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营销人与广告人

2024-06-26

对话:营销人与广告人(共6篇)

篇1:对话:营销人与广告人

参加者:王守明 曹路 罗彪 汪洋 付承峰 赵波 杨松 李 段晓松

段:在公司(金鹃广告)内部网的“营销人俱乐部”版块里,曾展开一系列讨论,论题是“广告人与营销人的区别”,参与者观点或同或异,气氛十分热烈。我们觉得此问题颇有意味,因此邀请大家来此作进一步的探讨。不一定要得出什么结论,如能在讨论中碰撞出一些火花,深化大家对问题的理解,增进内部沟通,就算达到目的了。

从网上发表的帖子看,营销人与广告人这两个概念本身似乎还未被给予足够明确的界定和梳理。为便于讨论的展开,我想先抛出一个问题-――广告人和营销人分别是干什么的?他们承担哪些具体的工作?或者说,他们工作的功能、定位是什么?请大家就此发表意见。

王:谈广告人不能脱离广告行业的根本属性。作为服务业的广告公司是企业的一个外脑,在自己的定位上不仅要比客户更懂广告,同时也要给客户很好的商业建议。营销人也是个泛指,实际上包括企业里所有从事销售和营销管理的人,比如在国际公司里,如宝洁或可口可乐的一个品牌经理,都可归为营销人。在中国的企业中在营销管理、营销企划乃至于与营销相关的战略性规划等方面,相应来说企业总体比较缺乏,大多数处在生产型的状态,没有实现向营销型企业的转化。目前中国营销服务业的顾问咨询和管理咨询是从外部帮助企业实现营销型企业的转化和提升。广告公司、营销咨询公司有些服务方面是难以清楚的界定,但广告人可以独立进行作业,而营销人不能脱离企业这个本体。

罗:我来谈个不成熟的看法。广告人的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拉力。对于一个成功的营销来说,则主要是形成一个强大的推力。这两种力最终的结果是共同形成一个销售力。

付:在营销的作用里,应该也有拉力,

罗:营销里也是推和拉,但如把广告这块剥离出去,基本上就没有拉力了。营销主要的力量应是推力。在此应该还是有所区别的。

李:我倒觉得广告人和营销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讲到行销,最终目的已超越了贬卖一个产品、把企业做好……而是跟消费者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广告也是一样,如要塑造品牌,不单单是传达信息,也是要与消费者建立一种关系。二者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如果有差别,也只是使力点稍稍各有侧重,并且也是纠缠在一起,难以严格区隔的。

比如我们做的龙津加啤站的案子,实际上是在做行销里的通路推广。它不仅仅达成了这个任务,同时通过设计的立牌、卡通人物乃至加啤站小姐和蔼的家庭化的服务,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种广告的效应。从这个角度说,营销人与广告人没什么区别。

另一个方面,如果一层层的剥离下来,从企业的业务规划,具体到营销规划,然后到传播规划,广告似乎是支持营销的一个环节。但事实上,应是从有招到无招的一个过程。到最后,一些营销活动会达到广告效应。反之,广告活动也达成了营销效应。

付:我接着你的讲。广告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要提炼出最能打动消费者的东西。提炼出来做成一个创意,做成一个策略形式。而作为营销这块,则要为它设计一个方案-――怎么样去接触,怎么样去推广;然后向企业的营销人员陈述其合理性、可行性。可能是你走在前面,而我在后面,将你的东西传达给消费者,或更好地传达给企业的营销人员,让他们去传达给消费者,从而更好地与消费者共鸣。我们是一条线上的,一在前,一在后,中间还有重叠的地方。

李:是的,我觉得这是个互相融合,不可分剥的整体。实际上作为广告公司,金鹃为什么要再成立一个营销公司?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因为广告需要这一块。

从我的个人体验讲,如一个创意人员单单做创意设计,他是个创意人,但不是广告人。要成为完整的广告人,他必须了解企业、产品的背景、策略,并对广告效果有所测估,考虑与销售的配合。同样,如一个广告人仅考虑传播方面的问题,也没有完成他全部的使命。只有将广告传播和营销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篇2:对话:营销人与广告人

人与土地的对话作文

春意正浓,我四处寻觅花儿开放的芬芳,叶子生长的音韵。的确,我寻觅到了很多,欣赏到了很多,我也发现,一种深沉、淳朴的气息一直衬托着我所欣赏的环境。这种气息似乎无处不在,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我忽然明白了,这是大地啊,这是大地散发的气息!我禁不住感叹,这争艳的百花,都使她的孩子;这吐芽的小树,都以她为家;这旖旎的春光,都是她一手创造的杰作!我们生存的家园,也是大地馈赠的`!是她,无私的培育出一批批粮食、蔬果,在为我们提供居住的空间,在为我们创造旅游的好去处……

我展开双臂想拥抱土地,可是值盛夏的土地令我望而却步:炎炎烈日让土地干裂,转眼间的暴雨有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还有那开发得千疮百孔的山峦;散发着恶臭的小河,我真不相信,那厚爱我们的大地母亲,会变得如此沧桑。瞧,人们随手乱扔的垃圾正让土地臭气熏天,某条阴暗的胡同里,成堆的白色垃圾正无情的侵蚀着土壤。这会儿,美丽的家乡无锡正因太湖暴发蓝藻陷入了水危机状态,其原因,还不是我们随手乱扔电池、 图眼前利益偷排的废水使太湖成了富营养湖吗?我想,大地也许正同我一样欲哭无泪吧。

不过,一阵凉风吹走了炎热,秋季的到来使大地平静下来,见到了希望。国家,社会正在保护土地,提出了保护耕地,尽量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等有效措施。许多一次性塑料用品上都出现了“可降解”字样;许多垃圾箱都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开收集……植树的人越来越多了,再生用品越来越多了,这一阵阵可喜可盼的“金风”给大地送来了凉爽。

冬天,过新年了,我们是否想过给大地母亲过过新年呢?每人都做一点回报“母亲”的事儿,每人都为“母亲”送去一份温暖。自己的新年也会平添一份惊喜,一份意义。来年春天,花儿开得更香,树儿长得更茂盛。

篇3:成都鞋企开展对话共商营销新模式

成都克克女鞋因其独特的营销模式而广为行业所瞩目, “克克女鞋模式”是国内真皮女鞋专卖模式。2007年底隆重推出“第三代女鞋专卖模式”——“店长经理制”。该模式真正实现了加盟客户的“零风险”和店务管理的最优化。此模式一经推出, 立即受到零售客户的热烈欢迎, 加盟非常踊跃, 目前专卖店已超过120家, 并以每月10~20家新店的速度快速增长。克克女鞋不惜重金, 组建了专业高效的实战型营销团队, 推出了“三力合一模式”、“全程助销管理”、“后台作业标准化管理”、“商品新鲜度管理”、“无忧售后管理”、“丽人联盟横向营销”等诸多的理论和方法, 保证了零售专卖店的健康发展和快速扩张, 现在全国已有数百家专卖网点。克克女鞋的国内渠道建设措施与经销商管理形式无疑对在贸易转型中寻找到新出路的成都鞋企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克克女鞋总经理雾松在研讨会上向与会鞋企老总详细介绍了克克品牌培育历史及营销模式和企业发展历程, 并就销售中的客户服务、团队建设、物流配送、推广策略、货品组合、定价策略等焦点话题展开了交流和对话。

会上, 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鞋业分会会长、成都卡美多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永刚介绍了卡美多鞋业的成才历程及外销与内销同时抓起来的心得体会。卡美多鞋业是成都女鞋的领军企业, 在拓展国外市场的时候同时把国内市场一起培育, 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冯永刚强调, 开展鞋业品牌营销模式系列研讨会是一个很好交流平台, 他希望借此能够推进成都女鞋内销市场的解决之道。

与会者分析, 广州鞋占领全国一二级市场, 缘于他们拥有商场专厅的营销模式;福建运动鞋品牌占领全国市场, 缘于他们拥有休闲运动专卖店的营销模式;温州品牌占领全国二三级市场, 缘于他们品牌专卖店 (男女鞋在一起) 的营销模式。成都克克女鞋公司负责人雾松分析指出, 成都鞋企却大多沉浸于批发市场, 缺乏一个科学的营销模式导致当前成都鞋企没有国际品牌。他向记者透露出了愿意将自己的营销理念与广大鞋企一起分享的深层次原因———便于中国女鞋之都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企业间的凝聚力, 进而形成成都女鞋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还有一个原因, “成都武侯区高度重视鞋业的发展, 也增强了我们做大做强鞋业产业的信心。”

成都美丽点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熊代宇还在会上介绍了美丽点鞋业的成长历程和如何与贴牌商打交道及鞋业的内部管理等经验。

到会的成都鞋企老总还针对克克女鞋营销模式的细节及管理与难点等与克克女鞋总经理雾松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使与会的众多企业获益匪浅。鞋企的老总们还提议协会多多举办这样的探讨会, 有助于行业的发展。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鞋业分会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以后协会组织更多的成都知名鞋企为广大鞋企现身说法, 以此增强鞋业产业凝聚力, 提高广大鞋企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凸显中国女鞋之都的整体优势。

篇4:人与人的对话

富人对穷人:有钱才是硬道理。你管我钱是从哪里来的,就算是抢的,只要抢得到也算一种本事,为啥你抢不来呢?钱不能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吃饭要钱,穿衣要钱,行路要钱……这个世界是,你说哪一样不是用钱兑现的?就是纯洁的爱情、亲情、友情在金钱的攻势下败下阵来,这样的事例天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贫贱夫妻百事哀,靠纯精神世界换取幸福的事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才可能发生,要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天天都发生,那还叫什么精典?

能人对庸人:什么叫能人?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别人技高一筹。因此,能人追求的是结果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没有成果,就是有冲天的本领又算得了什么呢?还不是庸人一个。就算我是个小人,是没文化的人,是没有教养的人。但我控制大量资源,占据着有利地形,甚至能决定你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咱不是能人是什么?

高人对俗人:成为高人真的不容易,咱得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仰视之态,就得把自己形象塑造得又高又大,哪怕那是吹胀的气球,也得让它飘在空中。我们与外界是隔了层纱的,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高人之高,高在位置:高人之痛,痛在隔离。

熟人对生人:一回生,二回熟,熟人总是由生人变来的。东西由生到熟都有个过程,人由生变熟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只是生与熟是相对而言,相对于十分熟。九分熟就属生,相对于爆炒熟,慢火煨则更胜一筹。知道将生人变成熟人的代价吗?就是交流、交易、勾兑、操作、混迹,总得经历从孙子到儿子,再到老子的转变。

新人对旧人:一种饭吃久了,胃部受不了,容易得厌食症,何况高深的情感呢?一个东西破旧了,成了破烂,就会被弃之于野,人为啥又不能如此呢?放久了,再新鲜的东西也会散发出糜烂的味来,让人恶心。新人新气象,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是自然赋予人的特性,所以你不要怪我无情,只怪时间让你破损折旧。

美人对丑人:人们常说貌美好花,却没有说心美如花。可见外在的东西还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话说回来,没有形式,又何来的内容?美貌是一种资源,如果不开发,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浪费,这无疑于犯罪。用美去贿官员、傍大款、诱导演、勾评委,参加各种选美、选秀活动,就是对美的最大开发与利用。美人的时间有限,我们在拿青春赌明天,失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相比而言,尔等丑辈自知没有资本,就会开发新的资源,你们比我幸福多了。

文人对鞠人:什么是文人,就是有披着文化外衣的粗人。时下是注意力时代,眼球经济,只要能招来万人注目,用什么方法办法都不为过。于是教授们相互对骂,明星学者们信口开河,无名之徒们大放厥词……没有文化暴力和学术粗野,哪来的文人的轰动效应和明星特质?只要名利双收,你管他是文是粗!

智人与笨人:心理专家往往有心病,医疗高手常常治不好自己的病。开启别人的心门容易,打开自己的心灵却异常艰难。智人掌握着智慧与哲理,能洞若观火明察一切,对世事人心了然于心,往往能拯救别人,却不能掌控自己,挽救自我。这就是为什么像王国维、陈布雷等聪明之人走上了自轻之途。由此看来,人彻大悟之辈,往往状似呆子。

好人对坏人:我好是因为我的坏还没有被别人发现和放大。也许我是一个好丈夫,却不一定是个好儿子——你没见那些虐待父母的人,对妻子言听计从,是何其的模范;你没见那些在台上义正辞严,满脸清正廉洁的官员,在台下是何其的贪婪与放纵。虎毒不食子,大恶之人也有大善之举,大善之人亦可创造大恶之行:那万世为人敬仰的英明帝王,谁个手上没有沾满鲜血?

篇5:对话:营销人与广告人

课题 人与物的对话

--鸟 课时 授课时间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注

一《雅舍小品》

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二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明确: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明确: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纤合度。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明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三比较探究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的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

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四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篇6:人与蛤蟆的对话

中秋时节,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假期回乡,感受最深的是难见皓月。

抬眼望着厚重起来的空气把那轮圆晕挡了个结实,不由想起一则寓言,说水田里的蛤蟆每天蹦蹦跳跳寻找飞虫,水田旁的树上一个蜘蛛挂在网中央,网织得精巧规矩,八卦形地张开。蛤蟆见状,羡慕地对蜘蛛说:“蜘蛛老弟,为了生活我每天辛苦地蹦来跳去,到处找飞虫,即使在夜里也不敢歇息,尽管这样却只能勉强糊口。你可倒好,整天挂在树上,动都很少动一下,荡悠悠地就能使每日三餐得到保证……

仔细想想,这并不是寓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真实。

如果有心,稍作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蛤蟆们已经越来越难觅到所需的食物了。它们面对的未来可能勉强糊口都难,也许“灭亡”二字离它们也不是太远。

记得三十几年前的一个中秋,故乡下起多年未遇的大暴雨。黄河防汛,田间排洪,弄得上上下下好不安生。最大的暴雨之夜,生产队里的钟声足足响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就是队长伸着脖子挨家挨户地喊,直到把能出点力的人全都喊到洪水滔滔的东大洼。

我们村的东大洼真大,辽阔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绿油油的玉米、高粱伸展着肥硕的叶子唱着欢快的歌。当然,那一年庄稼们唱得歌一点也不欢快,被大水泡着,绿油油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因此,田间排水成了村人们的主要工作。

暴雨如注的夜晚,挥动着铁锨在大田里排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时,突然会听到满世界的蛤蟆唱起了歌。蛤蟆们唱歌很好听。挖好排洪沟,扶着铁锨静静观察从庄稼地里涌出来的水流,成千上万只蛤蟆起伏的调子敲打耳膜,让人禁不住生发联想。

“咕呱——咕呱——”

“咕呱呱——咕咕呱——”

不仅是在夜晚,在夏季的中午,烈日高照,地上散发出炙人的热气,蛤蟆当然也是燥热难耐,禁不住会“咕呱”大叫。这当然是典型的“蛤蟆调”,可以将其理解为平静与安详,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美好与祝愿。

后来,离开故乡从军远行,面对炮火连天的战场,依然会想起故乡蛤蟆调子起伏的暴雨之夜。有时候还会乱乱地念叨,在那样的年月,在那样的洪灾时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蛤蟆叫起来?还是儿时的伙伴解答的好:“蛤蟆就是用来叫的,它们不叫难道要人来叫?人叫和蛤蟆叫那是两回事。”

的确,人叫和蛤蟆叫还真是两回事。

二十几年前,我搬进县城刚刚盖起来的一栋楼房。当时,县城还没怎么建设,四周荒地一片。夏天大雨过后,楼房便就被大水围剿,看上去很像一座孤岛。一次,母亲从乡下来,睡到半夜热得实在受不了,老人家便拿一蒲扇下楼凉快。刚走到楼下,四周水里的千万只蛤蟆突然叫了起来,母亲慌慌回到楼上,说那么多蛤蟆叫,听着瘆得慌。我说蛤蟆叫怕啥,又不是人叫。母亲说人叫还不怕哩,就因为是蛤蟆叫,所以才瘆得慌。之后,那栋楼房四周陆续建起很多楼房,再也没了荒地一片,再也没了蛤蟆叫。正如今年中秋假期回到故乡,回到辽阔的东大洼,排水沟里依然水满,大田里玉米、高粱依然伸展着肥硕的叶子,但夜晚却再也没能听到那熟悉的“蛤蟆调”。

“咱们这里怎么也像大明湖啊,听不到一声蛤蟆叫。”站在东大洼,我疑惑重重。

“今天打农药,明天上化肥,后天又喷一遍除草剂,别说蛤蟆,连兔子都很少能看见了。”依然是儿时的伙伴给予解答,他说村人们都明白这样下去不行,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可能被自己所毁,但在利益面前又有谁会主动放弃?

又想起那则寓言,讲给儿时的伙伴听,伙伴听后略加思索,说未来也许只剩下一只变异成大头的蛤蟆直接找人对话,质问人类为什么要把泥塘冰结?为什么不让田野长草,使得飞舞的昆虫都躲了起来?但蛤蟆的嗓子哑了,肚子瘪了,再也不会唱歌了,只能用尽全身的力气钻进泥土里冬眠。然后,做一个漫长的梦,等待真正的春天到来……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古人说要顺应四季,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调整生活。一个“顺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因此,现代化起来的我们应该主动去找蛤蟆对话,告诉它们春天还在,原始依然;田野里无论有多少冬雪,终将都会被融化,拥抱它们的还是滚滚雷声和润田之雨。不管蛤蟆信不信,我们是不是得信?

上一篇:四一班学科学情分析表下一篇:正能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