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技版质量说课稿

2024-06-20

沪科技版质量说课稿(精选7篇)

篇1:沪科技版质量说课稿

自由说、指名说、再自由说、齐读填空。

(2)指导朗读描写最后的骑者的句子。

就当最后一个骑手将要和他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看到他的眼神里流露着——(齐说)

于是,便向他提出了帮助的请求,自己试着读读这一节描写骑者的语句,想想该怎么读好它。

指名读(媒体出示红点)、齐读,读好骑者当时帮助老人的行为。

(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行为(关爱他人、冷漠待人)带给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5节进行想象说话。这个填空练习的设计我利用了课文描写中的某些空白处,通过想象帮助学生去体会,同时也让学生能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4、通过引读4、5、6节,再次体会老人的那段话。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这最后一位骑者就是——(托马斯.杰弗逊)(出示媒体)

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爱戴。

2、总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杰弗逊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灵。怪不得他在成为总统后能受到人民的爱戴。

3、写话练习:相信这位总统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一定受到了许多的启示,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些什么启发呢?请写一、两句话。

在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也感触颇深,所以我也写了这样一句话(媒体出示)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还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学生个人的差异,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内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也是不同层次的。通过写话练习,将课文的含义进行了内化和提升。)(出示学生的写话内容)

如果说《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从广度来挖掘深度,那么《眼神》的设计力求从深度来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并且通过反复朗读、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能真正的学到一些什么。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一堂骨干教师公开课让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实感到自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留下了些遗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2:沪科技版质量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目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基本概况,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为下一节的教学打下思想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中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以及空间科学,并能够举例说明。

三、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是整课的教学难点。由于现代科技门类繁多,且教学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现代科技的前沿,加上学生的信息渠道较少和知识面比较狭窄,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了解这么多的内容,势必给教学造成很大的难度,教学中应结合材料注意分解难度。

四、说教法与学法

采用精彩视频导入新课;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我将采用启发式讲授法,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感受现代科技。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让我们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空间科学三大大领域来了解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情感

观看短片《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这样设计,不仅唤回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板书:出示课题——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1.出谋划策

孟杰同学的姐姐在香港读大学,孟杰想跟姐姐交流,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通讯方式?(至少写出三种)

引领学生走进信息技术的内容和地位,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中心它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走进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成像技术、显示技术等。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每位学生亲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多积极参与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你还了解哪些信息技术产品的进步情况?得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

过渡:继续用孟杰的故事引领学生走进生命科学。2.奇思妙想

孟杰和同学们在课外了解到一些生命科学的新鲜事,如兰色草莓、七色彩椒……他们有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培育出“牛肉味”的土豆、“鸡肉味”的黄瓜……

该如何实现这种想法呢?请你帮他们出出主意。

利用转基因技术,即生命科学。用菏泽曹县银香伟业集团公司的克隆牛引出克隆技术。

接着利用大家来讨论环节小结:生命科学的意义

由于生命科学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3.图片展示:美国无人空天战机首次试,飞天宫飞行器太空交汇对接,国产“月球车”首次亮相。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人类探索太空的事例。

通过七嘴八舌空间小结空间科学的意义。

听爸爸说,当年唐山大地震的强震发生了近5个小时,国家地震局还不能测出震中在哪儿。现在,汶川震灾发生了不到1小时,温家宝总理已在赶赴灾区的途中了!这要归功于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

特别是在这次玉树震灾中,卫星遥感技术在指导抗震救灾方面,更是发挥了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效益和作用!

空间技术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灾救援、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发挥了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效益和作用。

小结: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 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 突飞猛进的空间科学

(三)放飞思维,点燃梦想

回首百年,科技发展迅速;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请同学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畅谈一下未来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明天。

学生思考回答。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我国领先科技的图片和资料,办个小展览,体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感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篇3:沪科技版质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中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这一课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同时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提供了学习基础,而本节课又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做好了知识准备。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情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许多化学反应,能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教材及教情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分析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本节课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5.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本质。我是采用通过小组实验、共同探究、动画演示突破重点难点。

6.教材改进

课本中实验5—1的实验装置。

二、说教学方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学生的化学知识还处于启蒙阶段,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还不熟练,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科学史实、微观模拟、课堂小结。

1.提出问题

通过复习白磷的燃烧、蜡烛的燃烧、水分解等反应。引出这些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学生分组讨论做出猜想:可能改变,可能不改变。

2.实验探究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时,首先提示学生应该思考哪些问题。例如:可以选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方法;实验中要用到哪些仪器?……

根据设计实验要考虑的问题,教师给出方案。

教师演示:白磷燃烧的实验,对方案一中反应前后所称量的物质进行对比。最后得到的就是:白磷质量+氧气质量(参加)=五氧化二磷质量(突破重点)。由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让学生根据所给的药品,完成活动探究二。

活动探究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电子天平、注射器。

经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说明猜想一正确。

3.科学史实

由于两个实验不能说明定律的正确,我带着学生一起去做个时间旅行,从公元前300多年到20世纪初,质量守恒的思想从产生到发展成为理论定律的过程。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阶段;②自觉应用阶段;③经验定律阶段;④理论定律阶段。

4.微观模拟

课件展示动画模拟水分子电解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仔细观察。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改变了没有?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完善质量守恒定律的“六不变、二改变、二可能变”,课件展示。

5.课堂小结

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实践中得到自己所要了解的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实验中的相同装置,出现不同现象,再次出现探究的高潮,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利用动画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的概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为了增加实验的精确性,我改用电子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实验。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的实验操作还不是很熟练,有些动作还不够规范;新课内容多;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典型例题训练的不够;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用改进好的装置去再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百杏中学)

篇4:《物体的质量》说课稿

“物体的质量”是苏科物理八下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一个探究活动”。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质量的测量)”、一个活动是“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的变化对物体质量大小的影响”。“质量”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质量的含义”,只限于了解的层面,要求较低,只要学生能认识“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有少,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即可。

基于以上的认识,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难点定位为“对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的理解”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教师介绍、学生阅读、举例、比较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形成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能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2、借助实物和说明书了解天平的构造,能辨别天平使用中的错误并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3、通过练习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4、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二、说设计思路。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质量的概念,设计练习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学生对于质量及其单位在小学和生活中就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从学生身边中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举例、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形成质量的概念;对于“天平的使用”的教学主要采用“自主学习(阅读说明书)、小组交流讨论、上台展示、同伴评价、教师追问、演示、师生共同归纳梳理”等环节展开,进行重点突破;而对于探究活动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领,提出一些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在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对于给定的物体,其质量不随物体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不同的物体,其质量一般又不相同,因此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一根铁钉和一枚大头针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我们使用的课桌和板凳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我们的物理课本和使用的作业本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物理课本和我们的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物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物质组成的。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可能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用途可能不同、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进而引入质量的概念。(板书课题:物体的质量)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质量单位的教学:

1、问题:你能说出生活中质量的单位吗?你能将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吗?(学生回答:吨、斤、量、钱、公斤、克、千克。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是学习物理的一种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要注意有反映大小的数值和反映物理意义的`单位)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国际制中质量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板书:主单位:千克,符号“kg”)

1、常用单位:克(g)、毫克(mg)、吨(t)。

2、换算关系:1t=103kg;1kg=103g;1k=103mg。

说明:斤、量、公斤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制中的单位。

反馈练习:

1、一枚药片的质量为5×10—4kg=t;一头鲸鱼的质量为1。5×105kg=t;

2、下列物体中质量约为2kg的是

A、两个鸡蛋B、一只老母鸡C、一头大绵羊D、一张课桌

3、请估测下列物体的质量:一只苹果、一只鸡蛋、你身体的质量、橡皮的质量、课桌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估测、密切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且为托盘天平的使用的教学提供铺垫。

(三)以钢笔质量的估测为契机进行过渡、引入托盘天平的教学。

问题:请估测一下你手中钢笔的质量,先写在演草纸上。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估测结果,学生的估测结果会有很大的出入,抓住时机进行追问:“谁的估测结果最接近真实值呢?我们如何判断?”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借助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入托盘天平的使用的教学。(板书: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

设计流程:学生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了解天平的构造——同桌交流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动手实践操作——学生演示(走上讲台)边演示边语言表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共同总结、归纳使用方法、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暴露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时评价,加深学生的认识、进而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问题1:请同学们猜一猜当冰块完全熔化成水之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生1:变化。

生2:不变。

学生一定会存在两种观点,继续追问: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生: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根据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动手操作、收集证据进行论证。

设计意图:实验操作之前给足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思维过程。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虽然简单,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

问题2:猜一猜你手中的橡皮泥(民团)形状改变之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增加“先估计一下橡皮泥质量”环节)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增加探究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是一个刺激,让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使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运用之中。通过活动的设计,不断地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以增强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在两个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补充讲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位置也没有关系,最后归纳结论。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小结:通过生生互动、回顾的方式完成

五、说教学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试图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教学中发现,要想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益,让自主学习走向深入,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指导和纠错,既要使学生独立思考,又要帮助学会去发现知识获得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师教师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又要适时地介入,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必须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合作者,比如“在天平的使用教学中学生上台演示环节,在具体的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中,学生为了使天平再次平衡调节平衡螺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篇5:《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层次要求:B级。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改后,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化学课程中,应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要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流程图 实验探究

获得结论

分析解释

交流讨论

知识应用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认知冲突

猜想与假设

(3)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教学应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本节课学生分12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4)具体教学过程

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冲突: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

2、一根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也没有留下,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

3、一个蜂窝煤燃烧后质量变轻了,一小堆的木炭燃烧后质量也变轻了

4、二十枚的铁钉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重新称量后质量增加了。

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3、4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你认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请你参与小组讨论,确定小组猜想)

③实验探究:提供4个实验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测定实验

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敞口容器内进行)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④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分析

⑤获得结论:根据活动的结果和分析得到结论

⑥分析解释:通过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结合课本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⑦知识应用:通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元素的存在;判断化学式;解释生活现象;揭示伪科学;表格数据分析判断反应类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对5-8班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1、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有一些小组的学生操作生疏,在具体实验操作中所用的时间太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有些小组的学生操作较快,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时间较多,课堂总量时间不变,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这种思维上的落差,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2、本节课教务处主任来听课后,提出一个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要老师设计实验给学生。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不多,学生会设计吗?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高锰酸钾,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碳酸氢铵,或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点燃镁带等,一个老师教4个班,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实验室,这可行吗?本节课探究开放的程度应在什么程度呢?

3、教学过程中总感觉不顺,生涩,源于学生对实验细节上的模糊认识。如: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学生称量完后,把砝码全部取下,反应后又重新放砝码称量,结果引起误差。如: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总质量超出了天平的量程(210g)。

4、个别小组会发生弹塞现象,在教学中应如何防止弹塞现象发生?

5、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

1、实验3表格不要称量具体的质量,只要求学生观察天平的偏转情况。

篇6:物体的质量说课稿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初中科学七(上)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质量的相关知识之后的学生分组实验。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质量的含义,但天平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的较为精密的仪器,所以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和保护精密仪器。另外,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可以为以后学习密度的有关知识做好准备。

本节实验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的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探究的基本技能。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称量范围。

(2)学会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2)通过对微小物体和液体的质量的称量,练习用辅助和间接测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用辅助获间接法测量测物体的质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突出新课程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所以,这节课我采用老师指导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验前,我引导学生先组内讨论正确使用使用天平的方法,然后组内推出一名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学生评价修正。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及操作步骤。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做好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册18页预习实验目标、实验步骤等知识,教师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板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教师出示天平,请学生回答天平的结构

2、课件展示下列问题,请学生一一回答

(1).托盘天平的用途是什么?

(2).测物体质量之前,应怎样调节托盘天平?

(3).为什么托盘天平的左盘要放物体,右盘要放砝码?

(4).用标尺模型做读数练习。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

[设计意图]通过对天平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热情,让学生产生一种想动手实验的欲望。。

(二)新课展开

这时我会问:如何用天平测出小铁块的质量?学生自由回答

我追问:如果叫你质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也能用测小铁块的同样方法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采用累积法称量。

1、请一位学生讲述本次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步骤。讲完后请同学评价。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倾听其他同学意见的能力,学会尊重别人、尊重知识。

2、再请一位同学回答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及时补充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如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要轻取轻放等。测量时,态度要认真,要实事求是。仪器放置、操作过程要规范。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补充,教师的示范作用更能保证实验科学顺利地完成。

(三)、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检查本组已有的实验器材,检查无误后开始实验。

板:一、固体的称量

1、调节天平的平衡:将托盘天平平放在实验桌上,把游码移到“0”位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粱平衡。

2、称量物体时,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物体的质量大小,用镊子往天平的右盘从大到小试加砝码,直到天平平衡。指导学生在称量微小物体的质量时,用积累法。(这里我会指导学生砝码放的顺序是由大到小,以便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相加,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把测量的结果记在表格中。

板:二、液体的称量

1、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

2、取下烧杯,盛上适量的水,测出此时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填入表格中。

3、在烧杯中加适量的水,重复上述步骤。

4、用差量法计算出水的质量。

5、测量完毕,整理好仪器。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实验总结

(1)选几组展示实验结果.(在选择展示实验结果的同学时,我会有意识地把不同的结果选出来,然后请学生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设计意图}我觉得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指出实验中的优点、缺点,特别是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今后的教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这节课,我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今天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板书: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固体的称量。

篇7:英威达创新科技产品闪耀沪

由全球领先的综合纤维和聚合物生产商英威达公司举办的“2010英威达风尚商机面对面”博览会日前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装揭幕。今年的“英威达风尚商机面对面”与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iter Textile)于19至22日同期举办,力图通过这一国际化、专业性的业界盛会为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交流行业最新动态、分享市场研究成果及创新解决方案的平台。而展会期间由英威达举办的“机遇与对策——中国服装电子商务研讨会”则第一时间聚焦行业发展的最新热点,充份展现了英威达对上下游客户如何应对市场变幻的密切关注。在开幕式上,作为英威达诸多合作伙伴之一的天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席洪天祝先生,从英威达亚太服饰部执行副总裁Dan Haycook先生手中接过了“LYCRA FREEFIT面料认证包芯纱厂”的证书。天虹公司获得LYCRA FREEFIT面料这—新类别认证,表明其已具备生产该面料所使用的包芯纱的能力。Dan Haycook先生表示:“这一证书的颁发,不仅展现了英威达认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表现出我们对合作伙伴的充份信任,同时也是英威达连同各合作客户致力于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服装品质诉求而进行的努力。”

除了LYCRA beauty面料,英威达也在展会期间展出了不同功能的独特产品,包括运用于内衣及泳衣的LYCRA freshFX面料和Xtra Life LYCRA纤维:运用于衬衣的LYCRA FREEFIT面料、用于牛仔服饰的LYCIRA lastingFIT面料和XFIT LYCIRA面料;运用于运动及户外服饰的LYCRA SPORT面料和COOLMAX面料;以及袜品领域的LYCRA Fusion纤维等创新科技产品,充份彰显英威达创新科技产品为服饰所带来的舒适、透气和美观的承诺。

今年已是英威达第七次携手interTextile打造此项产业盛事。英威达一向致力于为联合参展的厂商客户及参观者打造一个优质的平台,而此次更是聚拢了25家合作面料厂商共同参展,展区面积接近800平方米,是W2馆最大的国际参展商之一。通过英威达创新产品的系列展示和富有针对性的研讨会,“2010英威达风尚商机面对面”再一次成为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的焦点,备受业界瞩目。

上一篇:安监局团员评价工作下一篇:电脑族眼睛保健不可不知七个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