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正义:“次道德”的试金石

2024-05-21

道德正义:“次道德”的试金石(精选8篇)

篇1:道德正义:“次道德”的试金石

【读后感】公平正义的道德光芒比太阳温馨――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有感

日期:2010-04-12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金色的太阳,驱散阴霾,光照大地,泽被人间万物。而公平正义的道德,布满张力,摄人心魄,璀璨着彪炳千秋的人性光芒,比太阳还要和熙温暖、润彻人心,就像一位睿智的自然女神,在苍茫宇宙中,默默无私地照护着人类的和谐、安宁与幸福。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在与大师性灵相通、物我两忘中,通过与大师心贴心的跨时空交流,沿着他情操“旗杆”,穿越内心私欲“丛林”,深深领略到经典的震撼和不朽魅力,感悟到通贯古今的智慧力量和人性之美,发自内腑地钦佩大师的敏锐前瞻以及博学广识。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在吸取前人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他构建了自己的道德情操“体系”,并由此引生出左右道德情操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从源头上把住了道德的精神内核。温总理对斯密的这本巨著十分喜爱,先后六次在不同场合向国人予以推荐,并在接受《爱尔兰时报》采访时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总理以辩证发展的深邃眼光,潜心研究、准确把握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洞悉了公平正义的真谛,找出了精神层面影响人类和谐发展的这一隐形的“道德之手”。

合宜的“利他”精神是建构公平正义的思想基础,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全书始终。仔细阅读该书,不难发现,斯密用了相当的篇幅,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的本性,指出人类都有感同身受的“同情心”,经济行为接受道德考量,合宜的道德情感形成“利他”精神。他认为人有“自利”与“同情”两种基本情感,“同情”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它存在着双重的“规定性”:一是主观个体美德,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应成为市场经济中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人文气质与道德精神;一是客观社会伦理关系及其主观情感体验,即彼此均是具有平等自由权利及其主观情感体验的存在者,这也是构建市场经济正义性的方法原则:契约自由、平等互惠、自利利人。而近年来,华尔街“金融家”的拙劣表演带来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低迷,国内楼市、股市上“呼风唤雨”的黑手频频曝光,“黑煤窑事件”屡屡涂炭生灵,假药击倒了国家药监局的数名高官,“三鹿奶粉”事件几乎造成了中华民族奶业的巨大灾难,武汉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献身,可打捞公司却索要高价打捞学生遗体,这些事件、现象都在不断拷问着人类的灵魂。当下,我们重温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思想精髓,对于规范市场主体遵纪守法的营商行为,塑造人的利他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党政官员,必须清正廉洁,秉公用权,在履行创新服务型政府职能,倡导公平正义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作为代表社会良知与正义的知识分子,要履行好知识传承和创造的社会责任,杜绝浮躁和虚伪,耐得住寂寞,洒脱超然;作为经济发展组织者和经营风险承担者的工商英才,在照章纳税,依法经营,率先致富的同时,还要关爱员工,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比尔.盖茨功成名就后,把几百亿美元捐献给社会慈善事业,从容“转身”之际为全世界的企业家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身影,也是对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最好诠释。

良心自省及欲望管束是达成公平正义的关键路径,也是《道德情操论》的一个鲜明主题。在书中,斯密谈到,“在所有场合,良心的影响与权威仍然是很大的,而且也唯有向住在心里面的这位判官请教,我们才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之间作出适当的比较判断”。他引用大量事例,非常详尽地阐述了个人由“自爱”进致“同情”的心理原理及过程,从而使个人与社会在情感行为中,基于理性(合宜性)自发达成一致。但是,受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制性影响,人类行为又太容易导致个体道德上的极端利己主义,最终将会导致社会公正秩序的瓦解,以致人类的伦理生活世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下过于脆弱,甚至难以为继。而这一切,却早已在二百多年前斯密的预料之中。在他看来,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于是,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刚刚经历一场始料未及的金融风暴之后,要求进行道德投资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郭沫若曾经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莫过于良心的死灭。”人人心中都有杆秤,道德是人的本性,是善恶、荣辱、是非的判断,更需要人们用好斯密授予的“思想锐器”,时常进行内心的关照和自省,及时清理内心深处那些不合宜、不正当的欲望,向常住在心中的这位公正的“道德法官”求教,寻求理性客观的判断,作出不偏不倚的正确选择,讲人品、有良心、守规矩,恪守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道德底线。正如温总理曾反复强调的,“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其实,我们每个普通公民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健全合理的法律制度及有效运行是营造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斯密非常重视“建立一套一般性的法律原理”,而且“这套原理应该贯穿所有国家的法律体系,并且应该是那些法律体系的基础”。他在书中多处强调,法律代表国家,代表市场的整体意志,规范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由国家的强制力进行外部约束,属于他律的范畴。法律规范惩恶扬善,体现市场的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追赶西方二、三百年工业化建设的道路上,更加需要法律制度的伦理性、合理性、健全性,即制度对市场经济中个人平等自由权利的保障,这是外部客观保证。当前,尤其需要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缩小贫富差距,谋求财富的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不留下一个阴影、不轻视一个角落,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区域,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平正义之光辉,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地生活着。具体来说,就是要为广大劳动者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竞争机会,让每个劳动者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以保护劳动者生存权、发展权;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不断开辟新的途径扩大就业,促进中低收入者增加财富;要完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度,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领域,特别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困难地区转移投入,实现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以此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证国家财富的公平分配;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确定各地区公共服务可比性和平均水平,尽快实现城乡一致,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共享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由此可见,国家的崛起仅在经济领域是相当不够的,也是不会持久的,一个民族的崛起只有对公平正义大力倡导和维护,才会从本质上崛起。这正如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统一。

有理由相信,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未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平正义的道德火种必将根植人们心间,闪耀出比太阳还要温暖的万丈光芒。

篇2:道德正义:“次道德”的试金石

正义、利益与道德情感-读《正义的两面》有感

文章通过对慈继伟先生的《正义的两面》的分析,深入挖掘正义、利益与道德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正义以利益和道德情感为基础,同时反作用于利益和道德情感,是他们的.存在的合理的配置器,使之达至和谐的共同体并良性运转,最终实现人类最大化的自由,也即实现了正义的根本目的”这一结论.

作 者:高雪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厦门,361005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5(10)分类号:B03关键词:正义 利益 道德情感

篇3:道德正义:“次道德”的试金石

保险与道德风险的矛盾是保险理论永恒的主题。在医疗保险中, 如果报销比例过低, 保险的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报销比例过高, 患者的道德风险则会非常严重。因此, 报销比例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以新农合为例, 制度建立初期, 报销比例约为50% 甚至更低, 这就不能有效分散患者的财务风险, 当然应该提高报销比例;然而, 当报销比例达到75% 甚至更高时, 如果继续提高报销比例, 则弊大于利, 也就是说, 道德风险增加之弊大于保险程度增加之利。国际经验表明, 适度的报销比例应该为75% 左右。

报销比例是否应该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答案是否定的。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强化患者的个人责任, 增加患者自付部分。德国人知道, 让患者自付适当的比例, 是克服道德风险的有效机制。

篇4:道德行为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教学主题: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集体处处有规则》

案例一: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没有规则的世界》、播放动画《和尚分粥》、讲述故事《周总理借书》、朗诵童谣《校园文明三字经》、表演小品《我们都要讲规则》等。从反面例子到正面引导,从教师讲解到学生讨论,整节课非常热闹。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班的学生特别懂事,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基本不用点拨就能说到点子上,因此课上得非常顺利。只是课后的一个小插曲不免令人尴尬:由于课后是大课间活动,教师刚宣布“下课”,学生就争先恐后地跑到活动器具箱前面,抢篮球、争跳绳、夺毽子……一时间人声鼎沸,乱成一团。

案例二:

在揭示课题、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是规则之后,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我买回来一只很可爱的画眉鸟,大家想看吗?

(学生一拥而上,围着画眉鸟挤成一团,有的拉别人的衣服,有的伸着脖子并去推别人,有的踩到了别人脚上,互相埋怨着,有的摔倒了,有的干脆站到桌子上……教室里顿时一片混乱)

师(等生回到座位):在你们看的过程中,有没有和旁边的同学发生什么事?

生(一脸不满):我跑过去的时候,×××踩到了我的脚。

生:我跑过去的时候,×××拼命推我,我摔了一跤。(不高兴地朝那位同学看了一眼)

生:我看画眉鸟的时候,×××拉我的衣服。

师:别人挤你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被别人挤得很难受。

生:刚才我的脚被踩到了,觉得很疼。

生:大家挤来挤去,我看也看不清。

师:那么,我们就来问一问这些“挤人、拉人、推人”的同学,他们是怎样想的呢?

(请出被同学点到名的几个学生)

生(着急地):我只是想赶快看到画眉鸟,不是故意的。

生:××跑得太慢了,挡住了我,我就在他后面推了一把,让他跑快一点。

生:×××太高了,我在他后面什么也看不见,就想把他挤开一点。

师:明白了,这些同学之所以和别人发生不愉快,都是想……

生:快点看到画眉鸟。

师:那么我请这些同学再想一下,如果是你被其他同学推了、挤了、拉了、踩了、压了,你会怎么想呀?

生(小声地):我会很生气。

生:我会觉得这个人真没礼貌。

生:我会想他怎么能这样啊!

生:就算看到了画眉鸟,我也不会高兴的。

师(温和地):所以,刚刚被你们推挤的同学也会这样想,你们说对吗?(那些被推挤的学生都点了点头)现在,请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想一想,你们这样你推我挤的,到底看清楚画眉鸟的样子了吗?

生(扫兴地):没有。

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生:排着队看。

生:一个一个看。

生:一组一组看。

师:同学们说的办法都挺好。一组一组轮换着看,这也是一种规则。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来试试。

(请学生分成四列排队上台重新观看,不争不抢,等前面的学生看完,后面的学生再看)

师:你们看到了画眉鸟吗?

(学生兴高采烈地介绍自己看到的画眉鸟)

师:说说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让我们更快地做好一件事。

生:同学之间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了。

生:别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接着,学生交流有关规则的名言和故事,讨论制定班级公约,最后齐唱《规则歌》)

这节课上完后正是午饭时间,同学们井然有序地前往食堂就餐。据班主任老师反映,原先喜欢抢饭勺、乱插队的几个“小调皮”今天也表现得特别好。

[评析与感悟]

案例一中,教师虽然运用了先进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却没能突破“师授生受”的传统教育模式,最多只能算一种改良过了的“灌输”。从表面上看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听懂了,但内心却并未受到触动。下课时学生的行为说明了他们嘴上说的是一套,行动上又是另外一套。

而在案例二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看画眉鸟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对规则的理解。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新鲜感,因此,他们都异常兴奋地、争先恐后地来看这只画眉鸟。然而他们毕竟还小,并不懂得遵守规则,于是出现了拥挤、混乱的场面。这样的场面是真实的,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学生置身于这样真实的情境中,自然能产生真切、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谈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就可以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更能得到认同。那么,新获得的道德认知到底能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这就需要一个实践和验证的过程。于是教师再次组织观看画眉鸟,为学生创造了超越自我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遵守规则带来的秩序井然和愉悦感受。这时,活动体验才真正升华为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并能有效地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以上两堂课的比较分析,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品德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真实的道德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课程“为了生活”的根本目的,而学生的道德行为则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天元镇潭南小学)

篇5:道德法律公平正义知识

1、这种做法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属于不道德行为,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2、这种做法不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法律、违法行为:

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法不可违,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要采取合法手段维护权利。权利和义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权;

公民的权不受非法侵犯;

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

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等);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种做法违背了诚信的原则。

35.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我国应加强对食品的监督和管理;制假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生产者应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

要学会合理消费;要注重精神消费;

公平、正义:

要自觉维护社会公平;

公平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自觉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公平的合作是良好的合作、互惠的合作;

要自觉维护社会正义;

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篇6:律师职业道德和公平正义

洛杉矶刑事辩护律师夏文析,绰号“林肯律师”,在一次为坚称自己无罪的富二代罗奕智做的辩护时,使他发现一个已经被时间所掩埋的真相——罗奕智不止在现在的这个案里是有罪的,并且他还是自己以前办过的另一桩强奸杀人案的真凶。而罗奕智就是想利用了律师具有的保密义务而聘请他做自己的无罪辩护律师。至此,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平正义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那么,当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冲突时,要如何解决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奕智利用律师的保密义务而来达到让夏文析为自己做无罪辩护并且获得了成功,同时也是让他不能够对自己以前的犯罪事实进行检举揭发,而夏文析则在律师的职业道德和揭发自己当事人的犯罪事实维护公平正义的矛盾中徘徊着,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先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成功为罗奕智脱罪,但是之后用另外一种方法,让罗奕智以更重的罪名被逮捕。

夏文析和他的父亲都认为,没有比为无辜的人辩护而败诉、从而使他入狱更让自己难受的了,最可怕的客户,就是无辜的客户。所以他一直就只是给那些所谓的坏人恶人辩护,但是他唯一一次为不算坏人的人辩护就发生了错误,就是源至于他的先入为主的观点,他觉得马杰西就是一个杀人犯,所以他不相信他的话,甚至在检方连证据都还不完全形成的情况之下就让他认罪,这也就就是他所说的使的一个无辜的人因此而入狱,从这点上来看,他是没有做好他律师的本分的,在法庭宣判之前就认定了被告人的有罪,这也是之后让他陷入困境的起因。可见,遵守职业道德是时时都必须遵守的,从这方面而言,遵守职业道德也是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的另一种做法。

篇7:道德正义:“次道德”的试金石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4年前。当时,省院

反渎局正牵头办理一件滥用职权大案。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取证,案件到了突破的关键时期,大家都紧张地忙碌着。一天,我在送材料时,突然发现办案组的一位同志趴在桌子上,很不舒服的样子,走过去一看,他正吃力地撑在那准备审讯材料,再仔细一看,他的手臂上竟然还在打着点滴!额头上全是汗珠!我忙问他怎么回事,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刚刚做过一个小手术而已!不想耽误事儿。”说完,仍旧趴在那里认真地翻阅材料。4年过去了,他打着点滴、坚持工作的样子,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另一件事情是在今年的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万家灯火,鞭炮齐鸣,多数人都匆匆地往回赶,与家人、朋友共度元宵佳节。而我们院的办公大楼里,却仍有几间办公室一直亮着灯,几个部门的好几位同志还在忙碌着。时间越来越晚,大家的手机也响个不停。有的是爱人打来电话:“大过节的怎么搞这么晚还不回家!”有的是孩子打来电话:“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啊!”然而,放下电话,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一直加班到十一点钟,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元宵节。

当我慢慢体会这两件小事的时候,我也找到了刚才问题的答案:忠诚、公正、清廉、严明,是我们的检察职业道德,是全体检察人员应当坚守的职业信仰和行为准则。然而,在实践这“八个字”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故事。更多的是,我们每位检察官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工作。也许,我们只是为了复核一个细小的证据而翻遍了几尺高的案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也许,我们只是为了完成一次追逃而几天几夜不能回家,让家人多了几分期待和担心;也许,我们只是为了写好一份材料而加班加点,在他人放松休息时自己却在孤灯下彻夜思考……孤立的看,这些事情都很平凡,甚至很琐碎,很难一下体现出崇高的检察职业道德。但是,正是这些平凡与琐碎,推动着检察事业不断前进与发展;正是这螺丝钉般的精神,映衬出检察职业道德的熠熠光辉!是你们,是在座的各位检察官:用勤勤恳恳的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了忠诚,维护了公正,坚守了清廉,树立了严明!以具体的行动共同铸就了检察之魂!撑起了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脊梁!

篇8:从道德风险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 但又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而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 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在房屋市场火爆时, 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 金融机构对房贷衍生品趋之若鹜。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 则违约涌现, 危机爆发。

道德风险是一个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经济哲学概念, 金融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发生之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 是指代理人有着隐瞒信息、从事对金融业中的被代理一方如金融机构所有者、存款者等不利活动的动力, 而委托人因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应当或需要知道的信息, 从而不能有效地监督代理人的行为, 以避免因代理人的不诚实或不负责态度而造成损失的风险。金融道德风险是造成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因素, 本文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微观传导机制入手, 以金融创新机制中的道德风险为视角, 分析次贷危机的形成与扩大。

一、道德风险的兴起——借款人

近年美国等国家放松购房信贷标准 (不用付首期、不用收入证明、也不计较抵押单位的质量等) , 贷款机构在发放贷款时, 仅要求购房人必须持有信用评级公司出具的评级报告。评级报告一般通过对借款人信用历史的调查而得出。为了加快贷款审查进程, 评级机构往往降低信用评定门槛, 通过评级模型对借款者进行评估。

这一系统大大加快了贷款审查进程, 并且规避了人为偏见, 但是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和其他新型抵押贷款的数据极少, 当利率上调房价下跌时, 很难准确预测贷款偿还情况。而且更为致命的是评级模型中的很多参数是可以被轻易修改的, 甚至是在中介的指导下修改的, 所以这一模型本身存在着不少漏洞和缺陷。次贷危机爆发后, 人们对个人评级的可信度大加质疑, 金融机构对个人评级越依赖, 产生的错误也就越大。

在基本满足了优质客户的需求后, 放贷机构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 把眼光投向原本不够资格申请住房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 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 也就是10%~12%, 这体现了次级按揭贷款机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资产价格上涨和真实借款成本的降低, 使得上千万的美国人把资源转向房地产领域进行投机。在利率持续走低、房价高涨的情况下, 借款者利用财务杠杆, 不断借入新债偿还旧债, 也即再融资进行房屋投机活动, 只要房产升值带来的利润超过借款的利息成本, 就可以进行无风险的套利。瑞银国际 (UBS) 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7倍。由于借款者无须支付首付金, 次级按揭贷款本身收取的利率又较一般按揭贷款的利率为高, 当借款者负担的浮动市场利率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时, 违约的道德风险就会突然放大。

二、道德风险的激励——贷款机构

在美国, 一般由商业银行进行房贷业务。2000年后逐渐升温房地产市场, 在次级按揭贷款巨大的利润刺激下, 独立的住房贷款公司纷纷成立。在次级按揭贷款市场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形成了激烈甚至恶性的竞争。

独立的住房贷款公司不像商业银行一样拥有吸纳存款的业务, 自身资金并不能满足借款者的借款需要, 需要到华尔街进行融资。自身资金的稀缺、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独立的住房贷款公司更愿意从事风险高的次级按揭贷款业务。即使因借款人资金紧张而无力还款, 贷款公司也只用承担有限责任而破产了之。当经济活动水平下降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使企业处于破产的边缘时, 又会加强经营者的道德风险。经营者往往会抱着“赌一把”的心理, 从事更高风险的投资, 从而进一步恶化金融环境。

在独立的住房贷款公司的激烈竞争下, 传统商业银行也纷纷放松标准通过广播、电视、邮件、广告、代理机构和经纪人等各种渠道向客户推销贷款的衍生产品, 很少考虑借款者能否负担得起这些贷款。

独立的住房贷款公司和传统商业银行还有一条分散风险的办法, 便是将住房抵押贷款的债权卖给抵押证券公司或直接将按揭贷款销售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贷款机构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也不用关心借款人未来的偿还能力, 也无需进行风险对冲等操作, 就可获得可观的利润。

这种风险的看似转移直接刺激了贷款机构不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放贷。如此风险和利益分配不对等, 更加激励独立的住房贷款公司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三、道德风险的助长——抵押债券公司

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就是资产证券化, 证券化使信用产品进人市场交易, 它不仅彻底改变了银行经营模式, 也将信用风险带入交易账户, 提高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关性, 致使市场风险超出市场价格波动范畴, 产生了诸多特定风险, 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手方违约风险。

在美国承担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是抵押证券公司。抵押证券公司也分为两大类:政府支持机构和非政府支持机构。

政府支持机构主要有房地美、房利美和全国抵押贷款协会三家。其中房地美、房利美在购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中所占比额超过50%。其性质为社会公众拥有, 美国政府资助。这样使得两房凭借其背后隐含着国家信用担保, 低息借债买下次级按揭贷款, 然后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 将其转换成债券, 以次债的形式在市场上发售, 吸引华尔街的投行、各国的央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

这样房地美、房利美天然具有一道免费保险, 这种保险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等。即破产风险由政府来承担, 而收益却是自留。这样一种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 助长了道德风险。

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 发行商和承销商等中介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私利”行为:证券化数量越多, 其赚取的利润也会越多。这也造就了非政府支持机构的抵押债券公司 (例如投资银行) 乐此不疲地进行金融创新的真正利益驱动所在。发行者和承销者得到巨大的发行承销盈利, 但其中的风险却在市场中累积起来, 并由整个市场承担。

四、道德风险的倍增——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设计出种种复杂的覆盖次贷的结构型衍生产品, 并以其“专业性”和推销术, 在世界各地不合商业伦理地大力推销这种创新产品。

在投资银行的参与下, 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和再证券化, 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结构型衍生产品并加以推销, 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于是, 单一的次贷演变成了汇聚MBS、CDO、“合成CDO”以及CDS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链条。甚至利用现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向市场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更增大了高管层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加重了道德风险。这种利用金融杠杆无视社会责任、过度追求自我利益的资产证券化和“发起—销售”模式, 只能是将风险无限放大并无限扩散, 最终会伤害社会, 也会伤害金融机构自身。

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薪酬制度设计方面, 过于倾向和追逐个人利益而不顾这种行为可能给社会和公司带来的风险, 权责明显不对等。金融机构的高管层及其员工的薪酬很大一部分是与短期利润和股票价格挂钩的分红, 公司收益越好、股票价格越高, 分红越多, 最差的结果仅是不分红, 这种激励有余、约束不足的薪酬体制, 使得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员有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冲动, 而忽视风险对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可以说, 金融机构的现有薪酬体制, 已成为扭曲金融市场上投资或贷款决策、触发严重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

五、道德风险的催化剂——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缺乏监管, 与证券发行人有利益关系, 评级不客观, 造假, 或敷衍了事。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 投资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全面了解其风险特征, 需要依赖信用评级机构所发布的评级和意见。

如果评级机构不讲究自身社会责任, 看似“可靠”的评级就会误导市场, 甚至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然而近年来, 在利益和竞争的驱动下, 现行的评级和咨询业务综合经营模式, 使得信用评级机构背离了“独立、公正、质量”的原则, 无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不对债券的基本面做客观公正的研究、随意调高评级的现象较为普遍, 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2008年10月22日, 三大美国评级机构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公开承认:他们在整个的过程中, 犯了一个道德的错误, 也就是说买卖级别。不仅给美国的金融体系造成的巨大的破坏, 也使全球的金融体系遭受的巨大的冲击。

六、并不真实的道德风险的防火墙——保险公司

投资银行将大量CDO (担保债务凭证) 投放市场进行出售, 对于CDO的质量, 养老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与投资银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了规避风险, 对冲基金购买CDO后, 通常向保险公司购买CDS (信用违约掉期) 合约。本应履行谨慎义务的保险公司, 在眼前利益的刺激下, 不惜降低风险溢价, 通过债券保险和CDS介入次贷市场, 并参与对冲基金等高风险投资追寻高额利润。

在这一环节中, 保险公司并没有起到分散风险、提供担保、增信的功能。反而由于保险机构与对冲基金在资产违约风险上存在着巨大信息不对称, 许多金融机构高杠杆地操作过于复杂且难于监控的金融衍生产品, 使得衍生产品交易在缺少董事会授权的情况下持续扩张, 刺激了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

在整个危机传导的微观链条上, 存在着多重的信息不对称, 以至于最后谁也无法对次贷复杂衍生品进行合理定价, 房地产市场危机来临之际, 市场信心崩溃, 这些次贷衍生品甚至可能因为多重信息不对称而一文不值, 这些也加速了危机的恶化。

金融创新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 但不能消灭风险。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实际上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 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 利率上升, 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 大量违约客户出现, 不再支付贷款, 造成坏账。

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 而基本面被忽略, 也使风险不断放大。因链条过长, 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 次贷危机中的各个交易主体风险意识相当淡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 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可能更为惨烈。

市场和监管者过度夸大了证券化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却忽视了它同时也在扩散风险, 而且由于多层级证券化产品而使得风险更难识别和追踪的事实。所以综合来看, 次贷危机中各环节中所内涵的道德风险, 通过次贷危机中各个交易主体不断转移和放大, 使得整个次级债市场存在内生的金融脆弱性, 加速了次贷危机形成与恶化。

摘要: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目前, 国际国内对危机原因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发起——分销”模式潜在风险说和监管缺失等层面。本文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微观传导机制入手, 以金融创新机制中的道德风险为视角, 分析次贷危机的形成与扩大。

关键词:次贷危机,道德风险,次级按揭贷款

参考文献

[1]陶志峰张敏:金融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现代金融, 2000年第11期, 第18页

[2]周军李泽广:证券化金融创新与“次级债”危机的道德风险机制.现代财经, 2008年第1期, 第45页

[3]汪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中国金融, 2008年第20期, 第32页

上一篇:资金管理工作指引下一篇:铭记校训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