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2024-06-24

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共8篇)

篇1: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银行会计相关定制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并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加强会计风险防范,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为国家的金融安全及地方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关键词:银行会计 风险 对策

一、当前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金融体制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当前,银行会计风险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已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点建设薄弱,违规操作现象严重,是产生会计风险的直接原因。前几年,各行大量新增网点多是为吸收存款而设,基层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增存款上,包括基层网点负责人的配备,主要看其公关水平和吸存能力,较少考虑其商业银行的业务知识水平。由于点多面广,管辖行自身管理力量分散,对基层网点的监督管理相对薄弱,往往以存款论英雄,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管理,导致基层网点建设严重落后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基层网点风险防范意识差,为了拉存款,可以无原则地迎合客户,置有关的制度于不顾,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从近几年对基层网点会计部位的检查情况看,由于会计人员违规操作和网点疏于管理带来的风险点很多,如:任意开立账户、重要空白凭证及印押(压)证保管不善、支付凭证审查不严、柜员之间混岗、操作口令混用、账户核对不及时或未执行换人勾对、不按规定流程处理会计业务等,以上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2.领导重视不够,职工队伍素质低下,是导致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目前,会计岗位存在着新手多,队伍不稳定问题,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又调到其他岗位,使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加上有的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的意识缺乏,部分基层网点特别是办事处、分理处,存在着主任“说了算”等问题,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违规操作、违章行为时有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会计人员业务不精、不熟及对主管领导的盲目服从,造成会计部门的作案率居高不下,使银行信誉受到损害。3.会计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是产生会计风险的根本因素。会计制度是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制定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会计制度不健全,给会计工作带来许多风险因素。4.滞后的会计核算手段,使会计工作风险系数增大。目前,银行会计核算虽已电算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应用程度不广、不高,仅停留在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不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会计工作中一些复杂的程序和模型没法运用,不仅削弱了银行会计的决策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发挥防范会计风险的作用。其次,会计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协作关系仍不顺畅,技术部门追求应用普及率、覆盖面,而会计部门注重实用效益,以运用会计电算化来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职能尚未发挥,使利用电脑作案的案件时有发生,风险系数增加。5.稽核和监督不力,是会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的稽核缺乏实效性,稽核制度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稽核工作往往是稽核人员敷衍了事,在有关凭证和账薄上盖个章,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有损于稽核职能的发挥,根本上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同时,银行会计监督职能只起到“社会公共薄记”的作用,其重要的监督职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1.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强化银行业监管,造就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对于新设立的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不仅要对股东的资金来源、财务状况、资本补充能力和诚信状况进行审

查,还应对银行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分析和评价金融业的风险状况。要造就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就必须加强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通过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防范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转化,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各家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必须经过人民银行的严格审批,要通过广泛的风险调查后方可逐步推行。同时必须符合对其他金融机构有统一约束力的各种制度,以免同行业不平等竞争。针对银行会计易产生风险的实际,应加强基层网点检查,严格管理,杜绝违章操作现象的发生。2.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素质,建立会计风险目标责任制。防范会计风险必须以人为本,要重视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素质培养。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金融政策、法规以及会计制度的学习,通过学习,使管理人员转变观念,重视会计工作,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牢记风险的优秀干部充实会计工作队伍。制定岗位责任制和风险防范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对不称职、业务素质差的人员坚决予以撤换或辞退,以避免资金及财产损失。3.切实落实银行会计的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防范会计风险,保证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是建立健全会计工作检查制度,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对会计部门的内控制度管理情况及会计结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将内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二是针对当前会计核算的薄弱环节,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补充制度;三是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保证会计业务真实、完整、准确;四是会计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和操作规程,避免会计制度风险。4.加强会计电算化进程,降低会计风险系数。现代化的银行必须有现代化的金融运行手段,一是在会计系统设计时,要研究开发高质量的电算化软件,扩大计算机履盖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程度;二是建立科学的金融计算机系统会计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对计算机系统的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入手,设立多种会计防范控制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事前预测的作用;三是协调理顺会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关系,使之互相配合,有效地发挥运用会计电算化防范会计风险的作用;四是建立计算机密码管理制度,每个操作员必须设置个人密码,操作密码属重要机密,应不定期更换,防止无关人员上机操作或盗用他人密码进行操作。5.逐步完善银行会计稽核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加强会计内控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逐步完善会计稽核和监督检查机制,会计稽核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要加强稽核人员管理,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心,使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稽核工作的重要性。要建立起在组织体系上具有独立性的稽核监督体制,合理确定稽核人员比例,以保证正常履行稽核职能的需要。总之,加强会计风险防范,是保证银行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国家资金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切实防范会计风险,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为国家的金融安全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赵海宽.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实行规范的股份制.金融时报,2004.3.9

篇2: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企业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

完成期限:2015年8月24日 至 2015年10月25日

学习中心:无锡教学中心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技术 学生姓名:程春艳 学生学号:***2 指导教师:费德中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浅谈企业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

一、企业经营现状及其含义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向着国际化的发展。在加入WTO后,中国融入了国际市场,企业在这个重大转型时期把握关键并入国际大潮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但国外市场的开发使得本土企业承受着外来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不仅如此,国内企业还必须同国外优势企业进行抢占国际市场的对决,无论体现在对市场的争夺上,还是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都尤为激烈,如何进行企业国际化发展,关系着企业在这一局势下的健康与否,与企业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从1988年到现在企业国际化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是初具规模,国内企业的涉外经营主要是以资源的开发,加工,运输,工程,餐饮为主。投资区域覆盖5大洲,但在相对集中,投资金额不大等问题。本文就国际化内涵,可控制因素的产生展开讨论,从面制定可控制因素防制策略,促进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国外学者对国际化得研究深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其的定义并不一致,但这些观点无疑是在对同一个主题进行描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国际化本身是指国家或者企业进行超越国界的经济,经营活动,是可以用于描述具体或抽象的超越国际的经济活动。

二、企业经营发展要素分析

(一)传统的资源优势为企业竞争作后备力量

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近20年来看,传统的资源优势为企业竞争作后备力量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日前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化一体化的发展逐步成形,给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就这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难以适应的,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更替加快,产品使用周期紧缩,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取向,使得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幻莫测。其次,市场界限的模糊化发展,竞争的形式,规则乃至于对手的模糊化使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由此可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多元化的影响因素。根据社会网络理论,网络传递各种机会信息(ellis,2000)。这就意味着国外市场的机会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网络关系不仅创造信息优势,同时也帮助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在网络关系的帮助下,企业能够提高信息流动,建立信任以及共同的兴趣;发现机会后,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网络关系能协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走出国门(oviatt 和 mcdougall,2005)[9]。因此,本文提出企业关系网络能提高企业的国际化速度和国际化范围。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不可能仅仅依靠企业的网络关系。研究发现,一些天生的国际企业在国际化时并没有任何网络关系,而国际化市场导向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特征。国际化市场导向的企业寻求国外商机不依赖于企业已有的网络关系。国际市场导向下管理者强调价值的创造。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的国际市场导向由三部分组成: 国际信息的创造、传播以及响应。国际信息的创造是指国际市场信息的创造以及获得,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的顾客、竞争者以及环境变化信息的获得。企业经常采用国外市场调查、国外环境审视等策略来获得国际信息。国际市场信息的获得,包括企业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及通过其他直接或间接的与国外市场接触而获得的国际市场信息,同时也包括企业通过与顾客、经销商及其竞争者接触所获得的国际市场信息,但是所有的获得国际市场机会的活动都不依赖企业已经有的网络关系。国际信息的传播包括对国际信息的分享。国际信息的响应指对信息的反应及执行。对外部,内部各种因素的控制力高低关系着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能力

所谓企业能力是指企业设定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部署,整合多方位资源以达到目标的能力,即企业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前提下,能源开发,控制的能力,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说是企业协调内外可控制和可控因素的能力。当风险转化成危机的时候,企业很容易陷入经营的困境。所以,成立一个统一的风险管理机构,应对公司在各个方面所可能遇到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全面识别,系统管理是必要的。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构成,应该由所有者、董事会成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部分高管人员组成,必要的时候,企业也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都有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内部信息的义务。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参谋部门,对企业经营面临的人、财、物风险提供决策依据,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运营。风险委员会需要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以外重点关注影响企业生存的各种风险。在企业的战略层面,应对不可控制风险的方法为适度进行多元化经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投资理论也可以用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对于企业而言,选择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经营,可以避免当某些不可控制的风险造成危机时,企业生存受到影响。多元化增长战略是指“企业有选择地增加产品的种类,跨行业经营多种产品和服务,扩大企业的生产范围和市场范围,使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大洋彼岸的某家公司的倒闭,有可能直接导致中国某个相关的企业破产。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经济预测,而经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济学家的工作之一也是对经济形势进行大致判断。但是预测并不能使我们有效应对风险和危机,尤其当某些风险引发的危机破坏性足够大的时候。某些突然发生的事件,对公司的生存,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专注于专业化发展的企业,可能会有很多优势。比如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生产环节中,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然而生物进化的历史表明,单一性是一种危险的形态,非常脆弱。刚刚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场危机影响了所有的企业。因此,企业在有能力发展多元化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去涉足不同的行业,适当增加企业战略业务单元的数量。

三、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内外发展因素

就日前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上看,对企业国际化发展产生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个。

1、外部因素

政策环境因素(企业投资所处的国家或地区政策体制),国际市场条件,包括技术,各种软硬件配套体系等。这些因素往往被学者界定为客观存在的,难以通过企业内部协调的,企业发展的可控因素。

2、内部因素

是指与产品相关的系列因素,如产品实力,产品技术,特性,适应市场的程度。内部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这一影响因素又可从两个层面上进行阐述,首先,管理组织的管理能力,其次,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能力(知识技能密集程度,组织文化的学习能力等)被界定为可控制因素的范畴。

3、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可控因素

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所处的环境关联紧密,就博弈论的层面上看,不难理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是制定和采取何种高效的战略,还在于它对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制定了什么样的策略,即企业对待可控因素上的协调能力,企业能力的研究从加强内部控制开始转向对可控因素的战略研究上。《动态竞争战略》中指出“战略正变得越来越动态…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或策略完全有可能被对手的行为所破坏。一个待定的战略或策略的力量不是由最初所采取的措施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它对竞争者行为和反应预测的准确程度和随时间而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状况,战略的成功还有赖于它对竞争性环境下法规,技术等其它资源变化情况预见的有效性”。由此,战略不能单单局限在对可控制因素的控制力上,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还应体现在可控因素协调上。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可控因素

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可控因素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环境因素的可控性。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初期,对环境因素的性质不清导致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扩大自身发展的战略思想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企业就是做到规模越大,发展越好,行业的多元化程度越强,竞争力越大,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不少企业开始盲目的扩张。从国际化发展的初期曲折路径上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市场复杂性的可控性

对规模经济的误解,使得企业认为规模越大经济效率越高,不考虑自身的实力,环境等因素,盲目进行扩大化生产,最终导致企业内部的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上都是难以和扩大化的生产规模匹配发展的,形成空中楼阁,根基虚脱,抵御风险能力低下,最后被市场所淘汰。盲目的扩张不仅不能使得企业发展均衡,往往还导致了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关系紧张,当这样的状态得不到遏制,企业内部的控制协调难以缓解这一矛盾的时候,企业的战略方针应作出适应的调整,注重改变运营体系取代单纯的内部系统改变,正确认识到企业发展中所可控制的环境因素。如当企业难以适应某一经济环境时,是否可以考虑转移市场或生产产品,将资源转移到适合发展的领域,这样的根本体制转变才能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被淘汰,逐步成为风险抵御力强大的企业,为企业的扩大华发展创造条件。

四、市场多元化可控性

(一)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策略

从企业国际化发展初期的历程上看,对待降低风险的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偏激认识,不能客观的认识到,竞争环境的可控性,认为分散待业是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忽视了它为企业加重风险的可能性,对风险的认识不清。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企业市场行业的多样性,不同行业的规则,技能和企业的要求并不是都相同,企业不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直接进行多元性经营,由于对于行业的不熟悉,新领域专业技能缺乏,管理经验缺乏,资金需要量大等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企业开辟新市场未完成,老市场的占有率已经降低。由此可见企业对市场环境多元复杂性的认识必须建立在风险防范之上,认识到多元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可控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只有这样才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能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建立在雄厚的根基之上,防止空中楼阁的形成。

(二)制度环境的可控性

企业发展和其所处的环境的政策,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政策,制度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在企业感知的形式和方式上。如企业必须通过对人际关联或者业务联系的制度调整来顺应企业所处大环境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国际化发展是跨国企业之间的人际关联和业务联系,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关系着国际化程度,DIMgagi和Powen提出“一个组织越依赖于另外一个组织,它就在组织结构,氛围和由于转轨期的各种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还存在影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可控性因素:政府制度的可控性。企业对所处环境的经济制度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关系,而非控制性关系,只有认识到制度的可控性,才能保障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标准化,协调化。市场的自梗塞可控性。市场体系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而这一过程之中,市场本身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在这一环境下难以充分的发挥,如市场的需求和供应出现的不平衡,国际多元化下的经济发展路径不一,经济的发展程度出现区域化的间隔等。对于企业发展始终处于良好的发展氛围之中。信息系统的可控因素。企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观念对企业的内外运营过程进行掌控,管理,充分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为企业战略制备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和企业收效的目的。

五、我国的企业国际化阶段探析

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企业往往是通过向国外出口商品或者到国外去订购商品来完成与国外企业的联系的,随着这样的联系的维持,贸易增多,出口机构应运而生,企业的出口并不是企业外向型的标准,此阶段企业的总部依然设置在国内。

(二)在以上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随之而来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等各因素均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企业转向当地生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对外投资才真正意义上地开始。

(三)随着对外投资的日益加大,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使得企业在国外逐渐开始设立分公司,以便为企业拓展业务,开辟市场。随着覆盖面积全球化,连锁企业系统稳固,但此时的企业内部并未完善,各个子公司往往是各自为政的,趋化于本地企业。

(四)企业开始以整体发展的战略眼光统筹内部工作,将企业优势扩大化发展,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并以世界需求为导向,建立稳固,高效的企业连锁。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贸易环境,国际化的发展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入WTO以来,贸易壁垒障碍逐渐降低,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贸易环境的可控制性综合体现在政策,技术,制度等方面,在这一前提下,充分认识市场需求,改善企业的内外配置,协调宏调贸易方向发展,促进企业国际化进程。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的资源配置优化,对本土产业优势的客观认识,不盲从,不片面是企业正确构建自身价值的核心思想。(1)进入国际化市场化,国内的市场向着国际化发展,对外开放步伐加大,关税的下调,贸易壁垒的弱化都使得国内外企业纷纷涌入市场竞争的潮流中,市场竞争压力必然产生,企业生存环境复杂多元,对市场多方位因素全面认识,协调可控因素才能保障企业发展方向的始终正确。多种可控因素存在的必然性,企业不能违背这一前提,进行盲目的扩大化和全球化。只有在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加强对可控因素的认知,从而制备战略目标,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保障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健康。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篇3: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基于风险影响下的效率分析可以通过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来进行。一般情况下, 收益和风险成正比, 高风险所带来的收益也相应高。但是, 高风险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 高风险也可能会带来高损失。因此, 在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时, 不能忽略风险因素。

已有文献主要是只研究商业银行的效率或风险, 鲜有把两者放在一起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研究商业银行风险和效率的关系。王健 (2011) 通过风险因素分析得出结论:不良贷款率与银行效率显著负相关, 贷存比与银行效率正相关, 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没有显著影响[1]。Yener Altunbas等 (2000) 、Simon Kwan等 (1997) 分别研究了日本和东亚国家效率和风险的关系[2,3]。第二类是基于风险调整的利润效率分析。邱兆祥等 (2007) 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风险因素对于商业银行的利润效率存在显著影响[4]。

笔者基于已有文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把风险因素和效率测算结合起来, 得出在风险因素影响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值并对其进行收敛分析。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值的测度及风险因素分析

笔者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SFA) 方法, 随机前沿模型中的参数分析采用更一般的具有时变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选择利息支出 (LX) 、营业费用 (YF) 和贷款损失准备 (DK) 作为投入变量, 将贷款总额作为产出变量。本文选择的环境变量为:不良贷款 (BL) 、资本充足率 (ZB) 、流动性比例 (LD) 、贷存比 (DC) 。模型设定如下:

Yit表示第i个商业银行在第t年的营业收入, Uit表示第i个商业银行在第t年的技术效率损失的随机变量, Vit表示随机因素。笔者选取1998年到2009年1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运用Frontier4.1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结果如表1。

注:*、**、***分别表示各变量在10%、5%和1%的显著程度上通过检验。

不良贷款率有利于效率损失, 即与效率负相关, 资本充足率则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流动性比例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正相关但不显著, 因为在适度范围内, 流动性越高证明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好, 银行效率越高, 但超过一定范围, 流动性越高, 银行效率就越低。存贷比正向显著影响银行效率, 原因可能是贷存款比反映银行运用资金的能力, 贷存比例越高, 可以说明银行资金用于投资的比重越大, 银行的效率越高。最后, 进行各商业银行风险因素影响下的效率值分析。

在风险因素影响下的各商业银行效率值普遍不高, 效率值最高的是农业银行, 平均值达到了0.697, 效率值最低的是浦发银行, 平均值只有0.127。再看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 其总体标准差为0.178, 国有银行内部之间的效率差距为0.141, 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之间的差距为0.139, 可以看出各银行效率值的差距主要是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差距引起的。而国有银行的波动较大, 股份制银行的波动较小, 其主要原因是国有银行受政策调控明显, 而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更多受到市场作用。

图1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效率值对比, 可以看出国有银行的总体平均效率比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高。主要是由于政策扶持, 包括对市场的率先占领和剥离其不良贷款, 所以国有银行有更强的获利能力, 在应对风险方面也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有优势。

图2是国有银行效率值的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国有银行的整体波动幅度较大, 印证了前面国有银行效率值的标准差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结论。交通银行的波动幅度最大, 在2005年有一个短期的上涨, 随后迅速下降。农行的效率值普遍较高, 而且波动也相对较小。工行和建行的波动趋势大体相似。国有银行的效率值没有整体的收敛趋势, 这也可以从表1中的数据算出的标准差看出, 1998年标准差为0.201 8, 1999年为0.308 3, 一直到2009年的0.286 7。所以, 国有银行不仅要重视提高效率, 还要重视其内部的效率差异。

图3是股份制银行效率值的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 只有光大和中信银行和其他银行的时间趋势不同, 其他银行的效率值时间趋势大体相同。光大、中信和广发的波动幅度较大, 其他银行的效率值趋势较为平稳, 也验证了前面的股份制银行的内部效率差距比国有制银行要小的结论。相比较来说, 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银行更有收敛趋势, 但最终还是没有形成收敛, 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效率值差距也应该受到重视。

二、结论及建议

对影响银行效率的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不良贷款率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显著负相关, 产生了预期中的负面影响;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正相关;而流动性比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对各商业银行的效率值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值不高, 且国有银行的总体效率值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国有银行效率值的内部差异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各商业银行的总体差距主要是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的效率差距造成的, 商业银行总体效率值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 差距基本上是越来越大。

由此提出建议:首先, 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加大风险准备金的预提比例, 集中处理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 以提高资产质量, 最终提高银行效率。其次, 建立资本持续补充机制, 形成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有效激励, 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 并把银行的业绩、资本配置和风险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使资本配置可以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还使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风险资本的限额相对应, 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最后, 也不能忽视效率值的差距, 以防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王健, 金浩, 梁慧超.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4) :124-127.

[2]Yener Altunbas, Ming-Hau Liu, Philip Molyneux, Rama Seth.Efficiency and risk in Japanese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0, (10) :1605-1628.

[3]Simon Kwan, Robert A.Eisenbeis.Bank Risk, Capitalization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997, (2) :117-131.

篇4: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因素分析防范对策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比1997年增长128倍。与此同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也随之突显出来。剖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其有效规避风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

传统的信用风险被理解为违约风险,即借款人因为外在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无力履约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则主要表现在借款人对借款行为不负责任,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责任心,或者有意隐瞒真实目的、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亿。

(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等,或者采取不当的经营策略而引发的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等,都可以归并为经营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既包含内部的因素,也包括外部的因素。

(三)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无视信贷资产风险,违规操作,盲目发放贷款,由此造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损失的风险。

(四)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府的金融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出台,引起市场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违反了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或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依托所引发的风险。

二、产生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信用风险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诚信制度和丰日关的法律法规做保障,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在经济活动中诚信守则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和奖励,而违约失信的行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和损失。社会失信现象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信用观念淡薄,从根本上缺乏按时履约的信用道德和信用责任感。

月前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缺乏整体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制约借款人的联动机制,致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对借款人违约还款的处理一般仅停留在处置借款人的抵押物或质押物的层而,没有对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做进一步的信息反馈和记录,或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其结果是淡化了借款人的违约责任,助长其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违约行为对今后的生活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当前,虽然我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还处于运行初期,征信渠道过窄,征信内容不全面,只有贷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征信的手段单一,征信资料收集速度缓慢等,以至于商业银行难以对借款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贷款的额度、还款的能力以及以往还款的情况做出比较正确、动态的把握和判断,造成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往往体现在借款人夸大自身的还款能力,在还款受阻的情况下易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增大蓄意逃避还款的风险成分。

(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商业活动都处于市场的调控之中,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资金需求随着市场价值规律的波动而波动。如遇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借款人的贷款资金会缩水,不能满足贷款时的原有需求,同时,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利率上升,也会增加借款人的还款负担。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款人比较分散,并且数量大、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原则上针对不同的借款人,商业银行应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以实现贷款收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商业银行还无法通过灵活的、有针对性的贷款利率来满足不同风险状况借款人的需求,实现差异化的个性服务,无形中增加了银行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风险的贴水。

(三)管理风险的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比较多,但真正大力开办的业务不外乎集中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等几个品种上,并且对各种个人贷款业务的采信、发放,以及贷后回收的整个管理程序都是比较单一和程序化的过程,缺乏贷款管理上的针对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整个的贷款体系比较制度化,依然受传统对公贷款的影响,没有形成完善的个性化的管理制度。

从风险控制目标上看,管理人员通常过分强调资金运营的效益性,缺乏对经营安全和风险防范的认识;从贷前资信评估上看,往往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因素而不是定量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来确定信贷授信额度,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缺乏正确的评估,对衍生工具、中间业务更是缺乏监控,历史数据多。趋势分析少;从贷后跟踪管理来看,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明、资源共享不足而导致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现象比比皆是。

许多商业银行盲目根据上级行下的贷款指标分派贷款任务。一方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求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人员加大发放贷款的额度;另一方面没有摆正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经营效益三者的关系,强调片面化的风险控制目标。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以制约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造成信贷人员借贷,办理贷款瞻前顾后,约束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政策与法律风险的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有《担保法》《票据法》和《贷款通则》等涉及贷款业务的相关法律,但主要是针对企业贷款制定的,还没有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条款。尤其是在个人贷款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旦遇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回收过程中发生抵押物的处理、质押物的变现等法律纠纷时,缺乏实质性的法律保障,银行往往会处于事实上的尴尬境地,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对违约现象进行处罚。

贷款抵押物的处置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政策上或执法过程中有力的支持。事实证明,如何从借款人手中取得抵押物的控制权、抵押物变现前如何管理、价格如何规定等等,单纯依靠银行来实施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许多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更需要出台一些制度来强制部门之间的合作。

三、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

常运转。目前《消费信贷法》已在酝酿之中,还有一些相关的法律建设正在积极的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2005年1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对抵押权人处置抵押物做了法律上的规定,为金融机构维护合法债权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进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法律、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公民的信用意识。各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要大力向社会宣传银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以及违约现象对个人和家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社会信用意识。

(二)完善个人费信评估机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

针对我国个人资信系统尚未完善,个人信用资料采集、调查的薄弱,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联合政法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进一步完善个人收入、信用、贷款、消费等记录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信息收集与信用评估机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商业银行提供消费者第一手的资信情况。各商业银行在协助人民银行加大客户资信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网络管理体制,互通有无,分享资源,避免对同一借款人信用的重复调查,防止同—借款人超越偿还能力进行多头借款,做到采集与事实相统一、历史与现状相贯穿,收集的资信及时准确,评估科学严谨,从源头上做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

(三)严格管理制度——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必然

商业银行要想很好地规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不仅要完善外部的保障体系,还要加强内部的管理与监督,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检查和监督职能,层层严格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贷款发放以后,要定期跟踪客户,做好客户资信变化及贷款使用情况的记录。针对不同的个人消费信贷品种,可灵活调整信贷管理方式。比如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因为汽车属于动产,加上开车人的技术水平等因素的作用,其担保方式必须要有别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只有从管理上有针对性地采用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才会透过市场变化,及时地掌握借款人的实际偿还能力,有效防范潜在的风险。

(四)培育行业文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特色

篇5: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银行业监管局: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和风险分析报告制度的通知》(银监办通[今年]183号)要求,现将我社今年8月经营及风险状分析如下:

一、经营情况分析

1、负债情况分析。报告期负债总额00万元,比年初减少00万元,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本期归还借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0万元;各项存款00万元,比年初增加00万元,其中活期存款00万元,比年初下降00万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工程完工后,各施工单位销户将资金撤走,另一方面我社对手续不全的帐户进行了清理,也使部分资金流失,储蓄存款00万元,比年初增加00万元,储蓄存款中活期储蓄存款00万元,比年初增加00万元,定期储蓄存款000比年初增加000万元,定期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例为0%,比年初的0%下降0.16%,从我社存款结构来看,资金来源稳定,存款利率没有浮动,资金成本也不高;同业存放款项余额

00

万元,比年初下降0万元,主要原因是上半年信用社发放贷款,基层信用社存放在联社的资金余额下降,同业拆入资金余额00万元,比年初增加0万元,主要原因是联社将支农再贷款分配给基层信用社而增加。

2、资产情况分析。报告期资产总额00万元,比年初增加00万元,增长0%,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信用社上半年发放贷款,信贷资产存量增加,各项贷款余额00万元,比年初增加00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00万元比年初增加00万元,我县是农业县,新增贷款主要面向农户投放的春耕生产资金,贷款期限均为一年及一年以内;非信贷资产00万元,比年初增加00万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联社将支农再贷款分配给基层信用社使调出调剂资金比年初增加00万元;报告期债券投资总额为00万元,比年初无增减变化,其中在金新投资两笔金额00万元,在证券投资0笔,00万元,在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存入资金00万元,并在证券交易所购买了010213记帐式国债00张(面值为00万元),购买国债的资金帐号为00证券帐户为00,该国债是2003年第13期记帐式国债,国债票面年利率为2.6%,发行日为2002年9月20日,到期日为2017年9月20日,由于债券市场波动较大,经我社研究后,认为现在回购该国债损失较大,暂时不宜收回,待该国债市场价值上升至100元时再收回,故一直未收回该国债,目前,该国债市面价值95元,如果国债市场价值一直低于票面价值,决定该国债在到期时一并收回。

3、经营业绩分析。报告期总收入00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00万元,占总收入的0%,金融机构往来收入0万元,手续费收入0万元,各项支出0万元,其中利息支出0万元(按1年期含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分档次计提存款利息0万元),金融机构往来支出0万元,营业费用0万元,其他营业支出0万元,今年0月实现利润0万元,比同期增加0万元,盈利增加的主要原因:

1、今年贷款发放量大,贷款利息收入比上年同期多0万元;

2、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比上年同期多0万元。

二、风险状况分析

1、风险状况总体评价。对hh联社来说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上,不良贷款占比和不良贷款余额依然呈上升势态,联社现行内控规章制度(联社自行制定和上级制定)基本完善,能覆盖经营管理的主要领域和重要环节;建立了内部稽核审计机制,但目前稽核力量与业务发展不相匹配,因此对有效开展稽核工作有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稽核队伍和检查力度。

2、信用风险分析。各项贷款余额0万元,按贷款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0万元,比年初下降479万元,剔除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0万元后,实际上升0万元,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0%,今年8月末hh县农村信用联社辖内十大客户大额贷款余额为0万元,占全部贷款的0%,占资本总额的0%,最大一户贷款比例为0%,从上述情况来看我社在大额贷款管理上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十大户中hh建材有限公司贷款余额0万元,是一家县属龙头企业,从事水泥生产企业,经营有效益,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但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主要领导者还贷意识较差,其中0万元已形成呆滞,已拖欠0个季度的贷款利息,信用社已将该企业起诉到法院,案件正在审理之中,该笔贷款存在巨大风险。hh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贷款余额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处于停业状态,该公司在我社贷款时将商城的底商做抵押,现我社正与法院协商确定一个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然后依法变卖处理,收回贷款本息;不良贷款十大户余额为0万元,欠息金额0万元;贷款收回前十大户金额0万元均为养殖贷款,其中转贷金额0万元,收回现金0万元。

3、操作风险分析。近几年信用社未发生案件,现行内控规章制度(联社自行制定和上级制定)基本完善,能覆盖经营管理的主要领域和重要环节,关键是内控制度的执行,因此要加强稽核检查的频度和力度。

4、拨备提取及风险抵补情况分析。信用社本期风险资产总额为0万元,按1%计提应提0万元,实际提取呆帐准备金0万,少提0万元,按呆滞贷款0万元的0%应计提专项准备0万元,信用社实际计提0万元,多计提0万元,两项合计信用社少提拨备0万元;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13.53%,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2.43%分别比年初下降3.56%和2.66%,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31%和1.69%,从上述指标来看信用社经营健康发展稳定;信用社能够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信用社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及要求使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保持稳定,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6、重点风险提示。截止今年8月31日,全辖不良贷款余额0万元,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0万元,不良贷款占比0%;其中逾期贷款余额0万元,比年初减少0万元,呆滞贷款余额0万元,比年初减少0万元,不良贷款总体下降。但是如果加上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0万元,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为0%,因此加强信贷管理对我社来说尤其重要。

三、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隐患

1、农村信用社地处农村、结算手段落后、存贷规模小、资本金有限、抗风险能力低。

2、不良贷款占比高,占比为各项贷款的12.14%。

3、电子化建设步伐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5、制度建设不完整、不规范。信用社没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岗位操作以及内控制度,没有相对独立的内控部门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必要的再监督,内控管理松懈,自我约束能力差,给那些不法之徒进行金融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下一报告期业务经营及风险状况变化趋势预测和监管措施及建议 根据hh县农业经济的规律和特点,下一期业务经营将进一步好转,风险将得到有效化解。监管措施及建议

hh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贷款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因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资产盘活力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一是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清收不良贷款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建立工作责任制,并且组织落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对2001年以后发放贷款一律实行责任清收,并与责任人利益挂钩终身追究责任,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二是分解落实不良贷款压缩指标任务,严肃指标考核,考核不良贷款占比和贷款回收率二项指标,有力地防范了虚假清收行为。三是根据借款人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分类处置,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一户一策进行清收。特别是运用法律手段清收时,要及时、准确、合理地选择诉讼对象,切实提高胜诉率和案件执行率,消除“只赢官司,不赢钱”的被动局面。四是灵活运用清收政策合理进行物质奖励,调动全员清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切实加强对抵押贷款管理,按照《合同法》、《担保法》等条款,根据抵押不动产的实际占用情况仔细审查、严格把关、完备手续、绝对不留任何法律“空档”,确保不动产权(物)抵押贷款合规合法、真实有效,使之真正成为实现贷款质量根本好转、防范信贷风险、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六是重视和加强对贷款超诉讼时效的管理,认真分析研究防止贷款超诉讼时效措施,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善和人为因素造成贷款超诉讼时效,牢牢把握债权的主动权。

2、继续狠抓案件专项治理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加强风险防范,控制各类案件发生。

篇6: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在评估商业银行整体信用风险时,债务人的信息一般不会传递到风险管理部门,导致在缺少违约数据时传统方法的分析十分复杂甚至难以进行.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潜在因素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无法获得特定债务人信用质量的.问题,并能够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动时准确评估违约风险强度变化,从而避免低估风险.利用MCMC模拟方法对商业银行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潜在因素模型不仅推断方法及模拟途径简洁清晰,估计结果更加精确,而且在贝叶斯框架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合在不同的数据约束条件下应用,便于国内风险分析人员采用.

作 者:丁东洋 周丽莉 DING Dong-yang ZHOU Li-li 作者单位:丁东洋,DING Dong-yang(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天津,300222)

周丽莉,ZHOU Li-li(南昌大学经管学院,江西,南昌,330031;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篇7:产生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本文所指的银行指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指担保公司、贷款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融资机构。本文所指的信贷业务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投向信贷而获取利润的相关业务。

前段时间,私营银行放开申请,全国上下一轰而上,实力私营企业纷纷报名,我依然一如既往的预言和警告:一两年内私营银行将全国遍地开花,三五年后,将纷纷出现不良贷款,六至十年将纷纷倒闭,最后余下的只有极少部分能坚持银行风控制度的私有银行存活下来。那些私有银行申请者看到本文,也许骂我是乌鸦嘴,但这是事实,是中国现有的经济规律,无法改变。就象本人当年对担保公司、贷款公司、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网贷公司预言一样,还被三度踢出研究论坛,但现在他们终于知道,如果早期听我的警示,不会有今天困境和倒闭的下场!

银行信贷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业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比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更高,所以,没有一定专业和经验的人才及可控的风险控制机制,形成不良及至倒闭就成为必然。

形成不良的信贷业务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主观原因造成,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或没用适应风控的专业人才

经济建设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事在人为,企业的兴衰成败关键是人,不同的人经营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结果。

1、银行用人混乱。国有商业银行2000年后借鉴国外先进银行几百年的管理经验,有着相对可控的风险制度,但由于长期以来公平的用人机制被领导绑架,重用的不是靠送的就是靠关系的,所以用人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乱象,这是银行内部不可否认的事实。导致没有用专业水平的人混入了信贷相关部门,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风险,也不知道如何施行已十分建全的银行规章制度,导致制度执行偏差,最终执行结果对于风险当然是不可控的,后果就不难想象了。

2、专业人才缺泛。由于国内银行职员工资收入较高,行业稳定,所以担保公司、贷款公司、资产公司、信托公司、网贷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信贷公司很难招到有专业的实战人才。有专业知识的银行职员者知道,那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虽收入高,但并不能给人安全稳定的工作,工作压力过大,都在以透支青春来换取生活,所以他们根本不愿意跳槽。跳的一般都是业务能力差,在银行无法混下去的人或者对行业风险一知半解的人才会过去。当然也会有一些有远大抱负的人想行走江湖,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但极少。在论坛调查中发现,从银行跳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工作后悔的高达96%,让人始料未及。招不到真正的专业人才,自然制定不出能控制风险的相关制度,而公司员工是按公司制度开展业务,自然办理的业务达不到风险制度的要求,所以风险无法控制,不良贷款自然应运而生。

3、人事管理不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参照银行风险控制制度,但一般都老板说了算,而老板绝大部分没信贷实战经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信贷风险制度,在其干扰下制度根本不能执行,一旦脱离了风险控制制度,风险将无法控制,不良形成就成为必然。

4、非银行金融机构错误的用人制度让风险成为必然。调查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部门的人员基本都是业务不熟悉的人担任,而把有专业技术的人分流到前台开展业务,他们以为,这样不用管理就能控制风险,但他们并不知道公司的责任,管理部门本为制度建设、指导和监督执行的部门,管理部门人员业务不熟悉,根本不能制定出能控制风险的相关制度,更不用说业务指导和监督。前台部门是按公司规章制度办理业务,他们水平再高,再专业也只能按公司的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如果规章制度对风险无法达到控制目的,前台部门办理的业务自然也没有达到风控要求。所以,应当把专业水平高的人员担任管理部门要职,制定出能够控制风险的制度,只要前台部门人员按公司制度办理业务,就能有效地控制业务风险,这样业务风险才可控,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5、其它如人员配备不足、不重视员工培训、不合理的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处罚机制等都影响风控制度的执行而导致风险的产生。

二、不能制定和执行银行或公司的风控制度。在140多家论坛调查中发现,银行基本都有完善的风控制度,只要员工严格按银行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就能达到预期的风控目的。而非银行参照银行规章建立制度的不到20%。无论是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不良且可能形成损失的贷款,银行90%以上都是不严格执行制度引起的。调查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全纯属乱来,无论是多大的、多有实力的、国有的还是私营的业务办理过程都乱。早期我的风险提示,他们根本不屑一顾。所以目前我们国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用钱去赌明天,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应该参照银行风控制度,制定适应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制度,让员工严格执行,走规范专业可持续发展道路,那才是出路,否则你们有一天一定会为自己的乱来买单。

三、过度授信是不良贷款最直接的原因。在对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国有银行客户176户、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269户不良贷款调查发现,银行176户全部存在授信过度的情况,非银行金融机构有252户存在授信过度的情况,整体过度授信率达到96%。所以目前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整天怪经济下行导致不良,其实并不然,超授信更易引起的不良。什么是超授信呢?银行授信是一项客户信用控制的过程,也是风险控制过程,在按照一定科学条件测算后,得出可控制风险的授信额度,也是最适合企业用信的额度。如果超过这个授信额度,风险将加大,不足将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调查发现,银行由于多头授信、被迫授信等情况使得授信过度,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可控的风控制度,风控只看抵押物,只要有抵押就授信,忽略了经营指标,完全脱离风控制度,往往造成授信过度,给不良贷款的形成埋下种子。

为什么说超授信会引起不良呢?调查发现,过度授信后,企业把超出正常经营使用部分资金将用于投资,投向主要有一是国家多年限制的房地产行业。二是投资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见别人能赚钱就乱投。三是发放高利贷。四是高利借给他人或高利借给风投、高利贷公司。五是购基金股票等。投入这些致命行业,调查的445户不良贷款客户中,大部分都涉足以上投资行业,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所以信贷业务必须严格控制授信额度,四大国有银行都有严格合理的授信额度测算方法,希望各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都遵循国有银行那套授信方法,严格控制过度授信。对于一些非银行机构所说的中小微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无法测算,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该制度的原理制定一些简便的额度授信方法,比如通过平均占用资金原理,可推断出授信额度控制在实际平均占用流动资金75%以下。采用资产原理,可以测算授信额度在净资产减长期应收帐款后一半以内。这样不会出现过度授信,也不会在贷款形成不良后形成损失等。

四、见益思迁,为了赚钱,不顾风险,转以小贷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名义发放高利贷。这是加速非银行金融机构走向毁灭的道路。如担保公司在成立之初,都能按规定,老老实实从事担保业务,但由于本人在2008年初,在论坛上发布了担保公司的可行性报告中,报告中有相关经营平衡点的测算后,他们觉得,担保公司并不是他们想象的一样,很赚钱,实际风险很大,利润率低,最终可能得不偿失。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呈现波动,银行信贷开始有所限制,高利贷市场兴旺起来,由于高利率,年收益率达到60%以上,个别高的年率100%以上。在高利诱惑下,担保公司纷纷成立小贷公司,把资金投入高利贷,他们根本不知道,高利意味着高风险,在担保业务都无法控制风险的公司是不可能在高利贷那么高风险的业务中控制风险的。历史以来,发放高利贷的人往往比借高利贷的人死得更惨,可想而知,年利润率达到60%以上利润空间的生产或商贸企业基本没有,这意味着,借高利贷的企业将走向毁灭,自然放高利的人也随之灭亡。东南沿海论坛中140多家担保公司不顾本人多次风险提示均成立有小贷公司,都从事高利贷业务,这使他们一步步走向绝路,目前几乎没几家正常了。

五、急功近利,使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突破风控防线。国有银行或非银行金融企业领导为了业绩不顾风险,不顾业务实际给员工下达任务不符实际的任务,并以扣工资、免职等威协员工办理高风险业务。特别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以开除威协。所以员工不得不超越风险控制防线办理高风险业务,导致风险的产生。

六、领导独断专行,员工没有主人翁和归属感,业务办理身不由己或放任,削夺员工的责任感。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把手权利过于集中,可以说是行内一手遮天,领导为了达到个人升迁或其它目的,往往不顾风险,压迫员工违规办理高风险业务,员工为了生存,不得不按领导指示办理,领导乱了,员工也只能随之乱了,就这样,风险自然就容易产生了。

七、不现实的任务压力是违规办理业务的推动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下达的任务往往超越现实的,规范做法根本无法完成任务,但任务不完成员工工资被扣,少则几百,多则千元,非银行金融机构更重,有上万,甚至几万的,弄不好,一大半年都得白打工,所以调查中发现,从国有商业银行辞职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后悔的。在任务压力下,为了生存,为之违规,迟早会死,不为马上死,所以各分支机构只能违规办理高风险业务,使得风险无法控制,最终将形成不良。

八、竞争压力,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违规办理高风险业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占领市场,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不顾风险,抢占客户,使风险控制制度成了纸空文,只要客户提出的条件都去满足,从而过度授信,没能按风险定价等,给客户挪用埋下伏笔,企业投资风险加大,从而促使信贷业务风险的产生。

以上为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风险产生主观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诸如贷前调查不细致、贷后检查不到位、员工弄虚作假等次要的原因,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得到控制。

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审核不严,不符合条件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泛滥成灾。银行由银行监局监管,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当地金融办监管,在银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接待就是效益,接待好了,什么违规的业务都不算事,在这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内外部监管形同虚设。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的审核由当地金融办负责,金融办为政府部门,调查发现,大部分监管者都没有金融相关专业或没金融实战经验的人员担任,根本不知道金融风险的存在,也不知如何审核风险可控的成立条件,更多的只是关注是否给当地政府带来收益。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泛滥成灾,一个城市,成千上万家,竞争激烈,使他们成为脱疆的野马,形成风险不可避免。

二、经济形势波动影响。受世界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下行影响,导致企业经营亏损倒闭,贷款形成不良。

三、房产泡沫破裂的影响。由于政府被房价绑架,脱离政府物价监管,房价定价混乱,房产泡沫越吹越大,2009年,进入国民房产消费剪刀叉。国民合法正常收入根本无法购置住房,只有些有钱人在炒作房产。2013年房产泡沫开始走向破裂,房产泡沫的破裂将带来经济下行的强烈振痛,这是经济规律,现在金融部门都感觉到,自己的客户纷纷经营困难,甚至部分已走向关门倒闭,不良贷款压力重重。这就是房产泡沫带来的经济表现。这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经济困难和恢复期,形势非常严峻,要充分做好应对的准备。

四、“国家政策”误导,银行中枪。国家似乎不相信房产的泡沫存在,仍在不断唱多房价,但大家应该看到国民平均收入一年不吃不喝甚至买不起一平米房产,这还不是泡沫是什么?但金融机构面临目前的不良压力后,也基本意识到了泡沫事实,几乎所有形成不良的贷款都与房地产行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已中枪。我们也知道,国家目前唱多房地产,也是为了保持地价和消化库存,但我们金融机构要擦亮眼睛,不应为泡沫再买单。

以上是本人以前在东南沿海金融研究论坛的一些观点的总结,不到之处望指正。

金融研究员:

Seetoper 余多笔

篇8: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 经济金融环境

在现代化的国家产业体系中, 金融的地位处于核心位置, 尤其在经济方面, 更是起着动力的作用。金融的发展主要可以在资金方面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其健康平稳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有利的, 而且, 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也可以提升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 为其提高风险抵抗力以及进军国际市场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 金融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各个方面, 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虽然已经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 但是受金融行业特殊性的影响, 我们在金融改革上的力度依然不够, 也造成了国内目前以国有银行为主、商业银行为辅的格局。而受此影响, 银行业中普遍存在监管不力、约束机制不到位等现象, 过分的重视利润指标反而使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不断弱化, 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问题的出现。

(二) 银行会计管理体制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针对金融风险也做了一定的预防, 但是在会计管理体制上却没有大的措施出台, 相比来说依然防范水平过低。多数银行目前采用的是分级管理的体制, 为了实现足够的利润, 保证各个部门的自身利益, 很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选择了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 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成因

相比于外部因素, 产生风险的内部因素要更为复杂, 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更为严重, 下面本文就对这些因素进行总结, 大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会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不完善

会计监督作为一种规范市场发展的手段, 对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大多数企业由于所具有的独立性, 往往很难做好自我控制与外部控制, 尤其是面临市场经济的快速转换, 需要有一套灵敏的传导系统, 这就体现着会计的重要作用。会计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提供综合经济信息, 较好地满足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无时不生、无处不在而且越来越复杂重要的自控与外控的各种需要。会计这种特定不可替代的功用, 提供综合经济信息, 满足经济活动自控与外控的需要, 正是我们考察会计监督职能的出发点。当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还是在财务核算这一层次。加之内部审计部门因其审计独立性和审计层次有限等因素, 对于财务核算方面的审计力度仍显力不从心, 有些问题就不能有效控制。

(二) 风险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内控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粗放型的经营方式, 重于增设机构和扩大规模, 对贷款项目缺乏足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 使贷款决策发生失误。内部管理和内控不到位, 贷款风险责任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缺乏对道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最近几年所出现的案例不少, 从现金管理到金库管理一直到票务管理, 都有环节出现问题, 而且往往涉案金额巨大, 参与人数众多, 这固然与当前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风气等外部因素有关, 更与银行内部管理不严脱不开关系, 相当一部分领导只注重效益而忽略风险防范, 最终酿成苦果。

(三) 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

近年来西方的管理理论逐渐为国内企业所接受, 并且也结合了本身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总体来说, 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三层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层为银行前台业务水员遵守职责岗位和业务操作的规范进行现金收付、转账结算等业务;第二层主要是各个营业网点内的相关业务负责人、监督员和业务管理部门的事后监督控制;第三层涉及内部审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营业网点的业务规范性进行常规及专项审计, 对管理部门的财务核算的合规性、公允性进行会计监督, 履行对业务管理层的再监督职责。虽然看起来这种体系相对比较完善, 但是在监督方面却有很大的纰漏, 监督重心不够明确, 深层次的业务往来缺乏监管, 再就是监督的力度偏小, 也不够连贯, 尤其在范围和内容两个方面还有待于深化。

(四) 会计人员导致的会计风险

除了银行自身的因素之外, 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职业责任感问题也是产生会计风险的重要原因。国内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很多, 但是在商业银行体系中, 前台会计人员流通快, 责任感差, 而且新进工作人员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基础上的不够扎实, 在风险的防范和处理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除此之外, 现在社会上的浮躁、拜金、企业归属感差等问题都属于员工的职业道德部分, 但是无论是学校或者是银行却很少开展相关反面的教育工作, 员工的职业操守普遍不高。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是我国金融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 民间资本在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必将越来越大,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认真总结自身发展的得与失, 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就会计这一岗位来说, 应该认真监督, 重点管理, 这也是提升银行风险管理与抵抗能力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俏.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上一篇:义务消防员培训资料下一篇:骨干教师培训跟岗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