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影视作品的发展

2024-05-29

数字化影视作品的发展(共8篇)

篇1:数字化影视作品的发展

数字作品备案系统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现在创作的各类文字、图片、影像、音乐、设计、软件、游戏等作品都以各种格式的电子文档形式存在于各类电子化的介质之中,其数字化的特点使得作品的复制、传输极为便利,也给作品的权利的归属、界定和保护带来了困难。

怎样来确定“何时”“何人”完成了一件“怎样的”作品。专利登记?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这些方法对绝大多数的数字作品来说都费时费力费钱,而且也并不适合。

这些作品或许只是一个交给客户的设计图稿、或许是一个暂时不希望公开的文稿、或许是一个不知道市场反应如何的乐曲、或许是还处在改进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图纸„„其实,这些作品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证明,并在出现纠纷的时候能够作为“呈堂证供”。“数字作品备案”就是一个更加适合的选择!

数字作品备案系统的建立,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业务许可,并有《著作权法》等法律的支撑,如同公证处出具公证书一样,备案系统对数字作品的备案信息的记录起到了证据固化的作用。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都可使用数字作品备案系统,除了首次需要实名注册以便真实记录作者信息外,对数字作品进行备案只需要“在线填写作品基本信息、本地生成作品数字识别码、在线支付备案费”这3步,几分钟就可完成。

系统服务器的时间与“国家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同步,保证了作品备案时间记录的准确。系统对备案作品的电子文档提取唯一的“数字识别码”,将其与备案时间、作者信息绑定,最终生成一个唯一的备案登记号提供给用户,作为备案的证明。

无需上传作品的原始文件,系统通过下载到本地电脑中的数字识别码提取工具提取作品电子文档的数字识别码,杜绝了流散泄密的可能。每次备案费用10元,十分低廉。

将备案完成后得到的备案号标注在作品上,在求职、展览、商业洽谈、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对外宣传过程中都可以起到宣示权利的作用,让作品不再“裸奔”。发现作品受到盗用、冒用等侵权行为时,可以依据备案信息主张权利。根据需要,系统还可以提供纸质备案证书。

篇2:数字技术对影视美学发展的重构

关键词:科技发展,数字技术,影视美学,人文精神

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字技术发展逐渐渗透到社会的许多领域中,也在各领域中引发巨变。影视艺术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艺术形式的变革,也引发了影视审美的讨论。数字技术不仅极大的推动了影视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提高了影像的处理技术的水平,在影视人文精神方面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1 数字技术的运用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1.1 改变原有资料运用方式

传统的影视艺术在摄制过程中往往会使用物理媒介作为的影视资料,例如使用磁带或胶片来进行拍摄和剪辑。然而,由于原有资料的物理属性,会导致摄制中出现审美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硬伤——胶片或磁带可能磨损或者受潮,特殊处理画面片段,极易造成画面跳跃、闪烁或者色彩不一,进而破坏影视艺术和谐统一的美感。数字技术应用到影视创作之后,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对原有资料进行处理时,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做到无损并统一。例如,在处理画面问题时,“先进的色彩调节技术将两种影视资料的色彩调实现有机的融合,保证为观众献上最为和谐的影视画面,使观众有完美的观影体验”。

1.2 刷新传统影视视听语言

影视艺术的技术发展不仅丰富了影视类别,也不断刷新着旧有的影视视听语言。例如,在一些动作片、科幻片、史诗片中,导演为了能够使影片具有更加宏大、逼真、震撼的画面效果,往往需要拍摄一些高难度、大场面、虚幻空间的影像。然而,这些高难度影像的现实再现的制作成本非常高,也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损伤,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而数字技术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特级特效的运用中充分运用特效合成、三维动画、模拟现实等方式进行虚构,能够更轻松地完成创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影视制作的成本,还能够完美的虚拟出逼真、生动的影视效果。

1.3 修补创作中的失误

影视创作过程十分复杂庞大,所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在影视创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与不足。例如,角色因故无法参演拍摄,可以使用数字角色代替;虚构的场景则依赖数字合成实现,也节约了不少制作成本;而利用数字技术对影片的瑕疵进行修补不仅操作便捷而且成本较小,能够使影片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更加完美。

2 数字技术与影视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数字技术能够虚拟出许多影视画面场景,对影视画面具有调节和重新生成的作用,使许多大场面的得以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给观众带来叹为观止的视觉冲击力。然而,数字技术的过度运用使得传统的影视艺术制作方式逐渐式微,追求视觉奇观成为影视创作的趋势,数字艺术对虚拟人物与场景的利用和热衷,使得影视艺术所蕴含的真实性不断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数字技术与影视美学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1 商业利益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

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影视作品的画面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觉想象与审美的巨大愉悦,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与成功。然而,假如影视艺术仅依赖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创造出惊艳的视觉奇观为目的,而忽视了对影视作品艺术审美价值的追求,使影视作品丧失了人文精神和审美,缺乏真诚的情感与揭示真理的内涵,这无疑使影视艺术的发展走向技术极端,对其长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影视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应该衡量好数字技术的运用,在保证作品人文精神与艺术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完善影视作品的制作,使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之间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2.2 影视角色与数字技术运用之间的关系

影视作品情节的展开与发展都是通过影视作品中的角色设定来表现的,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会推动影片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影视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要表现好人物的个性与特点,而不应该为了炫耀夸张用非凡的数码特效使人物性格模糊,甚至根本缺乏鲜明的人物性格。这样的影视作品也许会因为酷炫的影视画面和特技效果一时俘获住影视观众的眼球。然而,其由于缺乏人物真实的情感注入,也缺乏有效的人物刻画,使得角色形象单薄毫无力量,很快就会被人们所淡忘,淹没在浩繁的影视作品之中。

3 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使影视艺术的走进了一个更为多样化的发展时代。然而,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虽解决了影视艺术制作中的一些难题,拓宽了影视艺术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使得影视艺术原有的美学特征受到颠覆和重建。《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任何艺术都源于技术。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不断为艺术创作形式和审美带来变革。然而,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没有艺术意义的技术会显得苍白冰冷。总之,要想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得把技术和艺术有机地配合运用起来,充分为体现影视作品的人文价值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焘.会挽雕弓射天日——浅论数码科技与影视艺术的关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12(1):45-47.

篇3:数字化影视作品的发展

处于消费社会的后现代语境之下,影视更多地倚靠商业化的包装营销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以集体力量打造精品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代影视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G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影片的各种奇妙景观成为可能。突出影音造型的“大片”在观众惊呼、沉醉、梦幻和痴迷中,一次又一次地引领着影坛主流。可以说,这是数字技术推动艺术品味的优势所在,也是后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需求。这样的文化语境,在促进影视数字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构架出当下数字时代的重要审美语境。由是,“因为技术所以艺术”,可以说是数字时代背景下,技术与艺术的又一种关系。技术正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强有力推手。

2、河北影视作品在视觉技术上的不足

纵观当前的影视剧制作,除了以华谊、央视、湖南卫视等为代表的影视制作大户注重技术对于影视作品的升华作用,省市一级的制作方,特别是地方级的影视制作单位,似乎还未真正把技术作为支撑影视作品的重要支柱。以河北省为例,从制作出品的影视作品数量来看,河北可以说是影视制作大省,全省有223家影视制片和发行放映单位,仅2010年,其省内各广电局、影视制作单位筹划拍摄的影视作品达57部。在数量上,虽呈现出一派繁荣之势,但真正跃入大众视野的,仅有电影《唐山大地震》和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广府太极传奇》(2007拍摄,2010年得以播出)、《谁主沉浮》等少数几部和大导演、大制片方合作的作品。细观之下,河北省出品的如《当家的女人》、《荀慧生》等作品,影片中蕴含着意境的开掘、诗性的诠释,对人自身、对历史的深刻反省等传统的影视美学思想,使影片在人文哲学追求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曾获得“飞天奖”二等奖。但在市场的考验中,反响平淡,在观众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掩卷而思,作品形式单调以致视觉平平,对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深,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传统美学当中,有理性主义的代表,如儒家与墨家的美学思想,也有非理性的思想火花,如道家、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但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传统美学发展进程中一直影响甚微。这就使得只重视人文意识的影视作品,在消费语境下大量引进高科技的影视领域内的地位变得摇摇欲坠。就美学角度而言,技术运用倾向于科学主义,传统电影美学则倾向于人文主义。观照河北省现有的影视作品,可以发现其更多地倾向人文主义的开掘,注重影像本体的主体性,力求发扬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但却忽略技术的包装和外化的美感。由是,在科学主义的技术化倾向进一步压过了人文主义关于终极目的的形而上追求的大消费社会语境中,观众对于这类作品的收视欲望呈现疲软状态,收视率或票房被国内外技术主导型影片所挤压。

3、河北影视作品应技术突围

河北省的影视作品若想突出重围,将“冀”字号大旗举出公众的关注视野,在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深思的同时,加强技术的外在形式成为关键之举。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影视作品,对技术的成功把握,是使其在艺术品味和市场占有率上取得双赢的重要原因。影视作品不是镜头和画面的简单堆砌,具有票房号召力和收视率的作品,往往能够在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间,将导演的意图与观众的观影感受有机缝合,用影像凸显其负载的艺术追求,将这种审美的意蕴与思考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技术对于视听元素促进作用,使影视作品的审美文化的建构和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在考查数字时代下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时也有学者指出,当下的物化状态和大众审美接受,正不断地炫耀着技术的胜利,尤其在视觉文化中表现出众,高科技为影视带来前所未有观影体验的同时,也使导演更流于影像的形式而降低对影像内涵的深刻挖掘,这不仅使表现“意象”、“神韵”的中国美学受到冷落,甚至连传统艺术电影所追求的人文哲学也变得无足轻重[1]。降低个体审美创造、消解终极价值的市场化和娱乐化,并非当下影视实践的成功典范。站在理性的角度审慎思考之,在国内外视野中,确有一些过度技术化的作品,单纯为技术而技术,由于数字技术的神奇效能使制作者无法理性地对视觉特效进行节制处理,以至忽略了作品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在视觉特效与叙事方式、人物性格塑造与特效配置之间难以取得有效平衡,造成作品对本体叙事的忽视,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弱化,使其影视作品流于缤纷绚丽的视觉效果而空洞无力。不管何种影视作品,如果本身没有足够的艺术审美元素而仅依靠技术包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么,其艺术生命注定先天不足而难以有持续的生命力。反之,如果作品本身已拥有足够的内涵,技术的包装无疑是锦上添花,使其更焕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唯有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共舞,影片的生命之花才能常开不败。以实现影视艺术的高品位为目标来运用数字技术,方为当下影视美学之良方。由此观之,河北省的影视作品需要加强技术规划的同时,也要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审慎检视,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过度开发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而使其艺术本质屈居二线,陷入空乏其里、徒有其表的尴尬境地。

好莱坞电影不只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视听盛宴”,在令人震撼的效果背后主要还是靠生动感人的故事来打动观众。从《阿甘正传》到《阿凡达》,从《泰坦尼克号》到《2012》,这些影片的成功大部分得益于影片创作者们对影视美学和技术运用的全盘掌控能力,它们往往以明确的主题故事引导观众珍惜生命、珍视亲情、重视爱情……随之再考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的形式技巧来表现其叙述方略中的各个情节。他们用数字技术将现实中无法物像化的想象视听空间呈现出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近乎不着痕迹地与作品其他的影音手段相互交融,追求高科技绚丽下的人文精神。由彼及此,倘若河北省的影视作品用这样的方式来阐释燕赵大地的广袤风貌及其与人物的情态和心境变化的关系,用发展的技术使飞瀑激流、缭绕烟云也都蕴含诗情化的人文意识,岂不能更生动地体现宗白华先生所言的“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2]的传统美学的情怀与意趣。在河北影视作品推介和传播燕赵文化、打造影视精品的人文情怀中,技术的注入无疑是大有可为的。

4、培养相应的复合人才

从另一个维度审视河北影视作品生产机制的话,艺术与技术的处理失衡,小视技术包装的点睛作用,对河北省的高端影视制作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孕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燕赵地区复合型高端影视制作技术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这也是造成河北省影视作品层次不高、难以凸显在繁花似锦的影视收视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河北影视业在有效整合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用技术推动叙事发展的同时,也应从复合型高端影视制作技术人才和有技术基础的影视作品编导策划人员培养入手,从影视作品的生产机制上提升其打造精品的本体化水平,从本质上拉升其制造佳作视觉观赏性的能力。而这,又正是河北影视不断呼吁要拿出精品佳作、与时俱进、在中外影视界中异军突起的希望之所在。与此同时,燕赵高校的影视美学研究者们也应走下神圣的知识殿堂,走出象牙塔,卸下精神贵族的清高光环,与影视技术者通力合作,充分展示其美学理论中的人文情结,积极用数字技术为叙事服务,保持叙事的传统地位,更多地催生出能与国内外影视制片大户相抗衡的、朝着艺术化、技术化转向的精品佳作。

注释

[1]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页

1、贾云鹏、周 峻《作为技术史的艺术史——从《阿凡达》看电影技术的变革》,《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3期

2、张书省《关于影视的两点思考》,《当代电视》,2011年4期

篇4:数字化影视作品的发展

影视艺术包括了电影艺术(第七艺术)和电视艺术(第八艺术),它从一诞生起就在复原物质世界方面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这一优越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数字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当我们陶醉在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中的时候,也要对其中的有些观念和问题进行深思。

1 数字技术促使电影电视的合流

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电影和电视有着各自不同的技术支持。电影与电视在拍摄载体上有着质的区别,电影是利用摄影机以胶片为载体进行拍摄的,成像方式是光化学成像方式。电视则是用摄像机以磁带为载体进行拍摄的,成像方式是光电子成像方式。这种区别使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制作方式、生产流程与接收方式方面有了质的差异。但是到了20世纪,数字技术的介入使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进一步融合,促成真正的“家庭影院”的诞生,打开电视看电影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离开电影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不是不看电影,而是看电影的方式改变了。

2 数字技术让影视中的梦幻世界成为现实

数字技术带给影视艺术的已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最真实的表现,而且能够创造出根本不存在的视觉影像,它所依赖的技术主要是电脑图像生成技术,即CGI技术(Computer-Generated Images)。那些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粉身碎骨,面对惊心动魄的挑战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人物,过去只是存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忠实的读者或观众的想象中,数字化艺术却让这些意念中的英雄须眉毕现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在诸如《烈火狂风》等经典的影片之中,假如没有运用电脑特技,那些摆在观众眼前的奔腾中的炽热岩浆以及影片中演员在龙卷风中随风飞舞的逼真场景等令人们跟随影片的节奏而提心吊胆的观看,都是不可能在荧屏上出现的,也不会获得观众的好评。

对于现实的爬上拍摄过程中,一些不能实现的影响,都能够运用数字技术。例如,《真实的谎言》这一影片中出现的在飞机上打斗的情景,演员是不能够进行真实表演的,只能运用数字技术。还有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涉及到的众多数量群众,如果用现实的群众演员组成,不但消耗巨大的人力以及财力,同时也不容易组织安排,另外对于这种海难的场景,也不吭能让群众以生命为代价去表演,因此这几使用到了计算机特技,利用计算机制作出数字人,进而替代了现实演员。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一些惊奇的场景被创作出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使得人们只能在脑海中幻想的场景成为现实。另外,数字技术在音频的领域内也取得很好的发展。在整个用那个片中,相比较于采用模拟立体声来讲,使用环绕数字立体声技术具备更宽和更平的优点。并且,因为记录信息空间的加强,改善了原有立体声像,给人们带来更为强大的空间感。整个的音频工作,全部通过数字音频完成。一方面使影片音频制作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优质的听觉感受。

3 数字技术让我们建立新的电影观念

千百年来,人们知道,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现代影视迫使人们改变了这一观念,往往看得真真切切的东西,却分明纯属子虚乌有。在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真实”王国里,观众已经从一个被动的观赏者变成了艺术“虚拟世界”的某种意义上的“主宰”。只要观众愿意,在“金苹果”的故事中,你可以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身份依次接受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给他的许诺,或与最美丽的女子海伦结为伉俪。当大嘴美人罗伯茨在银幕上歪着头,美丽的眼睛梦一般忽闪忽闪地冲着你微笑时,你如果可以拍拍她的脸蛋拉拉她的手,那么,对于你来说,她和一个真正的罗伯茨有多大的分别呢?

当“看得见”已经不能在信任的时候,要想划分正式和幻象,人们能够使用的最终法宝就是“摸得着”。然而,在“集成就是触摸”的理论(德克霍夫提出)出现之后,人们的这一法宝却再次的失去了“魔力”。虚拟现实技术之前多应用在游戏里,虚拟现实技术的引进激活了游戏者的触觉,“戴手套”的游戏者对于之前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立体动画有了较强的控制能力,不但能够“可望”,同时也能够触手“可及”。在交互式的影片之中也会产生,人们能够按照自身喜好,进入电影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就和玩电子游戏机似地简单。人们还能够让影片中的主角依据自身的爱好来加工,例如,让黛米·摩尔扮演林黛玉等等,能够使不同的影迷自由地徜徉在影视圈中。假如能够研制成功量子计算机,电脑技术就会更加的强大有力,可以说人们的“所见即所想,所想即所得”的梦想能够很快变成现实。或许,在将来电脑虚拟的世界里,真得可以用“只怕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这句话来形容。

当克隆技术受到全人类普遍关注的时候,特别是当生物克隆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遇到种种复杂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扰时,梦幻视野虚拟影像中的“克隆明星”并不会遇到这些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精密化,“非人影星”的出现似乎也指日可待了。目前,美国科学界已经看到了预示这一未来的东西:一个名叫蒙蒂的银幕“克隆人”,它能读出现场输入一个便携式电脑的语句,而且口形和发音能够与真人一样保持一致。尽管到目前为止,蒙蒂的声音听上去还有人工合成的痕迹,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相应的声音合成技术攻关组织很快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正如沃尔特·迪斯尼图像设计公司负责研究与开发的资深副总裁埃里克·哈兹尔廷所说的,这个梦幻世界的数字“克隆人”蒙蒂很可能就是把电影业带入一个全新空间的向导。

总之,数字化对影视艺术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的。但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数字特技画面永远只是影视艺术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取代演员的表演,不可能占据主宰地位。观众欣赏时,他们所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银幕上显示出来的那种影像是否为真实的再现,更准确地说,是否有真实感,影片的效果是否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我认为:数字技术创造了神话,创造了奇迹,这只能预示着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会有新的艺术形式(第九艺术)的诞生,并不预示着影视艺术的末日,只是到那时影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格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摘要:数字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当我们陶醉在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中的时候,也要对其中的有些观念和问题进行深思。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视艺术,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秋霞,周晓娟,张书霞.浅析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06,(10):19-21.

[2]李磊明.数字化时代的影视艺术[J].新技术瞭望,2002,(1):54-55.

[3]廖祥忠.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84-86.

[4]张歌东.电影特技的发展与意义(上)[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8):11-15.

[5]张歌东.电影特技的发展与意义(下)[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10):25-27.

篇5:数字化作品著作权的保护

关键词:数字化作品;著作权;合理使用;技术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种数字化作品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各种电子产品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近年来各种关于电子杂志、电子小说、数字音乐著作权侵权的案件层出不穷。这些案件反映出数字化作品著作权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在数字化作品风靡的今天,著作权再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著作权制度必然要作出回应。

一、数字化作品的性质

数字化作品和数字作品是不同的。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信息的中心是数字信息,而要是模拟信息被利用,就必须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作品形式单一化,这意味着必须长期以来形成的作品分类上的传统理性——即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分别规定不同的权利、权限和保护期限等。①即:这里所说的数字化作品仅指通过利用计算机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表达的各种作品。不包括文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传统作品数字化后的表达形式也包括创作之时就有数字表达形式的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程序等一系列新型数字作品。而数字作品,不仅仅包括文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传统作品数字化后的表达形式还包括其传统作品表达形式的本身以及创作之时就有数字表达形式的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程序等一系列新型数字作品。

对数字化作品的性质问题的看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设立数字化权,如著作邻接权中录音录像制品作者的权利。然而另一些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否定态度中,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数字化作品其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演绎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没有区别。其理由是:“传统的翻译和数字化过程之间惟一区别在于前者是由人工完成的,而后者是由机器完成的”,“两者没有根本区别”。②另一种观点认为,作品的数字化是一种复制行为。作品的数字化只是增加了利用作品的另一种方式,而没有创作的成分,不能将其与“演绎”相混同。笔者认为,应当把数字化作品视为对原作品的复制。首先,人们将原作品转化为数字作品是依靠机器完成的,并没有人的创作成分,不具有创造性;其次,作品的内容与原作品完全相同,只是在不同的载体上重新使用。对此问题的定性对处理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纠纷案件有很大帮助,然而我国至今仍未对数字化作品的性质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二、数字化作品著作权的范围

笔者认为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包括直接对作品的复制权、发布权、传播权和允许、授权、转让他们复制、发布、传播的权利。

从著作权理论来看,复制权作为著作权最基本的权利,是著作权人决定是否复制或许可他人复制并获得报酬的权利。③网络环境下的复制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当将其控制在对恶意复制以牟取商业利润上的复制的打击上,并不针对人们的合理使用。否则,各种文化的传播就会受到阻碍,不利于人们享受知识信息成果。

数字化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权,就是法律赋予著作权人的将其作品在网络上传播的权利。我国新《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二)项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同时,还将这种权利延伸到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这些规定与国际上的一般规定想吻合,也符合我过发展的实际。

三、数字化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措施及使用者责任

对著作权的保护有两种途径:一是公力救济,二是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可分为两种:一是法律保护。即通过加强完善数字化作品著作权方面的立法,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司法处置力度。二是运用道德手段,加大对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宣讲,使人们以自律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所谓私力救济就是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即技术措施,加强对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保护。技术措施是指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人以技术手段主动采取措施,保护和管理自己的著作权,防止他人的侵害。④目前,这些技术措施包括:反复制设备、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技术措施、电子水印、数字指纹技术等等。

对于使用者责任,应区分善意使用者和恶意使用者。善意使用者是指,单纯以自我学习、娱乐等为目的,对数字化作品进行合理使用的使用者。针对这部分使用者,笔者认为他们只负有保证其使用的作品仅仅作为此用途的义务,不应涉及到侵权问题。恶意使用者,是指企图将数字化作品化为己有,或用于商业牟利目的,给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人利益造成损失的使用者。必须就其行为承担侵权后果。我国目前的立法对使用者责任的规定有待于近一步明晰细化,以更好保护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

四、我国的对策

我国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中,将“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著作权、表演者以及录音录像制作者一个新的权利种类正式增入法律之中。在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對其作品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一条分别规定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享有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注释:

①袁泳:“论数字版权的利益平衡”,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6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②金渝林:“论数字化技术对版权保护的影响”,载《中国专利与商标》,1996年第2期,第56页。

③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④郭卫华 金朝武 王静等著:《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作者简介:

篇6:数字特效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当今影视作品日益重视以艺术与技术综合的形式将视觉效果发挥到极致, 刺激人们的视听, 这些神奇的视觉效果, 大多是通过影视后期数字特效制作来实现的, 现代的数字特效制作概念是运用数字和虚拟显示技术等来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特殊视觉效果, 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性以及视听冲击力, 具有重要意义。

2 影视作品中的特效技术

数字特效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技术通过软件来表现各种场景或场面的一种数字应用技术, 如模拟火山爆发、汽车相撞、星球的运动、云雾、雨雪、水、烟等自然现象, 人物的变形、动物的拟人动作等等。主要包括三维虚拟场景的模拟, 图像遮罩的绘制, 角色的造型, 镜头调色, 镜头画面的气氛渲染, 镜头画面的后期处理等。这些特效技术按照生成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即计算机图形技术, 后期特效软件处理技术, 数字影像合成。

2.1 计算机图形技术

计算机图形技术, 即利用计算机二、三维动画软件, 从建立数字模型开始到生成影片所需要的动态画面全部通过计算机制作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代表的影视制作越来越多, 从《终结者Ⅱ》中的液体金属杀手到《侏罗纪公园》的史前恐龙, 从《精灵鼠小弟》, 《透明人》到《最终幻想》, 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日趋成熟。

2.2 后期特效软件处理技术

后期特效软件处理技术是利用特效软件对实拍画面或利用计算机生成的画面进行运动调整、色彩校正、背景更改等加工处理, 从而产生影视作品需要的新图像。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少女, 即为对画面进行色彩校正后的效果;《天使爱美丽》开场画面的胶片颗粒度处理, 对合成画面的质感作调整;《终结者》中的夸张变形镜头, 即为对画面的变形处理等等。

2.3 数字影视合成

数字影视合成是通过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的原理和方法, 将多种源素材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如: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镜头, —名不见经传的阿拉巴马青年阿甘与三位已故的美国总统擦肩相会, 握手交谈。这一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就是利用数字影像合成技术完成的。

数字影视合成技术是制作影视特效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把前景画面元素和背景完美的融合。

3 数字影视合成方法

数字影视合成在影视制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抠像、叠加、跟踪、色彩通道混合等多种合成手段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 抠像

抠像的目的是提取前景的alpha通道, 再将前景合成在所需要的背景图象上, 在后期制作中主要使用蓝/绿幕技术, 利用色度的区别, 去掉单色背景, 保留前景。抠像的好坏, 一方面取决于前期对人物、背景幕、灯光等的精心准备和拍摄的源素材, 另一方面依赖后期合成制作中抠像技术的选择。针对一副需要抠像的图像, 应根据图像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抠像方法, 其抠像的方法不同, 效果也不尽相同。

3.2 跟踪

跟踪是指一个物体跟随另一个物体运动, 它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合成技术。其原理是选择要跟踪的画面, 获得图层中某些点的运动信息, 如位置、旋转、缩放等, 再将这些运动信息传达到另一层的物体上或效果点上, 使其与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信息的运动一致。

3.3 色彩通道混合

在数字特效制作中, 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 经常需要将多种源素材合成, 各素材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常常不匹配, 则需要对各元素进行色彩调整, 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 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通道混合技术。

4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数字特效技术对影视作品的影响不仅在于它能更高效地完成创作, 而且给影视作品提供了新的艺术土壤。在该技术中, 可对画面中的素材进行变形、跟踪、抠像、修饰等处理;可对不同的素材进行逻辑关系的调整、叠加、组合、替换;对不同的画面可进行绘画、拼接、融合;可模拟各种自然效比如烟雾、下雨、火光、闪电等;可在画面中加文字动画。这些都属于技术层面的处理。但是, 在应用这些技术时, 如果不遵循画面美感的艺术处理原则, 那么技术无法实现美感, 因此,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数字特效应用于影视作品必须遵循的原则。

5 小结

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 数字特效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 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因为数字特效的介入呈现鲜明的特征, 技术的因素让作品符合大众口味, 艺术的结合让人们在应用技术时得心应手。数字特效给影视作品的美化带来了便利的手段, 但数字特效的应用还需业界同仁共同努力, 充分理解数字特效技术与艺术美感的关系并恰到好处地应用, 应用时扬长避短, 使影视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娜.谈数字特效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J].有限电视技术, 2011, 21 (7) :68-70

[2]黄春雷.影视特效制作及核心技术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13 (13) :130

[3]姜仁峰, 王莉.浅论色彩在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的地位[J].北方文学, 2011, 5 (5) :61

[4]强斌.浅谈特效软件在电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 2010, 23 (6) :52

[5]魏良.全球影视后期特技制作发展趋势浅析[J].大众文艺, 2011, 59 (7) :167

篇7:数字化影视作品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影视艺术创造

有人提出“科技的进步,艺术的退步”的说法。其中提到的一些事例,像报刊美编、摄影、绘画的创造性劳动太少,传统味太淡。一系列反对数字技术在艺术作品中使用的观点。因为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在传统的手工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相对成熟思路。现在改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劳动方式,习惯手工的人们畏惧这些新科技产品带来的新奇、快速的效果。我认为这是对数字技术的片面的认识,是守旧的观点,是把数字技术发展应用中的不足或缺陷夸大化、严重化了。实际上是对新生事物的阻碍。

一、技术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理论积——异工同曲

工业机械化产生电影业。最早的电影是商人们为了获利。人们看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这种新技术的应用,正是技术的应用,才为人类带来文明、带来进步,正是在应用中形成高于技术的具体形式的应用理论体系,它与技术不可分离,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在应用中,技术更新,理论知识为新技术的应用和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需求而在探索中发展,技术发展是理论知识发展前提条件、是基础,而理论知识的源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特别是人思想意识领域里的精神需求是艺术产生的动力,先进技术是实现这一精神要求的前提条件和手段。影视技术从模拟转换为数字,从独立系统走到了网络的时代,技术产品不断被淘汰、更新,而镜头的运动表现手法和镜头组接理论不断完善。

电影艺术综合了戏曲、舞蹈、绘画、音乐、照明的艺术特点。在发展中结合自身的物质技术特点。逐步形成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正是无线电、电子技术和磁记录技术的发展,电视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电视在开始阶段基本上是照搬电影的艺术手法,因为二者的最大的共同点在规定的显示范围上,以固定的比例展示活动画面,用现代的话说,将三维的无限空间的现实世界转化为二维的有限平面的活动图像。由于电影、电视技术上的差别,电视艺术表现手法开始适应自身的技术特点,如屏幕小,观众少,亮度高,观看时限制条件少,自由性大。干扰因素多,在家庭收看占多数等一系列特点,电视的内容结构松散。构图多为中近景,播放采用间断式。电视镜头的编辑理论虽然与电影极为相似。但由于其技术特点和媒体特征,也产生了独特的画面编辑理论,新的艺术形式也诞生了。

电影和电视技术差别很大,相比之下,而电影和电视艺术表现手法差别很小。今天由于IT和AV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致使影视向合二为一的方向发展。科学的发明创造产生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产生技术,技术的应用产生思想意识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比相应的技术更具有价值,因为它直接为人类生活服务。并不断提高人类文明程度。

技术的发展是淘汰、更新的过程:艺术的发展是积累、创新的过程。

二、音视频数字化技术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影响——新技术冲破局限

今天,我们影视制作设备虽然多。但关心设备的人数和关心影视节目的人相比,是很少的:研究技术的人与实用技术的人相比,当然更少的。从本质上讲,人们关心的是影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是成为大众文化的根本。通过内容结构和故事情节的精心安排及声光电手段的综合利用,再巧妙的利用人的视觉的和认识思维的规律,把视听信息组合起来,使观众思想和情感产生较大的波动,满足审美需求,从而在思想意识领域里产生冲击,不断影响着人的世界观。这才是艺术的目的。

比较《阿甘正传》和《英雄》两部优秀影片。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整部片子的结构极为相似,都采用典型的倒叙、插叙蒙太奇结构形式综合,都采用后期的处理技术,弥补场景的不足。增强环境的感染力《英雄》中整齐一致飞箭。整齐划一的阵容,飞剑穿流水而形成的颗颗水珠,玲珑剔透,光彩夺目,让人感到新奇耀眼。该影片可以说综合了我中华的艺术精华中的琴、棋、书、画之美韵,武术动作之精湛,的确是典型的东方艺术:偶尔让人感到有些生硬。

现在的虚拟技术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使制作费用大大降低,艺术需求不再受物资和时空的限制,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使单个运动体夸张性的穿过镜头,或改变它们的运动速度之比,增加空间感、距离感,增强视觉冲击力。也是特技镜头的魅力增大。这些镜头是现实空间里无法实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科幻电影和神话影视作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应用的是模拟特技,但感到真实:续集里虚拟场景的使用,特别是后期制作的烟、火、山、水、冰,各类神仙妖魔的出没,有了较为自然的变化过程,使场景更加艺术化,真实感差了。还有电影《神话》地宫的场景就是虚拟场景,从视角效果上看,极大的满足了制作的需求,也满足观众的幻觉审美的需求。

今天的影视节目中,数字技术处理的镜头处处可见,但这并非是好事,因为先进的技术在外表的表现越突出,相比之下,主体内容的表达就显得无力,作品的感染力就会降低,主要原因是观众的感觉中失真感的成分在增加,再者观众是不会被矫揉造作的与内容不一致的美丽别致的色形外表所感动的,对它的情趣只是一时。国产电影《英雄》中数字特技处理要比《阿甘正传》明显的多,有干扰内容的表达和失真之感。《阿》中的数字特技让观众感觉不到。特技的使用要恰到好处——感觉不到特效的特效。

先进的技术是艺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始终是为艺术服务的。设备生产厂家制作的风光片,目的是宣传他们的产品和技术,艺术手段是为它的产品和技术宣传服务的,是颠倒技术与艺术关系的行为,这是他们的特别需要。对于广大的影视制作者来说是不可效仿的。今天,“唯技术论”的思想在影视产品中有上升趋势,这或许是受生产厂家的影响太重。或许人们还没有完全驾驭技术的表现力,或许没能掌握影视艺术的真谛。“唯艺术论”的思潮往往出现在保守派中,因畏惧新技术工具的高效、快捷、新奇而反对,进而指出新手段、新技术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夸大,一味强调传统手段制作的艺术形式……“唯慢唯真”,这迟早要被时代所淘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断促使艺术形式和手段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又不断对技术的进行改造,提出要求,甚至是更替、换新。我不是反对手工艺品的发展,其实手工艺品也需要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三、科技产生了影视艺术表现的新形式——空前发展。和谐共进

DV/HDV/HDTV等视音频制作技术的普及,高清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的影视媒体不断更新,必将为动态影像的创作和应用带来美好前景。

影视制作的大众化,是全民参与艺术活动,使全民艺术水平的提高,并不是艺术的低俗化,艺术水平的降低,而是艺术水平提高和大发展的第一步,是基础。众多人员的参与,能够发挥各类人才的艺术天赋。使每个灵感。每一个创作思想都能实现。艺术水平的提升当然不与人员的数量成正比,但百花齐放的局面需要各种知识结构、意识形态、社会经历不同的编剧导演去能力创造。

篇8:数字化影视作品的发展

1 数字化调色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在影视后期制作当中,人们习惯用光影色彩等这些因素表达情绪、意境与构想。操作者为了营造气氛、打动观众,在影视后期制作当中更多使地用调色技术来烘托效果。随着人们对文化领域的高度重视、我国创意作品层出不穷,以及群众对于精神食粮的越发追求,影视后期制作越发离不开数字化调色技术。数字化调色技术的到来,实现了很多以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例如,它可以创造出过去实拍作品达不到的效果,对于表现空间与表现力进行了更大的延伸,从而使影视元素达到二次创作。随着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各种相应的调色软件也随之被研发出来[1]。这些调色软件操作灵活、使用方便而且效果理想。调色软件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插件形式,通常需要和与之匹配的编辑软件一起才能发挥正常效用;另外一种是具有独自操作系统的,这类软件相对于上一个比较先进,可以单独进行剪辑、调色,也可以和与之相配套的编辑软件一起使用,增加了其使用的灵活性。

2 校色、调色的实际运用

针对于影视后期制作当中的数字化调色,可大致将其定义为校色与调色这两个概念,它们相加之和就是数字化调色技术。“校色”是对于颜色的校正,指的是针对前期影视工作中意外或者曝光因素导致的色彩问题做出的一些修改。调色软件对这些素材颜色进行修改校正,可使当时的拍摄场景重新跃然于作品当中。而调色软件最本质的工作就是“调色”,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调整色差,对比度与饱和度,这是为了使观众感到作品亮度正好、细节均匀。另外,它也可以单独对某一区域进行调整,如颜色的调整等,针对画面中的某一事物的颜色专门进行调整;另外,还可以把不同镜头下相同事物修改为同样的颜色,避免单一镜头的突兀性。此外,还可以根据操作者的想法与需要,使画面呈现特殊色彩。

3 后期制作当中数字化调色技术的工作流程

调色工作可以单独使用调色软件完成,又可以连同非线性的编辑软件共同完成。调色师可以单独运用调色软件,剪辑与调色素材,然后再进入后期加工流程。这个环节不需要用到编辑性软件,调色软件直接就可以完成剪辑与调色工作。由于这个工作只需要调色与剪辑,所以就使得调色师工作变得简便了[2]。要想将调色工作与后期编辑工作一起完成,就需要用到编辑软件了。将拍到的素材用编辑软件先进行粗剪,然后用调色的软件或者插件进一步加工,调试完颜色再用编辑软件进行深度加工,配上要用到的特技、字幕与声效,最后想要的作品便由此生成。

4 调色软件技术点

一般情况下,调色软件技术点包括色彩空间、整体调色、局部调色、多种软件示波器、监视器同步输出与调色台等几个方面。在色彩空间方面,一般选用指定的空间计算,如RGB或者HSL等这样可以对画面细节与色彩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也可以使计算误差最小化。对于整体调色方面,整体调色指的是对于整个画面进行调色,主要针对画面明暗、色调趋向等,可以初步完成校色工作。局部调色,指的是对画面当中的某一块有针对性的进行调色。它区别于整体调色的地方是它调色前要先选择目标调色区域,只是单独对这个区域进行调色,整体画面不受影响[3]。局部调色当中,区域选择正确与否导致了后续效果的好坏。就整体调色与局部调色而言,对于调色软件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的提供参数与调节方法以供参考,然后在调色过程中细腻灵活的进行调节。

5 结语

数字化调色技术是影视后期制作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高清技术产业链的发展,高清频道日益增多。人们对于高清图像的要求逐渐变高,而对它的感染力与可视性的渲染也逐步增强,节目制作者也将数字调色技术引入更多作品之中,使中国电影电视制作向更高程度发展。各种调色软件也随之应运而生,使调色这件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随着数字化调节技术的发展进步,调色师对作品的加深理解与经验积累,势必会有更多好作品出现,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摘要:随着影视制作的工艺全方位转变为数字化运行模式,在制作的流程与方法上出现了很多新兴领域,数字化调色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字化调色技术的运行成本普遍偏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影视制作中的数字化调色技术比较欠缺。本文联系数字化调色技术现实中的应用,归纳了我国数字化调色的一般流程,阐释了其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数字化,调色技术

参考文献

[1]傅若清,陈飞,徐嘉.数字化时代的影视后期制作——中影集团数字基地数字后期制作系统分析[J].现代电影技术,2009,(10):26-35.

[2]高子伦.影视后期制作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J].理论界,2011,(7):225-226.

上一篇:《知音》教学反思下一篇:敬老院护理老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