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2024-06-01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精选8篇)

篇1: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基于经济学思考的环境资源资产化管理理论

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外部性、公共物品性和自身的无价性。通过“资产”内涵的概述,说明环境资源资产化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必须建立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必须研究解决环境资源的计量问题。环境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环境资源的“市场失灵”。

作 者:张锴  作者单位:合肥联合大学经济系,安徽 合肥 230022 刊 名:预测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CASTING 年,卷(期): 21(4)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环境   资源   资产   外部性   公共物品  

篇2: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1、管理:管理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说其具有艺术性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说它具有科学的特点,是指包括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等人,在对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的,1911年,《科学管理》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管理学的正式形成,他本人也被誉为“管理学之父”。其内容主要包括七条:

1、工作定额管理;

2、标准化管理;

3、差别工资制;

4、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

5、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原理;

6、职能管理原理;

7、例外管理原则。

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初,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为两方面:一是把管理职能与其他职能分开,区别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管理只是整个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包括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法约尔认为,经营大,管理小,管理是经营的一部分。二是明确了管理工作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三是提出了管理的14条一般原则。

4、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理论: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霍桑进行了试验,①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③与工人谈话试验;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的研究。梅奥等人通过试验提出来“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包括四个方面:(1)社会人的假设;(2)非正式组织;(3)职工的情绪;(4)劳动生产率。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强调两个基本点:(1)人是有需求的动物;(2)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前两项是人的基本需求,后三项是高层次的需求。

6、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所谓计划,通俗的讲,就是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计算和筹划。具体的讲,就是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管理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抉择,并设计其步骤、方法、环节、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辨析)

7、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1)管理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数量,其大小受到管理者本身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管理层次就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是反方向关系。

8、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组织变革的程序:包括四个步骤:①进行组织诊断,发现存在问题;②分析问题原因,制定变革方案;③选择较优方案,进行组织变革;④总结变革经验,及时进行反馈。

9、超Y理论:超Y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莫尔斯和洛希共同提出,是对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试验和研究的总结。其要点是:(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成员素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影响;(4)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的实现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所以它能激发人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因此,超Y理论主张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X、Y或X+Y的管理方式。

10、激励: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将其内在潜力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

1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隆在《工作与动机》一书中,全面进行了阐述,它具备两个条件因素:即期望值与效价。激励程度与期望值、效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模式表达:M激励程度=E期望值V效价

12、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提出来的,指的是员工首先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率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率进行比较。如果比率与他人相同,则公平,反之亦然。(简答)

13、控制概念及类型: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并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类型:(1)前馈控制。也称事前控制,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工作的偏差消除于行动之前。(2)同期控制。也称现场控制,就是在工作正在进行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它主要有工作监督和技术指导两项职能。(3)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就是在工作结束之后所进行的控制,是最主要也最传统的控制方式。(辨析)

14、企业管理:指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内部管理机制运作以合理配臵并有效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最终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活动。

15、企业管理的性质: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相对应,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企业的国别有关。表现为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社会属性显然具有不同的个性。

16、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基本内容构成,其中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

17、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1)股东大会是非常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指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是股东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对企业行使财产管理权,体现股东意志的组织。(2)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是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董事所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受托人,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而行使对公司法人财产的支配权。股东们对董事会持信任态度,而董事会则必须对股东承担受托责任,确保股东资产的保值增值。

18、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制衡关系: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班子成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管理企业;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成员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19、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的欲望和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相似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群体,即子市场群,市场细分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的核心。市场细分的依据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引起消费需求差异的原因就构成了市场细分的标准。(辨析)

20、目标市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1)企业的资源:这包括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状况。(2)产品的特点:包括产品的品质、性能、使用寿命、规格、式样等。(3)市场的特点:包括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位臵等。(4)产品生命周期:这应根据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5)竞争者的市场策略:目标市场策略的选择,往往视竞争者的策略而定。

21、价格策略:价格是竞争的主要手段,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关系到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价格策略包括:(1)定价目标。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企业的定价目标也不同。但从一般情况来说,定价目标大致有生存、当期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产品质量领先等四种。(2)影响定价的因素。价格是企业供给市场产品的价值表现,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它的制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有成本水平、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国家政策等因素。(3)定价方法。成本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

2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一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三是全面的质量概念;四是采用的方法是科学性和多样性。

2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通常具有隐形性、潜移性、可塑性、继承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普通性与差异性的特征。

24、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是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变化及其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自觉地引导和调控的过程。

25、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宏观经济管理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所进行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管理,具有:(1)经济体制的特定性;(2)管理主体的行政性;(3)管理客体的总体性;(4)管理方式的间接性;(5)管理目的的全局性。

26、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或“人人都有工作”。

27、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与支出的相对平衡。国际收支的过大逆差会造成外汇紧缺、对外支付能力降低、甚至演变为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货币贬值,进而导致经济混乱;过大顺差则会使外汇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并容易造成对外贸易的摩擦。

28、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臵原则:(1)按职能任务确定机构的原则。(2)精简效能的原则。(3)权责对称的原则。(4)统一协调的原则。(5)科学规范的原则。

29、社会总供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简释)

30、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理解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涵义,需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这种平衡不是指绝对相等,而是指基本平衡;第二,这种平衡既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第三,这种平衡不仅指静态平衡,而主要指动态平衡;第四,这种平衡既包括短期平衡,也包括长期平衡。

31、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1)社会总供给平求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期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题。(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臵和经济结构的基础条件。资源配臵合理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3)社会总供给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基本平衡的条件下,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社会总供给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辨析或论述)

32、经济波动:一般地说,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总量扩张与收缩的一种经济运动现象。

33、经济周期波动的治理:政府治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准确判断经济周期波动的现状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第二、分析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特别是主要原因;第三,相机抉择治理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措施的方向;第四,充分估计调控政策的效应和时滞,准确把握各种调控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和力度。

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计划的特点:(1)宏观性。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制定者和管理者是以中央政府为主题的宏观决策者,其计划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的总体安排,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结构、速度、规模、布局及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等进行总体规划。(2)战略性。是指把宏观经济计划臵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和趋势,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问题作出总体部署和谋划。(3)政策性。就是将一定时期国家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转化为强有力的政策体系,用可操作的政策体系来引导社会经济活动。(重点注意)

35、宏观经济计划的地位: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基本依据,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2)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3)宏

观经济计划是协调各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中心。(重点注意)

36、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重大经济决策,制定的指导和规范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37、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而出现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38、产业结构的内容:(1)产业结构政策;(2)产业组织政策;(3)产业技术政策;(4)产业布局政策。

39、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1)国家预算;(2)税收;(3)公债;(4)购买性支出;(5)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也称转移支付,是政府把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40、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而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4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2)再贴现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活动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4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四种组合形式:(1)松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2)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3)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4)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刺激经济的增长和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篇3: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学 (也称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三大思想体系, 各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它们各自的逻辑结构, 从公理化方法看, 也是自成一体, 都能自圆其说。三大思想体系在实践当中, 之所以运用起来都不尽人意, 原因主要在于各自要求的前提条件都有不切合实际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学思想及其对应的办法是市场经济, 用于实践, 其有效运转需要“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为前提。这就好比拳击比赛, 进场时的运动员只有同一重量级, 通过自由击打得出的结果才谈得上公正合理。可是现实生活中, 平等是少见和相对的, 不平等则是常见的。因而西方经济学及市场经济的适用性就受到局限性。市场价格并非像西方经济学所说的那样, 在大数定律的意义上公正合理、不偏不倚, 这就是亚当·斯密所指“市场好比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结果。

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者一般认为是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发生作用, 我们认为更直接的原因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在发挥作用。资本的本性是贪梦和自私, 马克思关于资本贪梦自私的描述揭露了资本的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会胆壮起来;有10%的利润, 它就会到处被使用;有20%, 就会活泼起来;有50%, 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 它就会不顾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 它就敢冒绞首的风险”。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市场价格的形成, 大多数情况下都偏向有钱有势者, 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也会“嫌贫爱富”, 成为市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我们称之为“财富磁场效应”。认识不到这一点, 盲目依赖市场机制, 难免派生出种种匪夷所思的怪事和有悖常识的奇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及其对应的办法是计划经济, 用于实践, 其有效运转需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觉悟”做前提。形象地说, 其参与者或至少各级领导人员, 应当具备矍鲁巴、毛泽东、周恩来、白求恩、焦裕禄那样的觉悟, 否则难免出现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或懒、慢、差、费等现象。

现实中, 具有“崇高觉悟”的人是稀缺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即便在特殊时期和特殊历史条件下, 如斯大林同志讲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 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是难于持久的。计划经济在各国最初的实践中之所以鼎盛辉煌, 是因为长期革命战争造就的, 一大批公而忘私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其重要支柱。若干年后, 随着“老领导”的逐步谢幕, 新领导的逐步接班, 和平时期个人利益渐成主宰,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运作中也就弊病迭出。日趋严重的官僚主义、不断降低的工作效率, 致使社会到了缺吃少穿、精神禁锢的地步。仅仅强行依靠思想教育或改造, 反倒派生出种种很不正常的怪相和假话成风的奇观。同时, 计划经济最大问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变化在抛弃计划, 这也成为计划经济的重要弊端之一。

数理经济学的思想及其对应的办法是数学模型。用于实践, 其有效运转需要“具有特定要求的完备数据”作前提。形象地说, 好比一顿盛宴, 不仅取决于烹调技术和餐具, 还需要各式精美的原料, 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是现实经济生活中, 既有的经济统计数据, 很不健全甚至误差惊人。即便重要而又“成熟”的一些基本数据, 不同权威机构算出结果差别之大也令人惊诧。虽说建立健全数据库的工作各国政府和专家一直努力不懈, 但时至今日仍谈不上根本性的改进。深究其里, 发现深层次的困难并不在统计工作本身。理论上看似相当美妙的数学模型, 实践起来作用就很有限。勉强借用现有统计资料运算, 得出的结果常常带有相当的游艺色彩。

理论上假设前提条件的欠缺, 使得对应的办法应用起来效果大打折扣。这就使我们理解了, 为什么崇拜市场经济的某些人喜欢多党制, 不厌其烦地呼吁所谓“民主”。与其说这是一种出于正义的呼声, 不如说面对市场失灵在作思想上的补漏之举, 或者企图把出现纰漏的责任寻找一个替罪羊。这也使我们理解了, 计划经济年代为什么要竭力宣讲“大公无私”, 不厌其烦地“改造思想”。与其说这是一种政治需要, 不如说深层次的动因在于管理工作, 在于不断地落实和校正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同理, 搞数理经济学的人, 最大的期盼和梦想, 就是有朝一日统计部门能够提供全面而可靠的统计数据。

为求得实践有效, 立足于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 以往都在设法使各自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尽可能完备。可是不遗余力的结果总是事倍功半。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说不尽的焦虑后,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学思想, 使对应的办法适应既有的社会现状呢?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有一段话说得很坦率, “喜欢讽刺的人对于完全的市场经济所说的话, 可能正和萧伯纳对于基督教所说的一样:唯一的毛病是从来没有被实施过”。这就是说, 完全的市场经济其实只是一个乌托邦。由此联想到, 完全的计划经济也是一个乌托邦, 也从来没有实现过。只要不迷信以往的所谓经典理论, 不难看到, 实践过的所谓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都是一种与理论描述有所不同的, 或很不相同的变形体。所有的经济实践或浅或深地表明, 对市场经济的原教旨或计划经济的原教旨均不可过于依赖。无论哪一个, 如用政权的力量强力推行, 严格照办, 带来的都是教训甚至灾难。反之, 在变通实施的情况下, 效果反而相对好些。在美国, 这被说成是“混合经济” (萨缪尔森) 。在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语言中, 这被表达为一句很巧妙的话:“把经济理论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经济管理要素与管理结构探索

(一) 管理四要素

无论是社会管理, 还是经济管理, 无一例外是对人和物的管理。管理的过程也无一例外是由管理标准、管理决策、管理执行、管理监督组成, 我们称之为管理四要素。管理四要素通俗的讲就是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怎么样。

管理标准是对管理对象提出要实现的目标或要实现的目的, 与管理指标紧密联系, 又相互区别。管理标准的制定一般遵从国际、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和管理对象的具体特点而制定。

管理决策是对实现管理对象既定目标的方案的选择过程, 我们也称之为“信任推定”, 信任推定又可以分为两种:可信推定和不可信推定。类似于司法认定的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有罪推定:若不能证明无罪, 则推定为有罪。无罪推定:若不能证明有罪, 则推定为无罪。

管理执行是在采纳决策方案的基础上, 对管理对象进行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

管理监督是对管理对象在管理标准制定、决策、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而不至于管理偏离既定管理方向和目标。

管理四要素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一个完备的管理框架, 管理框架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下运作, 各司其职, 而不会打着机密的旗号暗箱操作, 弄虚作假。

(二) 经济管理结构发展创新

社会主义有两个根本任务, 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简单地说就是“公平与效率”问题, 既要公平, 又要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 打破了公有制计划经济的藩篱, 开启了市场经济的大门, 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 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有待于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给出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的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理想基本模式———公有制市场经济。原因在于公有制会有效兼顾公平正义和统筹社会分配, 能更好地引导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有效控制两极分化, 因为所有权决定分配权;市场经济才能更有效调动社会资源的分配和调动社会积极性。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公有制所有权人没有真正起到对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第一, 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 必须解决政经、政企分离问题, 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党中央和人大领导下, 独立于政府之外, 制定相关经济管理政策, 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的服务和执法机构, 维护经济秩序, 服务经济建设, 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 企业人才选拔必须由通过市场选拔, 与传统人才任免制划清界限, 不能任人唯亲、行政派遣、行政任免, 否则, 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准则。

第三, 形成严格企业管理模式:标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配合与制约。

第四, 明确公有产权与公共管理分配的关系, 把经济建设交给人民自己做主, 党和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依法管理, 不要包办。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方法的三不依赖构想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学所依赖的是“人人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依赖的是“高度觉悟”, 数理经济学所依赖的是“精准数据”。三种经济学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 也能自成一体, 自言其说, 但是一旦走向实践, 假设条件并不成立, 甚至大相径庭, 我们的理论都会变得千疮百孔, 不堪一击。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贫富分化和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从来没有在常规环境下真正实践过;数理经济学更是黑板经济学, 在实践中根本没有实践上的意义。原因是市场从来就没有“人人平等”, 共产党员也从来不是“人人具有高度觉悟”, 统计数据也从来没有精准过。

我们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依赖任何前提条件的经济学方法呢?

奥运会是全世界公认的公平的体育赛事活动, 长期以来得到全世界一致认可。他们既不依赖人人平等, 也不依赖高度觉悟, 更不依赖精准数据, 他们依靠的就是“公平竞赛”。历年的高考一样, 不依赖任何前提条件, 标准统一, 各显神通, 能者优先。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呢?经过长期研究思考, 张敢明教授为首的研究组首先提出了《公平竞赛办法》的轮廓, 后经不断完善补充发展成为一套系统完整的经济管理方法。

《公平竞赛办法》其要点为:一套管理标准、一项审核程序、两个基础概念、三大职能分设结构、五条基本原则, 曾俗称“一一二三五办法”。

一是一套管理标准 (效益标准) 和一项审核程序 (信任推定) ;二是两个基本概念 (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 ;三是大职能 (决策、执行、监督) 分设, 五是五项基本原则 (生产资料公共性、按劳分配、计划管理、能者优先、分级调控) 。其有效结合了历史的和现代的多项优秀思想和优秀成果。比如, 将管理四要素引进企业管理, 形成企业“咨询 (顾问) 、调节 (决策) 、执行、监督”的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将法学中的无罪推定法引进到企业管理中来, 形成企业管理信任推定规则;将招标投标工程中标的方案引进到企业人才选拔的竞赛中, 形成效益最优选择规则。更有意义的是张敢明教授受物理学中的温度与摄氏度的启发, 在企业管理中形成了“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两个基本概念, 可以说这纯粹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正是这项创造性的工作, 改变了企业管理中单一的计划指标模式, 可以有效地将企业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区分开来, 将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有机结合, 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

《公平竞赛办法》实施步骤可以优先小企业、大国企和事业单位, 甚至国家基层行政机构人才选拔和考核, 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推广到社会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2]斯大林.悼列宁[N].妇女日报, 1924-01-26.

[3]张敢明.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

篇4: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关键词:经济学;企业理论;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5-0031-02

目前,经济管理成为了我国人民主要学习的课程之一,因为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门知识最终将成为个人自身发展的优势之一,因此为了让年轻人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经济管理专业,在学校期间就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知识的传授,因此可以看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了。这门知识的传授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国内的企业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经济和管理作用下的企业理论和成长理论都和企业有着重大的关系,它们最终都是为了企业,因此出现混淆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必须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彻底梳理清晰,才可以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 经济和管理二者的研究方式差异

1.1 经济学的研究方式

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上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和其关系的运行、发展以及规律。它是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它的核心是将资源进行更好的优化和优化之后再生,而且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1]。例如:我们在生活中购买东西,需要从经济实惠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不让东西浪费,让他们得到最好的利用效果。而在企业中也是如此,生产东西要考虑材料的利用率和损失率,以免造成材料的浪费;反之,长期如此,积少成多,就会造成企业出现重大的损失,令企业产生经济上的危机。并且它的研究角度单一化,这就使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有了纰漏。

因此,经济学单一的研究方式不是十全十美的,这就造成了经济学在企业上存在的弊端。同时经济也是在人与社会之间的抉择进行研究,利用回收的东西和产品进行生产其他的产品,最后将成品分配给别人,用以到达废物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并且经济学主要是对稀有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它是研究人和社会进行选择的方式。

1.2 管理学的研究方式

管理学是复杂的,它不像经济学那样的单一,管理即使对资源进行最大利益化的整合,这样可以令人在资源上得到最大的利益和价值[2]。通过管理,可以令很多东西进行有效的利用,以免造成浪费;管理学的基本假设有很多种,社会方面、管理人方面、文化人等都是管理学假设的对象,管理对于社会的资源是可以进行改善和重新创造的。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化,它可以让人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进行有效的管理体制,无论现实资源还是没有的资源,在管理上的都是存在的,因为管理可以将资源进行再生,然后将其进行合理化的利用,这样可以让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用价值。同时对于没有资源的再生,提升了人们的创造力,管理实现将没有的东西进行穿凿化,再生化,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1.3 经济管理二者的差异

经济管理不可否认不是一样的性质,很多人将二者给弄混淆了,无论在个人,还是社会以及企业上来说,将二者弄混就是走向错误道路的标志,不明确二者的关系和区别,最终将会令企业,社会以及国家走向衰亡的道路。经济与管理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紧密联系着,在经济的有效作用下,将稀少的资源继续整合,生产出产品,然后在管理学的作用下,将产出的产品进行有效的整理,也就是说,管理是将存在的资源进行良好的利用,而经济是将稀少的东西产成产品,他们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经济的理论假设和管理的理论假设存在明显的不同,经济的假设理论单一,只会针对经纪人,而管理假定的多种人的假设。经济指资源是有限的,而管理就可以在有限的基础上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创造出没有的资源。人们的需要在管理的方面可以进行改善,选择最优良的方案。而经济却不是这样的。管理可以将资源有效的进行利用,最终降低制作物品的成本,达到资源的合理化。

2 经济学上的企业理论概述

经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企业中存在着不同的种类,分为古老的经济学模式和新形势下的经济学模式,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新的经济学是老式经济学的补充和提升,最大化的将传统模式的经济学合理的进行改善,进一步的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水平。

2.1 古老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上的企业理论随着时间的变化,存在着多种样式,古老的经济学是将商品的价格作为企业最主要的理论,并且价格是企业在经济上最有效的可变动性的因素;它将企业的原则全部被边际所替代,就是以企业的最大的利益为目标,在生产的过程中增加产量和减少相应的成本,将成本达到最低化,进而提升了增大了企业的利益,企业一直是以价格决定企业是否挣钱的方式,将价格视为主体的经济的方式,他们的研究方式就是将产量收益和成本来决定对策。

2.2 新形势下的经济学理论

新的经济学将人权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契约性,它与企业的产权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只是像古老的经济学一样,只单一的从价格上来进行决定企业的利益,而是将企业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探索,然后选择出符合企业现状的经济效益的方式,最终将企业推上了顶峰。

3 管理学形势下企业的成长理论概述

随着经济学有所改变,将传统的经济学进行撇弃,利用新的形势下的经济学,即使新形式下的经济学将企业的内幕进行揭晓,但是并没有将企业内部的差异性和企业成长的因素进行探索。因此为了弥补企业在经济上的不足,将管理学作为企业成长的核心,将企业的资源、能力以及他们的技能作为研究的最新对象,增加他们的视野。并且在企业的成长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形成一种全新的成长性理论,并将此运行。

3.1 在技术上进行创新的理论

创新无论在何时都预示着进步和发展,知识上的创新可以增加新的学习能力和技能,书本上的创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电脑上的创新,可以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科学技术上的创新,将会给国家带来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东西创新,都会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让人们享受利益,享受创新带来的价值。在管理学技术上进行创新,就可以加强管理的制度,同时也可以节约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使在企业有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早晚也将会令企业的资源变得空缺,久而久之,会让企业的经济方面受到严重的打击,造成企业的经济危机。我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就是由于人们没有妥善的进行管理,将经济和发展的关系变得紊乱,将国家的整体水平变得低下。因此,管理学上的成长理论之一就是将技术创新的理论,将令企业得到最大的利益。

3.2 加强管理能力的理论

企业管理不仅是对人的有效利用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它也是对人的能力的管理,不仅在管理上让人充分得到合理的分配以及资源的有效的利用,还要提升员工的能力;当员工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就会增长企业的力量,企业的力量增大了,就会增大企业的整体水平[3]。企业成长和企业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企业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看管理的能力,管理的能力上升了,就会提升企业的生长速度,因此,二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3.3 将企业的战略进行管理的理论

管理学是一门复杂而又神秘的学科,它可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惊喜,学会了管理,不仅在个人方面还是在企业的发展中都是最强有力的依靠。企业的成长依赖于企业的有效,合理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出现弊端,将抑制企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将企业的发展推向顶峰。因此,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的管理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目前,企业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竞争,若企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那就将会令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听着不前。其他的企业就会将其踩在脚下,想要翻身,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战略,就要将企业面对的压力和困难通通解决,不要躲避外界带来的影响,持之以恒,将企业的发展做到最好。人在压力的作用下,才可以奋发图强,同样企业也是一样,在压力的影响下,也可以令其有更大的进步。这对企业的成长是最有利的挑战,将会令企业成长到无比壮大的效果。

3.4 企业在成长中的理论流程

由于人们在考察企业发展的时候,没有从多种角度去探索,这造成了企业成长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多种管理角度上思考企业的成长,将企业的成长理论作为企业的发展要素。因此,企业的成长在于时刻从多种角度和多种假设性的情况进行思考,将企业的发展做到最好。

4 结 语

目前,很多人对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不太明确,很难将他们区分开。它们对企业理论和在企业的成长理论上的作用也是有着极大的差别,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着。将其区分开,并不是将他们的关系打破,更不是阻断经济和管理之间的发展。因为经济和管理的结合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企业,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就要将它们分工明确化。企业的发展在于经济学下的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上的企业生长理论是相互作用的,密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并且现代科学的形式就是经济和管理的相结合,在它们的作用下,才可以将企业建设的最好。因此,对二者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选择经济和管理之间的最佳的治理企业的方案,在实践中将二者进行融合,才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雪,邓建围.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商,2015,(32).

[2] 商晨阳.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12,(2).

篇5:工程经济理论与项目管理

【摘要】工程经济在国外早已被广泛的自觉应用,其理论、方法等也皆趋向系统、有序和完善,最近也慢慢被引入国内相关领域,并被一些专业项目管理阶层所接纳并逐渐广泛运用。

它趋向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微观分析与社会效益及经济、环境、政策相协调的综合应用学科。

多年来在水利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排灌工程经济;水利经济;房地产技术经济;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工程经济等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浓缩出的工程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工程经济 资金时间价值 市场经济理论

1 工程经济自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1 工程经济与技术经济的主要区别

技术经济一词来自东方,以前苏联为代表。

工程经济一词来自西方,以美国为代表。

7 O年代前,原技术经济中基本方法多为静态分析方法( 或采用单利计算),采用静态经济指标,而工程经济自19就提出了复利计算, 一向用动态分析方法,采用动态经济指标。

如今事实证明技术经济就是工程经济,并全用动态分析方法与动态经济指标了。

1.2工程经济的含义

工程经济是运用经济学中的理论、名词、术语及方法研究技术先进、工程技术方案的优选及可行的技术本身的经 济效果问题,以使先进的可行技术与最佳的经济融洽的结合。

因此,工程经济除了主要研究工程投资的经济分析、经 济评价、控制、决策等理论外,还担负了研究工程经济与社会需求、生态资源、环境条件等之间关系的协调任务,这也是人类永续的话题,更是人类行为的`宗旨与理想的目标。

1.3工程经济学科属性

由工程经济的含义可见,工程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分支,是应用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的边缘学科,而且是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行为的基础学科,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相当完善与普及。

1.4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

1.4.1资金时间价值理论

关于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条件、考虑方法等问题都已被一致默认。

在进行等值计算时可有十多个公式,但其基本公式可以归结为一个复利终值公式( F = P ( 1 + I ) n ) ,因为其他所有公式都是由此公式推导出来的,关键在于清楚推导前的假设条件。

资金时间价值理论、等值计算方法、计算技能是工程经济的最基本的理论、方法、技能与核心内容。

1.4.2市场经济理论(意识)

这里更强调的是市场经济理论(意识)与资金时间价值理论间的关系,通俗地说两者如同绿叶与红花。

市场是人、物、财、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的中心,不按人的主观意志转移,而能自觉遵守客观的经济规律并融自然规律为一体;市场经济理论(意识)是资金时间价值理论得以充分发挥、充分应用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是由人主观承认与否而决定的,因此,应该深入地研究,自觉地应用。

然而,在接受、学习、研究与运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时一定要有市场经济理论意识。

1.5工程经济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工程经济和技术经济类书籍与教材有不同的提法与分类。

不同的经济问题应当并可以采用不同的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同一问题也应该并可以用许多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因此可以见到许许多多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同时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

其实,工程技术经济的基本方法仅有两大类,静态与动态之分。

其中静态方法并不始于工程经济,因此,工程经济中的基本方法可归结到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即称动态方法)。

事实证明将原有的静态指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即可得到动态的同名指标,相反,动态的方法不予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便可得到同名的静态方法。

事实还可证明真正掌握了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计算方法与技能的人,是有可能进行某工程技术经济问题分析的。

对进行经济分析的许多问题、项目、方案也可归纳为两大类。

需要强调的是在此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虽然浓缩到了一个内容,但绝非指学习本学科时专门学习这一内容就能获得这一内容“知识理论方法”的,因为工程经济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尤其是可应用的面更宽、更广,为此本文须阐述工程经济外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 工程经济外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从工程经济的功能及适用性看,工程经济能应用于任何行业的技术与工程,应用于一切部门、单位、企业管理乃至家庭。

然而不同行业( 专业) 应 用工程经济理论、方法的同时,应该具备各行业技术独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如化工、农业、药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等专业等等,应首先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行业标准、规范与规定以及本专业的“工程经济特色”理论。

2 ) 从工程经济是经济学分支的属性看,掌握、应用工程经济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宏观、微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该熟悉财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制度、政策及规定等。

3 ) 从工程经济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的边缘学科看,在掌握、理 解工程经济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概率与统计、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以及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与责任感等。

3 总结

事实表明,工程经济是一门与技术、经济、社会、人类、生态都密切相关约边缘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性强,能开发新思维的先进学科;哪里有技术,哪里就有人类;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经济、有市场,哪里就有工程经济,因为工程经济是用综合的观点,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技术的经济效果,分析错 综复杂的经济行为,探求沿不同方向、途径优化、管理决策行为或具体措施,因此,工程经济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中理论与实践高度联系的一门必须掌握的学科。

人类在实践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是以较少的劳动消耗获得较大的劳动成果,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任何技术的取用都消耗人、财、物与自然资源,工程经济恰恰是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科学,可以说是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自觉“ 协调器”。

篇6: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作者:陈禄青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文章认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从事经济信息管理工作。

[关键词]统计学;调查技术;数理统计;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8;G421;0212

篇7: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管理会计研究状况而言,学者的研究可以根据方向不同分为以下两大类:其一是注重在企业实践中总结成功经验,尤其是管理会计在中外合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应用经验,从理论与经验方面寻找其共性所在,并将之推广;另一类则是以欧美管理会计发展为中心,推崇欧美国家的学者在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而形成系统评价,以此对国内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进而分析国内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解决措施。

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会计假设脱离实际。会计假设是一种逻辑性的命题或者推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这就意味着会计领域中存在于某一时期内无法验证或者尚不能确定的事项,会计人员在面对这些事项时需要以正常情况下的客观实际或者发展趋势为依据,作出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同样存在于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变动成本法以及成本习性分析等假设。然而,部分假设与企业中会计实践活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以本量利分析为例,若企业对单一产品的产销,需要假设产量与销售量之间存在平衡关系;若是企业进行多种产品的产销时,则需要假设这些产品具有稳定的品种结构,换而言之,即是假设在企业的总销售收入额中,多种产品的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不便。本量利分析只有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开展。然而企业行政管理与业务招待等费用没有准确的开支数额,因而企业每个会计月的固定成本额不是相等的,此外,人工效率、运输方式以及进货渠道等因素也会对单位变动成本发生改变。在进行理论研究时,我们能够做出各种假设,但是这些假设脱离了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于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导致理论与实际脱离。

2.管理会计方法中引入复杂的.数学模型后,其可操作性将降低。由于学者在进行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是对于会计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研究人员在管理会计理论中设计了较多复杂的数学模型,为会计实际工作者造成了困惑。从实用性的角度看,这些数学模型严重缺乏实践基础,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疑,极大地降低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例如,概率分析法往往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用于决策与预测分析,理论研究中能够将各个事项的概率直接设定,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事项的概率难以准确界定。这些问题都会在实际中应用管理会计方法产生不利影响。假如在会计实践中,会计工作者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数学模型的了解,但是这种定量分析方法难以将信贷利率、市场供求、经济环境以及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等非计量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决策或者预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3.管理会计不能较好地满足管理者的决策需求。部分管理会计方法若要应用在企业管理中需要付出较大代价,这些经济性较低的方法难以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应用,还有部分方法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性较低,这都导致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积极性不强。就目前情况而言,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将工业企业作为编写范例,而在金融保险和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商品流通等企业以及其他非营利性机构与服务行业中,大多数管理会计方法难以较好地满足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例如,理论上对于最优质量成本的确定,应当是单位质量的损失成本与检验成本、单位预防成本相等时存在。而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单位质量损失成本、检验成本以及单位预防成本的计算十分复杂,最优质量成本的确定知识在理论上存在可行性,但是缺乏实际操作性。就算是按照以上方法确定了最优质量成本,理论上能够保证企业的质量成本最低,然而对于最佳合格率不能保证是100%,这是由于企业若要满足质量上的高要求,则需要增加成本投入,这种做法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具有经济性。

二、管理会计理论前瞻

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方向的探讨,应当从会计实践出发,提高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实际操作性,寻找理论方面的原因,不断进行改进,而不应寻找客观原因或借口进行开脱。因此,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实践需要为向导,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理论对于会计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1.规范化研究。规范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保证管理会计方法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其主要内容是规范化管理会计理论以及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划分以及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从哲学角度来看,实践决定理论,因而管理会计规范化研究是把以往会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汇总,将之以系统化的理论形式表现。

2.提升管理会计方法的实际操作性。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当改变以往过度重视学者而忽视会计工作者的参与,应当提高会计工作者在研究中的参与性。为提高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实际操作性,应当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创造机会是理论研究人员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验证,在理论研究人员与会计工作人员的共同工作中,以实际调研结果结合理论研究成果,明确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经过实践验证、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加以推广。

3.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在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工作中,应当首先确定明确的管理会计目标,以此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管理者的控制之中。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以及方法与智能等内容。除此之外,在进行完善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理论服务与实践的原则,明确对“理论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认识,切实发挥在实践活动中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篇8: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管理理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 现在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 归纳出以下几种管理理论的划分方式。

主题划分的标准是指根据管理主题及核心内容来划分管理思想。它把管理思想分为传统学派、行为学派、管理过程和数量学派。传统学派主要是对生产事务进行系统地观察, 得出一些管理的特殊技术。行为学派研究的是激励个人的方法及团队关系等等, 主要运用了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管理过程学派则是围绕着管理的过程和原则来建立其管理理论的。数量学派则是把数量统计的方法运用到管理中, 以解决管理决策。

时间为标志的分析方法是比较常见的, 以不同历史时期为标志, 并结合管理的研究内容来划分的一种方式。大多数管理思想史的书籍也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划分的, 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比较清晰地理出管理发展的脉络。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这个阶段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当代管理理论时期。

人性假设的划分方法是以管理理论中的人性问题为主线来划分管理思想, 人性问题是管理问题中的核心。这种划分方式把管理思想分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管理哲学的标准则是从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角度来对管理思想进行划分。把管理思想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机关系理论, 着重研究如何通过管理来提高机器的效率。二是人群关系理论, 着重研究人本身, 包括个人、组织及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三是人境关系理论, 则是将人和环境统一起来,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构成的系统。

最后, 以分析方法为标准的划分方法, 是根据管理分析的方法和价值观来划分的。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管理理论丛林”。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就是用这种方法把管理思想分为了经验法、人际关系法、集体行为法、协作社会系统法、社会技术系统法、决策理论法、系统法、管理科学法、随机制宜法、管理任务法和经营法。

2获奖理论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2.1从主题维度

2.1.1 传统学派——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一种思维模式, 把经济学从原来无摩擦的理想世界带回了有摩擦的现实世界, 它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这个理论, 在经济学界掀起了新制度经济学运动, 在法学界也出现了经济分析方法, 因此他开创了两个学科的两个流派。而且交易费用理论为管理学中传统学派提供了新的思维, 为分析企业的成因和企业规模的边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科斯的交易费用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了企业产生的原因。科斯认为市场中的交易要耗费大量的成本。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 讨价还价的成本, 签订契约、履行契约和监督契约执行的成本、维护交易秩序的成本、解决交易纠纷的成本等等, 这些科斯把它们定义为“交易费用”。而如果使用企业这种形式进行交易就可以节约大部分的交易费用, 如工人之间的固定分工减少了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 经理直接对工人的管理代替了讨价还价, 企业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签订的长期合同减少了在市场中反复签订合同的费用, 等等。因此人们愿意选择企业这种形式。

交易费用理论也为企业边界的限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上文中提到企业这种形式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但是,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 企业的管理难度会随之增大, 企业官僚机构的弊端也会日益明显, 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就会非线性地增加。科斯指出, 企业规模的界限应该定在其运行范围扩张到企业内部组织附加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市场或在其他企业中进行同样交易的费用的那点上。因此, 如果当某个生产或流通过程由市场机制调节产生的交易费用大于将这一生产或流通过程纳入企业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时, 那么用企业组织形式代替市场协调机制就是有效率的;反之, 则是无效率的。那么企业的有效边界的确定就是衡量这两个交易费的大小。

2.1.2 管理过程学派——作业决策理论

西蒙是至今管理学界唯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西蒙的学术贡献做出这样的评价:“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都基于西蒙的思想。”如此的评价, 足以可见西蒙在管理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管理决策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根本前提是“有限理性”原则, 这是他决策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也是他对经济学的一项重要贡献。

西蒙的理论对全面的经济分析不如古典利润最大化理论那么优美和适用, 但是它们对一些领域的理解和预测提供较大的可能性。它们已被成功地用于解释和预测了多方面的活动, 如公司内部取得信息能力的分布和决策, 对有限竞争作市场调整等等。管理研究的理论大部分是根据西蒙的思想。

2.1.3 数量学派——机制设计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 是博弈论和微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资源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 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其中利用了数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 为管理学中的数量学派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框架。比如, 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就利用机制设计的相关思想和理论来解决。

委托-代理关系在管理中是一种常见的合作关系, 如公司治理结构当中委托-代理, 企业与企业合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等等。因此, 它为管理中的这种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从委托代理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存在着约束和激励的问题。

委托代理中的约束激励问题是委托方想使代理方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 但委托方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 能观测到得只是另一些变量, 这些变量由代理方的行动和其他的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 因而充其量只是代理方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方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得信息来奖惩代理方, 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方最有利的行动。

2.2从时间维度

科学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和分工作为理论背景, 以追求效率作为管理目标的。18世纪末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对科学管理理论有很大的贡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说明分工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管理理论从这一理论出发, 提出了“如何进行分工”的理论:雇主与员工各施其职, 各负其责, 在分工产生的各道工序中用科学的方法替代经验的方法, 以提高劳动效率。“经济人”假设也是制定用工资激励员工方法的理论基础。

管理理论中的战略思想源于20世纪20年年中期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调节社会资源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市场是失灵的, 不能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使用, 必须依靠政府才能弥补市场失灵。战略管理首先从干预企业活动的外部力量中来寻求管理的基本规律, 要求企业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 尤其是来自于政府的全方位的干预, 成为那个时期管理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战略管理又发生了变化, 因为经济学领域自由主义再度复兴,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也存在着失灵的状况, 主张把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这时, 战略管理的重点也从外部转向了内部, 着重发展核心竞争力, 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源泉。

21世纪管理理论出现了新的理念, 即人本管理, 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新理念。这些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的研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舒尔茨以劳动力的异质化假定为突破口, 解释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增长之谜。之后又发展到把人力资源和新知识作为新增要素内生化, 强调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累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 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

2.3从人性假设维度

管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人的管理”, 因此对人性的假设是管理学整个研究框架的核心。根据对人性假设的不同, 管理学分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类别。而有学者认为:“社会科学的所有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对人的行为的假定。”在所有涉及到人性问题研究的学科中, 管理学和经济学是有极为突出的。

在新制度经济学当中, 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它对人性假设的研究基本上回到了现实当中, 它认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有限理性、双重行为目标等都是比较现实的。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 实际的人在由显示制度来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是对传统经济学人性假设的修正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事构成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 因此要从分析人的特性来分析影响效率的原因, 从而使交易费用理论得到解释, 并趋于成熟。

管理学中的“经济人”的假设就是从经济学中引入和继承而来的。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 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是经济诱因, 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主张对人进行严格地管理。管理学中“社会人”的假设与新制度经济学当中的人性假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但是管理学当中的“社会人”假设是从著名的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 与“经济人”假设相比, 它不仅看到了人具有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需求, 还有尊重、社交等其他社会需求。当然, 它在内容上也还是存在着一些遗憾和不足, 因此, 后来又出现了“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摘要: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为了奖励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而设立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许多获奖理论也对管理理论作出了不少贡献。重点讨论经济学与管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并且对获奖理论中对管理理论有贡献的部分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邓雪.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比较分析[J].企业活力, 2009, (1) .

[2]魏亮, 代涛.经济学管理学的异质性、同质性及融合趋势研究[J].现代经济, 2007, (6) :10.

[3]武博, 严旭, 陈晓文.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J].经济评论, 2007, (5) .

[4][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5]雷启振.设计有效机制———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理论思考[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10) .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8]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9]宋晶, 谷苗.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10) .

上一篇:关于2021年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暨警示教育活动方案下一篇:涂料销售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