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论文

2024-06-26

经济法基础论文(精选6篇)

篇1:经济法基础论文

经济法基础总结-经济法基础重点总结

第二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本章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

1、劳动合同的订立;

2、试用期;

3、劳动合同的解除;

4、劳动合同的终止;

5、经济补偿;

6、劳动仲裁。

第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本章需要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

1、办理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

2、基本存款账户;

3、银行卡;

4、国内信用证;

5、票据权利的取得;

6、票据的记载事项;

7、背书;

8、承兑;

9、保证;

10、商业汇票。

第四章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法律制度

本章属《经济法基础》最重要的一章了。本章需要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

1、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2、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3、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4、消费税的税率;

5、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6、营业税的税目;

7、营业税的`计税依据;

8、营业税的税收减免。

第五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本章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如下:

1、企业所得税所得来源地的确定;

2、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

3、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

4、工资、薪金所得;

5、劳务报酬所得;

6、稿酬所得;

7、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篇2:经济法基础论文

(二)第二章大题精析

【大题1·不定项选择题】

2015年1月,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派遣刘某到乙公司从事临时性工作。2015年5月,临时性工作结束,两公司未再给刘某安排工作,也未再向其支付任何报酬。

2015年7月,刘某得知自2015年1月被派遣以来,两公司均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遂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刘某劳动关系的建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刘某与乙公司建立劳动关系

B.刘某与甲公司建立劳动关系

C.刘某与甲公司、乙公司均未建立劳动关系

D.刘某与甲公司、乙公司均建立劳动关系

【答案】B

【解析】在劳务派遣关系中,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单位(甲公司)与被派遣劳动者(刘某)之间,被派遣劳动者不与用工单位(乙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关系。

2.关于刘某无工作期间的劳动报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刘某不享受报酬

B.乙公司应当按月向其支付报酬

C.刘某享受报酬的标准为支付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D.甲公司应按月向其支付报酬

【答案】CD

【解析】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甲公司)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3.刘某解除劳动合同应采取的方式是()。

A.无须事先告知公司即可解除

B.应提前30日通知公司解除

C.可随时通知公司解除

D.应提前3日通知公司解除

【答案】C

【解析】选项C: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4.关于该劳动合同解除时经济补偿金支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公司均无须向刘某支付经济补偿金

B.乙公司应向刘某支付经济补偿金

C.甲公司应向刘某支付经济补偿金

D.甲、乙两公司均应向刘某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案】C

【解析】劳务派遣单位(甲公司)是劳动合同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大题2·不定项选择题】

2012年12月3日,刘某到甲公司工作,12月10日双方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合同期限2年(含试用期期限),试用期2个月;试用期月工资2000元,试用期满月工资2600元;试用期内刘某若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甲公司可随时通知其解除劳动合同。

2013年10月甲公司派刘某去国外接受2个月的高级技术培训,双方补充协议约定:公司支付培训费用100000元,刘某的服务期为6年,违反服务期约定应支

付违约金80000元,培训结束后月工资提高至5000元。刘某培训期满回国后,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2014年8月11日,甲公司得知刘某私下与乙公司也建立了劳动关系,遂要求刘某解除与乙公司的劳动关系,刘某拒绝并于次日离开甲公司到乙公司工作,由此给甲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已知:甲公司所在地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8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1.刘某与甲公司之间劳动关系建立的时间是()。

A.2012年12月3日

B.2012年12月10日

C.2013年2月3日

D.2013年2月10日

【答案】A

【解析】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2.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对试用期所作的下列约定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试用期2个月

B.试用期内刘某若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甲公司可随时通知其解除劳动合同

C.试用期月工资2000元

D.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答案】ABD

【解析】(1)选项A: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2个月)。(2)选项B: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3)选项C: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本题中,刘某的试用期工资低于试用期满月工资的80%(2080元)。(4)选项D:试用期应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3.双方在补充协议中所作的下列约定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刘某的服务期为6年

B.刘某违反服务期约定应支付违约金80000元

C.甲公司支付培训费用100000元

D.刘某月工资提高至5000元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C:服务期的期限、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金额均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由约定;(2)选项B: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

用;(3)选项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4.下列关于刘某离开甲公司到乙公司工作法律后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甲公司无须向刘某支付经济补偿金

B.甲公司无权要求刘某支付违约金

C.甲公司无权要求刘某支付经济补偿金

D.甲公司有权要求刘某支付违约金

【答案】ACD

【解析】(1)选项A:刘某在甲公司任职期间与其他单位(乙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经甲公司提出,拒不改正(“不能用”),甲公司有权单方通知刘某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须向刘某支付经济补偿金;(2)选项C:经济补偿金应由用人单位(甲公司)向劳动者(刘某)支付,而非由刘某向甲公司支付;(3)选项BD:因劳动者严重违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 大题精析

【大题3·不定项选择题】

2013年7月18日,孙某到甲公司应聘,双方口头约定合同期限2年,试用期1个月。8月1日孙某到甲公司上班,8月20日领取当月工资。2014年11月孙某因工受伤后,得知公司未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遂要求甲公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甲公司对孙某工伤没有异议,但以双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为由拒绝支付。双方遂发生争议。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1.孙某与甲公司劳动关系建立的时间为()。

A.2013年9月1日

B.2013年7月18日

C.2013年8月1日

D.2013年8月20日

【答案】C

【解析】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2013年8月1日)建立。

2.关于双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因已经与孙某达成口头协议,甲公司无须向孙某支付工资补偿

B.2014年8月1日起视为双方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甲公司应向孙某支付未及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工资补偿

D.甲公司应与孙某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答案】BCD

【解析】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的次日至满1年的前一日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2013年9月份至2014年7月份,共11个月),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3.关于孙某因工受伤的法律后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因甲公司未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孙某无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B.因双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孙某无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C.孙某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由甲公司向其支付一部分,剩余部分由孙某自行承担

D.孙某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由甲公司支付

【答案】D

【解析】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追偿。

4.对双方发生的劳动争议,孙某可选择的解决途径是()。

A.直接与甲公司协商

B.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C.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D.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甲公司协商

【答案】ABCD

【解析】劳动争议的解决方法包括:(1)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由劳动者直接与用人单位协商,或者请工会或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2)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3)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4)经劳动仲裁仍不服的(除用人单位不得对终局裁决提起诉讼外),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诉讼。

【大题4·不定项选择题】

2014年下半年,实行标准工时制的甲公司在劳动用工方面发生下列事实:

(1)9月5日已累计工作6年且本从未请假的杨某向公司提出年休假申请。

(2)因工作需要,公司安排范某在国庆期间加班4天,其中占用法定休假日3天,占用周末休息日1天,范某日工资为200元。

(3)10月20日尚处于试用期的马某在上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住院治疗2个月。

(4)11月10日公司通过口头协议聘用郑某从事非全日制用工,试用期1个月;12月29日公司发现郑某与乙公司也订立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便通知郑某终止用工。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1.杨某可依法享受的最长年休假期限是()。

A.15天

B.5天

C.20天

D.10天

【答案】B

【解析】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2.甲公司向范某支付国庆期间加班工资拟采取的下列方案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甲公司事后安排范某补休国庆节3天法定休假日,向其支付1600元的加班工资

B.甲公司事后安排范某补休国庆节3天法定休假日,向其支付400元的加班工资

C.甲公司事后未安排范某补休,向其支付2200元的加班工资

D.甲公司事后安排范某补休周末休息日,向其支付1800元的加班工资

【答案】CD

【解析】(1)选项AB:“法定休假日”加班,不得以补休作为补偿而减少加班工资的支付,因此,不论甲公司事后是否安排范某补休国庆节3天法定休假日,甲公司均应向范某支付加班工资=200×300%×3=1800(元);(2)选项D:“休息日”加班,可以以补休作为补偿而不支付加班工资,因此,如果甲公司事后安排范某补休周末休息日,则甲公司只需向范某支付国庆节3天的加班工资1800元;(3)选项C:如果甲公司事后未安排范某补休,则甲公司应向范某支付的加班工资=200×300%×3+200×200%×1=2200(元)。

3.关于马某受伤住院治疗法律后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公司可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向马某支付治疗期间的工资

B.因在上班途中,马某此次受伤不能认定为工伤

C.因尚处于试用期,马某此次受伤不能认定为工伤

D.甲公司应按照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报酬向马某支付治疗期间的工资

【答案】D

【解析】(1)选项BC:在上下班途中(不论员工是否尚在试用期),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2)选项AD:在停工留薪期内,职工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4.关于甲公司与郑某之间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公司与郑某可订立口头用工协议

B.郑某有权与甲公司和乙公司分别订立劳动合同

C.甲公司可以随时通知郑某终止用工

D.甲公司与郑某可约定试用期

【答案】ABC

【解析】(1)选项A: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2)选项B: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3)选项C: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4)选项D: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大题5·不定项选择题】

2012年5月4日,王某到甲公司上班,并与甲公司订立了5年期书面劳动合同。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就试用期、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社会保险等内容作了约定,并约定王某若提前解约须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10000元。

2014年12月1日,决定自主创业的王某向甲公司递交了书面辞职报告,甲公司未给予答复。2014年12月6日,王某离开甲公司。王某提前解约给甲公司造成了8000元的经济损失,双方由此发生劳动争议。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1.甲公司与王某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下列条款,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是()。

A.工作时间条款

B.试用期条款

C.社会保险条款

D.劳动报酬条款

【答案】ACD

【解析】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主要有:试用期、服务期、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

2.关于王某提前解约的法律后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公司有权要求其按约定支付违约金,也有权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B.甲公司无权要求其按约定支付违约金,但有权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C.甲公司无权要求其按约定支付违约金,也无权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D.甲公司有权要求其按约定支付违约金,但无权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答案】B

【解析】(1)王某和甲公司之间不涉及竞业限制条款或服务期的约定,所约定的违约金属于无效违约金,甲公司无权要求王某支付违约金;(2)王某如欲单方面通知解

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公司,而实际上王某从递交辞职报告到自行离职仅6天时间,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就其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3.甲公司就该劳动争议可采取的解决方法是()。

A.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B.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C.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D.与王某协商解决

【答案】BCD

【解析】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甲公司不能未经劳动仲裁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关于甲公司在王某离职后应履行的义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应向王某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

B.应为王某办理档案的转移手续

C.对与王某订立的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2年备查

D.应为王某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BD: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的,用人单位应当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2)选项C: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2年备查。

【大题6·不定项选择题】

2011年6月30日,王某与乙公司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次日,王某应聘到甲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合同期限2年(试用期除外),王某每月工资2500元;试用期3个月,每月工资1800元;因生产经营需要,公司可不经王某同意直接安排其加班,但每月加班时间不超过30小时,王某在公司连续工作满1年后,每年可休年假3天。

2012年2月,甲公司提供培训费,派王某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双方约定了5年服务期及违约金。

2012年8月1日,因甲公司一直未给王某缴纳社会保险费,王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甲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已知:王某与乙公司已约定过试用期,甲公司所在地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6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1.对试用期约定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乙公司已经与王某约定过试用期,甲公司不得再与其约定试用期

B.甲公司与王某可以约定王某的试用期月工资为1800元

C.甲公司与王某可以约定3个月的试用期

D.甲公司与王某约定的试用期应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答案】D

【解析】(1)选项A: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在本题中,王某与乙公司约定过试用期,并不妨碍王某与另一用人单位甲公司约定试用期。(2)选项B: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本题中,王某的试用期月工资1800元<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满月工资2500元的80%(2000元);(3)选项C: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4)选项D:试用期应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2.甲公司与王某对休息休假的下列约定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因生产经营需要,公司可不经王某同意直接安排其加班

B.王某须在甲公司连续工作满1年后方可享受年假

C.每月加班时间不超过30小时

D.王某每年休年假3天

【答案】C

【解析】(1)选项AC: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2)选项B:在确定年休假的天数时,依据的是劳动者自参加工作以来的累计工作年限,而非在现单位的工作年限;(3)选项D:职工累计(而非“在该单位”)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3.对甲公司与王某约定的服务期及违约金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王某以公司未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无需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B.双方约定的5年服务期超过劳动合同期限,该约定无效

C.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甲公司提供的培训费用

D.王某以公司未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甲公司有权要求王某支付违约金,但不得超过服务期内未履行部分所分摊的培训费用

【答案】AC

【解析】(1)选项A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2)选项B:服务期的期限可以超过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延续至服务期满;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3)选项C: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4.对王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甲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王某应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甲公司后解除劳动合同

B.王某通知甲公司后即可解除劳动合同

C.甲公司应向王某支付2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金

D.王某有权要求甲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案】BD

【解析】(1)选项ABD: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随时通知解除劳动合同,且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2)选项C:王某在甲公司工作的期间为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共计1年零1个月,甲公司应按1.5个月的标准向王某支付经济补偿金。

【大题7·不定项选择题】

周某与甲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为1年,试用期3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内,未经甲公司同意,周某不得单方面解除合同。入职时,甲公司还扣押了周某的身份证。某日下班后,周某在处理收尾性工作时,不幸被工场内的吊灯砸伤,住院治疗1个月。住院期间,甲公司按周某平时工资的50%向周某支付工资。周某痊愈出院,甲公司以已无适合岗位为由,通知周某解除劳动合同,此时周某与甲公司的劳动合同尚未到期。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1.甲公司的下列行为中,不符合劳动合同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A.与周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B.与周某约定,劳动合同期限1年,试用期3个月

C.与周某约定,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未经甲公司同意,周某不得单方面解除合同

D.扣押了周某的身份证

【答案】BCD

【解析】(1)选项A: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2)选项B: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选项C: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解除条件,但该约定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即不能排除劳动者或用人单位的法定解除权(或者,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4)选项D: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2.关于周某受伤住院所享受的待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周某享受医疗期待遇,住院期间甲公司向其支付的工资最低不得低于周某平时工资的80%

B.周某享受医疗期待遇,住院期间甲公司向其支付的工资最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C.周某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住院期间甲公司向其支付的工资最低不得低于周某平时工资的80%

D.周某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住院期间周某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答案】D

【解析】(1)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劳动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2)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期间为停工留薪期,在停工留薪期内,职工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3.周某痊愈出院,若甲公司的确已无适合的工作岗位,也无法对周某进行培训和调整工作岗位。但劳动合同尚未到期,此时甲公司()。

A.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B.可以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C.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D.可以随时通知周某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案】BC

【解析】周某工伤痊愈不构成伤残,作为一个正常的劳动者继续履行与甲公司的劳动合同,如果甲公司确实已经无适合的工作岗位(周某已不胜任甲公司的工作),且无法对周某进行培训和调整工作岗位的,可以按照法定程序(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与周某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

4.周某与甲公司因劳动合同解除发生的纠纷,可以选择通过()解决。

A.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

B.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C.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诉讼

D.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答案】AB

【解析】(1)选项BC: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程序并非劳动仲裁的必经程序;但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先仲裁后起诉)。(2)选项D:周某与甲公司之间的纠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不适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篇3:经济法的基础理性浅析

关键词:自然法,社会规则,基本理性,形式渊源

一、法的基础理性

法的基础理性是规则或称社会规范所体现的基础价值取向或本质属性选择, 如自然法所体现的基础理性就是承认、坚持并发展以自然理性为依据的社会规范体系;自然法起源于先期古希腊的哲学思想, 包括以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在内的自然价值属性哲学流派开启了自然法学的研究开端, 通常认为, 上述的哲学流派以及与之相近的思想体系共同开创了西方法学的开端———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所体现的基础理性主要包括了原始人类社会或称先期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思考, 这时的法还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法”的基本特征, 包括法的强制性、普遍性、权威性、确定性等在内的基本属性还不具备, 或者仅仅以极为原始的形态得以表现, 举例而言, 早期的人类社会, 如原始社会的行为规则基本上不具备今天法所具备的普遍性与确定性原则, 究其根源在于原始社会的规范体系大概主要由宗教、神学或其他主观主义个性思维的外化表现所组成, 简单表述, 那时的社会行为规范大多由人的非理性选择做出, 其内容从根本上而言就缺乏基本的理性主义因素, 另一方面, 当时的社会纠纷裁判者大多由宗教神学角色兼任, 他们的特殊身份使其即使不遵从任何现有规范体系而对纠纷做出“权威性”的裁决, 也能够获得一般社会公众的认可与尊重, 因而, 这样的规范与裁判者的集合就构成了原始社会裁决的随机性与个别化特征。与自然法学派相对的法学流派如东方的“法家”思想、儒家思想与西方的社会法学流派、历史主义法学流派等等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规范理性, 这也就是本文需要介绍以上内容的初衷所在。

二、经济法的基础理性

经济法是国家控制经济领域活动的基本规范, 是国家强制力进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与手段, 对经济法基础理性的表述与研究是充分理解经济法规范渊源的必要准备。

首先, 什么是经济法?这一问题看似简单, 但是要给予一个能为各家经济法学研究者所接受并形成共识的定义则并非易事。这里出现一个问题, 单从经济法定义上我们几乎看不到经济法所追求的基础理性来源于哪里, 或者经济法所要追求的基础理性是什么。再者,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显然, 经济法不可能调整全部的社会经济关系, 其所调整的只是特定的、有国家因素参与的“重大的”经济关系;其三, 经济法的基本目的或称宗旨的主要内容包括协调国家经济活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等。

有鉴所述, 经济法的内容与基础理论知识较少谈及法的基础理性问题, 但这并不等于说经济法没有一般的价值选择, 相反, 从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理论当中, 包括其含义、宗旨、基本原则与形式渊源都可以体现规范的基础属性, 做一个简单的示例性研究, 经济法所规定的渊源种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政府规章与特别行政区相关规范,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几乎所有的规范类型都会与“自然法”所推崇的自然理性选择相违背, 几乎全部的经济法规范都来源于“正义性”存在缺陷的人定法阶段, 那么在这样的法学与相关学科的重点关注之下, 为什么经济法的重点学科内容不做相应的调整, 就需要我们加以讨论。自然法在本质上要求社会个体自行解决纠纷, 至少这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大量的“创制型”规范, 就自然法的基本理念而言, 规范应该是人类社会天然理性自然进化的产物, 之所以存在人定法或更为简单理解为“公法”, 是因为在自然法全力保证人的个体权利的同时却无可避免的忽视了人的群体性交往权利, 为保证这种公共的交往权利的实现, 自然法理论学者创立了个体权利自然让渡进而整合为由这种个体权利的让渡而形成的公共权力的理论, 从而解决了在自然法领域产生公共权力的悖论, 同样的解释笔者认为也可以适用于经济法的规范渊源问题, 那就是之所以大量存在制定法形式的规范渊源, 其本质就在于社会管理者需要用一种前瞻性的, 至少是非滞后性的规范适用方式来管理特定社会的经济活动, 因此就本质上来说, 这种规范产生方式亦是一种“基于维护整体权利而使个体权利自然让渡”的合理化过程。

就经济法所规定的规范内容而言, 包括的主要规范大概涵盖了以下内容:即, 经济法的主体规范, 市场监管法, 宏观调控法等几个组成部分, 不难发现, 经济法的调控方式与规范内容大多具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规范的一方当事人是“公权力主体”, 而另一方是经济活动参与者, 地位的不平等是经济法规范对象的显著特点, 然而, 根据法的一般理论, 规范的调控对象应该是平等的社会主体, 如同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论述的那样, “在一个社会当中只有处于平等地位的‘人’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纠纷, 才有被规范的必要, 至少这种平等是可以被规范所证实的, 哪怕它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如同西方哲学所论述的, 两个绝对不平等的社会主体是不可能产生纠纷的———至少这种纠纷不是一种可以被“法”所规范的纠纷, 那么, 经济法这样的规范内容是否有违相关一般理论?显然不是, 其原因就在于经济法所规范的社会生活内容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而法所提供的不过是这种管理活动的程序或内容, 国家的公权力运行就是规范的指向对象之一, “不平等”恰恰是规范的特色。

综上所述, 经济法的基础理性仍旧来源于自然法的经典理论观点, 至少并不违背相关理论内容, 而其所体现的基础理性也使其成为了既特殊于民法、刑法等基础部门法, 又与其他规范有着共同价值理性的规范形式。

参考文献

[1]梅因.古代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2]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经济法理念产生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念;矫正;经济基础

一、市场失灵以及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就经济运行的整体性而言,市场配置机制和政府配置机制各自发挥何种作用一直存在争议。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和“守夜人”政府,相信市场能自行调节,反对政府干预,其还认为,一种最弱意义、最少管事的国家能够在道德上得到证明。[1]相反,凯恩斯则针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揭示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的必然。在政府与市场均面临失效的威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站到市场一边或者国家一边的问题,而是在两者的各种结合和两种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程度之间选择的问题”。[2]经济法理念由此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中应运而生,一方面它需要克服市场的固有缺陷,另一方面它更强调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一)市场失灵

简言之,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对于市场失灵的表现,经济学家论述颇丰,斯蒂格利茨将其描述为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3]在现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市场经济源于经纪人的理想和资源的稀缺性两大假设。竞争、价格、供求构成市场运作的三大杠杆。市场失灵源于上诉要素的缺位或效能发挥的障碍。如今水电气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商品和服务,市场完全向商品的提供者倾斜,买方没有选择权,这些行业存在普遍的低效率和浪费,尤其是教育费用近年来大幅度上涨,已大大超出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二)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鉴于市场失灵本身固有的效率缺陷和道德缺陷,社会资源不可能通过市场配置自发达到均衡状态,因此,需借助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克服市场失灵的缺陷。通过政府权力来矫正市场失灵取决于两大因素。[4]第一,取决于政府自身属性的要求。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政府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政府是一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必须附属于一个政府,没有选择权;其二,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来保障公民利益。第二,取决于政府设置的目的。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是作为国家的实体代表而存在,而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这就决定了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必须把建立有利于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即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针对种种市场调节失灵的表现,均要求政府运用其有形之手,针对市场的缺陷进行充分、有效的调整,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行为的边界只能以市场失灵的领域为限,因为虽然“有一些政府行动对于增进市场经济的作用而言,极为助益,而且市场经济还能容忍更多的政府行动,只要它们是那些符合有效的行动,但是,对于那些与自由制度赖以为基础的原则相冲突的政府行动,必须加以完全排除,否则,自由制度将无从运行”。[5]为此,经济法倡导从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角度出发,在维护市场秩序。调控宏观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分配正义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府干预。

二、政府失灵以及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市场的干预力度,政府凭借其掌控权力的普遍性和强制性,在课税、禁止或允许市场行为、节约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遏制“搭便车”以及凭借庞大的财政实力和独特的财政货币权力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6]但是种种事实表明,这些优势同时成为诱发政府低效率或无效干预的重要因素。如封闭的组织结构和森严的等级结构导致政府机构臃肿和体制僵化,由此引发政府效能削弱问题。现实表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可以解决自由经济中的一些问题,但政府的作用不是万能,与市场机制的运作失灵一样,政府也存在失灵。公共选择理论的倡导者詹姆斯·布坎南就曾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7]

(一)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政府的低效率,也即公共决策失误。公共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如下:生成短缺或产能过剩,信息不足,官僚主义,缺乏市场激励以及政府决策频繁变化。第二,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政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竞争压力,二是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三是监督信息不完备。第三,权力寻租。政府的寻租“寻租是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和行贿等,促使政府帮助自己建立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第四,政府的扩张。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因而,可见,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形发生,因而有必要对政府失灵行为加以矫正。

(二)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在重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政府行为的干预,而通过对政府行为的干预又是通过经济法来实现的,。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

第一,对干预权配置的规范。干预权的配置既包括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横向配置,也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纵向配置。首先,干预权的横向配置就要解决好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的的配置,立法机关通过行使干预立法权界定好政府干预市场的范围、手段、程序与方法。其次,干预权的纵向配置就要解决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干预权分配问题,如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全国范围内公共产品的提供则由中央政府行使,而具有地方特点公共产品的提供,则由地方政府来行使。

第二,对干预程序的规范。为了防止

干预权的滥用,经济法不仅要明确规定干预权的主体、范围、行使方式,还应当明确规定行使这些权力的法律程序。对于政府的干预行为,其必须遵循严格程序,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干预程序的法定化有利于干预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减少乃至杜绝干预权的滥用,防止越权、弃权、争权、滥权等违背干预权行使初衷的情况发生。只有通过完善干预权的立法,将干预权的行使的步骤、次序、方法系统地纳入规范的渠道,进行具体、完备、透明的操作,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干预权的滥用。如重庆市2006年实行的《重庆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该规定从决策形式、方案准备、审议决定、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给政府的决策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程序要求,值得采纳。

第三,对于干预责任的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干预中的失职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必须追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干预权的有效行使。在我国,目前各地政府正在不断地完善干预责任的相关规定。以海南为例,2005年海南省委四届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对政府自身原因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的,由当地政府依法承担赔偿、补偿责任。这一规定值得我们借鉴。

三、经济法理念产生经济基础

总而言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并行存在是经济法理念产生的基本前提,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强力支持,政府失灵的客观存在,却又使政府干预陷入两难境地。作为制度规范化的结果,经济法在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克服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又需对政府行为进行界定。只有遏制了政府失灵才能实现实质正义、社会本位、适度干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為上层建筑的法律及其理念也必须反映一定的社会客观经济条件,这就必然要求经济法的理念应当建立在我国经济基础的考察之上,而不应该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考之上,只有具备这样的思考,才能够从本源上把握经济法理念产生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诺奇可.无政府、国家、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

[2][法]拉费·勒卡荣.混合经济[M].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5:二十.

[3][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郑秉文译,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69.

[4]李昌麒.论市场经济、政府干预和经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M].杨紫煊.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7-68.

[5][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281.

[6]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三联书店,2000:26-27.

[7][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8.

篇5:经济法基础总结

划分标准

 

法的分类

 

以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以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

 

根本法和普通法

 

以法的内容划分

 

实体法和程序法

 

以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

 

一般法和特别法

 

以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划分

 

国际法和国内法

 

不适用:

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

 

(1)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下列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

 

(1)劳动争议的仲裁;

 

(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

 

适用一般地域管辖,均可采用“原告就被告”原则

诉讼原因

 

管辖的法院

 

①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

 

合同履行地(以及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

 

被告住所地

 

②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

 

保险标的物所在地

 

③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

 

票据支付地

 

④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

 

运输始发地、目的地

 

⑤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

 

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⑥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

 

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

 

⑦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

 

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

 

⑧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

 

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法院管辖

 

⑨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

 

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

 

诉讼与仲裁的比较

事项

 

仲裁

 

诉讼

 

是否采取级别管辖

 

 

 

是否采取地域管辖

 

 

 

是否公开进行

 

 

 

是否采取两审终审制度

 

一裁终局

 

两审终审制度

 

对方不执行时由谁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

 

不同的法律文书

 

执行的管辖

 

①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由第一审法院执行

 

②对于调解书、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等

 

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法院执行。

 

劳动合同的签订

 

情形

 

处理方法

 

1个月内

 

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1)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2)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酬

(3)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超过1个月不满1年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在1个月内订立劳动合同,1年内双方才补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1日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在1个月内订立劳动合同,事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1)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满1年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1)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补偿

(2)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带薪年休假VS 医疗期

 

带薪年休假制度

 

医疗期

 

标准

 

(1)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的,年休假5天

(2)累计工作已满10年不满的,年休假10天

(3)累计工作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解释】年休假制度只看累计工作年限,与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无关。

 

(1)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

(2)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6个月;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0年以上以下的为12个月;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为18个月;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

【解释】医疗期的界定先看实际工作年限,然后再看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

 

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病休期间,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包括在内

 

工资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最低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特殊规定

 

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的情形:

(1)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假期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2)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3)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4)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5)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医疗期的计算方法:

(1)3个月的按6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2)6个月的按12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3)9个月的按15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4)12个月的按18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5)18个月的按24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6)24个月的按30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劳动者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1)提前通知(无补偿)

 

①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②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提示:如果劳动者没有履行通知程序,则属于违法解除,如果因此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对用人单位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2)可随时通知(有补偿)

 

①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③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⑤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⑦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3)不需事先告知(有补偿)

 

①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②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用人单位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1)提前通知(无过失性辞退)(有补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该劳动者上一个月的工资标准)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不能胜任工作”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者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量)

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2)随时通知(无补偿)

 

①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③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⑤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⑥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3)裁减人员(经济性裁员)(有补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①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②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③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

④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提示(1):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① 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② 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③ 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提示(2):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后,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行为的区分

 

混合销售

 

兼营

 

是否同时发生

 

同时发生

 

不一定

 

是否针对同一销售对象

 

针对同一对象:

① 同一销售行为;

② 价款来自同一买方

 

不一定:

① 同一纳税人;

② 价款来自不同消费者

 

税务处理

 

根据纳税人的主营业务,合并征收一种税

 

(1)分别核算的:分别缴纳增值税、营业税

(2)兼营不同税目行为,未分别核算营业额的,从高适用税率。

 

几种特殊业务的征税规定(7种)

特殊业务

 

征营业税

 

征增值税

 

1、水利工程水费

 

属于其向用户提供天然水供应服务取得的收入,应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2、集邮商品

 

邮政部门、集邮公司销售集邮商品,一律征收营业税

 

集邮商品的生产、调拨以及邮政部门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销售集邮商品,征收增值税

 

3、报刊发行

 

邮政部门发行报刊,征收营业税

 

其他单位和个人发行报刊,征收增值税

 

4、销售电信物品

 

电信单位自己销售电信物品,并为客户提供有关的电信劳务服务的,征收营业税

 

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而不提供有关的电信劳务服务的,征收增值税

 

5、林木管护劳务

 

单独提供林木管护劳务,行为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符合条件的免征营业税

 

销售林木以及销售林木的同时提供林木管护劳务的行为,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应征收增值税

 

6、汽车按揭服务和代办服务

 

单独提供按揭、代办服务业务,不销售汽车的,应征收营业税

 

随汽车销售提供的汽车按揭服务和代办服务业务征收增值税

 

7、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各种收入

 

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必然联系,且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提供一定劳务的收入,例如,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缴纳营业税

 

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有必然联系,属于平销返利,属于增值税范围(应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

 

不同建筑劳务具体规定:

建筑劳务

 

计税营业额规定

 

1、建筑业劳(不含装饰劳务)

 

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2、自建行为

 

(1)自建自用房屋的行为不纳税

 

(2)自建的房屋对外销售(不包括个人自建自用住房销售),其自建行为首先应按建筑业缴纳营业税,再按销售不动产缴纳营业税

 

(3)出租或投资入股的自建建筑物,也不是建筑业的征税范围

 

3、提供装饰劳务

 

营业额为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

 

4、建筑安装工程

 

(1)通信线路工程和输送管道工程所使用的电缆、光缆和构成管道工程主体的防腐管段、管件等物品均属于设备,其价值不包括在工程的营业额中;

(2)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列举

 

营业税的纳税地点

不动产(土地)所在地

 

(1)转让、出租土地使用权

(2)销售、出租不动产

 

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

 

(1)提供应税劳务(建筑业除外)

(2)转让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

(3)扣缴义务人

 

应税劳务发生地

 

建筑业

 

机构所在地

 

承包的工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

 

纳税人

 

判定标准

 

纳税义务

 

居民纳税人

 

(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

 

非居民纳税人

 

(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的个人

(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

 

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税

 

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办法。

应税项目

 

扣除方法

 

扣除标准

 

1、工资、薪金所得

 

定额扣除

 

3月1日起,扣除额为元/月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会计核算办法扣除

 

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定额扣除

 

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2000元/月)

收入总额=分得的经营利润+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

 

4、劳务报酬所得、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定额和比例相结合扣除办法

 

每次收入≤4000元,定额扣除800元;每次收入>4000元,定率扣除20%

 

5、财产转让所得

 

会计核算办法扣除

 

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无费用扣除

 

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的归纳对比表

应税项目

 

税率

 

纳税期限

 

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额

 

1、工资薪金所得

 

9级超额累进税率

 

 

每月收入-2000或4800元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

 

5级超额累进税率

 

 

全年收入-成本、费用及损失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对企事业单位承租经营、承包经营

 

5级超额累进税率

 

 

收入总额-必要费用

或者分得的经营利润+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2000元/月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劳务报酬所得

 

名义上为比例税率,实际上为3级超额累进税率

 

 

(1)每次收≤4000元:每次收入额-800元 (2)每次收入〉4000元:每次收入额×(1-20%)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4、稿酬所得

 

20%比例税率,按应纳税额减征30%。

 

 

同劳务报酬

 

应纳税所得额×14%

 

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20%比例税率

 

 

同劳务报酬

 

应纳税所得额×20%

 

6、财产租赁所得

 

20%比例税率

 

 

(1)每次收入≤4000元: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

(2)每次收入〉4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月)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1-20%)

 

应纳税所得额×20%

 

7、财产转让所得

 

20%比例税率

 

 

(1)一般情况下:收入总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2)受赠人转让无偿赠与的不动产:收入总额-受赠、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

 

应纳税所得额×20%

 

8、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20%比例税率

 

 

每次收入额

 

应纳税所得额×20%

 

房产税的计算(重点)

(1)从价计征。从价计征的房产税,是以房产余值为计税依据。房产税依据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依照房产余值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

(2)从租计征。从租计征的房产税,是以房屋出租取得的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为12%。

计税方法

 

计税依据

 

税 率

 

税额计算公式

 

从价计征

 

房产余值

 

1.2%

 

全年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

 

从租计征

 

房产租金

 

12%

 

全年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或4%)

 

车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从量定额

税 目

 

计税单位

 

应纳税额

 

载客汽车、摩托车

 

每辆

 

应纳税额=辆数×适用年税率

 

载货汽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

 

按自重每吨

 

应纳税额=自重吨位数×适用年税额

 

船舶

 

净吨位

 

应纳税额=净吨位数×适用年税额

 

拖船和非机动驳船的

 

净吨位

 

应纳税额=净吨位数×适用年税额×50%(减半征收)

 

印花税的计税依据

1、合同类:以凭证所载金额作为计税依据。

合同类凭证

 

计税依据

 

(1)购销合同

 

合同记载购销金额

 

(2)加工承揽合同

 

加工或承揽收入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收取的费用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承包金额

 

(5)财产租赁合同

 

租赁金额

 

(6)货物运输合同

 

运输费用,但不包括装卸费用和保险费

 

(7)仓储保管合同

 

保管费

 

(8)借款合同

 

借款金额

 

(9)财产保险合同

 

支付(收取)的保险费

 

(10)技术合同

 

价款、报酬和使用费

 

土地增值税的计算

1

 

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题目中一般会直接给出

 

2

 

房地产开发成本

 

题目中一般会直接给出

 

3

 

房地产开发费用

 

(1)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利息据实扣除,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按照前两项指标合计金额的5%以内扣除

(2)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者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所有房地产开发费用按照前两项指标合计金额的10%以内扣除

 

4

 

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印花税已列入管理费用中,不允许再扣除;其他纳税人缴纳的印花税允许扣除

 

5

 

加计20%

 

仅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新建商品房,其他纳税人只需计算前4条

 

税款的追缴与退还

情形

 

责任界定

 

处理方式

 

少缴税款

 

税务机关的责任

 

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但不得加收滞纳金

 

纳税人计算错误

 

(1)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税款,加收滞纳金

(2)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5年

(3)偷税、抗税、骗税的,不受时间限制

 

多缴税款

 

税务机关发现的

 

自发现之日起10日内办理退还手续

 

纳税人发现的

 

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

 

税收保全措施

 

强制执行措施

 

被执行人范围不同

 

只涉及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

 

执行手段不同

 

冻结银行存款

 

从银行存款中扣缴税款

 

查封、扣押商品

 

拍卖、变卖商品

 

执行范围不同

 

以应纳税额为限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税额、滞纳金必须同时强制执行,但不包括罚款

 

批准级次相同

 

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基本人权保障相同

 

个人及其所扶养的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执行范围之内

 

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原则;

诉讼不停止执行的例外

 

复议不停止执行的例外

 

(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1)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根据原告的申请,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

 

(2)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3)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3)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停止执行的

 

(4)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填写各种票据和结算凭证应当规范。

(1)关于收款人名称。单位和银行的名称应当记载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2)关于出票日期。

①票据的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

②在填写月、日时,月为“壹”、“贰”和“壹拾”的,日为壹至玖和“壹拾”、“贰拾”和“叁拾”的,应当在其前加“零”;日为拾壹至拾玖的,应当在其前加“壹”。

实际日期

 

票据日期

 

月为“壹”、“贰”和“壹拾”的

 

前加“零”

 

日为“壹”至“玖”和“壹拾”、“贰拾”和“叁拾”

 

日为“拾壹”至“拾玖”

 

前加“壹”

 

各类具体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

1、基本存款账户

 

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

 

是存款人的主办账户,一个单位只能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存款人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收付及其工资、奖金和现金的支取,应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

 

2、一般存款账户

 

因借款或其他结算需要,在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以外的银行营业机构开立

 

用于办理存款人借款转存、借款归还和其他结算的资金收付。一般存款账户可以办理现金缴存,但不得办理现金支取。

 

3、专用存款账户

 

对有特定用途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

 

(1)单位银行卡账户的资金(备用金)必须由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该账户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2)财政预算外资金、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交易保证金和信托基金专用存款账户不得支取现金。

(3)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政策性房地产开发资金、金融机构存放同业资金账户需要支取现金的,应在开户时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批准。

(4)粮、棉、油收购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基金和党、团、工会经费等专用存款账户支取现金应按照国家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

(5)收入汇缴账户除向其基本存款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用存款户划缴款项外,只收不付,不得支取现金。业务支出账户除从其基本存款账户拨入款项外,只付不收,其现金支取必须按照国家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

 

4、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

 

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可以办理转账、提取现金等结算业务,可以向本单位按账户管理规定保留的相应账户划拨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及提租补贴,以及财政部门批准的特殊款项。

 

5、临时存款账户

 

临时需要并在规定期限内使用

 

用于办理临时机构以及存款人临时经营活动发生的资金收付。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注册验资的临时存款账户在验资期间只收不付。

 

6、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因投资、消费、结算等需要而凭个人身份证件以自然人名称开立

 

(1)单位从其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每笔超过5万元(不包含5万元)的,应向其开户银行提供付款依据。

(2)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应纳税的,税收代扣单位付款时应向其开户银行提供完税证明。

 

7、异地银行结算账户

 

在其注册地或住所地行政区域之外(跨省、市、县)开立

 

(1)营业执照注册地与经营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

(2)办理异地借款和其他结算;

(3)因附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或派出机构发生的收入汇缴或业务支出需要;

(4)异地临时经营活动需要;

(5)自然人根据需要在异地开立

 

按是否具有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信用卡(可以透支)

 

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借记卡(不能透支)

 

转账卡是实时扣账的借记卡,具有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和消费功能。

 

专用卡是具有专门用途、在特定区域使用的借记卡,具有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功能。

 

储值卡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钱包式借记卡。

 

 

行使对象

 

起算日

 

时效

 

商业汇票

 

出票人、承兑人

 

到期日

 

2年

 

银行汇票、本票

 

出票人

 

出票日

 

2年

 

支票

 

出票人

 

出票日

 

6个月

 

追索权

 

前手

 

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

 

6个月

 

再追索权

 

前手

 

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

 

3个月

 

票据的记载事项

1、必须记载事项

 

如不记载,票据行为即为无效(各类票据有具体的必须记载事项)

(1)出票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不符合《票据法》等规定的,票据无效;

(2)承兑人、保证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不符合《票据法》等规定的,其签章无效,但不影响其他符合规定签章的效力;

(3)背书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不符合《票据法》等规定的,其签章无效,但不影响其前手符合规定签章的效力。

 

2、相对记载事项

 

如果未记载,由法律另做相应规定予以明确,并不影响票据的效力(未约定,按法定)例如:背书日期、承兑日期、保证日期等。

 

3、任意记载事项

 

不记载时不影响票据效力,记载时则产生票据效力;如: “不得转让”字样。

 

4、不发生票据法上效力的事项

 

不具有票据效力,银行不负审查责任

 

汇票、本票、支票相关项目比较

票据种类

 

适用地域

 

出票人

 

提示付款期

 

用途

 

银行汇票

 

异地

 

银行

 

出票日起1个月

 

可用于转账,填明“现金”字样也可提现

 

商业汇票

(自然人不得使用)

 

异地、同城

 

单位

 

汇票到期日起10日(提示: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转账

 

商业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本票

 

同城

 

银行

 

出票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

 

可用于转账,注明“现金”字样的也可提现

 

支票

 

同一票据交换区域

 

单位、个人

 

出票日起l0日内

 

普通支票可用于提现,也可用于转账

 

           

征税范围的具体和特殊规定(易出单选题、多选题)

征收土地增值税

 

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1)转让国有土地的行为;

(2)凡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其建造的商品房进行投资和联营的;

(3)对投资、联营企业将上述房地产再转让的,应征收土地增值税;

(4)以房地产与另一方的房地产进行交换(单位之间);

(5)合作建房建成后转让;

(6)以房地产抵债而发生房地产权属转让;

(7)土地使用者处置土地使用权。

 

(1)出让国有土地的行为;

(2)继承、赠与等方式无偿转让的房地产;

(3)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直系亲属或承担直接赡养义务人的行为;

(4)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教育、民政和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

特殊规定:

(1)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投资、联营的一方以土地(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作为联营条件,将房地产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时,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非房地产企业);

(2)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的部分房地产转为企业自用或用于出租等商业用途;

(3)个人之间互换自有居住用房地产;

(4)合作建房,建成后按比例分房自用的;

(5)房地产的出租;

(6)对房地产的抵押,在抵押期间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7)企业兼并转让房地产;房地产的代建房行为;房地产的重新评估。

篇6:经济法基础内容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总结

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总结: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益导向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被指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任何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1.法律关系的主体:

当事人,至少有两个主体。

(1)公民(自然人及自然人属性的企业)

(2)机构和组织(法人)

(3)国家

(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2.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1)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2)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3.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特征:能为人类所控制并对人类有价值。

举例:水和空气是否属于法律关系客体?

大自然中的河流,空气不能被人类控制则不能作为客体,如能被控制并能带来价值则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如制售的氧气和矿泉水等。

(1)物:自然物;人造物;货币和有价证券

(2)非物质财富:

①知识产品(著作、发明)

②道德产品(荣誉称号、嘉奖表彰)

(3)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①生产经营行为

②经济管理行为

③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保管行为)

④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承包人完成的建设项目)

(4)人身

①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

②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者有伤风化的活动;

③对人身行使权力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

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提示1】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

【提示2】“法律行为”影响法律关系,但“非法律行为”不影响法律关系。

1.法律事件(不可抗力)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

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人的出生死亡等自然规律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

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

2.法律行为(人为可控)

(1)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2)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3)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

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为非表示行为

(4)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遗嘱、行政命令为单方行为

(5)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票据行为属于要式行为

(6)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法的分类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不同

(2)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不同

(3)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内容不同

(4)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不同

(5)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不同

(6)公法和私法――根据法律运用目的不同

法的形式

法律级次:宪法>法律>法规>规章

【附注】

1.特别行政区的法

2.国际条约:不是国内法范畴,但对特定主体也有约束力。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一)平等主体间:仲裁、民事诉讼

非平等主体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平等主体经济纠纷:

1.或裁或审原则。

2.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人民法院的管辖权。

法院行使管辖权情形:

(1)没有仲裁协议

(2)仲裁协议无效

(3)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

(二)不平等主体行政纠纷:

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由行政管理相对人一方提出申请。

2.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选择

(1)一般:选择复议,对复议结果不服时可再诉讼

(2)特殊:必经复议,只有对复议结果不服才能起诉

(3)极特殊:只能复议

仲裁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一)仲裁的特征

1.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

2.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

仲裁机构是民间组织,对纠纷案件没有强制管辖权。

3.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二)仲裁的适用范围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1.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

(1)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2.下列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而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

(1)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2)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仲裁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

3.独立仲裁原则

仲裁机构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一裁终局原则

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协议

1.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把他们之间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经济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裁决的书面约定。口头达成的仲裁意思表示无效。

2.仲裁协议的内容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2)仲裁事项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3.仲裁协议的效力

(1)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2)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3)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4)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做出决定或人民法院做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决定,另一方请求法院裁定的,由法院裁定。

(5)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6)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仲裁裁决

1.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

2.仲裁庭由3名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

(1)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当事人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3.仲裁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4.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5.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6.申请仲裁后,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撤回仲裁申请后又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7.仲裁庭的调解

(1)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

(2)调解不成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3)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4)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8.仲裁裁决的作出

(1)仲裁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2)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3)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9.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

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

上一篇:钓鱼岛——中国的领土 阅读答案下一篇:热能开发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