的人物也可以。)

2.作者以一堂课来表现爱国有什么优点?

(教学实景:问题较难,设计的本意也就是引导学生能有多角度构思的意识,并不求有清晰的答案。学生讨论后得到了一些虽然是套话,但也有令人欣喜的答案:角度新颖、以小见大等。笔者补充道:“这样的人和事更具有普遍性,也就更具有代表性。以普通人物的平常事件、朴素思想来表现爱国,要比用英雄人物的任务式事件表现主题更具有说服力。)

3.作者所选取的人物如果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别代表哪些不同类型?

(教学实景:生1:有学生、老师和市民。

笔者归纳:职业不同。

生2:有小孩、中年人和老年人。

笔者归纳:年龄不同。

生3:有男的,有……没有女的!他表情有些泄气,但突然昂起头理直气壮地问:“为什么没有女的呢?”笔者很高兴,笑着把他的问题重复给其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女的呢?”然后让学生自说观点。

这时笔者又想到当初提那个问题“这是谁的最后一课”时,有学生还想到了鸽子,笔者又来了灵感,补充说明作者不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不同的人,还选择了代表和平使者的物,选材典型性可见一斑。)

4.说说作者的构思和选材对自己的启示。

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爱国

以郝叟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

选材典型深化主题

教学反思: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细致的描写,包括动作、神态、心理等,这本该作为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但是这些描写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和感受的,所以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语言形式来说,这些描写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都是较为容易的。因此,对此只需点到为止,再将它作为学习的重点笔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作为名家的经典之作,其可供学习的地方当然有很多,老师可以根据学情任选角度切入。不过,张志公老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是不能忘记的:“要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要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教学设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还要引导他们思考文章的表达形式。以战争为背景来表现爱国主题的优秀之作不胜枚举,可是都德先生的这篇却独辟蹊径,构思独特:从一个孩子的视角,以一堂课为载体,融合镇上的各色人等,并且突出人物的前后变化,不动声色之中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这种创作手法在鲁迅的名篇《孔乙己》一文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曾说在他的小说中,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这个堪称经典的东西给遗漏了,不能让学生领略一二,那可真是有点暴殄天物了。所以把学习文章独特构思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应该是适宜的,虽然之前很少有教者提到这个角度。

《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男孩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现实中的“小男孩”我们老师该怎样应付?在归纳文章人物的代表性时,有学生竟发现作品缺少了整整一个性别。“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可能有千万条理由来证明这个声音是幼稚无知的,但这难道不可能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结果吗?这个“小男孩”得到了笔者不遗余力的赞赏,“亲爱的,你呢”,你会怎么做?

篇10:《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绍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篇1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对文中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问题探究;1、如果文章不写第2、第3自然段,效果会怎样?明确: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2、小说如果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

3、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明确:

⑴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忘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⑵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的真正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5、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思考交流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思考讨论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二、学生质疑明确:一个“也”字,清楚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质疑。

答疑。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布置作业1、阅读自读课本89页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思考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什么异同。

篇12: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都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上一篇:高校杯策划书下一篇:上学期英语教研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