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2024-05-20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共10篇)

篇1: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05级教硕 刘洪凯

[摘 要] 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这种困惑已成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对此,笔者尝试着借助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探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希望形成一套能让学生较轻松接受知识的数学教学模式,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操作的做法与经验。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理论 高中数学 课堂 有效教学 研究

引 言

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对此,笔者尝试着借助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探讨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希望形成一套能让学生较轻松接受知识的数学教学模式,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操作的做法与经验。

一、课题提出及其实际意义

在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很清楚,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从中央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再到学校,都有落实为学生减负的措施。可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未减轻,在某些地方的学校,还有负担越减越重的趋势,因为课业负担过重,致使学生辍学案例仍然不断发生。我常常想,学生的课业负担究竟与教学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当教师都 1 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只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但是我们当教师有没有一部分责任呢?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没有问题呢?我们能不能为此有所作为呢?答案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随着教学改革的进步深入,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学于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像“新课程”,在教学工作也就出现了大量的无效的课堂教学。

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这种困惑已成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我们教学课堂,教师必须着眼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我应如何去触动(或者说唤醒)我的学生;活化知识,实现知识的个人化。无论解决这两方面问题中的哪一个,我们都要涉及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说也需要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的、实施的课堂教学。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了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特别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学生活动,通过案例或教学片断,希望能形成一整套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相关的现代学习理论的教学处理方式,学生能较轻松地接受知识,构建一种有效的教学教学模式,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些可操作的做法与经验,这是这个课题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

维果茨基(1896—1934)是前苏联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波及全世界。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运用莫过于他的“最近发展区”理 2 论。这一理论在他去世20年之后受到各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享誉世界,维果茨基的思想也由此受到苏俄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推崇。

(1)两种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就是首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在他看来,明确这种关系是教育发挥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学生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维果茨基把儿童的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曲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

维果茨基另一重大贡献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儿童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期限。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识别出学生某一技能的最佳期限,以便在学生学习的技能开始形成的时候,就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对其施加最佳影响,获得最佳效果。

图一

最近发展区是个隐喻性的概念,其思想蕴含是模糊的。我们可以用图示来形象地说明,图1所示,坐标轴的方向表示思维水平的层次,区间[O,A]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间[A,B]就是该生之最近发展区。当要解决的问题处于[O,A]间时,他可以独立解决;当问题处于[A,B]范围时,他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当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在B以远,则即使有帮助,该生也 3 不能解决这问题。从坐标轴上看,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AB的移动过程。正是由于这样的移动,使得原本处于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被置于现有发展水平(区)里。

建构主义者发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Scaffolding的原意为“脚手架”,支架式教学就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改提供给学生的支持的内容和形式,以最好地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学习。

另外,对最近发展区的“文化”性解读。达维多夫指出,最近发展区是社会历史环境所提供的文化知识和个体的日常经历之间的差距。“文化”性解读启发并发展了合作型教学。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讨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中国台湾的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认为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并进一步指出,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别,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是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中国大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最广为人知的理论之一,几乎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材中都提到了该理论,但大多只局限于非常简单的介绍。在事实上,我国有关该理论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但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顾泠沅的变式教学——概念性变式与过程式变式。变式教学是最具中国教育特点的数学教学理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开创性发展,是解决所谓的“中国学习者悖论”一把钥匙。有的学者认为变式教学概括了中国数学教学的特征(顾泠沅、黄荣金、Marton Ference 2002)。

由于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上的多维分析就更有意义 图

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正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或长方体OBB1B2)之内,教学才可能进行;只有当内容(P0)处于矩形OAA1(或长方体OAA1A2)之内,教学才是完全没有价值(效益)的。

某问题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对于学生甲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乙则可能是处于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或许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上,这问题对于学生乙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甲却处于现有发展水平,-----。更概括地表述,就是:不同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维度的目标上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不同的学生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得到不同方向的发展。

在实际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时要考虑三个问题:(1)最近发展区指可能的发展水平而非实际的发展水平,那么可能发展区用什么来界定?(2)不同学科的最近发展区如何界定?(3)学生实际水平存在个别差异,如何认定他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进行适当的辅导?

2、有效教学的含义与认识

广义上的“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包含着三种意思:(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新课程核心组成员余文森认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美国鲍里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包括五种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目前,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专题很多,文章更是不计其数。现阶段的有效教学, 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 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决不是以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 也决不是以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来作为有效教学的依据。任何有效教学总意 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发展有效的发展。本人试图从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作为切入点,去寻找有希望能形成一整套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相关的现代学习理论的教学处理方式,教案和教学片断,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做法与经验

三、当前课堂有效性缺失分析

1、忽视动机,唱独角戏

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人去达到行为目标的一种内驱力。动机对人的活动具有3种功能:发动、指向和激励。教师的任务就是识别激发学生的动机,并将这些动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果学生没有心理渴求和内在驱动,即使有功能强大的情境条件,也不可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因为外因必须作用于内因方可发挥作用。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看到有的教师由于忽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和激发,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进行,虽然教师引经据典讲得深入浅出有条有理,但学生却满脸茫然,这种将讲坛变“经坛”,将课堂变成“一言堂”,大唱“独角戏”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堂教学只有只有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起着协作,帮助作用。

2、刺激庞杂,主次不分

在当前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学设计中的刺激方式和强度做出了一些片面的处理,尤其在一些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肆意扩增信息量,并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修饰性画面做得过于华丽奇特,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阻绕学生从现实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转化。

3、练习过繁、过难、过多,效率低下

比较难的或者思维链比较长的例题,学生往往难以思考或理解,超出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这就有必要考虑作怎样的铺垫,使学生比较好懂易做,这个 过程就是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阶梯的过程。

4、为讨论而讨论

讨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快问题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能把讨论当成摆设,为了讨论而讨论。

5、情境、设问单一,迁移艰难

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实际中设计的教学情境.设问缺乏新颖性,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心理疲惫,或者设计的教学情境缺乏铺垫和过渡,使学生感到难以实现向现实水平的转化

6、反馈延时,强化不力

反馈是学习活动学习的最后阶段与引发学习行为紧密相关,最近发展区有层次性,只要及时反馈才会使学生从现实水平到发展水平再到现实水平的不断转化。

四、解决当前课堂有效性缺失初探

1、研究的内容框架

2、有效教学备课层面研究初探

(1)如何界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研究

(2)如何铺设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重难点研究

(3)如何合理整合课本知识,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认知规律研究

3、有效教学上课层面研究初探

(1)如何导入更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激发学生动机研究

(2)如何设问才能更符合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研究

(3)如何应用如何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例题和习题的教学

4、学生课外活动研究初探

(1)分别研究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课后作业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之所以延宕,除了从角色所处的位置出发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外,还可以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寻找答案。作者莎士比亚采用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戏剧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把自身的真实感受,通过哈姆莱特这一角色表达出来。而哈姆莱特性格的延宕正是那个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一种映像。

[参考文献]

[1] 范良火.华人如何学习数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

[3] 陈军涛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 教育评论,2007,9; [4] 麻彦坤 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下的同伴合作研究[J] 心理探索,2005,7; [5] 杜亚丽 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认识[J];

[6] 毛建国

把握高中数学新课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上海中学数学,2007,4;

篇2: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烛照数学课堂

江苏 扬州 ●徐 丽

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通过研究早就有所阐释――儿童生命发展表现出两种水平:第一种,即学生的现有水平,表现为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即学生的准备水平,表现为目前状态下学生尚无法运用形成的能力解决相关问题,但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有完成任务的希望和可能。这第二种水平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随着数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已经越来越多地践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学生在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发展的矛盾扬弃中推进儿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培养他们成才。

一、结合学习实际,介入最近发展区

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对象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其最近发展区并非一层不变的,而要根据学生当下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即将教学的知识联系才能最终确定。苏教版的教材编排具有鲜明的序列性,是基于绝大部分儿童现有的认知规律以及逻辑推理进行科学有序的编著的。但由于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和现实水平各有差异,给教师找准摸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但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身观察、问卷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大致的排查,从而在数学教学中扣住教学的起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如果无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存在,采用一贯制的方式进行教学,必定形成许多教学环节的浪费。而通过与家长、学生交流沟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小面值的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于大面值以及在相应的购买力中则还不太了解。这样的调查了解对于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流程的`设计更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在掌握了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将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作用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二、依循轨迹渠道,引入最近发展区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数学教学的基础工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主动发现获取全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践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充分激发,不断向自身的最近发展区不断逼近。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在前后知识的链接处、在问题思考的核心处启发诱导,让学生顺利地进行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直接生硬地将圆的面积公式直接告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发现圆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联,得出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存在正比的发现,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面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与半径平方之积的结论。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已经通过圆形周长的学习了圆周率和直径的相关知识,但对于面积的内容尚处于空白状态。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动手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自主进入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实践平台,进入最近发展区

小学阶段历时六年,学生发展幅度,跨度长,任务重。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正处于从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换阶段,而这一转换阶段中,学生的转换不可能一步而成,之间常常会出现各种断层和割裂现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帮助学生填补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到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悟了解上来,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事物,从不同的维度与层次建立应有的记忆联系,消除在转化过程中自觉进入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一开始不了解有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在其已经接触的题型中怎么会出现所谓的余数。如果这样的认知不纠偏,学生心中沟壑不填平,就贸然进行教学,其效益可想而知。于是,教师布置学生带来若干豆粒,让学生平均分成4份,由于学生所带的豆粒颗数不同,自然会出现不好平均分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余数实际存在的意义。

教师没有通过自身的语言大讲所谓的道理和现象,而是通过学生摆弄和实践,契合了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心中通透,胸中了然,教学障碍自然取消。

四、突破认知结构,超越最近发展区

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悦纳与更新,其最近发展区也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当下的最近发展区就会成为明天的现有发展水平。按照这种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迈进最近发展区的同时,善于建立更为高级的最近发展区,或者在原有最近发展区中引导学生发现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更高目标和全独特的思维,从而超越原有的认知形成对最近发展区的突破。

篇3: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打开了化学教学“轻负高质”的窗口。

一、主动聚焦

维果茨基认为, 教学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缘于个体时时刻刻存在的、又在不断变化的两种认知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 也就是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所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认知水平间的差距, 即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1]

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这一事实, 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合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提供给学生力所能及而又高于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任务, 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二、积极寻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就教育过程而言, 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儿童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 而是关注儿童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2]

金属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铝和铝合金是当今世界使用非常广泛的金属材料, 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下面就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第3课时“铝及铝合金”为例, 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从横向分析: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学生获知常见活泼金属Na、Mg的性质之后, 安排了铝的教学, 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Na、Mg、Al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突出铝的特殊性质。

从纵向分析:

三、努力创设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一差距, 努力搭建“脚手架”, 缩小和创造“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可以通过努力, 取得较大的收获。

在备课期间, 对照学生已有的和将要掌握的知识发现:基于前两课时的铺垫, Al的性质水到渠成。但若直接以纯铝片进行实验, 会浪费众多潜在的学习资源。因此该教学设计更侧重于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适当支架的支撑下,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 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再次完成实验来验证观点, 逐步全面、正确认识Al这一物质。

以下为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课前思考]如何呈现Al表面存在氧化膜的事实?如何引导学生对“异常”现象的思考……

[提问]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 猜测铝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化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具备了Na、Mg等常见活泼金属的知识, 很容易推测出同样是活泼金属的铝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学习新知识可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构建知识结构。之后猜测被实验一一证实, 也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实验]将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6mol·L-1盐酸,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为什么无明显现象? (停顿) 活泼的金属铝难道不与酸反应? (停顿) 请同学们阅读书第67页。

设计意图:“异常”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短暂的停顿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但全新的知识点, 并不是学生简单思考一下就能获得的。这时应引导学生阅读书本, 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 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

[学生实验]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6mol·L-1盐酸,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重新观察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如何解释第一支试管内先、后发生的不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刚刚的阅读, 以及两组实验的对比, 学生很容易就能联想到Al表面有Al2O3的存在, 出现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迎刃而解。

本环节设置了两组学生实验, 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通过猜测、实验、分析、讨论等环节了解物质的性质。

……

【教学片段二】与碱反应

[课前思考]如何验证Al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如何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 将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6mol·L-1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为什么无明显现象?

[学生] 学生1:Al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2:Al表面存在Al2O3, 是否是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而暂时没明显现象呢?

设计意图:直观的实验现象最具有说服力。学生已有了上一环节知识的铺垫, 猜测出可能的解释, 之后再设计、操作实验来证明猜测, 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Al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实验]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6mol·L-1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重新观察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如何解释第一支试管内先、后发生的不同现象?

[教师]写出Al表面的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猜测可能的产物?有何依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产生H2?

[演示实验]H2的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铺垫, 外加不断的提问, 分解了学生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难点, 问题迎刃而解。

……

【教学片段三】与盐反应

[课前思考]如何引出Al与浓硫酸的钝化?如何扩大钝化时的现象?

[过渡] Al能与盐酸反应, 是否能与所有的酸反应呢?

设计意图:Al能与盐酸反应, 学生自然很想验证能否与其他酸反应, 顺着学生的想法提出这一问题, 也顺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实验]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浓硫酸, 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 将铝片取出, 拭去表面的浓硫酸并用水冲洗, 然后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0.5mol·L-1硫酸铜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此时为一节课的后半部分,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异常”的实验现象, 与学生原认知发生“冲突”, 又重新激活课堂。

[教师]难道我们的推测错误了?Fe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 比Fe活泼的Al不行? (停顿) 这个实验设计是否科学? (停顿) 该铝片表面一定是铝么?如何证明Al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 再向试管中加入3m L 0.5mol·L-1硫酸铜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Al与Cu SO4溶液反应的实验简单、现象明显。但为了引出Al与浓硫酸的钝化, 借助这一简单而又明显的实验, 用被浓硫酸钝化后的Al片进行实验, 人为设置了一个与原认知冲突的“矛盾”,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 追根溯源, 引起学生的思考, 找出问题所在, 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

【教学片段四】与氧化剂反应

[课前思考]如何揭示钝化反应?如何承接Al与其他氧化剂的反应?

[追问]经浓硫酸处理的铝片表面还是铝么?

[教师] 阅读书第68页第二段。

设计意图:再一次利用书本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解开疑惑。

[过渡]该氧化膜是什么物质?铝表面生成氧化膜, 从铝的价态上分析, 化合价升高了, 说明铝被浓硫酸氧化了。浓硫酸、浓硝酸都是常见的强氧化剂。

[教师] O2也是种常见的氧化剂, 那Al能否与O2反应呢?

[演示实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演示实验]铝热反应。

设计意图:在课快结束之际, 引燃了铝热反应, 整个教室为之沸腾, 学生意犹未尽, 带着兴奋期盼下一节化学课的到来。

……

四、静心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时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时而一片沉寂、陷入深思;时而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取之处在于:

1.起点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教师传授新知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已知知识, 才能设置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帮助学生跨越障碍。Na、Mg的金属性, Al2O3、Al (OH) 3的两性等均为学生已有知识, 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 不但复习、巩固, 还不断吸纳, 扩大了知识网络。

2.脚手架多———学生心存疑惑的时候, 适时提供帮助

布鲁纳提出的脚手架,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穿越“最近发展区”。在教师适当脚手架的辅助下, 可以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到“现阶段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飞跃, 使学生“飞”起来。当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时, 提供给学生们众多的实验试剂, 引领着学生完成实验;当学生疑惑“难道Al不与盐酸反应?”“Al与浓硫酸发生什么反应?”时, 及时提供书本信息, 使学生豁然开朗。当异常的实验现象“Al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出现时, 一系列的问题串带领着学生寻找答案……适时的脚手架, 让学生学习倍感轻松, 跳起来就够到胜利的果实。

3.吸引力大———实验众多、现象明显

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化学老师应多善于利用这一“秘密武器”。4组学生实验、4组演示实验, 让学生既动手体验了一把, 又同时欣赏到了美丽的烟火表演。如此实验盛宴, 学生惊喜不断, 参与度大大增加。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方式, 有效克服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使他们或同化、或顺应, 很快重新构建自身的化学知识网络。且学生由于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显得踌躇满志, 信心百倍, 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冯维.小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6-38.

篇4: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关键词:回忆 搭台 动力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具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已经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二是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界于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被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我们只有寻找到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才能促进学生有准备、有能力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把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所具备的数学水平,要使新知识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如何才能将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呢?经过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回忆——通过最近发展区建立知识之间的链接

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建立在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只有先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数学知识与技能,在教学新知识时还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初步经验与策略,学生知道了无论是加法交换律还是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计算符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但计算的结果不变。而结合律也一样。但是,一学期过去了,学生在平时学习数学时,由于把学习重心都放在其他知识上了,也许就会有的学生把这几个运算定律给忘记了。我们要想通过最近发展区来展开乘法分配率的教学,就要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回忆。

在教学时,一位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回忆以前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然后就直接进行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这样的回忆是不全面的,学生只知道知识的结果,不知道结果是如何得来的,他们就掌握不了学习新知识的策略。

如果让学生回忆起这些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那么学生也就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运用这些策略,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几位学生分别站起来回答上学期学习过的运算定律)

师:那同学们还记得当时我们是如何推导出这些运算定律的吗?

生:3+5=8,而5+3=8,所以3+5=5+3,同样道理,3×5=15,5×3=15,所以3×5=5×3,这就是加法与乘法的交换率。

生:2+3+5=10,2+(3+5)=10,所以2+3+5=2+(3+5),2×3×5=30,2×(3×5)=30,所以2×3×5=2×(3×5),它就是加法与乘法的结合率。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几道算式我不这样算,也可以一口算出答案来呀。

生:这只是我们列举的一些简单的算式来说明这几个运算定律的,所以就选用几个简单的数字。如果遇到大一点的数,这些运算定律还是很有用的,比如56×25×4,我们都知道25×4的积是100,所以这一道算式我们用乘法结合律,把后面的两个数先乘得100,这样,我们一口就可以算出这一道题目的答案是5600了。如果没有这些运算律,那么我们还得列竖式计算,太麻烦了。

……

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回忆出已经学习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还让学生回忆了一些解题思想与策略。这样,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学思想与策略来推导乘法分配率的若干形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率,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

二、搭台——通过最近发展区促进复杂问题的简化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若干想象不到的问题,他们在调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表象已经非常困难了,这时候,我们就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放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让学生不是大步向前走,而是小步前行。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中的一个例题(见下图)。这是一个三步计算应用题。这

道题目中有那么多条件,如何解答呀。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要 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以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逐步去解读这一道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从而寻找到新的解题思路。当时,我把这一道题分为三个问来让学生解答。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航模组一共有多少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人数的2倍,美术组有多少人?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数的几倍。这样,学生通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答,就可以迅速理清这一道题目的思路。当学生把这三个问题一个个都给解答之后,教师再把前面的两个问题给擦掉,合成教材中的例题。这样,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经验作为基础,那么就可以有效调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高效地掌握解题思路,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三、动力——通过最近发展区派发解决问题的激情

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展开数学教学,首先就要激活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只有学生在情绪高涨时,他们的思维才是最活跃的,他们的思路才是最清晰的,他们才能想出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策略。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的新旧知识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斗争,在最大程度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展开数学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最近发展区的最新理论成果,并运用到我们的数学实践中,才可以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麻彦坤.维果茨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09).

[2]李森.有效教学新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2).

篇5: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文/罗应棉

摘 要:旨在探讨如何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优化生物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生物教学;教学原则

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不谋而合。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已达到的认知水平与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才能达到的更高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不可能被“教”给某个人,而应是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最近发展区”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而这种潜能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内部的积极力量。

教学应以“最近发展区”为指导思想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学不是跟随学生已有的发展成果,对学生进行机械简单的灌输,而是构建起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桥梁,使儿童在自己头脑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识别学生的现有发展阶段,寻找学生的未来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引导、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物学教学中的“最近发展区”

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呈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能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当前教育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最近发展区”思想。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体现这种梯度式的教学目标。

例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的知识目标设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定:一方面,“心脏的结构”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能达到的认知水平,而另一方面“心脏的功能”知识点需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方能理解。建构一定的梯度,既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

2.问题难度的设定

教学改革下的自主探究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设置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问题情境是教学情境设置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情境,因此关于问题的提出,我们不得不慎思。

例如,关于静脉的学习,我们可以直接提出问题:(1)平时打针时,注射的是什么血管呢?(学生思考回答到:静脉)(2)为什么是静脉注射呢?(引出静脉的结构特点及分布状况)(3)为什么医生在打针时,在手臂针扎的上方用胶皮管捆扎起来呢?(引导学生分析静脉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以上的三个问题从易到难有梯度的.呈现。

第一层次,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回答此问题,保证了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欲望和兴趣;第二层次,需要学生依据课本进行自学才能完成此学习任务,与上一层次相比,此层次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但还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之内,保证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此学习目标;第三层次则需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才能完成,是学生未来可以达到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

3.作业难度的设定

作业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应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作业的安排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既保证水平低的学生能完成作业,同时又要促进高水平学生更高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业的安排应该分层次:基础过关、综合提升和实践创新三个水平。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基础过关题,而综合提升和实践创新这两个层次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

三、“最近发展区”指导下的教学原则

1.动态发展性原则

这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促使学生从现在的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发展。但我们不可忽视学生能力水平发展的动态性,应以学生当前水平为依据,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诊断,而不是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设置。

2.启发性问题原则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层次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引发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体系,引导他们不断地进入层层递进的“最近发展区”,逐步获得发展。

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辨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更要预测学生未来的潜力发展水平,如此,方能体现教学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于海强。例谈创设“最近发展区”开展习题教学。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7(12)。

篇6: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的确,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建立在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之上,要让学生站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跳一跳摘到“苹果”。学生跳起来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而“苹果”就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学不断地将“可能的发展水平”转化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使全部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如何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有效教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有效学习

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氧气的性质》时,我曾在两个平行班分别用以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开展教学,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

八年级(7)班

教师:空气中有多少氧气?它有什么性质?

八年级(8)班

教师:英国动物学家康莫森在某个国家的水塘里发现一种鱼,常浮在水面上,并向空中伸一伸头。当时康莫森对这种奇怪的现象作了一个奇怪的解释:这种鱼浮在水面是为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因此把这种鱼命名为'爱嗅气味的鱼,现在人们称其为“嗅鱼”。根据你的估计,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呢?它具备哪些性质呢?

通过观察,(8)班学生能更快地把感官聚焦到课堂中来。的确,以故事为背景提出问题,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联想到人类呼吸的原理。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由惊奇转入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问题的答案。

二、准备恰当垫脚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为前提。但一味地主张学生的主体性,又难免使教学陷入另一种窘境,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提供恰当的垫脚石,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目标直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我提问:“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呢?”,生答: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耳朵的?为什么有噪音、乐音?声音为什么只能听到而看不到?声音轻重由什么决定?为什么有些声音很好听,有些声音很难听?……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不慌不忙地说:这么多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呢?学生讨论、争辩,最后认为应先讨论:声音的产生。我假装疑惑:为什么?甲学生说:因为不产生声音,就听不到声音,噪音、乐音等就不存在了。乙学生说:因为没有声音,也就没有其他问题的研究。这样,一边调动学生“放出”问题,一边又引领学生“收回”问题,在宽松的对话、沟通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构建出自主、开放、高效的课堂。

三、组织实践活动,探究获取真知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提高了科学的能力,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如“观察土壤中有什么”这一活动,可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和表格,从生物、非生物、颜色、颗粒大小、含水量、含气量等角度观察,并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与实验成果,对那些观察视角独特,有新发现的学生,给予鼓励。有些观察活动,周期较长,还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

如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当学生看到水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每个人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发起来。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考察商品房的采光问题,通过测量计算提出可行性方案等。

篇7: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的确,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建立在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之上,要让学生站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跳一跳摘到“苹果”。学生跳起来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而“苹果”就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学不断地将“可能的发展水平”转化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使全部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如何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有效教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有效学习

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氧气的性质》时,我曾在两个平行班分别用以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开展教学,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

八年级(7)班

教师:空气中有多少氧气?它有什么性质?

八年级(8)班

教师:英国动物学家康莫森在某个国家的水塘里发现一种鱼,常浮在水面上,并向空中伸一伸头。当时康莫森对这种奇怪的现象作了一个奇怪的解释:这种鱼浮在水面是为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因此把这种鱼命名为'爱嗅气味的鱼,现在人们称其为“嗅鱼”。根据你的估计,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呢?它具备哪些性质呢?

通过观察,(8)班学生能更快地把感官聚焦到课堂中来。的确,以故事为背景提出问题,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联想到人类呼吸的原理。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由惊奇转入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问题的答案。

二、准备恰当垫脚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为前提。但一味地主张学生的主体性,又难免使教学陷入另一种窘境,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提供恰当的垫脚石,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目标直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我提问:“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呢?”,生答: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耳朵的?为什么有噪音、乐音?声音为什么只能听到而看不到?声音轻重由什么决定?为什么有些声音很好听,有些声音很难听?……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不慌不忙地说:这么多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呢?学生讨论、争辩,最后认为应先讨论:声音的产生。我假装疑惑:为什么?甲学生说:因为不产生声音,就听不到声音,噪音、乐音等就不存在了。乙学生说:因为没有声音,也就没有其他问题的研究。这样,一边调动学生“放出”问题,一边又引领学生“收回”问题,在宽松的对话、沟通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构建出自主、开放、高效的课堂。

三、组织实践活动,探究获取真知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提高了科学的能力,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如“观察土壤中有什么”这一活动,可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和表格,从生物、非生物、颜色、颗粒大小、含水量、含气量等角度观察,并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与实验成果,对那些观察视角独特,有新发现的学生,给予鼓励。有些观察活动,周期较长,还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

如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当学生看到水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每个人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发起来。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考察商品房的采光问题,通过测量计算提出可行性方案等。

篇8: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 优秀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启发”一词, 最早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 他在《论语》中说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凡, 则不复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性阐释, 比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随着科学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此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只有这样, 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域内的潜力。

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J.M.Sinclair和R.M.Coulthard提出了对话分析的基本结构:教师发问 (Initiation) —学生回应 (Response) —教师反馈或后续话语 (Feedback or Followup简称IRF, ) 。在此基础上, 我们依据启发式教学机理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语言构成的三大结构, 即设疑Q (Question-making) , 启发I (Inspire) , 应用A (Application) , 简称QIA。

2. 启发式教学语言结构分析

依据QIA分析方法, 启发式教学语言的结构可分为三要素结构和非三要素结构 (见表) 。三要素结构包括两种:一是单一的三要素结构, 即只有一个设疑、启发和应用。二是多层的三要素结构, 即包括多个设疑和启发, 只有一个应用, 其中的T是教师的过渡语 (Transitional language, 简称T) , 好的过渡语 (T) 会使整个启发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非三要素结构包括三种:一是有设疑和应用, 无启发;二是有设疑和启发, 无应用;最后一种是只有设疑, 既无启发也无应用。

3. 启发式教学语言的优化策略

(1) 优化逻辑策略。对于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该段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从每个教学过程来看, 设疑和启发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设疑的目的是创设出学生的“愤”“悱”之态, 启发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设疑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启发引导应该具有逻辑性, 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2) 最佳匹配策略。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 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特点。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 只有找准了“的”, 才能有的放矢射中目标, 启发式教学语言才会获得成功。

(3) 适时启发策略。启发式的教学语言并不适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教师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时, 要充分把握启发引导的时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通过设疑, 让学生产生了“愤”和“悱”的心理状态, 抓紧学生的这种心理之后再进行适时启发, 这样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构建。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传递载体,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达到“愤”“悱”之态, 进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运用启发式教学语言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 笔者结合大量的实例分析, 找出优化策略, 从而使启发式教学语言得到实践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言,最近发展区理论

参考文献

[1]姚萌青.启发式教学中的“艺术空白”[J].职教论坛, 2001, (12) :56.

篇9: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一、精心研究教学对象

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必须清楚了解。因此,我通读了小学12册语文课本及教学目标,特别是第三学段5-6年级的教材和教学要求,了解七年级新生已学过以及要求达到的水准,同时通过摸底考试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也就是摸清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底,以便于开展初中阶段的教学。

建立学生知识能力动态档案。设立《研究学生记录本》,详细记录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问题、改进方法、学习效果等。每次作业、测试等都进行记录分析,课后反思课堂学习效果,这样就能科学地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效果明显。备课中“备学生”是个重要环节。细致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方式方法。同时,对于学困生该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对优秀生该采取怎样特殊的额外措施等等,都要作必要的考虑。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学生的个别差异较大,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层教学,使班中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发展。学生分层主要依据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点。学生智商和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名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也有其不足之处。我能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坚持思维无禁区,鼓励畅所欲言,多包容和赏析,促进其自身主动发展。在此过程中,处理好分层教学与面向全体的关系,找准定位,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备课时,我注意课文问题的设计与提问对象相对应。一方面,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在其本人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到差别,设计难易各异的问题,使每个问题都会有学生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从而让各层次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体验。如我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一段内容时分别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这一层写什么内容?2. 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望?3. 这件事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4. 联系前文,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来突出人物?问题由浅入深,充分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水平。

分层布置课外作业。作业要因人而异,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几套难度不一、题型多样的题目,供程度不同的学生使用。基础差的学生主要布置巩固性的作业,如文章重点知识技能的训练,主要是围绕课后练习第一大题来布置。中等生主要布置体味语句运用的作业,偏重于理解,如课后练习第二大题。而优等生则主要是做拓展作业,偏重于迁移应用,如练习册中课外拓展阅读题。

二、理清教材知识的序列性,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整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因此,安排讲授什么内容,怎样讲,如何呈现等等都要作一番研究。我认真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理清六册教材知识点的分布和能力培养的序列性。遵循知识的逻辑性和维果茨基“教学应当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理清每个单元之间课文编排的内在联系,采用阶梯式序列或螺旋式序列编排教学。如七年级教材上册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都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但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而第二单元侧重于理想与信念,由具体到抽象,递进了一层。第二单元更是提出“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的高要求。对比两个单元中的两首诗,《理想》比《在山的那边》更意味深长,蕴涵哲理。而《理想》的重点诗句又跟本单元后面的文章相照应。如“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如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照应第七课《行道树》,第九课《我的信念》。这两篇文章具体地阐述了诗句的内涵,比诗句更具体,更可感,更深刻。

根据教学需要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整合,科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备课时,我一方面从学生思维方式出发,确定教材中哪些内容能拓展学生能力和思维,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单元,让学生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号召人们要热爱和平,如果简单的按教材编排再讲第二单元“诉说普通人的爱”,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对战争的认识不够深刻。我就把第五单元21课《桃花源记》和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春望》《石壕吏》提上来讲,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对和平的渴望、理解就更加深刻,对知识掌握和技能的培养更有连贯性,符合学生的求知规律。

篇10: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问题解决,反思

在现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里,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教师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行动上促进学生学会“问题解决”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 在新的情景问题面前, 由于有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榜样示范, 学生就可以主动、广泛、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和技能, 通过思维整理、推理建构等活动, 建立新概念, 掌握新技能, 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自然, 探讨这种学习方式中“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最近区理论为“问题解决”学习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 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 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为此, 维果茨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如下三类: (1) 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2) 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 (3) 介于两者之间, 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 从而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和教学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因此, 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二、下面谈谈怎样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指导“问题解决”学习方式。

1、挖掘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之间的联系, 使教学内容置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一般应来自于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情景中, 更多的应该来自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技能。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脉络;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 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创设问题, 使教学内容置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事实表明, 设置的这些问题应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可接受性, 即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愿意运用已掌握的认知结构来解决;二是障碍性, 即学生不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 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得出其结果。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是适应学生的、并能被吸收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

2、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发挥“最近发展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同一认知水平的不同“最近发展区”, 力求问题在尽可能多的维度上展开, 具有发散性。例如:在函数复习的教学中, 对于习题:x, y∈R, (x+2) 2+ (y-2) 2=8, 且t=y-x求t的范围。解决这个问题, 就学生的现有水平, 可以由很多不同的解法, 但他们不一定能想到, 如可以用三角代换, 运用化归思想;可以消去y得x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判别式法, 即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可以将t和直线y=x+t联系起来, 把t视作截距, 用线性规划加以解决,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设圆心到y=x+t的距离, 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本题的各种解决的探求中, 老师不可包办代替, 只有巧妙的把他们引入某一思路, 使学生广泛联系知识, 这样问题在尽可能多的维度上展开了。事物是具有多样性的, 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 是学生能力中很重要的部分。培养这种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 要善于挖掘同一认知水平的不同“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具体操作中要善于多步骤、小幅度设疑引导, 借助“最近发展区”, 使认识不断深化, 要针对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明确他们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的基础上, 从低起点、小跨度起步,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发展顺序, 循循善诱, 师生共同多层次、小步距设疑释疑, 从而引导他们逐步消除思维障碍, 科学地突破“最近发展区”。

3、问题解决后, 要坚持回头看, 扩大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的思维突破“最近发展区”以后, 思维的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水平, 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又必然出现新的思维潜在发展水平, 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如此螺旋上升。例如:三角函数的最值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学习之后, 可以反思如下问题, (1) 求三角函数的最值可以使用哪几种方法 (2) 根据什么条件可以迅速的找到针对性的方法,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反思, 学生可以总结出求“三角函数”最值的常用的两大方法, 其一是转化为二次函数, 其二用辅助角, 此类最值问题稍作变形必转化为以上两种方法, 学生还可以总结出:通过观察次数是否存在2倍的关系, 就可以找出应该使用哪种方法。这样一总结、反思, 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变得深入, 透澈。因此问题解决后, 要坚持回头看, 扩大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这样的反思, 认识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难怪有人说“温故而知新”!

4、以情激趣, 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数学情感教育中

重视情感教育是我国教良好的情感教育往往对学生造成比掌握知识更深远的影响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教师不失时机的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数学向学生呈现, 加以点拨启发, 学生便能从单纯的知识学习中升华出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从“现有发展水平”上升到更完善、更崇高的新水平。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利用好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 数学情感教育的先天优势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得到激发, 数学审美情趣得以提升, 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增强, 学生的数学素养自然就会稳步提高。

三、在贯彻最近区理论的指导思想时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是各学科教学中常常强调的教学基本原则, 而数学又是逻辑关系极强的一门学科, 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极为紧密, 前面没有掌握好, 后面可能就寸步难行, 所以显得格外重要。在每一个发展区里, 必须让学生都充分“发展”好, 真正理解, 成为自己的东西。一步一个脚印, 稳步提高。可以通过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来强化。切不可操之过急, 揠苗助长, 只有火候恰当, 功夫到家, 才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发展区。

2、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

教师和学生对于同一知识上的把握程度是大不相同的, 有些老师认为很容易的地方, 学生却难以理解, 所以要多与学生交流, 多观察他们的行为, 多研究学生的反馈信息, 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所在, 摸清学生的实际水平, 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这样上课才有针对性, 有效率, 并且能吸引学生。

3、及时反馈, 查缺补漏

在数学教学中, 及时反馈非常重要。让学生知道是对是错, 最好还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能让问题积累, 否则, 积重难返, 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或者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到最后要一下子补起来就很困难。平时应多留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并给以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使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共同进步。

4、突破局限, 积极调动最近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 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 通过作业本、期末鉴定、测试评定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 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明确努力的目标, 获得前进的动力, 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 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上一篇:医院市场部绩效及管理下一篇:维修车间主任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