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的摘抄

2024-06-26

城南旧事的摘抄(通用11篇)

篇1:城南旧事的摘抄

摘抄(一):有什么不可以,我立刻就转身迈进破砖墙,叫他在比我还高的草堆里。我用量首播开槽才想起来,求掉到哪里了呢?怎么能一下子就找到?不又得回头看他们,他们已经跑到打糖锣的挑子前,仰着脖子喝那三大枚一瓶的汽水。

赏析(一):这两个孩子真是的,他们把自己的球踢进了那齐人高的草堆里,里面又是狗屎又是人尿,恶心爆了,他们自己不但不捡,不但不关心,反而让英子去捡,自己逍遥自在的喝口汽水,晒晒光浴,却苦了英子。童心永远都是纯洁无暇的,他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损失,只为了别人。

摘抄(二):小妹妹这时从妈妈的`身上挣脱下来,她刚刚会走路,就喜欢我留着它。我用跳舞的步子带着她走,小妹妹高兴死啦!咯咯地笑,我嘴里又念着:“我们看海去“,念一句,跳一步舞,就这样跳到了门口。宋妈抱起小妹妹走出了街门,对妹妹说:”俺们逛街去喽!俺们逛街街去喽!”宋妈逛大街的瘾头很大,回来后就有许多的新鲜事告诉妈妈,什么神药贼怪,骡马驴牛。

赏析(二):从林海音小英子的妹妹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弟弟。小妹妹看到了姐姐出去逛街,去在烈日当头的空地上玩耍,心中不禁一阵羡慕,心中怦然一动,迈着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走向姐姐,姐姐好像自己玩极限运动时的安全带,拉着自己跳着蚕丝上的舞蹈。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了跳舞,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像跨台阶,还没长到花盆高就像摘花盆高处的花,还没有凳子高就像坐在凳子上夹菜……林海音小时候,林海音的妹妹小时候,都是可爱的。林海音才六岁,妹妹才一岁多,加起来不过七岁,七岁的思考是什么?林海音那时的思考的东西不过是怎样玩足球,怎样混过老师的作业检查。而妹妹的思考是什么?不过是怎么吃到更多的饼干,怎么让姐姐领自己跳舞。这样天真的想法,这样可爱的行为,真是孩子才能做出来的!

摘抄(三):咬不动烧饼,实在是我每天吃早点的一件痛苦的事。我的大牙都被虫蛀了,前面的又掉了两个,新的还没长出来,所以我就没法把烧饼麻花痛痛快快的吃下去。为了慢慢得吃早点,我迟到了;为了吃时碰到了虫牙我疼得哭了。那么我就宁可什么也不吃,饿着肚子上学去。

赏析(三):小孩子的天性就是贪吃,一天好像蚕一般,总是吃不饱。只要给蚕多少桑叶,只要给鱼多少食料,只要给英子多少零食,他们都能够迅速的吃光。孩子为了吃东西,宁愿牺牲一切的代价,食物把虫牙碰了,哭了,哭完了又开吃。吃得慢,迟到了,迟到了后又迟到,仍然吃。空肚子?不可能!

篇2:城南旧事的摘抄

赏析(一):林海音写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十分注重细节的描写,尘埃那么小,他也将其写的惟妙惟肖,给予了他生命。只有这样无微不至的笔法,写出文章之后才会扣人心悬,读后回味无穷。宋妈的动作那么简单,扬扬手臂,帅帅鸡毛掸子,灰尘的动作也那么简单,在空中乱舞,可林海音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将宋妈的动作传神的写,将灰尘更加细致的描写了出来,真是厉害。

摘抄(二): 远远的有一辆洋车过来了,车旁暗黄的小灯照着秀贞和妞儿的影子,她俩不顾我还在往前跑。秀贞听我喊,回过头来说:“英子,回家吧,我们到了就给你来信,回家吧!回家吧……” 声音越细越小越远了,洋车过去,那一大一小的影儿又蒙在黑夜里。

赏析(二):这一段文字通过洋车的昏暗小车灯、秀贞呢妞儿的影子、小英子自己的语言来写出了英子对这两个最好的朋友的不舍,看着她们的身影渐渐的离去,看着天空中的雨哗哗的落下来,无情的洒在她们的身上,眼中不禁浮现出了冬日下红鼻头、红脸蛋和那双亮晶晶的、直愣愣的眼睛,忘不了那痴痴地等候和苦苦的守望——忘不了秀贞。忘不了一滴滴粉莹莹的眼泪滴落在粉莹莹的小鸡身上,忘不了胳膊上、腿、肩膀上红肿着的伤疤——忘不了妞儿。她们逐渐远去,成为英子永久的记忆和终身的怀念。

摘抄(三):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的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等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摸她那条小黄辫子了,她又向我笑了笑,指着后面,低低的声音说:“你就住在那条胡同里?”

篇3:浅析《城南旧事》的乡愁

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中期的台湾文学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方面,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来到了台湾, 一大批文人、军政要员也随着国情的重大变化迁到了台湾这个对他们而言无比陌生的地方,同时也改变了台湾文坛原有的结构和创作队伍。而政治方面,国民党退台后对台湾政治实施高压政策,即便只是写了一篇批评时政的文章,也会惹来杀身之祸,在这种高压政策的影响下,民众的人身自由思想自由都受到了极大的禁锢。在经济方面,美国为了增强台湾与大陆抗衡的经济实力,加大了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力度, 这一措施推进了台湾的工业化进程,对稳定台湾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起了积极作用,这种做法使当时的台湾人民对美国政府产生了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文学方面就反映为“现代主义”流派在台湾的滥觞。在这种环境下,许多离开故园, 离开亲朋好友来到陌生的台湾的大陆知识分子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刺激,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惶恐和担忧。他们虽然身在台湾,但内心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故土,由于内心的对故乡的思念无处抒发,他们只好把这种思念寄予文字,用文字来表达思乡之情,谱出望乡之曲,“乡土文学”由此便风行起来。 林海音的这部《城南旧事》便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一、对民俗民风的留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英子是她的小名,祖籍是台湾省苗栗县,但她是出生于日本的,不久随父母迁回台湾,5岁又随父母迁到北京,北平是林海音成长的地方,无论是小说中英子曾住过的椿树胡同、还是帘子胡同,满满都载着林海音对二三十年代老北平的深深的思念与眷恋。从英子第二次看见妞儿,她们的对话便可以看出 :

“你就住在那条胡同里?”

“恩。”

“第几个门?”

“一、二、三、四,第四个门。到我们家去玩。”[2]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平过去的建筑风格 :“北平过去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这种四合院与小胡同是英子从小居住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在中国建筑史上独具特色的地方有着英子的爸爸妈妈, 有着自她出生起就在照顾她的宋妈,还有名叫秀贞的比她大很多的姑娘,这都体现了北平当时的民俗民风,也为整篇小说交代了主人公英子的成长背景,这种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日益式微的民俗文化和旧光阴的生活气息,使城南的民俗民风融入了字里行间,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平淡淡的风情,林海音就是用这种充满浓浓的怀旧气息的故事背景与作者平静的叙述方式相结合,让她的童年、她的思乡意绪使读者深受感染。

由于儿童时期的英子是在北平长大的,她学到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妈妈却操着一口带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英子想去惠安馆玩时,爸爸用客家话“做唔得!做唔得”来拒绝她 ;宋妈也说不准普通话,因为她不是北平长大的人。[3]作者通把英子标准的普通话与父母、奶妈带着各种口音的普通话作对比,突出了英子对北平民俗民风的崇尚。“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然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英子走过的这些地方, 充满着老北平的风俗特色,还有小英子看到的“打糖锣的来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有印花人,有山楂片儿,还有珠串子,都是我喜欢的。”[4]在平淡的文字之下,竟把老北京的韵味勾勒得淋漓精致,似乎有一个满载着哀愁与童真的小女孩把她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向我们缓缓道来,无关时代的变革,无关世俗的嘈杂,满满的只是对这座皇城的眷恋。

二、对人情之暖的怀念

林海音在北京成长,从小女孩到成为女人,结婚生子, 她的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北京渡过的,她的人生经历自然就影响了她对北京的看法,作为一名台湾文学作家,“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林海音来说,台湾和北京是她的双重故乡,但真正让她成长,让她感知到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 是她在北京时发生的人和事,在她内心的最深处,最使她魂牵梦萦的是北平,那个她成长的地方,那里曾经有陪伴她成长又教会她成长的人。妞儿是英子的玩伴,家境颇富裕的英子常常找衣服破破烂烂的妞儿一起玩耍,“我们俩露着一起笑,一边瞎说着心肝心肝的,也闹不亲是什么意思”。[5]孩童的世界是简单的,没有功名利禄的纠缠,也没有等级的分界,英子因为不想妞儿再受尽养父母的虐待,才会带着妞儿去秀贞的家认亲,还把把妈妈最宝贵的金镯子偷给她们作为盘缠,这是英子对妞儿的情感,如此的真挚,如此温情。小说中有一段话描写了英子在妞儿离去后她的表现 :

“声音越细越小越远了,洋车过去,那一大一小的影儿又蒙在黑夜里。我趴着墙,支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雨水从人家的房檐之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身上,我还哑着嗓子喊 :

‘妞儿!妞儿!’

我又冷,又怕,又舍不得,我哭了。”[6]

年幼的英子在最后似乎意识到互相陪伴对方的友情在秀贞带着妞儿走了后会不复存在,她追着马车跑,却发现自己是无法追上的,妞儿与她的温情,从此也只能留在记忆中, 用来怀念。

英子去捡球时在一片丛林里看到了小偷儿,在于小偷儿聊天的过程中,她知道小偷儿是为了品学兼优的弟弟能够漂洋过海去国外读书,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能生活得好一点才会选择来偷东西,从小被教育偷东西的就是坏人的英子突然迷茫了,这样一个为了当好人而变成坏人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当英子与小偷儿成了朋友,约好了“我们看海去” 时,小偷儿偷到的赃物在草丛里被警察发现了,小偷儿被抓了起来,更戏剧性的是,小偷儿的赃物被发现是英子无意中透露给警察的线索,小偷儿从此也就从英子的童年里离去了,而我们看海去的那个约定也不复存在。也许是听到说别人说小偷儿偷别人的东西,是一个坏人,也许是听到妈妈教育她坏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很多人都说孩子哪分地清什么样的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从英子的角度看来,这个坏人在某一方面,他也是好人。小偷儿的离开使英子又少了一位朋友, 无论大人们怎样评论小偷儿,但英子长大后想要写的那本书里,小偷儿扮演的依旧是她的朋友的角色,依旧是与她约定看海去的朋友。“我们看海去”的那个约定虽然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但英子与小偷儿建立起来的感情还是会存在在英子的心里,用来怀念。

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一位叫“宋妈”的人待她如亲生儿女一般照顾着她,林海音把宋妈这个角色设置成了一个具有悲惨命运的女性形象,她一直在外面赚钱养家,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一个已经送人了一个已经死了,而这位“宋妈”最后还是选择了跟那个没出息的丈夫回去生儿育女,选择了离开英子的家时,英子的人生中一个对她而言像亲人一样重要的人又离开了她。妞儿、秀贞、小偷儿、宋妈还有她的父亲,都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以各种方式离开了她成长的世界,这一个个曾经让她深感人情之暖的故事,最后只能存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即便日后长大了,她拨开时光的尘埃,她还是能看到那闪亮亮的存在她记忆里的关于皇城脚下,那些人,那些事。

三、对小说中乡愁独特性的分析

自古以来,乡愁的主题就不断的出现在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中,那为何说《城南旧事》中的乡愁是独特的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中有这样的看法,他认为“每一个人在他内部都存在两套力量”。从心理需要层次来看,第一套力量对应着自然、母亲,源于安全、归属需要 ; 而第二套对应着社会、父亲,来自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在上文中我提到了当时台湾的社会状况,林海音从大陆来到台湾生活,其实她的内心是充满迷茫与不安的,然而由于这种对陌生世界的迷茫与不安所产生的乡愁是她在自我实现受到阻碍的时候,她渴望能够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表现。乡愁作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早在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已经有家园的观念,选择在自己祖先时代生活的地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生活在一起,林海音的乡愁不仅仅只是对家园的一种思念,更是20世纪50年代漂泊不定、 远离家乡的人的心境表现。林海音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乡愁,其实更是强烈的民族意识的体现,表达了他们渴望回归故园、渴望台湾与大陆统一的愿望,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的一篇文学作品

四、结语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 人生难得是欢聚 / 唯有别离多。”[8]这首广为人知的《送别》出现在小说中。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所表现出来的乡愁是通过对民俗民风的描述与人情之暖的叙述来表现出来的,这种乡愁有别于马致远直抒胸臆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有别于李白曲折有致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城南旧事》 中的乡愁不慷慨、不激昂,林海音只是把英子的童年缓缓道来,有温情,有悲伤,简单平淡的语言,却无一字不在向我们、 向它自己、向整个动乱的社会倾诉乡愁,找寻故园。

摘要:《城南旧事》是一部通过对大陆的风俗文化与往日生活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怀乡之情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故乡之情和人情之暖的把握,向我们述说着一位小姑娘与疯女人秀贞、藏在草丛中的小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毛驴回家的宋妈以及慈爱的爸爸的故事,在平静的叙述背后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林海音对随风而逝的童年、故园、还有亲朋好友怀念与留恋。本文结合20世纪中后期台湾社会环境的状况以及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对民俗民风与人情之暖的留恋,分析其中的独特的乡愁意绪。

篇4:论电影《城南旧事》的艺术风格

一、散文化风格

电影《城南旧事》把原著本身的散文风格成功地移植到影视当中。以深挚的情怀和无限的追思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旧事,熔铸了作者绵延不绝的眷念之情。散文风格成为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

这种散文化的风格首先反映在景物的攫取上。故事展开在衰草枯杨的秋天,群山凝紫。长城苍茫。静谧空明。残阳、驼队、老人、城楼,一层层的铺着,弥漫着模糊的忧伤。这一组蒙太奇奠定了整个电影的情感基调,那就是宁静空明,意蕴深远。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中的画面饱含着东方原质的民族氛围:缓缓徐行、铃声叮当的骆驼群,蝉噪声声、颔首欲睡的白发翁,荒草地、旧学堂,如海的苍山、似血的枫叶、酡红的冬阳、流水淙淙的井窝子……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电影画面抒发艺术情感。散文化的电影和散文一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必须的手段。

其次,在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空镜头保持叙事的透明,烘托基调的空明。所谓空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能够产生借物喻情、渲染意境、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中国艺术讲求虚实相生。有无相承,有的地方空胜于实。疏强于密。吴贻弓先生灵活地使用了这一技巧,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如同中国山水画,水濡墨染,却暗喻精神。镜头里如火的枫红、荒芜的凄草、瓢泼的雨夜等都交织出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来。电影末尾用六次红叶叠化的空镜头来释放英子的哀思,霜染丹枫、衰草孤家,以及哀婉的《骊歌》代替了雨泪滂沱的悲伤。人心潸然。

再如电影中描绘秀贞怀念思康,并未写实,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思康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秀贞梦呓似的话语,还有无声的景物镜头。给我们以现实的隐喻:“那年就这时候他来的。一卷铺盖,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一支笔。我正在屋里擦玻璃……说着就进来人了……他笑了,那一笑真甜啊……”。这时镜头摇过这样一组画面:月洞门里悄寂的小跨院、残破的窗纸、摇曳的树影,窗槁上陈旧的玻璃。秀贞对思康的眷念、那段令人叹惋的恋情。都在这些话语和景物里雨润烟浓的呈现出来。

这是散文诗般的风格,“是煎中药的方式,守着文火慢慢慢慢地煨,室内弥漫着柚子的寒香,那样的水濡墨濡,那样的轻捻慢拢”。

二、童年视角

《城南旧事》的叙事角度是一个童年的视角,这是其艺术风格的另一特色。

林海音在小说的后记中说:“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21电影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心灵的童年以童年的视角重现。

审美效果是随着视角转化而改变的,童年视角与“回忆”的美学特点相伴。童年,天真无邪、美好单纯,纯洁无瑕的童心可以忽略生活的苦痛,过滤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孩子眼里的忧愁、惨痛、命运、世事艰难是与大人不同的,他们并不能看穿生活,他们也不会无可奈何。他们的眼里有希望。他们会看到成人忽视的东西。就像电影中英子对小偷所说的:“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她用平等的心灵去和女佣宋妈、被养父母当作挣钱工具的妞儿、人人歧视的疯女秀贞、甚至小偷推心置腹。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彰显出那些被遮蔽的人性的光芒,在对比中批判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

疯女秀贞因为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压下导致精神崩溃,人人都歧视她。连她的父亲都斥责她:“不害臊!”;荒园里的小偷,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但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供弟弟读书,养活妈妈:宋妈有着不幸的婚姻,贫困的她不得已暂别骨肉。到城里帮佣,工钱却都被丈夫要走。谁知因为不负责任的丈夫赌钱,儿子不明不白地死了。丫头也被卖给了赶马车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血泪斑斑的伤心史,然而又能有谁看到呢?只有这个单纯的孩子,看见了那些挣扎在制度、礼教压迫中难以翻身、难以自持的人,并深切地感受和同情他们。而成人世界的不幸与痛苦通过这天真无邪的双眸过滤,更有一种哀愁无奈的美学力量。

这就是童年视角,一个单纯、质朴、善良的视角。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创作者所追求的正是其间的反差。童年的视角和思维虽然并不成熟。但是总会去涉及那些成人刻意回避的话题。探求矛盾产生的根源。比如电影中小英子问宋妈:“为什么你挣的钱要给别人去?”宋妈没法回答,只能归结为:“俺们乡下人命苦,小栓子他爸爸又没出息”。孩子的问话似乎是稚气未泯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劳动人民无法自持的生存状态,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从童稚走向成熟,从梦幻走向现实,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电影通过小英子善良纯真的童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艺术化的诠释了“城南旧事”。并以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礼教、对旧社会进行了文化批评。

三、悲剧意蕴

电影《城南旧事》自始至终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忠实展现着原著中作者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林海音曾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从十二岁丧父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隐隐约约觉察到人生无常、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必须要在寡母和年幼弟妹中间,面对现实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电影正是以此为基调,呈现人物的命运悲剧、别离的无奈、人生的无常。最后,“爸爸死了。宋妈走了,童年的花也落了……”沉郁的悲剧的美以此作为落幕。

首先,电影所涉及的每个剧情人物几乎都有着各自的悲剧命运,秀贞、宋妈、妞儿,都是深受封建礼教和男权侵害的丧失个体自由的典型人物,她们或因追求爱情而被逼疯。或无奈地忍受丈夫的堕落无能,或被迫成为挣钱工具。她们多桀的命运和酸苦的不幸使得生命的悲剧意识锲入英子的心灵,再通过她的双眸含蓄有致地演绎出来。

其次,离愁别恨的怅挽与无奈弥漫在整个剧情之中,李叔同的《骊歌》反复吟唱,使伤离别成了一曲不绝的旋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哀婉的乐声把离别的悲剧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离我而去”的感伤主题凝聚在所有的情节里,电影中的每个剧情人物都是离英子而去的,秀贞和妞儿大雨之夜出走被火车轧死,为她们悲惨的人生划上了句号:小偷被抓走,荒草丛里的朋友再也见不到了:蜿蜒的山路上,宋妈踏上了归程:最后,“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一浪推一浪的离别交织在一起,层层推进,纯真的童年也成了遥远的回忆,悲剧的意蕴便在这些离愁别恨里纵横捭阖了。

篇5:城南旧事摘抄

2.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的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屁股推车,车子吱吱口丑口丑的响,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井窝子有两个人在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来倒在一个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井窝子旁住着一个我的朋友和我一般高的妞儿。

3.这时,我的辫子梳好了,追了宋妈去买菜,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她的那条恶心的大黑棉裤,那么厚,那么肥,裤脚缚着。别人告诉妈说,北京的老妈子很会偷东西,她们偷了米就一把一把顺着裤腰装进裤兜子,刚好落到缚着的裤脚管里,不会漏出来。我在想,宋妈的肥裤脚里,不知道有没有我家的白米?

4.妈不理会我的话,她说完就又回外屋去吃饭了。我躺在床上,心里着急,想着和妞儿约会好吃完饭在横胡同口见面,不知她来了没有?细听外面又有淅淅沥沥的雨声,虽然不像白天那样大,可是横胡同里并没有可躲雨的地方,因为整条胡同都是人家的后墙。我急得胸口发痛,揉搓着,咳嗽了,一咳嗽,胸口就像许多针扎着那么痛。

篇6:城南旧事摘抄

“行啦行啦!不害臊!”秀贞正说得高兴,我也听得糊里糊涂,长班老王进来了,不耐烦地瞪了秀贞一眼说她。秀贞不理会她爸爸,推着我脱鞋上炕,凑近在画下面,还是只管说:

“饭不吃,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老是急着找她爹去,我说了多少回都不听,我说等我给多做几件衣服穿上再去呀!今年的衬褂倒是先做好了,背心就差缝钮子了。这件棉袄开了领子马上就好。可急的是什么呀!真叫人纳闷儿,到底是怎么档子事儿……”她说着说着不说了,低着头在想那纳闷儿的事,一直发愣。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她妈不是说她胡说吗?要是过家家儿,我倒是有一套玩意儿,小手表,小算盘,小铃铛,都可以拿来一起玩。所以我就说:

“没关系,我把手表送给小桂子,她有了表就有一定时候回家了。”可是,这时我倒想起妈会派宋妈来找我,便又说“我也要回家了。”

篇7:城南旧事摘抄精彩段落

2、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也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3、我捡起一根树枝子在地上画,看见一只油鸡在啄虫吃,忽然想起在惠安馆捉的那瓶吊死鬼忘记带回来。

4、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5、屋里可不像我家里那么亮,玻璃窗小得很,临窗一个大炕,炕中间摆了一张矮桌,上面堆着活计和针线盒子。

6、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

篇8:《城南旧事》中久酿的真情

关键词:《城南旧事》,真情,人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深刻反映人物情感, 即深沉而不肤浅, 浓缩而不淡薄。《城南旧事》表面是写英子的童年往事, 其实是写真实的人性, 如秀贞对思康真挚的爱, 蹲草地的哥哥对弟弟的爱, 兰姨娘对我的喜爱, 宋妈对子女深厚的母爱, 我与父母的爱等等, 这些情感都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部分,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潸然落涕。

一.特定时空的文本视角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以童年的视角描摹了当时在老北京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情感真实细腻, 让人读过之后久久回味。特定时空的写作视角使我们感觉来到了特定的时空, 与文本中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 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人物的情感, 如兰姨娘起初与爸爸是情人关系, 便是通过英子的视角体现出来的, 英子成了连接人物关系的纽带, 再如草地上蹲着的男子与弟弟的感情也是通过英子表现出来的。

此外, 英子作为一个儿童, 她对于成人世界的认识细腻单纯, 无掩饰, 不造作, 作品的感情真挚, 如英子对于宋妈失去孩子有一种童稚懵懂的怜惜, 英子希望能够见一见宋妈嘴中的小栓子与丫头, 因为孩子总是有一种好奇心, 特别喜欢与同龄人相处。最有趣的是, 宋妈将要回家生娃去, 英子十分不舍, 对妈妈说:“到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小孩子胡说”, 妈妈摆着正经骂我。这个细微的对话反映了英子对宋妈的不舍之情, 感情十分真挚细腻。

文学视角也可以实现转换, 因为文学阅读是一种心理补偿活动,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与语言, 可以勾起读者过往的记忆, 丰富他们童年生活的篇章, 进而带来精神上的补偿与审美的愉悦感。如作品中写道英子小学毕业时她哭了, 很多成人与英子的谈话语气也发生了变化, 如宋妈临回家时说“英子, 你都大了, 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和英子临别时说:“英子, 你大了, 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 长大了, 我们看海去。”这些心理回忆, 让我们体会到英子内心的纠结, 英子希望自己快点长大, 因为她要担当责任, 她又不忍心离开自己童年的回忆。

二.人物情感层次的深刻变化

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最大差别在于“情感”的解释, 现实生活中, 人的情感往往都是隐藏在内心中的, 不直接呈现出来。而文学作品则不然, 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让读者可以直接了当地知道人物当时的心境, 读者能够更快地融入人物的情感之中。如《城南旧事》中英子与兰姨娘的感情, 尽管小英子心里是对兰姨娘与爸爸“朱砂手”事件有所反感, 但兰姨娘又十分让孩子喜欢, 她会说, 而且喜欢给英子买东西, 又会玩, 所以最后兰姨娘与德先叔离开的时候, 英子心理十分不是滋味, 这是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人的情感也似水流一般会有波澜, 变化多样。不同的生活环境会使人物的情绪发生重要的变化, 人物的情感节奏变化会加深作品的层次结构, 如《城南旧事》中描绘了几个时间段, 英子的性格也相应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与秀贞相处时显得更多的是童稚, 与大哥哥相处时则有一些神秘, 后来与兰姨娘的相处既有警惕又有喜爱之情, 对宋妈则更多的是同情, 对父亲更多的是女儿的一份爱。这些情绪的波动与人物所处的不同生活阶段有着重要的联系, 此外, 这些情绪的变化也与情节发展的疾徐及气氛烘托等因素相关。

此外, 作品中情感要具有丰富性, 单调乏味的抒情会让文本逊色不少。作品的情感越丰富, 思想也就愈生动。《城南旧事》中, 写到妞儿与英子的友谊, 妞儿在与养父母的接触中知道了自己并非亲生, 故内心产生了寻找亲生父母的愿望, 后来英子告诉她亲生父母是谁, 妞儿就一直想见见母亲, 后来寻见秀贞之后, 匆匆离开, 但妞儿内心应该是满足的, 再如英子与蹲草地的哥哥的交往, 英子喜欢听哥哥讲他的故事, 但是自己在表演时却十分害羞, 因为让哥哥看到了自己扮演小麻雀, 后来蹲草地的哥哥被抓住时, 自己对心中的哥哥又产生了些微妙变化。

三.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手段

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也会牵绊到读者的认识。文学形象源于生活, 本是生活中平凡的一部分, 但置于作者特殊的视角下则会被赋予丰富的意蕴。《城南旧事》中, 秀贞在大家眼中是让人见了就十分恐慌的人, 而在英子眼里则是一个爱笑又可以一起玩的人, 她尽管会说一些自己不懂的话, 但英子眼中看到的是秀贞的善, 以及秀贞对思康叔叔及小桂子的爱。此外, 文中也通过秀贞及旁人的口塑造了思康始乱终弃的形象。此外, 文中还塑造了一个为了弟弟读书而偷窃的收废品的青年形象, 但在英子眼中, 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而不是人们眼中的小偷, 因为英子还没有偷窃的概念。

语言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 语言往往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 它可以辅助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多作家喜欢用方言作为写作的一部分, 《城南旧事》中, 作者就用了很多方言, 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 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如父亲经常说“惊么该”, 也就是“有什么担心的”, 母亲的发音与北京话也有很大的差别, “惠安馆”读成了“惠难馆”, 这些都体现了生活的真实, 也让人物的对话充满了趣味。语言描写往往也会与动作相配合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城南旧事》中, 兰姨娘来了不久, 爸爸要给兰姨娘买布料时, 妈妈绷着脸, 抓起那匹布的一端, 大把地一攥, 拳头紧紧的, 像要把谁攥死。手松开来, 绸子也慢慢散开, 满是皱痕, 妈说:“你看好就买吧, 我不懂?”就连英子都看出了妈妈的不情愿。

感官描写也是烘托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 催发读者受到情感烘染的效果, 作品中的场景有时会固化成意象, 韦勒克·沃伦指出:“在心理学中, 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 而这种重现或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文学作品往往并非只是视觉上的意象, 还会有其他感觉, 如听觉、触觉、味觉等, 这些感观效应综合起来, 让人产生一种心理联觉, 进而营造一种场景氛围, 人物的活动就如鱼得水了, 如描写英子与草地蹲着的青年之间的交往, 作者描写了荒废城墙以及土坡的环境, 给人视觉上一种沧桑感。“在兴华门的土坡上, 我还是习惯地站了一会儿。城墙上面的那片天, 是淡红的颜色了, 海在这时也会变成红色的吗?”让人不禁会产生视觉上的联想, 当然土坡上的青草又让人的味觉产生感应, 再如英子他们在送别毕业生的晚会上, 唱的送别歌曲“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英子虽然不懂得歌词, 但他们却知道这首歌是为离别人所唱, 他们自己也不喜欢离别, 故而会产生感伤之情。文学作品同样是这样, 尽管有些场景我们未经历过,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可以通过身体的各个感观去体会, 感情自然也会贯穿于这些想象的场景中了。

篇9:寻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1948年,林海音离开北京回到故乡台湾,但她却一直思念着北京这座古城,她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1960年《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今年已经是这部小说集面世51周年,让我们沿着林海音的京城足迹,去寻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南柳巷的晋江会馆,目前被认为是林海音故居

在虎坊桥路口西下车往前走二十米有条魏染胡同,沿着胡同走到尽头便是本次探寻故居之行的目的地——南柳巷胡同。在南柳巷找晋江会馆,很好找,一打听,附近的街坊都会说:“就是住过写电影《城南旧事》的那个女作家吧?”然后告诉我在40号和42号。一条普通的胡同和一位作家,就是这样亲密地联系在一起。

南柳巷胡同北边的北柳巷多数老房子已经夷为平地,应该感谢北京几位专家的呼吁,保护住了这处晋江会馆,并把它建成林海音故居,才免于消失的危险。

先走到了南柳巷胡同42号,站在这扇有些破败的朱红色大门门前,我有些迟疑,进了院子之后,看到的只是北侧的一溜儿后山墙和南侧一溜儿后盖的小房子,这两侧的房子把中间瘦长的过道挤成了逼狭窄的一条影子,如果这就算院子的话,实在太窄,一点儿都不像林海音笔下描写过的晋江会馆。

院里一位妇女,毫不犹豫地告诉我:“这就是晋江会馆,没错!”说着,她拉着我走到院门口,指着一侧的一个抱鼓石门墩对我说:“本来两个门墩的,现在只剩下一个了,你看那门墩的地方才是原来大门的边,原来的门框还在呢!”经她这样一说,我才发现刚才看得不仔细,竟然忽略了这个门墩。这就是林海音小时候常常倚着门口看骆驼、看那个疯女人、看胡同口唱梨花落耍着铜锣卖酸梅汤的小贩的门墩?破损的门墩那一侧盖出来两尺多宽的房子,院门缩小了近一半,原来的大门应该不小呢。

不过,这并没有打消我的疑虑,因为这院子里根本没有正房,即使正房在40号院里,大门开在这里,也不合老北京四合院的规矩。这位只住在这里十来年的妇女,解释不了我的问题,但她很热心地说:“40号院有个王大妈,她在晋江会馆住的年头最长了,我带你去问问她吧。”

40号院的门口右边赫然挂着晋江会馆几个字的石质标牌,左边是一块介绍这个院以及林海音的简介铜牌。进了屋后,让我豁然开朗,一个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虽然新搭建出了一些小厨房,但四围的房子都还非常的齐整。北房五间为正房,前出廊檐,起码有两尺,朱红的廊柱还在;南房、东西房各三间。院子开阔,三棵老槐树都高出房子一倍多,枝叶参天,年龄和院子一样,起码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现在正是深秋季节,风一吹过便落下这一地的落叶。

可惜,王大妈不在家,她住的南房中间那间屋子门上挂着锁。不过,其他院里的街坊们,立刻解释清楚了我的问题:晋江会馆原来是两道门,42号那是一道面朝胡同的大门,进了大门是晋江会馆的过道,往北拐是第二道门,才是进里院的大门,王大妈现在住的房子就是这道大门的门道。从王大妈东边屋里出来的一个男人指着王大妈屋前面告诉我:这里原来还有一道影壁,影壁两边有月亮门。

这样的格局,不仅讲究,也体现北京人的智慧:南柳巷是南北走向的胡同,临街开门,一般正房要朝西,不是最好的选择,晋江会馆开两道门,避免了这样的不足,门中门,院中院,还有影壁和月亮门的若隐若现,使得这个其实只有一层院落的晋江会馆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七嘴八舌地聊起天来,我知道了刚才和我讲话的那个男人姓龚,除了王大妈,他家是住这里最久的人了,王大妈是北京人,他家是晋江人,他就是出生在这个院子里的。林海音住在这里的时候,和他的母亲、王大妈都认识,1990年和1993年,林海音两次来到这个院子里的时候,都拉着这两位老人站在大门口照过相。“在台湾、澳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时候都配了这照片,林海音都给我母亲寄来过呢。”龚先生对我说。其他街坊有些不大好意思地告诉我:“王大妈原来是干‘为人民服务’工作的。”起初我没听明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王大妈是晋江会馆的佣人。他们是怕说佣人不好听,其实,佣人也是老百姓,看《城南旧事》,林海音把里面的佣人宋妈写得多么慈祥善良。当然,我知道,这个王大妈可不是书里的宋妈,她不是林家的佣人。因为林家搬到这里来的时候,是最难的时候,当时,林海音的弟弟因抗日被日本鬼子杀死在大连,父亲去大连收尸后回来气愤不平吐血而死,家里日子日渐艰难,她妈妈只好带着全家八口搬到这里住,因为是晋江老乡,住在这里可以不收房钱。

所有这一切,这里的街坊都知道,他们指着北房靠西的两间告诉我:“林海音就住这两间房子,这是她在北京住的最后的房子,她是从这里离开北京到的台湾。”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竟然有些伤感,让我不禁想起在《城南旧事》中那个疯女人和妞妞离开北京的那个雨夜,小英子送她们离开这块故土的时候雨水从房檐直落在头上、脸上、身上的情景。一个地方,和一个人情感的心理空间,和一个时代的历史空间,密切联系一起,这个地方才有意义吧?

我没有想到,这些老街坊对林海音如此熟悉,这多少让我吃惊、让我感动,他们直到现在他们还把林海音当成自己的老街坊,而且是为了这个院子、这条南柳巷、这块城南贫民旧地扬名的老街坊,甭管怎么说,她走得有多远,出了多大的名,都是从这个晋江会馆里走出来的。我想,如果林海音地下有知,也一定会感动的。

住在正房的两位老街坊指着他们的房子,对我说:“你看这房顶的老瓦还都在,但房子已经漏了,漏下的雨把窗帘都弄黄了,我们也不换了,反正换了新窗帘也都被漏雨打湿。房管局好几次来人要帮我们修房,我们都没让修,一修就得把房顶挑了,房顶的老瓦就没了,还能看出来当年晋江会馆老样子吗?”

他们说得没错,这座四合院里,只有他们这一排正房房顶的百年老瓦历尽沧桑顽强健在。

说到保护这座四合院,街坊们还说:“要说保护,得说王大妈,大门道改建成她家房子的时候,大门上有晋江会馆的匾额,是她老人家给收了起来,一直放在她家的床铺底下。现在,听说要把这里修成林海音故居,老太太把这块藏了五十多年的匾拿了出来。”

走出晋江会馆,从40号的大门能够望到院里正房齐整的鱼鳞瓦,一层层错落有致地叠压着,衬托在瓦蓝的天空下,如果只看这一角,还真有些像是林海音笔下老北京的味道。42号的大门,和42号到40号之间的那一面灰墙,让我愣了半天的神儿。那面墙,可能就是林海音小时候常常用化石往上面画着,顺着别人家的墙一直画到自己家门口的那面墙?七十多年过去了,大概没准儿是了;可那扇门,确实就是林海音那次旧地重游时候,拉着王大妈和龚大妈照相的大门口。她似乎刚刚还在那里,离开的时间不久。

如今晋江会馆还在,而且已经辟为林海音的故居。九泉之下,林海音若是托梦,也可以吹落归心,叩响家的门扉了。

说到城南,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想起作为画外音的李叔同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想起那湮灭的年代里无形的唱诗班,以及队列中一张张梳着刘海的女孩子的脸。城南,就是门楣上张贴的褪色的红纸春联;城南,就是门两边蹲坐着的青石狮子以及狮子脚趾间一堆散发着火药味的鞭炮碎屑;城南,就是门坎上跨坐着的穿红棉袄、戴瓜皮帽的胖小子;城南,就是一副怎么摇也摇不响的生锈的大铁门环……

篇10:《城南旧事》读书笔记摘抄

第二个故事,英子因为秀贞姐的事生了一场大病忘记了很多事,也搬了家,来到了新的环境,偶然间发现了藏在草地里的包袱,从而认识了一个贼,那个贼为了供自家弟弟出国留学干了这行没法收手了,他跟英子讲了很多自己的故事,他觉得自己是好人,英子天真无意中的举动让便衣警察察觉了并顺藤摸瓜找到了那个贼,英子很难受觉得自己害了那个哥哥,后来那个哥哥被抓起来了…唉又是一次离别。

第三个故事,兰姨妈,年轻美貌的兰姨妈寄宿在他们家,英子爸爸喜欢上了兰姨妈,英子心疼自己还怀着孩子的妈妈,不想让爸爸出轨,于是私底下给兰姨妈和寄宿在自己家的学生得先叔牵线搭桥,最后爸爸很失魂落魄,不过促成了兰姨妈和得先叔这对也算是做了好事,兰姨妈和得先叔最后一起开心的离开了。

第四个故事,英子家奶妈宋妈的故事,从乡下来城里赚钱,当了英子家奶妈三四年没回家,特别惦记自己的一儿一女,她的丈夫每年来看她两次都是为了拿钱,宋妈给了快二百了,最近宋妈心绪不宁,找丈夫来问了才知道自己儿子两年前病死了,女儿被她丈夫送人了,宋妈失魂落魄…也不知结局如何明日在看,这丈夫太过分了………

没忍住,花了12分钟把剩下的看完了,宋妈找了好久女儿没找到,最后还是决定离开英子家,回家了。

第五个故事,也是最后一段了,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英子也小学毕业了,她还想当孩子然而现实不允许她再当孩子了,就如结尾那句话“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孩子了。”

全文总结: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我也害怕别离,每一次的别离都让我很伤心,我喜欢这些人儿,然而并没有永远,总要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大家分离,唉,越看重感情越容易孤单,也许没心没肺才会不那么伤感吧,一个小女孩整个小学的成长经历,谢谢小威推荐的这本书!

篇11:城南旧事好句摘抄

2、我翻腿坐在炕沿上,又等了一会,还不见秀贞来,我急了,溜出了屋子,往跨院里去找她。那跨院,仿佛一直都是关着的,我从来也没见过谁去那里。我轻轻推开跨院门进去,小小的院子里有一棵不知什么树,已经长了小小的绿叶子了。院角地上是干枯的落叶,有的烂了。秀贞大概正在打扫,但是我进去时看见她一手拿着扫帚倚在树干上,一手掀起了衣襟在擦眼睛,我悄悄走到她跟前,抬头看着她。她也许看见我了,但是没理会我,忽然背转身子去,伏着树干哭起来了。

3、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4、男孩们等得无聊了,有几个就走上了河这边剩下的那一段桥,在大家担忧与恐惧的目光里,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直走到尽头。几个女孩就惊叫一声,不敢再看,把眼睛闭上了。其中一个男孩,还故意向后仰着,然后做出一个正向水里跌倒又企图不让自己跌倒的样子,惊得大家都站了起来。其实,他们离尽头还有一大步远呢。

5、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地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

6、我带着珠珠走了,回过头看,宋妈一手收拾起四个新板凳,一手抱燕燕,弟弟拉着她的衣角,他们正向家里走。黄板儿牙牵起小叫驴,走进我家门,他准又要住一夜。他的驴满地打滚儿,爸爸种的花草,又要被糟践了。

7、那跨院,仿佛一直都是关着的,我从来也没见过谁去那里。我轻轻推开跨院门进去,小小的院子里有一棵不知什么树,已经长了小小的绿叶子了。

8、秀贞没有说什么,吸溜着鼻涕站起来。天气暖和了,她也不穿缚腿棉裤了,现在穿的是一条肥肥的散腿裤。她的腿很瘦吗?怎么风一吹那裤子,显得那么晃荡。她混身都瘦的,刚才蹲下来伏在我的胸前时,我看那块后脊背,平板儿似的。

9、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的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推车,车子吱吱口丑口丑的响,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井窝子有两个人在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来倒在一个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井窝子旁住着一个我的朋友和我一般高的妞儿。

10、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上一篇:清明节寒食的传说故事下一篇:钢筋工考试卷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