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024-05-11

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翻转课堂教学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改探索实践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法,而ARCS理论旨在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探索基于ARCS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旨在使翻转课堂教学法更利于实现。

关键词:ARCS模型 翻转课堂 学习动机 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除了要符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满足课堂翻转的需求外,更要吸引学生,让学生爱学愿做。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里向大家解释一个动机激励模型:ARCS模型。

一、ARCS模型简介

ARCS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他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系统化设计模式为基础,整合动机理论与相关理论所提出的动机模式。

该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

凯勒认为传统以来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关注太少,任何一个教学,若无法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与专注,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凯勒期望ARCS动机模式能提供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动机需求,确认与了解教学的设计策略,以激发学习动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与表现。

凯勒对一系列动机理论进行了充分分析,总结出能增强学习者动机的四个要素: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Satisfaction(满足),如图1所示。凯勒指出,要想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必须配合此四要素的运用,才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ARCS模型四要素

本部分将以约翰?M?凯勒提出的ARCS学习动机模型为理论指导,结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分解ARCS模型四要素,提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行方法。

1.注意

注意是指,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要引发个体注意,这是个体进行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要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知觉唤醒:旨在聚拢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步,激发探究: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探索心;第三步,维持注意: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注意力的持续度。引发学生注意可采取的策略包括音乐、视频、游戏、出题、或者幽默的话题、举例子、讲故事、探究性问题等等。

2.关联

关联是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与他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发现新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关联的建立,可以采用三个方面来实现:熟悉化,使用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语句,事例或概念;目标定向,向学生说明教学的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的有用性;动机匹配,把教学与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匹配起来。同时,建立关联性可以采用老师分享经验、现状探讨、未来有用性、学生需求匹配、示范作用以及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

3.信心

信心是指老师需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持续地给予支持和维护。教师在给学生设定目标时,要让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可以实现。假若教师目标定得太低,学生会认为缺乏挑战而放弃;如果目标太高,在踮脚都达不到的情况下,学生又会因为太难而放弃。因此,教师始终要让学生对成功拥有更高的期望,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

教学策略在设计上分为期望成功、挑战情境、归因方式三个过程。首先,教师设定一个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接着,在学生挑战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能够让学生成功的支持和资源;最后,学生成功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归因于是自己的努力,而非简单的聪明与愚蠢,失败了要查找一些非能力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是否够,时间是否充裕,资源和支持是否具备等等。总之,教师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努力程度与获得成果之间建立联系。

4.满足

满足是指当学习结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时,学习者心理上获得的满足,它是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在活动的设计和评价的设计上,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学习成果,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我做得还不错”“评价很公平”等,要让学生有满足感。

简单地讲,ARCS模型的过程就是,先引起你对一件事的注意和兴趣,再让你发现这件事和你有切身的关系,接着你又觉得你有能力和信心去完成它,最后你得到了完成后成就感的满足。基于ARCS模型设计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满足翻转课堂的需求,就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爱学愿做。

三、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缘起,是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不满意。传统课堂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这一重要的表现。课堂上,学生在接受一样的信息,一样的教学进度,一样的知识时,每个学生的反应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制作微课,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进行自学和练习内化,课堂上师生进行交流碰撞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和掌握情况,通过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反复学习和练习,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和同学们及时沟通,探讨学习;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站在教室里讲授,更是走进学生中间,更深入地引导学习。翻转课堂通过“课前任务”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使教师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真正了解成为可能。上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单独备课,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

翻转课堂整合了直接传授与建构主义学习,面授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变化。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更催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及推广。

四、基于ARCS模型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传统课堂教学法是很不相同的。要想设计好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关键点有三方面。

1.关键点一,整体设计

教师备课不只是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有效开展,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教师要对可能发生的一切有预见性,应该为学生设计尽可能多类型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参照罗瑞兰德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图表(图

2、图3)。

2.关键点二,设计好的“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

设计好的“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旨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做题,为什么不怕做错。

基于ARCS模型的教学设计,可以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其他知识点,都转化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种类可以包括以下四种:一是能够暴露学生知识漏洞的问题;二是能够引发学生换位思考的问题;三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问题;四是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和掌握新知识的问题。问题的形式可以包含:一是填空题――提供结构;二是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写出思考过程;三是真实情境――学习的关联性;四是趣味性――激发学生挑战性;等等。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教学设计中,四要素是一个整体,没有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3.关键点三,课堂点评与讨论组织,同伴教学,学生要学会互相学习

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翻转课堂活动的形式:一是利用来自学生作业的例子,有针对性地反馈;二是小组讨论,角色划分;三是成果交流分享,自我价值提升等。

总之,翻转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在错误中,老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基于ARCS理论设计的翻转课堂,不仅着眼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还特别重视学习的趣味性,通过一连串的策略,强化维持学习者的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珊.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3]Brame CJ.Flipping the Classroom[EB/OL].http://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flipping-the-classroom/.(作者单位:珠海市技师学院)

篇2: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翻转课堂 思政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5-01

1.简述翻转课堂

对于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究是当前教学中的核心,而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中亟待发掘的问题。在21世纪,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当前的环境提供了开放的资源。翻转课堂的最初模式是拍摄视频,然后上传互联网,帮助学生补课。翻转课堂也叫反转课堂,就是讲一些传统的讲授与课外练习颠倒。课前学生观看视频,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解答问题。

2.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2.1转变教学观念

在翻转课堂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将由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重心的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此前观念,将学习中的相关理论概念放置在课前。在教学中老师的任务在于通过讨论与提问检测当前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在马哲原理中,采用将宗教与价值观分类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视频材料以及阅读素材。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视频软件,在学生了解了视频中的内容后让他们参与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提升。翻转课堂纳入政治理论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参与教学,其重要特点将生活结合。运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合作对于道德教育意义重要。

2.2内容与形式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思政课中的运用需要实现内容形式的互动,使得形式丰富,内容有着相当优势。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制作微视频,视频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在所有的重点纳入其中,借助形象表达使得学生更好掌握。比如老师通过一些专业化的网络课堂,使得学生通过专业的分析进行掌握。从内容中进行分析,翻转课堂中存在的知识点不仅是书本中知识,也是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在讲授经济学原理中,比如老师可以多些时间讲一些贴合实际的案例,比如将一些专业的课本讲述换为一些国家案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改革开放中,教师提供的优秀知识分子情况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转变考核方式

传统思政理论大多数是以考试以及测验为基础的,此类考试将基本理论以及概念纳入其中,让学生觉得考试只是为了应付。翻转课堂对学生的知识点考查,通过一些实践理论案例解释生活中的现状。教师设置当前的场景以及案例,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知识点。老师布置读书报告以及论文,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要求,使得将各方面实践经验纳入其中。

3.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思政教学

3.1教学总体方案

根据此前的翻转模式,可以将教学流程分为准备、学习、互动、反思阶段。准备阶段中,老师让学生将视频以及教案放置到平台上,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编写好任务单。此前学习任务中的编制重点在于知识点,将问题任务作为主导。课前的学习主要就是老师帮助学生接受难以解释的问题,先学然后再进行教学。课内的学习包含着学生的提问,小组的讨论以及师生进行的互动。老师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多元化评价,突出个人以及小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好参与。

3.2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翻转课堂实施之前需要先行制定计划,重点要强调基础性的知识。确定好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前的学案,把控好教学情感目标,确定教学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做好实践安排。在学习中,老师以及学生通过行动研究好教学设计,然后进行行动研究与实验。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前材料学习,组织课堂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在此前需要配合老师的工作,更好完成学习。

3.3翻转课堂难点解答

当前思政教学内课堂容量比较大,思政教学中大部分都是大班化的教学,课堂中人数可能高达几百人,实现学生的互动交流难度与影响比较大,这就需要老师减少课堂容量,尽量关注多一些学生的学习。

4.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种大胆的尝试以及突破,实践中可能会存在着不少问题。思政课的翻转课堂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以及学习。当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并不是每节课均需要翻转,这需要章节的选择以及交替进行,翻转课堂的理念应用能够帮助政治教学以及实践。

参考文献:

[1]林江梅.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22)

[2]徐华伟.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3-7

篇3: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翻转课堂,ARCS模型,学习动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 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和手机等智能设备依赖症等问题, 分析根源大致体现在传统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参与和实践操作机会少、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反馈不及时等方面, 由于无法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久而久之便成了教室里的“低头族”。而近年来风靡世界的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恰好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一颠覆性的教学理念正逐渐被更多的学校所接受, 也许会发展为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

本文利用学习动机理论中的ARCS模型的各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整合, 将其视作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本土化应用的一个助力, 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始, 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的“翻转”,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

1 核心概念扫描

1.1 翻转课堂认知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堂内的宝贵时间, 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 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 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1]。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 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 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 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 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 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1.2 ARCS模型认知

ARCS模型又称动机激励模型, 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 (Keller) 在1983 年提出的一种以学习动机为核心和出发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当时, 他接到一个任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怎么培训教师来进行教学设计, 来激励他们的学生愿意学习。他分析了很多有关学生激励的论文、研究报告, 最后总结出来注意 (Attention) 、关联 (Relevance) 、自信 (Confidence) 和满意 (Satisfaction) 四个基本要素。可以将这四个基本要素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支架, 从而指导教学活动和策略的设计。与其它动机机制相比, ARCS模型不但关注动机的激发, 更重视动机的维持, 强调外部设计对内部动机生成与维持的促进作用。[2,3]

2 利用ARCS模型实现课堂翻转的教学设计思路

高校教师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 改变学生当前懈怠的学习现状, 关键是要立足于对教学原理本身的理解给予精心的教学设计, 尤其要重视如何将一节课分解成若干个时间单元, 通过微课程、视频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能够积极地、有效地、持续地、可迁移地进行主动学习, 其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关键。在ARCS模型视角下, 动机的激发只是一个原生动力, 是否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才是最终目标 (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如图1 所示)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为例, 结合ARCS模型的四个基本要素, 初步探讨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2.1 多种手段激发注意力

本文通过观察发现, 大多数教师在课程导入时都会做一些导入, 以期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关注教学内容, 例如播放音乐、视频等, 吸引学生的兴趣, 继而过渡到教学主体。然而“言归正传”之后, 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便直线下降了。其实在心理学中,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无目的、无需意志控制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目的、有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 最后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有意注意为有目的无需意志控制的有意后注意。

教师若要引发学生注意, 往往要经过这几个步骤:

首先让他知觉上能够关注到, 比如有个刺激给他, 这样的知觉唤醒可以有很多种方法, 可能是给他讲个故事, 或者让他突然发现“这个现象和我以前想的不一样”;知觉唤醒的下一步就是激发他们的好奇, 探索欲。这种好奇和探索,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的出一些问题。

此外, 教师还需要用一些手段来帮助学生维持保持兴趣和注意。具体来说, 可以使用多种策略 (如游戏、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 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 也可以用多媒体, 不同的多媒体来表达内容 (如使用微课、慕课等短小视频取代传统的面授等) ,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风格的需要。这种变化的多样性也会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教师有时候会很幽默, 讲一个故事或者放一段小动画, 学生也容易把注意力调起来;抑或是产生冲突, 跟他过去的理解不一样, 他感觉到别扭, 不协调, 这些都是有可能引发学生注意的地方, 另外还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评论实事热点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我们希望他关注的一些问题点上来。应用在《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 在介绍“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时, 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所准备的激发学生注意力的心得分享给学生, 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知识点的理解和强化, 在今后自己作为培训师给学员授课时可以参考借鉴甚至是改进创新。

2.2 将新知识点与现有知识或情境相关联

在ARCS模型的观点中, 为了有效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不但要求将核心学习内容明晰化, 使其能够指向并引导实现核心的学习目标, 还要将学习内容与工作、生活情境相关联, 锻炼学习者能够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点, 并将知识点在工作生活场景中有效应用的能力。也就是说, 如果能将新的知识点和已学过的的知识点、具体的工作生活场景进行关联的时候, 学生会把新的知识点记得更牢, 学得更好。

当教学设计能够和学生的需求相匹配的时候, 关联性就建立起来了。关联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跟他已有知识进行关联, 和他已有经验进行关联。另一方面, 指导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现实的问题相关联。

此外, 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让你学这个东西。学完这个东西, 你就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目标导向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时候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理想, 或者说现在的一种要求例如在《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课程中关于“职业开发”这部分的教学内容, 涉及的新知识点较多, 但可以将学生参与过的“职业生涯课程设计”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相关联, 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设计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经历, 因此在介绍职业开发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模式的时候, 学生就并不会感到陌生, 同时也通过知识点的教学, 将职业开发原理和学生即将面临的找工作相结合, 帮助学生寻找出几项符合自己兴趣和特质的工作, 重点去准备简历和面试, 都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 让学生觉得学的知识有用, 这样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用一些熟悉的或者他已经有经验的事例来做导入, 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2.3 合理设置目标增强信心

本文认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可通过教师给学生设定目标和期望。同时设计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 并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一些框架和支持性的建议, 甚至把问题步骤化, 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前进。帮助学生完成他的目标, 从而建立起他的信心, 让他能够觉得“经过自己的努力, 我能够完成, 能够达到”, 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信心会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让学生越来越爱学习, 也很难随着学习热情的减退而消失。

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 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并没有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实际情况, 滔滔不绝地把自己准备的内容讲完, 结果却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不能理解基本知识, 更无从应用, 逐渐导致了教师上课身心俱疲,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质量评价和测验成绩都不佳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欠缺, 主要反映在没有帮助学生设置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或者形同虚设) , 更没有对所设目标进行反馈, 学生无法从实现目标的成就感获得自信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如何设置培训目标的时候, 就可以把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结合起来, 即一个有效的目标要符合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完成性、现实性和实效性这五项特征,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SMART原则给自己设定课程学习目标作为巩固练习, 教师在课堂内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学生达到了目标, 应该归功于他的努力, 而不是聪明的结果;如果学生失败了, 作为教师可以帮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是时间花费不够还是获得的资源和支持不足等, 因此, 对学生的过程反馈也会帮助他建立信心。这样一来既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翻转, 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点, 每一名学生又设定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2.4 客观评价提升学习满意度

经典的学习动机理论中指出, “学习的高动机依赖于学习者是否能够从学习经历中得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获得了满足, 那么就会更加热爱学习, 对以后的学习会有一种期待感。”[4]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的深入沟通, 学生反映关于学习的满足感通常聚焦在“当我做完作业或练习, 学了这个单元之后, 我会觉得我学的知识很有用, 或者说我做得很不错”或者“这确实是我努力的结果, 只要我努力了, 就能得到这样的成果, 就能够实现我的目标, 成为我想成为的人”这两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 尤其是对学习评价的设计, 更加要考虑以上观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任务的时候, 可以尽量模拟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达到目标, 并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设定公平合理的评价方式, 这一点至关重要。

例如, 可以借鉴《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培训效果评价的模型, 引导学生对每一阶段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并邀请小组成员或者邻组的同学根据自己表现给予评价, 然后把评价结果与教师进行第一时间的反馈和沟通, 教师对学生已实现的目标进行鼓励和提出后续的改进方向, 同时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和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高。

3 结语

《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书本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却非常重要, 若无法掌握并充分理解课程中的学习理论和培训流程, 便无法将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实现时代的号召和当下的现状, 教学思路要创新, 教学方式要改进。教师借助翻转课堂的理念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利用ARCS动机模型, 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关联性、自信心和满意度有机结合, 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动机体系, 无论是缓解高校大学生“低头族”、学习倦怠现象, 还是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及建立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8) :46-51.

[2]Keller, J.M.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J].Performance&Instruction, 1987, 26 (9) :1-8.

[3]Keller, J.M.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987, 10 (3) :2-10.

篇4: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翻转课堂;ARCS模型;学习动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和手机等智能设备依赖症等问题,分析根源大致体现在传统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参与和实践操作机会少、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反馈不及时等方面,由于无法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便成了教室里的“低头族”。而近年来风靡世界的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恰好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颠覆性的教学理念正逐渐被更多的学校所接受,也许会发展为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

本文利用学习动机理论中的ARCS模型的各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整合,将其视作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本土化应用的一个助力,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始,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的“翻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

1 核心概念扫描

1.1 翻转课堂认知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1]。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聽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1.2 ARCS模型认知

ARCS模型又称动机激励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Keller)在1983年提出的一种以学习动机为核心和出发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当时,他接到一个任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怎么培训教师来进行教学设计,来激励他们的学生愿意学习。他分析了很多有关学生激励的论文、研究报告,最后总结出来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基本要素。可以将这四个基本要素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支架,从而指导教学活动和策略的设计。与其它动机机制相比,ARCS模型不但关注动机的激发,更

重视动机的维持,强调外部设计对内部动机生成与维持的促进作用。[2][3]

2 利用ARCS模型实现课堂翻转的教学设计思路

高校教师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改变学生当前懈怠的学习现状,关键是要立足于对教学原理本身的理解给予精心的教学设计,尤其要重视如何将一节课分解成若干个时间单元,通过微课程、视频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能够积极地、有效地、持续地、可迁移地进行主动学习,其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关键。在ARCS模型视角下,动机的激发只是一个原生动力,是否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才是最终目标(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为例,结合ARCS模型的四个基本要素,初步探讨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图1  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

2.1 多种手段激发注意力

本文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程导入时都会做一些导入,以期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关注教学内容,例如播放音乐、视频等,吸引学生的兴趣,继而过渡到教学主体。然而“言归正传”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便直线下降了。其实在心理学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无目的、无需意志控制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目的、有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最后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有意注意为有目的无需意志控制的有意后注意。

教师若要引发学生注意,往往要经过这几个步骤:

首先让他知觉上能够关注到,比如有个刺激给他,这样的知觉唤醒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可能是给他讲个故事,或者让他突然发现“这个现象和我以前想的不一样”;知觉唤醒的下一步就是激发他们的好奇,探索欲。这种好奇和探索,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的出一些问题。

此外,教师还需要用一些手段来帮助学生维持保持兴趣和注意。具体来说, 可以使用多种策略(如游戏、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也可以用多媒体,不同的多媒体来表达内容(如使用微课、慕课等短小视频取代传统的面授等),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风格的需要。这种变化的多样性也会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教师有时候会很幽默,讲一个故事或者放一段小动画,学生也容易把注意力调起来;抑或是产生冲突,跟他过去的理解不一样,他感觉到别扭,不协调,这些都是有可能引发学生注意的地方,另外还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评论实事热点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我们希望他关注的一些问题点上来。应用在《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在介绍“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所准备的激发学生注意力的心得分享给学生,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知识点的理解和强化,在今后自己作为培训师给学员授课时可以参考借鉴甚至是改进创新。

2.2 将新知识点与现有知识或情境相关联

在ARCS模型的观点中,为了有效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但要求将核心学习内容明晰化,使其能够指向并引导实现核心的学习目标,还要将学习内容与工作、生活情境相关联,锻炼学习者能够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在工作生活场景中有效应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能将新的知识点和已学过的的知识点、具体的工作生活场景进行关联的时候,学生会把新的知识点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当教学设计能够和学生的需求相匹配的时候,关联性就建立起来了。关联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跟他已有知识进行关联,和他已有经验进行关联。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现实的问题相关联。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让你学这个东西。学完这个东西,你就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目标导向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时候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理想,或者说现在的一种要求例如在《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课程中关于“职业开发”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的新知识点较多,但可以将学生参与过的“职业生涯课程设计”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相关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设计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经历,因此在介绍职业开发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模式的时候,学生就并不会感到陌生,同时也通过知识点的教学,将职业开发原理和学生即将面临的找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寻找出几项符合自己兴趣和特质的工作,重点去准备简历和面试,都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让学生觉得学的知识有用,这样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用一些熟悉的或者他已经有经验的事例来做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2.3 合理设置目标增强信心

本文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可通过教师给学生设定目标和期望。同时设计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一些框架和支持性的建议,甚至把问题步骤化,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前进。帮助学生完成他的目标,从而建立起他的信心,让他能够觉得“经过自己的努力,我能够完成,能够达到” ,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信心会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越来越爱学习,也很难随着学习热情的减退而消失。

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并没有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实际情况,滔滔不绝地把自己准备的内容讲完,結果却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不能理解基本知识,更无从应用,逐渐导致了教师上课身心俱疲,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质量评价和测验成绩都不佳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欠缺,主要反映在没有帮助学生设置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者形同虚设),更没有对所设目标进行反馈,学生无法从实现目标的成就感获得自信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如何设置培训目标的时候,就可以把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结合起来,即一个有效的目标要符合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完成性、现实性和实效性这五项特征,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SMART原则给自己设定课程学习目标作为巩固练习,教师在课堂内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达到了目标, 应该归功于他的努力,而不是聪明的结果;如果学生失败了,作为教师可以帮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时间花费不够还是获得的资源和支持不足等,因此,对学生的过程反馈也会帮助他建立信心。这样一来既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翻转,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点,每一名学生又设定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2.4 客观评价提升学习满意度

经典的学习动机理论中指出,“学习的高动机依赖于学习者是否能够从学习经历中得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获得了满足,那么就会更加热爱学习, 对以后的学习会有一种期待感。”[4]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学生反映关于学习的满足感通常聚焦在“当我做完作业或练习,学了这个单元之后,我会觉得我学的知识很有用,或者说我做得很不错”或者 “这确实是我努力的结果,只要我努力了,就能得到这样的成果,就能够实现我的目标,成为我想成为的人”这两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对学习评价的设计,更加要考虑以上观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任务的时候,可以尽量模拟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达到目标,并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设定公平合理的评价方式,这一点至关重要。

例如,可以借鉴《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培训效果评价的模型,引导学生对每一阶段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并邀请小组成员或者邻组的同学根据自己表现给予评价,然后把评价结果与教师进行第一时间的反馈和沟通,教师对学生已实现的目标进行鼓励和提出后续的改进方向,同时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和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高。

3 结语

《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书本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却非常重要,若无法掌握并充分理解课程中的学习理论和培训流程,便无法将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实现时代的号召和当下的现状,教学思路要创新,教学方式要改进。教师借助翻转课堂的理念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ARCS 动机模型,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关联性、自信心和满意度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动机体系,无论是缓解高校大学生“低头族”、学习倦怠现象,还是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建立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46-51.

[2]Keller, J. M.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J].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1987,26(9):1-8.

[3]Keller, J. M.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3):2-10.

[4]崔美玉.ARCS 学习动机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10):70-73.

基金项目:

篇5: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认知(cognition)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即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能力,而认知负荷是指进行信息加工时,认知资源被占用的比例。 认知资源(cognition capacity)有限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学习内容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而我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其他学习内容将得不到注意而不被加工,即认知负荷超载。1981年John Sweller将认知负荷的概念引入到教学领域, 并提出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 该理论基于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探讨信息加工过程中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关系以及对复杂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提供理论框架[1]。

1.认知负荷理论的理论基础

认知负荷理论结合人类认知结构特点,以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学习的过程就是图式的获得与图式自动化的过程。

认知资源有限理论认为,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共同构成人类认知结构,其中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在4~60秒的时间内只能对7±2个单位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复述可以让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阶段或进入长时记忆,如果要让短时记忆的信息能够进入长时记忆且更长久地保持在长时记忆中,需要使工作记忆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图式) 产生意义上的联系,使已有的认知结构起到稳固新知识点的作用。存储于长时记忆的知识结构以图式或系统化的方式存在,当需要使用时,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到短时记忆阶段并进行信息加工[2,3]。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它反映某类知识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凭这一类知识可以对一事物进行分析和归类。使用图式可以简化人对事物的识别与分类,从而降低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可将图式按照性质进行归类、重新组织,建构出新的图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只需要根据问题特征,从长时记忆中“寻找———匹配”相关图式,即可将新的问题置于已有图式中进行归类———选择解决策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次数越多,图式结构越精致化,最终在信息提取时达到自动化,从而节省认知资源空间,减轻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

2.认知负荷理论的分类

Sweller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4]。

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内容的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学习内容的构成元素越少,则元素间的交互作用越小,内在认知负荷就越低;从学习者的内在知识结构来看,学习者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与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经验或图式越丰富、越系统、越稳固,则内在认知负荷就越低。根据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工作记忆的容量是7±2个单位,即5~9个单位,看似很难突破,但是如果把每个单位看成是一个组块(chunk),想办法去增加每个组块的容量,在有限的认知资源空间中,工作记忆的容量会数倍增大。例如,在数学学习中,一个数字可以作为一个组块,一个公式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还可以将若干个公式根据其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组块。当然,学习者对每一个组块单位要非常熟悉且信息提取达到高度自动化,而组块内部的熟练化和自动化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训练、巩固而成的,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需要占用更多认知资源空间,当要处理相关信息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到工作记忆,进行信息加工,从而降低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有关。呈现形式越合理,越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者信息加工的干扰因素越少,外在认知负荷就越低, 越有利于学习。台湾学者陈明璋在AMA认知与数字化教学的报告中提出,在呈现一段文字或一道题目时,最好将整段文字拆成若干个简短的小句子, 且每个小句子分开来写,并将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用不同的字体、字号或颜色呈现,这样,学生在阅读题目过程中会感觉不费劲,对重点能引起注意,且易于理解[5]。究其实质,就在于外在认知负荷的降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习内容重新组织,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教学策略、多媒体使用手段等方面重新进行设计,从而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尤其对于难度较大且逻辑性很强的问题,题目本身特征决定内在认知负荷较高,从内容的设计、多媒体呈现手段和活动策略等方面降低外在负荷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联认知负荷是学习者在工作记忆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心理努力程度,心理努力越强,关联认知负荷越高,相伴随着情绪唤醒水平也提高,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积极学习,心理努力在学习者学习时才能得以测量[6]。关联认知负荷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认知负荷。

3.基于认知负荷类型的教学策略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的分类,剖析数学学习内容中与认知负荷具体类型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见图1)。

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

1.翻转课堂的发展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其理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General Sylvanas Thayer在教学中总结了一套教学方法,即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前发放的资料进行学习,课上时间用来批判性思考和小组协作解决问题,是翻转课堂的雏形。Salam Khan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 Tube网站上,帮助学生解决了不能到课堂上课的问题,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收到世界各地的积极反馈,之后创建Khan研究所,对翻转课堂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7,8]。美国 “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Joe Bergmann & Aroe Sams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的播放与讲解, 给旷课学生看,很受学生欢迎,之后他们颠倒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观看录制视频,课堂时间用来解决问题并完成作业。这一模式推广后,教学效果超乎预期[9]。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师讲授、 学生接受的模式,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和发放的学习材料,课堂时间用于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负荷状况调整信息呈现时间和学习进度,从而减轻认知负荷,促进工作记忆的信息加工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是降低了认知负荷,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翻转课堂”课例分析

以银川市某初级中学“翻转课堂”教学为例,选择七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二元一次方程》课例进行分析,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图式,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将相关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进行匹配与区别,以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

基于对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区别、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及解的不唯一性、以及如何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等内容的阐释,教师制作了一个时长7分钟的课前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

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且假设经过之前大量的练习已非常熟练,从长时记忆提取到工作记忆的过程已达到自动化,可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组块 (chunk)单元。由于高度自动化,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时,其所占用的认知资源空间非常有限, 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信息处理所需的认知负荷较低,可以节省更多的认知资源去加工和处理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内容。

微课时长7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整的听完,而对于不太理解的部分倒回来重新学习, 需要记笔记时就暂停。这个环节看似非常简单,却非常有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在传统课堂中,很多学生普遍的感受是教师在讲到某个环节时,由于思路没跟上或注意力稍不集中,某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知识点就错过了,以至于后面的内容也不太理解,而微课的可重复性,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要处理的信息量下降了,内在认知负荷也降低了。

教师在导学案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梯度、渐进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来进行回答。如让学生尝试着给二元一次方 程下定义———提炼二元 一次方程 的特点———试图自己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式子———通过实例为二元一次方程求解等具体问题。学习材料的呈现顺序与外在认知负荷有关,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有利于认知负荷的降低,其原理在于教师最初给学生呈现的学习内容是最初级的,最易于解答的,因此它的内在认知负荷较低;在学生掌握之后, 进入到稍有难度的内容中,而之前学习过的较简单的问题已不再或较少占用认知资源空间,留下更多空间学习稍难的内容。以此类推,按照难易程度及逻辑顺序来安排学习内容,总能够为内在认知负荷较高的更难的内容留下更多的认知资源空间,从而达到降低其外在认知负荷的目的。

在学生课前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除了要对学生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解答之外, 还要进一步提出一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如利用学生在例题中对二元一次方程求解的过程,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去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针对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让学生对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实例算出不同的解,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的反馈,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针对二元一次方程求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其实质是解y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将数学主元思想渗透融合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内在动机,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情绪唤醒水平,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对题目的解答给予及时反馈,实质上是一种强化策略,这些均会适度增加关联认知负荷。

总之,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思考,会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 “信息传递”在课前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其可重复性决定单位时间内需要接受和吸收的信息量下降,从而降低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并提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提高了关联认知负荷。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孟昭鹏,闫亚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燕,罗增儒,赵建斌.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数学错误[J].数学教育学报,2009(4).

[4]庞维国.认知负荷理论及其教学涵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5]陈明璋.AMA认知与数字化教学[R].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究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2014.

[6]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

[7]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8]焦建利,贾义敏.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

篇6: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翻转课堂 ARCS 大学英语

一、引言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课,为解决学生经常因为天气或路途遥远等原因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而落下很多课程以致于跟不上教师上课步调的问题,该校教师亚伦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借此帮助不能按时上课的学生。这种模式一展开就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

2011 年,TED大会上,萨尔曼.可汗详细介绍了可汗学院。起源是可汗为了辅导距离遥远的表妹功课上传了很多短视频到网上,表妹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随后许多人通过网络看到了可汗为表妹上传的教学视频,轻松学到了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新鲜有效,从而广为流传。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是将传统授课模式“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回家做作业”的步骤颠倒过来而形成的“在家学习新知识,来到课堂上巩固解惑”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ARCS动机模型理论

1.ARCS动机模型的提出。动机被认为是学习者学习的刺激、需要和需求。1987年,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凯勒提出ARCS动机模型理论。他认为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需要满足四个条件:注意、关联、信心、满足。这四个因素缺一不可,没有主次之分。

2.ARCS动机模型的内涵。约翰·凯勒认为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注意、关联、信心和满足这四个因素,并将其引入教学设计。

注意主要是指教师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减少他们的焦虑感,维持他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关联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将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相联系,使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熟悉,易接受新知识,为学习者主动参与、互助合作创造条件。

信心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程度,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难度进行设计,难度过易不会让学习者产生成就感,太难又会打击学习者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建立成功信念,让他们产生通过学习就可以获得成功。任务设计上难度要适中,具备一定挑战性,使学习者具备信心。

满足对学习者维持长久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在教学上可以通过合理表扬、奖励使得学习者体验外部满足感;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内部满足感。

三、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弊端

1.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统教学中还是以教师备课授课为主,课堂还是填鸭式灌输,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但是教师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无法针对性为不同程度学生答疑解惑。

2.教材内容陈旧。大部分教材每隔几年会重新编写一次,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有些材料已经是非常陈旧,落后于时代,学生听起来没有新鲜感。

3.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高等院校考核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程度的方式就是期末考试,教师无法随堂得知学生有没有习得当堂课的知识,学习的程度是怎么样的。单单一个期末考试是无法立刻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四、基于ARCS动机模型,构建新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

实施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需要课前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课堂上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学习动机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学习者课前不学习,课堂上不配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动机的激发,不是单单通过游戏或者教师的风趣幽默的语言达成的,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ARCS动机模型下,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

1.引起和维持注意力。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注意多样化。教师安排的题材和主题要有一定趣味性,课前要学生观看的视频要有动感,简短有效,有创意,能够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2.建立关联。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新授知识是建立在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听说能力等等。为了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的关联。在设置任务时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3.树立信心。信心对学生学习英语非常关键,丧失了信心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课前完成任务不认真,课堂上不参与活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学习任务时根据学生平均水平提供一般难度的任务。

4.提供满足感。学生学习英语没有满足感,就在于他们不知道学习了英语的用途。很多学生张不了口说英语,词汇也记不牢,阅读能力低下,写作中语法错误连篇。因此教师在安排任务时要联系生活,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五、结语

构建新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控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前课中任务;另一方面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Keller JM.How to integrate learner motivation planning into lesson planning:The ARCS model approach[J].Integrating motivation,2000(1):2-11.

篇7: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 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大势所趋, 基于信息技术的多种新型教学方案应运而生。其中,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Inverted Classroom)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 其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反, 将传统的教师教授课程、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翻转”为学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更能适应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教学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 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实践的学校日益增多, 其中多数学校收到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 研究如何将“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药理学的教学中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1 翻转课堂的基本情况及目前应用现状

1.1 翻转课堂的基本情况

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教育也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课下和课上两部分。课下学习中,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其学习内容、方式由学生主动掌控。学习相关知识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阅读相关电子书籍、观看教学视频、在线与同学讨论等, 教师则协助学生完成课下的个性化学习;课上学习中, 由学生主动讨论、研究相关课程内容, 教师不再主动讲授相关教学知识, 学生通过与同学、教师的相互沟通、交流获得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为大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转课堂与其他创新性学习方式 (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教学) 相类似, 其目的均为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积极、主动, 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信息化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翻转”了教师-学生的主动权, 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和结构。

1.2 翻转课堂目前应用现状

2000年, “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首次在美国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Miami, UM) 的“经济学入门”课程得以应用并取得了骄人的教学成果。2007年, 美国科罗拉多州 (Colorado) 的一名高中老师为缺席的学生录制教学视频, 而后学生的学习逐渐以“视频学习为主、老师指导为辅”的模式进行学习。该模式极大促进了“翻转课堂”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的普及率。

我国也存在与“翻转课堂”相似的创新性教学方式, 如山东省的“杜郎口教学模式”, 但该模式中采用预习提纲等方式而非互联网方式进行主动学习。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中, 教育投入逐年提升、信息化技术大举改善, 这些为“翻转课堂”的实现与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其中,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中以药理学为代表的课程的教学也在向互联网教学靠拢, 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学生有一定自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药理学的教学具有极大地创新性。

2 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

2.1 以在线课程取代面对面授课

由于“翻转课堂”采用在线课程的形式, 教学视频往往与相关学习问题一一对应,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因此多数教学视频只有几分钟的时间, 其显著的特点为短小精悍。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注意力时间的不同, 短时间的视频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极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2 创新性构建学生主动学习流程

由于翻转课堂创新性采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将学生的学习流程分为课下预习和课上探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课下学习中, 由学生主动进行选取学习方式、内容, 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知识的获取, 打破传统课程流程中缺乏同学、老师的帮助从而对课程不理解产生极大的挫败心理的僵局。第二阶段中课上学习由学生相互讨论相关课程内容, 由于教师在课下时间提前预知了学生的难点, 课上时间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极大地推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 进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2.3 学习时间自主掌控

翻转课堂由于其教学视频在互联网上流通, 可以极大地令病假或事假的同学及时补习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 如果学生学习课程但并没有完全理解, 视频后会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 令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方面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未能达到要求可以立即通过网络聊天等方式向老师寻求帮助。另一方面, 由于教学视频保存上的永久性和强针对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查阅和修正, 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复习相关学习内容,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 理想的翻转课堂中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地进行学习, 从而得到个性化教育。

3 将翻转课堂融入到高职高专药理学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翻转课堂应用于药理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翻转课堂的基础为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技术,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经费的不断上升、信息化水平逐年增强。从计算机资源层面上看,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具备翻转课堂实现必需的信息资源, 如校内网络的广泛普及、网络传输的高速和网络价格的降低等;从学生素质层面上看, 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资源;从学习资源层面上看, 高职高专院校具有各种网络学习的平台, 比如高校云链接、云图书馆以及校内论坛等。综上所述, 借助于互联网的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药理学晦涩难懂的知识由难化简、由抽象化具体, 便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学习。因此, 从理论上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药理学的学习中并不存在较大的阻碍, 其实施指日可待。

3.2 药理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翻转”了老师跟学生的主动权, 即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主动”的讲授药理学中的课程内容, 而是相应的“被动”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前自己制作药理学教学的PPT, 录制教学视频,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医学电子资源, 如电子书、优秀案例、高水平的医学交流网站等。同时在网络中提供交流的平台供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 讨论学生的学习难点, 对共性的问题进行汇总, 以便在课上时间进一步解决学生的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 “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本, 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是学习知识的主体。

3.3 药理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以为提高学习效率为前提

针对传统药理学的课程设计中教学内容深奥、课堂冗长乏味的缺点, 翻转课堂中采用的课前学习各种电子资源、课上学生与老师互相探讨的模式, 一方面在学习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注意力水平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深层次的学习跟自己兴趣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激发出学生与教师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师在结合药理学课程进程的同时对广泛存在的学习问题与误区进行讲解、纠正。与此同时, 老师应该不囿于课本知识, 结合实际中临床的最新方法进行辅助讲解,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眼界。因此, 药理学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3.4 药理学翻转教学模式的实施

由于翻转课堂包括课下、课上两阶段, 故其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应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课下学生主动学习阶段实际上仍需要老师的监督、指导, 特别录制有关药理学学科视频时应该注重其质量, 保证学生在课前至少能初步的学习到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保证药理学翻转课堂的有效使用。由于药理学理论晦涩难懂, 所以教学视频应该生动、有趣, 让学生有兴趣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进行药理学的学习;同时应该结合药理学的学科要求, 重点突出, 难点讲解细致, 令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过多的障碍, 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 能积极参与到视频的学习中。比如, 教学视频中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思考, 有助于学生在将来遇到疑难杂症时能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

在课上讨论阶段,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理解、消化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翻转课堂的学习效率, 达到教师有效讲解和学生有效学习的双重最优化。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让同学们加深学习, 采用学生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讨论, 既有助于学生梳理所学习药理学知识的框架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按一定时间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巩固学生学习内容, 如采用提问或提交电子版学习体会稿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阶段性的学习进行总结, 结合传统的笔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实现温故知新的良性循环, 使翻转课堂更为有效地应用到药理学中。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以及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高速发展, 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教学创新性的重大突破, 为高职高专院校药理学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案。该文在介绍翻转课堂的基本情况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得到翻转课堂的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最后将翻转课堂融入到高职高专药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关键词:翻转课堂,药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Maureen Lage.Glenn Platt.Michael Treglia.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000, 31 (1) :30-43.

[2]和丽芬.黄宁.谭睿璟.翻转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5 (11) :209-210.

篇8: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翻转课堂 C语言 教学设计

一、实践背景

C语言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C语言教学内容宽泛、概念繁多、语法灵活,教学内容难且教学课时少,对只有初中基础的中职生而言,学习难度大。我们尝试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的实现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的,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满足了“翻转课堂”实施的条件。首先,快捷的网络、丰富的资源、各类云服务、云端资源等构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翻转课堂”提供了硬件平台,教师及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iPad等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其次,师生信息化素养水平的日益提高满足了“翻转课堂”的软性条件,教学视频的录制与点播、学习资源的上传与下载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掌握和使用,学生信息化课程学习从小学便已开始,在中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具备了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基础。

二、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前论证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在普通教育中被验证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应用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是否能全盘照搬,是否能适应所有课程,在教学设计前需要进行一些论证。

1.内容是否适合

中等职业学校理科课程内容定理概念多,知识模块清晰,内容容易细分。C语言的教学内容既有算法、数据类型、运算符等学习C语言共需的内容,又有顺序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控制等条块化的知识。前者理论性强但基础作用大,需要增强学生学习C语言的信心与积极性;后者知识条块清晰,应用性强,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综合来看,C语言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2.目标能否实现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习C语言的总体目标是掌握程序编写的思路,为后续程序设计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需要确定学生学习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此外目标确定时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分析,哪些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具有优势,哪些内容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C语言中的排序方法,采用学生在教室中实际排队,参与体验的教学方式可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3.学生特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善于形象性思维、经验性认知,后者善于抽象性思维、理论性认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考虑到中职学生特征。C语言主要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专业情况,授课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男女生比例、学习的自觉性、探究问题能力,甚至班级整体的班风、学风。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特征,有助于确定“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能否顺利实施。

4.环境可否满足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课下自主学习、课上知识内化这一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式,对教学的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C语言教学中,课下自主学习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七点至八点,走读生在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寄宿生到学校开放的网络机房学习,这样的安排保留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完整性,又考虑到中职学生学习环境的特殊性。

(二)课下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分为课下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和课上知识内化环节的设计两个部分,前者以虚拟教学平台为主,后者以师生互动探究为主。课下自主学习环节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图1课下自主学习环节流程

1.教学资源整合设计

线下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主要是观看学习视频和自主检测反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作或者收集有关教学内容的案例素材、声像及文字素材等多媒体教学资源。选择资源时要考虑是否适合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把握好学生的专业特性,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文化层次、区域特征、语言特点等。搜集的信息素材应该符合学生的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顺序程序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考虑到高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爱玩游戏的特点,教师选取的教学资源有:采用Flash制作的“我是小C的眼”“我是小C的嘴”10分钟动画微视频分别用来传授输入函数和输出函数的知识,收集了“移动列车”等多个有关顺序结构的小游戏,还有相关内容程序设计的经典案例。将这些内容按照“看视频、玩游戏、试试手”的程序整合到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中,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检测反馈。

2.微课程视频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微课程视频的设计是必需而且十分重要的,如果微课程不能吸引学生观看,或者学生看了以后觉得索然无味,不愿继续往下看,整个“翻转课堂”就无从谈起。

从内容上来看,微课程视频是学生接触教学知识点的第一步,所以设计时要发挥想象力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程视频,视频要短小精悍,条理清晰,道理透彻。从微课堂视频的录制方法来看,主要有屏幕录制、外部录制、手机录制。屏幕录制是教师把本节课主要内容的PPT用屏幕录制软件录下,配上旁白,通过格式转化成相对清晰、体积小的视频格式;外部录制主要是利用专业摄像机或者家用DV将教师的操作或演示录制下来,主要用于技能课程或者实验课程;手机录制是最流行的录制方式,方便快捷,传播方便。

比如C语言中流程图的设计,为了讲清楚流程图的类别,可采用Flash动画的方式来设计微视频。顺序结构的动画设计为:“李奶奶买菜→择菜→洗菜→炒菜→美味诞生”这一顺序过程,选择结构的动画设计为“李奶奶去菜场买鸡蛋,看见鸡蛋后,首先判断一下鸡蛋是否新鲜,如果新鲜选择购买,反之不新鲜,选择离开”,循环结构的动画设计为:李奶奶洗草莓,While型是先看篮子中有没有未洗的草莓,有(条件成立)就洗一颗,洗完再看,如有继续洗,如此循环。Until型是洗完一颗草莓,看篮子中有没有未洗草莓,有(条件成立),继续洗,如此循环。这样设计出来的视频幽默风趣,加上夸张的旁白,又是生活中常见事例,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老师成功完成了知识的传递。

3.自主学习平台设计

“翻转课堂”的线下学习部分必须以功能完善的自主学习平台为载体来实现,主要包含微课堂视频点播环节、在线自我检测环节、助学系统环节、在线交流环节、评价记录环节等功能。

以C语言“翻转课堂”学习平台为例,学生通过浏览器登录进入在线学习平台,根据老师的教学时序安排,选择对应的学习任务——流程图。首先观看Flash制作的流程图动画视频,轻松快乐地获取流程图的知识,如没有完全看懂,通过拖拉进度条选择播放或者重新播放;观看视频之后进入在线自我检测环节,学生完成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制作的检测内容,题型以客观题为主,方便系统自动判断并实时反馈检测结果,便于学生判断自己的知识学习情况;对于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可以点击“学习宝典”进入助学系统进行查阅学习,也可以通过BBS发言交流、请教同学和老师。系统后台自动记录视频观看时间、自主反馈练习、资料查阅时间、在线交流等情况,并根据比例分值完成系统的自主评价,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三)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设计

课上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既能反馈教师课下教学设计的成败,又能检测学生课下学习的结果;既是课下学习的延伸与补充,又是师生互动的展示与检视。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设计需从探究情境、探究过程、成果展示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探究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利用科学家名人轶事创设情境、模拟生产生活创设情境、利用实物或图像创设情境、利用趣味活动创设情境、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情境等。

在学习C语言“指针”概念时,学生已经通过课下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过微视频。为了进一步巩固、理清指针“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方式的区别,创设“地下党接头”趣味游戏情境,A同学扮演地下党员直接到某房间取情报,这是直接访问方式;如果A同学先到该房间拿到情报的藏匿地址(另一房间),再去另一房间取到情报,这是间接访问方式,后续的教学便可从创设的游戏情境展开。

2.探究过程设计

探究过程是“翻转课堂”上互动环节的流程,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依次展开互动教学,将课下微课堂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提升,拓展应用。

“子函数调用”是C语言的重要内容,课上互动时设计的探究流程如下:明确任务→解析任务→游戏导引→画流程图→编写调试→成果展示。具体过程是:教师先投影出任务目标“编写程序,根据银行贷款利益表计算贷款1万元不同期限到期应还金额”,接着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该任务的核心算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结构和算法,可采用“地主收租”的游戏,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理解了程序结构和算法后,小组合作在白板上画出流程图向全班展示,阐述流程图设计意图,并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学生根据流程图编写、调试程序,展示自己编写的程序的运行效果,教师适时点评,并将优秀程序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参考。

3.成果展示设计

成果展示在“翻转课堂”中能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增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融洽师生关系,达到知识与情感教育的目的。成果展示设计没有固定模式,因内容、学生、时间而异。在C语言“翻转课堂”教学中,成果展示的内容可以是算法、代码、流程图、质疑等,甚至是创新的理念。成果展示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平台、电子白板,也可以是学生勇敢地站起来面向大家阐述自己的创意与思路。

“翻转课堂”应用于中职课堂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通过一学期两个班级的对比实验可以看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虽然全面推广的局限还有很多,诸如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学生基础素质现状等,但经过不断探究、不断磨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1(5):48-51.

[2]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13(3):19-20.

[3]黄海燕.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2(2):55-56.

[4]严桂兰.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三)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设计

课上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既能反馈教师课下教学设计的成败,又能检测学生课下学习的结果;既是课下学习的延伸与补充,又是师生互动的展示与检视。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设计需从探究情境、探究过程、成果展示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探究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利用科学家名人轶事创设情境、模拟生产生活创设情境、利用实物或图像创设情境、利用趣味活动创设情境、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情境等。

在学习C语言“指针”概念时,学生已经通过课下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过微视频。为了进一步巩固、理清指针“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方式的区别,创设“地下党接头”趣味游戏情境,A同学扮演地下党员直接到某房间取情报,这是直接访问方式;如果A同学先到该房间拿到情报的藏匿地址(另一房间),再去另一房间取到情报,这是间接访问方式,后续的教学便可从创设的游戏情境展开。

2.探究过程设计

探究过程是“翻转课堂”上互动环节的流程,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依次展开互动教学,将课下微课堂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提升,拓展应用。

“子函数调用”是C语言的重要内容,课上互动时设计的探究流程如下:明确任务→解析任务→游戏导引→画流程图→编写调试→成果展示。具体过程是:教师先投影出任务目标“编写程序,根据银行贷款利益表计算贷款1万元不同期限到期应还金额”,接着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该任务的核心算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结构和算法,可采用“地主收租”的游戏,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理解了程序结构和算法后,小组合作在白板上画出流程图向全班展示,阐述流程图设计意图,并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学生根据流程图编写、调试程序,展示自己编写的程序的运行效果,教师适时点评,并将优秀程序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参考。

3.成果展示设计

成果展示在“翻转课堂”中能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增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融洽师生关系,达到知识与情感教育的目的。成果展示设计没有固定模式,因内容、学生、时间而异。在C语言“翻转课堂”教学中,成果展示的内容可以是算法、代码、流程图、质疑等,甚至是创新的理念。成果展示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平台、电子白板,也可以是学生勇敢地站起来面向大家阐述自己的创意与思路。

“翻转课堂”应用于中职课堂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通过一学期两个班级的对比实验可以看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虽然全面推广的局限还有很多,诸如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学生基础素质现状等,但经过不断探究、不断磨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1(5):48-51.

[2]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13(3):19-20.

[3]黄海燕.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2(2):55-56.

[4]严桂兰.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三)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设计

课上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既能反馈教师课下教学设计的成败,又能检测学生课下学习的结果;既是课下学习的延伸与补充,又是师生互动的展示与检视。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设计需从探究情境、探究过程、成果展示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探究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利用科学家名人轶事创设情境、模拟生产生活创设情境、利用实物或图像创设情境、利用趣味活动创设情境、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情境等。

在学习C语言“指针”概念时,学生已经通过课下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过微视频。为了进一步巩固、理清指针“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方式的区别,创设“地下党接头”趣味游戏情境,A同学扮演地下党员直接到某房间取情报,这是直接访问方式;如果A同学先到该房间拿到情报的藏匿地址(另一房间),再去另一房间取到情报,这是间接访问方式,后续的教学便可从创设的游戏情境展开。

2.探究过程设计

探究过程是“翻转课堂”上互动环节的流程,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依次展开互动教学,将课下微课堂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提升,拓展应用。

“子函数调用”是C语言的重要内容,课上互动时设计的探究流程如下:明确任务→解析任务→游戏导引→画流程图→编写调试→成果展示。具体过程是:教师先投影出任务目标“编写程序,根据银行贷款利益表计算贷款1万元不同期限到期应还金额”,接着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该任务的核心算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结构和算法,可采用“地主收租”的游戏,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理解了程序结构和算法后,小组合作在白板上画出流程图向全班展示,阐述流程图设计意图,并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学生根据流程图编写、调试程序,展示自己编写的程序的运行效果,教师适时点评,并将优秀程序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参考。

3.成果展示设计

成果展示在“翻转课堂”中能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增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融洽师生关系,达到知识与情感教育的目的。成果展示设计没有固定模式,因内容、学生、时间而异。在C语言“翻转课堂”教学中,成果展示的内容可以是算法、代码、流程图、质疑等,甚至是创新的理念。成果展示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平台、电子白板,也可以是学生勇敢地站起来面向大家阐述自己的创意与思路。

“翻转课堂”应用于中职课堂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通过一学期两个班级的对比实验可以看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虽然全面推广的局限还有很多,诸如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学生基础素质现状等,但经过不断探究、不断磨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1(5):48-51.

[2]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13(3):19-20.

[3]黄海燕.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2(2):55-56.

上一篇:商业服务合作协议书下一篇:商品购销三方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