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2024-05-29

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精选10篇)

篇1: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2011年上半年工作会议发言稿 王新文

江苏中兴建设西南公司已进入重庆9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已经辐射到重庆、四川、云南、湖南、贵州、合肥等省市,在建建筑面积681万㎡,共有43个在建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任务艰巨。随着总公司新特级资质就位和分公司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要做大做强企业,这对分公司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好质量保证体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目前分公司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现状:

从上半年技术质量检查结果看,总体情况还算比较好,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湖南分公司质量进步较快,其他分公司质量体系运行平稳;但分公司质量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急需解决:

1、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情况:部分项目部未建立完善的三检制、材料进场检验制、工序报验制、材料见证送检制等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或有制度而没有执行、执行不力。有的项目质量检查流于形式,对分包单位管理缺少相应的制度及措施,施工过程控制不严。部分项目经历、承包人创优意识不强,无创优积极性,对技术质量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2、质量组织体系方面:分公司有超过一半的项目部项目经理是挂名的,备案技术负责人、质量员长期不到位,持证上岗人员不足现场配备项目班子人员的资质、资历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有的是无证上岗。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未报分公司考核,管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有的项目管理人员一两个月就离职,给质量管理带来不连续脱节,组织机构不健全。

3、区域分公司对项目的检查管理情况:目前各分公司已经建立质量检查制度,并定时对项目部进行检查,但分公司质量管理人员不足,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交和管理到位。在参加重要分部分项验收方面,如基础验收、主体验收、建筑节能分部验收、竣工验收方面,分公司未派人参加,对项目部检查力度不足。

4、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编制及审批执行情况:大部分项目部编制施组及方案较及时,并报分公司审批,但还有不少项目部方案编制不及时,审批不符合公司流程,编制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审核审批人未签名,甚至有未经审批,就已经施工的现象。施工现场未按专项方案施工情况时有发生,如招商江湾城三期脚手架工程,永辉城市广场五层屋面模板工程等均未按专项方案施工。

5、施工试验检测情况:部分项目砼试块、钢筋等试检检验取样批次不符合要求,检验数量、参数不符合要求,没有建立试验台帐,有个别项目部甚至不做砼试块,标样的试块用搅拌做的,未设标养室或养护室无恒温恒湿设备。标养试块送检时间不及时准确,从21天-36天都有,砼现场实际质量无从验证;甚至有钢材合格证日期比送检日期还迟资料的想象。经纬仪、水准仪检测日期过期,超过有效期未进行检测。沉降观测记录数据不真实,施工测量外墙大角未弹控制线,水平标高线。

6、按图施工、执行技术规范标准情况:有的项目部未配备应有的规范标准、图集,施工图变更文件签字盖章不及时,变更内容不及时下发。特别是二次结构未按图施工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用木方作过梁,构造柱不按图集施工;附属工程不按图施工,偷工减序,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7、技术资料收集管理情况:部分项目未按规范要求对工程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划分,特别是群体工程要加强资料的收集管理。验收资料填写、签字不完善。昆明七彩项目2010年8月进行的地基验槽记录,至目前还未签字盖章,资料员无上岗证,技术资料填写不规范,资料存在问题较多。

8、现场质量情况:现场施工质量情况总体运行平稳,大多数项目部能达到分公司要求,但在质量通病防治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砼有出现蜂窝、孔洞、烂根、夹渣,胀模等严重缺陷的现象,钢筋外加工尺寸偏差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允许偏差,砼楼面施工上人过早,养护不到位,楼层施工荷载超过设计要求,楼板裂缝过多,地下室裂缝、渗水,梁柱节点砼浇筑不规范;二次结构砂浆施工无磅秤,未按配比施工,墙体拉结筋的位置、数量、埋入长度不符合要求,构造柱植筋不按图集施工;模板支撑、螺杆间距超大,无扫地杆,未按专项方案施工;保温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墙面开裂、空鼓;主体质量控制较严,二次结构装修工程质量相对较松。

二、加强质量管理的保证措施:

1、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公司和项目部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策划(质量计划书);制定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依据和操作质量控制手段和方法、质量控制的实施质量;建立质量检查制度、质量奖罚制度、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制度等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体系包括分公司和项目部的,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2、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力度:运用各种资源引进优秀人才,充实管理力量,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收入分配向专业人员倾斜,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有归宿感,从而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留住人才,不使人才流失。鼓励技术人员参加上岗证、资格证书培训考证,一旦取得证书后,将给予相应的补助。

3、分公司着手编制项目管理手册,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材料设备管理,文明施工管理、成本管理、分包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制定分公司标准,各项目部均需按照管理手册执行,并按管理手册进行考评,以此作为项目部评优的依据,并对排名靠后的项目部限制其承包工程规模,或不再让其承包工程。项目管理手册计划在10月底完成,11月-12月试行,从2012年开始开式执行。

4、各级负责人、项目部承包人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牢记“杰出品质,良心筑就”的中兴精神,人人要为中兴品牌曾光彩,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质量责任终生制,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业主、公司和自己。

5、鼓励各项目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行绿色施工,分公司将从政策上、资金上予以优惠;鼓励项目部进行各种创优工作,开展QC小组活动、编制施工工法、技术论文等,努力提高分公司技术质量管理水平。

6、分公司工程部要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项目部的技术指导,严格按公司的质量奖罚制度办事,加大奖罚力度。特别要加强对影响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建筑节能等关键部位的检查,参加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的验收。月度检查要检查监理会议记录和对业主进行回访,了解项目部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有针对性。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1、积极组织参加省外扬子杯、三峡杯等优质工程的评选工作,凡是年初列入创优计划的项目均需严格执行;

2、组织编写施工工法,争取2-3项参加省级工法评选,其中重庆、四川、湖南必须要有一项;

3、组织QC小组攻关活动,并有3项以上参加省级成果发布会;

4、组织两个项目参加江苏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评选;按建设部新的标准选择合适的工程立项;

5、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施工总结,编写施工技术论文,确保有5篇以上参加论文交流会;

6、检查年初制定目标的落实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单位予以奖励,对未完成的单位予以处罚。

2011-7-18

篇2: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二十一世纪,企业竞争将进入文化主导领域,企业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来支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十一世纪,企业竞争将进入文化主导领域,企业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来支撑,企业文化愈来愈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元素。

建设企业文化的“需要”

一是筑造凝聚工程的需要。职工队伍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国有大型企业,近几年进行了几轮企业兼并、重组等,重组后的企业集团组成了一个“百家姓”的大家庭,目前正处于思想意识不太衔接的重要时期。

企业接受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有的感到企业的现实状况与刚走出校门想象的大相径庭,出现了思想反差现象;不同职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自身素质不同等。这就需要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去整合不同的思想和意识,从而稳定职工队伍,凝聚员工力量。

二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管理是企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目前施工企业有的项目控制成本仍属粗放型管理,对材料费和外部劳务费没有严格把关,没有一套严密的切实可行措施,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存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还没有成为管理者的自觉行为,有些员工对责任成本还没有认识到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有的企业领导采取的管理是“全管理模式”,大事小事事事管,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到头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精力匮乏,企业大事没抓好,琐碎小事没管好。这就需要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理念来铲除落后的管理理念。

建设“特色”企业文化

一是建设管理文化,规范职工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反映,而企业经济效益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管理,因此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支柱。坚持“以人为本”抓管理。要以“思想觉悟高、技术水平高、操作技能高”的“三高”要求强化队伍管理,为企业员工建立“精一门、通二门、会三门、学四门”的培训机制,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坚持“以诚为本”抓质量。

坚持“以质创誉、以质取胜、以质兴企”的生产方针,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创建组织机构体系,构建思想教育体制,建立全方位监控机制,从机构设置、思想教育到预控监督都要落实到位。

二是建设激励文化,激发员工热情。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看重的是能不能在企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展示自我风采,这种自我实现只有通过激励才能展现。首先,建立公正的用人制度。干部任用靠竞聘,竞聘干部要通过自荐、个人演讲、群众测评、党委研究、干部公示5个关口,使真正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真正的庸才走下领导岗位,做到用事业激励人;其次,构建合理的分配机制。

在以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让收入与业绩和贡献挂起钩,做到用待遇激励人;第三,深化企业民主管理。重大事项要由企业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然后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推行透明的企务公开;严格执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通过公正、公平的民主管理制度激励人。

三是建设理念文化,培育员工士气。理念文化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经过多年实践而形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基本信念,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且理念越高,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就越高。

第一,企业精神。企业精神要突出创新求实,展示团队精神。具体体现:在企业建设上,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党员干部走前头、职工群众默默奉献;在精神风貌上、态端正、思统一、心地纯洁;在团队形象上,团结拼搏、同心同德、目标相同;在创新求实上,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

篇3: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1 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无线电频谱的客观特性决定了无线电技术设施成为无线电管理的技术支撑,是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客观需求。

1.1 无线电频谱资源特性决定了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的必要性

无线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有限的频谱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对频谱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合理、充分地利用无线电频谱,确保各种无线电业务有效工作,就必须以无线电频谱的频率、空域、时域和极化四维特性为基础,综合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技术手段为前3 种手段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也作为管理手段之一发挥独立的管理作用。

1.2 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是开展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基础装备

在确保频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净化电磁环境,消除有害干扰,维护良好的电波秩序,保障各行业的无线电通信畅通;及时正确地预防、判断和处置突发性事件提供准确的无线电监测、测向情报;为重要国事活动、重大航天活动、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的无线电通信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无线电技术设施都起着关键性作用,成为无线电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利器。

2 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技术支撑作用,可为无线电台(站)审批提供技术依据、查处干扰、在用无线电设备状况,保障无线电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2.1 为无线电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无线电技术手段为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道占用度、频段利用率及各频段背景状况等,具有结论性的测试报告为无线电管理指配频率、规划频率、频率协调,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为频谱工程做干扰协调计算提供技术依据,及时发现不明电台、违规电台、非法电台和非正常辐射及正常通信中的异常现象,并及时排查和解决。

2.2 提高了无线电监测和干扰查处等无线电管理工作效率

通过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无线电技术管理工作得到很大的加强,无线电监测和无线电干扰查处效率大幅度提高。过去查找一起同频干扰,要携带监测设备花费3 到4 天的时间,如今处理同类的干扰,利用固定监测、测向和移动监测、测向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就已处理完毕。由此可见,正确灵活地使用先进的无线电监测设备,大大提高了无线电监测和干扰查处的效率。

3 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发展经历及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逐步适应的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需要。

3.1 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发展经历

由于历史及客观的诸多原因,长期以来无线电技术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各级无线电监测站监测设备配置简陋,技术管理手段十分落后,只能应付一般性的无线电监听监测和干扰查处,大部分无线电干扰无法解决。

经过最近几年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特别是从2010年起,各地州市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逐渐得到加强,有效提升了无线电技术管理能力,逐渐扭转了被动的工作局面,使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目前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现状

在国家、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每个地州市中心城市建设了30 ~ 3 000 MHz固定监测测向站,部分县市、重点地区也建设了各类监测站。每个地州市配备了移动监测车、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大部分地州市配备了频谱分析仪、综合测试仪,信号源等测量仪表,组建了乌昌、南、北疆无线电管理机动大队,技术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无线电监测网联网打下了具好的物理基础,改变了无线电管理技术手段长期落后的被动局面。

4 在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中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在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中,应结合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实际,跟踪无线电业务发展方向,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提高技术设施建设起点和建设质量,具有前瞻性。技术设施建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4.1 先进性

所选设备应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字通信技术,实现数字化监测,能完成宽带捕获信号和窄带分析识别信号并能快速测向定位。主要设备应该能基本即满足5~10 年内无线电监测要求。

4.2 实用性

系统设计应该适合新疆地域辽阔、边境线长、地州市经济社会差异与无线电发展水平不同的实际情况,同时需考虑无线电波传播和无线电管理的特点,根据实际电磁环境设计监测网络,选择合适的站型、设备。

4.3 安全性

设备应防止雷击,采用不间断电源以防止恶性电源事故;网络系统必须满足安全应用平台的要求,能够提供记录级的权限控制,防止用户恶意对系统、数据破坏、篡改和窃取,防止数据系统的崩溃。

为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无线电管理水平,要加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提升无线电技术管理水平,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更好地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无线电管理是以经济、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实现的,无线电技术管理是无线电管理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使用无线电技术设施作为无线电技术管理的手段,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执法依据,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篇4: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政府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的基础和支撑,是保障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视。2006年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按照规划,2007年以来已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9.3亿元,地方配套8.07亿元,支持建设了33个部级研究中心和专业中心、11个部级区域中心、28个省级综合中心和435个县级质检站建设。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增加投入,建设了一批农产品质检中心,初步改变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国家和省、市、县三级检测机构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检验检测能力明显提升。依托各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等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检能力还不适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各地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检测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农业大县的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与此同时,出现了农产品质检机构重复建设问题。有些地区没有按照国家规划的要求建立综合性质检中心,而是按照行政体制在农业、畜牧、水产部门各自建设检测中心,不仅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投资,而且也增加了运行成本。从纵向看,许多地方按照行政层级层层建设质检机构,但各级检测机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不明确,大多数市、县级检测机构的职能相近或相似,仪器设备大同小异,检测项目重复,没有充分体现地方农业发展的特色和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另外,检测机构运行费用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很多市级、县级及乡镇的质检中心(站)运行经费没有保障,有些仪器设备长时间闲置,不能发挥作用。部分地区专业检测人员短缺,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充分暴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和农产品质检能力依然不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且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以今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近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在农业部新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体现了中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实施也进入关键时期,近两年中央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新的形势对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继续作为政府农业投入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利用中央增加投资、扩内需保增长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使农产品质检体系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认真总结本期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成效和问题,进一步摸清农产品质检体系的现状

本期《规划》已经实施四年。要认真总结本期《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摸清各地区、各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质检站)的最新状况,既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室设施等“硬件”情况,也包括机构编制、专业人员、经费保障等方面情况,还包括本期规划的项目在建设实施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已经建成的各级各类质检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究竟承担了什么职能,发挥了什么作用,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等。这是研究和编制下一期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二)尽快启动“十二五”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摸清现状、明确需求的基础上,要抓紧启动“十二五”全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快构建覆盖农牧渔各业,集检验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要坚持把县级作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重点,着力支持农业大县(市)改善农产品质检基础设施,提高基层的检验检测能力。在建设层级上,不同地区可以各有侧重,但没有必要层层都建设农产品质检机构。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站)的仪器设备配置和投资建设标准,着力加强对当地重点农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不搞全国“一刀切”。要根据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可能,分清轻重缓急,明确阶段性建设任务和重点,有序推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三)加强资源整合,明确各级各类检测机构的功能定位

要加强对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力量的有效整合,逐步建立横向互不重复、纵向明确分工、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农产品质检体系,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国家支持建设的省级及省以下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原则上必须是综合性质检中心(站),重点满足本区域内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各级各类检测机构的功能定位。农产品检测机构除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外,要积极面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种养业大户等提供检测服务,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积极探索发展独立的第三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为政府和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公正的农产品检测服务。

(四)强化农产品质检机构的人员和经费保障

只有在机构编制、运行经费、专业人员等能够保障的前提下,农产品质检中心(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目前,绝大多数农产品质检机构是事业单位,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产品质检机构的经费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其公益性检测和日常运行费用。国家支持建设的地方质检中心(站),必须是地方政府已经明确机构编制,并明确承诺保障其运行经费的项目。加强检验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已建的各级各类农产品质检中心(站)要及时进行检验检测机构法定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规范检测行为,提高检测水平。

(五)研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明确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强化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以及贮运、加工和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实现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与工商、质检等部门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工环节监管之间的“无缝对接”。尽快研究建立农产品产地检测与农产品市场准入检测的衔接制度,既要保证不漏检,又要避免重复检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六)加强宣传引导和制度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生产经营者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要从生产源头抓起。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指导和服务,向农民宣传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强化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他们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从事标准化生产。要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记录制度、农产品产地检测制度、农

产品批发市場准入制度、重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等,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增进部门合作,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农产品质检体系属于公益性建设项目,是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发展改革部门作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和投资主管部门,农业部门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监管的主要责任部门,对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负有重要责任。多年来,两部门按照职能分工,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在规划编制审核、项目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项目建设实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办法和程序。今后要在继续坚持现行管理办法和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商,共同把农产品质检项目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是要强化地方在农产品质检项目管理中的责任。除部级专业中心外,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均属于地方项目。按照政府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项目前期工作在国家规划和政策指导下,由地方为主进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运行的主要责任也在地方。因此,地方特别是省级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在中央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按照规定的比例,积极筹措落实配套投资,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要在明确职能定位和落实机构编制、专业人员、运行经费等保障条件的前提下,安排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建设,保证项目建成后真正发挥效益。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按照现行部门分工,在制定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组织编制项目可研、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编制和审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环节,均是由农业部门为主负责。发展改革部门主要从政府投资管理的角度,在建设规划审核、项目立项及可研审批、投资计划管理、项目建设监管等环节履行国家规定的职责。其中发展改革部门在审批项目之前,要征求农业部门的行业审查意见,地方项目的投资计划由两个部门联合上报、联合下达。这种管理方式,既能充分发挥两个部门的积极性,保证两个部门正确履行职能,又形成必要制约和监督,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长期坚持。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把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好、实施好,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为提高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5: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今年是我院的质量管理年,也是大发展之年。因此,我院今以来,以全院职工大会形式相继在潞安剧院每月召开一次《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会上由相关部门对上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月工作整改进行分析点评、安排部署,以此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规范执业行为,切实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到具体工作之中,对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确保医疗安全,服务广大患者,大有裨益。在6月9日的工作会上,由各专业工作委员会推荐,把临床实践工作中质量管理和优质服务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选出十个科室作了交流,现予以专刊刊出,供大家学习借鉴。为此,这里我再次强调:

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是做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医疗安全,就谈不上医疗质量。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我们要从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入手,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管理。每月进行公开评价与汇总,奖优罚劣,逐步形成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制度和机制。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跟踪问效,督促整改,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完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在管理、技术、服务、社会条件及环境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是实现医疗安全的唯一途径。

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医疗服务意识,提高核心制度的执行力。

坚持文化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思想导向、精神凝聚、创新引领、情感激励等功能,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站、版面、电视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谐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使医院共同价值观“争做医院主人,共谋医院发展,服务广大患者”深入人心,把“工作重在落实,制度贵在执行,细节决定成败,责任胜于能力”的工作理念贯穿于医疗工作的每个环节,高质量、高标准、真情服务患者。

篇6: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湖北省房县农技人员能力建设典型材料

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全县版土面积5110平方公里,素有“千里房县”之称,是湖北省版土第一大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农业部确定的100个农技体系监测县之一,是全省17个农业科教示范县之一。全县辖20个乡镇场,304个村,总人口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1万人。现有耕地50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0万亩。现有县乡农业技术人员241人,其中:大学10人、专科95人、中专130人,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120人、初级技术人员114人。近几年来,房县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农技人员能力建设,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确保了山区粮食生产安全,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创新派驻制管理模式,增添农技体系活力

按照国发[2006]30号文件和鄂发[2007]7号文件精神,我县巩固、完善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配套改革成果,实行了“管理在县、经费在县、人事在县、居住在乡、工作在乡、服务在乡、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派驻制”模式,破除了过去县乡共管模式的“两不管”弊端。(一是乡镇政府不愿管,或者只管资金,不管人;二是农业部门无力管。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转制后,人员变为社会人,主管部门搞科技知识培训,乡农技人员不参加,工作没有积极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是“高山上唱洋戏,上面热热闹闹,下面坐板凳,冷冷清清”,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越来越远)。实行派驻制模式后农业部门的职能有效履行,使农技人员感到有组织管理,心里踏实,而且主管部门经常开展知识更新培训,下达示范任务,农技人员心情舒畅,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目前,全县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广大农技人员想干事、干好事、干成事已蔚然成风,单位活力焕发,形象焕然一新,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近几年来获得省以上各种奖励20多项,市级奖励30多项,有1名农技人员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省政府津贴、2 人获市政府津贴。

2.探索“以钱养事”新机制,谋求农技推广新变化

在派驻制模式前提下,建立完善了“以钱养事”新机制。一是竞争上岗。实行“全员竞争,末位歇岗”制,县农业局会同乡镇政府,对竞争上岗者进行基础理论、思想素质、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考试考核,确定上岗人员;二是合同管理。县农业局与各乡镇农技中心、中心与农技人员签订岗位合同,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乡镇农技服务管理;三是建立考评机制。根据合同内容和百分制考核结果兑现服务经费,实行绩效挂钩,鼓励多干事、干实事,杜绝平均分配,考评由县农业局和乡镇政府共同进行,同时建立了农民服务签字卡制度。全年考核在全县前五名的服务主体和名列前40名的服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在下优先聘用,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的单位,对中心主任进行批评教育,个人考核有60分以下者,下歇岗;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基层农技人员搞技术承包。对搞农业技术承包的农技人员在职称晋升、评优表模和发放服务经费上给予优先,目前全县共有50多名农技人员承包茶叶、药材、柑桔等特色产业基地;五是建立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从考勤、组织纪律、财务、人员定岗定责、公益活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作为一年工作综合考核依据。通过实行“以钱养事”新工作机制,增强了农技人员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农技服务水平,农技推广工作再显生机。地膜栽培技术在省内乃至全国领先,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曾对房县地膜莲藕技术摄制了专题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工程于2004年至2008年获省科技厅、农业厅频发的二等奖;测土配方技术全面推广,年推广面积达60万亩,农民节本增效1200多万元;植保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年防治面积达100万亩,挽回粮食损失6000吨,检疫性病虫害有效所有制;主推的十大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到田率分别达85%、90%以上。粮油产生产连续六年实现双增;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全面已形成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烟叶、山羊、核桃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

3.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农技人员学历教育。以县农广校为依托,采取与大中专院校合作的方式,对农业局系统内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教育。为搞好农技人员学历教育,县农业局出台优惠政策,对全县农业局系统在册在职干部参加集中学历教育的实行以免代奖,专科奖励1000元,本科奖励1500元,目前全县100多名农技人员都进行了学历教育;二是加强业务知识更新培训。采取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讲课等方式强化农技人员业务知识培训。2007年9月,县农业局邀请省农业推广总站组织省农业专家和华中大学教授,举办了科技进村入户指导员培训班,100多名农技人员通过培训,更新了业务知识,拿到了农技人员上岗证。2008年我县组织20名农技中心主任参观了武穴等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阔了视野;三是强化示范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农技人员服务能力。以科技进村入户为载体,创新机制,大力实施“123”工程,采取县专家包项目,乡镇每年组织100名技术干部,每人联系20户科技示范户,建设示范基地3万亩,达到农技人员人人办样板,人人办示范目标。通过县农业专家传帮带和兴办试验示范过程的探索,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四是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农技人员的服务宗旨意识。近几年通过开展提高执行力活动、行风评议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奉献三农,全民创业”演讲赛等活动,增强了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农技体系工作条件

篇7: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和谐城乡建设,根据区纪委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廊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安次区分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创先争优和干部作风建设强化年活动,坚持统一部署、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决纠正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违反法律,给予和收受财物或其他利益的商业贿赂案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企业行为和行政权力,加快建立防治贿赂的长效机制。

二、组织领导

为了使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做好我局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决定成立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国彬

副组长:蔡维河、闫长影、史利明

成 员: 安次区质监局各科室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王娟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三、行动内容

(一)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核心,充分发挥经营者在行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起诚信计量自我约束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经营者在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倡导诚信观念和诚信教育,建立起自我有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诚信制度。

二是引导经营者按照《商业服务业诚信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诚信承诺机制以及纠纷投诉处理机制。

三是在经营者自愿的基础上,推动他们开展诚信自我承诺活动。通过在经营场所内张贴承诺书的形式向社会承诺,同时公布质监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以政府部门推动为手段,充分发挥质监部门的引导作用,建立起诚信引导机制。

一是广泛开展各类诚信活动。要将诚信体系建设纳入“诚信兴商服务月”、“百诚万店无假货”等各类诚信活动中,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20世界计量日”、“6.6全国爱眼日”、9月全国质量月等重大节假日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践行诚信计量行为、诚信计量倡议等各类诚信计量活动。

二是发挥诚信导向作用。对已经公开承诺的经营者,要建立定期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对承诺期间发现各类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并实行负面信息披露制度。三是加大诚信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诚信档案,并依据经营者诚信状况实施分类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及时向社会曝光,增加其失信成本,发挥示范作用。对违反法律、法规、实施作弊行为严重失信的经营者实行重点监管。

(三)广泛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优势作用,建立起诚信社会监管机制。

一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普及诚信知识,充分发挥“12365”等质监服务热线,对群众投诉意见较多的、有作弊嫌疑的经营者要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并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二是建立群众监督队伍。聘请一批群众担任协管员、监管员等,监督经营者是否按照公开承诺开展诚信活动、是否存在作弊等坑害消费者的违法行为,形成无处不在的群众监督网络。

三是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重视行业组织在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优势,鼓励行业组织按照行业自律原则,开展会员诚信承诺工作,加强行业自律,还要利用诚信提示、警示等方式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力度。

四是加大对推进诚信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新闻媒体、电视加强正面引导、曝光负面信息。真正发挥舆论阵地的监督作用,营造诚信活动的良好氛围。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科室队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治理商业贿赂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局党组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二)明确职责,责任追究。要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严格办案考核制度和办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认真履行办案职责,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对办案工作中以案谋私、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的,要依法从严处理。

(三)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各科室队要定期向局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局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各部门开展自查自纠、查处治理商业贿赂案件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工作,保证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顺利进行。

篇8: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程序

今年初, 根据《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 先后起草和制订了《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申请受理条件暂行规定》等12个规范性文件, 着重从受理条件、鉴定程序、内部管理、人员考核、试验方法、检验指标及判定规则等方面加以规范, 力争做到农机推广鉴定工作行为有规范, 运行有程序, 考核有标准, 执行有力度。

另外, 山东省农机试验鉴定站还根据山东省农机产品种类的情况, 及时起草了53个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 并由山东省农机办审核批准并发布实施。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今年年初, 山东省农机试验鉴定站针对不同技术人员对产品鉴定大纲理解不一致、操作不规范、评价不统一等问题, 及时组织全员参加推广鉴定技术内部培训班, 通过对《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办法》的再学习、典型评审案例分析和基础知识的讲解, 着重统一了《生产条件审查》《使用说明书审查》《三包凭证审查》《用户调查和适用性评价》《零部件检查》等几方面应该把握的关键环节和判定尺度。

山东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了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组织的第三期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审查员培训班, 参加培训的14人均取得部级推广鉴定审查员资格,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部级鉴定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还先后派工作人员参加全国农用拖拉机、内燃机和收获机械推广鉴定技术与质量研讨会以及部级鉴定能力认定现场考评员培训班进行学习, 全员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检验基础

为适应山东省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扩大产品鉴定覆盖面, 山东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着力提升检验能力和水平。

2011年年初, 山东省农机试验鉴定站投资70余万元建设了设施农业装备试验室;投入80多万元, 完成了拖拉机框架、植保机械试验室基础建设和拖拉机试验场地的建设;投资近30万元对PTO试验台进行升级改造, 购置了两台液压功率输出试验台, 提高了轮式拖拉机的检验能力;投资12万元对37kW电涡流测功机进行换代升级, 以满足小型农用柴油机的检验要求;投资近12万元购置了旋耕机功率试验装置;投资20余万元更新技术先进、检测精度高、便于携带的仪器设备60余台 (件) 。这些投入提高了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和试验鉴定质量、效率和科技水平。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服务意识

为督促农机生产企业尽早确定推广鉴定产品, 尽早递交鉴定申请, 为鉴定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打好基础, 2011年年初, 山东省农机试验鉴定站通过新闻媒体和信函的方式, 对申请办理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

今年3月, 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机企业做好推广鉴定工作, 山东农机试验鉴定站在济南市举办了“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技术培训班”, 来自154个生产企业的160名企业代表参加了这次技术培训。培训班重点对2011年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的新要求进行了详细讲解, 并按产品分类分组对农机推广鉴定受理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讲解和答疑。通过培训, 全面普及了工作人员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知识, 为做好2011年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工作, 奠定了良好基础。

强化风险意识注重廉政教育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为农机鉴定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农机鉴定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篇9:加强标准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24-04

【作者简介】韦晓阳,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00120)中职出版事业部副主任,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材建设、信息化教学。

近年来,中职教育经历着由规模扩大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标准作为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中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于2012年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截至2014年12月,共制订并公布涵盖16个专业大类的230个专业教学标准,其中第一批公布95个,第二批公布135个。

笔者作为教育部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工作。本文将在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制订背景与过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其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及特点,并就实施应用给出建议,以期帮助更多中职战线的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了解专业教学标准的意义与内容,共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一、专业教学标准制订的背景与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实施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具体举措。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推动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于2012年5月、12月分别下发的《关于成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2〕19号)和《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是整个制订工作的主要依据。

前者明确了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机制,开发工作分为领导小组、专家组和行业工作组三个层面,按照严格的工作流程进行分工协作。领导小组由教育部及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等单位有关领导组成,主要负责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质量监控等。专家组由行业、企业、院校等单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确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规范和框架,指导行业工作组开展制订工作,以及专业教学标准的审定、统稿等组织工作。行业工作组由机械、交通和工信等44个行业(专业类)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行业企业专家、地方教研力量和中高职一线骨干教师等组成,按照统一规范和要求,具体承担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各工作组共深入12600家企业和6000多所学校开展调研工作,共召开500多次制订工作会议,参与制订工作的专家达570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1700余人。他们明确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内容要求、编写框架,以及审定流程与审定标准等。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期间,还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精神,及时调整制订工作方案,使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能够贯彻最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保证专业教学标准的时效性。

二、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了专业定位、培养规格,以及实施的途径办法,按照统一框架分专业编制,每个专业教学标准均包括15个部分: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主要接续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其他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至七部分,主要涉及专业定位,编制时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试行)》(2010年)为上位标准,严格按照专业目录编制,目录外专业未纳入本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与专业目录中对应条目的描述也基本一致,体现了近年来中职教学改革的延续性。其中,“入学要求”主要为“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基本学制”主要以3年为主,个别艺术类专业如“舞蹈表演”“杂技与魔术表演”等,考虑人才培养起始年龄低、周期较长,“入学要求”为“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基本学制”为6年。“培养目标”的出发点为“坚持立德树人”,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落脚点则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既与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致,也与中职近年来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相一致;同时概括性地描述了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与岗位群。如机电技术专业对应行业企业和岗位群为“面向制造类企业”,“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检测、维修及营销等一线工作”。“人才规格”分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两部分,是专业目录中专业简介“职业能力要求”内容的细化和完善。特别是在“职业素养”的要求上,除通用素质素养外,着重突出产业文化、行业主流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行为规范等具有行业产业特色的职业素养。如机电技术应用等工科类专业提出“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现代服务业类专业要求具有“客户服务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医护类专业要求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等,体现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

第八、九部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是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内容,规定了每个专业具体应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对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保障基本教学秩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按照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必修的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和历史,以及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这些课程,切实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这类课程标准正由教育部组织统一修订(或制订),特别是历史课的设置,将结束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没有统一历史课程的状况。专业技能课采用专业核心课加专业(技能)方向课的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针对职业岗位(群)共同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方向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例,该专业面临的电子电器行业具有规模生产、技术密集、产品更新快的特点,学校教学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升级换代,要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最新技术的同步更新是不现实的。因此,专业建设立足“基本”和“基础”,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面向行业的通用技术基础与能力,并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该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组的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认同度分别达86%、79%,位居各专业课程第一、二位。与专业核心课主要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相对应,专业(技能)方向课则主要解决学生就业的岗位针对性,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联系更紧密,设置相对灵活,变化也相对较快。专业技能课还包括校内、校外的实训实习,如认识性实训、教学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习形式。

第十至十二部分(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是专业教学实施建议。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三年制学校的总学时为3000~3300学时,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专业技能课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特别值得予以关注的有两点,一是除少数对实践时间有特别要求的专业,绝大多数专业的顶岗实习时间,由过去的一年改为半年,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这样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体现了中职学校学历教育而非单纯岗位培训的办学属性。二是选修课教学时数原则上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为学校开设特色课程留出了空间。教学实施建议主要体现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评价建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如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等。

第十三、十四部分(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是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建议。由于教育部对专业仪器设备装备和教师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专业教学标准中概要性地列举了开设本专业必须配备的3~5个校内实训室的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配置,要求校内实训室应有真实性或仿真性,校外实训基地应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师资在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基础上,突出对“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第十五部分(其他),是对极少数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做出的补充说明。如船舶驾驶专业建议采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教学方法”,学校“可按天或半天开课”等。

三、专业教学标准的主要特点

此次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公布试行,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化的空白,是教育部首次系统、全面地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而制订基础性教学管理文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专业教学标准体现了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精神;课程设置上将就业导向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比重,较好地处理了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例如,高新技术引起传统制造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从以往以“机”为主转变为“机电结合”,以“电”为主,加强了控制类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设,以适应机械行业大型生产流水线普遍采用自动化控制的新趋势。

(三)打破学科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任务。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基于广泛的调研工作,改变过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置课程的做法,调研形成的“工作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为专业标准的制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技能)方向与岗位群之间的匹配度更高。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有一定梯度,考虑了中高职衔接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在课程结构上,从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到专业核心课的“商务软件”,再到专业技能方向课的“文字录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专业核心课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到专业技能课的“客户关系管理”,与高职的“消费者心理学”和“大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有效衔接。

(五)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训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专业教学标准在实训实习的安排上系统性更强,目的更加明确,形式更加多样,实训环节间的衔接更紧密。使实训不仅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而且由原来的“课程+实训”的依附式,转向各实训环节系统关联、功能深化的相对完整的体系,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综合化改革上进一步推进。

四、对专业教学标准实施应用的建议

实施好专业教学标准,对引领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专业教学标准的规范性与适用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由教育部组织制订的专业教学标准是具有一定刚性要求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也差异很大,必然需要在统一的标准框架下,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体现的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精神,以及开足、开齐、开好公共基础必修课,建立科学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教学时间比例等要求,具有比较强的刚性。地方、学校则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地方化和特色化建设、选修课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区域文化特色,提高专业教学标准执行的适用性。

其次,要处理好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此次开发的专业教学标准,着重解决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问题,明确了各类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但并未配套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仅限于一两百字的概要描述,尚缺乏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应对这个问题,一是国家正在加紧修订(或制订)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不久的将来,可能出台这类课程的具体指导性文件。二是可以由地区组织开发相应的配套课程标准。三是可以参照“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这批教材与专业教学标准同期开发,是对专业教学标准中相对宏观的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微观具体化。

篇10:技术部 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各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在哈相关建设开发、施工、监理企业: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加强哈尔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特此通知。

二O一一年七月五日

关于加强哈尔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

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方案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改善困难家庭居住条件,提升住房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提高服务水平,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保障性安居工程户型小、功能全、标准高的建设要求,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目标,深入现场,主动服务,坚持标准,促进发展,努力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质量过硬、人民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二、工作目标 为高标准、高水平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确定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质量安全创优目标:

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使用合格率100%;确保保障性安居质量安全标准化工地创建率达到100%;力争1-2项规模化大型保障性安居小区获“沈、长、哈”三市优质观摩工程;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无较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着力打造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群众满意参建企业。

三、服务内容

围绕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需求,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不同建设形式,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敢于承担的思想,以服务促发展,以管理提效能,主动参与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超前服务,全程指导,突出强化“五个保障”。

——审批保障。在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实行专人无偿代办领办,全程提供“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当日办结;

——制度保障。帮助企业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登门服务,现场办公,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帮助企业完善“三检”制度和“五大伤害”隐患治理;

——服务保障。实行服务告知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督方案,主动进行质量安全监督交底,将易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关键程序第一时间告知相关参建单位;

——监督保障。帮助企业完善质量公示制和承诺制,在现场设立公示牌,载明各方参建主体单位名称及其所负责的具体工程内容,公布质量安全达标承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示范保障。在集中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区,帮助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样板,组织企业观摩学习,以样板引路推动整体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针对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建设的工程特点,突出做好“四项服务”。

——政策引导服务。帮助企业理清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建原则,统一商品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建设标准,坚决遏制降低保障性安居工程标准、偷工减料的违法违规行为;

——快捷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社会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动态信息,掌握工程形象和存在问题,帮助解决工程推进中的难点问题;

——跟进管理服务。帮助企业完善材料进场检验制度、配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分户验收管理等项制度,帮助推动相关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

——监督指导服务。按照“差别化”管理原则,主动加大社会参与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巡查抽查频次,帮助企业完善实体检测制度,确保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及重要结构部位的施工质量。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组织领导。为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取得预期效果,成立市建委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建委主任王沿民担任,副组长由市建委副巡视员方登林担任,成员由市建委质量监督总站、市安全监察站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负责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统筹协调、综合汇总、监督考核、督办检查等工作。

(二)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控。一是加强质量通病防控管理。依据《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规范》规定,重点整治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最大限度地降低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通病发生率。二是强化进场建筑材料抽检工作。从源头把好质量关,严格执行建筑材料进场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实现没有检验合格证的材料不进场,进场后抽检不合格的材料不使用。三是严格执行保障性安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帮助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分户验收,保证一次验收合格率,验收合格备案后,工程正式交付使用。对竣工验收程序不符合规定、或工程实体质量和使用功能存在明显缺陷的,帮助制定整改措施,直至达到合格标准。四是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评比和回访工作。不定期地组织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评比活动,对质量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予以通报表扬。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回访和保修机制,对推诿或拒不履行保修义务的责任主体依法进行惩处。

(三)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帮助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法人单位,逐级完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强化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在制度上保证安全文明措施费足额拨付,专款专用;帮助企业按照规定进行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品、机具配件检测和高空作业防护设施专项验收;指导落实控制残土污染的“两整一洗一限制”措施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做好深基坑高大模板专家论证,预防坍塌事故;做好“四口”、“五临边”防护,预防坠落事故;做好地面通道防护,预防物体打击事故;落实临时用电防护措施,预防触电事故;做好塔吊检测,预防机械伤害事故。

上一篇:初中遇见作文下一篇:手术室护士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