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门技术性能要求

2024-06-29

防火门技术性能要求(共8篇)

篇1:防火门技术性能要求

门窗材料技术要求

本工程门主要有钢质防火门、铝合金门、木门,外窗主要为断桥铝合金门窗,外附隐形纱窗,其中防火门采用新型防火门。

一、钢质防火门

甲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2h,乙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不得小于0.9h,丙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不应小于0.6h。

1、防火门的耐火性能符合《防火门》(GB12955-2008)、《钢制防火门窗、防火卷帘》(09BJ13-4)要求,防火门分为三类:A类(隔热防火门)、B类(部分

2、钢质防火门所用钢质材料厚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33.1、防火门所用其他材质材料应对人体无毒无害,应经国家认可授权检测机构检验达到GB/T 20285规定产烟毒性危险分级ZA2级要求的合格产品。

3.2、防火门所用其他材质材料应经国家认可授权检测机构检验达到GB/T 8625-2005第7章规定难燃性要求或GB 8624规定燃烧性能A1级要求的合格产品,其力学性能应达到有关标准的相关规定并满足制作防火门的有关要求。

4、粘结剂

4.1、防火门所用粘结剂应是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产品。

4.2、防火门所用粘结剂应经国家认可授权检测机构检验达到GB/T 20285规定产烟毒性危险分级ZA2级要求的合格产品。

4.3、防火门用合页(铰链)板厚应不少于3 mm,其耐火性能应符合附录B的规

定。

4.4、防火门门框与门扇、门扇与门扇的缝隙处应嵌装防火密封件,防火密封件应经国家认可授权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其性能应符合GB 16807的规定。

二、断桥铝合金门窗

铝合金门窗所用的铝型材,厚度、强度和氧化膜等,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2010)规定,壁厚应在1.2毫米以上,抗拉强度达到每平方米毫米157牛顿,屈服强度要达到每平方毫米108牛顿,氧化膜厚度应达到10微米。

粉末喷涂铝型材,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5237—93和GB8478-2008《铝合金门窗》的规定。铝型材要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在温度变化时平面不变形,铝板和铝型材表面的喷涂厚度应均匀,涂层厚度≥40UM。涂层颜色(另定)应确保15年不褪色、不脱落。铝合金各项渗透、强度、化学成份试验报告,均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1、断桥铝合金型材的一般要求:

铝合金型材强度设计值按下表规定采用:

铝合金门窗材料的弹性模量按下表规定采用

铝合金门窗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按下表规定采用

(1)、外门窗框、扇、拼樘等主要受力杆件所用型材壁厚经设计计算或实验确

定。主型材截面主要受力部位基材最小实测壁厚,外门不应低于2mm,外窗不应低于1.4mm。

(2)、铝合金型材表面处理层厚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3)、产品外观表面不应有铝屑、毛刺、油污;密封胶缝隙应连续、平滑,链接处不应有外溢的胶粘剂,密封条应安装到位,不应有脱开的现象。

(4)、门窗框扇铝合金型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色差、凹凸不平、划伤、擦伤、碰伤等缺陷。在一个玻璃分格内,铝合金型材表面擦伤、划伤应符合下表规定。

(5)、由两樘或两樘以上的单樘门、窗采用拼樘连接组合的门窗,其高度宽度尺寸应符合GB/T 5824中规定的洞口尺寸。

(6)、门窗尺寸及形状允许偏差和框扇组装尺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材料的质量检验

(1)、铝合金门窗所用材料及附件进场时,检查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等随行技术文件,验证其所标注的性能和质量指标。

(2)、基材壁厚采用分辨率为0.5µm的膜厚检测仪和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子在型材的不同部位分别测量表面处理层膜厚和型材壁厚,测点不少于3点。

三、木门

本工程室内木门采购、安装满足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符合《建筑木门、木窗》(JG-T122-2000)规定。

木皮饰面:使用0.6mm厚木皮AAA等级,无死节,活节不大于5mm,0.2m²内不能多于2个,无刀痕,无发黑。

1、木门窗用材的木材含水率应符合下表要求:

2、木门成品的质量标准应符合《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6-83)要

3、木门窗性能等级符合下表要求:

篇2:防火门技术性能要求

1.施工内容:

1.1.施工图纸设计的所有钢质防火门的加工制作、运输、框扇及五金配件和玻璃等安装、成品保护等涉及到钢质防火门的全部施工内容。

1.2 结构洞口的核实、局部剔凿处理。

1.3 钢框的现场防火处理(包括材料)。

1.4 门框与墙体间打密封胶。

2.设计要求:

2.1 耐火极限按规范规定防火门的耐火极限分为三级,即:甲级门耐火极限为1.2h,乙级门耐火极限为0.9h,丙级门耐火极限为0.6h。

2.2 管井、设备用房的防火门配门锁,统一钥匙。

2.3 用于防火墙上的门均为甲级防火门,井道检修井门均为丙级钢制防火门,设备机房的门均为乙级钢质防火门。所有防火门加工制作严格执行88J13-4的相关要求。具体的耐火等级、洞口尺寸、开启方向等参照施工图纸。

2.4 防火门门锁、闭门器、顺序器等配件均采用合格产品,表面处理颜色及油漆参照顺义工地做法。

3.加工标准要求:

3.1 门框、门扇面板及其加固件均采用冷轧薄钢板,且为一次辊轧成型。门框钢板厚度为1.5mm,门扇面板厚度为1.2mm。

3.2 门框内填1:2.5水泥珍珠岩砂浆或1:3水泥砂浆。门扇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填实(硅酸铝纤维毡、岩棉等不然材料)。不燃性材料必须按GB/T5464进行试验。

3.3 门框设密封槽,槽内镶嵌由不燃材料制成的密封条(四侧镶嵌隐

蔽的防火膨胀条)。

3.4 合页、插销、门锁等五金配件的熔融温度不得低于950℃。

3.5钢质防火门不得使用双向弹簧合页,单扇门设闭门器,双扇门间必须带有盖缝板并装设闭门器和顺序器。

3.6 钢质防火门上若有玻璃,则玻璃采用透明防火复合玻璃,钢制玻璃压条。

4.执行标准

4.1建筑构造通用图集《88J13-4钢质防火门 防火卷帘》;

4.2钢质防火门通用技术条件 GB12955-91

5.其他要求:

5.1分包方确定后,厂家技术人员须到现场取得技术联系,并进行二次深化设计,经双方技术部门对具体的加工计划共同确认后方可加工,厂家不得擅自加工。否则,造成的一切损失均由分包方承担。

5.2不同型号按1:1比例的门框、门扇和各种五金件等均需提供样品各一樘,并将门扇的断面做一样品。

5.3 提供油漆品牌和样品

5.4厂家应提供的资料:

5.4.1 北京市建委备案号和企业资质等相关文件

5.4.2 防火门安装施工方案

5.4.3 各种防火等级的检测报告(在有效期内)

5.3.3 防火门及不燃性材料防火性能检测报告

5.3.4 相关的所有施工技术资料的编制、整理与归档

6.未尽事宜详见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篇3:建筑外墙保温技术与防火性能探析

一、建筑外墙保温系统防火的意义

现阶段, 我国新建建筑物中很大一部分选取的是墙体外添加有机保温层的相关做法, 诸如选取粘接砂浆的做法, 选取特定的固定件, 把泡沫板或挤塑板固定于外墙位置, 再将聚合物抗裂砂浆涂刷上去, 再进行相应的装饰。受建筑外墙保温的影响, 大部分选取的是有机保温材料, 特别是选取一般的泡沫板或挤塑板, 使得建筑外墙防火性能不足。温度一旦超过80℃便可能导致墙体融化、变形, 引发安全隐患, 对人们人身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由于外墙保温材料极易被施工火苗或高温点燃, 因此施工期间极易引起火灾。再者, 引发火灾后火势控制难度大, 施工环境复杂, 消防人员难以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施展救援, 导致不可估量的人身财产损失。由此可见, 强化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存在的消防问题

1.外墙保温材料存在火灾隐患。现阶段, 各建筑施工现场对可燃保温材料选取十分普遍, 再加上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 保温材料肆意堆放, 市场出现违章用火、用火不慎等情况,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施工现场可燃保温材料着火的可能。

2.结构设计及防火构造不合理。外墙外保温装饰面多为涂料饰面、面砖饰面。面砖饰面的实施步骤是于保温材料表面经由粘接材料、抗裂砂浆, 使外墙保温材料与面砖融合在一起。该种构造的不足之处在于抗裂砂浆强度不足, 面砖自重过大, 保温材料结构耐久性不佳等, 存在引发外墙面砖长时间使用后脱落伤人的可能。此外, 建筑物超过相应高度时, 选取有机保温材料用以外墙外保温时, 应当开展科学的防火构造处理, 不然的话会加快火势蔓延的速度。

三、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建议

在我国建筑行业, 对外墙保温技术与防火性能相关要求还未有很充分地体现于一系列标准与规范中, 尤其是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长时间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使得建筑物安全性能方面长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全面建筑行业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 要与时俱进, 大力进行改革创新,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如何进一步促进建筑外墙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的有效提升, 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 选取科学适用的外墙保温材料

1.泡沫玻璃。泡沫玻璃有着两方面十分显著的物理性能, 一方面是泡沫玻璃有着经受一系列化学物质及自然风化侵蚀的物理性能;另一方面是泡沫玻璃有着耐高温、抗寒及不吸水的物理性能。凭借这些特殊性能, 可明显改善外墙保温系统的抗冻性、防水性。再加上, 该类材料还有着无毒、不易燃、安全环保等特征。结合市场调查数据呈现:泡沫玻璃在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普及水平并不是十分高,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生产成本相对高, 相较于市场中常规保温材料未有价格方面的优势造成的。

2.聚氨酯类材料。作为一类热固性的保温材料, 聚氨酯类材料相较于常规塑料泡沫材料有着极佳的稳定性、耐高温的特征。未经处理的聚氨酯算得上是一种易燃的材料, 但是经由对其开展引入、耐高温、不易燃及无毒等化合物加工处理后, 此类材料遇到高温后便不会引发收缩现象, 并且还会形成碳化层, 有效阻断热量及养分的传递、渗透。类似此类保温层较薄、耐温性能佳、导热系数低等的保温材料, 能够于建筑市场广泛应用。

(二) 保温材料防火安全策略

1.于建筑物外墙处保温层和建筑房屋转角两侧、承重墙及门洞等重要部位选取不易燃的材料用以竖直方向、水平方向的划分, 添加隔热带的防火梁等。就好比, 可选取钢铁类具备不易燃的建筑材料用以填充物, 一方面可强化防火性能, 一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于建筑物外墙表面涂刷一层不易燃的材料, 且应当将这些材料对建筑物进行全面覆盖。现阶段大部分建筑应用的是水泥砂浆材料, 然后把插座、电线等能够导电的装置置于墙体内部。

3.建筑物可考虑选取幕墙式的外墙, 如此, 幕墙与各层楼板、隔墙位置缝隙之间, 应用防火材料或对高温传播可起到阻止性作用的材料开展填堵。

4.于建筑设计期间, 应当多设计一些筒体, 并于材料方面考虑选取尽可能好的建筑材料, 开展好筒体四面墙隔热防火工作。设计过程中应当于筒体内装置水源, 以备不时之需。倘若引发火灾事故, 可将人们安置于筒体中等待救援, 如此便能够尽量缩减人身财产受损。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建筑外墙保温技术与防火性能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鉴于此, 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 清楚认识建筑外墙保温系统防火的意义, 全面分析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存在的消防问题, 从“选取科学适用的外墙保温材料”、“保温材料防火安全策略”等策略着手, 积极促进建筑外墙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国旗, 陈少松, 朱国庆.建筑外墙保温防火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04) .

[2]陈智泉, 赵廷胜, 李爱卫.建筑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性能分析与改进方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2) .

[3]白月枝, 于雪飞.材料构造并举确保节能防火——全国外墙保温与节能结构技术交流推广会在江苏南京召开[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2, (08) .

篇4:防火门技术性能要求

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的不断升温,城市中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这些楼宇中,消防工程的建设尤其重要。而在消防工程中防火卷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火灾中由消防控制中心联锁,可以有效的阻隔烟雾和火势的蔓延。既然防火卷帘有着如此重要的分隔防火作用,那么在建筑防火设施时应当合理设计、高质量施工,确保防火卷帘在火灾中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建筑防火卷帘的技术要求进行介绍,然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来探讨建筑消防防火卷帘的技术要求以及工程质量控制。

关键词:防火卷帘;建筑消防;施工要求

在现代楼宇建设中,防火卷帘作为一种重要的消防设施被广泛使用。防火卷帘一般设置在建筑物中的较大的洞口处,平时卷帘收起,以节省空间,发生火灾时,通过手动或者火警报警控制系统吧卷帘放下,可以阻隔烟和火势的蔓延。防火卷帘虽然实用又美观,但是在建造防火卷帘时没有严格按照消防技术规范来施工,将会导致防火卷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应当完善建筑防火设计,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使防火卷帘真正发挥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

1工程总体概况

本文所介绍的工程为某大型图书馆建设,层高为六米,工程防火卷帘为钢制甲级防火卷帘,耐火极限为三个小时。

2防火卷帘的各项技术要求

1)防火卷帘的帘板,凹槽,卷轴等部件不能有裂纹,这些部件的表面也不能凹凸不平。运输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能使卷帘受到重物挤压,这样容易导致防火卷帘的部件变形,从而影响正常使用。为了使防火卷帘延长使用寿命和保持平整顺畅,应当对防火卷帘的个部件进行防腐处理。

2)防火卷帘的焊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艺,焊接不可以在卷帘表面留下夹缝、焊缝等,要确保焊接处平整光滑,不会影响防火卷帘的收放。焊接还要保证卷帘坚固,只有高质量的焊接才能确保防火卷帘使用时平滑顺畅。

3)防火卷帘应当设置手动控制装置,在断电时可以继续使用,手动操作时,耗力不得大于50N。防火卷帘应具有依靠自身重量恒速下降的性能。

4)防火卷帘导轨顶部要呈圆弧形,长度超出洞口75mm,防火卷帘的导轨凹槽应当光滑平直,每米直线度不得大于1.5mm全长直线不得超过0.12%。

5)在防火卷帘下降到距地面1.5米时应有延时设置,防火卷帘门座板与地面间隙不宜大于20mm,防火卷帘启动时应有警报声。

6)防火卷帘应符合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在其两侧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间距要大于等于2mm。

3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

1)洞口的确认、规格选择以及划线

在准备安装时,按照任务单和图纸的的要求,测量建筑洞口的尺寸,根据测量结果,选择防火卷帘的规格、型号、尺寸,并确定安装的位置。在检查安装位置无误和防火卷帘型号无误后,按照建筑物标高线进行划线。划线主要是洞口处中心线、左右支架中心线以及卷筒轴中心的标高位置线,所有划线的位置误差在3mm之内。

2)左右支架的安装

安装左右支架要严格按照图纸来进行。首先是柱侧安装:建筑有预埋件的,首先清理安装基准面,然后对预埋件进行检查校对,以确定是否符合安装要求。若符合安装要求,则以此为大小支架的安装基准面;若建筑没有预埋件或者不符合标准,则需要添加厚度不小于大小支架钢板厚度的钢板垫块。

然后是柱中安装:当建筑物有预埋件时,应清理安装基准面,检查校对预埋件的尺寸和外形。若预埋件符合要求,可以直接作为安装基准面;若安装的基准面在建筑结构侧面或者是柱体的延伸面时,结构侧面应设置预埋件,使用膨胀螺栓固定,以满足安装需要。支架在安装前,应检查是否存在质量缺陷,安装时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安装,安装后,左右支架轴承中心应同轴,误差范围不超过2mm。

3)安装卷筒轴

安装前应仔细检查是否有裂纹、磨损以及焊接,检查合格后使用起重工具进行吊装,要与左右支架装配安装固定。安装完成后,检查水平度,水平度在全长范围内小于或者等于2mm。

4)安装开闭机

首先检查开闭机的质量,完全合格后将开闭机用配套的螺栓固定在传动支架上,然后将其连接上套筒滚子链,开闭机轴线应平行于卷筒轴中心线,手动操作链条出口应当与地面垂直,安装完毕后,手动链条的下垂度不得大于6mm。

5)安装帘面

打开卷帘,首先检查帘面是否有破损或者变形,然后检查首板、尾板、帘板、无机布帘面的直线度。进行调试,卷帘上下运行时不可以出现偏移,连绵的不平直度不得大于空口高度的三百分之一。如果卷帘有防火钩,则卷帘防火钩的方向应与侧导轨凹槽一致。末尾板应与地面保持平行,均匀的贴在地面,在卷帘上升下降时保持顺畅,末尾板要有一定的自重,以保障卷帘有适度的悬垂度和自重下降,无机布帘面与卷帘应当同步运行。无机卷帘不可以有错位、缺角、挖补、跳线等缺陷。

6)导轨安装

安装好卷帘以后,就要安装导轨,防火卷帘帘面嵌入导轨的深度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导轨顶部要呈圆弧形,且长度按照规定要超出洞口75mm。导轨的安装一定要牢固,导轨与预埋件间距不得大于600mm。安装完成后,导轨与地面垂直,不垂直度每米不得大于5mm,全长不超过201mm。最后进行焊接,焊缝应当除渣,然后做防锈处理,导轨应当平直顺滑,不得阻碍帘面升降。

7)其他配套部件的安装与调试

在安装完以上部件之后,接下来要安装控制器和按钮盒,并对其进行调试。在安装之前,要开箱检查各个部件是否合格,以保证防火卷帘可以正常运行。在安装过程中,保持电控箱设置在垂直位置,其倾斜度不超过5%,保持固定平稳可靠。在接线时要首先了解接线图,以保证接线的正确性。当控制器有绝缘要求的外部带电端子与机壳之间绝缘值不小于1MO。确认绝缘电阻符合规定后,就可以进行通电调试工作。

8)试车及调试

在防火卷帘安装完毕后,要进行负荷试车,首先,使用手动运行,操作人应感觉操作简单轻便,若非常吃力才能完成操作时,应立即检查维修;然后使用电动运行数次,如发现有卡阻、停滞现象时,要及时修理调试,确保运行顺畅可靠后,才可结束试车。另外,检查防火卷帘的封堵效果,确保其在火灾中可以起到阻隔火势蔓延的作用,若有需要,可在卷帘外表面易受火的的空间位置存放易熔片。

9)消防卷帘的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首先,对防火卷帘的产品质量应当严格把关,严禁假冒伪劣产品被安装使用在防火工程中。其次,在防火卷帘的安装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工艺的管理,严格按照设計规划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检验,发现残次配件,要及时更换修理,绝不可将就或敷衍。在安装完成后,要按照规定进行调试,把好最后一道关。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防火卷帘在消防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火灾发生时,其可以有效阻隔烟雾以及火势的蔓延,为火灾救援争取更多时间。所以,在现代建筑中,防火卷帘被广泛应用。在防火卷帘的施工中应当加强内部管理,禁止在卷帘下方堆积杂物,要定期对防火卷帘进行检查维护。同时,消防人员应当向人们传授消防卷帘的使用方法,以确保防火卷帘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可宾,王丽娟. 关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与消防设备选择相互配合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4)

[2]郭洪林. 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部分条文的几点商榷[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35)

[3]郭洪林,侯立新. 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部分条文的几点商榷[J]. 今日科苑. 2008(06)

[4]王玉平,姜作会. 防火门及防火卷帘的联动控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7)

篇5:防火门技术性能要求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requirements for application level firewall 【标准状态】废止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1999/11/11 【实施日期】2000/5/1 【修订日期】1999/11/11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4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9387.2-1995

适用范围&文摘

篇6:防火门技术性能要求

(一)主要部位工艺、材质要求

产地要求:上海宝钢厂冷轧钢板 上海五钢厂实心方钢 门 面:1.0mm 侧 板:1.0mm

搁 板:1.0mm,单面承重要求80kg/层以上。

立 柱:1.5mm 托 板:1.0mm 顶 板:0.8mm

轨 道:≥20×20实心方钢,3.0mm厚度以上。

(二)密集架底图柜传动装置用料及主要配件

1、轴承:HR1204或P204双排滚珠调心轴承。

2、传动轴:45#钢,底盘要求:中间传动,双轴驱动,由始至终。轴承底座要有油封装置,以防尘、防油风干

3、链条:摩托车链条,要求链条破断力≥1800Kg

4、滚轮:铸铁轮。

5、手柄:棘轮式折叠手柄,可自动挂挡,停用后手柄可自动停于垂直位置。摇动轻便、手柄摇力不大于12N/标准节。

(三)密集型密集架密封装置参数

列端需装有活动范围15mm的由弹簧,固定槽板、滑动槽板,密封垫组成的密封装置,或北京电箱厂、宁波凤凰冰箱厂生产的吸条,或采用抗老化橡塑磁力密封条密封。

(四)密集架材质参数每列装有防倒装置和制动装置

边架装有整体闭合锁具。门面装有扣拉式方形锁。列与列之间装有防尘和防鼠装置,立柱与上盖连接,下边向上看要无间隙,防止灰尘进入架体(上盖特殊加工处理)。抽屉面板上装有目录框。

(五)架体喷塑

架体外观颜色为亚光浅灰色,表面经静电喷粉,高温塑化处理。产品喷塑前进行磷化处理。架体内为有光浅灰色。涂膜厚度60-70um,盐雾试验48小时无涂膜脱落现象。达到耐冲击力60kg/cm2。

(六)密集架材质参数安装质量

1、密集型底图柜埋入轨道要求:每两条轨平行偏差不大于1.5mm,在任何1M长度内水平偏差不大于1mm,全长不大于4mm。

2、密集型底图柜整体外观要求:架体安装调试后,要求达到横平竖直,架体摇动轻便无阻力和响声,架体干净整洁。

3、箱体平行度:±1~2毫米/列。

4、箱体垂直度:±1~2毫米/列。

5、箱体纵向同步度:±1~2毫米/列。

其他性能指标均应符合直列式密集型底图柜行业标准DA/T7-92和钢制书架技术条件GB/T13667.1-92

手动密集型底图柜配件可选品牌(厂家)

1、轴承:新昌新轴实业公司、哈尔滨轴承总厂、AAA轴承公司

2、铁滚轮:宁波光大精密制造厂、浙江望通

3、链轮:宁波齿轮厂

4、摩托车链条:浙江江山江南链条厂

5、摇手体:宁波光大精密制造厂

6、滚珠轴承:新昌新轴实业公司

7、边列锁定装置:808锁 上海新兴锁厂;505锁

宁波锁厂

8、防震装置:宁波凤凰冰箱配件厂、北京电箱厂

9、热固性粉末:美国杜邦、上海幻影、美国福禄(宁波)

篇7:防火门的分类规范以及要求

在消防中对机房防火门等级的划分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新标准出台之后对原有机房防火门等级做了一些调整。对机房防火门的分类由原来仅按隔热机房防火门分类,改为按隔热机房防火门(A类)、部门隔热机房防火门(B类)和非隔热机房防火门(C类)进行分类;同时,将原来的甲、乙、丙级机房防火门的耐火极限调整为1.5h、1.0h和0.5h,丰硕了我国机房防火门产品的种类,增加了实际应用的选择余地,对于仅需要机房防火门具有部门隔热性或耐火完整性要求的应用场合,可以选用部门隔热或非隔热的机房防火门。

A类机房防火门

A类机房防火门又称为完全隔热机房防火门,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同时满足耐火隔热性和耐火完整性要求,耐火等级分别为0.5h(丙级)、1.0h(乙级)、1.5h(甲级)和2.0h、3.0h。B类机房防火门

B类机房防火门又称为部分隔热机房防火门,其耐火隔热性要求为0.5h,耐火完整性等级分别为1.0h、1.5h、2.0h、3.0h。C类机房防火门 C类机房防火门又称为非隔热机房防火门,对其耐火隔热性没有要求,在规定的耐火时间内仅满足耐火完整性的要求,耐火完整性等级分别为1.0h、1.5h、2.0h、3.0h。英国BS标准中,就有非隔热机房防火门的内容。

GB16809—2008《防火窗》标准规定了防火窗产品的命名、分类与代号、规格与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适用于建筑中具有采光功能的钢质防火窗、木质防火窗和钢木复合防火窗,其它防火窗也可参照执行。新标准对应于机房防火门标准修改了防火窗的相关耐火性能参数。与97版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参照国际、国外标准修改了防火窗耐火性能分类方法,按“隔热性(A类)”和“非隔热性(C类)”进行分类,并增加了从0.5h至3.0h共五个耐火等级;明确了防火窗的型号编制方法;增加了防火窗上使用的防火玻璃的质量要求和试验方法;增加了防火窗抗风压性能和气密性能、活动窗扇的扭曲度、活动式防火窗的热敏感元件静态动作温度、窗扇关闭可靠性、窗扇自动关闭时间等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同时修改了防火窗的型式检验抽样方法和判定准则。《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机房防火门设置要求在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机房防火门除具备普通门的作用外,还具有防火、隔烟、抑制火灾蔓延、保护人员疏散的特殊功能。防火木门的制作要求

木质机房防火门的制作要求: 1)门框及厚度大于50mm的门扇应采用双榫连接。框、扇拼装时,榫槽应严密嵌合,应用胶料胶接,并用胶楔加紧。

注:在潮湿地区,Ⅰ级品应采用耐水的酚醛树脂胶,Ⅱ级品可采用半耐水的尿醛树脂胶。2)制作胶合板门(包括纤维板门)时,边框和横楞必须在同一平面上,面层及边框及横楞应加压胶结。应在横楞和上、下冒头各钻两个以上的透气孔,以防受潮脱胶或起臌。3)门的制作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应净光或磨砂,并不得有刨痕、毛刺和锤印。(2)框、扇的线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割角、拼缝应严实平整。(3)小料和短料胶合门及胶合板或纤维板门扇不允许脱胶。胶合板不允许刨透表层单板和戗槎。

(4)门制作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4)当条件具备时,宜将门扇与框装配成套,装好全部小五金,然后成套安装。在一般情况下,则应先安装门框,然后安装门扇。

5)木质机房防火门制成后,应立即刷一遍底油(干性油),防止受潮变形。6)门小五金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五金应安装齐全,位置适宜,固定可靠。

(2)合页距门上、下端宜取立挺高度的1/10,并避开上、下冒头,安装后应开关灵活。(3)小五金均应用木螺丝固定,不得用钉子代替。应先用锤打入1/3深度,然后拧入,严禁打入全部深度。采用硬木时,应先钻2/3深度的孔,孔径为木螺丝直径的0.9倍。(4)不宜在中冒头与立挺的结合处安装门锁。

(5)门拉手应位于门高度中心以下,门拉手距地面以0.9~1.05m为宜。

构造及安装要求: 1.木质机房防火门宜为平开门,必须开启灵活,并具有自行关闭的功能。

2.用于疏散通道的木质机房防火门应具有在发生火灾时能迅即关闭的功能,且向疏散方向开启,不宜装锁和插销。

3.带有子口的双扇或多扇木质机房防火门必须能顺序关闭。

4.木质机房防火门的门框与门扇搭接的裁口处宜留密封槽,且镶填不燃性材料制成的密封条。5.当条件具备时,宜将门扇与门框装配成套,装好全部小五金,然后成套安装。6.木质机房防火门制成后,应立即刷一遍底油(干性油),防止受潮变形。

7.小五金安装应用木螺丝固定,不得用钉子代替。木质机房防火门对木材及人造板的阻燃处理要求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消防法规规定,防火墙必须使用非燃或难燃材料;《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除普通住宅外所有建筑的墙面装修必须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

木质机房防火门作为防火墙的组成部分,除耐火极限外,其本身也应为难燃材料。而《木质机房防火门通用技术条件》对门的饰面材料没有任何要求。

《钢质、木质机房防火门产品型式认可补充细则》第三条规定,木质机房防火门生产企业必须配备木材阻燃处理设备。但由于部分生产企业在工厂认证和型式检验认证时提交的技术文件中称木材未进行阻燃处理,因此形成了一种认识,即使用阔叶树材生产机房防火门时,木材不需要进行阻燃处理。该提法对木质机房防火门的质量监督和公平的市场竞争危害极大。可以肯定地说,木材不进行阻燃处理,又不用防火涂料或不燃材料进行保护,机房防火门的耐火极限肯定达不到甲级机房防火门的要求。依据如下:欧洲在木结构强度计算中采用的木材平均燃烧速度为结构木材0.7mm/min、室内装饰材用阔叶材0.5mm/min?针叶材0.6mm/min(受火面是垂直状态),日本建筑设计采用的木材燃烧炭化速度为0.6mm/min。机房防火门门扇骨架料的厚度通常为35mm左右,以0.6mm/min的燃烧炭化速度计算,60min便全部烧毁。机房防火门检测时有正压的作用,同时承受自重,当木材的厚度小于10mm时,机房防火门就会失去完整性和绝热性。笔者使用未处理水曲柳木材制作的机房防火门,耐火极限为47min。日本的资料表明,当门的结构和厚度与国内木质机房防火门相同时,用未处理木材制作的机房防火门耐火极限符合0.5h的要求,用阻燃处理集成材制作的机房防火门耐火极限符合1.0h的要求。

防火止回阀制造技术标准

防火烟道止回阀最新检验标准(GA/T 798-2008)摘要

一、外观:

止回阀的各零部件表面应平整,不允许有裂隙、压坑及明显的凹凸、锤痕、毛刺、孔洞等缺陷。金属止回阀和零部件表面均应进行防腐防锈处理。经处理后的表面应光滑、平整,镀层涂层应牢固,不允许有气泡、剥落、开裂以及漏漆、流痕、皱纹等缺陷。

二、阀片开启角度:

厨房用止回阀在开启压力为80pa时,阀片应达到完全开启,最大开启角度应不小于60℃。

三、复位功能

止回阀应具备复位功能,其操作应方便、可靠。

四、感温原件

1基本要求:止回阀应具备感温元件控制器自动关闭的功能。用于厨房排油烟管道上的止回阀感温元件的公称动作温度为150℃。

2不动作性能:厨房用止回阀感温原件在140℃±2℃的恒温浴中5min内不动作。3动作性能:厨房用烟道止回阀感温原件在156℃±2℃的恒温浴中1min中内应动作。

五、启、闭可靠性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厨房用止回阀应承受300pa开启压差,历经10000次启、闭实验。在此过程中,不应出现阀片脱落、变形及影响密封性能的损伤,阀片应灵活可靠。

六、漏风量 在环境温度下,止回阀处于止回状态,阀片前后保持150pa±15pa的负压差,其单位面积上的漏风量(标准状态)不应大于500㎡*m/(㎡*h)。

七、耐火性能

篇8:防火门技术性能要求

1.0.1为指导结构用混凝土的设计,规范混凝土的生产与使用,保证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并在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中贯彻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本项技术标准。

1.0.2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建筑和一般构筑物以及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中承重结构构件的现浇混凝土和预制部件的混凝土,包括现场搅拌和预拌商品混凝土,但不包括其中的轻骨料混凝土、路面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蒸压混凝土、纤维混凝土以及其他用特殊骨料(特殊材质或粒径等)、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用途的混凝土。

1.0.3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由设计、材料和施工各方共同保证,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应由各方根据工程需要,尊重对方的专业知识,密切配合。

1.0.4工程的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的功能需要、使用环境级别、耐久性要求等,合理选择混凝土品种,同时规定相应的混凝土技术性能要求。

1.0.5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季节、环境、工法等,根据设计单位规定的混凝土性能要求,编制《混凝土技术要求》。

1.0.6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应满足使用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要求,荷载作用下的强度要求,施工条件下的工作性要求以及由用户提出的其他要求。

1.0.7混凝土的生产者应根据工程业主或工程设计方提出的书面文件《混凝土技术要求》和本规范的规定,提供合格的混凝土。

1.0.8本规范为《混凝土技术要求》的编制者规定文件的具体内容与编制方法,并规定结构混凝土技术性能的最低限度要求。但是,《混凝土技术条件》的编制者应该从工程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求出发,对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提出更高和更为详尽的要求。混凝土生产者可以根据其专业知识与用户协商确定。

建设部第81号令《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的条文释义中说,“标准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连,标准应当与科学技术同步,适时将科学技术(注:似应为‘科学技术的新内容’)纳入到标准中去。科学技术是提高标准制定质量的关键环节。反过来,如果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不到推行,就难以获取实践的检验,也不能验证其正确性,纳入到标准中也会不可靠。为此给出适当条件允许其发展,是建立标准与科学技术桥梁的重要机制。”如果对重大工程仍机械地使用标准中的最低要求,则应负有责任,正如英国标准中所述:“遵照英国标准不能除其法律责任”。

1.0.9本规范也为生产、检验、交付符合规定技术性能要求的混凝土规定了相应的要求。

1.0.10按《国家标准化法》的分类和规定,和所有技术标准或规范一样,本规范混凝土的技术性能要求应与其他相关国家和部门技术标准或规范中的其他相关规定一起,作为混凝土使用方和供应方协商选择、契约的内容。

《国家标准化法》将标准或规范分为三类: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技术标准。与建筑规范有关的法律由国家主席令颁布,例如国家主席第91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94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其他如《招标、投标法》、《合同法》、《标准化法》等等;与建筑有关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令或建设部令颁布,例如国务院第293号令《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部第68号令《工程建设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办法》、建设部第81号令《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等,又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强制性标准》或条文,等等。此二者本身就是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而技术标准或规范本身都不是法律,只有当收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中,才与合同一起具有法律效力。

1.0.11如有可靠的依据且通过专门的论证,并经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可局部更改或修正本规范中的规定。

1.0.12各地方宜结合当地的环境和原材料特点与传统经验,在本规范框架与规定的原则基础上,编制更适合当地条件的地方性标准。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混凝土的性能(performance of concrete)

以完成某种特定需求为品质水准的混凝土特性或性质(property)。

2.1.2《技术要求》(specification)

提交混凝土生产者有关混凝土技术性能或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技术文件,作为订货生产的依据。

2.1.3新拌混凝土(fresh concrete)

硬化前处于塑性状态的混凝土拌和物。

2.1.4硬化混凝土(hardened concrete)

处于固体状态的、具有一定强度的混凝土。

2.1.5现场搅拌混凝土(site-mixed concrete)

由使用者在建设工地自己生产的混凝土。

2.1.6预拌混凝土(商品混凝土)(ready-mixed concrete)

在建设工地之外集中生产,通过运输供应到工地现场使用的新拌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是由混凝土供应商提供的预拌混凝土。

2.1.7目标性能混凝土(designed concrete,or performance concrete)

混凝土使用者(工程的业主或其授权的承包商、设计方或施工方)根据结构性能和功能以及施工工艺要求提出的混凝土性能指标,混凝土生产者依据本规范和双方约定的其他合法标准负责选用混凝土的组成和组成材料,生产符合目标性能要求的混凝土。

2.1.8规定组成混凝土(prescribed concrete)

混凝土用户(工程的业主或其授权的承包商、设计方或施工方)依据本规范和双方约定的其他合法标准,提出规定的混凝土主要组成材料,由生产者负责提供符合使用者规定组成的混凝土。

2.1.9矿物掺和料(mineral additions,or supplementary cementing materials)

为改善混凝土某些性能或达到某些特殊性能而使用的矿物质细粉材料,主要指生产新拌混凝土过程中掺入的粉煤灰和硅灰等具有火山灰活性或磨细矿渣等具有潜在水硬性的矿物材料。在本规范中也计入水泥生产中作为混合材料加入混合水泥中的上述活性矿物材料。

2.1.10胶凝材料(cementitious material,or binder)

用于配制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与粉煤灰、磨细矿渣和硅灰等矿物掺和料的总称。矿物掺和料在混凝土中的用量,以其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重量比)表示。

2.1.11外加剂(admixtures)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添加的以水泥重量为基准的少量材料,用于改变新拌或硬化混凝土性能。

2.1.12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混凝土(concrete with high volume mineral additions)

本规范中所指的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混凝土为:在硅酸盐水泥中单掺粉煤灰时,粉煤灰的掺量不小于胶凝材料总量的30%(重量比);单掺磨细粒化高炉矿渣时,矿渣的掺量不小于胶凝材料总量的50%;双掺时,掺和料总量不小于胶凝材料总量的50%。需水量很大的矿物掺和料如硅灰、沸石岩粉等不适合于大掺量,可与其他矿物掺和料复合使用。

2.1.13水胶比(water to binder ratio)

混凝土中的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

为避免误解,现以胶凝材料用量取代传统的水泥用量,以水胶比取代传统的水灰比,作为混凝土配合比的参数,用以判断混凝土密实性或耐久性的一项宏观指标。

2.1.14浆骨比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中浆体体积和骨料体积的比值。

2.1.15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以耐久性为基本要求,满足工程指定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并适合于工业化生产与施工的匀质的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并不是一种有特定技术指标或特定用途的混凝土品种,在不同国家或部门中有不同的定义。本规范中所指的高性能混凝土是符合上述定义的混凝土。

2.1.16环境作用(environmental action)

能引起结构材料性能劣化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及其变化和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施加于混凝土结构上所产生的作用。

2.1.17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chlori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concrete)

表示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性的一个参数。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是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传输的行为。

2.1.18搅拌批量(batch)

间歇式搅拌机一次操作循环生产的或连续式搅拌机一定时间卸下的新拌混凝土量。

2.1.19交货(delivery)

混凝土生产者将新拌混凝土向用户移交的过程。

2.1.20试配(initial test,trail mix)

开始生产前按《混凝土技术要求》进行混凝土原材料与配合比优化的试验。

2.1.21一致性试验(identity test)

用于确认所选择的某几个搅拌批量或装载量是否来自合格总体的试验。

2.1.22合格性试验(compliance test)

为评价混凝土合格性而进行的试验。

2.1.23合格性评定(compliance assessment)

为确认产品满足规定要求而进行的评定。

2.2主要符号

2.2.1Ⅲ-C……

表示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category of environmen and exposure class)。前面的罗马字符代表不同的环境类别,如Ⅰ、Ⅲ、Ⅴ分别代表碳化引起钢筋锈蚀的一般环境、海水等氯化物引起钢筋锈蚀的近海和海洋等环境、化学腐蚀环境;后缀的大写英文字母有A、B、C、D、E和F六个等级,分别定性地表示环境作用的严重程度,严重性从A到F依次递增。

2.2.2 C3A

铝酸三钙(tricalcium aluminate)。硅酸盐水泥中的一种矿物成分,水化反应极快,水化热和收缩最大,易受硫酸盐腐蚀。

2.2.3 DRCM

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快速迁移(rapid chloride migration)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方法见附录5.1。

2.2.4 DNEL

通过检测饱盐混凝土试件电阻(电导率),并以此计算得到的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方法见附录5.1。

2.2.5 C

按照ACI C1202检测混凝土试件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氯离子快速迁移所通过的电量(库仑),方法见附录5.1。

2.2.6 c

氯离子浓度(chloride concentration in concrete)。用每立方米混凝土内所含的氯离子质量与胶凝材料质量的比值(%)表示,有时也用每立方米内所含的氯离子质量与混凝土质量的比值(%)表示,或用混凝土每立方米内所含的氯离子质量(kg/m3)表示,方法见附录5.2。。

2.2.7 w/b

水胶比。胶凝材料总量与拌和水的质量比

2.2.8αf

粉煤灰掺量。混凝土原材料中的粉煤灰质量占胶凝材料总量的比值。

2.2.9αs

矿渣掺量。混凝土原材料中的磨细矿渣重量占胶凝材料总重的比值。

3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环境级别与耐久性要求

3.1使用环境级别

3.1.1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环境应按环境类别(表3.1.1-1)与作用程度划分级别(表3.1.1-2),并按本章的规定选用限定范围内的混凝土原材料品种与用量,满足相应的耐久性质量要求。

注:一般环境无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物质作用。

注:本表适用于配筋混凝土结构,不适用于无埋入钢材的素混凝土结构。

本条将环境作用按其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影响程度定性地划分成6个等级,用大写英文字母A-F表示。一般环境的作用等级从轻微到中度(I-A、I-B、I-C),其他环境的作用程度则为中度到极端严重。但应注意,对于不同环境类别中相同的等级(如I-C、II-C、III-C),由于腐蚀机理不同,在结构耐久性设计的要求或做法上也会有所差异。

与各个环境作用等级相对应的具体环境条件,见3.1.2条。

本条根据混凝土材料的劣化机理,对环境作用进行了分类,即一般环境、冻融环境、海洋氯化物环境、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和化学腐蚀环境,环境分类用大写罗马字母I-V表示。

一般环境(I类)是指仅有正常的大气(二氧化碳、氧气等)和温、湿度(水分)作用,不存在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物质的影响。一般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主要是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混凝土呈高度碱性,钢筋在高度碱性环境中会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使钢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混凝土内部,会与混凝土内的碱性水化产物发生化学作用(碳化)并降低混凝土的碱度。碳化虽可增加混凝土密实性,但当碳化缓慢地发展到钢筋表面附近时,会使钢筋表面失去稳定性(脱钝),于是在氧气与水分的作用下引起锈蚀。各种混凝土结构都会受到大气和温湿度作用,所以在耐久性设计中都应予以考虑。

冻融环境(II类)主要引起混凝土的冻蚀。当混凝土表面接触环境中的水分时,在冻融循环的作用下可使表层混凝土内部孔隙水的饱和程度不断增加;孔隙水冰冻时体积膨胀以及孔隙水结晶引起的孔隙间液态水的流动,就会使饱水的混凝土发生内部或表层的冻蚀和损伤。如果水中含有盐分,会加重损伤程度。所以冰冻地区与雨、水接触的露天混凝土构件应按冻融环境考虑。反复冻融造成混凝土保护层损伤还会间接促使钢筋锈蚀。

海洋、除冰盐等氯化物环境(III和IV类)中的氯离子可从混凝土表面迁移到混凝土内部。当侵入到钢筋表面的氯离子浓度积累到一定浓度(临界浓度)后,也能破坏钢筋的稳定性并引发锈蚀。氯离子引起的钢筋锈蚀要比一般环境下单纯的碳化锈蚀严重得多,是耐久性设计的重点问题。

化学腐蚀环境(V类)对混凝土的腐蚀主要是土、水中的硫酸盐、酸等化学物质和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与混凝土发生化学作用的结果,但也有盐结晶那样的物理作用所引起的破坏。

3.1.2与不同环境级别相应的环境条件如表3.1.2-1至3.1.2-6所示。

注:1.环境条件指与混凝土表面接触的局部环境。2.常年干燥的低湿度室内环境指室内相对湿度长期处于60%以下,中、高湿度环境指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60%。深圳的室内环境一般应按I-B考虑。

注:1.冻融环境按当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划分为微冻地区、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其平均气温分别为:-3℃~2.5℃、-8℃~-3℃和-8℃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地区的结构可不考虑冻融作用。2.高度饱水指冰冻前长期或频繁接触水或湿润土体,混凝土内高度水饱和;中度饱和指冰冻前偶受雨水或潮湿,混凝土内饱水程度不高。3.有盐或无盐指冻结的水中是否含盐,如海水中的氯盐,除冰盐或其他盐类。海水或含盐雪水出现冰冻(盐冻)的可能性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查确定。

注:1.近海或海洋环境中的水下区、潮汐区、浪溅区和大气区的划分,可参考《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规范》JTJ275-2000的规定。近海或海洋环境的土中区,指海底以下或近海的陆区地下,其地下水中的盐类成分与海水相近。2.海水激流中的构件宜按提高一个作用等级设计。3.对轻度盐雾区与重度盐雾区界限的划分,宜根据当地既有工程调查的情况确定,表中的数值只供参考。对于靠近海岸的陆上建筑物,盐雾对室外混凝土构件的腐蚀作用尚与风向和地貌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密集的建筑群,除直接面海的建筑物外,处于后面的建筑物一般较少受到明显的腐蚀。4.炎热地区指年平均温度高于20℃的地区。

注:1.水中氯离子浓度(mg/L)的高低划分为:较低100-500;较高500~5000;高>5000;土中氯离子浓度(mg/kg)的高低划分为:150~750;750~7500;>7500。2.除冰盐环境的作用等级与不同地区冬季喷洒除冰盐的用量和频度有关,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

注:1.表中与环境作用等级相应的硫酸根浓度如无干湿交替(长期浸没于地表或地下水中),可按表中的等级降低一个等级进行设计,但不低于V-C。2.当混凝土构件处于弱透水土体中时,土中硫酸根离子、水中镁离子、水中二氧化碳及水的p H值的作用等级可按表中相应的等级降低一级取用,但不能低于V-C。3.含有较高浓度氯盐的咸水中可不单独考虑硫酸盐的腐蚀作用。4.高水压下可加重硫酸盐的化学腐蚀,应提高相应的环境作用等级。5.污水管道、厩舍、化粪池等接触硫化氢气体或其他腐蚀性液体的构件,一般可按环境作用等级Ⅴ-E考虑,作用程度较轻的可按Ⅴ-D考虑。

3.2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与最大水胶比

3.2.1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与最大水胶比如表3.2.1所示。

注:1.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最低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2.冻融环境作用等级为II-D和II-E的混凝土应采用引气工艺。3.如能加大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大截面受压墩、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可以低于表中规定的数值,但不应低于3.2.2条规定的素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4.带下标a的为引气混凝土。

表3.2.1中最低强度等级和最大水胶比必须同时满足。

3.2.2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在冻融环境和化学腐蚀环境下可以根据表3.2.1的规定取用;对于一般环境可按I-A作用等级取用(永久处于水土中的构件除外);对于氯化物环境可按III-C或IV-C作用等级取用。

素混凝土结构不存在钢筋锈蚀问题,所以在一般环境和氯化物环境中可按较低的环境作用等级取用混凝土所需的最低强度。由于一般环境下的温湿度变化也会引起混凝土风化、损伤,所以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需有最低的保证。同样,氯离子对混凝土材料也有腐蚀作用,氯化物环境下素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5(50年)和C40(100年)。

3.2.3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宜控制在表3.2.3规定的范围内

注:1、表中数据适用于最大骨料粒径为20mm的情况,骨料粒径较大时,宜适当降低胶凝材料用量,骨料粒径较小时可适当增加。2、对于强度等级达到C60的泵送混凝土,每m3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大用量可增大至530kg/m3。

表3.2.3的规定给出的是最大的范围,是最低要求。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和最大胶凝材料用量都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胶凝材料过小时会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可泵性和增大硬化后的渗透性,过大时会影响硬化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3.3混凝土中氯离子与碱含量的限制

3.3.1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最大含量(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氯离子与胶凝材料的重量比表示)应不超过表3.3.1的规定。

注:对重要桥梁等基础设施,各种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均不超过0.08%。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可对所有原材料的氯离子含量进行实测,然后加在一起确定;也可以从新拌混凝土和硬化混凝土中取样化验求得。氯离子能与混凝土胶凝材料中的某些成分结合,所以从混凝土中取样测得的水溶氯离子量要低于测自原材料中的数值。为偏于安全,对重要工程也可用酸溶值按上表中的限制控制。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的测试方法见附录D。

3.3.2混凝土配制中不得使用含有氯化物的外加剂

3.3.3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含碱量(水溶碱,等效Na2O当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1)对于骨料无活性且处于干燥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构件,含碱量不应超过3.5kg/m3;对于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物,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宜超过3kg/m3。

对于骨料无活性且处于干燥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构件控制混凝土中含碱量是因为碱对水泥的水化和开裂敏感性有影响

(2)对于骨料有活性且处于潮湿环境(相对湿度≥75%)条件下的混凝土构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含碱量并掺用矿物掺和料。

矿物掺和料带入混凝土中的碱可按水溶性碱的含量计入,当无检测条件时,对粉煤灰,可取粉煤灰中总碱量的1/6,对磨细矿渣可取1/2。

对于使用有潜在活性的骨料并常年处于潮湿环境条件的混凝土构件,可参考加拿大标准CSA C23.2-27A针对不同使用年限构件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硅酸盐水泥的最大含碱量、矿物掺和料的最低用量、以及粉煤灰掺和料中的Ca O最大含量。

3.4混凝土胶凝材料组成的限定范围

3.4.1混凝土胶凝材料中的矿物掺和料用量占胶凝材料总量的比值应满足表3.4.1的规定。

混凝土的胶凝材料除水泥中的硅酸盐水泥外,还包括水泥中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混合材料(如粉煤灰、火山灰、矿渣、沸石岩等)以及配制混凝土时掺入的具有胶凝作用的矿物掺和料(粉煤灰、磨细矿渣、硅灰等)。本节中所指的矿物掺和料用量,包括水泥生产时加入的混合材料和配制混凝土时外加的矿物掺和料。

注:1.表中水泥符号:PI—硅酸盐水泥,PII—掺混合材料≯5%的硅酸盐水泥,PO—掺混合材料6~1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SP—矿渣硅酸盐水泥,FP—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P—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CP—复合硅酸盐水泥,SR—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HSR—高抗硫酸盐水泥。2.矿物掺和料指配制混凝土时加入的具有胶凝作用的矿物掺和料(粉煤灰、磨细矿渣、硅灰等)与水泥生产时加入的具有胶凝作用的混合材料。3.室内干燥是指室内相对湿度常年小于50%4.表中公式内的和分别表示粉煤灰和矿渣占胶凝材料总量的比值。当使用PI以外的掺有混合材料的硅酸盐类水泥时,矿物掺和料中应计入水泥生产中已掺入的混合料。在没有确切水泥组分的数据时,PO可按已掺入20%的混合材料估算,其他类型混合水泥在没有确切组分数据的情况下不宜使用。

表3.4.1用算式表示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的限定用量范围。例如在干湿交替的一般环境中,如混凝土的水胶比为0.50,有表示单掺粉煤灰的用量不能超过胶凝材料总重的20%(此时的αs=0,得αf≤0.2),单掺磨细矿渣的用量不能超过胶凝材料总重的30%。双掺粉煤灰和磨细矿渣,如粉煤灰掺量为10%,则从上式可得矿渣掺量需小于15%。

3.4.2表3.4.1中未列入的其他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水泥,如适用于非高温地区的硫铝酸盐水泥和铁铝酸盐水泥也可考虑使用。其他的矿物掺和料如烧高岭土粉、磷渣粉、沸石岩粉等按复合水泥用矿物掺和料的国家标准经试配后也可选用。

3.4.3用作矿物掺和料的粉煤灰应选用Ca O含量≯10%的低钙灰,其中游离Ca O含量应≯1%。当使用高钙灰时,必须有足够量的实验数据。

3.4.4用于氯盐环境(III-D,III-E,III-F)混凝土的矿物掺和料中,如果有硅灰资源,宜加入少量(占胶凝材料总重的3%~5%)的硅灰。氯盐环境下不宜使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4.5硫酸盐化学腐蚀环境下,当环境作用等级为Ⅴ-C和Ⅴ-D时,水泥中的C3A含量应分别低于8%和5%。如混凝土中使用较大掺量的矿物掺和料,水泥中的C3A含量可分别不大于10%和8%。

当环境作用等级为Ⅴ-E时,水泥中的C3A含量应低于5%,混凝土中应同时掺用矿物掺和料。硫酸盐环境下使用硅酸盐类的抗硫酸盐水泥或高抗硫酸盐水泥时,也宜掺用矿物掺和料。当环境作用等级在Ⅴ-E以上时,需根据当地的大气环境和地下水变动条件,进行专门实验研究和论证后确定水泥的种类和掺和料用量,且不能使用高钙粉煤灰。

在含有硫酸盐化学腐蚀性介质和寒冷环境下,或虽环境中无硫酸盐介质,但常接触水的寒冷环境下,水泥和矿物掺和料中不得加入石灰石粉。

3.4.6对可能产生碱-骨料反应的混凝土,宜采用大掺量矿物掺和料,单掺磨细矿渣的用量(占胶凝材料总重)不小于50%,单掺粉煤灰不小于40%,单掺火山灰质材料不小于30%,并应尽量降低水泥和矿物掺和料中的含碱量和粉煤灰中的Ca O含量。

3.5混凝土骨料的最大粒径限制与质量要求

3.5.1混凝土骨料的最大粒径应满足表3.5.1的规定。

3.5.2为保证混凝土密实性和体积稳定性,应充分重视控制骨料的级配和粒形,并采用单粒级石子两级配或三级配投料。粗骨料中的针、片状含量应不大于7%,压碎指标不大于10%。

mm

注:1.表中的保护层厚度指构件最外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3.5.3混凝土结构施工应注意防止当地使用海砂或混凝土用砂在开采、运输、堆放和生产过程中遭受海水污染和混用海砂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

重要工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得使用海砂配制。一般工程由于取材条件限制不得不使用海砂时,除应严格控制混凝土中的氯离子量不超过表3.3.1规定的限值外,混凝土的水胶比应低于0.45,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并应适当加大构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或掺入化学阻锈剂。

4《混凝土技术要求》的编制

4.1一般规定

4.1.1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混凝土的使用者应向混凝土生产者(供应商)提交所需混凝土技术要求的书面文件。交与混凝土生产者的《混凝土技术要求》,一般应由工程业主(或能代表业主的代建承包商)指定的设计方负责,会同混凝土的使用人(工程施工方)共同编制,并邀请混凝土供应商共同讨论,以保证生产者提供的混凝土满足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4.1.2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应包含与混凝土性能有关的所有要求,除了与强度、耐久性有关的性能要求外,还应包括与混凝土施工各个环节以及与建筑饰面所需性能有关的要求。

4.1.3一般情况下,使用者应在《混凝土技术要求》中规定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并由混凝土生产者依据本规范和其他合法标准负责选用混凝土的组成和组成材料,生产符合规定性能要求的混凝土,并对混凝土的性能承担责任。

4.1.4特殊情况下,当工程的业主或其代表依据本规范和其他合法标准,可在《混凝土技术要求》中规定混凝土的具体组成材料与配比,并由生产者负责提供符合规定组成的混凝土。此时的混凝土生产者不对混凝土的性能承担责任。规定组成的混凝土时,其技术性能应由提出《混凝土技术要求》的一方负责。

4.1.5《混凝土技术条件》的编制者在规定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时应考虑:

结构所受的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

结构物的尺寸(与温升和散热过程有关);

混凝土施工时的现场环境与气候条件;

养护方法及养护期;

构件混凝土表面的最终加工(如抹面)要求;

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截面最小宽度、钢筋最小间距等有关);

粗骨料矿物成分的特殊要求(与冻融环境、硫酸盐环境有关)。

4.2《混凝土技术要求》的主要内容

4.2.1对于目标性能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技术要求》中应包括的基本内容有: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类别与作用等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最大水胶比;

混凝土的最大浆骨比

用水量和工作性;

骨料最大公称粒径;

氯离子含量与碱含量限值;

新拌混凝土入模温度限值。

此外,在《混凝土技术要求》中应提出生产者提供的混凝土须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混凝土性能最低要求与合格性评定要求,或者规定更高的具体要求。

4.2.2对于目标性能的混凝土,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可在《混凝土技术要求》中规定其他技术要求,如:

混凝土绝热温升或胶凝材料水化放热过程

特殊的骨料类型(如果需要)

混凝土抗渗性、氯离子扩散系数等耐久性参数

混凝土强度发展

混凝土含气量范围

缓凝要求(如果需要)

混凝土耐磨性(如果需要);

混凝土劈拉或弯拉强度;

混凝土变形模量。

4.2.3对于目标性能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技术要求》中不能有任何指定品牌的混凝土添加材料。

5混凝土及其组成材料的性能要求

5.1一般规定

5.1.1混凝土除强度及拌和物和易性必须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外,尚应根据建筑物所处环境条件,具备设计或本规范所规定的抗渗性、耐蚀性、体积稳定性等耐久性能。

5.1.2配制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应选用优质水泥、级配良好的优质骨料,同时掺加优质掺和料和与具有相容性的水泥和高效减水剂。

5.1.3所要求的混凝土除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关于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生产及施工的有关规定。

需注意原材料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只是产品标准,主要用于控制原材料的匀质性和无毒无害性,质检合格出厂的产品未必能符合混凝土工程的需要,在选购时必须根据工程需要契约质量要求,尤其要杜绝未经质检合格的产品。

5.2水泥

5.2.1配制有耐久性要求混凝土的硅酸盐类水泥一般应选用品质稳定、低需水量的、水化热尽量低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宜不低于42.5。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宜与矿物掺和料一起使用。对于严重环境作用(D级或D级以上)下的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与大掺量矿物掺和料一起配制或采用专用水泥。对大体积等易开裂的混凝土结构,不宜选用早强水泥配制混凝土。

5.2.2所选用的水泥应满足现行有关水泥标准的最低要求。此外,水泥还应满足表5.2-1的规定。

碱含量的低限是减水剂和水泥相容性的要求

5.2.3水泥应按不同的品种,强度等级按批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内。如因存储不当引起质量明显下降时,应在使用前对其质量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的结果使用。

5.2.4购买水泥时,需在购销合同中有用户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和用户的承诺,并要求提供产品说明作为合同附件,产品说明中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为: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熟料矿物组成,掺和料品种和比例,水泥比表面积或80μm筛的筛余量,水泥化学成分(烧失量、SO3含量、以Na2O当量计的碱含量、氯离子含量),石膏品种,标准稠度用水量,实测强度及检测期间标准差,水化热,水泥储存有效期(强度下降不低于10%的时间期限)。

5.3矿物掺和料

5.3.1矿物掺和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矿物掺和料的品种宜为低钙、低烧失量的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或硅灰。掺量应根据工程特性及其所处环境通过试验确定。不同环境下对矿渣和粉煤灰和矿渣掺量见第3.3节表3.3.1。

5.3.2用于钢筋混凝土的粉煤灰质量要求见表5.3-1。

*冻融环境下用于引气混凝土的粉煤灰掺和料烧失量不宜大于1.5%。

5.3.3用于钢筋混凝土的矿渣粉质量要求见表5.3-2。对于有降低混凝土温升及提高抗裂性要求的,矿渣粉比表面积不宜大于400m2/kg。

5.3.4用于混凝土中硅灰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5.3-3的规定。

5.4外加剂

5.4.1外加剂包括普通减水剂、各种高效减水剂、引气剂、膨胀剂等为改善混凝土性质的添加剂。

5.4.2减水剂应按不同强度等级和不同拌和物流动性要求的混凝土选用,其中高效减水剂应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收缩比小的、质量稳定的产品。有特殊要求的如引气型、缓凝型、早强型等的产品质量要求应根据工程需要选择。,并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要求。

5.4.2外加剂的匀质性指标及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指标尚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

5.5细骨料

5.5.1细骨料应选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级配合格、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不大于2%)、空隙率小、洁净的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使用山砂时须经过专门论证,保证混凝土浆骨比不超过限制;不得使用海砂。

5.5.2当对骨料的碱活性有怀疑时,应对细骨料的碱活性采用砂浆棒法进行检验,且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10%,否则应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5.5.3当采用以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或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时,人工砂及混合砂的压碎指标值应小于25%;经亚甲蓝试验判定后,人工砂及混合砂的石粉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5.6粗骨料

5.6.1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格、粒形良好、(针片状颗粒少)、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空隙率小、不含活性二氧化硅或其他活性成分)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粗骨料质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石子吸水率一般应小于2%,用于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下的混凝土应小于1%。

5.6.2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结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在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不宜超过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1/2),见表3.5.1。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配制强度等级C50及以上混凝土时,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5mm(泵送混凝土用的粗骨料最大粒径应不大于输送管内径的1/3)。

5.6.3粗骨料应具有良好级配,使用时应购进单粒级石子优化级配后分级投料。优化级配的石子松堆空隙率应不大于42%。

5.6.4当所用混凝土坍落度低于100mm时,施工过程中碎石或碎卵石的强度可用压碎指标值进行控制,并应符合表5.6-1的规定。使用低流动性的塑性或低塑性混凝土时,岩石抗压强度宜大于混凝土目标强度的1.2倍,或碎石压碎指标不大于10%;当用泵送混凝土时,对普通石子可不要求强度,但应按相关标准控制软弱颗粒含量。

5.6.5粗骨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的规定,用于泵送混凝土时,针、片状颗粒宜不大于7%。对低坍落度的塑性混凝土,可不大于10%。

5.6.6当对骨料的碱活性有怀疑或使用新产地的骨料时,粗骨料的碱活性应首先采用岩相法检验骨料碱活性。若粗骨料含有潜在碱—硅酸反应活性组分,其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0.10%,否则应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当水泥中含碱量过大时,工程中不得使用具有潜在碱—碳酸盐反应活性的骨料。

5.6.7配筋混凝土中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表5.6-1的要求

mm

注:1.表中的保护层厚度指构件最外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5.7拌和水

5.7.1拌和用水宜采用可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来源的水时,水的品质应符合)现行有关的规定。

5.7.2拌和用水不得采用海水。当混凝土处于氯盐环境时,拌和水中氯离子含量应不大于200mg/L。对于使用钢丝或经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拌和水中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350mg/L。

5.7.3养护用水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其他项目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养护用水不得采用海水。

6混凝土的配合比

6.1混凝土配合比选择的原则

6.1.1按具体工程提供的《混凝土技术要求》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

6.1.2注重骨料级配和粒形,按最大松散堆积密度级配骨料。

6.1.3按最小浆骨比(即最小用水量或胶凝材料总量)原则,尽量减小浆骨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最小胶凝材料总量的原则确定浆骨(体积)比,按选定的浆骨比得到1m3混凝土拌和物浆体体积和骨料体积。

6.1.4按施工性要求选择砂石比,按《混凝土技术要求》中的混凝土目标性能确定矿物掺和料掺量和水胶比。

6.1.5分别按绝对体积法用浆体体积计算胶凝材料总量和用水量;用骨料体积计算砂、石用量。调整水胶比时,保持浆体体积不变。并均按干燥材料的表观密度计算体积。

6.1.6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用高效减水剂掺量调整拌和物和易施工性。

6.2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的选择

6.2.1水胶比

可先按无掺和料的普通混凝土强度-水灰比关系选择一个基准水灰比,掺入粉煤灰后再按等浆骨比调整水胶比。或者根据《混凝土技术要求》以最大水胶比作为初选水胶比,再依次减小0.05~0.1百分点取3~5个水胶比试配,得出水胶比和强度的直线关系找出合适的水胶比,进行再次试配。一般,有耐久性要求的中等强度等级混凝土,掺用粉煤灰超过30%时,水胶比宜不超过0.44。

6.2.2浆骨比

对于泵送混凝土,可按下表选择,或按本规范第3.2节表3.2.3对胶凝材料的限定范围,由试配拌和物工作性确定。

6.2.3砂石比

通常在配合比中的砂石比,以一定浆骨比(或骨料总量)下的砂率表示。一般,泵送混凝土砂率不宜小于36%,并不宜大于45%。

6.2.4矿物掺和料掺量

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视工程性质、环境和施工条件而选择。对于完全处于地下和水下的工程,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如基础底板、咬合桩或连续浇注的地下连续墙、海水中的桥梁桩基、海底隧道底板或有表面处理的侧墙以及常年处于干燥环境(相对湿度40%以下)的构件等,矿物掺和料可以用到最大限量;长年处在相对湿度为50%左右、无化学腐蚀和冻融循环一般环境中的构件,对构件断面小、保护层厚度小、水胶比较大(如大于0.5)、强度等级较低的构件,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20%,矿渣掺量不宜大于30%。掺量选择见本规范第3.4节表3.4.1。如果采取延长湿养护时间或其他增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密实度措施,则可超过以上限制。

7新拌混凝土

7.1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及允许其波动的范围

7.1.1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应以坍落度或坍落扩展度表示。坍落度适用于塑性和流态混凝土拌和物,坍落扩展度适用于流态混凝土拌和物。其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7.1.2新拌混凝土坍落度的波动不宜使用±允差,而应采取范围表示。例如对塑性混凝土表示为70~90mm;对高流态混凝土表示为180~200mm等。坍落度损失允许值可视工程需要,在《混凝土技术要求》中予以规定。

7.1.3测定混凝土的工作性,应在混凝土施工时进行;对于商品混凝土,应在工地交货时进行。

7.2含气量

7.2.1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按气压法测定,具体方法参照《水工混凝土试验规范》(DL/T5150-2001)

7.2.2在实验室测定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时,不论其坍落度大小,测试前均应在标准振动台上振动,时间不少于15~30s(坍落度大的取低值)。对于现场泵送和高频振捣的混凝土,应检测泵送和振捣过程所造成的含气量损失,以判断所用引气剂品种的适用性。

7.3混凝土温度夏季施工时,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不得超过30?C或满足设计要求。

7.4泌水

拌和物不得在浇筑过程中出现泌水。浇筑后一小时最大泌水量不得超过净拌和水的0.5%;在停止泌水前,最大总泌水量不得超过净拌和水的1.5%;对于平板式构件,终凝前应不停止泌水以控制塑性收缩。

7.5凝结时间

终凝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0个小时或根据设计要求控制。

8硬化混凝土

8.1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以150mm边长立方体试件的28d抗压强度作为标准值(N/mm2),使用不同尺寸试件时按现行有关规范选取换算系数。

8.2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

8.2.1混凝土强度的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J81-2002)的规定进行。

8.2.2混凝土强度,除应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规定分批进行合格评定外,还应对一个统计周期内相同等级和龄期的混凝土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计算强度均值(mfcu)、标准差(σ)及强度保证率(P),确认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统计数据应不少于30组。标准差和保证率应满足表8.2-1的要求。

8.3混凝土耐久性指标及其检测

8.3.1根据工程特点选择有关混凝土耐久性的实验室指标,在混凝土试配时作为优选原材料和配合比的依据,但进行比较时必须采用相同实验方法。

8.3.2对于D级上的氯化物环境中的重要混凝土工程(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作为混凝土耐久性质量的控制标准,宜在设计中对不同构件(环境、部位、保护层厚度)提出指定龄期混凝土抵抗氯离子侵入的控制指标,用RCM法检测,氯离子扩散系数DRCM值可控制在≯5×10-12m2/s;用于混凝土材料的优选时,也可用NEL法检测,氯离子扩散系数DNEL值可控制在≯3×10-12m2/s;当用库伦电量法检测时,可控制电通量不大于1000库伦。但不作为设计使用寿命计算的依据。对钢管混凝土或沉箱、护套等中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值可放宽,或放宽检测龄期。

9混凝土的生产

9.1原材料管理

9.1.1混凝土各类原材料进厂(场)后,应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验。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方可验收入库及使用。

9.1.2不同混凝土原材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和明确的标识,标明材料名称、品种、产地、生产日期或进厂(场)日期。将不同品种、规格的集料分别贮存,避免混杂或污染;为控制好温度和雨水的影响,应有遮盖。

9.1.3水泥及掺和料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及强度等级分别入库贮存,同时应防止水泥及掺和料受潮及污染;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水泥及掺和料的入机温度。

9.1.4混凝土用粗骨料应按要求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骨料堆场应事先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并加遮阳与房雨林的顶棚。

9.1.5应采取措施保持砂石骨料具有稳定的含水率,严格按检测频率检测骨料含水率;同时搅拌设备应安装砂石含水率自动测定仪及配合比自动换算软件系统,以保持实际生产混凝土的用水量及水胶比与配合比保持一致。

9.2混凝土拌制

9.2.1混凝土的拌制应使用强制式搅拌机,并宜在集中生产的预拌混凝土工厂内进行。

9.2.2拌制混凝土时,必须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配合比和指定的材料进行配料,不得随意更改。

9.2.3混凝土的各组成材料均应按重量计,各组成材料按重量计的计量偏差不得超过表9.2.1的规定值。

%

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和偏差。该项指标仅适用于采用微机控制的搅拌站。

9.2.4各组成材料的计量器具应经计量部门标定合格,并保持灵敏、可靠的良好工作状态。开机拌制混凝土前还应进行认真检查,性能正常方可开盘。

9.2.5拌制混凝土期间,宜采取措施保持砂石骨料具有稳定的含水率,同时搅拌设备应安装砂石含水率自动测定仪及配合比自动换算软件系统,以保持实际生产混凝土的用水量及水胶比与配合比保持一致。

9.2.6因砂石含水率在垂直方向上是变化的,每一工作班内应测定砂石含水率至少1次,并与砂石含水率自动测定仪测出的结果相比较,两者出现较大差别时,应对含水率测定仪进行调校,正常时方可持续生产。测定砂含水率以饱和面干计。

9.2.7减水剂宜稀释至合适的浓度后进行生产,生产期间应经常搅拌减水剂溶液,使溶液浓度保持一致,防止沉淀。

9.2.8在每次搅拌机开拌之初,应密切监视与检测初始的前几车拌和物的和易性。如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分析情况并处理,直至拌和物的和易性符合要求,方可持续生产。

9.2.9开拌之初的前几车混凝土必须对混凝土的出机坍落度、流动度及坍落度损失进行实测。

9.2.10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应在工厂内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1)检查拌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用量、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

(2)检测混凝土坍落度、坍落流动度、坍落度损失、拌和物密度及均质性等;

(3)随时检查混凝土的搅拌时间;

(4)取样制作试件检验混凝土的强度,当有防水抗渗要求时应同时制作检测抗渗性和氯离子扩散系数的试件;

(5)每个试样应随机地从一盘或一运输车中抽取,取样数量应满足混凝土预定质量检验项目需用量的1.5倍,且不宜少于0.02m3;

(6)混凝土强度检验的试样,其取样频率应满足:每100盘同配合比、同生产线、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小于一次;每一工作班不足100盘时,取样也不得少于一次;

(7)混凝土抗渗试验试样的取样频率应满足:同强度等级、同生产线、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50m3至少一组,每一工作班生产不足250m3时,取样也不得少于一次。

9.2.11混凝土的出机坍落度和坍落流动度应按1小时坍落度损失小于10%考虑,拌和物不得离析、泌水。

9.2.12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作班应按规定对每个配合比生产的混凝土在搅拌地点进行出厂前的坍落度及流动度试验至少3次,(当生产量少于3车时,每车均做),坍落度损失及拌和物密度试验至少1次,混凝土均匀性试验1次。但当相同配合比混凝土由同一生产线连续生产时,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损失、密度及均匀性试验可改为一个生产周期一次。

9.2.13每车混凝土必须经搅拌站质检员观测确认后方可出厂。

10混凝土运送、交货和验收

10.1新拌混凝土的运送

10.1.1运送混凝土的运输罐车须机况良好,搅拌罐应不漏浆,叶片完整,接料前罐体内壁应湿润,但罐内不得有积水。

10.1.2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时,每车都应进行混凝土坍落度及稳定性测试。当坍落度在规定浇筑时坍落度的范围内且无离析及严重泌水现象时,方允许浇筑;若混凝土坍落度太大或有离析现象时,应就地废弃。

10.1.3严禁在混凝土运输过程或施工现场往运输车筒体内加水。如在现场发现混凝土流动性不足,经专业人员同意和指导,可向罐车内添加适量同种减水剂,并按减水剂所带入的水添加相应的胶凝材料以保持水胶比不变,快速搅拌1分钟后再出料。

10.2新拌混凝土的交货

10.2.1质保资料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在供应混凝土前或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供如下质保资料: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原材料试验报告或出厂质量证明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及试配结果报告;检测结果;混凝土出厂检查结果;设计所要求的混凝土耐久性指标和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混混凝土均匀性及其它商定检验的结果。

10.2.2交货单

每批混凝土运送到工地时都应有交货单,交货单应包括下列详细资料:

□商品混凝土厂的名称和地点

□交货单的序列号

□拌和的日期和时间,即水泥与水最初接触的时间

□运输车辆的车牌号或运输工具的标识

□采购方名称

□现场名称和地点

□发车时间、到达时间

□卸货的始末时间、运距

□所采用的技术标准的详细资料或引用文件

□混凝土设计配合比和允许的坍落度

□该车次的混凝土供应方量(m3)、累计至该车次的混凝土供应总量(m3)、订货数量(m3)

□供需双方确认手续

10.2.3对于目标性能混凝土,交货单还应包含以下详细资料:

□强度等级

□适用于暴露环境作用的等级

□氯盐含量等级

□工作性等级或目标值

□规定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和组成的限制范围

□规定要求的特殊性能

□骨料最大公称粒径

□对于轻质或重质混凝土的容重等级或目标容重

10.2.4对于规定组成混凝土,交货单还应包含以下详细资料:

□混凝土详细组成,如水泥、矿物掺和料用量,以及外加剂等

□水胶比,工作性等级或目标值

□骨料最大公称粒径等

10.3新拌混凝土的验收

10.3.1需方在供应交货时,应指定专人及时对供方所供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数量进行确认,并在供方提供的交货单上签字。

10.3.2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根据要求进行相关的检测:温度、坍落度、流动性、稳定性等的检测,满足要求才能用于浇注。

10.3.3混凝土到达现场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入模。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120min。

10.3.4混凝土送到工地后,由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质检员、施工单位代表及监理方指定的取样见证人在合同商定的地点进行交货检验,交货检验按下列规定进行:

(1)检验项目包括: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坍落度、坍落流动度)、稳定性(离析、泌水);取样制作混凝土试件,测试强度和其它设计要求的有关耐久性指标;

(2)混凝土试样的采取应在混凝土送到交货地点后20min内完成,所有检查试件的制作应在40min内完成;

(3)每个试样应随机地从一车中抽取,混凝土试样应在卸料过程中卸料量的?至?之间采取;

(4)每个试样量应满足混凝土质量检验项目所需量的1.5倍,且不宜少于0.02 m3;

(5)强度试样的取样频次应符合:每100m3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一个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m3时,取样也不得少于一次。但当该配合比连续供应量大于1000m3时,可按200m3混凝土取样一次;

(6)抗渗试验用试样的取样频次:每500m3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并制作试件2组,其中一组标准养护,一组现场同位置养护,每一工作班拌制混凝土不足500m3,时,也应制作两组试件;必要时应在构件内预埋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跟踪养护;

(7)除强度指标和拌和物工作性外,混凝土的其它性能应满足合同中规定的其他设计要求。抗硫酸盐侵蚀性的试验试样、扩散系数试验的试样以同配合比每2000m2混凝土取样一次。

10.3.5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建议无立即承载要求的构件按60d或90d龄期验收。为了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在不掺加缓凝剂的情况下,控制混凝土12h抗压强度为≯6~8MPa或24h抗压强度≯10~12MPa。

10.4混凝土的合格性控制

10.4.1生产性试拌:对拟采用的设计配合比在拟采用的生产线上进行试生产,并连续生产三天,按设计要求的项目检测:例如坍落度、流动性、泌水性、凝结时间、温度、抗压强度、氯化物渗透性和吸水性等;试验和试拌应至少在实际工程浇注混凝土之前35天或其它规定的时间完成。

10.4.2工程试浇

采用认可的配合比和拟采用的设备进行模拟性浇筑,用于配制、搅拌、运输和振捣混凝土的机具应在各方面都与实际工程中采用的一样;配筋及采用的模板也应与正式用于工程的相同;要确认能够取得满意的密实度和表面光洁度。浇筑后的混凝土采用与工程中拟采用的相同方式进行养护,监测所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记录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其中最大温差应。

10.4.3混凝土配合比的确认

生产性试拌和工程试浇试验都满足规定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将被确认为混凝土的配合比。

10.4.4在试拌和试浇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均匀性、氯离子含量进行检测并控制,使之满足规定的要求。

11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11.1混凝土用模板建议在夏季采用钢模板;冬季可采用木模板或有保温措施的钢模板,对竹胶模板,应当有刚度的要求和验收。

11.2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和预埋件必须进行检查并符合设计要求,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予堵严,对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得积水;对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渍等应清理干净。

11.3大跨度梁或板支模板时要根据模板刚度考虑中央部分的起拱。

11.4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供应,应保持输送混凝土的泵能连续工作,但供应速度不宜超过混凝土泵送速度。

(2)输送管线宜直,转弯宜缓,接头应严密;如管道向下倾斜,应防止混入空气而产生阻塞。

(3)泵送前应采用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内壁,墙、墩、柱等垂直构件载浇筑前也应用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铺垫,以防止“烂根”。

(4)在泵送过程中,受料斗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以防止吸入空气产生阻塞。

11.5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宜超过2m,当超过4m时应加串筒等辅助下料。在下料过程中,应控制两下料口间的距离不大于3m。侧墙混凝土施工中,每次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宜超过1m,每各层浇筑是下料口位置要交错。

11.6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控制在210min内。

11.7混凝土的振捣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振捣棒插捣时应垂直快插慢拔,不得在混凝土中停留,也不得将振捣棒横向拖动赶料。

(2)振捣时间不得大于10秒,不得使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

(3)插捣点的间距可比普通混凝土增加0.5~1倍,并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芯管、预埋件等。

(4)上一层拌和物振捣时,振捣棒要插入下一层三分之一。

11.8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合理分段分层进行,并交错变换下料口。

11.9当构件断面最小尺寸超过250mm时,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温度是控制裂缝的重要措施,气温≥25℃时,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比气温尽量地低;气温为25℃时,混凝土入模温度可与气温相当;气温低于25℃时,宜比气温高过10℃,随气温的降低,入模温度高于气温的差值可增加,但不宜超过25℃。为此,搅拌站需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施工单位应尽量缩短混凝土到达工地和入模的时间间隔。

11.10热天施工特别要注意降低水泥、骨料及水的温度。水泥进站后应当存放降温后再使用;骨料存放应遮阳,避免日晒;可采取制冷水、加冰屑等措施降低水温;制冷水、冰的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和用水的标准。

11.11冬季施工在最低气温不低于-12℃时,不必使用防冻剂,但须有保温蓄热措施,以利用混凝土自身热量。

11.12混凝土施工缝间距需有利于尽量减小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应力,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应与墙体高度相匹配;墙体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应视墙体厚度而定,以尽量减小对底边的正压力为原则。

12混凝土拆模及养护

12.1在低于25℃的日平均气温季节施工时,水平板状构件混凝土浇筑完毕收水后,用木杠刮平压实,立即严密覆盖。在混凝土初凝前后,掀开复盖物,用木抹子抹压搓平表面至少两遍。抹搓后立即严密覆盖,终凝后潮湿养护。底模拆除后,应保持湿润,避免上下表面有较大的湿度和温度差。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天。有掺和料的低强度等级或水胶比超过0.5时,湿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在炎热季节施工时,不宜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可换成在平板上空喷雾的方法降温、保湿。

12.2热天施工时,对于断面最小厚度超过30cm的墙、柱,可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表面浇(或喷淋)凉水降温,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需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浇筑面,并立即向模板和顶端塑料薄膜外表面持续浇(或喷淋)凉水以控制混凝土的温升。12h后,可松动模板,将浇(或喷淋)水位置从模板改到顶端,向模板内浇(或喷淋)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浇(或喷淋)水不得间断。

12.3混凝土湿养护结束后,混凝土表面还应采取一定防风措施。

12.4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中心温度,将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以内;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0℃。混凝土日平均降温速率不宜超过3℃/d。

12.5不能只根据强度拆模,而应在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小于10℃时进行,不得在混凝土达温峰前后拆模并浇凉水。拆模后需继续湿养护,湿养护总的时间不宜少于7天。

12.6混凝土养护水应与拌和用水温度相同,且应控制养护用水的水温,不可在未经预冷的混凝土表面直接浇凉水。

12.7在已浇筑的板式构件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堆放钢筋。

12.8对使用大掺量掺和料的混凝土要加强湿养护,以提高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密实度。对垂直构件如墙柱可使用透水的织物模板衬里,并延长拆模时间,或拆模后立即涂一层防水砂浆或防水涂料;对梁、板等水平构件,作为节水的养护措施,可根据不同水养护时间的要求,采用不同蓄水量并且单面透水的养护膜。

13技术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13.1混凝土生产者除常规纪录外,增加内容:

(1)生产时的气候

(2)水泥和砂石料温度、是否检测水泥开裂敏感性

(3)当使用有掺和料的水泥时,掺和料的种类和掺量

(4)砂石料表观密度和松堆密度

(5)混凝土降温措施

(6)运输到达现场时间、混凝土温度和坍落度变化

(7)已进行售后服务内容及效果预留试件情况

13.2留存以下施工记录副本

(1)混凝土浇筑部位构件尺寸、浇筑高度、施工缝位置

(2)施工时间(年、月、日、时)

(3)施工期间气候:气温,相对湿度(晴雨)

(4)养护制度,养护方式、养护期、温控方法和制度

(5)构造筋的直径、间距、部位和数量(原设计中是否有,是否有补设)

(6)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情况(方式、方法)

(7)是否出现裂缝,长度、深度(是否有渗漏)、出现的时间、部位

(8)裂缝分布草图

(9)是否有其他特殊情况

(10)监理姓名、当班情况

附录1混凝土配合比选择步骤和实例

附1.1混凝土配合比选择步骤

(1)确认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构造和《混凝土技术要求》提出的设计目标、条件及各项指标和参数:

□混凝土结构构件类型

□所处环境

□设计使用年限

□耐久性指标

□最低强度等级

□最大水胶比

□胶凝材料最小和最大用量

□施工季节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如果有)

□骨料最大粒径

□拌和物坍落度、一小时坍落度最大损失(如果有)

(2)根据上述条件选择原材料

(3)确认原材料性能指标:

□水泥:品种、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已含矿物掺和料品种及含量、水化热、氯离子含量、细度

□砂石:品种、表观密度、松堆密度、石子最大粒径、砂子中筛除5mm以上颗粒后的细度模数

□矿物掺和料:品种、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细度

□外加剂:品种、浓度(对液体)、其它相关指标(如减水剂的减水率、引气剂的引气量、碱含量、氯离子含量等)

(4)混凝土配合比各参数的确定:

□各材料符号:

质量:水泥C,矿渣s,粉煤灰f,砂S,石G,水W,胶凝材料B,浆体P,骨料A,水胶比W/B

密度:水泥,矿渣,粉煤灰,砂,石,水

体积:水泥VC,矿渣Vs,粉煤灰Vf,砂VS,石VG,水VW,空气α,胶凝材料VB,浆骨比VP/VA

□按《混凝土技术要求》选取最低强度等级,并按保证率大于95%计算配制强度

□根据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构件特点(例如构件尺寸)、施工季节和水泥品种,确定矿物掺和料掺量;根据矿物掺和料掺量,以《混凝土技术要求》的最大水胶比为限,调整水胶比(即,水胶比随矿物掺和料掺量增大而减小)

□级配骨料,得到最小的骨料松散堆积空隙率

□根据骨料级配和粒形和《混凝土技术要求》中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所要求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和最大浆骨比,以浆体与骨料绝对密实体积最小浆骨比的原则选定浆骨(体积)比,分别用浆体体积中的水胶比计算用水量和胶凝材料总量,用骨料体积中砂石比计算粗细骨料用量。

(5)混凝土配合比各参数及材料用量的计算

□混凝土拌和物总体积为1m3,则由(1)可知VA和VP,按级配骨料所用砂率和砂石表观密度计算砂石用量S、G

□按《混凝土技术要求》选取试配用的最大水胶比(w/b)1,水的密度近似为1,由式(4)已知胶凝材料密度为βB,计算体积水胶比

□按表3.4.1,根据环境条件和和构件尺寸确定胶凝材料组成:

式(5)中的αf和αs分别为粉煤灰和矿渣粉占胶凝材料的百分比,αfmax和αfmax分别为粉煤灰和矿渣粉单掺时的最大掺入百分比。

由式(4)和式(5)以及各自相应的密度,计算胶凝材料的密度:

□由式(6)和式(7),计算胶凝材料用量B和用水量W,由式(4)

(6)试配和配合比的确定

□在所选用高效减水剂的推荐掺量的基础上,按混凝土的工作性调整为合适的掺量。

□在《混凝土技术要求》最大水胶比的基础上,依次减小水胶比,选取3~5个值,计算各材料用量后进行试配,检测所指定性能指标值,从中选取符合目标值的水胶比,再次进行试配。

根据实测试配结果得出配合比的拌和物密度,用混凝土各材料绝对密实体积总和加10%的含气体积进行配合比的调整。

附1.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例

(1)技术条件:

某滨海城市地下水位为-2m,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含量具有对混凝土结构中等腐蚀程度;商住楼地下两层,底层车库墙体厚度为350mm,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保护层厚度为50mm,设计强度等级为C40/P8,;混凝土浇筑季节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21℃。要求施工期间每次连续浇筑100m,宽度不大于0.1mm的纵向裂缝不多于3条。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为0.45,胶凝材料用量最小320kg/m3,最大450kg/m3;骨料最大粒径25mm。混凝土坍落度180~200mm,到达现场浇筑前坍落度应为160~180mm。

(2)确认《混凝土技术要求》提供的工程所处环境为V-C级,对处于地下的350mm墙体热天施工来说,应按大体积混凝土考虑,以控制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

(3)原材料选择

水泥:振兴P.O.42.5,已掺入粉煤灰20%,水化热262KJ/kg,密度3000kg/m3,氯离子含量≯0.6%,标准稠度用水量27%;

粉煤灰;0.045mm筛筛余量17%,烧失量4.5%,需水量比103%;

粗骨料5~10mm和10~25mm以2∶8级配后,表观密度2690 kg/m3,松堆密度1620kg/m3,计算空隙率为

细骨料:筛除5mm以上颗粒的河砂,表观密度2600k g/m3,松堆密度1430kg/m3,计算出空隙率为

外加剂:略

(4)配制强度的确定:略

(5)混凝土配合比参数选择

水胶比:按技术要求最大值选用W/C为0.44;

砂石比:按最紧密堆积原则,根据石子空隙率,选取砂率为40%,则砂石比为0.40∶0.60

浆骨比:选择浆骨比为Vp/VA=0.30

粉煤灰掺量:按表3.4.1,对V-C的环境作用有:

因拟掺入膨胀剂,为控制混凝土温升,不宜再掺入矿渣粉;则上述限定中,单掺粉煤灰的掺量限定范围为25~50%,鉴于P.O.425水泥中已掺入粉煤灰20%,现选择粉煤灰掺量=30%。

(6)初步配合比计算

□1m3混凝土中Vp/VA=30∶70,则Vp=0.32 m3

□由材料条件知并S∶G=0.67

则计算得G=1 080 kg/m3,S=724kg/m3

□B=C+f,则:

由(3)、(4)得:

由设定的粉煤灰掺量为30%,得知粉煤灰用量为120kg/m3。

(7)初试配合比:

(8)试配、调整:略

(9)另取(W/B)2=0.42、(W/B)3=0.40,按上述步骤分别计算出相应的配合比。经试验,取得3组(B/W)-性能关系,从中优选出生产配合比。

附录2等浆体体积法计算举例

如果有一个无掺和料的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当掺入粉煤灰后,需用等浆体体积法,保持原配合比的浆骨比不变,以保持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假定混凝土原配合比如表中所示,掺入粉煤灰30%,按粉煤灰特性,掺入粉煤灰的混凝土水胶比必须不大于0.5。计算配合比步骤见附表2.1。

计算说明:

□实测各原材料密度计算1m3中原浆体体积Vp=Vc+Vw=0.112+0.198=0.310 m3;

□掺入粉煤灰30%等量取代水泥后:

粉煤灰用量为347×0.3=104kg,实测粉煤灰密度为2.4g/cm3,则浆体体积为104/2400=0.043m3

□水泥用量为347-104=243kg,实测水泥密度为3.1g/m3,则体积为243/3100=0.078m3

浆体体积为:0.078+0.043+0.198=0.319m3;

□要保持浆体体积仍为0.310m3不变,需减水0.009m3,用水量从198kg/m3减为189kg/m3,则水胶比应为189/345=0.55;掺粉煤灰的混凝土水胶比应不大于0.5,并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现掺量为30%时,按耐久性要求设水胶比为0.44,用水量为347×0.44=153kg。浆体体积为0.153+0.078+0.043=0.274m3,则浆体体积不足。

□为保持原浆骨比,需增加浆体0.036m3。按浆体中原比例调整,增加水(0.036/0.274)×0.153=0.020m3,增加水泥(0.036/0.274)×0.078=0.010m3,增加粉煤灰(0.036/0.274)×0.043=0.006m3

□计算结果掺30%粉煤灰的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结果见表3

结果,胶凝材料总用量从347 kg/m3增加到391kg/m3,但因用水量减少,故浆体体积不变,即浆骨比保持不变。

kg/m3

附录3冻融环境中引气混凝土含气量与气泡间隔系数

附3.1冻融环境中引气混凝土含气量与气泡间隔系数应符合附表3.1的规定。

注:1.含气量为从现场新拌混凝土中取样用含气量测定仪(气压法)测得的平均值,允许绝对误差为±1.0%,测定方法见《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气泡间隔系数为从现场或模拟现场的硬化混凝土中取样(芯)测得的数值,用直线导线法测定,根据抛光混凝土截面上气泡面积推算三维气泡平均间隔,推算方法可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的规定。3.表中含气量对于C50混凝土可降低0.5%,对于C60混凝土可降低1%,但不应低于3.5%。

附3.2在实验室测定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时,不论其坍落度大小,测试前均应在标准振动台上振动,时间不少于15s~30s(坍落度大的取低值)。对于现场泵送和高频振捣的混凝土,应检测泵送和振捣过程造成的含气量损失,以判断所用引气剂品种的适用性。

附录4混凝土耐久性参数与腐蚀性离子测定方法

附4.1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DF按表4.1进行,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可按不同目的在附表4.1中选择。

附4.2混凝土及其原材料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按附表4.2的方法进行。

附4.3混凝土及水、土中硫酸根离子含量的的测定方法见附表4.3。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案《影子的游戏》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学生梅花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