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从失败向成功的事例经典

2024-06-29

古今中外从失败向成功的事例经典(精选8篇)

篇1:古今中外从失败向成功的事例经典

家车打车服务Uber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尽管他与一般的硅谷创业家不同,不是T恤加牛仔裤,而是一身合身的正式西装,但这位非典型的创业家,却很可能是引领下一波科技创新的灵魂人物。

用Uber打车很简单,只需在手机上打开专用的App程序,就可以看到地图上各辆空车,然后点击按键叫车,屏幕上立刻就会秀出司机照片、名字与联系电话。当黑头车抵达,由于信用卡数据早已在App上登陆,因此用户上下车无需支付现金,就跟搭乘私家车一样方便。

然而,想用创新方式让消费者像绅士、贵妇一样,背后却必须挺得住来自主管机关的管制以及地方出租车业者的威胁,这也是卡拉尼克被其他创始人推荐为CEO的原因。“知道我背景的人,就知道打官司对我就像回家般熟悉。”他说。

创业曾破产

今年37岁的卡拉尼克出生于洛杉矶,小学六年级就会编写程序,是个典型的硅谷小孩。,他大四时,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工程系辍学,与同学合作创办了Scour网站,让网友交换音乐、影片。可想而知,与美国Napster等音乐交换网站一样,他创立的首家公司遭到了30多家大型电影、音乐公司的侵权指控,要求赔偿2500亿美元损失。最后,他与同学被迫卖掉公司,偿付赔偿并宣告破产。

关闭Scour网站的挫折,未能打垮卡拉尼克。打过难缠官司的人,绝大多数从此做事变得保守,但卡拉尼克不同,他反而变得更加强悍。“我属于比较少数的那群”,他说,经过这次教训后反而让他深信,新创事业总会颠覆惯性规则,法律上站得住脚,就无需屈服。

31岁成千万富翁

他再接再厉,与朋友合作创立了RedSwoosh公司,采用类似的技术为内容提供商降低网络流量负担。在此期间,他曾付不起房子、多次赔到一文不名,直到公司渐渐有所起色。,卡拉尼克以1700万美元卖掉RedSwoosh,那年他31岁,成为了千万富翁。

Uber是他与两名友人在于美国旧金山推出的服务,他们与租车公司签订合约,以iPhone作为计费跳表器,让高级出租轿车能在空闲时提供出租车服务。Uber上线四个月后,他就知道这个点子成功了,因为公司收到了旧金山市政府发出的勒令停止营业公文。由于Uber服务跳出了传统范畴,模糊了高级租车与平价出租车之间的界限,费率未经审查,车辆没有漆成规定颜色,并挑战了主管机关的审查制度,从而引发了传统出租车公司的群起抗议。

在与律师讨论后,卡拉尼克不但不搭理公文,甚至还号召网友签署请愿书,发动以电子邮件向市长信箱反馈的活动,最后这纸公文不了了之,Uber的黑头车照样在旧金山满街跑。但当Uber服务进入其他城市,又在纽约、华盛顿、加拿大温哥华遇到了类似的阻碍。目前,Uber正发起对休斯敦市政府的请愿活动。“市政府只是在保护当地没有竞争力的出租车业者。”卡拉尼克说。

用交通工具传送的业务,我们都会尝试

他的强悍与耐心得到了回报。尽管Uber从未透露过营收,但《华尔街日报》旗下科技网站All Things D估计该公司今年营收将达到1.25亿美元。卡拉尼克对此不愿证实,但他得意的强调:外界估计的只是Uber抽取的佣金,而不是搭车总金额。而Uber今年7月举办的冰激凌车到家服务,一天就卖出了数万支冰激凌,成功展现了跨行业服务。“未来只要是用交通工具传送的业务,我们都会尝试。”他毫不掩饰公司扩张的野心。

篇2:古今中外从失败向成功的事例经典

他着手开办自己的企业,可是,不到一年,这家企业倒闭了。此后几年里,他不得不为偿还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

他再次参加竞选州议员,这一次他当选了,他内心升起一丝希望,认定生活有了转机: “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即1851年,他与一位美丽的姑娘订婚。没料到,离结婚的日期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却不幸去世了。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因此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1852年,他觉得身体康复过来,于是决定竞选美国国会议员,却仍然名落孙山。

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尝试,三年后他再度竞选圉会议员,他认为自己争取作为国会议员的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选举他。可是,出乎意料,他落选了。

为了挣回竞选中花销的一大笔钱,他向州政府申请担任本州的土地官员。州政府退回了他的申请报告,上面的批文是:“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具有卓越的才能,超常的智慧,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两次失败并未使他服输。过了两年,他再次竞选美国参议员,还是未能如愿。

在他一生经历的十一次较大事件中,只成功了两次,然后又是一连串的碰壁,可是他始终没有停止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篇3:古今中外从失败向成功的事例经典

一次汇齐各国的“世界文学名著”与“中国罕见孤本”成为该文库的两大主要卖点, 从蔡元培的序及同时期相关杂志评论文章体现来的态度来看, 这两个卖点确实吊住了读者的胃口。因为汇集世界各国“文学名著”而以中文出版的丛书, 中国还没有过:“没有把各种的文学都汇成一集的”, “也还没有集各国第一流文学的代表作而汇译集印的”[3]。“中国罕见孤本”则不用说更具吸引力了, 从鲁迅嘲谑郑振铎以孤本秘籍“为学子所珍赏”[4], 即可看出, “孤本秘籍”在读者群中还是很市场的。

构想固然弘伟, 从“世界范围遴选文学名著”的理念亦可谓时尚前卫, 毕竟它是“我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最早有系统、有计划地出版中外文学名著的大型丛书”[5]。出版成效却不太乐观:该文库刚刊出几期就不得不调整方案, 最终撑至十二期便停刊了。大多数论者均把原因归之于日本侵华野心扩张, 时局不稳 (如《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浙江翻译文学史》等) 。其实不然, 1936年虽然确实时局已不容乐观, 出版方生活书店也经历过几次查封, 但还未至全面“被迫停刊”的境地。胡愈之在《关于生活书店》一文中说得明明白白:“《生活周刊》被查禁是早就意料到的。周刊停了, 但是, 生活书店在租界内是合法营业机关, 没有被查封, 所以还可以继续出书刊。”[6]况且据我所查阅到的1935—1937年查禁书刊名录, 《世界文库》并不在其列[7]。也就是说, 《世界文库》的夭折, 更大的原因在于它本身。早在《世界文库》刚出至第七期, 邓恭三就在其上发表《略论世界文库的宗旨选例及其他》[8], 以销量日降的危机提醒出版者在选文、整理与印行方面的失当之处。可见, 停刊并非仅仅是时局混乱所致。分析《世界文库》理念之成功与实践之失败存在的差距, 我们就可为这一浩大工程以宏壮开篇却草草收尾带来的遗憾寻得真正缘由。

一、编选:从“第一流”到漫无标准

《世界文库》编例中云:“凡是第一流的作品, 都将被包罗在内。”然什么样的作品才属第一流?郑振铎没有明确地回答, 我们只能从《世界文库第一集目录》[9]里所拟的名单中去寻找答案。该拟刊目录并未兑现, 不过范围确实够广, 其中“中国之部”列五大门类:诗歌 (包括词) 130种、戏曲142种、小说83种、散文32种、变文弹词及其他23种。从这份目录来看, 《诗经》、《楚辞》和唐宋名家入选“第一流”自然无甚异议, 但将明清许多闻所未闻的杂剧小说乃至残缺不全的变文、诸宫调列为“第一流”作品, 则不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后来刊出的64种中国文学作品中, 小说与戏曲占到了45种, 呈压倒性优势。可见其所谓的“第一流作品”已悄然被“古本”、“孤本”所取代。

再看其“外国之部”, 拟目稍显单薄, 只暂列出古代作品40种。最终刊全的作品为63种, 既有《吉·诃德先生传》、《死魂灵》、《简·爱自传》等小说, 又有《梅里美论》、《人间喜剧总序》、《英国文学史序论》、《克伦威尔序》等论文。反倒是拟目列出的“古代”类, 只有当时注出译者的赵家璧与胡仲持两部见刊。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 郑振铎所谓的“讨论、商酌、重译”云云, 不过以有无译稿可刊为首选。就算不是客观条件所限, 郑振铎眼中的“第一流”与读者的取向也有着不同看法:

郑先生对于外国名著的取舍有疏漏的地方……譬如英国浪漫运动时期的五大诗人……辜勒律治[柯勒律治]和基茨[济慈]都遭了遗弃。我们知道这两位被遗弃的诗人, 无论在文学史上占的地位, 还是其诗的本身价值, 都不亚于已经上述的三诗人。甚至还有些批评家承认:在近代英国诗人里, 只有基茨一人可以比得上莎士比亚。[10]

这位读者其实过虑了, 《世界文库》后来真正登载的外国文学作品, 不但没有柯勒律治与济慈, 就连预计的华兹华斯、拜伦与雪莱也不见踪影, 绝大多数译文是现代小说及论文。

二、编委:从“36人”到实只一人

《世界知识》1935年第五期彩色套印广告上列出的36位编委名单, 应该是作品本身之外招徕读者的另一亮点。且不说蔡元培、鲁迅、胡适、周作人、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声名如何之显, 就是茅盾、郁达夫、巴金、谢冰心等, 亦是当世畅销书之“金字招牌”。胡愈之与傅东华更是以亲笔影印信的方式直接在广告里出面予以支持。蔡元培的支持可见于序, 鲁迅则将他《译文》丛书里的果戈理名著《死魂灵》给了《世界文库》。但郑振铎的雄心不止于此:

本文库所收世界名著, 都是经过了好几次的讨论和商酌, 然后才开始翻译的。对于每一个作者, 译者都将给以详尽的介绍, 译文在必要时并加注释。五六年后, 当可有比较的可满意的成绩。[11]

外国的作品要经过“讨论和商酌”后才定篇, 而译者同时会详尽介绍作者及加注释;对于已经译过却不够理想的, 亦将不避重译之嫌, 再译一次。看起来态度确实非常认真。尤其对于中国古代作品, 作者对“整理”的设想是值得钦佩的:“第一, 古书难读以标点符号;第二, 必须附异本之校勘记。新序和必要的注释也是不能免除的。”[12]如此庞大的计划, 确实需要“百数十位”编委合作方能做到。然《世界文库》渐渐面世, 读者才侦知了其中的猫腻———所谓百数十位编委云云, 到头来不过郑振铎一人唱独角戏而已:

然而这文库所开列的各书, 都是无异一张空头支票, 待整理的无人整理, 待翻译的无人翻译……就目录中所开列的中国旧籍看, 所注明的整理者始终不外郑先生一人。[13]

三、新序:从“名著新看法”到未序未新

《世界文库编例》中承诺的“新序”则不免令读者更为失望———郑振铎的原意是要给出“名著”的一种新看法。结果却是不仅新序很少 (12册127部作品中仅有新序21则) , 而且全由郑振铎一个人操刀。以《艾子后语》为例, 郑振铎撰写的新序为:

《艾子后语》, 明陆灼作。最初载于万历初刊行的《烟霞小说》上, 崇祯间刊行的《八公游戏丛谈》里亦收入。此书为明人寓言里最隽永, 最有风趣者。有数篇似尤胜于《艾子杂说》。今据《八公游戏丛谈》本重刊。[14]

可见, 所谓“新序”, 不过是郑振铎对某些不太被学界熟知的作品给予简单介绍, 其介绍又多具藏书题跋之气, 叙版本多于阐明“新看法”。其他各则有的更短, 仅叙该文库所据版本, 也有稍长的如《投笔记》, 多了一些从《文苑传》里抄出的作者生平。

因此, 当满怀希望的读者在百十数编委名号的诱惑下关注《世界文库》, 到头来却只见到主持者一人“刀枪上阵”。无论郑振铎的知识如何广博、见解如何精密, 要一个人驾驭并炮制一部规模如此之巨的“世界文学名著”作品选出来, 毕竟是力不从心的。以至有人挖苦攻击郑振铎是“把自家的全副蕴蓄、见闻和珍本之类来在《世界文库》的名义之下出售”[15]。此语虽不免恶毒, 却道出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金瓶梅词话》、《警世通言》等确实是据郑振铎私藏“古本”整理出版的。

除了无法将理念落到实处之外, 郑编《世界文库》的策划本身还存在着未充分顾及读者需求的硬伤, 各文学作品以杂志形式分期连载, 虽有傅东华表示欣赏———需注意的是他是以赞助人的身份在销售广告中表示的欣赏, 更应该看到的是如邓恭三一样一针见血的客观评价:

将原可整本发行的书籍一一为之拆散, 而将性质、作风、思想、故事等等全不相同的东西, 各取其中的一片段而汇为杂志方式发行……是一件最不合理的事。[16]

期刊与书籍毕竟不同, 而且郑振铎所印的这些作品, 并不是新鲜出炉具有时效性的长篇小说, 将一部早就是璧合之作的书人为割裂, 虽然主观意愿上有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继续掏钱购买这些“孤本”, 但当“孤本”的垄断一旦被打破———施蛰存编“中国文学珍本丛刊”就打破了这种垄断, 读者就会对文库完全丧失购买欲望。更何况在郑振铎眼中“不得不读的名著”, 不一定是读者心目中非购不可的丛书, 这也是以一人之力汇印丛书带来的难以避免的局限。不过, 郑振铎的理念还是值得后人尊敬并由衷钦佩的, 《世界文库》虽然囿于客观条件的制约虎头蛇尾且无预告地收场了, 但新中国成立后当郑振铎担任文化部高层领导, 具备了调集人员实现其宏伟计划的权力时, 他还是部分地实现了其早年的“整理”构想, 也间接证明了其理念的超前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 (2) :841.“《世界文库》创刊于1936年8月, 停刊于1937年3月, 出了5期”。按:此大误, 《世界文库》第一册出版于1935年5月, 每月一期, 至1936年4月停刊, 共出12期。可参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又上海学林出版社《韬奋与出版》第222页附录《生活周刊社及生活书店出版的图书目录》列《世界文库》为1935与1936年.

[2][10]宗逵.谈“世界文库”[J].人生与文学, 1935, (3) .

[3]蔡元培.世界文库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 (卷首) .

[4]鲁迅1932年致台静农信[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2) :322.

[5]谢天振, 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 (1898-1949)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07.

[6]胡愈之.关于生活书店[A].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83.

[7]李默等整理:一九三六年国民党反动派查禁刊物目录[A].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现代丁编 (上) [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177-182.

[8][13][16]邓恭三.略论世界文库的宗旨选例及其他.[J].国闻周报, 1936, (1) .

[9][11][12][14]郑振铎.世界文库[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 (4) ; (5) ; (1018) .

篇4: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事例

迪士尼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报社,但这家报社认为他创意不足,将他辞退。后来,他的米老鼠动画也遭到了拒绝,因为人们认为这些动画“太恐怖不适合女性观看”。不仅如此,他的《三头小猪》也遭到了拒绝,原因是里面只有四个角色。

幸运的是,正是因为沃尔特选择不理睬这些批评意见,继续努力追梦,我们才有了今天的迪士尼公司。

篇5: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事例

胡润百富榜的发布,标志着三一集团55岁的梁稳根以财富700亿元首次成为“中国首富”。

人们不禁要问:梁稳根是谁?他有着怎样的创业经历及发家史?他是怎样成为中国首富的?

出生贫寒,家里穷得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

梁稳根,1956年出生,湖南省涟源人,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材料学专业,高级工程师,1983年至1986年在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1986年下海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是三一重工主要创始人,现任三一集团董事长。

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山村道童村,地处湘西雪峰山余脉的山脚下,属湖南涟源市茅塘镇所辖,梁稳根的祖籍就是这里。多年来,隐没于山坳间的几百农户一直以种植稻、麦、薯类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生计。

出身寒微的梁稳根,父祖辈均是篾匠,他也干过多年篾匠,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称“篾老四”。梁稳根家当初是道童村最穷的,甚至连住的土墙屋都不是自己的,“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

梁稳根人生最大的转机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恢复高考时,他考取了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的金属材料系,1983年毕业后进入兵器工业部,1986年下海创办三一重工企业,直至今天成为中国新首富。

在很多人眼里,梁稳根是个谜。从砸掉铁饭碗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一度陷入绝境到成为湖南首富,这位“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湖南、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创造和打破多项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用奋斗的人生演绎出湖南人的另一种精彩。

下海失败,但不放弃创业梦想

1983年,梁稳根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分配到位于七星街镇的国营企业洪源机械厂。在当时群山起伏的乡村中,大山深处的这家企业是不多的文明的灯火。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二轮改革的发轫期,各种思潮正在涌动。新来的大学生梁稳根很快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毅然辞去了安安稳稳的工作,怀抱做中国经济试验田的理想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

关于最初的下海故事,梁稳根总会提到贩羊。1986年元旦,他得到消息,市场上一头羊可以赚20多元。于是,梁稳根和其他3位伙伴毅然辞去公职,直奔湘西、常德,甚至贵州这些产羊较多的地方,但等买回了一大批羊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由于外贸部门取消了一个大合同,过了元旦羊价就会跌。于是,他赶紧收兵,创业尝试以失败告终。

随后做酒,也失败了;再做玻璃纤维,还是失败。

第一桶金,源自焊接材料

几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改变梁稳根继续创业的梦想。

通过分析,梁稳根决定开发当时市场上一种很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料。1986年,梁稳根等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在一个地下室里,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业报国之路。期间,他们通过100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梁稳根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梁稳根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

为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结出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1986年9月,他们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梁稳根等人欣喜若狂,热泪盈眶,紧紧地抱成一团。

初次告捷,梁稳根没有就此止步。这时候的他开始思索如何走出去。他注意到当时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投入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但基建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入这个向来只有国有企业敢做的行业——重工制造领域。1989年,梁稳根和伙伴们创建的小厂即实现收入突破1000万元。

1993年对于梁稳根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不仅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沙。随着市场的扩展,梁稳根又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并将行业里的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或担任顾问。而这个领域面对的将是海外企业的竞争,梁稳根感慨地说:“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长处,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我们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当年,三一产值超过亿元大关。这一年是梁稳根个人创业史上的奠基之年,也是今天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奠基之年。

事实证明着他的抉择,从1993年到,三一飞速发展,间跃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前列。20,梁稳根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自主创新,创造世界第一的三一泵

矢志振兴中华民族工业的三一重工,主要业务为高新实用技术工程建筑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多年来,梁稳根率领的三一重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为中国工程机械赢得了国际声誉。

能够把混凝土源源不断送上摩天大楼工地的混凝土泵最早出现在国外,但是混凝土泵输送高度世界纪录却是由三一创造并保持的。9月,在香港国际金融大楼施工现场,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面,比原来由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提高了将近100米!年9月,在举世瞩目的三峡三期工程工地上,三一新一代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试打成功,使输送三级配混凝土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工程机械领域的又一项空白。

在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施工现场、京珠高速公路、阿联酋迪拜塔等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都可以看见三一产品的身影。4月,三一拖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创当时钢框结构建筑垂直泵送混凝土300。8米的世界纪录,赢得了“中国泵王”的美誉。

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售后服务两把利刃,凭借产品性价比上的绝对优势,系统、规范的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三一重工迅速抢滩国际市场。迄今为止,公司出口业务已经拓展到土耳其、台湾、澳门、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三一的出口业务蒸蒸日上,不仅树立了中华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报效祖国,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

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高票获得通过,并由此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永久地被载入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史册。

此次成功,正是三一文化精髓的最佳诠释:“国家之责大于公司之利”,以及三一创业者们一句朴实的话语——“心存感激,产业报国”。

然而,三一股改曾一度让梁稳根遭遇巨大压力。205月9日,当决策部门正式宣布三一重工成为首批四家股权分置试点企业后,梁稳根对这次改革的看法核心有两点:一是解决经营动力问题,二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他说,这次改革,相当于当年的农村改革,主要是为解决积极性问题,农村改革是解决农民种田积极性问题,成功了,今天的股权分置改革也是要解决积极性问题,解决大股东和经营层的积极性,实际上也是解决他们“种田”的积极性。

他曾打了个“大猪小猪”比喻——大猪和小猪关在猪圈里,饲料挂在墙上,大小猪都吃不到;如果大猪不把饲料拱下来,大猪没吃的,小猪肯定也没有,改革后的制度安排就是要解决“大猪”拱食的动力问题。

没想到此比喻一出,就遭到媒体和投资者的质疑。但事实证明,这一比方是恰当的,三一重工股改不但成功了,而且为后来股改的企业提供了范本,收到了“企业一小步、证券市场一大步”的效果。

年5月24日,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提高对价——每10股赠送3。5股并补偿8元。梁稳根表示:“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相对于推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进步而言,企业自身利益的得失微不足道。”

这一方案最终获得各方的认同。正是在强烈的历史与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三一重工才能成功破解中国股市“头号难题”。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因此获得了2005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奖。评委会的评语是:他花了时间,把创业梦想耕耘成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2005年,他第一家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他以产业报国的成功向我们印证——穷则变,变则通。

感恩社会,“绳索情结”伴随一生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茅塘的山水给了梁稳根创业时的大智大勇,也给了他对母亲,对社会的仁爱和慈善。童年时,母亲曾给了他这样一段回忆:“记得还是在我年少的时候,也正当我妈妈体弱的时候,妈妈和我经常一起到井里去抬水。抬水时,妈妈总是把水桶的绳索靠在她那一边,她总是让我抬得很轻很轻。”这条扁担上的绳索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为他今后的坚忍不拔打下了深刻的烙

“子爱利亲谓之孝,万德孝为先。”他对社会感恩也是从对父母的仁孝开始。梁稳根曾说过:“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事业,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爱的无限感恩,才有了他后来产业报国的远大抱负,才有了他不计得失的企业家胸怀,才有了他在创造财富之后回馈社会的毅然决心。

搜狐网的一项企业慈善公益调查表明,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5%以上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然而截至,三一已累计安排了下岗职工3000余人再就业;在10多所院校设立了奖学助学基金;在家乡捐资500万元成立三一柳元道童教育发展基金会,并向全国第五届城运会赞助800万元……

回报社会有多种方式,责任感的表达更是多种多样。梁稳根深知: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能进口一个现代化。对三一人而言,这种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更应体现在用自己卓尔不群的产品品质回报社会。

肩负重任,实现人生的华丽跨越

先哲曾说: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从过去人生所经历的种种过程,也慢慢领悟了上天所赋予的使命。而对于即将步入天命之年的梁稳根来说,50岁,或许他被赋予的使命还未完成。

从权威渠道获悉,梁稳根已作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候选人,接受组织部门的考察,其候选人资格是由全国工商联提名。

209月26日,长沙市委组织部人士表示:“梁稳根只是作为中央候补委员人选走完了组织考察程序,进一步的结果还要看上级组织部门的指示”。

中央委员会是中共最高决策层,此前除高级党政官员,只有少数央企或地方国企老总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入选。

梁稳根20入党,成为中共十七大代表,此前他还曾担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如果梁稳根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他将成为中央委员会首个民营企业家委员。

不过,企业界出身的中央候补委员,并不要求卸任商业职务,也不一定要担任党委或者行政实职,这就意味着梁可以在履行中央候补委员职责的同时,继续掌舵三一重工。

梁稳根能成为高层部门的考察对象,除了他在三一集团的巨大贡献外,也与其做人低调和他本人体现出的从政禀赋有关。事实上,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和荣誉的一次简单提升,更代表了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地位之变。

学界人士认为,此举象征意义更大于政治意义。

篇6: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事例

我们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卡尔遭遇到的是一种罕见的癌症。她决定与病魔作斗争,选择了一种新的注重营养均衡的生活方式,由此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并正在努力成为一名健康教练。虽然在最开始面临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但她现在却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知识最渊博的健康生活专家之一。

归根结底,你与上面所列的这些名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都会遭遇失败。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克服失败,继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篇7:名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事例

不要急于东寻西找发财机会,其实真正能让你发财的就在你的身边,在那些不怎么起眼,平时你又不大注意的事物上。”经历了十多年创业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年轻的牛肉干大亨林东道出了他创业以来的人生感悟。

林东,温州瑞安人,杭州绿盛集团董事长,第七届“杭州十大青年英才”和“杭州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他创办的企业销售业绩连续五年来以超番番的速度递增,今年销售额已超过3.2亿元人民币,被业内称为“中国的牛肉干大王”。

从小崇拜李嘉诚

1986年的某天,一名年仅12岁的男孩听到一则消息:有名叫李嘉诚的男子,捐资10亿元人民币给汕头大学,作为办学资金。

李嘉诚?他是谁?他为什么这么有钱?一连串的问题在男孩心头萦绕。

不久之后,他找到了一本《李嘉诚传》。书里面提到的很多东西,对于当时12岁的男孩来说并不好懂。但是男孩的体会是,要完成他的梦想——25岁之前创业成功,开着私家车,住着带花园的别墅,大客厅摆着三角钢琴,出国留学也是必需的经历——需要像李嘉诚那样,而不是像身边大多数人那样摆个小摊子。

几年之后,长大后的男孩明白了,李嘉诚做的叫做“实业”,而自己大部分老乡做的行当叫做“贸易”。

这名男孩就是林东。

两次起落,赚回第一桶金

1993年,林东大学毕业后,问家里借了30万元,准备自己出来创业。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第一拨风云人物大多出在饮料行业。像1984年李经纬和“健力宝”的扬名,1987年宗庆后和“娃哈哈口服液”的诞生。

林东觉得,这两人的兴起代表在中国赚大钱的模式。想做什么,就到现实的市场中找答案,这种思维模式一直贯穿在林东的创业中。同年,林东注册了杭州绿盛食品有限公司。绿盛的第一款产品是绿盛果粒橙,由于生产出来的时间过了饮料的旺季。林东第一桩生意失败了。

这次失败使林东学到了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才能组织生产的道理。他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牛肉干很好卖。一个月后,第一批绿盛牛肉干生产面市,很快就脱销了。但过不久,他发现自己信任的合伙人竟然干着“暗度陈仓”的经营勾当,大大损坏了绿盛的品牌和销路,林东毅然决定放弃。

转眼即是第二年的夏天,棒棒冰很流行。由于市场严重缺货,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到市场上换成现钞。成本几分钱的水和糖,流出机器,转眼就变成了一元钱。简直跟变戏法一样。

短短三个月,林东“狂赚”了40万元,不仅赚回了总的投资,还获得了10万元的盈利。这一切发生在十个月不到的时间内。40万元,在当年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那个时候,一幢比较好的房子,也不过是五六万元的价格。

第三次失败,输了全部家当

然而,仅仅半年后,林东就感受到了失败,而且是致命的失败。

牛肉干成就了他的事业

1995年的那个春节,林东过得相当的落寞:出租房内,粉丝、大白菜和土豆一直陪伴着林东。耳边则是年卅父亲的叮咛,一定要回家一趟。

可是他觉得丢脸!

林东准备结束生意去匈牙利,但是厂房的租期还有几个月,租金是一个月6000元,加上水电、人工,如果一天没有两三百元的收入,“被债主拿走桌椅,砸了电话,那就算是真正的破产了”。

春节前后,林东第二次开始做牛肉干。捡起这个生意,纯粹是迫于这种压力。因为林东一直觉得做牛肉干生意太低档了。

那个时候,林东每天扛着75公斤牛肉,心里想着如何平衡每天的收支。1995年年卅,当林东把一笔30万元款子汇出去的时候,心里是一阵彻底的轻松。一年运营下来,牛肉干帮他还完了所有的欠款。

但林东那时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产业。直到五六年后,林东学完MBA才对这个“低档”的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已知的所有食品行业中,包括薯片、方便面、瓜子,都有年销售超过30亿元的巨头,而牛肉干则没有。

在一个没有巨头的行业,机遇自然会多很多,何况牛肉干还是中国的传统休闲食品。接下来的几年间,绿盛牛肉干每年几百万元的利润让经历了挫折的林东相当满意。

这个局面持续到,那一年,他在澳大利亚修完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归来后的林东,不再提起赚大钱,但是却带回来一套规划——那是他毕业论文的一部分,绿盛的销售目标是30亿元。

“以前只想着赚大钱,但是却没有具体的计划以及执行的步骤,那只是年轻人幼稚的想法。”

篇8: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经典

大家知道圆周率π是圆周与直径之比π≈3.14159。古时候人们知道π值是“3”,制木桶木盆的匠人都知道“径一周三”,就是木桶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

当然,现代已经用计算机算出了小数点后两千多位数字的圆周率。可那时候没有计算机,全凭手算。在祖冲之之前,西汉末年的数学家刘歆算出圆周率是3.1547。东汉的科学家张衡算出圆周率约为3.1622。到了三国末年,数学家刘徽创造了一种“割圆术”来求圆周率,圆周率的研究才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什么叫“割圆术”,“割”就是“分”的意思,就是将圆细分成很多等份。画一个顶点都在圆周上的边长都相等的多边形,求出多边形的边长,再算圆周率——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算出的圆周率就越精确。

一天早上,祖冲之正在家中读书,读的就是那刘徽做了注的《九章算术》,看到“割圆术”处,心想:将那正多边形的边数算到96个并不算多,多边形的周长与圆周长相差还甚远,为何不再多算一些,正多边形的边长愈多,多边形的周长不就更接近圆周长了吗?那算出的周率不就更精确了吗?想着想着,抬头一看,正见儿子在外玩耍,便叫道:“暅儿,你且去后山砍两根竹子来。”

祖冲之的儿子叫祖暅,聪明伶俐,受祖冲之的影响,耳濡目染,也喜欢了数学,后来也成了数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祖暅定理”。听见父亲唤自己,急忙跑了进来问道:“爹,唤儿有什么事情?”

祖冲之说道:“你去后山砍一根毛竹来。”

暅儿问道:“又要做算筹?”

祖冲之答道:“不错,你去砍了与我拿来。”

祖冲之那个时代,还没有1、2、3、4、5、……阿拉伯数字,计算全靠一根根小棍,那个时代把这些小棍叫做算筹。

为了得到尽可能准的数据,祖冲之用“割圆术”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多到24576边。现在,圆是“割”开了,但计算过程真叫一个苦啊。祖冲之把算筹摆得到处都是:桌上摆不下,在地上摆,书房的地摆不下,就到堂屋的地上摆。

祖冲之从早算到晚,摆弄那算筹,摆了满满一地,妻子叫吃饭了,都无从下脚,只好扔给他两个窝头。暅儿踮着脚来回给他递算筹,直到掌灯时分。这祖冲之才站起来,但是腰已经直不起来了。就这样整整算了两天,才算到192边形,人已经是累得腰酸背痛的。

祖冲之捶捶腰说道:“暅儿,今天就到此为止,这地上的算筹不要动了,明日起早再算。”

第三天天刚蒙蒙亮,祖冲之就起了床,没有叫醒妻子和耿儿,秉烛再算,几个时辰后,天已是大亮,那祖冲之还蹲在地上只顾埋头摆弄算筹,没有注意从门外忽然走进一人来,那人也没留意地上的算筹,径直走到祖冲之面前,兴冲冲拍拍祖冲之的肩膀说道:“文远兄,我告诉你一件事——”话还没说完,只听那祖冲之大叫一声:“你,你——”

把那来人吓得一跳,那人说道:“文远兄,你这……”

祖冲之站起来,摇摇头叹了口气,“你看看地上,这两天的功夫全白费了。”来人才看见地上满地的算筹。他进来的时候,没留意,将那摆好的算筹踢得个稀乱。那人连声说道:“抱歉、抱歉。”匆匆走了。

祖冲之此刻真是无比懊恼。

祖冲之只好叫起暅儿,从头再来。祖冲之说道:“暅儿,这次算后,你把每一次的结果记将下来,我们从头再来。从十二边形算起。”

就这样,祖冲之有蹲在地上摆起了算筹,日复一日。新做的算筹有的没有打磨光滑,一不小心,那算筹上的毛签就会扎进手指,钻心的疼痛,一天下来,那祖冲之的十个手指,早已经是血迹斑斑。

算到第七日,算出了圆内接正24576边形的周长是六丈二尺八寸又三一八三二。这时,祖冲之累得走路都直不起腰了。

歇了一日,接着算,从外切正六边形算起,一共算到外切正24576边形,又花了九天的时间。

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上一篇:房地产整合推广合同下一篇:校园精神文化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