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部工作职责

2024-05-11

研发部工作职责(精选9篇)

篇1:研发部工作职责

附件2:

新疆九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部工作职责

1、负责公司新产品(保护品种、专利技术)的开发与引进、推广工作。

2、负责组织编制公司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与引进工作计划,并报审通过,组织实施。

3、负责种子行业新品种、新技术领域的信息收集与研究工作,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及市场需求变化,定期(季度)组织市场动态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公司领导。

4、建立并完善研发中心的业务运行制度体系,并严格贯彻执行;

5、严格控制和使用企业核定的研发成本费用,降低研发生产成本;

6、组织研发部门内部人员有序协作,保障研发工作的高效进行;

7、根据企业生产运营发展需要,适时提出有关种子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革新改善建议和可行性方案;

8、做好公司田间检验工作;

9、做好公司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

篇2:研发部工作职责

新疆九天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技术部工作职责

1、负责公司新产品(保护品种、专利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编制公司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并报审通过,组织实施;

2、负责组织编制公司新品种、新技术开发项目建议书、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并报审通过,参与实施;

3、负责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项目管理工作档案;

4、协助生产、销售部门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培训;

5、严格控制和使用公司核定的试验示范及项目管理成本费用,降低研发管理成本;

篇3:超声科整体工作信息平台研发

我院超声科原来使用的是多个厂家的单机版影像工作站, 各个系统操作界面不一致, 超声医师需熟悉每一个系统;单机存储空间的限制需要频繁使用移动硬盘导出数据、备份数据, 既不安全, 又不方便而且浪费时间;查找病人的资料非常麻烦;还有录入量大、容易出差错等问题, 更无法对超声科病人进行动态分析。现有超声科信息软件, 费用高昂且无法解决上述全部问题, 为此, 我院信息中心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自行设计开发了一套和医院HIS系统无缝连接的超声整体工作平台。

1 整体工作平台设计

1.1 整体框架

重庆市中医院编制床位1800张, 日门诊量5000人次, 有多个厂商的各类超声设备18台, 日超声检查超过500人次, 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需要一套操作界面统一, 系统存储容量大, 处理速度快, 安全性能好的超声整体工作平台。

平台工作流程见图1:将超声工作站生成的图像, 用自行设计的统一接口采集后, 结合从HIS提取的病人信息、在超声医师录入诊断报告后, 传输到超声RIS服务器、集中存储, 图像和报告同时发送到医生工作站。

1.2 功能模块设计

1.2.1 图像采集这是使用最频繁的功能模块, 要求是快速、清晰、完整、稳定地实现图像的动态显示和采集、传输。采用基于Directshow的视频捕获, 兼容常见的采集卡, 对每个病人采集张数不设限制。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遵循DICOM 3.0 标准完成。

1.2.2 图像处理对采集的图像可进行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调节还可实现图像的镜像、翻转、负像、伪彩等以便于医师观察。

1.2.3 诊断设计自定义专家词库, 减少临床录入工作量。把常用的临床正常、异常诊断结果需使用的词汇设计为专家词库, 使用快捷键即可调用, 词库可以随时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维护。复查病人可以提取历史图像和诊断报告到当前进行比较、分析、判断。

1.2.4 报告提供丰富的报告模板, 分公有模板和私有模板两类, 用户可以自行添加、修改、删除模板项。不同的用户可自行定义和使用模板。常用的诊断结果还可直接调用词库。支持报告预览和打印, 支持历史报告查询, 支持报告补打功能。

报告自编辑功能可对报告格式如字体、字号、颜色、排版位置等进行自定义。

1.2.5 病历支持病历的查询、统计、导出等。具有图片导入导出功能和光盘刻录功能, 形成单个或群组病历资料。形成科研、教学材料存档。可把病人的资料以EXCEL文件格式导出。方便医生使用或让病人方便的把资料带走。可进行典型病例及复诊病人标记, 方便查找。

1.2.6 登记预约提供病人的登记和预约功能。自动记录登记时间, 实现登记预约的查询、打印和修改, 通过预约部分实现检查的忙闲分流。

1.2.7 排队叫号排队规则实行先登记先检查, 对危急重症、年龄70 岁以上, 或者憋尿做腹部超声检查的系统允许插队。调用语音模块, 实现自动语音叫号, 大屏幕同步显示。

1.2.8 数据分析分疾病分析和设备分析两个大的模块。对临床研究、领导决策、医院管理、科室管理提供支持。

1.3 软件设计

通过对系统流程的研究和软件模块的分析确定使用C/S架构, 在windows server平台上选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采用工程化的开发方法, 系统软件采用可视化开发工具power builder8.03编写。

1.4 硬件设计

服务器使用六台IBMX3650组成Vmware虚拟集群系统, 即使五台服务器出现故障, 系统也能照常运行, 同时存储双柜互为镜像, 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安全。

1.5 安全性设计

对工作平台所有功能模块设置完备的权限控制, 如实习医生可以查阅但不能修改, 平级医生之间不能互相修改、删除数据, 报告提交后只有上级医生才能修改。

提供多种备份方式, 可按病例编号进行数据备份, 也可按时间段进行数据备份, 备份后可进行数据的刻录。

工作站安装网络版防病毒软件, 禁用U S B端口, 避免移动存储设备的接入。

2 系统应用效果

在整个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 始终遵循方便临床、高效快捷、界面友好的设计思想。软件系统经试运行, 修改完善功能模块后正式运行, 完成了总体设计上的功能要求, 应用界面见图2。经每天数百病例验证, 系统功能完善, 运行速度快捷, 完全满足了临床需要。

系统投入使用后提高了工作效率, 缩短了检查预约、排队等候和发送报告的时间, 缓解了病员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维护了检查的良好秩序, 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了超声科工作流程。

通过对医师工作量的精确统计, 为效益津贴的核算提供了直接数据, 激发医师的工作热情, 科室管理更加精细化。

系统投入使用半年后的统计显示, 超声科月工作量提升24%, 月收入提高19%, 模拟第三方病人满意度调查达到98%满意的好成绩。

3 系统搭建经验

3.1 设计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标准, 二是功能全面, 三是界面简洁、操作简单, 医生的操作最好在同一界面中进行。实现鼠标、脚踏开关双结合的方式, 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3.2 数据分析是设计的重点。结合HIS、RIS数据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疾病的分类统计、各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与收益分析、各疾病类分年龄段发病率的对应分析、某个地区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次数的比例等等, 为临床科研和财务管理、设备管理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

3.3 采集卡的选用, 注意采用标准的接口类型, 提高系统的兼容性。

3.4 经实际测试确定采集图像大小以768×576为宜, 过小则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分辨率, 过大则浪费网络带宽和存储空间, 影响采集速度。

我院自主开发的超声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较高的可用性和较好的易用性。也具有较高的推广使用的价值。

摘要:针对超声设备存在的单机工作, 界面不一, 存储受限, 查询困难等问题, 医院自主设计开发超声整体工作平台。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遵循DICOM 3.0标准, 运行于虚拟服务器系统, 实现快速采集、传输、集中存储、图像多样处理、自定义诊断报告、病历输出、预约登记、排队叫号、统计分析等功能, 经三甲医院实际使用验证,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有较强的实用性、较高的可用性和较好的易用性。

关键词:超声,工作平台,研发

参考文献

[1]谭易芬, 朱向明, 赵峰, 等.基于医疗信息整合的超声科工作运行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8 (6) :1218-1220.

[2]李工.医院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的做法和体会[J].医学信息, 2009, 22 (07) :1127-1128.

[3]皇甫立夏, 曹慧, 张晖.超声影像工作站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0, 7 (06) :15-17.

[4]刘永辉.医院超声工作站开发与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07) :106-107.

[5]傅建群, 姜惠悦, 李雪霞.超声图文工作站基础上科室管理功能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 2011年8 (06) :67-69.

篇4:课程研发的使命与职责

一、课程研发的基本方法

如果把课程本身比作一棵树,我想课程必须向内扎根,向外开枝散叶,向内指向师生生命的深处,向外直面周遭的环境。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枝叶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根才具有扎向深处的力量;只有根不断地输送水与养分,也才能枝繁叶茂。

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敏锐地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敏锐地捕捉课程研发的契机。研发卓越课程不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不断地扩张,简单地做加法,它必须扎根于学生生存的土壤,面对学生生存的环境,捕捉社会生活对学生素质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比如说北方一些地区的雾霾、各大城市交通的拥堵,甚至巴黎的恐怖事件,这些都是研发课程的契机,都可以作为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这样的课程才是从生活中来的,这样的课程是与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扎根在师生的心灵之中。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去了解发生在自己生活周边的事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思考怎么面对这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颗敏感的心。现在很多人是盲目的,觉得生活中的许多事都与自己无关。“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一定要帮助师生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明白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与“我”有关。因此,表面上看来雾霾、拥堵、恐怖事件与我们关系不大,但事实上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与我们的教育有关,与我们的课程有关。

二、课程研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事实上,以前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都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而且这种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未来学校和课程的样态。

在原始社会里并没有学校,因为那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处于传播学所说的表演阶段,意思是说那个时候的教育是表演性的,是由长者与下一代面对面、人对人,通过手势、语言耳提面命进行的。

后来,有了学校。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巴比伦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和泥板书供人阅读;到了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出现了宫廷学校,这些都是最初学校的雏形。当时,教育处于传播学所说的表述阶段,即可以借助于符号传递信息,不需要完全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这实际上为后来学校的课程提供了一个最初的样本。

近代学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产生。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需要有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够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所以,它需要有规模更大的学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班级授课制,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学校真正像现在这样有固定的班级、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上课时间,其实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学校消亡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有两个很重要的背景,一个就是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学校对于培养优秀才人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当时美国流行的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作为行为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教学机器”的概念。因为当时计算机虽然已经开始出现,而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但斯金纳已经天才地预见了现代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教学方式,还提出了教学步骤。他当时提出了小步骤教学,就是教学要分成若干单元,一个一个单元地学习,由学习者自定步调,及时反馈。这些恰恰是当前互联网翻转课堂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然而,50年过去了,学校不仅没有消亡,还在不断地发展。我们不仅要追问,未来的学校会怎么样?我认为未来的学校可能不会消亡,但一定会被改造。未来的学校可能不叫school,而是叫learning center(学习中心),可能不再需要按时到学校去上课。我曾听一个芬兰的教授说他的孩子上午十点钟才上学,下午两点钟就回家了。学生在学校就三四个小时,能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的知识和学习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未来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可能是在社会、网络及家庭中进行的。

所以,我们这些做教师、做校长的,要有一点危机感。如果你的学校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吸引人的学习中心,以后还会有人到你的学校来吗?我曾经动员我的一个朋友赶紧去组建一个学习中心,为未来学校做个模板,作为一种教育创业,定会很有竞争力。美国现在在家学习的人已经很多了,在家学习通过验证、考试后,政府就给他发文凭。美国有相当数量的人在网上学习,也有很多网上学校,可以发文凭。既然人们可以从网上学校获得文凭,为什么还要到学校来呢?他完全可以在家里好好地睡一觉,醒了以后学习,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这样的学习多好,为什么一定要像现在这样,几十分钟坐在课堂里呢?如此完全可以实现定制化,可以跟老师约时间:“老师,我想在星期五、星期六的14点,跟你讨论一下数学的分数问题。”“老师,我想在星期三的下午,跟你讨论一下怎么演讲更能够吸引人。”倘若如此,教师就成为一个成长伙伴和指导者,不需要系统地、按部就班地把知识从头讲到尾。今后大部分的课程完全可以到网上去学,还需要那么辛苦地走读吗?

不久前,我来到河南郑州市管城区的创新街小学,在看了现场展示后,我发现很多课程是没有必要让教师开的。如今社会资源那么多,很多教师跟人家专业人士比,功力差得远了。这些活动课程,我主张利用社会资源,尽可能请名家大师讲课,而让教师成为课程的组织者、联络者、驱动者。当然,这不是打击教师的积极性而可能是更好的课程研发方式。教师参与课程研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不仅是对自身的提升,也是一种快乐,而且是师生活动的一种方式。但严格来说,活动课程主要是活动,它活动的成分大于课程的成分。

我认为,未来的学校和教育有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首先是教育本身变了,或者说教育变成学习了,教育的活动实际上是学习的活动,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学习展开的。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之一,教室现在叫classroom,以后可能就会变成learnroom,或者是studentroom了。所以,学校教育将会真正走向定制化、个性化。当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最好还是由国家研发,给大家无偿地配送。8年前,我就建议教育部建一个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由国家购买、提供教育的公共服务产品,给每个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高质量课程资源,让大家分享。我始终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方向。

三、怎样保持课程逻辑的自洽性

研发课程,逻辑的自洽性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所有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碎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同时也成为我们学习的一个障碍。在研发课程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课程也好,教育也罢,是有自己的逻辑和体系的。现在很多学校似乎变成了一个“大杂烩”,没有中心,没有灵魂,没有文化。我认为课程应该有自己的自洽性。我们“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架构?基础是生命课程,因为教育是为了生命而存在的,生命至上,公民课程、艺术课程、智识课程,再加上个性化课程,这个课程架构是一个非常严密的体系。

比如,我们已经审视过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并不是我们提出来的,但我们新教育的艺术教育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教育的概念。传统艺术教育简单地分为美术课程和音乐课程。我们认为,整个教育都应该是艺术的。艺术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方法。它能帮我们更好地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能帮我们更好地创造一个新世界。这就是艺术的作用。所以,我们研发出很多综合性艺术课程,比如读写绘、生命叙事剧等。今后,美术、音乐课程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什么时候学什么内容,从哪里开始学,这些问题都要经过科学研究,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虽然任何知识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用合适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但不管怎样,在人的成长中不同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最敏感期,在最敏感期教给学生最合适的内容,是教育应该关注的。

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于1919年在德国创立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历经90多年的发展,如今华德福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非宗教的独立教育形态,华德福学校遍布全球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华德福教育主张跟着人的心灵走,跟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教学的内容。这也是华德福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而我们现在的课程还没有完全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内容,更多的是考虑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性,而科学家发现世界的规律与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关于历史的学习,学生到中学才开始上历史课,而且历史课仅仅给学生传授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背景、过程、意义。如果应对考试,学生只要掌握这6个要素就够了。这样学历史,就把历史仅仅作为知识记忆了。我认为,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让人成为一个有历史感、有历史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怎么写自身的历史,会影响我们如何书写人类的历史。这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2015年暑假,我组织了7个全国优秀的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召开了一次小型的研讨会。我们正在编辑新教育的新历史读本,计划从小学就开始学历史。这个历史读本有望不日正式出版。我们研发课程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做这样的事,但我们的专家团队一定要为大家提供引领。

再比如,我们新教育做了多年的晨诵课程。我们正在梳理自己的晨诵理论:为什么要做晨诵?什么样的晨诵才是好的晨诵?晨诵怎样才能完全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怎样才能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真正教给孩子,让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扎根在孩子的心中?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重要渠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课程研发要从碎片化的思考,转向系统化的架构。我们应该把所有的课程打通,让课程真正融入师生日常的生活,让教育真正成为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生活的基石。

篇5:技术研发部工作职责

2.负责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规程、规定及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起草和编制企业相关专业实施标准,并在公司内部进行培训,工作总结《技术研发部工作职责》。

3.结合公司实际开发的项目,提炼出相关课题,组织公司内部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为将来开发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4.参与公司相关技术专题研讨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5.负责公司有关技术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篇6:研发部文员具体工作职责

1、负责发票报销、活动组织、会议通知、会议纪要、工作报告、采购申请、付款申请、对外合同处理等日常文秘、信息报送工作;

2、协助部门做好其他的辅助服务工作;

3、做好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

篇7:研发部文员岗位的工作职责

1、负责本部门相关表单记录的归类/受控/分发/归档及变更文件的原文件回收登记;

2、ERP产品信息录入,产品及物料编码;

3、协助样品制作领料开单等;

4、负责编写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编码,ERP编码输入、更新及管理;

5、协助研发工程师进行产品的BOM单及相关文件的制作;

6、处理研发部与各部门协调沟通。

7、.根据上级的指示要求,完成公司安排的其它工作,按要求达成工作目标。

任职要求:

1.中专及以上学历,有同岗位工作经验优先考虑;

2.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起草日常工作文书;

3.能熟练使用PTT/WORD/EXCEl等办公软件,会操作CAD优先考虑;

4.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

篇8:专利挖掘在研发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于专利挖掘的定义, 目前通说的一种观点是站在专利的视角, 对纷繁的技术成果进行剖析、拆分、筛选以及合理推测, 进而得出各技术创新点和专利申请技术方案。简单来讲就是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出具有可专利性的技术以便申请专利。

在上面关于专利挖掘的概念中, 需要对两个词语进行解释, 即“日常工作”与“可专利性”。我们这里所讲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指研发工作。因为作为企业研发工程师, 必须关注于自己当前负责的领域, 所挖掘的技术方案也要尽量跟自己当前研发的产品挂钩, 这样挖掘出来的技术可专利性的概率才会更大。

另外, 所谓“可专利性”, 主要是指挖掘出来的技术方案满足专利三性: 新颖性、创造性以及实用性。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告诉企业研发人员如何从研发工作中挖掘出更多的技术方案, 因此这里对于技术方案是否真正满足专利三性不作过多介绍。

下面讨论为什么要进行专利挖掘。从上面专利挖掘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 专利挖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申请专利。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可以将“为什么要进行专利挖掘”这个问题转化为“为什么要申请专利”。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的角度以及公司的角度。

首先讲公司为什么要申请专利。在一些调查中显示, 公司申请专利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增加无形资产和专利许可收入、防止他人抄袭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和其他公司进行专利交叉许可时增加筹码以及提高公司声誉和产品形象等。目前在大多数企业中专利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欣慰的现象。

接下来讲个人为什么要申请专利。这里笔者想问一个问题: 谈到埃及法老,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名字是谁? 我想会是胡夫法老, 因为他修建的胡夫金字塔至今矗立在尼罗河下游; 同理, 说到中国的万里长城, 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秦始皇嬴政, 因为是他修筑的万里长城。可见, 想要后人记住你的名字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后人留下点东西。当然了, 作为研发工程师, 去创造这种需要倾全国之力的大工程出来是不太现实的。那么, 研发工程师要留下什么东西才能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名字, 并且是以让人尊敬的方式? 方法其实有很多, 这里仅例举其中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例子, 即申请专利。为什么说申请专利是众多方法中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法呢: 研发工程师只要想出一个好的点子, 通过专利工程师提交给专利代理机构撰写出申请文件, 并递交到国家知识产权局, 这样等上几个月的时间这个工程师的大名就可以堂堂正正的登上专利公报并可以在各大专利数据库中被检索到。让别人记住名字, 不仅可以表明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也可以表明技术积累和技术地位, 更可以带来新的机会, 这些对于研发工程师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说, 专利是公司顺利发展的防火墙和助力器, 同时也是个人扬名立万的利器; 而专利挖掘则是实现公司和个人发展的基石。所以, 只有挖掘出足够多、足够好的专利点子, 才能获得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专利授权, 才能更好的实现个人和公司的发展。

事实上, 专利挖掘不仅对企业和个人非常重要, 对国家来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专利挖掘, 具有增加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等效果。由于篇幅原因,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专利挖掘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实用的适合企业研发人员的专利挖掘的方法, 对企业专利工程师也会有一定帮助

( 一) 亮点发现法

笔者作为专利工程师, 常常需要与研发工程师进行沟通以挖掘专利。这里先介绍一下笔者通常进行专利挖掘的方法。前不久某个研发事业部门接了一个开发项目, 当笔者知道消息后找到负责该项目的研发人员, 并问他: 这个项目有哪些亮点? 或者是跟现有技术有哪些区别点? 研发人员的回答是有两个亮点———每一个亮点, 就至少是一个专利点, 所以我们马上得到两个专利点。这里可以看到, 其实笔者在这个项目里面所做的工作并不多, 只需要问研发人员项目亮点在哪里, 然后追着他把这些亮点用文字写下来发给笔者就行了。

也就是说专利挖掘其实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 对于那些优秀的研发工程师来说, 每个人都会接手不少大大小小的项目, 但是大家在每天忙于各个项目的时候, 有没有像笔者询问技术人员那样经常问一下自己: 我目前负责的这个项目有哪些亮点? 能不能申请专利? 把这个“亮点”意识

社科纵横

印在脑海里, 发现亮点马上记录下来发给相应的专利工程师, 相信这样坚持下来一段时间, 每个研发工程师都能成为专利大户。

可见, 专利挖掘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意识。所以有人说: 挖掘专利, 意识为王。

实际上笔者个人最推荐的就是这种通过亮点挖掘专利 ( 或者叫发现专利) 的方法, 因为这种专利点的质量往往是最好的。但是有一个问题, 对于研发人员来说, 什么才叫亮点? 研发人员所认为的亮点就真的是亮点吗?

笔者认为, 亮点就是我们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存在的区别。在某些情况下, 由于研发人员忙完一个项目后会有可能忘记了自己这个项目中存在哪些亮点, 因此需要专利工程师通过引导来帮助研发人员找出项目中的亮点。

那么到底如何发现亮点?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技术方案进行拆分来回答这个问题。技术方案一般可以分为产品与方法 ( 或者叫硬件与软件) 。先讲产品, 产品有全新的产品和在别人产品的基础上改进的产品。全新的产品比如火枪、造纸术等等。但是现在研发出一个全新的产品已经很难了, 市面上更多的是在别人产品基础上改进的产品, 如IPHONE4手机, 它的面世是划时代意义的, 它的出现虽然重新界定了智能手机的定义, 但仍然属于改进的产品, 因为它是在传统手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 只不过改进比较大而已) 。

那到底哪些算产品的改进? 最常见的就是形状与结构的改变。例如原来喝水的杯子是没有把手的, 有人觉得这样拿杯子的时候不方便, 于是发现了带把手的杯子, 这个就属于结构改变; 还是以杯子为例, 原来是用陶瓷材料的杯子来装水, 而现在很多铁杯、塑料杯同样可以装水, 虽然形状和结构没变, 但是材料改变了, 这也是一种产品的改进。上面所讲到的形状与结构功材料的改变都可以称之为亮点。

再来看方法。方法一般包括一些产品的生产制备方法、制造工艺以及软件操作流程等。假设生产一个产品, 之前的顺序是一二三四, 现在我们把它改成了四三二一, 改变顺序之后同样可以生产出这个产品, 并且说不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效果更好了, 那么这个四三二一的顺序本身就是一个亮点; 另外, 互联网时代的软件专利呈爆炸式增长, 比如小米公司一年申请的专利就多达几千件, 而这些专利大多以通讯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为主, 以数据处理方法为例, 假设我们采用了一种别人没采用过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比如对数据进行了某种特殊加密处理, 那么这种特殊加密方法也是一个亮点, 可以去申请专利。

可见, 研发工程师在找一个项目是否有亮点时,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项目是产品类还是方法类, 是产品就看形状与结构或者产品的材料是否有改变; 如果是方法就看操作步骤是否有改变, 或额外增加了哪些功能和处理过程? 任何一个点的改变都是一个亮点。仔细查找之下说不定就会发现一个项目有可能存在若干个亮点。

因此, 笔者认为, 研发工程师在研发的过程中并不缺少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 只是缺少对技术方案进行总结概括的意识而已。换一句话来说: 我们不缺少专利, 而是缺少发现专利的眼睛。只要研发人员充分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 把专利挖掘的意识灌输到研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

· 782·

适当加入专利工程师的引导, 那么发现项目中的亮点并申请相应的专利将变得非常容易。

( 二) 规避设计法

上面的方法1中的亮点法所针对的是研发人员本身研发创新能力比较高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的专利挖掘更类似于专利发现。但是, 在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不那么高、新项目完全是基于现有技术的仿制而没有任何亮点的情况下, 该如何进行专利挖掘呢? 笔者建议可以考虑规避设计法。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专利文献, 通过这些已公开的专利文献来研究现有技术, 尤其是研究主要竞争手的技术情况, 从而在充分了解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规避设计, 得到新的技术方案并申请新的专利。比如笔者曾经主导的一个通过规避设计法成功挖掘出专利的例子: 我们通过搜索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 找到了几个与我们关注的产品密切相关的几个专利, 而其中一个专利中记载了一个方案, 其改进点在于A组件与B组件是分开设置在两个不同的位置, 而现有技术中A组件与B组件都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很奇怪为什么这个方案中两个模块要分开设置。带着这个疑问, 笔者与研发工程师一起通读了整篇专利, 发现原来在某个特殊的应用场景下, 如果仍然把A组件与B组件紧密相联将产生噪声, 而分开设置将避免这个噪声问题。但实际上, 在不分开A组件与B组件的情况下, 还有其他方法同样可以避免这个噪声问题, 例如把B组件的形状稍微改变并将两个组件整体移动到另一个特殊的位置放置即可。在此启发下, 我们将所有其他类似的规避设计都申请了专利。

可见, 在新项目缺乏亮点的情况下, 采用规避设计法, 通过仔细研读竞争对手专利中的技术方案来挖掘新的替代方案, 这也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挖掘专利的做法。

( 三) 根因追溯法

根因追溯法又可以称之为根因分析法, 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结果的出现, 其背后都会存在至少一个原因; 以这些原因为结果继续追溯下去, 将得到下一层的原因……继续追溯, 直至最根本的原因为止, 这样在结果与根本原因之间将构建出一条或多条的因果关系链。

以某栋大楼发生火灾为例, 将大楼火灾作为结果, 我们能想到这么几个导致火灾的原因: 电线燃烧、火灾检测失灵或靠近电线有易燃物品等; 以火灾检测失灵为结果继续追溯下去, 发现造成火灾检测失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传感器故障或灭火系统未定期检修所导致的; 而灭火系统未定期检修的原因则有可能是因为检修费用太贵或物业维修费用不足等原因。上面已经构建出来几条因果关系链, 而解决这个关系链中的每个薄弱点环节都可以构成一种解决方案。比如导致火灾的原因有可能是靠近电线有易燃物品, 那么马上可以想到对靠近电线的物品进行全面检查, 移除靠近电线的易燃物品, 这是一种解决方案; 另外, 由于造成火灾检测失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传感器故障, 那么我们可以对传感器进行定期检测或更换新的传感器来避免火灾检测失灵, 这是第二种方案; 同理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物业维修费用来确保灭火系统定期检修, 从而避免火灾检测失灵进而导致大楼火灾……

可见, 通过追溯某个结果事件所有可能发现的原因直至根本原因, 并针对每个中间环节或根本原因设计出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多的技术方案用以申请专利 ( 当然这里每个方案的可专利性需要另行评估) 。

( 四) 技术空白法

技术空白法即通过研究本领域的技术空白点, 并在该技术空白领域研发出新的技术方案来进行专利申请。

运用技术空白法来进行专利挖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即: 为什么这里会存在技术空白点、如何发现技术空白点以及具体如何填补这个技术空白。由于“为什么会存在技术空白点”以及“具体如何填补技术空白”的问题更多的是涉及到市场层面或技术层面上的东西, 跟专利挖掘的关联不会太大, 因此我们这里只重点讨论“如何发现技术空白点”这个问题。

笔者推荐一种方法来帮助研发人员发现技术空白点:功效矩阵法。采用这个方法仍然需要借用到专利文献, 即通过研究本领域的专利文献, 找到最相关的一批专利 ( 通常为几十或上百件, 数量越多则结果越准确, 当然代价是需花费的时间也越多) , 然后通过人工逐篇阅读、分析并进行技术标引, 得出每篇专利的技术手段与技术效果, 并可以通过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 统计技术手段与技术效果出现的次数, 得出功效矩阵, 在这个功效矩阵中, 行区域为技术效果, 列区域为技术手段, 数据区域为对应专利的数目。通过这个功效矩阵中行列交叉处专利数目的多少,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当前哪些技术比较成熟, 而哪些技术仍然是空白的。由于在技术空白领域, 其他技术人员鲜有涉足, 审查员也很难找到相关的对比文件来评判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的创造性, 因此在技术空白领域投入研发从而挖掘出专利的概率是非常之大的, 尤其对于那些需要专利数量的企业来说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显著。

三、总结

专利挖掘是一种技巧性比较高的创造性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研发成果, 从而使研发过程中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得到回报。要想更好的实现专利挖掘, 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才能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专利申请素材; 并且我们通过合理推测, 在得出更多的专利申请素材的同时, 也可以反过来为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因此需要企业研发人员和专利工程师充分意识到专利挖掘的重要性。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专利挖掘方法之外, 还有诸如头脑风暴法、九宫格法以及技术分解法等多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进行专利挖掘。这里不再一一描述。笔者认为, 掌握的专利挖掘方法不在多, 关键在于是否与每个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专利挖掘的需求相匹配。

摘要:专利的价值正不断的得到高科技公司的认可, 而专利挖掘作为专利申请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那么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在日常研发过程中, 要如何开展专利挖掘工作, 以得到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方案来申请专利?本文试图从专利挖掘的概念与意义着手, 并重点介绍几种专利挖掘的方法, 结合实际的案例, 来帮助企业研发人员树立起正确的专利意识, 在日常研发工作中挖掘出可专利性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专利挖掘,企业,研发

参考文献

[1]杨铁军.专利分析实务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10:94-99.

[2]董文军.专利统计信息分析及其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0, 10 (5) :29-30.

篇9:研发部工作职责

摘要:文章以研发部门的员工为样本,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取配对取样的方式探讨了工作要求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和工作投入的作用。

关键词:工作负荷;工作绩效;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工作投入

一、 理论与假设

1. 工作要求与工工作绩效。工作要求的概念来自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JD-R模型)。该模型中的工作要求是指工作的物理、社会和组织方面的要求,需要个体以生理和心理为代价,持续不断地在身心方面付出努力。从工作要求出发,会不断的损耗员工的精力,进而产生工作投入降低和工作绩效下降等情形。工作要求所形成的对个体的资源的损益,会导致对积极结果的破坏。然而,上述的观点忽略了工作要求对积极结果(例如工作绩效)的影响效能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工作要求的性质差异。

基于此,Cavanaugh等人(2000)对压力源进行区分,提出了挑战性压力源和阻断性压力源。他们认为在职场中,虽然工作要求会带来压力,但是有些工作要求是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是所有的工作要求都会带来消极影响。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压力源所带来的压力,个体会知觉为能够克服,虽然一定时间内也能带来压力,但是一旦克服之后,能够提升工作绩效并且使自身得到发展。这样的挑战性压力源就包括了诸如:工作负荷、时间压力和工作责任等变量。因此,基于JD-R模型以及挑战性压力源和阻断性压力源的划分,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工作要求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HIa:工作要求中的时间压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工作要求中的工作负荷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在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是一个重要的组织行为领域的概念,早在1990年Eden就提出过,他认为员工从长期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和状态。如果员工在假期或者是假期刚结束,他们体验到的焦虑等情绪比放假之前要少。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Sonnentag(2012)将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定义为从工作相关的活动中脱离,也在非工作时间不去思考与工作相关的事情。

有实证研究发现,工作投入和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两者之间是正相关(Kuhnel,2008)。而且,在高工作要求下,个体很容易将工作带回家,在家里处理工作相关的事情,工作要求越高,这种情形越容易出现,而且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越大。而将工作带回家的个体为了处理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会持续的耗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资源,根据资源保存理论(Hobfoll S E,1989),资源的消耗会导致个体出现耗竭状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表现出很难投入的状况。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高低心理解脱的个体面对工作要求时,其投入状态不同。高心理解脱的个体,能够缓冲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的不利影响,而低心理解脱的个体则很难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对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个体的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高时,工作要求对员工的工作投入的影响更为明显。

3. 工作投入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关于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上,有实证研究发现,工作投入能够促进员工个体绩效甚至是组织绩效的实现。而且工作投入高的员工,不仅能实现组织绩效中的角色内绩效,而且对实现组织外绩效也有重要的意义(程研园,2015)。另外,根据资源保存理论,能够将工作和非工作时间进行区分的员工,也即能够进行心理解脱的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不去思考工作上的事情,能够对资源进行保存,进而在接下来的工作日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投入水平,對工作绩效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a: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对员工的工作投入产生显著影响;

H3b:工作投入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H3c:工作投入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和工作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二、 研究方法

1. 数据的收集。本研究采取配对取样的方式,选取北京、上海、安徽和山东等地的匹配被试500对,回收有效的数据453对,有效率为90.6%。在问卷发放过程中,考虑到被试的性别、婚姻、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等可能对研究变量有影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了匹配。

2. 变量的测量。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所采用的问卷如下:

(1)心理解脱量表。采用Sonnentag编制的恢复经历问卷,其中的心理解脱量表。该量表包含四个条目,采用五点计分,分值越高,说明心理解脱的程度越高。本研究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740。

(2)工作要求量表。本研究的工作要求量表包括了时间压力和工作负荷两个维度。其中工作负荷量表由Karasek等于1998年编制,共计五个条目,该量表是五点计分,从1=从来没有到5=经常这样。其中工作负荷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739,时间压力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43,整体的工作要求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22。

(3)工作投入量表。工作投入量表采用UWES(Sch- aufeli,Bak ker & Sala nova,2006)。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活力;专注和奉献。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从1=很不符合到5=很符合。该量表证明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指标。其中活力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42,奉献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698,专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769。本研究的总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70。

(4)工作绩效量表。工作绩效量表选取Goodman和Svyantek等人1999年开发的量表。包括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绩效两个维度。角色内绩效量表共有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从0=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角色外绩效也有两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从0=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上级评价的角色内绩效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763,上级评价的角色外绩效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26,整体上级评价的组织绩效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51。

三、 研究结果

1. 相关分析。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解脱与活力(r=0.25,p<0.01)和上级评价的角色内绩效(r=0.24,p<0.01)显著正相关。工作投入的活力维度与上级评价的角色内绩效(r=0.68,p<0.01)和角色外绩效(r=0.37,p<0.01)显著正相关。

2. 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的调节作用。通过表2我们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婚姻和学历的影响后,工作负荷*心理解脱的交互项显著(p=0.015),心理解脱在工作负荷和活力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3. 工作投入在工作要求和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心理解脱和工作投入中的活力为预测变量,以组织绩效中的角色内绩效为指标变量。来探讨活力在心理解脱和角色内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所采用的方法是温忠麟等人的三步回归分析:首先证明心理解脱对角色内绩效的回归系数c显著;然后证明心理解脱对活力的回归系数a显著,活力对角色内绩效的回归系数b显著。最后如果c'显著是部分中介,如果c'不显著则是完全中介。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三步检验,c显著,a和b显著,而c'不显著。证明活力在心理解脫和角色内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间接效应为a*b=0.253*0.667=0.169,总效应c为0.237,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ab/c=71.2%。

四、 讨论

1. 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的相关不显著(r=0.154,p>0.05)。这一结果与Schaufeli等人(2008)的结论相一致,而与Sabine Sonnentag,Ute-Vera Bayer(2005)的研究结论不一致。造成上述矛盾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研究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将工作要求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看待,进而分析它与工作投入的关系,而缺乏考虑不同性质的工作要求可能会会对工作投入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些工作要求会促进工作,而有些工作要求则会阻碍工作投入。但是当我从总体上考虑工作要求的影响时,可能会产生没有相关的现象。

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则进一步进行了解释。在以往对于工作投入的研究中,一直是将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看作是对立的工作特性。在工作投入的研究方面,将工作要求和不足的工作资源看作是工作压力的来源,进而减弱工作投入,而将工作资源看成是工作投入的重要来源。(Schaufeli,2004)。而同时,以往的研究也一直把工作要求看成是压力的重要来源,是削弱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变量(Cooper & Dewe,2001)。但是近期的研究已经发现工作要求或者是压力源对员工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Morrow,1994;Cavanaugh,2000;Podsakoff,2007),不同的工作要求对员工工作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这里,Cavanaugh等人(2000)根据对工作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性质,将压力源分为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两类,挑战性压力源是可以为员工带来挑战性的机会或者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工作要求,比如高水平的工作量和时间压力等。它们会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员工的工作投入。而阻碍性压力源是那些阻碍员工成长的工作要求,比如角色模糊等,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Podsakoff et al.,2007)。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之间的矛盾关系是要从工作要求的具体性质上来分析,从挑战性和阻碍性两种视角来研究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是正确的选择。

2. 心理解脱在工作负荷和工作投入中的活力维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在工作负荷和活力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高心理解脱的个体面对工作负荷能够表现出充沛的精力以及良好的心理韧性,并且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不懈,而低心理解脱的个体则相反。

这其中的解释是,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涉及到员工“感知到从工作情境中脱离”(Etzion,1998),它意味着不去思考工作相关的事务(Sonnentag,2005)。心理解脱与员工的健康正相关(Fritz,2010),同时它可以缓冲工作压力的负面影响(Sonnentag,2010)。当员工从工作中进行心理解脱时,他不太会记住涉及到情绪和认知性的工作事件。因此,假如员工在工作场所的负性情感很高,他会在非工作场所保持着这种负性情感,并且思考与负性情感相关的事件(Sabine Sonnentag,2013),这种持续性的思考工作中的负性事件导致对家庭和睡眠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投入水平,尤其是活力水平。

另外,心理解脱的调节作用也可以使用工作资源-要求模型和资源保存理论来进行解释。工作资源-要求模型认为从工作出发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以工作要求出发的损耗模型,另一条是以工作资源出发的增益模型。从工作要求出发,员工在工作中面临持续的工作压力,会不断的消耗员工的生理资源和心理资源,资源的不断损耗会造成员工的工作倦怠,进而影响员工的健康水平。因此,员工工作中面临较高的工作负荷,如果在非工作场所不能通过心理解脱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弥补或者补充,就很难持续的投入工作中。而在非工作场所能够进行心理解脱的员工会恢复原有的精力,进而为接下来的投入工作提供资源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是资源保存的重要途径。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引导员工学会时间管理的方法以及安排适当的工作量,为员工在非工作场所进行心理解脱提供基础。

最后,针对研究的总体设计模型,我们发现,针对工作要求,心理解脱在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而不是中介作用。这与Safstrom和Hartig(2013)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心理解脱究竟发挥中介作用还是调节作用,一般的规律是日水平的心理解脱是发挥中介作用,而跨更长时间测量的心理解脱则会发挥调节作用”。以后的研究可以考虑采取经验取样法,来进一步检验心理解脱的作用机制,来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3. 活力在心理解脱和角色内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研究发现,工作投入的活力维度在心理解脱和角色内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且中介效应占到总效应的71.2%。也就是说心理解脱不直接作用于组织绩效,而需要通过员工工作投入的活力维度的完全中介效应发挥作用。根据工作资源-要求模型中的增益路徑,充足的工作资源能够为员工实现目标提供支持,为员工带来积极的影响(Bakker & Demerouti,2007)。有研究发现工作资源作为一种外部动机能够激发员工在工作中付出较多的努力,能够增加工作投入水平,进而帮助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李爱梅,2015)。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为员工保存和增加了资源,这种资源通过活力水平对绩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韦慧民,赵鹤.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5),897-906.

[2] 郭靖,周晓华,张金桥,王永丽,林国雯.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在中国产业工人中的应用:边界条件与研究反思[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6):26-34.

[3] Bakker A B, Demerouti E, ten Brummelhuis L L.Work engagement, performance, and active learning: The role of conscientiousnes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2):555-564.

[4] 龚会,时勘,卢嘉辉.电信服务业员工的情绪劳动与生活满意度——心理解脱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12,26(8),98-103.

作者简介:时勘(1949-),男,汉族,湖北省枝江市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心理学;周海明(1981-),男,汉族,山东省郓城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孙怡(1982-),女,汉族,江苏省扬中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马丙云(1982-),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安徽理工大学教务处科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周年庆晚会主持台词下一篇: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协议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