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案

2024-04-18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案(共6篇)

篇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篇2: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案

产业结构是指某一产业的构成以及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均衡是产业平稳发展的支撑。

安防产业结构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安防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和比例,也就是说安防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研究这一层涵义的安防产业结构,有助于了解安防行业的实际社会需求,安防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是否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我国安防行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同期国民生产总值接近37万亿元,安防行业产值占GDP的0.7%左右,其比例还很小。其第二层涵义是指安防行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关系。是指安防行业各种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以及在互相联系中形成的结构和比例。合理的安防产业结构,能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有利于效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我国安防行业结构特点

我国安防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链,形成了实体防护、视频监控、报警运营、出入口控制、软件与系统集成、防爆安检、咨询服务等业务类型。从业务形态上划分,分为安防制造业、安防工程业、安防服务业;从技术因素划分,分为传统安防和现代安防,现代安防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征。

据2010年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安防企业达到25000家左右,从业人员超过120万人。在此基础上,2009年有一份数据更细的资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安防行业的结构状况。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安防产品生产企业约达到10000多家,从业人员约40万人;具有一定规模的安防工程设计、安装、集成企业约12000家,从业人员约30万人;安防报警运营服务企业约3000家,从业人员约20余万人;各种安防经销、代理、中介服务企业约5000家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左右。

我国安防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规模的快速成长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结构问题,包括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经济性质结构、区域结构甚至是人才结构等的不合理,成为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企业众多,规模小;产业结构上,重制造轻服务;先进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区域发展、产业布局不平衡,市场不规范。

二、我国安防产业结构现状

安防作为跨部门、多学科的行业,起步阶段是从国外品牌的加工、进口组装开始的,本土的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近几年,这种状况得到初步的改观。

(一)缺乏进入安防核心领域的投资能力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障碍

产业投资需要技术能力的支撑。投资的技术能力包括技术和产品的选择能力、产品开发及设计能力、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零部件的配套能力、产品质量的检测能力等等。过去的一定时期内,我国安防的投资方向主要局限于加工、吸收消化国外的产品,原因就在于受到投资能力的制约。而防盗安全门、保险柜(箱)等,这些领域的投资之所以能够一哄而起,就是因为这些领域的投资在技术方面不会受到很大

障碍,生产这些产品的制造机械、装备、材料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满足生产的大部分的支撑条件。在30年中发展起来的安防业中,防盗门企业是最大的制造群体之一,正是一个现实的最好注解。

在电子类安防产品领域,国内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很多专用技术设备、核心元器件,许多投资项目并没有在技术设备等固定资产方面形成基础,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等还是依赖进口,国内只是搞些厂房、安装及土建配套工程,然后生产产品。投资增加了,但投资大部分用于“买”设备,固化了安防产业结构的低度化格局。

(二)产业链短是安防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实质内涵

产业链短表现为安防产业中真正承载,体现产业高度化的核心部分缺失。从安防产业外部来看,国民经济整体中还缺乏具有结构升级带动力和产业控制力的主导产业(如芯片制造业);从产业内部来看,还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加工环节的内容。生产环节少,加工链条短,说明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生产迂回化过程游离于安防产业之外。在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迂回化是生产结构升级、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标志。生产迂回化是指生产最终产品的加工过程越来越长,加工的环节增加,加工手段更加复杂。由此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加工部门、新的技术体系和加工体系。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为支撑的核心企业不断涌现,新的配套加工企业及关联产业群相继产生,新的产业链形成。最终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得到提高,产业体系的结构内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主导产业让位于加工度及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产业结构低度化的最终根源

我国的安防行业,其能力体现在对最新电子信息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沿产业链各环节所进行的系列化、关联密切的技术创新还比较缺乏,技术创新尚缺乏足够的投入,创新机制体制环境还不够完善,结构升级还缺少技术创新的支撑。

除此之外,安防行业的特殊属性对安防行业的结构调整也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安防行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其行业有进入的门槛;其次,安防行业规模还比较小;再次,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在行业管理政策方面,目前还局限于单个部门或一两个部门的政策统筹,还缺乏国家总体层面的系统政策。比如安防与电子信息产业、安防产业与金融产业等,市场的认可度还不够,缺乏独立针对行业的促进政策。在企业层面,我国的安防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演变而来,属地化管理特性明显。

三、调整我国安防产业结构的目标

我国安防产业结构调整要实现三个主要目标:首先,要发展先进的安防产品制造业,克服核心技术方面的障碍,制造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高端产品;其次,要发展现代安防服务业;再次,要建立起与国民经济整体相适应的现代安防产业体系。

(一)要加强企业整合,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短短近10多年间,中国产生了众多的安防企业,这些企业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超过80%,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较少。企业的“小门小户”,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整合机会。

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标准,一个规范成熟的市场,行业内20%的企业,应拥有80%的市场份额,其中的前3名须具有控制市场份额的50%以上的实力。而在我国,无论是传统的实体防护产品生产企业,还是现代电子类的安防企业,前10名企业的市场份额都达不到这个比例,特别是电子类安防企业的前10名企

业,其市场份额占据国内市场不超过10%。如此大的中国安防市场,如果没有重量级企业,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地域分割和激烈的竞争局面。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安防企业必须走整合之路,通过优胜劣汰造就出领军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并构建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二)调整安防行业内部结构,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大型报警服务企业为龙头的行业发展格局

国际安防企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的模式大都是以报警服务业为龙头,安防产品的制造业是在服务业的引领下发展的,因为服务业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而拥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业,反过来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升,形成互相促进的循环。

以发达国家为例,可以看出基本的发展趋势。韩国、日本的制造业相对于美国来说比例相对高,是因为韩国、日本安防企业的产品出口量较大,正是得益于中国安防业庞大的市场。

在中国安防市场的发展中,有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现象,也可以反向来证实这个趋势。当中国安防市场开始形成的时候,大批的国外安防企业以产品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当中国开始生产安防产品的时候,国外安防企业开始布局服务领域;当中国安防企业致力于传统安防领域的时候,国外企业已经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个人的服务领域;当中国把传统安防制造业做大的时候,国外企业又要来并购龙头企业;今后中国安防企业转向安防服务业的时候,就必须面对与国际企业在服务效率和质量上的竞争。

目前国内一些规模企业正在改变战略,向报警服务业转型,这是良好的开端。鉴于此,中国的安防企业应该及早谋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大型报警服务企业,抓住最终客户这个关键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效率,发展大型报警运营服务的龙头企业,便于与政府机构、金融保险等企业实现对接,便于组织市场、资金、技术资源,便于在更大区域内统一开拓市场,统一维保运营。

(三)在产品结构上,要提高高新技术含量份额

无论是传统安防行业还是现代安防行业,都有一个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问题。对于现代安防企业,其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软件平台系统、防爆安检系统,再深入到核心芯片系统,都需要有高新技术的支撑。对于传统的实体安防产品,也有提高质量的巨大潜力,需要与现代技术嫁接,形成新一代的产品。如防盗安全门的加工工艺,防盗门锁具的升级换代,防盗门与人像识别、指纹识别、电子实时监控、远距离联网监控等,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安防产业,提高传统安防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要建立起现代安防产业体系,在行业内部,必须要通过做强做大,体现行业的活力和影响力;在外部,必须明确安防行业的社会定位,改善行业的发展环境,使安防行业与其他新兴行业一样,更多地享受国家的鼓励和促进政策。

四、提升我国安防产业结构的途径和衡量标准

(一)技术创新是提升安防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

安防产业的发展是安防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地从一种均衡状态向另一种均衡状态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均衡状态是由安防企业家通过技术创新打破的。技术创新就是安防企业家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生产体系,技术创新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推动了安防行业的发展。安防行业应尽快形成一种更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安防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三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载体,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间接表现出来。具体地说,安防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通过三方面表现出来: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落后产业的淘汰。安防传统产业在发展中,伴随着技术革新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技术的开发,使得新的效能更高的产品,在市场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入和产业内部资源的流动,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以我国安防视频监控产业为例,30年来大致经历了至少四代的技术进步。其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应用,实现了视频监控的换代和升级。

只是在产业进步中,引进的产品和技术较多,体现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可以预见,以电子信息技术、光学技术、新兴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会促使性能更好、效率更高的一系列高新产品的诞生,使视频监控产业结构呈现出新的格局。产业结构正是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兴起和落后产业的淘汰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实现我国安防产业的结构升级,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从静态来看,安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企业主体,有一大批致力于发展创新的安防企业;基本具备了创新平台及设施,有研发机构和实验设备;初步有了创新能力储备,有科技团队、科研成果的积累。从动态来看,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配套关联的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能力,特别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的能力,并形成了不断改进的、适应新技术创新要求的机制体制,电子信息产业最新的技术在安防行业都能及时得到应用。较为发展的市场环境,使得技术人才和资金流向安防行业,为实现安防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二)衡量安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条件

安防行业中有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是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是最核心的问题和基本条件。安防行业中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制造业,是制造业中的电子安防产品,这是新兴产业。这个产业如果获得更好的发展,就意味着更有技术含量和增值能力的产业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安防产业组织是否得到优化,是否能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和优秀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不但是一个结构优化的过程,更是安防企业向一个更合理方向变化的过程,它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带动企业的优化和重组。

围绕着安防产业结构中间的制造,为制造提供中间增值服务的这些生产性的环节和部门,是否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传统安防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是否得到进一步激发。

安防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是否带动第三方评价服务以及各类中介、咨询、培训、维修、维护等安防服务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篇3: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案

一、基本理论

经济学者对工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就进行了探索。威廉·配第 (1672) 指出相对收入差异使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 从而引发产业结构变动。亚当·斯密 (1776) 研究了工资的变动规律, 认为工资报酬的增加能促进劳动效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力主给劳动者以较高的工资。萨伊 (1803) 则主张实行低工资政策, 这样就可以使商品价格下降, 从而对整个社会消费有好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 (1857) 提出了“恩格尔定律”, 揭示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从而引起了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 (1940) 对配第定理进行发展, 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指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形成这一结果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需求收入弹性差异和投资报酬 (技术进步) 差异。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 (1971) 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 对二十多个国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库兹涅茨认为, 国内需求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三个方面之一, 并提出了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路径:人均收入增加—消费构成变化—产业结构变化。H·钱纳里、S·鲁滨逊、M·赛尔奎因 (1986) 运用多国模型模拟收入水平提高的作用, 结果表明经济结构的变化受人均收入影响, 同时, 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会引发要素替代, 经济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揭示了工资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本-利润机制。

二、我国产业工人工资水平分析

(一) 国内数据的比较

长期以来, 我国劳动者工资普遍偏低, 尤其是作为劳动者主力军的产业工人的工资一直很低, 且增长十分缓慢。一个典型的表现是, 在农业改革后的近20年里, 农民工的工资始终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上, 基本没有上涨过。黄泰岩 (2005) 的研究显示, 在2004年之前的十几年里, 广东农民工工资只上涨了68元, 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工资是下降的。包小忠 (2005) 提供的数据更能说明这一情况。表1显示, 1985-2002年的17年间, 销售人员工资从920元增加到4800元, 增幅超过4倍;而一线工人工资仅从450元增加到540元, 增幅只有20%,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工资基本没有上涨。

(单位:元)

资料来源: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 载经济学家, 2005 (4) 。

我国工人工资低和增长缓慢可以从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看出。中华全国总工会披露的数据显示, 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 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 就持续下降, 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 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 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 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本文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对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自1986年以来, 这一比重几乎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 从1986年的16.2%下滑至2004年11%, 2004年之后有极为细微的上涨, 但直到2008年也没有达到12% (见图1) 。

进一步地, 我们用第二产业 (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工人工资总额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说明。图2显示, 自1990年以来, 我国第二产业工人工资总额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下滑, 从1990年的20.5%下降至2007年的9%。

(二) 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指出, “中国仍是相对贫穷的国家, 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 跟1975年的韩国类似。目前, 即使墨西哥生产工人的工资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3倍。”表2的数据与克鲁格曼的判断相近, 进一步显示出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之低。从表2看出, 2004年中国生产工人每小时的平均工资只有日本的3.9%、美国的3.7%、德国的2.6%, 连泰国、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生产工人每小时的平均工资都是中国的2~3倍。

单位:美元/小时

数据来源:波士顿咨询公司。

从工人工资占制造业附加值的比重来看, 我国也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统计数据, 中国产业工人工资占制造业附加值的比重在2007年是17%,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尤其是还不到德国、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的一半 (见表3) 。即使与“金砖四国”的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产业工人工资占制造业附加值的比重是最低的, 比印度还低。

数据来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三、提高产业工人工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机制

(一) 工资水平通过影响消费需求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产业结构须与需求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不断适应需求变化的过程中, 在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工资或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工资或收入水平及其在分配上的差异, 及各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 使需求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在适应需求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升级。消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引导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根据恩格尔定律,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 人们对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消费支出将相对减少, 也就是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收入的不断增加, 人们的消费结构会不断发生调整。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后, 其消费倾向转向享受消费为主阶段, 要求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进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在收入及消费水平更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 人们的消费倾向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可变性等特点, 并且人们对自身发展和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 与此相适应的工业生产方式也由少品种大批量过渡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 进而带来工业的高级化、技术集约化及相关服务和知识经济不断出现。可见, 工资或收入水平的增长带动消费结构的变化, 不仅意味着居民消费品选择变化的必然性, 而且意味着主导产业的更替, 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直至优化。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其根本原因之一, 就在于我国工业尚未全面进入高级化过程, 人们的工资水平远未形成对第三产业的广泛需求。

(二) 工资水平通过影响要素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工资是劳动力的真实价格反映, 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 此时劳动市场处于出清状态, 这就意味着同工同酬。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普遍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也就是“工资差别”。工资差别的存在如同价格差别的存在一样, 具有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不断重新配置劳动资源的功能, 它会激励劳动力或其他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或低生产率增长率的产业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率的产业部门转移, 从而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带来不同产业产值比例的变化, 优化产业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 第一产业比较利益较低, 农业“增产不增收”, 农民收入水平很难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 农村劳动力会逐渐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只要第二、三产业有就业空间, 其收入水平高于第一产业的收入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定会发生, 第二、三产业的产出比重和就业比重就会上升, 产业结构就会不断优化升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第三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能力就会超过第二产业, 因为第三产业中会不断有许多新兴行业出现。

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来看, 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占11.3%, 而就业人数占39.6%, 显然就业人数过多;第二产业产值占48.6%, 就业人数占27.2%, 相对而言与发达国家的比重较为接近, 不过制造业劳动力比重更低, 所以还有就业空间;第三产业产值占40.1%, 就业人数占33.2%, 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 有巨大的就业空间 (见表4) 。

注:劳动生产率为产业增加值与产业就业人数之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目前, 我国工业化水平还不太高, 第二产业的比较收益应高于第三产业。从劳动生产率来看, 第二产业也要高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及劳动生产率都是最高的, 应该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通常情况下, 劳动生产率高, 利润和工资才有可能高, 但我国第三产业平均工资和平均利润率水平却比第二产业高。这说明服务业获得了垄断利润使其得以在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比较高的利润水平和工资水平。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房地产等行业一直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和高工资水平。

(三) 工资水平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生影响。有较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 就能发展技术集约程度较高的产业;而缺乏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 产业结构往往会一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徘徊, 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会受到制约。根据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 支付高工资是有利的, 因为高工资可以提高企业工人的生产效率。从产业的角度看, 高工资将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雇佣高素质工人, 推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大量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一直是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但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 劳动力竞争优势不仅表现在数量和价格上, 还表现在劳动力的生产率上。发达国家看似劳动力不足, 但劳动生产率极高, 一个工人一小时创造的商品需要我国工人花数小时甚至几十小时才能达到。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10~20倍, 韩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工人的7倍, 即使泰国、印尼也高于我国。事实上, 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掩盖了制造业的低效率。马克思曾经指出, 由于工资太低, 使用机器反而会使生产变贵, 因而英国发明的机器曾经只能在北美使用。正是由于依赖于低工资水平, 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 产品的品质也较低, 产业结构处于较低的水平, 不少企业陷入了“低工资-低技术”陷进。

四、提高我国产业工人工资的政策建议

“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水平应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方向。要提高我国产业工人工资水平, 应从工资法律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税制结构、工资指导监控、最低工资制度、劳动者素质等多个方面着手。

(一) 制定和完善工资法律和政策

当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 市场决定劳动者工资报酬的机制不完善, 政府对工资进行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国企业工会力量相对薄弱、职能比较有限、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工资谈判能力的情况下, 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水平应主要依靠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应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 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应根据各地消费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 制定符合广大普通劳动者利益的工资指导政策。考虑以《劳动法》为基础, 配套完成《工资法》, 为协调劳资关系、保障劳动者劳动收入、调节社会分配奠定法律基础。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纠正和杜绝部分企业中存在的少数人或资方单方决定工资分配的不正常现象, 督促企业建立以工资谈判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决定机制;严格控制经营管理层不合理的收入增长以及挤占一线职工工资的现象, 使各类生产要素的分配格局更趋合理。

(二)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它还引导初次分配向劳动者倾斜, 并为劳动者构筑起一道生存的防线, 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问题, 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 调整财政收入体制和支出结构, 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应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保障体系, 将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农民。二是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打破地方分割社会保障制度的利益阻碍, 实现地区间的流动性。三是, 企业在为低工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时候, 不能完全按照工资的一个固定百分比缴纳, 而要规定一个不太低的底线即基数, 或者缴费工资越低, 缴费百分比就越大, 以防止低工资员工因缴费过少而使其待遇过低。

(三) 合理税制, 加强税收调控

合理的税收体制是国家控制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再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体到产业工人工资调整, 可充分利用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多个税种, 化税为薪, 控高调低。首先, 对提高职工工资困难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 来促进实现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 也就是说, 政府将一部分税收让渡给企业用于提高职工工资, 税收优惠的幅度应与困难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的幅度挂钩。目前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 而且低工资群体大多集中在中小企业, 但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税负重, 一味地要求其提供工人工资不太现实, 因此应减免中小企业税收, 提高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为工资增长创造条件。其次, 对垄断性行业、企业和高利润产品规定更高税率, 提高其税负, 控制垄断性高收入, 消除利润、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再者,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提升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功能。应尽快推行综合税制, 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 健全工资收入分配指导和监控体系

为确保产业工人工资真正增长, 需加强工资分配调控指导, 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 完善监督机制, 加大打击力度。应密切结合经济发展、就业等实际情况, 对工资指导线进行细化, 制定分行业或分企业类别的工资指导线, 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严格实施和监管。要从法律法规层次上, 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 强制实行最基本的社会保险, 对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 强制追加利息开支和适当罚款, 对降低和变相降低法定工资标准的企业, 给予制裁。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建立工资支付监控体系, 完善劳动纠纷和工资争端申诉与仲裁制度, 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工资政策和法规的事件。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工资指导和监控, 严格各项人工成本费用的列支, 控制垄断行业的工资过快增长。

(五)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确保落实

尽管最低工资制度在学界存在争议, 但目前大多数国家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 而且从我国来看, 最低工资制度对于保护弱势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避免制造业走入“低工资陷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 我国各地政府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不少企业的最低工资往往低于当地规定的标准, 一些企业把当地划定的最低工资作为实际执行工资。应以《最低工资规定》为基础, 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 结合经济发展、职工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尤其是产业工人和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以及出口商品生产的主体, 而且是边际消费倾向最高、最迫切需要提高收入的群体, 应大幅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 更好保护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权益。更重要的是, 要确保最低工资制度真正落实, 应加强对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违反最低工资制度和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处罚和打击力度。

(六)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单位劳动力生产的商品数量是决定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的硬约束。因此, 要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 首要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单位劳动力生产的商品越多。除了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外,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在于工人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应积极扶持和鼓励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发展, 推动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 结合需求培养一线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工人素质提升和人才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加快面向产业工人的继续教育的发展, 鼓励企业和工人通过继续教育改进知识和技能, 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鼓励企业加大对工人的培训, 增强工人在工作中积累技术的积极性, 提高工人的工作技能水平。

摘要:产业以工资水平的高低对消费需求、要素供给、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具有直接影响, 我国长期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造成了“低工资水平-低水平产业结构”的现象。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不能不考虑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问题。我国应通过完善工资法律及政策完善社保体系、完善税制、健全工资收入分配指导监控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及最低工资标准等综合性措施, 着力推动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 进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关键词:产业工人,产业结构,工资,政策

参考文献

[1]Clark 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Macmillan, 3rd edition, 1957.

[2]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3]H.钱纳里, S.鲁宾逊, 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4]黄泰岩.“‘民工荒’对二元经济理论的修正”[J].经济学动态, 2005 (6) :15-17

[5]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 2005 (4) :58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上册)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63

[7]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87

篇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转型警钟在雾霾来袭时敲响

记 者:雾霾是当前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有研究表明,我国雾霾地点的分布和重工业的分布几乎是完全重合的,您如何看这个问题呢?

李毅中:雾霾天气在今年冬季频发,尤其在京津唐地区更加明显一些。我建议有关方面特别是研究部门、环保部门,对于雾霾的定义、内涵以及形成的原因,给出全面、科学、完整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雾霾的成因至少有五个:工业排放的废气,火力发电的废气,汽车尾气,取暖、做饭等日常用煤产生的废气,沙漠化等生态破坏带来的沙尘。因此,工业污染的确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把雾霾天气完全归罪于工业废气的排放是不合理的,其实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雾霾天气频发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倒逼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雾霾治理一定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可以推行更严格的汽车限行政策,暂停部分工厂的生产,这都是治标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本的办法是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这比简单的治理更近了一步,比如火力发电,需要按照国家的新标准改造,使烟气排放能够达到标准。另外,要更多地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调整产业结构。举个例子,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需要大量用煤的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沿海建了大量火电厂,这对当地的经济是起促进作用的,但是燃料需要远距离运输,不尽合理。最好的办法就是煤电一体化,让资源丰富的地方发电,然后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部沿海,这样就可以逐步关闭东部的电厂。

转型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动力

记 者:一些中小企业对转型升级心存顾虑,因为转型就要有创新投入,如果创新不成功,投入很可能就打了水漂,风险太大。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李毅中:转型升级肯定要有投入,需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是对原有存量的改造,着眼点是质的提高。技术改造也有风险,就是看技术路线对不对,看选择的是不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企业家、决策者的水平。不过相对于新建,风险还是要小一些,因为投资少,而且可以用现有裝置做抵押。因此我认为,中小企业还是要重视走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这条路子。

记 者:您怎么看待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兼并重组?

李毅中:兼并重组是优化生产力的一种有力手段,目的是提高一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比如说钢铁、汽车制造、石油化工这些行业通过重组兼并,让大企业、优势企业去兼并小企业、水平比较差的企业,这样生产力水平必然得到提高,能够催生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更好的骨干企业。当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需要走这一步。

重组过程中的困难是难免的,比如人员的去留、劳动力的组合等。兼并重组不是简单的归并,兼并以后内部要精简机构,要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内部生产力的优化。还有重要的一点,兼并重组要主要依靠企业的自身动力,防止“拉郎配”。

此外,重组兼并还会带来下岗、培训、再上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给重组兼并带来阻力。

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创新

记 者:您说过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新是唯一出路,您对产业转型中的创新是如何认识的?

李毅中:创新是个广泛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了“五个创新”: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家要把主要注意力用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在科技成果的转化集成创新方面。一般来讲,原始创新难度大,投入大,风险也很大,所以我们对科学家的创新要包容,失败是正常现象。企业还是应当把重点放在应用创新这方面。所以创新的路途很广,要做的事情很多,绝不能饿着肚子去搞创新,只有创新了、进步了、改造了、提升了,企业效益才会越来越好,不仅能吃饱,还吃得越来越好。

记 者:去年两会时,您说改革现在不做,时间就耽误了,再过5年,如果我们还像现在这样讨论转方式、调结构就糟了,那时候经济就支撑不了了。一年过去了,您怎么看待今后的改革?

李毅中: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完善,这样才能够大步向前,健康发展。

当然,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程度要结合起来,要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要有顶层设计,要有改革的路径和时间表,把任务具体化,我想进一步地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是有可能的。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去推动改革发展。

篇5: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案

实施方案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此,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帮扶办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关要求,了解掌握我村农民收入情况,最近我们深入到全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到田间地头考察了解、发放调查摸底表等方式,对近三年来全村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村农民增收趋势进行初步分析。总的来看,我村农民收入增长潜力较大,增收势头良好,但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存在一定困难,任务相当艰巨。为此,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田庙村经济增长步伐,提高全村农业的整体效益,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夯实基础。

一、近两年来我村农民收入的增长构成与分析

近年来,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从结构来看,经济增长呈多元化快速增长。主要特点和趋势如下:

一是农民收入总额逐年增加。近两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5566元增加到2010年7120元,年净增1554元,2007年比上年增加1120元,增速为19%,为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由此看出,近几年来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8年全村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1.4%,2009年为43.3%,2008年为44.4%。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民收入中逐年扩大。主要外出打工及养殖业等主要劳务输出与农副业品生产的发展。

从我村发展思路来看,作为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突破口。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县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创建新农村驻建设“示范村”活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行部门包村、“扶贫帮困”等办法,为促进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我们工作措施来看,县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逐年加大政策扶持和倾斜,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务输出、文化事业、信息交流五个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农民增收的特点来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纯农业户的收入低于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纯农业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实践证明,农民群众中从事传统农业、分散生产的,收入就低;用现代方式规模经营的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收入相对就高。一家一户为单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众收入就低,生活普遍十分困难。

二、我村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与全国、全省相比,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后劲不足、渠道不多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外部相比,存在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与内部相比,既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有不同地区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和不同经营类型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具体来看:

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仍低于我县平均水平。这几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以往相比增长较快,但与我县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08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440元,这主要是由于我村农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不大不强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增收缺乏新的支撑点。

二是地域性差距明显,不平衡性突出。从全县12个乡镇农民收入变化情况看,呈现出由高到低的特征,差异比较明显。2010年张黄、清河、鱼城三镇高出全县平均水平,而其余几个乡镇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010年农民纯收入最高的张黄镇与最低的老砦相差1000元,这说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年来,我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多数村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主导产业,但效益较高的菜、果、畜主导产业产品总量少,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大都是农民以户为主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未形成良好的产、供、销链条,导致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我村地方特色农产品因未形成规模效益而使市场竞争力大大削弱,农民收益减少。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降低。我村群众仍然以低产出、低收入的粮食作物为主,缺乏特色产业和高附加值种植作物,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群众常年累月地劳动,收入却并不高。另外,农产品大都是分散经营,投入产出率低,成本偏高,农民从中获得的实际收入有限。其次,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而农产品价格多年以来又处于较低的水平,农业的收益与其它产业相比呈不断下降之势,导致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总体来看,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择业门路广,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目前大部分农民仅局限于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大部分从事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钦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同时,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对现在目前岗位能够适应,但是接下去对更高学历的劳动力的需求会不断增多,特别是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单靠体力劳动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尽快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从我村来看,有相当部分农民不熟悉商品生产知识,不了解外界市场信息,接受先进生产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自身收入提高。通过了解,90%的村民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不高,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作出准确判断。因此,提高全村1100人农业人口的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对策措施

从农民收入构成分析,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近年来,我村农民增收主要来自于农产品。我们要从这一收入来源入手,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以产业化提升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产业突破性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是我村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思路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鲜杂果、禽蛋奶等特色产业,促其上规模。根据不同的环境类型,引导特色农产品向适生区集中。从全村范围来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篇6: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案

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房山区促进地区产业升级

20世纪80~90年代,房山区有实心黏土砖厂140余家,年产量达到38亿块标准砖.虽然一部分农民富裕起来,但整体上却付出了破坏耕地和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

作 者:京房  作者单位: 刊 名: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英文刊名:WALL MATERIALS INNOVATION &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 年,卷(期):2002 “”(7) 分类号: 关键词: 

上一篇: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下一篇:店面租房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