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

2024-05-30

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共8篇)

篇1: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

数字作品备案系统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现在创作的各类文字、图片、影像、音乐、设计、软件、游戏等作品都以各种格式的电子文档形式存在于各类电子化的介质之中,其数字化的特点使得作品的复制、传输极为便利,也给作品的权利的归属、界定和保护带来了困难。

怎样来确定“何时”“何人”完成了一件“怎样的”作品。专利登记?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这些方法对绝大多数的数字作品来说都费时费力费钱,而且也并不适合。

这些作品或许只是一个交给客户的设计图稿、或许是一个暂时不希望公开的文稿、或许是一个不知道市场反应如何的乐曲、或许是还处在改进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图纸„„其实,这些作品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证明,并在出现纠纷的时候能够作为“呈堂证供”。“数字作品备案”就是一个更加适合的选择!

数字作品备案系统的建立,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业务许可,并有《著作权法》等法律的支撑,如同公证处出具公证书一样,备案系统对数字作品的备案信息的记录起到了证据固化的作用。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都可使用数字作品备案系统,除了首次需要实名注册以便真实记录作者信息外,对数字作品进行备案只需要“在线填写作品基本信息、本地生成作品数字识别码、在线支付备案费”这3步,几分钟就可完成。

系统服务器的时间与“国家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同步,保证了作品备案时间记录的准确。系统对备案作品的电子文档提取唯一的“数字识别码”,将其与备案时间、作者信息绑定,最终生成一个唯一的备案登记号提供给用户,作为备案的证明。

无需上传作品的原始文件,系统通过下载到本地电脑中的数字识别码提取工具提取作品电子文档的数字识别码,杜绝了流散泄密的可能。每次备案费用10元,十分低廉。

将备案完成后得到的备案号标注在作品上,在求职、展览、商业洽谈、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对外宣传过程中都可以起到宣示权利的作用,让作品不再“裸奔”。发现作品受到盗用、冒用等侵权行为时,可以依据备案信息主张权利。根据需要,系统还可以提供纸质备案证书。

篇2: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

数字化时代,我们现在创作的各类文字、图片、影像、音乐、设计、软件、游戏等作品都以各种格式的电子文档形式存在于各类电子化的介质之中,其数字化的特点使得作品的复制、传输极为便利,也给作品的权利的归属、界定和保护带来了困难。

这些作品或许只是一个交给客户的设计图稿、或许是一个暂时不希望公开的文稿、或许是一个不知道市场反应如何的乐曲、或许是还处在改进过程中的软件和产品设计图纸„„其实,这些作品,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证明,并在出现纠纷的时候能够作为“呈堂证供”。

智果网的“数字作品备案”就是一个更加适合的选择!

数字作品备案系统的建立,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业务许可,并有《著作权法》等法律的支撑。我们无法杜绝盗版侵权的发生,但就如同公证处出具公证书一样,备案系统对数字作品的备案信息的记录起到了证据固化的作用。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都可使用数字作品备案系统,对数字作品进行备案只需要“填写作品基本信息、生成数字识别码、支付备案费”这3步,几分钟就可完成。

系统服务器的时间与“国家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同步,保证了作品备案时间记录的准确。系统对备案作品的电子文档提取唯一的“数字识别码”,将其与备案时间、作者信息绑定,最终生成一个唯一的备案登记号提供给用户,作为备案的证明。

无需上传作品的原始文件,系统通过“数字识别码生成器”提取作品电子文档的数字识别码,杜绝了流散泄密的可能,更为快捷安全。每次备案费用10元,十分低廉。

篇3:数字特效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当今影视作品日益重视以艺术与技术综合的形式将视觉效果发挥到极致, 刺激人们的视听, 这些神奇的视觉效果, 大多是通过影视后期数字特效制作来实现的, 现代的数字特效制作概念是运用数字和虚拟显示技术等来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特殊视觉效果, 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性以及视听冲击力, 具有重要意义。

2 影视作品中的特效技术

数字特效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技术通过软件来表现各种场景或场面的一种数字应用技术, 如模拟火山爆发、汽车相撞、星球的运动、云雾、雨雪、水、烟等自然现象, 人物的变形、动物的拟人动作等等。主要包括三维虚拟场景的模拟, 图像遮罩的绘制, 角色的造型, 镜头调色, 镜头画面的气氛渲染, 镜头画面的后期处理等。这些特效技术按照生成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即计算机图形技术, 后期特效软件处理技术, 数字影像合成。

2.1 计算机图形技术

计算机图形技术, 即利用计算机二、三维动画软件, 从建立数字模型开始到生成影片所需要的动态画面全部通过计算机制作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代表的影视制作越来越多, 从《终结者Ⅱ》中的液体金属杀手到《侏罗纪公园》的史前恐龙, 从《精灵鼠小弟》, 《透明人》到《最终幻想》, 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日趋成熟。

2.2 后期特效软件处理技术

后期特效软件处理技术是利用特效软件对实拍画面或利用计算机生成的画面进行运动调整、色彩校正、背景更改等加工处理, 从而产生影视作品需要的新图像。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少女, 即为对画面进行色彩校正后的效果;《天使爱美丽》开场画面的胶片颗粒度处理, 对合成画面的质感作调整;《终结者》中的夸张变形镜头, 即为对画面的变形处理等等。

2.3 数字影视合成

数字影视合成是通过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的原理和方法, 将多种源素材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如: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镜头, —名不见经传的阿拉巴马青年阿甘与三位已故的美国总统擦肩相会, 握手交谈。这一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就是利用数字影像合成技术完成的。

数字影视合成技术是制作影视特效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把前景画面元素和背景完美的融合。

3 数字影视合成方法

数字影视合成在影视制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抠像、叠加、跟踪、色彩通道混合等多种合成手段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 抠像

抠像的目的是提取前景的alpha通道, 再将前景合成在所需要的背景图象上, 在后期制作中主要使用蓝/绿幕技术, 利用色度的区别, 去掉单色背景, 保留前景。抠像的好坏, 一方面取决于前期对人物、背景幕、灯光等的精心准备和拍摄的源素材, 另一方面依赖后期合成制作中抠像技术的选择。针对一副需要抠像的图像, 应根据图像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抠像方法, 其抠像的方法不同, 效果也不尽相同。

3.2 跟踪

跟踪是指一个物体跟随另一个物体运动, 它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合成技术。其原理是选择要跟踪的画面, 获得图层中某些点的运动信息, 如位置、旋转、缩放等, 再将这些运动信息传达到另一层的物体上或效果点上, 使其与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信息的运动一致。

3.3 色彩通道混合

在数字特效制作中, 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 经常需要将多种源素材合成, 各素材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常常不匹配, 则需要对各元素进行色彩调整, 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 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通道混合技术。

4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数字特效技术对影视作品的影响不仅在于它能更高效地完成创作, 而且给影视作品提供了新的艺术土壤。在该技术中, 可对画面中的素材进行变形、跟踪、抠像、修饰等处理;可对不同的素材进行逻辑关系的调整、叠加、组合、替换;对不同的画面可进行绘画、拼接、融合;可模拟各种自然效比如烟雾、下雨、火光、闪电等;可在画面中加文字动画。这些都属于技术层面的处理。但是, 在应用这些技术时, 如果不遵循画面美感的艺术处理原则, 那么技术无法实现美感, 因此,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数字特效应用于影视作品必须遵循的原则。

5 小结

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 数字特效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 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因为数字特效的介入呈现鲜明的特征, 技术的因素让作品符合大众口味, 艺术的结合让人们在应用技术时得心应手。数字特效给影视作品的美化带来了便利的手段, 但数字特效的应用还需业界同仁共同努力, 充分理解数字特效技术与艺术美感的关系并恰到好处地应用, 应用时扬长避短, 使影视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娜.谈数字特效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J].有限电视技术, 2011, 21 (7) :68-70

[2]黄春雷.影视特效制作及核心技术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13 (13) :130

[3]姜仁峰, 王莉.浅论色彩在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的地位[J].北方文学, 2011, 5 (5) :61

[4]强斌.浅谈特效软件在电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 2010, 23 (6) :52

[5]魏良.全球影视后期特技制作发展趋势浅析[J].大众文艺, 2011, 59 (7) :167

篇4:数字化作品著作权的保护

关键词:数字化作品;著作权;合理使用;技术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种数字化作品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各种电子产品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近年来各种关于电子杂志、电子小说、数字音乐著作权侵权的案件层出不穷。这些案件反映出数字化作品著作权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在数字化作品风靡的今天,著作权再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著作权制度必然要作出回应。

一、数字化作品的性质

数字化作品和数字作品是不同的。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信息的中心是数字信息,而要是模拟信息被利用,就必须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作品形式单一化,这意味着必须长期以来形成的作品分类上的传统理性——即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分别规定不同的权利、权限和保护期限等。①即:这里所说的数字化作品仅指通过利用计算机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表达的各种作品。不包括文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传统作品数字化后的表达形式也包括创作之时就有数字表达形式的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程序等一系列新型数字作品。而数字作品,不仅仅包括文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传统作品数字化后的表达形式还包括其传统作品表达形式的本身以及创作之时就有数字表达形式的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程序等一系列新型数字作品。

对数字化作品的性质问题的看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设立数字化权,如著作邻接权中录音录像制品作者的权利。然而另一些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否定态度中,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数字化作品其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演绎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没有区别。其理由是:“传统的翻译和数字化过程之间惟一区别在于前者是由人工完成的,而后者是由机器完成的”,“两者没有根本区别”。②另一种观点认为,作品的数字化是一种复制行为。作品的数字化只是增加了利用作品的另一种方式,而没有创作的成分,不能将其与“演绎”相混同。笔者认为,应当把数字化作品视为对原作品的复制。首先,人们将原作品转化为数字作品是依靠机器完成的,并没有人的创作成分,不具有创造性;其次,作品的内容与原作品完全相同,只是在不同的载体上重新使用。对此问题的定性对处理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纠纷案件有很大帮助,然而我国至今仍未对数字化作品的性质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二、数字化作品著作权的范围

笔者认为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包括直接对作品的复制权、发布权、传播权和允许、授权、转让他们复制、发布、传播的权利。

从著作权理论来看,复制权作为著作权最基本的权利,是著作权人决定是否复制或许可他人复制并获得报酬的权利。③网络环境下的复制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当将其控制在对恶意复制以牟取商业利润上的复制的打击上,并不针对人们的合理使用。否则,各种文化的传播就会受到阻碍,不利于人们享受知识信息成果。

数字化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权,就是法律赋予著作权人的将其作品在网络上传播的权利。我国新《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二)项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同时,还将这种权利延伸到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这些规定与国际上的一般规定想吻合,也符合我过发展的实际。

三、数字化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措施及使用者责任

对著作权的保护有两种途径:一是公力救济,二是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可分为两种:一是法律保护。即通过加强完善数字化作品著作权方面的立法,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司法处置力度。二是运用道德手段,加大对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宣讲,使人们以自律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所谓私力救济就是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即技术措施,加强对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保护。技术措施是指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人以技术手段主动采取措施,保护和管理自己的著作权,防止他人的侵害。④目前,这些技术措施包括:反复制设备、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技术措施、电子水印、数字指纹技术等等。

对于使用者责任,应区分善意使用者和恶意使用者。善意使用者是指,单纯以自我学习、娱乐等为目的,对数字化作品进行合理使用的使用者。针对这部分使用者,笔者认为他们只负有保证其使用的作品仅仅作为此用途的义务,不应涉及到侵权问题。恶意使用者,是指企图将数字化作品化为己有,或用于商业牟利目的,给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人利益造成损失的使用者。必须就其行为承担侵权后果。我国目前的立法对使用者责任的规定有待于近一步明晰细化,以更好保护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

四、我国的对策

我国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中,将“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著作权、表演者以及录音录像制作者一个新的权利种类正式增入法律之中。在第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對其作品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一条分别规定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享有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注释:

①袁泳:“论数字版权的利益平衡”,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6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②金渝林:“论数字化技术对版权保护的影响”,载《中国专利与商标》,1996年第2期,第56页。

③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④郭卫华 金朝武 王静等著:《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作者简介:

篇5: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

数字媒体作品竞赛的通知

团委、各学院: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2014年江苏省„领航杯‟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的通知”(苏教办电﹝2014﹞1号)及“关于公布《领航杯•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细则》的通知”(苏电教﹝2014﹞14号)文件要求,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组织遴选优秀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推荐参加“领航

杯·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请各学院、相关社团做好学生参赛组织与发动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二、参赛作品主题

青春与梦想(作品名称自拟)

三、参赛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形式不限,能基于网络正常运行并浏览,如DV、动画、网站等,如需播放则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必须符合《2014年江苏省‘领航杯’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作品规范》(附件1)。

3.我校推荐作品不超过20件,每件作品作者不超过5人,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同类作品第一作者只能申报1件。

4.已正式出版的作品、已在有关网站或媒体上发布过的作品、已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作品、往年参赛作品不能参加本次竞赛。

5.参赛作品不得剽窃、抄袭,不得侵犯任何第三者的知识产权、名誉权或隐私权;作品不得含有蓄意毁坏、恶意干扰、秘密截取或侵占任何系统、数据或个人资料的病毒及破坏性程序。

6.主办方有权对获奖作品实施资源共享。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评选工作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实施,学校将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选。

1.个人申报。填写《2014年江苏省“领航杯”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参赛报名表》(附件2),提交作品。

2.单位初评。团委或学院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进行资格审定、技术测试、思想内容的审核和评选,推荐优秀作品并排序,报送《联系人及参赛作品信息汇总表》(附件3)。

3.学校评审。学校专家组按作品类型进行分类评审,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学校评审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

五、申报材料要求

1.报送材料包括纸质《报名表》一式两份(需第一作者签名),同时提交电子稿;参赛作品以光盘形式一式两份提交,要求无病毒,运行良好(作品规

范及要求详见附件1);报送作品代表图片一张,JPG格式,分辨率为800*600;纸质《汇总表》须报送单位盖章并提交电子稿。

2.上报材料请用牛皮纸文件袋按每袋一件作品装好,并将《报名表》打印贴于袋面。袋内包括:纸质《报名表》2份,参赛作品光盘2份。

3.请各单位于9月10日前将本单位参评作品及相关材料报送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教A2-110室)。

联系人:徐建祥联系电话:83525186、***

附件:

1.2014年江苏省“领航杯”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规范

2.2014年江苏省“领航杯”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参赛报名表

3.2014年江苏省“领航杯”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联系人和参赛作品信息汇总表

4.省竞赛官网:http://cc.njnu.edu.cn/

5.江苏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知公告:http://be.jse.edu.cn/

篇6:情境作品教学设计

巢湖市黄麓镇团结小学 许晓军

教材分析:

11、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整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清晰;重点描述人物的事迹,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教学准备 :PPT课件 畅言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课本。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感场,让学生入情入境,体情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春季,我们都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那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的贡献最大?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 “非典”的视频。畅言电子课本素材《走近叶欣》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出示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思考: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指谁?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那课题可以换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朗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在文中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2、检查自学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

(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开火车读课文,生互评。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课件出示

2、全班交流。

3、学习第一和第八、九小节。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1)学生抄写词语。

(2)摘录感动了自己的句子,并且多读几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地抢救工作的。

3、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说说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地抢救工作的。教学准备: PPT课件 畅言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课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激情导入:2003年,非典肆虐!全世界人民都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在这场战争中,叶欣离我们远去了!(播放视频《感动》)

是啊,叶欣只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护士长,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牵挂和怀念呢?她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感人的事迹。

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快速读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并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谈谈感受。(出示要求)

2、交流。结合学生交流内容出示课件

(1)随着“医院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身先士卒”是什么意思? 叶欣是怎样身先士卒的? 模拟现场采访叶欣家人,并播放记者采访叶欣家人的视频

(2)电子课本出示:“原有冠心病的非典患者梁先生„„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①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叶欣为病人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从抢救病人的具体事例入手,直观理解叶欣不顾疲惫和危险,尽职工作的情景。

她为病人做了哪些事情?(后面的省略号一提醒)从哪里看出她非常疲惫?(结合着词语来谈一谈,如“拖”等词语,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师总结:从一个病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叶欣不顾危险、不顾疲惫忙碌的身影,正如文中所说——

教师趁机课件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叶欣为抢救病人不顾疲惫、不顾危险的情况下,出示这句话,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师谈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叶欣依然挺身而出,不顾危险,不顾疲惫的抢救着病人,真是令人感动。谁再来读这句话——

教师再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学生理解加深,因而这遍读应该更有感情。)

还有哪里感动了你?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叶欣带病坚持工作的疲惫和不易。(如“爬”字)从而感受她的可贵精神。

师:从叶欣染病那天的工作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她不顾疲惫,忘我工作的身影,正如文中所讲——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谁再来读好它?(这次读应该最有感情,学生在逐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叶欣的情感。同时也感受到了叶欣为病人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面对危险和死亡„„她心甘情愿” ①生谈出自己的感动。

②抓住重点词语“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理解叶欣的真情无悔。(叶欣的话进行个性化朗读,感受叶欣不怕危险保护战友的决心,体会出她身先士卒的伟大精神。)

③带着自己的感动读“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时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总结:为了战友叶欣不顾感染,真情无悔的奉献着自己,所以她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大家,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人,病魔和死神却没能放过她,她也被染上了非典型肺炎„„(出示叶欣照片并配乐)

教师谈话: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的离开了„„

谁来读这段文字?(一直配乐并电子课本聚焦出示第八自然段)

教师总结(音乐再次响起):读了叶欣的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叶欣是个好护士,是个好同事,她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关爱,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去世了,人们依然无限地怀念她,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带着自己的体会满怀深情齐读最后一段。电子课本聚焦出示最后一段。

五、课外延伸。出示

1.向家人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篇7:鲁迅作品教学研究(范文)

一、零距离接触:价值的沉思

对于鲁迅及其作品,当教师试图引入课堂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窘迫:教师和学生并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是“敬而远之”,对鲁迅作品的生疏感、距离感,造成师生无法与这位大手笔进行对话和交流。当国外的学生沉醉于莎士比亚这样一批世界重量级作家的经典作品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与堪称 中国 文学史里程碑式的人物──鲁迅及其作品失之交臂!试想,一个国家的文学大师、文学经典都已经不能把持住学生的心灵,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占据国际市场?我们还能拿什么去捍卫自己的文化血脉?教师不教“鲁迅”,学生不识“鲁迅”,难道不是咄咄怪事?作为文学经典,鲁迅作品是经过 历史 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是垂范后世、经久不衰、泽被深远的文本。跻身世界文学行列的鲁迅作品,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语法规范的体现,又是世界 艺术 宝库的一朵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经典不是指一本书拥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经典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的推动,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所阅读的书”,[1] 鲁迅作品堪称经典,就在于其回味无穷、百读不厌,经得起时间考验,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今天、未来都有其存在的空间,不仅给人以思考的方向,还给人以思想的力量。对于当下的语文 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 发展 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 和人生,感受社会的步履和语言的声音。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 [2] 作为 现代 文学的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怀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昏睡的国民与觉醒者形象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语文是学生接触母语、感受语言最直接、最丰富的窗口,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母语、对文化的感悟和直觉,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人性觉醒和对美的朦胧意识与永恒追求。语言作为一种存在,是一种心灵疆域的驰骋和生存图景的展布,作家的语言是生存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其生命力正是来自于作品语言本身的生生不息和主题背后的绵延深广。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样的语句,至今还活跃在学生的脑海、作文中,至今还流传在社会、生活中。《社戏》中偷豆、煮豆、吃豆的新鲜刺激,那月夜归途中的剪影、那“玩的就是心跳”的情节至今也让人记忆犹新,怦然心动。的确,作为经典的代名词,“鲁迅作品所描写的人生和事件、所议论的那些问题,人们是可以感觉到、感受到的,但它们所能够暗示的内容却是无限的,是鲁迅自己也不一定全部意识到的。它们需要我们用一生的经历不断地去补充、去挖掘”,[3] 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正是鲁迅及其作品亘古不绝的灵魂震撼点与内在推动力,鲁迅作品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镜子”──折射教师教学的水平,还要成为“梯子”──提供作文做人的示范。海德格尔深刻指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4]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主动的阅读是前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乃至师生一起与更为广阔的背景性资料之间的对话,则是教学实施中师生具备的一种基本的心理倾向,这种对话形式可以反过来保证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活动得以展开,并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拓展,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进入阅读活动的人,就自觉地加入了一种心灵的对话与碰撞、精神的传递和交流,这也就造成了对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实现了“物我的回响交流”。所以,“对话”不是单向的作者向读者的灌输、读者的被动接受,读者也会有“回响”,也就是说,他也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这就是读者在阅读中的体验性与主动性的表现。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种激发与光扬。同时,由于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阅读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即: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使阅读教学同样形成了读者与文本、教师、编者、作者、背景多边参与的互动循环流程。而且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出发点与归宿的,其他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由于文本作品自身阐释的多元性、读者阅读视角与阅读经验的多样性,更加上特殊的文化背景作为期待性阅读视野的先在性,决定了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刷新。这就是阅读教学所期望的阅读境界:既不要把思想与艺术分割起来,把二者看成酒与瓶的关系;又不要把作者与读者孤立起来,把二者看成写与读的关系;更不要把教师与学生隔离起来,把二者看成动与静的关系。这一启示既为鲁迅作品的价值接受提供了文学支撑点,也为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构筑了教学生长点。

二、差异性接受:学术的追问

篇8:图书馆数字作品法定许可制度初论

一、图书馆数字作品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 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但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并尊重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的制度。一般而言, 对于法定许可的规定, 两大法系迥异, 英美法系国家的出于著作权财产权可考虑将法定许可仅适用于录音制品再行录音和将已发表的美术作品应用于工业生产部门。而大陆法系的规定法定许可的范围为对于编辑作品、广播评论、报纸文章的复制和传播。

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数字作品法定许可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 图书馆出于公益目的, 将他人已发表的作品数字化, 以网络传播形式向公众传播,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 但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并尊重著作权人其他权利。在数字作品法定许可制度中, 涉及到著作权人、出版社、图书馆, 读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对任意一个主体利益的偏废, 均造成著作权人与社会公共利益失衡现象的出现, 进而不利于在保障著作权的利益同时, 鼓励作品的传播。

设定网络著作权法定许可的目的主要在于鼓励作品的广泛传播, 不仅规定使用作品的人按照一定标准支付报酬, 而且还设置著作权人的权利保留制度。我国《网络著作权传播条例》第八条以及第九条, 对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出于扶助贫困目的使用网络作品, 做出了法定许可的相关规定, 而且在第九条中特别规定, “依照前款规定能够提供作品的, 不直接或间接获得经济利益。”第八条对于使用作品的数量、使用作品的范围作出特别规定。第九条对于使用作品的目的、使用作品范围、使用作品的程序、以及付费标准进行特别规定。并规定作品使用者有通知-删除义务。法律对于网络著作权法定许可进行严格限制的目的在于避免因作品数字化后通过网络传输给著作权人以及出版商带来的利益损失。

对于图书馆的网络著作权法定许可因涉及出版社因作品出版而产生的邻接权问题, 而一度在立法上搁浅。立法者认为无论是对于新出版图书, 还是脱销作品、乃至畅销作品。对其进行数字作品法定许可的任何规范都将损害到出版商的潜在利益。因此, 对于图书版通过网络传输向读者提供作品的法定许可争议颇多, 《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暂不作规定。但是,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文化的消费普及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在于向大众传播先进知识文化, 建立规范合理的数字作品法定许可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著作权人对于作品的财产权以及人身权, 而且有利于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网络日益普及, 对于作品进行除纸面之外的数字化延伸阅读成为大众吸收文化知识主要手段之一的今天, 该制度在图书馆的确立尤为重要。

二、图书馆数字作品法定许可制度的重构基础

(一) 法定许可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法定许可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经历了从反垄断经济政策向交易成本理论演变的进程。最初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因知识产权产生的垄断权的同时, 有必要从反垄断角度建立权利限制制度有效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因而“法定许可的目的在于减少因知识产权独占权产生的垄断利益。”成为一度盛行的说法。二战后, 罗纳德.科斯发展了包括交易成本经济学在内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以产权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为内容的科斯定理为“法经济学”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交易成本理论进一步催生了法定许可制度理论的成熟, “法定许可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减少与版权人单个谈判的交易成本, ”一度成为美国学术界的通说。

(二) 法定许可的法学理论基础

网络环境下, 随着数字技术以及技术措施的出现, 著作权人的权利得以通过加密等技术措施得以进一步延伸。单个授权使用合同在技术措施的帮助之下, 使众多公众对于作品的接近在虚拟环境中变得日益困难。出于网络著作权利益平衡的需要, 图书馆有必要在一定条件之下从维护公共利益角度, 对著作权权利扩张进一步限制。减少“交易成本”, 实现单个的授权许可使用合同向完备的集体使用合同转变似乎成为满足广大网络消费者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著作权个人利益与公众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之时, 个人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作出让渡, 通过法定形式维护公众文化消费权势所必然。

(三) 网络著作权法定许可扩大趋势的现实基础

网络环境下, 随着技术措施技术迅猛发展, 作者可以通过技术措施授权使用形式, 对于作品使用进行授权许可。技术措施成为限制合理使用的重要工具, 因作者对于作品进行技术措施的保护, 普通大众无法通过与现实环境相近的途径接近作品, 因而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不向其支付报酬为内容的合理使用的空间日益萎缩。与此同时, 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向其支付报酬为内容的法定许可的空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 已有许多国家开始将个人使用行为的收费对象由使用者个人转向于媒体制造商。许多合理使用的规定被规定为法定许可。上述规定, 在新西兰、澳门版权法中已经有所体现。该法特别规定, 部分原属于合理使用的图书馆的复制行为已被规定为法定许可。

三、图书馆数字作品法定许可制度的构建

(一) 使用作品目的

在法定许可制度之下, 图书馆对于作品的使用目的仅限于公益目的。但主体的公益性并不意味着行为的公益性, 行为的公益性并不代表目的公益性。即使为公益目的使用作品, 亦应符合关于专有权限制的“三步检验法”即只得在特殊情况下做出立法、不得与作品的正常利用相冲突、不得损害作者的合法权益。在合理使用中, 上述规则已经得以充分展现, 发生在美国联合教育服务协会 (BOCES) 案例具有典型意义。该案中BOCES是非营利性法人团体, 其出于非营利目的向100余学校提供教学录像, 其大量复制行为因损害3个公司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市场效益而面临起诉, 最终法院对其行为判定为侵权。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对于作品的数字化的法定许可, 必须严格遵守公益目的, 同时在数字化行为方式上必须充分尊重三步检验标准的考量。

(二) 使用作品以及作品的受众

使用作品的范围因涉及到出版商的利益, 一度成为图书馆对于作品数字化的禁忌话题。出版商认为无论是对于新上市图书, 还是畅销书, 乃至脱销书的数字化均构成对其潜在市场利益的威胁。笔者认为上述想法存在不合理之处。网络消费者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消费为其正常的消费行为方式。在图书馆法定许可所涉作品众多, 在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之中, “一人阅读并不等于众人阅读”, 单个网络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线阅读, 增加对于作品的了解, 有助于作品的传播, 有利于作品知名度的增加, 因而多数上网图书并不会因其被上传至网上而影响其潜在经济价值。因而, 在图书馆将作品数字化后, 有必要通过成熟的技术措施, 使作品的受众限于单个网络文化消费者。即可通过注册口令限制等成熟的技术措施, 保证单个用户能够进行单次文化消费。

(三) 单个作品的使用范围

一般而言, 营利性图书馆对于单个作品的使用数量仅限于部分或者片段。多数营利性图书馆将作品的内容摘要, 或者目录等部分内容进行公开的网络传输。便于读者对于作品的部分内容进行浏览。进而决定是否通过其公示的付费标准进行网络文化消费。在数字化图书馆已经遍布我国县级地区的今天, 作为法定许可的主要内容对象包括且不限于为农村地区的公众。因而对于作品内容的全部使用有利于作品网络传输权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四) 使用作品付费方式

作品为著作权人的产物, 对于作品的任何经济利益的使用, 均有助于鼓励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立法似乎不能因过分将利益的天平向版权人倾斜, 而忽视作者对于作品财产权使用的正当自由。对于作品作者而言, 作品的付费方式关乎其著作权财产权能的实现, 在私法领域, 有关付费方式在国外立法中已经逐渐成熟, 即依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制定许可使用合同与统一报酬标准进行统一收费。为此, 向著作权集体组织参照集体合同相关标准统一付费的做法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音像出版业协会对于卡拉ok统一收费的做法似乎可资借鉴。

(五) 对于技术措施的规避

《网络著作权传播条例》第12条第一款规定, 以合理使用为基本内容, 为学校教学或者科研目的, 在作品只能通过网络信息获取的途径下, 通过网络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已发表的作品。在此种情形下可以避开技术措施, 但不得向他人提供避开技术措施的技术、装置或者部件。因而, 出于公益目的, 规避著作权人恶意人为设置的技术措施, 促进作品传播似乎成为网络著作权法定许可的使命之一。

(六) 通知—删除义务

著作权人有必要对作品进行充分利用, 充分尊重作者的权利为法定许可制度的产生前提。在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之中, 图书馆不但应充分尊重作者的人身权, 标明作品的名称及作者姓名。而且法律特别规定“作者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故, 在网络环境之下, 图书馆未经许可将作者的作品数字化, 供网络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 而其在接到作品著作权权利人的通知书后, 必须对于作品进行删除。并对于之前使用作品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付费。只有如此, 才能做到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四、结语

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 未经作者授权对于海量作品进行数字化以供广大网络文化消费者进行消费, 在不经意之间很容易损害作者的著作权财产权。但以“一对一”的方式向海量作者取得授权与逐一付费似乎缺乏现实可行性。在符合法定条件之下, 由法律代替著作权人向行为人“发放”使用作品的许可成为必然。公益性图书馆依法律规定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统一付费成为法定许可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因而WIPO专家委员会认为“在任何情况下, 应鼓励还没有集体管理组织的国家建立这种组织”。我国成熟的著作权管理制度尚需假以时日, 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保护措施的日益完备, 基于公益目的的图书馆数字作品法定许可必将成为抗衡网络著作权过分扩张的有力筹码。

摘要:为鼓励作品的广泛传播, 图书馆有义务出于公益目的将作品数字化, 通过网络传输形式向公众传播, 本文作者在分析现有的网络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基础上, 从多维度分析图书馆数字作品法定许可制度诞生和存在的基础, 并指出该制度应该具备的法定构成要件, 希望有助于相关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网络文化消费权,著作权,法定许可

参考文献

上一篇: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立论及攻辩小结下一篇:五城联创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