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2024-05-26

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共8篇)

篇1: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xx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个软任务、软指标3缺乏严格的考评和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中,抽象的多,具体的少;要求的多,可操作的少;定性的多,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少,德育的实效性差。

(三)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等上级安排计划的多,自己主动设计开展的少;发现问题被动补偿性教育多,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少;零打碎敲的教育多,系列养成教育少等问题。在德育养成上形不成教育系列,建立不起实质性的教育评价管理网络。在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上得不到强有力的衔接和保证,不利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办好学校的硬任务。

以上各点都说明如何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础、目标及任务

1.德育评价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都十分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鉴定和检验,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同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面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评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方面由教师评学生扩大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评价;由单一狭窄的学习范畴,扩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广泛的各个方面;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由单纯的定量或单纯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由被动、客体地位转到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当前,德育评价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研究已有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2.德育评价实验的目标及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的管理评价研究中,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单纯的衡量尺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通过研究评价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对考评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破,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突破思想观念中僵化的评价模式,活跃评价的思想和理论,推进管理与评价实验的发展,拓宽评价功能范围,提高评价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创造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变评价对象为评价主体;变被动消极等待为积极主动参与;变外部行政监管为启动内因活力,使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同时,通过德育评价研究要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力度,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及班级、个人评价管理素质量表,在评价的操作和方法上有一个新突破。

实验研究的任务主要是: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评价工作,优化各处室、各级管理部门及年级的管理评估机制,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使管理人员既是评价人又是被评价者,使管理评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要求,对德育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2)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岗位职责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德育工作者评价中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水平,使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落实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上来。

(3)不断修定、完善德育管理者、班级和学生个体评价方案。

(二)实验研究的依据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区教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等文件。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评确定的依据为《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三)实验的原则

为使管理高效、优质,我们建立、健全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体现出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为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是每位学校工作人员重要的工作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任务。

2.有序性原则:年级、处室各负其责,纵横管理,点面结合,形成网络,使学校德育管理有序,制度规范,要求落实,为学生成长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

3.动态管理性原则:各级、各面都要体现过程管理、动态评估,从发展看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教育成长规律。适时发挥和运用好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导向、反馈和校正的机制,使学生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培养出高水平好学生,这才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班集体及学生德育评估模式的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规定的人才质量标准。这是关系到育人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准则。

2.导向性原则: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传统的学生鉴定模式的误导,坚持体现时代特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3.可测性原则:具体目标分类要系统而不可交叉覆盖,要体现单项独立性、具体化、可操作、可评价,便于管理评估人员检查、指导、量化。

4.简明性原则:指标不要过于细化繁杂。尤其月检查,项目多了突出不了每月教育管理的重点。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使考核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少而精,使管理和被评对象有章可循。

5.形成性原则:班集体和个人都采用过程管理模式。以阶段评估为主,如一月有失误,第二个月可纠正弥补。考核与过程指导相结合,使班级和个人,自己和自己比,然后再与别班、别人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再创优。

6.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成长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为今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能应付或战胜未来困难险阻的耐挫力。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保证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是搞好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在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实践中,我们狠抓了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这一重要环节。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要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思想必须跟上形势,认识跟上发展。几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班主任以上专兼职德育队伍的成员参加全封闭的德育研究学习班,学习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规划,落实新规程。几年来重点解决了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建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在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变“培养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为“研究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打破旧传统,倡导新思维;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要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即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大教育新理念;政教处及专职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我们要求政教处工作必须增强学生德育的计划指导性,学生重点工作的科学预测性,组织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出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检测评估的具体可测性以及重点常规的连续性。从而为全校德育工作既作表率又做坚强后盾;全体教职工都要在各自岗位上寓德于教,搞好德育渗透;寓德于活动,注重实践性教育;寓德于服务,发挥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作用。

2.建立科学、可测的目标管理体系,落实人人育人的岗位责任制

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和几年实践,我校在教职工工作质量管理评估内容上本着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原则,分别建立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班主任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职工工作质量考核》以及各岗的岗位职责。所有这些目标考核及职责均有德育目标要求,从而使以德育人的任务层层落实、人人落实、处处落实。

3.建立目标管理的指导、监督机制,发挥管理评估的激励、导向、反馈、矫正的作用

(1)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每月通过对考核目标进行检查、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对履行职责进行评价。经常性的随机检查和日常抽查,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落实,月考核的累计进入学期总评。

(2)管理人员采取不同方式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对德育工作的意见,以此为依据对我校工作人员进行考评。比如:每学期召开

篇2: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德育实验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德育现象和问题,以揭示德育活动规律或某些德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

德育实验是教育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实验则是从自然科学实验中引申和移植过来的.因此,德育实验与科学实验有共同性,但也有特殊性.德育实验既要遵循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但又不能照搬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人把科学实验称之为“人与自然的对话”,而德育实验则是“人与人的对话”.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探索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德育行为与德育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错综复杂,且德育外部环境对德育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经典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封闭度”(如无法将实验环境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故人们一般认为德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实验,而不是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封闭式”实验.

德育实验活动的展开,可描述为一个从提出理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的过程.

1.德育实验假说

德育实验假说所假定的是关于某类德育行为在某些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与某类道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德育假说与自然科学假说的共同之处在于假定性和科学性.所谓假定性是说它带有推测的性质,即这种判断所陈述的事实或联系是现实中暂不存在或未被确认的,它对未知的构想是由已知推断而出,有可能被实践证实,也有可能被证伪.但是,假说又绝非臆断,它总是有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经验事实做依据,并且经过了初步的科学论证,因而,假说又是具有科学性的.

德育假说与自然科学假说的区别亦即它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德育实验假说对结果的描述只能是概率描述.由于自然科学实验可以人为制造“纯化”状态,从而可能在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说之间作出精确的相符性判断或因果判断,但在活生生的德育活动中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德育实验不能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中进行,它对被试(学生)的先期经验上的差异,也不能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完全清除掉.德育实验既然不能作高度精密的控制,也就无法保证在结果与假说之间精确地“归因”,故一般只能作出像“较大幅度提高”,“达到百分之几十”之类的概率性说明.其二,德育实验假说偏重于“有效性”假定.一切研究活动按其目的可分为“求真”与“求善”两类,前一类意在发现真理,其假说陈述的是真理性事实,后一类意在追求对人的有利和有效,其假说要推测价值事实.在自然科学实验中,两类可作严格区分,而在德育实验中, 真与善总是统一在同一命题之中.德育实验难以精确控制,它在逼真度上要低于自然科学实验.

2.德育实验方案的设计

德育实验方案包括:总体方案,执行方案(也称实验工作计划)和评价方案.

总体方案是对实验课题的总规划,是对实验假说,实验设计,实施进程和实验结果总体设想,也是执行方案和评价方案制订的基本依据,它的内容至少有如下方面:问题(课题)的提出,理论假说,变量控制,效度评价,组织管理和预期成果.

执行方案具体表现为工作计划.实验工作计划一般有年度计划,项目计划,学校(班级)年度工作计划或学期工作计划,专项工作计划等多种形式,其基本内容有:指导思想,步骤及阶段要求,基本方法及检测手段,组织与管理等等.这一方面的计划主要是保证自变量的操纵.执行方案由实验区,实验校根据总体方案自行设计.

评价方案实际上是对实验成果预期变化的设想,由于德育实验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以,评价方案首先应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其次应包括教师科研能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第三应包括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第四还应检验自变量即《德育》读本,《成长册》,各学段德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作出客观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

3.德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变量,是实验设计理论的一个专用术语,某个与实验有关的因素或条件如果变成了可测量的,数量化的东西,则可称之为“变量”.

实验中需要考虑的变量可分为三大类,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的是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一种原因变量,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的变量.我们这个实验主要是以《德育》读本,《成长册》为教育内容的德育活动课和整体构建的各学段德育体系.

因变量是指被试对所显现的刺激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结果.因变量通常与教育目的有关,例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进,优良品质的形成等.我们这个实验主要是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变化.

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而对实验有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说它“无关”,是指它与自变量无关,与实验目的无关.但由于它对实验有影响,所以应给予尽可能的控制.在我们的实验中主要有学校德育氛围,社会家庭,及其它德育途径的影响等.

变量控制,从广义上讲,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对自变量的操纵都可叫作变量的控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指采用消除,恒定,抵消或平衡等方式限制乃至排除某些条

这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德育,整体,体系,实验,推广,报告,学校,研究, 件对实验进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对自变量的操纵是一种主动支配,即由实验者决定将自变量施加于何人,如何施加.从狭义上理解,控制仅指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而对自变量则使用“操纵”一词.

本课题在《德育》读本,《成长册》和各学段德育体系的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广大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自变量的操纵方面,编写了大量的教案教参,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方案,组织了许多优秀的德育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德育实验的效度评价

要评价一项实验的效度,主要看它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所谓内在效度是指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如果一项实验研究能够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因变量的变化确由自变量引起,而不是由其它变量引起,那么这一实验设计的内在效度就高.内在效度实质上反映了实验对变量间因果关系揭示的准确程度,它是一项实验功能发挥得如何的标志.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实质上也就是实验研究结论对所研究领域的涵盖程度.德育实验研究不仅要关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探索,更要顾及实验结果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否则,便将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如果说,内在效度反映的是实验的认识论意义,那么,外在效度则标志其价值论意义.

5.德育的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科研工作的总结.它概括实验研究的进程,反映科研成果,体现科研的水平和价值,反映研究者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便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因此,实验研究人员应当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题目.题目实际上是实验报告的主题思想.它必须准确地概括报告所要阐述的内容,一般应体现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实验报告的题目可根据实验范围的大小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实验学校的负责人撰写,如:《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与德育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研究》,《中学德育活动课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意义》等.中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年级组负责人撰写,如《小学二年级〈德育〉读本对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的作用》,《初中一年级〈成长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等.微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实验教师撰写,如《我教“关心父母”一课的体会》,《“成功的等式”主题班会总结》等.

(2)基本情况.概要叙述实验的过程,内容,方法等.

(3)变量分析.分析自变量即《德育》读本的内容和形式的优点或缺点;分析自变量即活动课的形式和方法的优点或不足;分析因变量即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进步和变化,最好有具体事例.或分析自变量小学(或中学,中职,高职,大学)德育体系对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影响;或分析自变量《成长册》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4)理论探讨.对德育读本编写的思路,原则,结构,体系等做理论探讨;对活动课的理论,原则,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或对《成长册》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或对某学段德育体系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

(5)结论.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通过《德育》读本,或《成长册》,或德育体系的实验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德育水平,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某方面或几方面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二)推广实验的主要措施

1.建立实验区,实验校两级实验基地

“十五”期间,本课题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实验.推广实验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实验区,实验校两级实验基地.实验基地的建设继续坚持16字方针:“严格审批,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认真指导.”

(1)严格审批.申请加入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基地的基层教委或学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并履行申报审批手续.这三个条件是:教委(局)或学校应重视德育科研工作,具有“科研领先,科研兴校,科研治教”的办学思想;具有一支较强的德育教师队伍和德育科研力量;申请一项子课题并承担总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实验任务.

(2)合理布局.为了增强实验的信度,效度和推广的价值和范围,实验基地的布局是从两方面考虑的.首先考虑全国的覆盖面,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分布要覆盖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特别要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适当向西部地区发展.其次考虑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代表性,比如北京市实验基地就分布在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县.

(3)加强管理.根据本课题参加人员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本课题的管理实行总课题组组长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总课题组下分一级子课题组,二级子课题组,三级子课题组.总课题组下设的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高职组,大学组为一级子课题组,实验区成立二级子课题组,实验校成立三级子课题组.一级子课题组和二级子课题组由总课题组直接管理和指导.三级子课题组由二级子课题组进行管理和指导.

(4)认真指导.总课题组建立实验区,实验校的业务档案,以便了解情况,加强指导.总课题组对实验区,实验校的指导主要通过现场考察指导,通讯(书信,电话,电传)指导,召开研讨会交流指导,《中国德育》杂志指导,中国德育网指导等五种渠道进行.实验区成立由当地教育行政领导和教育专家组成的指导组,负责对所辖实验校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和指导.

2.制订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制度

在扩大实验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对实验区,实验校的管理,以保证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运行.

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制度包括:关于子课题申报的若干规定;实验区,实验校管理细则;关于实验研究成果的申报评审和表彰的规定;关于子课题结题鉴定验收的规定;关于评选表彰课题实验研究先进实验区,先进实验学校和先进工作者的规定等五部分.(详见“管理文件”部分)

3.确立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工作方式

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总课题组确立了“自下而上,总分结合;先块后条,条块结合.”的工作方式.

(1)“自下而上,总分结合”,指的是实验校,实验区承担的子课题与总课题的关系.实验校先把本校的三级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到实验区,实验区汇总实验校的研究成果,拿出小学或中学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某一方面的二级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德育中心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根据各实验区的研究结果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研讨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途径和方法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上下之间的关系是:下为基础,上为指导.工作程序是:先分后总,总分结合.

(2)“先块后条,条块结合”,是指总课题组内部分工合作问题.总课题组按学段分为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高职组,大学组,我们称之为“块”.每一块先研究和构建各学段的德育体系.为了整体构建并搞好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衔接,总课题组又分为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研究小组,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研究小组,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小组,我们称之为“条”.每一条在各块研究的基础上,负责统揽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和大学.条与块二者关系是:块为基础,条为指导.工作方式是:经常是块,集中是条.

同志们!我们承担的这个课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的宗旨,走科研工作者与行政领导和一线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我相信,只要总课题组与实验区,实验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研究,推广实验,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为建立21世纪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江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6页.

[2] 江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9,20,21页.

[3] 江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版第20页.

[4] 江书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1,12页

篇3:德育管理与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成立德育领导小组

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为了高效有力地推动学校德育的发展,应先行设立自上而下的德育领导工作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德育教育工作中涉及的各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主抓德育工作的开展实施和评价,并制定具体实施的时间表。高效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负责德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管理及评价体系的制定

通过调研,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工作细则及评价体系。德育管理细则包括教师管理细则和学生管理细则两个方面。确保德育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和开展,形成长效机制。有力保障学生思想道德的不断提升。

(一)教师管理细则

教师是德育教育中的首要因素,是决定德育教育水平的先决条件,教师德育素质及教学经验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开展和实施。因此加强教师的管理就成了开展德育的第一环节。

1. 教师德育管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德育素养应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行要符合师德师风要求,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为学生做好表率。

2. 加强教师德育学习培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教师的思想素质及教学经验参差不齐,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德育培训、政治学习、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研讨辩论、网络媒体。

3. 检查督导

对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导、抽查。对教案中涉及德育的内容是否完成、完成的好坏进行评定,结果列入教师年终考核项目。对教师言行,师德师风也要进行检查,并最终记入教师个人档案。

(二)学生管理细则

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德育教育的成败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上,然而学生由于年龄导致其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知识储备、自我约束能力有限,为使其更好发展,有必要制定详细的德育评价体系,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

1. 德育量化考核

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包括:文明礼仪、诚实守信、仪容仪表,考勤、纪律、劳动卫生等方面,每项赋予具体分值,并定期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量化评分,了解学生实时的德育状况。

2. 建立帮扶机制

有针对性地对德育评分较低的学生进行帮扶。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将学生最新的德育状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家长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配合。

3. 确定达标标准

将每年的德育评分记入学生档案。确定德育达标标准,并最终给出德育成绩,对德育不达标的学生不予毕业。

4. 后续跟进

观察德育教育改革后学生的行为表现,定期对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回访,了解学生的最新德育动向,以便检验德育教育成果。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反思,更好地指导现行德育的开展和实施。

三、德育管理与评价的效果

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施,必会使班级集体水平提高,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环境,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并且不断得到规范。结合“德育为本”“自我意识的培养与主动发展”“成功教育”“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等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综合评价成果更显著,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作为德育整体工作的主要部分,德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是有效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任务,是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作为德育整体工作的主要部分,德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是有效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任务,是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德育管理,评价体系,检查督导

参考文献

[1]叶富强.浅谈德育科学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2).

[2]魏颖.职教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及思考[J].职业,2010(11).

[3]杨甜,龙凌.高职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4]欧盛端.从思想品德结构探寻德育科学化途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4).

篇4: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32-03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目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还存在着培养定位不清晰,理念相对滞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2015年教育部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六大举措,其中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对各职业学校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提出明确要求。

学校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如何加强德育教育和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是当前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谈一已之见。

一、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地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互动,把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包括德育教育教学及学生德育成效两部分。如何对学生德育成效进行评价,应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教育内容

学生德育教育应包括思想品德、经济政治文化、道德规范、法纪法规和心理健康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包括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标准、原则及学生应达到的要求等教育;法纪法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学校和企业等单位规章制度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交往心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等教育。

(二)教育形式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生德育教育应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教学,包括德育课程教学及其他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法规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造与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阵地。另外,其他课程教学也应根据学生专业要求并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有利学生德育教育的素材,有机地开展德育渗透。例如机械类专业,在数控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及职业特点,把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规范等进行有机结合。

2.班级管理,包括班主任管理及班集体建设中的德育渗透。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者,对学生德育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最稳定、最重要的群体,是学生德育成长最重要的土壤。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状态、专业特点及就业方向等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创建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例如在学校大环境背景下,建设好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在班集体中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发挥在德育教育中家校协作的重要作用。

3.学校管理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渗透。学校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重要场所,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管理育人。例如学校通过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大型活动或班级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及德育素养。

4.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实行“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环节,占整个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以上。实训及实习一方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三)学生德育素养参差不齐,教育难度大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重要阶段,各地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普职大体相当”要求,不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目前,庞大的中职学生队伍德育素养参差不齐,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队伍日渐庞大,学风气息弱。据对部分学校二年级学生调查分析,有近40%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有35%的学生持有“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仅有25%的学生想学习一门技术以便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分析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文化基础底子薄,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难度大;二是多数中职学生是在初中升学考试不理想无奈之下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易产生自卑感,学习兴趣不高;三是受周围环境影响,厌学情绪易滋长漫延;四是学校没有构建适应学生成长的学习评价体系,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过程带来的荣誉感或自豪感。

2.日常行为习惯不规范、自控能力较差。中职学生普遍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没有过多的学习压力,加上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不够规范,同时受互联网影响较大等,普遍存在日常行为习惯不规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3.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参差不齐。据调查了解,中职学校有近7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农村家庭,其中在农村学生中有83%的学生系留守青年,有13%的学生系单亲家庭。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实施寄宿学习制度,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既然学校实施寄宿学习制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里学校应承担全部的教育和责任,家长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关心和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心理等方面无法得到多方面的呵护及教育,心理健康状态时好时坏,学校德育教育难度加大。

二、对学校如何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中课堂教育及行为表现的比重构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应由课堂德育教学、在校期间及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共同构成,其中课堂德育教学应占50%、在校期间行为表现占20%、校外顶岗实习占30%。如图示:

1.分段式德育评价,即分为在校期间和校外实训实习期间两段对学生德育进行评价。依据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时间”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原则上为1年”相关要求,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实行“2+1”办学模式。学校在对学生德育进行评价中往往只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及成绩,而忽视学生在校外的情况,因此,为更加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应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段进行,而且在校外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评价比重应不少于总分的30%。

2.课堂德育教学和日常行为表现共同评价,即课堂德育教学和日常行为表现按比重对学生进行评价。课堂德育教学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根据中职德育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德育课程,并按教学计划要求完成各课程的学业测试。另外,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应根据学生学习(包括校外实训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按遵纪守法、参与各类活动、好人好事、团队建设、服从安排、文明礼貌等进行量化评价。学生德育成绩应该是课堂德育教学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共同评价的结果,其中课堂德育教学所占比重应控制在40%-50%,并按开设的课程分科目给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所占比重应不少于50%,并按具体情况分项量化给予一定比例(详见后样表)。

(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中的多元主体评价

学生德育成效往往是以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外化表现,其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在对学生德育评价过程中学校、家庭、企业是主要实施主体,中职教育教研部门以及学生自身是实施评价的重要补充。

填表说明:在校期间行为表现是先根据四个学期分别打分,到毕业时再按比重分汇总;实习期间行为表现以每实习一个单位打分一次,到毕业时再按比重分汇总。

1.学校评价。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9岁,这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关键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中职学校以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德育成长,是学生德育评价最重要主体。学校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文化基础及专业课任教教师、学生德育管理部门、团委、班主任及班委会。

2.家庭评价。学生德育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是学生德育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最重要时段,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前后比较,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德育成长的变化,是学生德育评价最有信服力的评价者,同时家长合理运用德育评价手段,能更好地加强与学生沟通,进一步促进学生德育成长。

3.企业评价。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产教”融合重要实施方式,是学生进入社会就业重要预备阶段。顶岗实习期间是学生技能和德育成效外化体现的重要时段,因此企业参与学生德育评价是学校构建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德育素养情况。

4.教育教研机构评价。依据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更多地表现出无规律性。中职德育教育成效更多的是学生内在思想的沉淀,只有在具体环境中学生德育成效才能表现出来。中职德育教育没有“高考”这一标尺来衡量,无法统一检测各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成效,因此中职教育教研机构应要根据地方特色统一做出评价模式,以便进一步促进中职学校完善德育课堂教学任务。

5.学生自身评价。学生是构建德育评价体系中最核心要素,德育教育成效是以学生个体言行外化表现出来,阶段性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当时阶段德育成效的反映。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主观能动性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和改变的过程,因此学生即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

根据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可量化为上页样表所示。

(三)建立健全德育评价管理制度

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制度,学校是学生德育评价工作运行最主要实施者和管理者,应根据需要不断完善德育评价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学生德育评价档案制度。学校应在学生入校时与学生学籍档案一并建立学生德育评价档案。二是要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流动管理制度。学生德育评价工作涉及的内容和人员较多,贯穿学生学习及生活全过程,学校应根据“签字领取—跟踪服务—及时收回”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完善流动性档案管理制度,做到专人管理、签字负责。三是建立学生德育评价人员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德育评价人员培训及规范管理,提升参与评价人员的思想认识,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学生德育评价结果的运用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良好地运用学生德育评价结果是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德育评价结果应与毕业证书办理相互衔接。据了解,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较多,专业课程很不统一,没有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学业测试,学生毕业成绩基本由学校组织考试认定,不管学生成绩及行为习惯如何都能顺利办理毕业。德育评价结果与毕业相挂钩,即能引起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又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持续发展。另外,学生德育评价结果应是学校推荐就业及用人单位择用、提拔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教职成[2014]14号)[Z].2014-12-22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2015-07-27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Z].2012-12-07

[4]陈伟伟.中等职业学校多层面德育评价方法探析[J].宁波大学生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5]薛祖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初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9)

篇5: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成果公报

鉴定组组长由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担任,成员有首都师范大学安云凤教授、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瑛教授、北京市社科联陶西平研究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殿卿教授、北京市教委蓝宏生副主任和北京市教科院朱全俊研究员.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作 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单位: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 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 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 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 ,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 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 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 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 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 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 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

[1] [2] 下一页

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 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

通过“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构建了中层以干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为核心的德育教育队伍,建立大德育格局,形成校内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网络。校内教育,班集体建设达标创优、主题班会评比、学先进活动、系列科技讲座、文化艺术节、体育节、优秀学生干部和学习标兵表彰、文明标兵表彰……都达到系列化、制度化,显示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家庭教育,坚持认真开好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社会教育,组织学生定期卫生大扫除、劳动、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等。

现在,科学育人、文明育人是学校的中心任务;育人任重而道远。学校正按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以及“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办学目标;进一步加大德育课题研究的力度;“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把学校建成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进一步完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进步。

[1] [2] [3]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页  [1] [2]

★ 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 课题研究计划评语

★ 硕士课题研究计划范文

★ 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 个人课题研究计划doc

★ 信息技术组阶段研究计划

★ 课题研究 范文

★ 课题研究范文

★ 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篇7: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倡在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便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仍然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理由,严重限制和阻碍了经管专业的后续发展。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系统中所存在的主要理由,并针对这些理由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篇8: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因此, 构建一套完善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确保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而能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5]。

1 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研究在参考本科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基础上[6,7], 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8], 制定以下原则。

1.1 “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的理念是贯穿整个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设计的始终。在构建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 围绕“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这一主线, 这是实验室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

1.2 基础性原则

鉴于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验室时间相对较长, 各种安全风险隐患自然增多, 因此在构建实验室安全指标的过程中, 切实考虑到实验室基础性安全指标[9], 力求制定出具有适用性、普遍性和广泛性的基础标准水平。

1.3 先进性原则

在构建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时, 我们要充分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如可参考香港科大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考核指标[10], 掌握先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况, 从而制定出与国际接轨且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1.4 实用性原则

构建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很强的实用指导性, 使指标体系切实可行。在实验室安全指标的文字阐述中, 确保精炼, 便于理解, 在实验室评价过程中, 注重可行性、可操控性。

2 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查阅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11,12]、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相关文献[13,14], 以及参考安全防范管理方面的相关行业标准[15], 初步拟定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11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12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见表1。

3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

在以往的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 使得实验管理人员往往不知道要排查那些内容, 使得安全检查过程容易存在遗漏等[16], 表1所构建的指标体系, 涉及各个门类各个学科的各类实验室, 较适用于各高职院校, 因此可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 以表1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建立一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的安全检查项目表。如表2为我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 (部分内容) , 安全检查表检查结果分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不适用”以及“问题说明”, 在检查过程中参照检查项目每一条, 按照实际排查逐一进行打“√”, 对于检查过程中未涉及内容可以在不适用处“√”, 如对检查过程中有问题可在“问题说明”一栏中加以说明。

4 结束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涉及实验安全诸多因素, 并对具体的指标进行内涵解释说明, 使得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更显基础化、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所建立的安全检查项目表应用于实践, 检查结果采用符合、不符合等形式来判断, 跟平时所采用的量化、打分等形式相比, 使得评价结果更显直观化, 更易于发现安全隐患点, 通过这种形式的安全检查表, 可以让政府相关部门、各高职院校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督查、自查等, 可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以此降低安全事故概率。

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健全中, 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但在制定评价体系过程中, 应始终围绕“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这一主线, 从而能有效防止实验室各事故的发生, 为师生构建一个平安、和谐的实验环境。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实验室规模和数量不断加大, 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一定的隐患, 通过围绕“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这一主线, 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体系包含11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127个三级指标, 并对三级指标进行内涵说明。同时结合自身学校实际, 建立相应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 使得结果更显直观化, 更易于发现安全隐患点, 从而有效防止实验室各类事故的发生, 为师生构建一个平安、和谐的实验环境。

上一篇:景阳冈武松打虎教学实录下一篇:语文教研组长经验交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