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2024-06-25

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共8篇)

篇1: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

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

子项目二: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中期报告

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七月 子项目二: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中 期 报 告

本课题是重庆市教委重大软科学课题“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之子课题,课题名称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课题编号:KJO9CA12。该课题的负责人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万明春教授。课题预计完成时间为2010年12月。课题以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等作为成果展现形式。

一、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0年1月9日重庆市教委重大软科学课题“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开题以来,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及时开展了课题研究。

(一)组建研究团队,进行开题论证

课题组整合市教科院、部分高校、市级和部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部分区县教育科研机构、部分中小学等相关单位的科研力量,汇聚了一批具有较强教育中宏观研究能力的教授、中学研究员级教师、副教授,以及博士、硕士,组建了一支10多人的研究团队,着手开展了课题研究。

2010年2月2日,课题组召开研讨会,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课题论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研究内容,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讨论了课题研究提纲。课题论证会统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认识,找准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二)拟定研究方案,落实研究责任

根据课题论证会议精神,课题组及时拟定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分工,并于2010年2月26日召开了课题研究会议进行了部署。

课题组确定了经纬交织、纵横结合的总体研究方案。首先,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研究 3.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办学体制研究

4.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帮扶机制(城乡联动发展机制)研究

5.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监察机制研究

6.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数据库建设 其次,本课题设立以下六大子课题:

1.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2.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3.推进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4.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5.推进城乡高等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6.推进城乡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课题组根据以上研究方案,落实了具体责任人和研究进度,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要求。

(三)加强课题研究,完成阶段研究任务 课题组研究成员按照研究分工,拟定了研究提纲,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按时完成了阶段研究目标。

2010年6月11日,课题组召开了中期工作会,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会上,各子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过程、成绩和问题,就一些共同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提交了研究报告初稿。课题组根据各子课题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诊断性的建议和意见,供子课题下阶段研究工作参考。

截止2010年6月30日,课题组成员共完成15万余字的研究成果,分别为:

1.《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8351字)

2.《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报告》(10265字)

3.《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结题报告》(26231字)

4.《推进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研究报告》(21778字)

5.《重庆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报告》(35609字)

6.《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22986字)

7.《推进城乡继续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报告 ——以重庆市继续教育为例》(16954字)

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该成果数易其稿,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教育体制改革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的研究,发现主要侧重于理论思辨和演绎,大多是从体制机制的内容着手,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和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思路和设想,缺乏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对于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本质出发,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在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和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真正让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的研究成果转变为教育决策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2.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提出了城乡学前教育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即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办园体制;建立学前教育多元投入、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城乡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城乡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城乡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3.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提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模式:即坚持“权责一致、三权统一、城乡一体”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三权统一”原则,理顺 部门间权力关系;坚持“城乡一体”原则,突破统筹管理难点;坚持“锁定目标、分级负担、保障有力”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体制改革;坚持“公平优先、兼顾选择、一主多元”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办学体制改革;坚持“以城带乡、学区共享、差异合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联动帮扶机制改革。

4.推进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构建了统筹城乡高中教育发展的完整体系,即用“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思路规划普通高中的布局;用“划片招生、随机录取”的思路改革招生制度,限制、取消择校;用“倾斜分配、扩大融资”的思路,统筹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以“资源共享、合理流动”的思路建立城乡教师协同发展的机制;以“公办为主、鼓励多元”的思路创新普通高中办学体制;以“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的思路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以“部门联席、多头对接”的思路建立整体性配套保障机制。

5.重庆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该研究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具体需要理顺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减少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建立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委员会。在投入体制方面建议坚持财政为主多元投入;重视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注意对办学效果好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鼓励性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

6.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认为,要推进高教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分权与制衡相结合。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积极调整“一圈”内部格局,大力发展“两翼”的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科学设臵整合专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重庆市高校城乡统筹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宽资金来源渠道;重点扶持民办教育,确保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统筹发展。

7.推进城乡继续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该研究认为,推进城乡继续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应健全继续教育领导体制、落实各级政府职责,建立继续教育协调机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继续教育的职责、建立继续教育社会服务机构等;应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格局,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臵;应建立继续教育城乡联动发展机制、建立继续教育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机制、建立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梳理

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需要对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认真梳理,对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2.对办学体制的突破有待努力

研究过程中如何突破过去办学体制中“公办”和“民办”的划分,建立全新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是本研究有待突破的重点也是难点。

3.研究范围主要局限在教育内部

课题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因此应当重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对本研究架构的重要支撑作用。

四、课题重要变更

1.在原有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帮扶机制、监察机制四个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加入投入体制、评估体制、人才培养制度、激励机制等,并规范划分层次。

2.将帮扶机制改为“城乡联动发展机制”,突出双向互动性。3.各种体制机制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视角分解细化,厘清现有体制机制利弊,寻求可以突破改革的体制机制。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1.下阶段研究计划

(1)指导思想:在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交流和指导,将研究工作推向高潮,为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奋斗。

(2)具体拟采取的措施

——各子课题组进一步明确下阶段研究任务(2010年8月1日至15日)

在总结的基础上,写出方向明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对下阶段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总结报告,以邮件方式发到子课题单位,要求子课题单位学习贯彻,以求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有重点地对一些管理到位,研究能力强,成果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子课题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

加强交流研讨,推进基于知识管理的经验共享。鼓励各子课题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课题组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初稿、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撰写相关研究论文(2010年8月15号至10月30号)

根据中期报告后,专家给予的修改意见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定位,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初稿。

数据库是本课题各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的交流平台,同 时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因此,数据库建设将于8月底基本完成,后期保持维护和内容更新。

为使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得到推广,课题组成员将陆续撰写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子课题收集、整理成果迎接鉴定、验收(2010年11月)

根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各子课题研究专题的研究方向,分别进行成果的收集、分析研究总结工作。

对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文本(2010年12月)课题组进行终期调查,汇总、分析研究成果,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果鉴定。2.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

①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相关研究论文 ②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数据库(2)研究最终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推进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报告》

②研究专著:《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③政策建议报告文本:《推进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建议》

篇2: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2014年12月28日,重庆市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威特卡丝酒店举行。重庆市30多所高校100多名英语教师参加了研讨会。大会由重庆市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欧玲副院长主持。

重庆市教委胡斌巡视员在致辞中强调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迅速提升,外语已成为和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要增强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加强我们大学英语的教育。而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正努力打造内陆经济高地,渝新欧铁路的开通吸引着世界各地投资者的目光,培养大批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重庆市各高校外语教师任重道远。

本次年会特别邀请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就《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研制情况做主题报告。王守仁教授首先阐明了教育部对英语教育的思路,并指出随着英语高考改革方案尘埃落定,大学英语教学将进入新的阶段。之后王教授对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展望和分析,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多样化的发展方向。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期和普及化时代,必然会在规模巨大的基础上朝着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从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到发展目标,呈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需要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慕课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慕课、微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4)课堂教学的传承、改革与创新。各高校要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充分考虑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晋升和奖励制度,向从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实行必要的政策倾斜,激发大学英语教师的活力和工作热情,引导他们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做出应用的贡献。

在王守仁教授的报告之后,中山大学的王哲教授做了《FLAP理念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实践及其成效》的发言。近10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模式、通识教育、学术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四方面开展了大学英语综合改革,统称“FLAP”理念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实践。在教学模式上,推行了“课下自主学习、课上展示讨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研究型自主性可持续的英语学习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中山大学注重英语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学术英语和商务英语课程的开发,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术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了整个大学的“领袖气质、人文精神、国际视野。中山大学的改革成果对重庆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触动很大,其改革经验也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大会最后,重庆市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余渭深教授用提问的方式来总结了此次年会,促使大家思考并做出改变:(1)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英语?我们的教育能给国家和地方建设提供什么支撑?(2)英语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在大学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做了什么?达到了目的了吗?(3)大学英语教什么?教语言、知识、文化、素质?(4)如何科学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校服务?(5)如何科学确定各学校的课程体系?(6)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教学?教师如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来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要?(7)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来支撑、重塑我们的课堂?(7)面对这样的形势,教学管理者如何管理和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余会长指出大学外语老师不能怨天尤人,需要更加努力发展自我,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篇3: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研究

高等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对于促进地区、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至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基本的资源,是高等学校兴办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的增长基本被抵消,生均教育经费逐年下降。

当前,我国高校不仅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粗放,内部控制缺乏,资源配置效能不科学等原因,导致经费配置结构失衡、资产利用效率不高。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地域差距大的问题也很明显,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教育经费相比位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教育经费更多、更充足。重庆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又是城乡统筹示范区,但是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其高校的教育经费相对沿海发达地区不足。对于处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市高校而言,要在经费相对较少的条件下谋求发展,探索提高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方法,使得教育经费由粗放型使用向集约型使用转变,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是一条有效路径。

二、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分析

以下分别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利用效益(高等教育年毕业生数/全年经费总额)、年事业性经费利用效益(高等教育年毕业生数/年事业性经费总额)、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利用效益(高等教育年毕业生数/年基本建设支出经费总额)、生师比、物力资源情况等来分析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3年)整理而来。

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3年)整理而来。

将上页表1与表2对比可知,2008—2012年,每年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利用效益、事业性经费支出效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基本建设支出效益而言,除2009年重庆高校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利用效益低于全国高校基本建设支出效益外,其余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表3可知,从2008—2012年,重庆市高校的生师比均低于全国高校的生师比,但重庆市高校的生师比与全国高校生师比越来越接近,到2012年二者已基本无差异。

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3年)整理而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2年)。

数据来源:由《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2年)计算而来。由于2011年、2012年年鉴未单独统计电子图书和网上教学课程数,所以表4、表5中2011年、2012年这两项未填。

从表4可知,2008—2012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37 512 121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47 486 592平方米;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从2008年的3 686.6万册逐年增加到2012年5 042.8万册;2009年电子图书数量比2008年迅猛增长,2009年的电子图书数量为2008年的69倍;2008—2012年,教学用计算机数也是逐年增加,但是2010年,语音实验室个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网上教学课程数、固定资产值比2009年大幅下降。

对比表4和表5可知,2008—2012年,与全国普通高校平均值相比,重庆市普通高校各年学校占地面积、图书数目、电子图书、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语音实验室个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网上教学课程数、固定资产值均低于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值。

由以上分析可知,2008—2012年,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利用效益、事业性经费支出效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2009年外,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利用效益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高校的生师比均低于全国高校的生师比;重庆市普通高校各年学校占地面积、图书数目、电子图书、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语音实验室个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网上教学课程数、固定资产值均低于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水平。

三、提高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对策

(一)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预算部门缺乏沟通、预算编制脱离于实际具体工作环节、预算编制不完善等问题。重庆市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充分征求各部门的意见,调动各部门参与预算的积极性。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兼顾本年与未来几个年度的平衡。在预算执行时,尽量减少预算执行的弹性空间,细化预算责任,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将各部门的经费使用与工作绩效挂钩,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以消除各部门争资金的矛盾,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对高校教育经费的监督

要建立全面系统有效、动态的高等学校财政经费监督体系。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依法行使监督权,真实、客观、合理、公正地处理经费使用中的问题,建立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学校内部审计与国家政府审计相结合的审计体系,将高等学校经费的投入支出和结果纳入监督范围之内,对违规违纪者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除了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外,还需要依靠社会各方力量的监督,对编制的预算进行审计。加强社会监督对高等学校经费支出的监督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及使用状况,促使高校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高校应加强自身管理

管理出效益。首先,重庆市高校应该完善财务负责人选拔机制,选拔既具有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又具有优秀行政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财务负责人,以确保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管职能;其次,建立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资金成本管理,对支出项目要仔细核算成本,加强成本控制,同时加强对资产设备等的管理,以减少重复购买、超标准建设的现象;再次,进一步加强对合理分配教育经费的重视,在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积极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促使全校职工节约资源的耗费;最后,重庆市高校应加强对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将后勤服务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支持后勤集团将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企业化管理,合理收费,提供有偿服务。在后勤集团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重庆市高校还需积极拓展合理的经费来源渠道,以保证有充足的经费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优化机制研究[J].河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203-204.

[2]方建锋.我国教育经费使用现状及对策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29-32.

[3]范晓婷.山东省教育经费体制改革:成效、困境及破解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4,(15):37-42.

篇4: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关键词:社会古筝教育;大庆市;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1 大庆市社会古筝教育问题分析

在古筝教师方面。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教学具有决定性影响。从调查中看出,当下大庆市各个培训机构的教师多是三种类型。一是毕业于古筝专业的毕业生,二是高校兼职的古筝专业学生,三是在职或退休的古筝教师。可见入职门槛是相对较低的,虽然专业水平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在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存有欠缺。在家长方面。中小学生是当下古筝学习热潮的主力军,成年人所占比重不大。因为中小学生年纪较小,各方面能力和阅历有限,所以家长的认识和态度会对学习产生决定性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家长都有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之所以让孩子学习古筝,乃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将来的升学和工作中占得先机,这种认识下,使古筝成为了一门单纯的技能学习,审美教育的一面被严重忽视。在培训机构方面 伴随着古筝学习热潮的兴起,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诚然,作为一个经营性机构,必须要通过一定经济效益的获得,才能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和发展。但是如果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势必会对多个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很多培训机构争相举办考级,但是考试过程并不严谨,很多达不到标准的演奏者也得以通过,导致了教师对整个教学状况的认知偏差。而且有的培训机构是以乐器销售的形式在工商局等单位注册,不具备任何教学资格,导致监管单位不能有效的监管。在教学过程方面。从表面上看来,教师讲学生听,看似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是十分机械和落后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包含为什么要进行古筝教学、通过教学达到怎样的目的和效果、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保证情况如何等。虽然一些教师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和想法,但是也会在具体的实施中遇到各种阻碍,还是要回到师傅带徒弟的老路上。以上诸多问题都需要得到及时解决。

2 大庆市社会古筝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2.1 教师方面

针对当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制定相应的资格认证标准。即达到何种条件才能从事古筝教学工作。包含学历程度、从教时间、专业水平、是否接受过教育培训等,在标准制定后,则要定期举办的考核和评比,能者上庸者下,使师资水平得到整体化提升。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已经出台了社会古筝教师考评等级制度,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都做出了严格的要求,考核合格后才颁发相应的证书,在师资规范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业协会。可以依托于当地的音乐家协会,建立专门的古筝教育协会,定期举办演出、研讨、培训等活动。比如承办专场演出、针对当下热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邀请名家名师讲学等。除此之外,该机构还应该对本市社会古筝教育的宏观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对于培训机构的数量、上课时间、学费标准等进行监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也都可以向行业协会寻求帮助,而且能够得到积极回应。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当地社会古筝教育的大本营。

2.2 家长方面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多学习一项技能,不仅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陶冶情操,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能在今后的升学和就业中占得先机。其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很多家长的认识都出现了偏差,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有的家长甚至将古筝视为了升学的法宝。这种认识下的古筝学习,虽然能够获得一时的成效,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社会古筝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各种音乐能力。最终目的是完善学习者的人生和生活。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需要家长及时转变之前的错误认识,深入思考让孩子学习古筝,学习古筝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和目的等问题,并与教师、培训机构形成良好的配合。只有家长先树立起正确的理念,才能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

2.3 培训机构方面

音乐培训机构是社会古筝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样对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针对当下存在的不足,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予以提升。硬件方面主要是指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培训机构都能在硬件方面达到较高的标准,此处不再赘述。重点在软件方面。首先是树立正确认识。追求一定的经济收益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决不能唯利是图,而是真正认识到业余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由此也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获得名利双收。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需要得到正确认识。其次是有机处理和教师的关系。要培养教师认识到从事古筝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帮助教师树立起相应的责任意识,与教师互为信任。再次是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学生是培训机构的衣食父母,没有了生源也就没有了培训机构。在中小学生年纪尚小的情况下,应该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予以有针对性的调整,同时将一些先进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使他们走出单纯考级的认识误区。在双方的合力下推动教学的发展。

2.4 教学过程方面

新时期的古筝教学,应该尽快走出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在教学理念方面,要转变之前的功利化认识,一定的技术掌握是必要的,但是學习古筝的最终目的在于感受、体验和音乐之美,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将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如对话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能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师资建设方面,虽然多数教师都能够充分满足当下的教学需要,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仍然需要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全方位地丰富自我。通过素质的提升,既有利于教学的同时也给学生做出了榜样和示范。在教学评价方面,不能以考级升学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提高。对此可以将国外流行的档案袋式评价法引入到教学中来。而且这个教学体系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几个培训机构和教师能够完成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实现。需要教师以身作者和身体力行。

综上所述,对于一门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来说,社会教育是尤为必要的,其能够与学校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互补,为这门艺术的普及和传承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该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审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各类社会音乐教育始终走在一条健康发展道路上。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大庆市社会古筝教育现状进行了剖析,希望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给更多人以启示和借鉴。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古筝教育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安庆市生态林业建设对策研究

安庆市生态林业建设对策研究

依据安庆市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论述了以人为本,综合治理,以林为主,治山治水与兴林致富相结合,实施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主的国土保安体系建设,并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就生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对策研究.

作 者:石怀绶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林业局,安徽,安庆,246001刊 名:林业经济问题 PKU英文刊名:PROBLEMS OF FORESTRY ECONOMICS年,卷(期):24(3)分类号:F326.20关键词:生态林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研究

篇6: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教电馆字062921087号

课题类别: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包含学科小学语文、数学、艺术、环境教育(校自开课程)、信息技术 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刘和润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安庆市公园小学校长、书记

正文:

成果简介(应含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内容与方法: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⑴ 信息技术在经典诗文吟诵中的有效应用语文教研组 ⑵ 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研究数学教研组 ⑶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环境教育)有效整合大队教导处 ⑷ 安庆地方特色戏曲校本课程——黄梅戏艺术组

实验的方法:本课题以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主,配合以跟踪观察调查、统计、经验总结等方法。在实验研究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科制定的目标和本校本科本年级的实际进行测试,并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

社会效益: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教师实绩突出。

⑴、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我校的叶荷英、王娟、胡洁、黄若谷等6名教师参加市区各学科优质课评比均获一等奖,20多名教师多次在全区范围内开设电教公开课,充分发挥了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⑵、课件设计水平提高。通过实验,我们积累了课件制作的大量经验(详见胡朝晖《CAI﹣多媒体辅助教学浅谈》)。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做到求精求美求实效,他们设计的近20个课件在各级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胡朝晖、方桂香、李卫兵等制作的课件分别获省、市一、二、三等奖。

⑶、理论研究成果喜人。刘和润、张小玲、方桂香、胡朝晖、肖红等15教师撰写的30多篇论文在相关教学会议上交流、发表、获奖。其中叶荷英老师的《鸟儿的侦察报告》发表在《绿色视野》上,肖红老师的论文《搭建生活与作文间的桥梁》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上。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作文、航舰模、计算机编程竞赛有100多人次获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习作20多篇,在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奖达数百多人次。2009年,在市计算机竞赛中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其中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三名学生获三等奖。

3、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带动我校各项工作的提高。过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庆市特色学校”

“安庆市平安校园”“安庆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术价值:

近几年,学校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应用研究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开展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使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为“资源的来源、交流的空间、认知的工具”,探索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开发的有效整合途径,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层次,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全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又一次得到快速提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创设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配以动画,用动画展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一块块石子落入瓶中,水面慢慢上升,最后乌鸦喝到了水。接着向学生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放入石子它便喝到了水?学生回答:“因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什么原因使水上来了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知识”(板书——体积)。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体积”这一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在导读《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孩子一般是会读其音,不懂其意。将这段话编成一个小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讲述“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原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将作品浅显化、趣味化,并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演示作品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理解作品内容。让学生在听故事、看动画的同时,理解故事内容,从而理解作品内容,有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后去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探索实践的经验或总结,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自身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具有一定价值,并且经过亲自探究获取的,掌握是相当牢固的。

案例1: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促使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包装的学问》一课中,采用信息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制作出长方体“磁带盒”课件,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经过旋转、重叠、平移的动画演示过程,很形象地把磁带盒

不同的包装方法展现出来,同学们看到课件演示过程就明白了,课堂注意力也增强了,教学反馈也很积极,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活动实践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2:在《游子吟》的网络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诗人、诗歌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情况,欣赏flash视频朗诵,它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或放或收,时教时学,时听时诵。古典诗歌网络教学的特色十分突出。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集中于所学课文,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探究就是改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探究是教学的本质。而多媒体网络承载的教学信息是学生接收与加工的对象,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认知客体,因此,构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能使人人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发现,有效地克服学生的认识障碍,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新知,发展能力。

案例1:如教学《挂历的制作》时,让学生分组在课堂上进行电脑排序、选图案等,整个过程各组学生能同心协作,积极发表各自意见和见解,多数小组在舒畅愉快的心境下制作出挂历,并主动对没有完成的小组阐述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直到挂历制作完成。“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只有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确定活动—探索实践—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

案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即情景引入→探索发现→应用创新。首先着力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实践,利用网络课件建立学生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表象,并注意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通过观察、讨论,为计算公式的概括打下了基础。其次着力于分层差异练习,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在服务器上的教学课件,进行差异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由学生自行在几何画版里小结,并与课件中的小结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长方体与其它形体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地获取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归纳检测评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材内容的讲授逐步积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归纳,不断检测,像滚雪球一样,把有关的知识沟通起来,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整体结构快速形成。既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多媒体的集成性、控制性和网络管理系统,既能顺利地将知识归纳概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由“薄”变“厚”,再由“厚”到“薄”,不断“厚积薄出”,使知识越学越薄,又能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进行监控评估,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越用越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案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复习时,先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用多媒体逐步演示该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形成网络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叙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看多媒体转动网络图时,就体会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紧密就像一棵知识“树”。最后设计网络课件的自测题,为了使不同程度学生可作不同的选择,将自测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辨析题,第二种是操作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相应的题目。当学生进入独立完成学习检测后,既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实现学生最及时的自我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位置,努力争胜,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几何学习活动中去,达到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案例2:在教学《数据告诉我》一课时,运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公式计算和数据统计。当自主学完后,让学生在网页形式的汇报表上填写汇报情况并上传,老师则及时收集汇总,组织学生评议,然后师生共同小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在活动中拓展新知、培养思维,体现了“双主”的教学原则。

(五)活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

学科的学习单单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课堂的学习是“为了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做好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认识事物、总结规律。课外的延伸应该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相联系,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知识的深层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完成课外的延伸作业。

案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给他们布置了两道练习作业:一是设计一张“地球又笑了”的图画,或者写一篇《地球又笑了》的作文。二是搜集资料,出一期《只有一个地球》的手抄报。这两题都要求在电脑中完成,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又可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创造出心中那广阔的“绿色世界”。

(六)加强工具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通迅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运

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会收集、整理、挑选、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并且运用到学习中去。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整合进来,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融人到信息社会中去。

案例1:《铺地砖》一课,在学生自学完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公式计算后,设计了“小小室内设计师”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你的家有多大面积,想一想,画一画,应如何设计你的家园,并制作出平面设计图和室内房间形状大小的数据统计表。通过这样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发展其主体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

案例2:教《江雪》一课时,让学生联系课文在网上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学生按各自的兴趣阅读了许多趣味文章,花虫鸟兽、精美图片等,课后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反映:“上了网络,课堂变大了,老师更多了,知识更有趣了。”这样将信息技术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不仅会实现教学改革上的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改进与完善:

1、健全机构,管理工作日趋制度化;

2、加大投入,注重资源与环境建设;

3、夯实现代教育技术的活动阵地,加大宣传;

4、学、用结合,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今后的课题研究我们更需要加强学习、实践、总结、交流,并要求实验教师自觉行动,将课题研究活动常态化、自动化,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安庆市公园小学

篇7: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 2003 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教研室(教科所、进修校)、委属重点中学、西师附中 :

根据市教委文件精神,今年 5 月,我市普通高中 2004 级将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实验操作考查的内容和方式

2003 年我市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内容见附件一,具体考查目标见 2003 年公布的“重庆市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目标。今年物理、化学、生物各公布二个实验项目,要求每个学校应考查完今年的全部实验,每个学生采取抽签的办法考查其中理、化、生实验各一个。

实施考查时,学校应将考查同一实验的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个监考教师每次监考一组,每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 6 名,以能准确考查学生的实验为宜。、实验操作考查时间

全市统一在 5 月 13 日— 5 月 24 日期间内完成实验操作考查,5 月 30 日前完成补考。、实验操作考查的成绩评定及补考

实验操作由主考教师按照市教委印发的评分细则表,现场记载

② 4 月 28 — 29 日,凭介绍信到我院服务部领取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题及评分细则。

附件:、重庆市 2003 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内容。、重庆市 2003 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查成绩统计分析表。

二○○三年四月十五日

附件一:

重庆市 2003 年高中毕业会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内容

一、物理科、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二、化学科、氯、溴、碘的置换反应及氯离子的检验、乙酸乙酯的制取

三、生物科、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篇8: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研究发现, 当前各中学在重庆市教委的领导下, 进行城乡统筹的措施是采取设立分校、送教下乡、结对帮扶、领雁工程等措施, 但比较宏观, 有些各自为阵, 不少形式大于内容, 收效尚不明显。可见, 从较微观的视角, 对中学阶段的城乡统筹教育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是重庆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是比较有实效的。

“重庆市城乡统筹中学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成立以来, 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巴蜀中学和三峡库区的奉节渝东巴蜀中学和吐祥中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研究, 从重点中学与薄弱学校的帮扶机制、整合教育教学科研资源诸方面, 提出了实现城乡中学协调均衡甚至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对策;从重庆市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与数量等方面调查入手, 提出了中学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对策;针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后, 农村劳动力进城, 其子女大量进入城市中学后教育现状, 以重点中学巴蜀中学和山区薄弱学校吐祥中学为样本, 提出了城区中学如何使他们获得公平均衡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的对策。

我们通过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采取调查问卷、查阅文献资料、座谈会、访谈等方式, 借鉴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深圳、成都等改革试验区经验, 深入调查重庆统筹城乡中学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 试图探索和架构推进统筹城乡中学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出了重庆中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具体对策。

重庆市中学发展现状为:办学物质资源极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较低和择校费收入低, 导致县级中学、乡镇中学办学经费比较短缺, 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无法和城市中学校相;教师队伍素质、数量极不均衡, 绝大多数的优秀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了城区中学;中学教育管理水平极不均衡, 区 (市、县) 教委的行政管理干部的选拔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乡镇中学管理人员教育程度、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差异多数不高;学校教学质量极不均衡, 初中、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差很大;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仍需强力关注:学业成绩较差的比例很大;“适应不良”情况严重;自信心较低;隔代教育徘徊于溺爱的误区等等。

我们认为,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转变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理念三个观念, 强化城乡中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是中学教育城乡统筹的总体对策。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 中学教育统筹实行划分区域、域内统筹、分级均衡的模式

树立逐级统筹观念。要真正做到城乡之间、重点中学和乡镇中学之间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认为, 划分区域, 域内统筹, 分级均衡, 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建议将区域做这样的划分:主城九区为一个区域, 其他以区县为各自区域。实现区域内, 如县域内相对均衡。主城九区的均衡发展问题, 目前无部门专管。可以在重庆市教委设置一个独立部门——重庆主城区中学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处 (可由市教委基教处一名处长兼任) , 负责调研、组织、设计、实施主城九区中小学的均衡发展的专项工作。区县的中学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对于其区县城区内的学校, 由主城著名重点中学帮扶。在各区县内的乡镇中学, 由主城区属重点中学帮扶, 和区县范围内的重点中学、优质中学帮扶。区县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要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院 (校) 或者教研室的作用, 以科研课题为依托 (如义务教育阶段阅读能力研究、高中英语听力训练研究等) , 统一教育理念, 定期开展研究交流, 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 加强区县中学的教育专业化管理力量

首先, 可试行区县教委主任 (副主任) 的垂直体系的选拔任命。目前重庆市区县教委主任 (副主任) 的任命, 系当地政府选拔任命。尚有不少是非教育系统或非教师专业出身的主任 (副主任) , 属于外行管内行的状况。且由于系本地选拔, 不一定能选择到“高瞻远瞩的专家型的管理者”。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一些教育欠发达区县, 试行垂直任命, 或者面向全国全市公开选拔, 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如每个任期5年, 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其二, 改革区县校长选拔任命模式:选拔市教委直属学校的副校长或者骨干中层干部担任区县中学校长, 实行任期制, 一届任期5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目前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试点中, 在探索试行的“对口支援”“捆绑发展”“领雁工程”等帮扶薄弱学校, 涉及的学校人事工作, 主要选派的是普通教师, 由于其任期较短, 且没有太多的人事权, 财权, 对这所学校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帮扶教师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 工作不够认真负责, 甚至有的支教当成了“走过场”, 动不动就请假回家, 被帮扶学校领导出于方方面面考虑, 觉得严格管理抹不过情面, 不利和谐, 这样帮扶就难以取得成效。

基于此, 选任重庆市直属中学副校长、或者骨干中层干部赴帮扶的薄弱中学任正职校长, 党政财文集于一身, 签署责任书, 实行任期制 (试用期1年, 任期共5年) , 这样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使其放开手脚, 大展宏图, 使其将优质学校的先进理念、管理方略、教育教学策略, 充分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真正提升薄弱学校的品位和水平, 缩小差距, 实现均衡, 最终实现中学城乡统筹教育的目标。

渝东巴蜀中学的崛起就是最好的实例, 从2006年起, 短短五年, 该校成为渝东初中的一面旗帜, 该县原来只有20人左右的中考成绩能上巴蜀中学线。而2011年中考, 奉节渝东巴蜀中学, 直接考入巴蜀中学高中统招的就达到80人, 另有20人上线, 一举使奉节县学生的上高中的层次跃上一个相当的高度, 为三峡库区的人民做出了应有贡献!这个学校就是由巴蜀中学派出的教务主任江崇明担任第一校长, 其他教师就是本地招聘, 仅仅就是第一校长不同, 就产生了不同的难以想象的效果。

3 实施“科研扶贫计划”, 引领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手段调研发现, 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科研氛围、科研状况较差, 不少中学建校以来一个科研项目都没有承担过, 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教师微乎其微, 因而, 作为培养教师的科研项目, 应该给以相应强化扶持。可以采取这样几种方式:一是专门给以农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学, 予以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倾斜;二是由扶助学校的科研项目给被扶助的学校成立子课题, 派出指导教师指导科研, 以此提升学校品位, 培养高层次教师;三是由教科院、教师进修学院、区县教研室等科研机构派出专家进行科研培训, 指导薄弱学校的科研项目申报与研究, 营造出薄弱学校的教育科研氛围。

4 建立城乡中学间“教学联席会议”的制度与模式

中学教育统筹的核心无疑是教学过程的统筹。目前不少扶助学校之间、领雁工程的学校之间的教学互动还不够深入。目前的教师培训“城乡互动”的状况, 城里学校派一个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一年或是半年, 说是支教, 结果不少城里来的教师两天打鱼, 三天晒网, 学生反映大, 班主任头痛, 领导无法, 往往一笑了之;而农村中学派一名教师到城里学校去培训, 连一节课都没上, 课也不去听, 偶尔去学校转悠一遍就行了, 形同走马观花, 隔岸观柳。

我们通过对巴蜀中学和渝东巴蜀中学两校的教学统筹模式, 以及重庆一中和秀山高级中学统筹的教学统筹模式研究发现, 这两组帮扶与被帮扶学校是目前重庆市中学教学统筹工作做得最好的学校, 这使得被帮扶的秀山高级中学和渝东巴蜀中学成为了当地著名中学, 辐射各自区域周围的三五个县, 堪称统筹楷模学校。

两校采取的教学模式, 可概括为“教学联席制度”。教学联席制度是这样建立的:两所学校之间每学期分年级分学科在开学前和学期中间召开两次教师联合备课活动统一备课, 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教辅、统一试题,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教学进行中, 两校教研组长之间通过电脑、电话保持每周热线甚至每日热线, 沟通、讨论教学中的问题, 这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质量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强大推动作用。

同时, 采取专家引领模式。这个专家可以是教科院教研员, 更可以是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 还可以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校、教研室的专业教研员, 由他们每学期开学前和半期时前往各自负责的学校主持部署该学科的教研工作, 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

5 主城优质重点中学实施教育集团方式扩张优质资源, 推进中学城乡统筹

重庆市七所直属中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从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都成了重庆市的绝对领头羊, 因而发挥这个优质中学群体在重庆市中学统筹中的作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成都市最知名的几所重点中学, 采取教育集团模式, 大搞教育集团模式, 实施教育统筹。如成都七中为更好在教育统筹中发挥好作用, 除自身发展成一校两区模式外, 还以成都七中教育集团统筹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成都七中聚源高级中学等五所学校为成员的教育集团。成都石室中学建立了成都石室外国语学校、成都石室外国语实验学校、成都石室联中、成都石室联中西区、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等六所学校组成的教育集团, 还帮扶了大邑安仁中学、金堂赵家中学、郫县二中、邛崃高埂中学等4所区县中学, 使其优质中学教育在成都市范围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优质资源得以扩张。

重庆市的教育集团方式运作仅有萌芽, 未成体系。目前, 巴蜀中学参与组建了鲁能巴蜀中学、渝东巴蜀中学;南开中学参与组建了融侨南开中学, 一中参与组建了重庆一中寄宿学校, 八中参与组建了宏帆八中、格致中学等, 整体而言, 规模和数量都还不够。政府可以支持这些学校, 将相对薄弱主城区或区县中学纳入办学联盟, 成立教育集团, 由这些优质中学输入管理 (派出人员担任校长) 、输入理念, 统一教育教学, 这能较快、较多地使这些学校改变面貌, 实现双赢, 为重庆市中学城乡统筹教育添砖加瓦。

6 实现区域的师资水平的均衡性, 保证每校有骨干教师引领学科发展

目前不少乡镇中学的师资队伍情况令人担心, 有的学校三五十人甚至没有一名高级教师, 一名骨干教师, 因为培养出来的都调走了, 这样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因此, 区县从政府角度, 在考虑师资配备的过程中, 要确保每个学校每一个学科有一名市级或县级骨干教师。实在不行的, 可以采取兼职或定校定向培养的方式实现, 让这些学校有骨干教师引领学科教学发展。对于农村优秀师资, 不轻易调动进城。

稳定乡镇中学的师资队伍, 是中学城乡统筹教育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各区县在城乡教师的待遇上要保持均衡, 才能确保乡镇中学留得住人。水住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 城内教师待遇颇丰, 而乡村教师过着只是吃得饱、饿不坏的生活, 谁都会挖空心思, 钻山打洞, 想方设法往城内挤。所以整个中学教育系统就象一阵龙卷风狂力席卷着待遇差的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更是被卷得体无完肤, 有时竟出现开不起课的现象。

因此, 政府要下力气, 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 特别是住房问题, 政府可以投资在各乡镇中学修建住房, 教师廉价租用, 让教师住得下来, 心静下来, 潜心教书, 教有成效, 教有成就。

所以真要城乡互动, 共同发展, 应从乡镇中学师的待遇入手, 建立一个均衡甚至是倾斜的机制, 让乡镇的优秀教师留得下来, 安得下心。教育工作才会做得卓有成效。

7 不仅区县中学, 主城中学亦应高度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情况

过去, 人们更多关注区县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教育关怀, 对主城中学的留守学生关注度不高, 缺少措施, 应该予以强化。

针对农民子女大量进入城市中学后教育现状,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在当前重庆市主城区中, 各区县教委根据学校网点布置, 均指定了近十所中小学, 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免费入学。有一些层次较好高的农民工, 薪资水平较高, 还有的农民工成了老板, 他们的子女则以交择校费的方式进入了重点中学。如巴蜀中学, 户口为农村户口的学生达到了1000余人。

今年重庆市推出了户籍改革政策, 目标是要将500万 (含100多万学生) 有就业基础的农民工转为城市户口, 目前已经完成了150多万的转户工作, 这批学生进入学校, 其实质就是农民工子女,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当研究清楚这批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这批学生经济状况一般, 家长背景比不上其他学生,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而应该教研部门、相关学校应该集中力量、组织课题、破解对这批学生教育的难题, 将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使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 在主城重点中学、区县、乡镇学校, 建立留守家长学校, 由教育专家和学校联合施教, 培训留守父母、留守的负责监护的婆婆爷爷, 让他们正确施教, 走出“溺爱”的教育误区;同时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工作小组”, 具体负责研究、管理好留守学生周末的生活、学习、娱乐和思想工作。

8 区县、乡镇中学增强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在城乡统筹外力作用下, 迅速提高教育质量

在重庆市当前中学城乡统筹的背景下, 在城乡统筹的诸多政策扶持下, 不可坐等“天上掉馅饼”, 而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学校实际, 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状况新路径、新方法、新措施、新特色, “上下求索”, 迅速提升学校质量, 达到国家城乡统筹的目的:让所有学生都能均衡享受到教育资源。可从以下两个发力点入手:

(1) 建立请进来, 走出去的机制, 苦练内功。农村学校信息闭塞, 交通不便, 思想不开放, 观念不先进。加之如今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大力推进当中,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取,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用。新教师大胆闯, 但漏洞百出, 老教师通过“听”“说”小心尝试, 但放不开, 越教越迷茫, 为此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机制势在必行。请进来, 就得请部分教育教学上的专家、学者到农村学校开办多种形式的讲座, 为乡村教育工作者“洗脑”, 即摆脱旧制, 适应今天的教育教学模式;走出去, 就是不同层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有机会到城内实在观摩学习, 体验和实践, 如不走出去, 老是闭门造车, 冥思苦想, 效果自然欠佳。

(2) 内立法度、外树形象、赏罚分明、职责明确。一般乡镇中学校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人性化的成分太重, 甚至趋于文革期间的“大锅饭”现象。由于硬件条件差,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无法与城内学校相比, 形象上大打折扣;乡村人的朴素、热情、大方, 导致人情观念世故圆滑, 从而致使赏罚不分明;乡镇中学从硬件设施到人员编制都不齐, 因而形成职责分工不清, 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严重。由是观之, 要想提高乡镇中学教学质量, 必从自身入手, 内立法度、外树形象、赏罚分明、职责明确。特别是乡镇中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究其根源是赏罚不分明, 力度不大。比如某某教师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只要上面有一点关系仍然评职、晋级。因此, 乡镇中学应建立严格的出勤管理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 加大教学质量考核力度和用人机制, 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教育调查报告》2009年瑞安市教育局关工委瑞安市退协

[2]《重庆市高中阶段教育情况分析》2009年重庆市统计局

[3]《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2006年12月教育发展研究徐剑波

[4]《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梁丽教育发展战略

[5]《县域教师流动机制实施框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构想》马艾云、李保江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9月

上一篇:新品发布会上的会议致辞下一篇:资产评估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