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2024-05-3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通用9篇)

篇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近期通过远程教育系统登录了三明电大网,学习了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并有了以下的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

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强调过,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中央政法委将社会管理创新列为“三项重点工作”,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在此我们需要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力争做到凡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举措坚决不施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还要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责任,由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建言献策。集中力量,集思广益,提出有见地、有分量、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

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桥梁纽带、凝心聚力的作用,为党委、政府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当好帮手。一是发挥好“预警器”的作用。利用政协委员分布范围广、触及层面深的优势,深入视察调研,及时上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和矛盾。利用渠道畅通的优势,深入城区、县份及社区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及时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继续公开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协助市委、市政府做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工作,让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得到充分反映,协调和缓解利益矛盾。二是发挥好“润滑剂”的作用。利用团结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营造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这样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非常大,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除了集中学习,我还想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自身读书再教育。

篇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并有了以下的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

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强调过,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中央政法委将社会管理创新列为“三项重点工作”,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在此我们需要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力争做到凡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举措坚决不施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还要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责任,由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事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落实到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是否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项目、重大决策事项能否出台或实施的前置条件,做到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审批,未经批准或虽经批准但涉稳重大隐患尚未消除的不实施。各级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和下级党委和政府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并把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平安建设目标考评体系。

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建言献策。今年我们要把“发展城市生活服务业”和“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两个课题作为议政协商的重点,通过们集体视察和协商,集中力量,集思广益,提出有见地、有分量、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

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桥梁纽带、凝心聚力的作用,为党委、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当好帮手。一是发挥好“预警器”的作用。利用政协委员分布范围广、触及层面深的优势,深入视察调研,及时上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和矛盾。利用渠道畅通的优势,深入城区、县份及社区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及时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继续公开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协助市委、市政府做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工作,让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得到充分反映,协调和缓解利益矛盾。二是发挥好“润滑剂”的作用。利用团结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营造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

篇3:浅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符合中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具体体现, 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如果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就会走向歧途, 背离其初衷。目前有些学者和媒体鼓吹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向西方国家学习, 大力发展所谓的“公民社会”、“第三部门”, 并且认为作为社会组织的“第三部门”应当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管理体系之外。这些做法就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同时对西方社会的所谓“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只是看到其现象, 没有看到其本质。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 国家和旧氏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公共权力的设立。他认为, “在阶级对立还没有发展起来的社会和偏远的地区, 这种公共权力可能极其微小, 几乎是若有若无的, 像有时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某些地方所看到的那样。但是, 随着国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 随着彼此相邻的各国的扩大和它们人口的增加, 公共权力就日益加强。就拿我们今天的欧洲来看吧, 在这里, 阶级斗争和争相霸占已经把公共权力提升到大有吞食整个社会甚至吞食国家之势的高度。” (1) 对于这个问题, 列宁在其巨著《国家与革命》中也有专门的论述[1]。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的公共权力在国家生活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并不存在离开公共权力的所谓独立的“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 所谓的“公民社会”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绝大多数“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都有政府背景, 都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因此, 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社会管理的本质, 正是出于社会管理本质的要求, 我们必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 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后,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也就是说,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讲的“以人为本”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 而是有其全新的意义。那就是突出社会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党的执政实践中, 就是“执政为民”。这里的“民”与“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相通的, 其外延和内涵都是一致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求我们要坚持把关心群众生活放在首位。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往往就是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是热点难点问题, 也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真心倾听群众呼声, 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真心关心群众疾苦,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当前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只有这样, 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才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社会管理文明成果

任何事物的创新都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创新, 都要继承和吸收以往创造的文明成果, 否则事物的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如此。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社会管理文明成果, 值得我们很好的继承和吸收。比如, 中国的传统社会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我们经常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道德教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还有“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行为准则在引导人们行为, 规范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去其内容代表的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的观点外, 其形式还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它能够用十分凝练的几个字, 几句话, 概括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求, 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 为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也要强调“以德治国”。特别是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我觉得“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的提出对于我们的社会管理可以说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但是如果更加凝练一点, 加大宣传力度, 做到朗朗上口、妇孺皆知, 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还有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乡绅自治制度, 也可以给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整个世界隔绝而单独发展。因此, 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也要吸收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比如, 一些国家十分重视法治权威, 在全社会形成了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其中的一些做法可以在我们推进“以法治国”, 建立法治社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吸收借鉴。再比如, 有些国家十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社会管理。国家通过人手一张有行的社会保障卡和无形的科技信息网络, 把个人的就业、收入、诚信、守法等信息集中起来, 这样便于社会实施有序管理。还有一些国家社区服务、管理和自治的有益做法我们也可以吸收借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协作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但是, 我们相信,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的社会管理一定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90.

篇4: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思考

有西方学者说,城市是现代社会人类住区的典型形态,全球范围的各种城市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集中载体的城市也迅速扩展,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转型期的城市社会管理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亟需改革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社会管理”并不是新概念,城市作为人类聚落形式已有很长的历史。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人类社会第一座城市,约9000年前出现在死海北岸,称为吉里乔(柏柏尔语,意为棕榈树的城市)。[1]城市出现以来便有城市社会管理,只不过由于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不同,其管理的主体和模式也不尽相同。汉代,中国在城市中以“里”为基本管理单位,编制居民,实施管理。[2]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城市实有人口爆炸性增长,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需要社会管理创新同步跟进。

1.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城市作为区域内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之场所,已经成为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市民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逐渐凸显。由于长期沿袭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传统的“指挥式”、“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已经愈加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不仅不利于很多现实问题的解决,还容易激化矛盾,加大社会管理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通过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找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有利于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推进社会的和谐。

2.社会管理任务不断加重,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伴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并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最终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脱离于单位体制之外,转为社会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原有静态的、熟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管理渐趋弱化和失控,而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高度合一、政府管理取代社会管理的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已经日益影响到对整个城市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管控的实现。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成为影响社会与政治稳定的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危机。城市社会管理需要发生变革,从对单位简单的行政管理转为更加复杂的社会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保护非户籍人口的正当权益,满足他们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已成为不少城市的迫切任务。

3.维护社会规范有序发展,需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管理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并主要表现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目前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定团结,都离不开社会的规范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体制、救助体制、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福利体制与之配套而行。否则,城市化过程中矛盾的加深和累积,将使经济社会进入无序化发展的境况,进而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体制的规范、高效运行,需要有多元化社会管理手段的灵活运用与之相配套,由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构建良好的平衡、整合、约束和救济机制,形成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二、加强和创新现代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1]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表明: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非政府组织为中介、社会自治管理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1.“党委领导”,亦即坚持党委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委通过民主决策、科学运筹,制定符合国情或各地实际的社会建设宏图大略,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各项政策,决定国家或本地区社会管理大政方针。要坚持党委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工作中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掌舵者地位,使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己任的社会管理置于党的大政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指导之下,保证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在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之中,引导和支持政府依法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引导和支持非政府服务组织、社会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民心的作用。

2.“政府负责”,亦即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角色的转换。政府不再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大包大揽,充当社会事务的全职管理者,而是要负责当好全面社会管理的组织者、调控者,非政府服务组织、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的扶持者、规范者、监督者,群众自治的倡导者、指导者,整个社会管理事业的整体规划者,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政策法规制定者,社会管理资源、环境、硬件和软件的供给者和服务者,社会中介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购买者。同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道德、行政、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引导和调控他们的社会管理活动,并对其社会管理行为予以监督,以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3.“社会协同”,亦即使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国外经验表明,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NGO)和基层社会自治组织能承担一定的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职能,能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的服务职能,能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能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2]因此,各级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权限的下移,积极动员、大力整合和广泛利用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培育、发展和有效监管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进行社会管理。要构建、完善和创新各系统、部门、区域、组织、个人间各种相互交叉的社会协同体制,完善社会协同制度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等。

4.“公众参与”,亦即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在发挥政府社会管理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保护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社会管理为了人民,社会管理依靠人民,社会管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政府执政为民与公民当家做主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使社会充满活力,又能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民群众主动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三、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证分析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近年来,上海市各级综治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立足社会建设的整体格局,统筹谋划,大胆探索,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实事项目为抓手,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同时也为下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体系。始终把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并纳入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发挥综治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综治成员单位的骨干作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工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健全街道乡镇综治委、办领导体制,在街道乡镇、居村委建立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工作站,初步整合社会管理各部门的工作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重要区域建立地区综治委,“两新”组织、商务楼宇设立综治工作室或信息员,务实平安建设的基础平台。全市围绕解决突出治安问题,2006年起五年内,先后推出47个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推动出台73项相关管理规范和措施,有力促进了社会管理。

2.构建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体系,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出台一系列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或政策推出前,在作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同时,根据“制定方案、识别风险、形成报告、审查定级、分级备案、调控风险、跟踪完善”等程序,将风险评估嵌入到行政决策或审批程序之中,及时制定风险控制预案,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务实政策、项目的民意支持基础。

3.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全力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调解组织网络。市级层面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加强物业纠纷、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纠纷的委托调解和参与调解。区县建立联合人民调委会,区县法院成立诉调对接中心。街镇发挥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功能,并探索开展信访事项委托人民调解。居(村)委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站。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并成为大调解工作的基本平台、调解队伍的组织者和秘书机构。促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地位中立的调解组织,介入社会难点、热点纠纷的化解。

4.构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全面实施“一口管理为主”、“健全一支队伍”、“建设一个信息平台”,完善了“以房找人”和“以人找房”的“人房一致”双向互联服务管理,推进“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工作,为侦查破案、治安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为制定实施公共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以居住证管理为抓手,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向来沪人员延伸覆盖,有效促使来沪人员不断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加强重点人群教育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用社会力量加强社区青少年以及社区服刑、刑释解教、社区戒毒等人员教育服务管理,积累了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社工联校、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等工作的新机制。健全“三合一”联合救助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和违法犯罪“两怀”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处置。

6.构建应急联动工作体系,有效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建立市应急联动中心,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形成了“政府领导、公安搭台、全市联动”的应急联动指挥模式以及“统一受理、统一指挥、分级处置”的处置模式,并在各大安保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道口设卡封堵、街面网格巡逻、武警应急支援的多警种一体化的快速处警机制,形成了有效的“三道防线”。

7.构建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健全综治社保队、市民巡访团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85万的平安志愿者队伍,通过世博安保志愿服务得到锤炼提高。建立完善“110”信箱、“上海政法综治网”等多种渠道,倾听民声,汇集民意,既督促解决问题,又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大批志愿者和积极分子,长期以来参与社会服务和维护秩序,为维护社会治安发挥较大的作用。

四、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发展路径

城市社会管理工作还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机制僵化、全民参与度不够、调节手段多样化不足、法制不健全、城管队伍素质需提高等。城市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具体来讲,应着力实现“五个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从“按部就班”到“改革创新”的转变。要树立城市管理工作“关口前移”理念,让有效的城市管理贯穿于规划、建设和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并积极反馈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使公共服务产品的规划、建设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要树立集约利用城市空间理念,抓好规划和控制,构筑科学合理的集约高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机制,使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得到净化和“升值”。要树立包容理念,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和谐,现代宜居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包容性。

2.在价值尺度上,实现从“物本型”到“人本型”的转变。城市管理不能单纯追求基础设施的数量及市容市貌的漂亮,而要以“人”为中心,以人内在的、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用“人”的视角、以“人”的需求,去考量城市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措施、步骤和细节,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给老百姓更高的生活品质。如在管理执法或维护设施的设计、安装上,不能同一化,而应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前提,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每一个角落。

3.在施政理念上,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城市管理如果仅想着把人管住,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简单明了、整齐划一,对什么都一刀切,固然方便了管理者,却让市民少了许多便利。管得死,不见得就管得好。因此,保持城市系统平衡的基点,在于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公共行政的人本理念,推进城市管理由传统的支配性权力逐步转化为现代社会职能,由居高临下管理逐步转化为综合服务协调,由以刚性约束为重点转化为以柔性服务为重点。

4.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管理也一样,工作搞得好不好,其关键要看细节。人们常说,最好的管理在于服务,最好的服务在于细节。

篇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至今,我参加了三明市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平台公共课的网络培训。通过认真学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对以下几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在治国理政上的新思考、新探索和新发展

社会管理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创新并自觉践行社会管理理论是各级党和政府必备的基本功。社会管理系统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准确掌握其目标体系、方针原则、方法要求,进一步社会管理创新机制体制,丰富社会管理内涵,改善社会管理环境,改进管理模式方法,是检验领导干部统筹兼顾、把控大局、协调发展、狠抓落实的能力与作风的重要标准。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积极创建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显得尤其重要。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发觉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适时提出要社会管理创新,正是切中了矛盾要害,扭住了问题关键,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社会管理创新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增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社会管理创新贵在重民生,谋在顺民意,成在解民忧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庞大的创新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我认为贵在重民生,谋在顺民意,成在解民忧。

贵在重民生,就是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上,扎根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心坎中,反映在为民谋利的行动上。就是要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民生发展大计上。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民生大计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原着力点,要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谋在顺民意,就是我们在谋划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等“高层设计”中,要时刻以民声、民意为基础和方向标,着眼人民群众现实和长远需求,顺应时代发展、人民群众愿意需要,相信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群众智慧。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是立足公正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顺民意,就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决策部署考虑更周全些,把困难问题想得更严重些;就要统筹兼顾,照顾各方,协调一致;就要现实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公平管理,科学决策,切实把群众想办、愿办的事情办好,集中力量把一些难事办成。成在解民忧,就是要在解决群众具体困难忧愁中使实劲、见实效,把主要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为民办实事上,用在主动联系、沟通群众感情上,下力气解决群众反映敏感、解决难度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诚挚之心、真诚之举赢得百姓实心实意的满意度,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坚持把基层基础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所在基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线,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基层安则全局稳。从源头上减少冲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四、坚持把责任落实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成效好坏,制度执行到位与否,关键在于推动落实的力度和决心是否够大、够强,必须坚持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严格落实目标管理、单项问责、动态管理、责任追究等责任措施,完善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追究,积极发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导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合力。

篇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省是人口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700万农民工流入城镇,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城镇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应承担了相应的社会管理责任。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基于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加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舆论指导等工作跟不上,致使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

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往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救助等问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同时,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从我省情况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工作需要做,但必须抓好以推进民生为重点的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议推广毕节地区“三级视频联动接访”的成功经验,借鉴黔西县成立“群工部”的经验,将信访局改为群众工作部(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设。一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工作。

篇7: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学习心 得 体 会

按照上级的安排,现将自己学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成长,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出,新的社会事务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心态不断形成,新的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极有秩序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二是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极端的时候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二是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

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一些地方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单一,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

四是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社会事务,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

另外社会管理理念陈旧,认识不够准确。比如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社会管理中,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了强势群体一边。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呢?

1.切实加强对社会管理的认识

人们对“社会”的理解有大有小,因此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解也有宽有窄。有人认为,社会是指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性组织,社会管理是指社会组织所进行的社会协调与管理。这种说法其实只说出了社会管理的一个方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抓社会管理的大事、议社会管理的大事,研究和制定社会管理的政策法律;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党委的领导下,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主要责任,发挥社会管理的领导作用。

2.切实处理好社会管理中“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进行社会管理时,往往是重管理、轻服务。但实际上,社会管理应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应该服务在先、管理在后。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住房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心,从心底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社会融合。

3.切实加强学习和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要立足中国国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任务、新模式、新措施。

4.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七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舆论。

篇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思考

一、造成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错位的原因

1) 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追求GDP增长, 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 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 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

2) 社会管理主体不够多元化。社会事务纷繁复杂, 社会问题各式各样, 社会需求千差万别,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政府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 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体。

3) 社会管理方式不够灵活。一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不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 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有所提高, 公民参与渠道有所拓宽, 但是, 总体而言, 很多时候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不高。二是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在社会改造的激烈过程中, 传统社会中的优秀社会和文化遗产没有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 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挖掘利用不够, 硬管理有余, 软管理不足, 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单一。

4) 社会管理法规不健全。我国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 有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对于如何规范大量的信访行为, 如何引导和利用社会舆论, 如何引导和利用新兴媒体, 如何有效管理城市, 如何有效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 目前都缺乏相应的位阶较高、法律效力较大的法律规定。

5) 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经验表明, 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人”最终要变成“社区人”, 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我国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 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 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 大量的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区之外, 成为“漂泊的社会人”。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在进行社区建设和管理规划时, 并没有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的权益和需求, 外来人口处于无根和无奈的漂泊状态。

6) 社会管理人才缺乏。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目前每年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 约有70%因找不到对口岗位而被迫转行, 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要素分析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 要确保其始终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建构相应的系统机制予以支撑。要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 就必须要从社会管理的理念、社会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加以创新,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三大内在要素。

1) 理念更新:社会管理创新的灵魂.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不仅要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 更为重要的是要强调转变全能统制型政府治理范式, “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实现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换。

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不仅要强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以服务促管理, 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转变, 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到更快捷、更便利、更文明、更和谐, 更要强调多元主体的协调作业, 培育社会组织管理主体, 尊重社会自治, 助推社会自律, 确认并保障社会多元主体的多元价值和利益诉求。

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不仅要强调始终贯彻“以人为本”, 而且要强调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范及时、充分且准确地转化为各类法规范和制度, 转化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切实确立和竭力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 转化为各类社会管理主体进行价值取舍和决策判断的基本行为准则。

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不仅要强调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 而且要强调社会和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承认、保护和促进自主性社会的形成, 完善社会结构的优化配置, 包容社会的异质性, 正确认识化解社会矛盾与纷争解决机制常态化的关系, 致力于多元的常态化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2) 方式方法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第一要倡导管理主体多元化。当前, 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单一管理主体已经难以承担整个社会管理的重任, 因此,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社会管理的参与中, 要强调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 注重公民社会的自我建设和发展, 给予民众自我治理、自我控制的权力和空间。在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上, 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社会, 是以公共利益为中心, 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己任, 努力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同等的生活条件。政府的角色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调控者和服务者, 强调其职能是掌舵、服务而非划桨, 是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 可谓“人民的公仆”。

第二要注重社会管理信息化。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 以电子政务为平台, 通过构建完善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信息化不仅能方便快捷的服务公众, 也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 进而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了解与信任。同时, 要解决虚拟网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 也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虚拟网络社会的信息化管理。在社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 宜疏不宜堵, 只有合理的管理加引导才能真正使虚拟网络社会得到良性发展。

第三要强调社会管理科学化。一个社会运转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管理是否科学。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就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自身建设,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和办事效率, 努力建设勤政、务实、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政府;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和完善政府审批制度, 大力推进政府行政效率全面“提速”;要健全协调与监督机制, 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 加强产业导向、公共财政、资本市场等政策的综合协调,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改革投融资体制;要建立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制度,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完善政府行为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

3) 制度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社会管理制度创新, 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 是各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无论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 还是社会管理创新, 都必须有法规范作支撑、制度作保障。因此, 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 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 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问题, 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管理和服务, 依良法善治, 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社会管理得好与不好的区别不在于社会当中有没有矛盾, 而在于制度是否能容忍矛盾和冲突。实际上, 好的制度不是消灭冲突, 而是能够容纳冲突, 并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这便是制度化建设的两个主要目标。

三、发达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在宏观与微观方面都能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宏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首先是组织设计的合理化, 强调“中央~地方”在各自的法定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其次是社会管理的分权化, 要求政府权力下放, 民主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主要国家都开展了放权运动。第三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化, 合理社会分层, 社会流通, 开放社会, 要求通过协商、谈判、对话, 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第四是引入社会管理的市场化, 社会管理市场化、民营化改革。授权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 引入市场运作意识;第五是提倡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 运用社会力量进行自主管理, 公民社会传统, 社会自治自理能力极强, 小政府大社会服务理念倡导者;第六是重视社会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在几乎全部的政府社会管理领域, 都有危机管理机制。

在微观方面, 美国的“三只手”立体管理模式、德国与奥地利的“小政府, 大社会”管理模式以及荷兰的“自然法则”管理模式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 对于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 美国:“三只手”的立体管理模式

美国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了“三只手” (即政府之手、上帝之手和民众之手) 的立体管理模式和特点。政府之手, 主要通过建立健全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并充分运用财政支出的倾斜手段, 进行合理的社会财富再分配, 最大限度提高社会公平感;上帝之手, 主要通过发挥宗教信仰中的积极因素作用, 营造有利的宗教道德土壤, 从思想文化层面有效地稳定民众思想;民众之手, 主要通过发挥众多的社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桥梁作用, 提供政府做不到、做不好的公共服务, 从民众自治层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二) 德国, 奥地利:“小政府, 大社会”模式

在德奥两国, 国家主要关心的是这样的问题:通过法律规定促进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标准, 保证服务在地域上公平分配, 构建一种公正的再分配机制。在德国, 遍布全境的“公民办公室”就是实现“定位于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公民办公室”, 就是基于电子政务平台, 直接面向普通公民, 为公民日常生活提供政府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的基层单位。另外, 德奥两国分别拥有数十万家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遍布大小城市的社区内。社会中介组织的普遍产生和蓬勃发展, 使德奥两国政府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境界, 政府的职能是宏观管理, 社会中介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 两者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

(三) 荷兰:“自然法则”模式

篇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关键词:油田社区;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全面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成为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作为油田矿区系统的社区而言,随着各项服务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物业服务等内容已难以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在一老一少、宜居环境建设、繁荣社区文化、落实社会惠民政策等方面,对社区服务有了更多、更高、更新的期望和要求,也为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持续搞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广大职工建设一个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生活便利、治安良好、文化丰富的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一、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意义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物业企业的历史使命。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油田矿区系统的物业服务单位,就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对各类物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质量,营造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因此,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求物业服务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追求公益性、公共性和效益性兼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管理成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融入城市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最大限度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惠民服务,着力打造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的社区管理机制。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区稳定的内在要求。随着和谐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居民的构成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类社会组织、团体、流动人口、特殊群体进入社区和不断扩大,社区社会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特别面对员工价值取向多元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油田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社区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队伍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要发挥好第一关、主阵地的作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油田社区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实践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基础。健全机构是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在组织领导上突出整体推进,认真学习落实集团公司、事业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社区进行深入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加强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与地方政府、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等相关责任主体全面联动、一体化推进的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保障。

2、健全管理体系,形成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的合力。以社区党建为着力点,盘活社区现有资源,搭建起了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社区党组织建设,理顺离退休职工服务站与社区的关系,将社区居委会服务业务与离退休服务业务融合为一体,完善社区党组织“六联互促”的共建网络,建立起社区“党员教育联抓、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社区治安联防、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的党建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在社区党支部的组成上,把那些群众基础好,有一定特长,愿意为老同志服务的同志选为支部成员。分别成立了以支部成员负责的医疗咨询组、文体活动组和维修组,定期到年老、有病、孤寡老人家中慰问,看望,帮助他们量血压,量体温,检查水、电、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三、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思考

1、要建立共管组织机构。探索建立社区共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运行沟通协调机制,并将与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地方社区加强共管联系沟通,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对入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及把社区各种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群众团体全部纳入社区社会管理体系。

2、要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上一篇:自考生毕业典礼致辞下一篇:学生座谈会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