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2024-06-18

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通用1篇)

篇1: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与创新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特点,在TRICK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6+1+1”驱动机制模型。关键词:银行,表外业务,驱动机制

一、西方“5+1”模式下的TRICK理论

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西方国家比较权威性的一项研究成果是1987年2月在美国召开的关于“存款机构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研讨会上形成的所谓TRICK理论。

该理论将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一个模型:

TRICK+理性的自我利益=表外业务发展+证券化

上式中,“TRICK"中的T代表技术(Technology),R代表管制(Regulation),I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C代表为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ustomers),K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德语中Capital的首写字母为K)。

可以这样来简单地理解TRICK模型,该模型将影响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因素归结为一个“5+1”模式。其意义是,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证券化,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是由TRICK的诸因素驱动的,而商业银行为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和激励则可成为表外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模型表明,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来自外部的压力有:受到金融管制、面临利率等方面的风险、受到同业竞争的逼迫、还有金融监管当局对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等,或者甚至同时面临上述多种压力。

必须指出,这个模型是基于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运作方式下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的描述,而且这个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将这个模型或理论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当经受我国金融市场的检验,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外部驱动因素中外比较

下面就TRICK模型中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个外部驱动因素进行中外情况比较。

(一)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

在我国,现代高新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应该说已经很普遍。银行业已是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并且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它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这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在我国金融业的应用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各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滞后于业务的发展、电算化步伐较慢等。

(二)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理论可索源于凯恩和米什金的“管制规避说”。根据这个理论,金融机构会通过金融创新来回避管制,以求获得管制外的利润。开发或创新表外业务产品,就是绕开金融管制的限制并增加利润的极好途径。

在我国,金融管制行为比较普遍。利率、汇率、资本充足率等都有较严格的管制规定。按照“管制规避理论”,仅从较普遍的金融管制这一点来看,我国的金融环境对促进表外业务创新发展是有利的。虽然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说,这是一种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经济大环境,但是事实上对金融创新而言,应有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出现。分析原因,问题只能出在监管的执行方式上。监管属于一种强制行为,这种强制行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实施,也可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国内外情况的不同,恰恰就在这里。以美中两国的情况进行比较。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运用的是法律手段。采用法律手段监管金融市场的特点,一是稳定性强,二是银行的运作空间较大,风险相对较小。而我国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方式,甚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或银监会发布紧急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取缔银行刚开发的某个金融新产品,以致商业银行对产品开发的预期效果落空。这样监管的后果无异于对商业银行创新开发表外业务新产品的积极性是一种扼杀。对比之下,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产生强大推动作用。从理论上说,金融市场利率、汇率频繁地波动,虽会使利率、汇率风险增大,但也能使能够转移价格风险的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增大。从实际上看,发达国家上世纪70-80年代的利率和汇率出现频繁而剧烈地波动,催生了一系列表外业务产品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在这方面,我国的情况目前还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官方利率制度。加入WTO后,国家虽已允许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对利率的管制仍还比较严格,真正的利率市场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的外汇市场,从目前情况看,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汇交易市场,而只能算是银行之间的外汇市场。目前,这样的利率、汇率制度尽管对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从表外业务的属性看,以避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必然受到抑制。

(四)同业竞争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等表外业务市场的发展,美国金融结构的种类逐渐增多,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涌入原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市场。例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保德信和美林证券公司就积极涉足各种银行业务。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开始经营金融业务。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如福特财务公司,来经营金融业务,而且福特财务公司已成为美国当时十大信用卡发行公司和十大抵押贷款公司之一。

激烈竞争的结果,使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严重萎缩,这大大削弱了美国的银行竞争力。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只有在存贷款业务之外,不断开辟新的业务,不断进行表外业务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里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无论是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网点分布,都大大超过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力量也占有优势。尽管近年来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性向垄断竞争性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仍比较低,不利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

(五)资本充足率

上世纪80年代,“巴塞尔报告”出台后,要求各国银行在1992年底前资本/风险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严格规定。这一规定虽为防止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对处在激烈国际竞争形势下的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资产业务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及西方各国,金融业便兴起了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热潮,将盈利点由资产业务向表外业务转移和扩张。由此反映了商业银行逃避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管制,对自身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驱动作用。

中国政府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央行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出台了许多措施,力求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但我国国有银行仍处在垄断地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提高资本金比率的压力不大。再加上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因而长期缺乏为逃避资本金充足率管制而创新发展银行业务的动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因素的“6+1+1”模式

应当看到,TRICK理论的产生及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上述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影响就是明显体现。同时也应当指出,这个模型的创立和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国度和国情局限性。当今的中国已远非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也与这个年代的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运用TRICK理论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当代的国情,结合我国当代的社会、经济环境,同时也应当紧密结合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对原创的TRICK理论有加以补充和完善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5+1”模式的TRICK理论中提出的促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种外部压力驱动因素,以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部驱动因素,对用于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动力条件具有普遍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国情,TRICK理论所描述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面将对此进行讨论,并试图对原始TRICK模型进行一些补充。

(一)市场需求外部驱动因素

第一,13亿人口巨大的整体需求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因素。

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的13亿人口,就整体而言,无论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文化层次,以及对更好更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都已是今非昔比了。他们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涉及到方方面面,需求量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这对商业银行个人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之大将是空前的。仅以上海市信用卡市场为例,据资料,到2006年8月底为止,仅上海一个城市,居民使用的信用卡数量就达5020万张,平均每一个上海常住人口就持有3张信用卡。随着全国联网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征信体系的构建和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潜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第二,居民群体贫富的差异性将刺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市场的创新向纵深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衍生出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就是约占80%的大部分财富为20%的少数人所有。但这些占有大部分财富的“少数人”,其绝对数字也是非常庞大的。此外,中国的所谓“中产阶层”实际上也在形成。富裕程度不同的几大居民群体,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形式和需求量各有不同。仅就居民群体的富裕程度差异而言,由于各个群体绝对数量都十分巨大,对商业银行的差异性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及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人口结构老龄化拉动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类表外业务的快速创新发展。

我国不仅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群体数量巨大,这必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特殊类表外业务快速改革、创新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能力和自主经济能力不断在增强,其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全国老龄人工作委员会曾对全国13个省市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进行过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每年均快速增长。当时预测,2010年将达到20000亿元。由此可见,针对老年人的个人金融市场及表外业务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我国老年人在金融产品方面的需求主要有现金收入管理、信托服务、财务咨询等。金融机构应在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例如,把银行储蓄业务与医疗保险结合起来,建立一套满足老年人医疗需要的储蓄+保险的产品;又如,将银行的储蓄产品与家庭财产的损失联系起来,满足老年人应付意外的需要;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满足家庭内部资源代际转移弱化所产生的需求的金融产品;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和个人金融顾问业务等等。

(二)社会信用体系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是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双方构成的一种双边关系体系。正常、健康的信用体系对于激发银行创新发展金融业务和客户积极接受金融产品都是具有强大动力作用的。相反,不正常的或者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必将损害金融机构和广大消费者双方的利益。举例来说,商业银行在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委托代理等业务中,包括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不高等在内的银行信用问题,不能说不是客户选择这些产品时的很大顾虑。在今天的中国金融市场,客户对于这些表外业务产品确有非常大的需求,但银行信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表外业务的发展,其结果是银行和客户共同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表外业务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不同于前述的几种外部驱动因素,它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不成为动力就会成为阻力。因此笔者在研究对TRICK模型进行补充时,将这一因素单列于前述的、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六种外部驱动因素及银行自身内部利益驱动因素之外。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6+1+1”模型

归纳上述的讨论,影响当代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因素可包括六项外部推动或拉动因素,一项双边关系推动或制约因素及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内在驱动因素。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将我国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驱动机制归结为一个“6+1+1”多元函数模型:

Z=F((T,R,IR,CC,CA,D)+CS,S1)

其中,Z:代表驱动力(Driving Power);T:代表技术(Technology);R:代表管制(Regulation);IR: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CC:代表为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ustomers),CA: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D:代表市场需求(Demand);CS:代表信用体系(Credit System);SI:代表理性的自我利益(Rational Self Interest)。

上一篇:冶金概论论文下一篇:游园不值改写范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