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概念

2024-06-08

管理经济学概念(共6篇)

篇1:管理经济学概念

管理经济学有关概念总结归纳

第一章:

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西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与方式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是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分析工具相结合,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实际应用。因此,它又是一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 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

思维框架:P9 管理定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从整体上考虑和解决问题,以确定自己的“易胜之地“,达到企业的基本目标。

经济利润:用于管理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利润与通常的会计利润是有区别的。管理经济学中把面向决策的利润称为经济利润,可以说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做出高水平管理决策的奖赏。

虚拟企业:就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用“虚拟”二字是因为企业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运作,虽然仍有设计、生产、财务、供销等功能,但不一定完全具备相应功能的组织,即有实、有虚。企业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组织,其他功能组织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将其虚拟化,管理决策的重点在于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过企业自身力量的核心竞争能力。边际值:表示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多少。边际分析法:运用边际值作为下步决策依据的方法。

第二章:

需求函数:是需求量和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关系变动:需求量变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随价格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比关系。需求关系变动是指消费者在每一种价格下购买的商品数量都与以前不同了。

供给函数: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均衡交易量和均衡价格:供给、需求两条曲线相交之处,表明按这种价格成交能够使供需双方都能接受,买者想要买的量等于买者想要卖的量。两条曲线的交点成为均衡点,此时 的交易量Q0称为均衡交易量,此时的价格P0称为均衡价格。

动态平衡:P66-67 消费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同一商品对不同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是不同的,对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时间提供的效用也是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交叉弹性:说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描述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一般表达式为:Y=a+bX,其中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a和b是回归系数。

供求法则: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来影响价格的。一方面,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价格又反过来起着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

替代品:是指在消费中,两种产品效用相似,总而可以互相替代。

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一般而言,某种商品互补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因为互补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 Qd=Qs------Qe

Pe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变动%/价格变动%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变动%/收入变动% 需求供给分析法:P63开始

第三章: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所能产出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技术条件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量之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P106 边际技术替代率:两种投入要素替代程度的大小。P114 线性规划:求一组变量的值,在满足一组约束条件下,求得目标函数的最优解。P125 产品边际转化率: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始终是负的,这是因为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必然会导致另一种产品产量的减少。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就是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规模收益递增(减):P130 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P134 技术进步:技术知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有了进展。P137 自主创新:P138 等产量线:P112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也可以说是在相同产量下投入要素所有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重要特性:处于较高位置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量。分类在P113 等成本线:P117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x和y的各种组合,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

产品转换曲线:P123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任何点,都代表企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的可能组合。

等收入曲线:P124是指在这条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不同的产品产量组织都能得到相同的总销售收入。

第四章:

优化控制:在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的要求。

成本函数:反映产品的成本D与产量Q之间的关系。P147 机会成本:生产者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当一资源投入某一用途以后就必然失去了作其它用途的可能性,其它诸用途中的最佳收益就是资源投入该用途的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企业在经营时发生的各项货币支出的记录。

显性成本:企业必须按照合同或某种契约进行支付的实际支出,是一种实际的现金流出量,即现期付现费用。

隐性成本:企业在形式上没有按照合同或某种契约进行支付的义务,但在实际上投入,是指放弃的机会价值。

增量成本:短期决策是时考虑需要考虑的成本,是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可看作为某项管理决策带来的总成本的变化。

沉没成本:相对增量成本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表现为过去已经支付费用或根据过去的决策将来必须支付的费用。

个体成本:从单个主体角度考虑的成本为个体成本。

社会成本: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成本是社会成本,不仅包含但个个体的成本,还应考虑全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社会的外在成本以及全社会从中的受益。会计利润:企业的经营收益减去会计成本是会计利润。

正常利润:企业所有自有资源的投入必须得到的最低报酬称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经济学家对折旧考虑,只有当企业收益减去所有经济成本后还有剩余称作经济利润。

市场成本: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包括营销中发生的定价成本、渠道成本、包装成本、物流成本、解决纠纷的成本等。

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一个产品从构思、设计、制造、流通、使用到报废全过程所发生的费用,即生产成本与使用成本的总和。

盈亏分析:CVP盈亏分析发主要是分析企业盈亏平衡时的产量是多少,或者在一定产量水平上,利润是多少。

集成管理:一般认为,集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资源要素,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提高各项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和增强管理对象的有序性。

企业软实力: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明力以及领导人和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等。三环联合优化:P179-180(略)计算:盈亏分析P184 T6,151【例4-2】 Q=【F(总)+π】/【P-V(单位变动成本)】 TR=TC

第五章: 市场结构:

1、市场运行规则内容: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必须公开;市场必须平等)。

2、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①主要是企业间的竞争程度 ②该行业中企业数量的多少和规模分布 ③同种产品在质量、品牌等方面差别的大小 ④进入和退出该行业限制程度的高低等。

3、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完全竞争:P190 完全垄断:P198 垄断竞争:P207 寡头垄断:P214

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共同特点:企业可在一定程度控制价格。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MR=MC 收入最大化:TR(MAX)----MR=0 卡特尔:P217指的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一种公开的协议,共同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控制市场。卡特尔模型是以全体企业的总利润最大为目标的。

价格歧视:是指一家企业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或者对销售给不同购买者的同一种产品在成本不同时索取相同的价格。P203 寻租:P204

第七章

市场失灵:P275 公共物品:P275 外部影响:P276 信息不对称:P277 基尼系数:P281 效率:P273 公平:P279 三维结构:P304 软系统方法:P308 韧系统方法:P309/310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对策:P317 4

篇2:管理经济学概念

工商企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如中石油、平安保险、吉利集团就属于企业。清华大学、全国妇联就不是企业。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

二、企业的形成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以企业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要比单纯依靠市场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探讨企业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分工尚未出现,只是存在一些家庭式的作坊,如手工作坊等,还不属于企业的形式。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随着商业的发展、资本积累的急剧膨胀,个体劳动和家庭作坊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而产生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劳动方式------手工业工场,即企业的萌芽形态。所以说,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2)新制度学派的观点------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的形成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中第一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

企业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企业能作为在某种状态下替代市场的一种交易费用较低的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就会增加管理费用。

上述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因为是不同角度揭示企业形成的原因。

三、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发展的阶段可以划分为:

1、手工生产时期------工场手工业------企业雏形;

2、工业生产时期------大机器工厂企业------工厂制度的建立------真正的企业;

3、企业生产时期------成熟化阶段(6个特点)

“形成垄断组织、形成和建立科学管理理论和制度、新技术运用、产权分离、兼并、责任改变。”

(二)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1、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1)经营机制(先天性、本质性、系统性、功能性)——能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

①动力机制---资产和利益是经营机制的动力源泉。

包括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益、劳动者积极性。

强大的经济动力是形成经营机制的决定因素。

②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供应、生产、销售是企业日常基本环节。

包括原材料商品在自主选购、生产计划自主制定、产品或商品自主销售、调节投资主体、领导体制、内部结构、经济利益关系、内外部关系。

③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机制

包括多重利益、财务平衡、权利平衡约束机制。

④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

包括发展基金自我积累、筹资渠道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自主决定、法人财产依法所有: 先天性——什么类型经济形体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营机制。

系统性——即有一个统一机制,还有具体机制。

本质性——起企业内部各种经济关系的产物。

功能性——经营机制产生功能或机能,主要有动力功能和约束功能。

企业的经营机制受企业经济地位、所有制形式、经营责任制、人员素质、财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因素影响制约。

(2)企业素质——企业内在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能力。

①人员素质

②技术装备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③管理素质

④文化素质---包括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起规范、凝聚、激励、强化、榜样作用。

2、企业发展途径

(1)技术进步

企业生产是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集合,企业的总产出与总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其中最常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和劳动。

(2)多样性经营(有多个名称)----“不局限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

根本上是企业成长的需要。

具体原因是企业规模扩展的要求、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利用内部资源、减少经营风险、科技进步的影响等。

实现途径有:企业兼并、合并;投资建设新厂;研究开发新产品。

3、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关系

关联点---传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基础;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的集成和发展;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经济组织,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不同点---外部环境不同(现代企业外部环境较松);

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不同(现代企业所有者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管理方式不同(现代企业为扁平式间接管理,具有独立性)。

四、工商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具有一定开发性、利用性、选择性的天然或人造资源。

12要素: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知识、时间、空间、市场 客户、环境、管理。

五、企业的优势和弱点----与市场相比较,企业的优点就是市场的缺点,企业的缺点就是市场的优点。

(一)企业的优势:

(1)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能够进行有效分工和协作、创造新的生产力;

(2)节约费用----解约谈判费用、降低信息获取费用;

(3)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4)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更多;

(5)解决冲突的机制更有效;

(6)能实现良好的沟通。

(二)企业的弱点:

(1)信息传递易缺失;

(2)监督成本增加;

(3)激励机制效力减弱;

篇3:管理经济学概念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近几年, 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电力改革浪潮, 行业内的热议话题已经是电力改革的相关问题。在物资企业管理方面, 南方电网公司极力推行改革, 对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并果断地废除陈旧失效的模式。不断推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物资管理新概念。

2 南网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2.1 物资管理的意义

所谓物资管理, 通常是指企业物资管理, 是计划、组织和控制对企业的生产中需要的各种物资, 对这些物资进行采购、储存和使用。物资管理可以说是企业内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一项规范、细致、系统的科学管理工作, 物资管理与企业的效益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物资管理能反映出物资的各种情况, 如物资积压、短缺、过期或是变质等等, 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企业资金占用和库存资金周转是否顺利;物资管理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甚至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做好企业的物资管理, 对企业的物资合理有效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有着促进作用。

2.2 南网物资管理的特点

南网的物资管理水平对企业生产成本有着重要影响。物资的储存和消耗在可控成本里面占有很大比例, 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

南网电力物资管理与其他企业物资管理有着不同的特点:1) 电力物资支出费用在生产成本与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最大;2) 电力物资管理的安全与否对社会产生着最广泛的影响;3) 电力生产不具备时效性, 它的生产消费环节是连续的, 同步完成, 也就是说发电到送电到配电到变电都是自动完成的, 这样的生产看起来单一简单, 但生产过程却相当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电力物资管理比其他企业有着更高的要求。

3 南网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采购流程未统一, 管理缺乏监督

目前, 电力企业有些基层部门以车间、班组的名义进行物资采购, 这是不正常的采购现象, 打乱了物资采购的制度, 最后出现了资源的短缺和浪费, 如班组、车间和公司都有储备, 但是根本不知道各部门储备的情况, 结果就造成了一些紧急物资出现了短缺和一些不需要的物资储备相当充足。这就造成了物资的过时或积压, 无法适应生产的需要, 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 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使企业难以控制物资价格和质量, 物资采购没有形成集中批量采购, 资源白白浪费, 不正之风也会在物资管理和企业内部蔓延。

不仅南网企业内部采购流程不统一, 采购流程还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由于长期受思想观念和操作习惯化的影响, 一些部门或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对物资管理战略的职能和现代化供应管理理论认识不清楚。一体化管理的制度涉及到管理的许多方面, 做好物资工作的衔接, 推进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协调和梳理, 实现纵向无缝对接和横向协同运作难度仍然很大;各级物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物资基础管理水平薄弱。

南网基层有些单位部门间职责划分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县区级的供电局物资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执行上级的各项标准、规范, 负责所管辖的仓库管理、物资配送等服务工作, 完成所管辖物资的供应工作。依据现有的组织架构设置物资部门, 县区级物资管理逐步发展为地市级供电局的物资管理派出人员模式。县级部门没有纳入监督采购部门的相应管理部门, 让物资采购工作处于监督不力的状态。

3.2 采购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家颁布的《物资招标管理》规定企业合同估计超过10万元的装置材料和设备应该采用邀请或者公开性的招标, 包括国内采购的设备和允许进口的单项采购设备。然而南网一些企业物资采购存在招标制度执行力较低, 执行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只是在金额比较大并且是大型的机组设备或是备件以及批量采购设备才会采取招标的方式, 其他的采购均没有按照招标方式进行, 而是进行询价的方式进行。

对供应商的管理也不规范。供应商的选择是邀请招标和询价采购流程中的关键一环。按照规定, 主要物资的采购必须选择三家以上供应商进行质量和价格对比择优采购。但是南网仍有一些企业单位, 在物资采购中没有进行“货比三家”的选择, 而是直接向一个供应商厂家询问价格后便发出了订单。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难以形成长期的合作。因而采购运作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南网系统单位目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没有制订统一的物资管理标准和办法;没有使用统一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物资采购集中度不高, 没有实现大批量招标采购;库存积压物资较多, 报废物资没有处理;仓库基础管理薄弱等, 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实现根本上的转变。南网要大力推进结构、业务、管理、技术作业和指标、信息的一体化工作, 保障南网不断发展, 提高企业效益。

4 南网物资管理新概念

电力产业不断深化的改革, 要求电力行业实现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的市场化, 在电网和发电引入竞争机制, 南网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需要接受更高的挑战。要想通过改善管理, 降低电网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物资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 利用信息化, 进行科学管理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 让物资管理提高了一个层次, 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 完成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完成物资一系列环节网络管理, 包括物资的计划、采购、储存、配送和对供应商的管理, 对共享的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地利用, 对企业管理实行全程有效的控制。

南网要形成完善的物资管理系统, 必须保证物资统计和核算的数据准确有效, 这样才能实现电脑化管理物资档案, 提供快捷方便的资料, 并建立检索查询功能, 缩短采购计划消耗的时间, 保证采购及时进行, 使生产能正常进行, 能实现全面完整的物资管理, 能避免管理出现死角, 从而减少积压, 降低资金占用比例, 进而使库存成本降低, 实现共享资源。

4.2 实行“阳光采购”, 完成统一采购

物资采购的目标是能够降低材料的成本, 满足生产需求, 物资采购的目标和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总目标是相同的。采购中供应的效益是通过大批量采购和集中采购实现的, 这样就能赢得比较低的价格差。南网各单位的材料都具有相同性, 可以通过统一招标来进行采购。这样便能形成价格优势, 降低材料成本, 解决分散、重复储存的问题, 发挥批量和规模效益, 最终为企业创造利润。

“招标采购”是南网物资采购的一个新概念、新方式。它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南网引用这种采购方式是把竞争引到了采购, 竞争最大的赢家就是企业,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采购的成本, 让暗箱操作远离采购, 逐步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网站, 实现在线监督和阳光采购。这种采购的方式将在南网企业单位推行。“招标采购”能实现择优选择, 选择那些质量优、信誉好、能及时提供物资的企业, 在同等的价格下拿到高质量的的材料, 无疑是对南网物资管理有着积极作用的。

4.3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体系

为了能加强物资的管理, 南网应该建立定期物资采购的分析机制, 实现询价、商讨洽谈、采购、验收、分析耗用和评价, 并对这些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南网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建立采购监督机制:对物资采购情况了如指掌, 严惩暗箱操作;掌握准确、及时、有效和广泛的市场信息, 让交易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2) 对物资采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整改, 规范物资采购的行为, 从而降低南网企业生产的成本。

另外, 南网要利用市场的调节杠杆竞争机制来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的管理, 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专业人员, 按照透明化的原则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复查, 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搞小动作的供应商, 南网公司需要公布合格的供应商。

4.4 物资管理要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南网物资管理的工作中心, 要坚持效率、效益优先的原则。在配置相关的物资设备时, 必须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前提, 综合考察资金的时效性, 避免技术发展带来所购设备的贬值问题。如备品备件是保证电力生产和运行的基础, 必须实行定额管理和保证质量, 减少库存, 降低仓储管理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 结论

物资管理是降低成本, 保证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此, 南网要根据物资管理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采用新的管理概念, 使物资的采购、储存和销售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让生产监督部门及时准确地获得第一手信息, 调整各项计划, 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 这样企业才会永世不衰。

参考文献

[1]张文雷, 赵静敏.现代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问题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5.

[2]顾自立, 殷春林.现代电力企业物资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篇4:管理经济学概念

关键词:社会经济系统;复杂系统;复杂性;复杂性度量;可计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2

Social Economic Systems Complexity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utable Managerial Conceptual Model

Li Zhuojun

(Wuhan Commercial Service College,Wuhan43005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quantitative measure and managerial problems of generic social economic systems.A conceptual model of complexity computable management (CCM) is proposed.Based on this model, general manipulation steps of CCM are suggested explicitly.We anticipate this approach can provide some generic guideline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 prospects for the complexity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ntrol and optimal purposes of heterogeneous social economic systems.

Keywords:Social Economic Systems;Complex Systems;Complexity;

Complexity measure;Computable Management

一、引言

人类正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工程、环境、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复杂性问题的挑战,复杂性是我们这个真实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复杂性往往和复杂系统联系在一起,通常认为复杂系统具有组分多样化、相互关联和作用复杂等基本特征,一个小小的事故可能引发极为严重的、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复杂性是复杂性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试图给出一个一般的普遍接受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文献[1]详细分析了复杂性在日常语言、哲学和科学三种语境中的语义,阐述了复杂性概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人们共同接受的度量复杂性的标尺和框架。雷舍尔[2]从哲学层面,对复杂性模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他认为复杂性模型应由认识论和本体论构成。从科学层面来讲,复杂性很容易同“涌现”、“混沌”等概念混淆。谢惠民[3]从数学(非线性科学)的角度较为完整地综述了若干刻画动力系统复杂性的度量;金士尧等人[4]等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着重对算法复杂性和统计复杂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现有的复杂性度量大多是针对自然物理系统的,对于工程技术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这类人工复杂系统,系统的动态性、层次性、异质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对于这类系统复杂性的定量化研究往往更加困难。这类系统复杂性的度量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复杂性的概念出发,然后以这个概念为基础,采用相应的研究路线(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或者计算机模拟)来建立度量方法。

二、复杂性可计算管理概念模型

(一)系统复杂性的含义

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任何系统都具有一个内生的复杂性,即具有一个与认识的主体无关的内在的复杂性,内生复杂性是一个同质量、速度、频率相类似的物理量,是系统的客观属性。内生复杂性,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特征和状态。而认知主体在判断系统的复杂性的时候,不仅受系統内生复杂性的影响,还与系统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主体的认知能力两者密切相关。本文将系统认知复杂性定义为由系统内生复杂性、系统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主体的认知能力三者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人们认知、理解以及处理上的困难的主观感受。而复杂度是对系统复杂性大小进行评价的一个数字量,一般而言,系统的内生复杂性越大、系统所处环境的不确性越高,系统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越强,得到的系统认知复杂度的值愈大;反之,系统的内生复杂性越小、系统所处环境的不确性越低,系统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越差,则得到的系统认知复杂度的值愈小。系统内生复杂性是系统的客观属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系统认知复杂性与认知主体密切相关。

(二)复杂性可计算管理的基本原理

所谓复杂性的可计算管理,就是寻求适当的计算方法,对系统的内生复杂性进行合理的控制,方法既要体现被研究对象复杂性的本质特征,又要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复杂性管理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系统的内生复杂性过高过低都不好,较理想的复杂性存在一个阈值,当系统低于这个阈值,则系统适应性较差,系统的适应进化过程僵化,活力不足,发展速度缓慢,需要适当改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系统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灵敏度,提高系统的内生复杂性,有利于系统的自组织、进化和创新,涌现出新的功能和更高的适应性;反之,当系统内生复杂性高于这个阈值,则系统要素的关联复杂程度和相互作用强度过高,系统的稳健降低,系统变得脆弱,小的扰动也可能引发不可预计的灾难事件,系统的行为将变得不可预测,系统变得难以管理和控制,这时需要通过改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达到降低系统内生复杂性的目的。

三、复杂性可计算管理的一般步骤

复杂性可计算管理强调实施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其基本流程,可分为定义、测量、分析、控制与改进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内容如下:

(一)定义阶段:第1步,定义出复杂性评估的各种指标;第2步,明确需求,对被研究的大型工程对象,明确关键需求,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第3步,选取分析变量,对被研究的系统进行分析,明确系统的组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从中选取出若干反映系统状态的变量;

(二)测量阶段:第1步采集状态参量的数据,数据要能够有效反映系统的特征,采集数据的类型可分为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实时数据,采集的手段可以是试验、监测、随机模拟等;第2步进行信息测量,这一步主要是对变量的统计特征、变量分布的病态程度和所蕴含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

(三)分析阶段:第1步是认知结构,这一步主要是在测量阶段的基础上,辨识系统的行为模式,认知系统的整体结构,找到系统的关键节点;第2步是评估复杂性,这一步是在第1步系统整体结构认知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种复杂性评估的量化指标,分析出各个变量对于系统复杂性的贡献大小,为后面的复杂性管理提供参考;如果系统的复杂性太高,则进入第(四)步,否则进入第(五)步;

(四)控制与改进阶段(降低内在复杂度):对系统的复杂性和健康状态进行全程监测,识别出危机前兆,进行风险预警,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关键节点,最终达到降低系统内在复杂性的目的,保持系统安全、可靠和稳定;

(无)控制与改进阶段(提高内在复杂度):选择合适的设计优化和改进方法,选择内生复杂度较高的方案或者运行模式,来达到合理提高系统内生复杂性,促进系统的自组织、进化和创新,以利于系统新功能的涌现,提高系统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四、结论和展望

本文提出了复杂性可计算管理的概念模型,并给出了一般的操作建议,为复杂性科学从理论研究向实践领域的应用转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提出的复杂性可计算管理方法具有通用性,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复杂系统类型。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是针对某些典型的人工系统展开实证研究,使其能在高度不确定动态环境下的管理实践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元林,金吾伦.复杂性是什么?[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6):22-28

[2]N. Rescher. Complexity: A philosophical Overview.1998.New Brunswick,New Jersey.

[3]谢惠民.动力系统的复杂性刻划[J].力学进展,1996,26(3):289-304

篇5:微观经济学概念总结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经济人

在经济学中,“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3.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决定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的主要因素有: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5.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6.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Qd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7.需求表

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字序列表。8.需求曲线的特征

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是负值。它们都表示水泥股票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9.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10.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11.供给表

商品的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12.供给曲线的特征

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13.均衡

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14.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5.均衡数量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市场上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状态。1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7.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18.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

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19.经济理论

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20.经济模型

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21.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参数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参数是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外生变量。

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22.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23.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4.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25.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26.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7.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28.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29.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0.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31.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32.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33.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34.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3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36.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37.互补品

若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38.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与交叉价格弹性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39.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40.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41.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42.基数效用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43.序数效用

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44.边际量

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45.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4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47.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48.商品的需求价格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49.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50.偏好

爱好或者喜欢的意思。

51.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偏好的完整性;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非饱和性。52.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他时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5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5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55.完全替代品

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56.完全互补品

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57.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58.预算线的变动

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不变,消费者的收入I发生变化;

12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 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商品1的价格P发生变化而商品2的价格P保持不变;

12消费者的收入I与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

1259.最优购买行为的条件

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商品组合; 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60.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MRS12)一种商品的数量(即P)61.价格—消费曲线 1P

2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62.收入—消费曲线

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63.恩格尔曲线

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64.总效应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65.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66.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67.预算补偿线

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68.正常物品

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69.低档物品

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70.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71.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

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总和。72.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表示某商品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水平上所有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曲线是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所以,如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样,市场需求曲线一般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市场需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73.期望效用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彩票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E{U[p;W1,W2]}pU(W1)(1p)U(W2)

彩票的期望值为:

pW1(1p)W2

彩票期望值的效用为: U[pW1(1p)W2] 74.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75.风险

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76.风险态度

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回避者。

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爱好者。

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77.生产者

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78.厂商的组织形式

厂商主要可以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合伙制企业指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公司制企业指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79.交易成本

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80.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8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82.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也被称为线性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83.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他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8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般形式为:Q = A Lα Kβ 其中的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参数 α与 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若α+ β >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 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 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85.生产的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86.总产量

总产量指与一定的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87.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88.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8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90.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显现出递减的特征。

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点。91.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92.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9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94.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95.关于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从而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为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投入量的不断调

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96.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97.等斜线

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98.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99.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则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100.机会成本

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101.显成本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102.隐成本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103.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104.短期成本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的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105.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它也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

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106.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L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AP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MC曲线和AVC曲线的交点与MPL曲线和AP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LL107.长期成本

在长期,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108.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109.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110.市场与行业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11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112.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113.收益

厂商的收益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114.总收益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115.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116.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117.完全竞争市场收益曲线的特征

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需求曲线d三条线重叠,它们都用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来表示。

此外,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的上升的直线。

118.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119.收支相抵点

厂商无经济利润但能实现正常利润的均衡点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120.停止营业点

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出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121.短期供给曲线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122.短期供给曲线的特点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123.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市场的短期供给量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供给量都是可以使全体厂商在该价格水平获得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124.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生产

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125.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126.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127.成本递减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128.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129.消费者统治

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130.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131.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132.自然垄断

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部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它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13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34.价格歧视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135.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136.非价格竞争

在垄断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场上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改善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这就是非价格竞争。137.生产集团

垄断竞争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138.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生产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139.理想的产量和多余的生产能力

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为多余的生产能力。140.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141.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

根据产品特征,可以把寡头行业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142.占优策略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143.占优策略均衡

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144.纳什均衡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145.囚犯的困境

略。见书P244 146.无限期重复博弈

所谓无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的重复进行下去。147.有限期重复博弈

有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有限次重复进行。148.生产要素价格

西方经济学家们习惯于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则被分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149.边际生产率分配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150.引致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派生或引致需求。151.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基本性质可以描述为: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152.完全竞争厂商与不完全竞争厂商 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不完全竞争厂商包括如下三种情况:第一,在产品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要素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二,在要素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产品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三,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不完全竞争。153.边际产品

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154.边际产品价值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 = P * MP 155.边际收益产品

它表示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MRP = MR * MP 156.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MFC=[L*W(L)]’=W(L)+L*[dW(L)/dL] 157.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W,或者MP*P=W。158.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一般均衡即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局部均衡就是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159.瓦尔拉斯定律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160.超额需求函数、不动点定理

瓦尔拉斯通过计算方程数目和未知数数目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是错误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有解。证明的基本思路是:

设整个经济中包括n种商品(要素和产品)。从家户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需求和每种要素的供给;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供给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用每种产品和要素的需求减去相应的供给,可得到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这些超额需求都是价格体系即价格向量的函数。由于所有价格同时按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超额需求的值,故可以通过变换将原价格向量集合“压缩”为标准价格向量集合。于是超额需求函数确定了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超额需求价格向量集合上的一个映射;如果再“构造”一个从超额需求向量集合回到标准化向量集合的映射,并将这两个映射“复合”起来,则得到一个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其自身的映射。根据布劳尔不动点定理,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不动点。而这个不动点就是一般均衡价格向量。

16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

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162.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出经济行为的标准,并探讨怎样才能使经济活动符合这个标准。具体而言,它从生产资源有效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增进社会福利应采取的政策措施。163.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164.帕累托最优条件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165.契约曲线

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166.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的集合的几何表示。167.社会福利函数

需要知道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或者更一般地说,需要知道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课本)

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是社会福利水平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一个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的偏好,它由社会无差异曲线构成。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统一特性是它必定关于从原点出发的45度射线对称。不同的伦理观念形成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和无差异曲线。(上海财大财政学演示文稿)168.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人大)。169.不可能性定理

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170.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阐述。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种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学者戴维·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美国学者约翰·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戴维·施威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人民网)171.市场失灵

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172.反托拉斯法

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反对垄断。其中包括:谢尔曼法(1890)、克莱顿法(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罗宾逊—帕特曼法(1936)、惠特—李法(1938)和塞勒—凯弗维尔法(1950)。统称反托拉斯法。

173.公共管制

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作是不公平的。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统称为公共管制。174.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175.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176.公共物品

篇6:计量经济学概念题

答:

1、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技术来分析经济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它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带有随机影响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规律。

2、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是在计量经济学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这三者中的每一个对于真正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必要的,但不充分,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行。

2计量经济学三个要素是什么?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统计方法。

3.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检验包括哪几个方面?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1)经济意义检验,即根据拟定的符号、大小、关系,对参数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判断

(2)统计检验,由数理统计理论决定。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总体显著性检验。(3)计量经济学检验,由计量经济学理论决定。包括:异方差性检验、序列相关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

(4)模型预测检验,由模型应用要求决定。包括:稳定性检验:扩大样本重新估计;预测性能检验:对样本外一点进行实际预测。

4.计量经济学方法与一般经济数学方法有什么区别?

答:计量经济学揭示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一般经济数学方法揭示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用确定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

5.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经济关系有那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随机关系,二是因果关系

6.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内容是什么?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是研究经济现象中的具体数量规律。

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即计量经济学方法或者理论计量经济学。二是应用,即应用计量经济学。无论是理论计量经济学还是应用计量经济学,都包括理论、方法和数据三种要素。

7.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类型怎样?举例解释其中三种数据类型的结构。

计量经济模型:WAGE=f(EDU,EXP,GEND,μ)

1、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周期收集的数据,如或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

2、横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间点手机的不同个体的数据。如世界各国某年国民生产总值。

3、混合数据是兼有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成分的数据,如1985—2010世界各国GDP数据。

8.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理论模型的设计(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

9.用OLS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有哪些基本假设?

1、回归模型是线性的,模型设定无误且含有误差项

2、误差项总体均值为零

3、所有解释变量与误差项都不相关

4、误差项互不相关(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5、误差项具有同方差

6、任何一个解释变量都不是其他解释变量的完全线性函数

7、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

10.随机误差项包含哪些因素影响?

在解释变量中被忽略的因素的影响(影响不显著的因素、未知的影响因素、无法获得数据的因素);变量观测值的观测误差的影响;模型关系的设定误差的影响;其它随机因素的影响。

11.为什么要计算调整后的可决系数?

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如果在模型中增加一个解释变量,R2往往增大。这是因为残差平方和往往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而减少,至少不会增加。这就给人一个错觉:要使得模型拟合得好,只要增加解释变量即可。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由增加解释变量个数引起的R的增大与拟合好坏无关,R2需调整。R2=0.89表示被解释变量Y的变异性的89%能用估计的回归方程解释。

12.叙述多重共线性的概念、后果和补救措施。

概念:如果两个或多于两个解释变量之间出现了相关性,则称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2

后果:

1、估计量仍然是无偏的

2、参数估计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增大

3、置信区间变宽

4、t统计量会变小

5、估计量对模型设定的变化及其敏感

6、对方程的整体拟合程度几乎没有影响

7、回归系数符号有误

补救措施:

1、什么都不做

2、去掉多余的变量

3、增大样本容量

13.叙述异方差性的概念、后果和补救措施。

概念: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而是互不相同,则认为出现了异方差性。

后果:参数估计非有效,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模型的预测失效

补救措施:

1、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原模型加权,使之变成一个新的不存在异方差性的模型,然后采用OLS估计其参数)。

2、异方差稳健标准误法。

14.叙述序列相关的概念、后果和补救措施。

概念:在正确设定的函数中,如果随机干扰项序列的协方差不为0,则存在序列相关性。后果:参数估计非有效,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模型的预测失效

补救措施:

1、广义最小二乘法(消除一阶纯序列相关,回复估计量为最小方差性质的方法)

2、Newey-West标准差法(在不改变估计值本身的前提下,修正存在序列相关性的标准差)。

15.写出用White检验进行异方差的检验过程。

1.假设回归模型

2.对模型做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残差 做辅助回归

2223.求辅助回归方程的R,在原假设:不存在异方差下,nR服从X(df)

4.自由度df等于辅助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个数。如果拒绝原假设,有证据表明存在异方差。

16.写出用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过程。

对于模型:Yi01X1i2X2ikXkii

第一步:计算下面辅助方程的决定系数

Xj01X1j1Xj1j1Xj1kXk

第二步:计算参数估计值的方差膨胀因子

VIFj1 1R2

j

如果VIF(βj)>5则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17.写出用杜宾-沃森DW方法检验序列相关的检验过程。

(1)计算DW统计量

(2)确定临界值:dL、dU

(3)提出假设:H0:ρ=0,H1:ρ≠0,若0

若dU

若dL

18.在所有的计量经济问题中,以方差性似乎是最难理解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异方差性,用图示法说明。

概念: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而是互不相同,则认

为出现了异方差性。在异方差的情况下,σI已不是常数,它随着X的变化而变

2化,即σI=f(Xi)

异方差一般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1)同方差性(2)单调递增型(3)单调递减型(4)复杂型

19.当多远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不一致时,应该检查什么?

1)检验是否有无关变量 2)检验是否有相关变量的遗漏 3)检验函数形式是否设定偏误

20.在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中,你遇到过哪些计量经济学问题?

1)即使所有的经典假设都满足,得到的估计结果也会与“实际”有偏误。

2)经济理论并未告知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应当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应该包括多少个解释变量,模型应该选线性形式还是双对数线性形式等

3)对于自回归模型,随机干扰项的自相关问题始终是存在的21.回归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作用?有哪几种基本引入方式?

一些影响经济变量的因素无法定量度量,如:职业、性别对收入的影响,战争、自然灾害对GDP的影响,季节对某些产品(如冷饮)销售的影响等等。为了在模型中能够反应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提高模型的精度,需要将它们“量化”。这种“量化”通常是通过引入“虚拟变量”来完成的。

虚拟变量做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有两种基本方式:加法方式(截距虚拟变量)和乘法方式(斜率虚拟变量)

22.滞后变量模型有哪几种类型?分布滞后模型使用OLS存在哪些问题?

滞后变量模型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滞后模型,二是自回归模型

存在的问题:1)对无线分布滞后模型,由于样本观测值得有限性,无法直接对其进行估计。

2)对有限分布滞后模型,没有先验准则确定滞后期长度,若滞后期较长,样本容量有限,自由度减少,同名变量滞后值之间可能存在高度线性相关。

23.在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估计之前我们先做些什么工作?为什么?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可以估计,所以要进行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联立方程模型可以由多个方程组成,对方程之间的关系有严格的要求,否则模型就可能无法估计。如果一个方程式不可识别的,则它的结构参数不能被估计,也就是说,不存在估计这些参数的有意义的方法。

24.简述两个阶段最小乘法估计方法的思路。

第一阶段:将要估计的方程中作为解释变量的每一个内生变量对联立方程系统中全部前定变量回归(即估计简化式方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然后计算这些内生变量的估计值。

第二阶段:用第一阶段得出的内生变量的估计值代替方程右端的内生变量(即用它们作为这些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对原方程应用OLS法,以得到结构参数的估计值。

25.平稳时间序列应满足什么条件?

1)均值E(Yt)=μ,是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2)方差Var(Yt)=σ2是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3)协方差Cov(Yt,Yt+k)=γK是只与时期间隔k有关,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26.什么是时间序列的单整性?举例说明。

随机游走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Yt=Yt-Yt-1是平稳序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原非平稳序列Yt是“一阶单整的”,表示为I(1)。若非平稳序列必须取二阶差分(△2 Yt=△Yt—△Yt-1)才变为平稳序列,则原序列是“二阶单整的”,表示为I(2)。一般地,若一个非平稳序列必须取d阶差分才变为平稳序列,则原序列是“d阶单整的”,表示为I(d)。2

27.对非平稳变量直接建立ARMA模型可以吗?为什么?写出ARIMA(1,1,1)模型。

可以,一个非平稳的随机时间序列通常可以通过差分的方法将它变换为平稳的,对差分后平稳的时间序列也可找出对应的平稳随机过程或模型。如果我们将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通过d次差分,将它变为平稳的,然后用一个平稳的ARMA(p,q)模型作为它的生成模型,则我们就说该原始时间序列是一个自回归单整移动平均时间序列,记为ARIMA(p,d.q)。ARIMA(1,1,1)模型

28.解释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变量的样本观测值序列之间表现出来的随机数学关系,用相关系数来衡量。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在行为机制上的依赖性,作为结果的变量是由作为原因的变量来决定的,原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结果变量的变化。因果关系有单向因果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之分。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具有数学上的相关关系。而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29.什么是协整?

如果变量之间有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即它们之间是协整的,则是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的。假设X与Y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由式描述:Yt=α0+α1Xt+μt 该均衡关系意味着:给定X的一个值,Y相应的均衡值也随之确定为α0+α1X

(d,d)阶协整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协整关系,它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是如果它们是(d,d)阶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30.简述建立误差校正模型的步骤。

首先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并以这种关系构成误差修正项。然后建立短期模型,将误差修正项看作一个解释变量,连同其他反映短期波动的解释变量一起,建立短期模型,即误差修正模型。

31.简述建立误差校正模型(ECM)的基本思路。

由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关系,可以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建立的E-G两步法:第一步,进行协整回归(OLS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估计协整向量(长期均衡关系参数);

上一篇:在省妇联纪念母亲节活动上的讲话稿下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