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力量与力量的道德

2024-06-26

道德的力量与力量的道德(精选6篇)

篇1:道德的力量与力量的道德

爱 在这里延续——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侧记

9月18日晚,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道德的力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晚会并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颁奖。这是晚会结束后,李长春等领导同志与全体道德模范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优美深情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爱的真切呼唤,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怦然心动;字字真情唱出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爱,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备感温暖。

伴随着《爱的奉献》这首熟悉的旋律,《道德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颁奖晚会》,在庄重、神圣、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从307名候选人中遴选出的53名道德模范向我们走来了,他们不是伟岸高大的英雄,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是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因为他们的平凡,我们也许会忽略他们的伟大,但只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就一定会发现被平凡包裹着的那颗金子般的心。

7月26日,退休女教师李明素介绍说,洪灾时她就是靠这把木梯将不少被困的群众从别家的楼顶转移她家来的。面对当时汹涌而来的洪水,她顾不上抢救自家的财物,却和家人一起搭救被困的乡亲,帮助32人脱离险境。近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退休女教师、共产党员李明素在洪水中组织救人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李明素,这位重庆退休女教师,面对汹涌洪峰中一幢幢成片垮塌的民房时,挺身而出。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河北农民林秀贞,义务赡养本村和邻村的6位散居孤寡老人,30年来从未间断。

这两位普通的女性,是“善”的化身,她们用自己不平凡的举动,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用爱与奉献谱写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现在想老师吗?”“非常想。”“两年过去了,还会想到这些,是吗?”“对。”6个被救儿童走上舞台,流着泪,哽咽着向人们说出了心中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殷雪梅,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

面对危难,面对无助,如果能有一双援助的手伸过来,你一定会永生难忘在濒临绝望时,被重新注入体内的那股坚强和力量,就如同看到黑暗中的光明使者。许多和殷雪梅老师一样的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人生的抉择,把平安和生的机会留给他人。这一个个瞬间构成了一幅幅悲壮的画面。面对灾难和死神,他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知险而上、不畏流血牺牲,体现了他人至上的高尚人格。9月18日晚,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道德的力量》在北京举行。这是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武秀君(左)在晚会现场接受主持人采访。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突遇车祸离开了人世,留给她的不仅仅是羸弱的老人、幼小的孩子,还有高达270万元的巨额债务。“我尽我所能,维护了一个好人的名声”,简单朴实的话语,却是对“诚信”的最好诠释。她用4年多的时间,还了202万元的债务。武秀君,这个农民的女儿,不知道会让多少欠债不还的人为之汗颜,让多少讨薪未果的农民兄弟心头一暖。武秀君给我们树起一个诚信的标杆,这个标杆,是全社会的财富。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这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

这么多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执著于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人们,他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一曲《祖国》,向这些恪尽职守的模范们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

“老公,吃饭了,你要和老婆一起吃饭,一起过中秋。”这是罗映珍对瘫痪在床失去意识的老公说出的肺腑之言。这位妻子,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的病榻旁,含泪写下600多篇爱的日记,用亲情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山西小伙赵云亮,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捐肝救父的动人故事。他对妻子说:“孩子有妈妈照顾,就能活。但是爸爸没有我的肝,不能活。”

大爱无声。是他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他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荣光。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我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晚会在《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中落下帷幕,现场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合唱的队伍中„„

颁奖典礼结束了,但是爱的升华没有终结。至德天地,化育天下,爱是相互感染、相互支撑、相互传递的力量。这个力量,从这个舞台,一直延续下去,推动我们这个社会愈加和谐、进步。

篇2:道德的力量与力量的道德

甲: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 乙:英雄圣贤的事迹与日月争光

丙:往昔,大舜孝老爱亲,德行广闻天下 丁:孔圣人的道德观更是山高水长 甲:昨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习总书记的话语在我们的耳边久久回荡 乙:‚全党全国都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努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丙:今天,我们将身边道德模范的事迹传扬 丁: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共同感受—— 合:道德与榜样的力量!

甲:明礼知耻,崇德尚善,大爱无疆

勤劳勇敢的正安人民

始终满怀对党的赤诚,对共和国的热爱 乙:前赴后继,英雄辈出

多少革命先烈血洒疆场

丙:而今天,精神文明之花漫山开放

建设美德正安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县级、市级、省级道德模范

一朵朵、一片片争奇斗妍

丁:她的芬芳是遵义精神的接力传承

她的美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甲:贵州省道德模范钟晶,曾入选2013中国道德模范人物选

她丢下年幼的孩子,带着丈夫扎根山区,为贫困的山区人民送去健康 乙:金沙县沙土镇第一小学高级教师何勤同志自工作以来,以教师‚师德八条‛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毕节市教师十个‘不’承诺‛和教师职责,教学成绩优异,堪称最受欢迎的‚敬业奉献模范‛的教师。

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贵州颂歌

丙: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李成环,见义勇为模范张涵、张辉、刘元飞,诚实守信模范范海涛,敬业奉献模范罗阳,孝老爱亲模范刘培、刘洋兄弟

丁:是他们谱写了一曲曲道德之歌。甲:朋友们,这就是模范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道德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模范

只有良知和美德得到褒奖

社会正气才能得到真正弘扬 乙:也许道德模范只是一颗星

而他们的身后却是满天星光

也许道德模范只是一棵树

可他们的身后却是林海莽莽 丙:在这块红色热土上

爱和付出必将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道德之花必将开遍黔北大地 丁:我们的和谐正安一定更加繁荣

我们的生态家园一定更加美丽

甲:我们高唱诚实守信之歌,努力恪守社会公德,忠诚尽责,率先垂范;

乙:我们高唱敬业奉献之歌,努力恪守职业道德,勇于创新,共谋发展;

丙:我们高唱孝老爱亲之歌,努力恪守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幸福美满;

丁:我们高唱自强不息之歌,努力恪守个人品德,奋勇争先,再谱新篇;

篇3:道德的力量与力量的道德

一、教师应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去影响学生

《职业道德与法律》开篇中就讲“习礼仪, 讲文明”。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 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礼仪形象的价值所在是维护、体现人的尊严, 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因此, 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 而且是教师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力量或要素。事实证明, 具有良好的礼仪形象和亲和力的老师, 学生都是比较喜欢的。有一次, 我和学生聊天时谈到偏科的问题, 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也知道偏科不好, 可我不喜欢某老师, 我也很想认真地听他的课, 可就是听不进去。”可见, 一位教师能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崇, 直接关系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良好的礼仪形象呢?

(1) 衣着服饰整洁得体, 仪态举止端庄大方, 语言表达文明规范。这是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的教师, 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和端庄的仪表, 会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从教育需要出发, 教师的礼仪形象应为: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朴实整洁而不呆板, 稳重端庄而不怯懦, “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敬而又安详”, 即教师的形象应具有美感、职业感, 同时还应具有时代感。而现有的一些教师与教师的职业形象要求差距甚远。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显得不修边幅, 着装没有遵循服饰礼仪的原则, 浓妆艳抹, 职业形象效果较差。还有的教师甚至还出现嚼口香糖、坐桌子、插口袋、上课吸烟、接打手机等有失职业形象的举动。

(2) 要尊重学生。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人格尊严。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或弟妹, 不摆架子, 不以教师自居,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厚此薄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 都要理智处理, 不能感情用事, 更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要提倡教学民主,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并积极改进教学, 使教学适应学生, 从而使自己成为学生满意的教师。有的教师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 在课堂上讲课时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 照本宣科, 表情冷漠, 对学生缺乏爱心。有的教师把讲课当做例行公事, 很少主动关心学生, 对学生缺乏关心。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挖苦多, 鼓励少;说教多, 尊重少;上课迟到、早退, 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尊重。

(3) 和蔼的教态。教师在教学中, 以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 给学生深刻感染, 能唤起学生与教师的共鸣, 激起学生的认知活动。例如, 每次上课我都把发自内心的微笑带进课堂, 用亲切和蔼的目光覆盖着全体学生, 自始至终地表现出对学生信任和激励的神态, 以此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活动。在指定答问、自由答问、课文念读或课内练习中, 对学生的成功表现, 都带着微笑表示肯定和欣赏。用“回答得好”“写得很正确”“老师感到很满意”等赞美语言, 使学生受到鼓舞, 学有信心。即使有学生答错或读错时, 也不斥责、不漠视, 仍然以笑容耐心引导。这种和蔼的教态, 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了学生的畏惧感, 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 自然地“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教师要成为恪守职业道德的典范, 以良好的道德规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对教师的品行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廉洁自律、率先垂范, 所表现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是规范的, 是学生学习的表率, 也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所谓“教育无小事, 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 节节是楷模”, 正是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书育人的水平与高洁的为人师表的品行。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教师带头不做。诸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 自己要提前进入教室, 做好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写好作业, 自己得细致批改, 并有恰当的评语;要求学生上课关闭手机, 自己应带头遵守。这样, 教师就能以自己“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 来赢得学生的敬佩与尊重。

(1) 敬业奉献。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 很容易让教育工作者迷失方向, 成为金钱的奴隶, 为个人私利而患得患失。而教师的这些思想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在学生的面前, 而学生毕竟涉世不深, 无形中就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使道德与法律的教育落空。相反, 一个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的教师, 在他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乐观、上进、自信、幽默, 从贫乏而枯燥的生活中去寻找人生的乐趣。当然, 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品质也会感染着他的学生。当他们在以后工作与生活当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 这种精神就会起到激励的作用。

(2) 淡泊名利。为人师者, 还要有安于平凡的恬淡心境。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 却又孕育着伟大。在教师的岗位上, 没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财富, 没有显赫声名和地位, 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当教师就要排除追逐名利、拈轻怕重心理的干扰, 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作为教师, 必须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 以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社会上的消极现象, 不计报酬, 淡泊名利, 以坚定的立场维护教师自身廉洁从教的形象。这样, 才能使青少年不受各种污染, 从而健康成长。

三、教师要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带头遵纪守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就要注意把握好尺度, 绝不能过于放纵。改革开放以来,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 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重金钱, 轻事业;大谈实惠, 淡化理想, 乱办班、乱收费。因此,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著名教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师自己如果任性, 那么教训学生克制便是白费力量的;自己如果行为邪恶、举止无礼, 则学生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也就无法改正。”他善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 由此可见身教的重要性。教师的形象本身, 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中, 讲到道德、法律规范的基本知识。比如:教师要遵守社会公德, 团结协作, 弘扬家庭美德, 诚实守信;带头遵守交通规则, 不闯红灯;不参与“六合彩”赌博, 不酒驾、醉驾, 不体罚学生。这样,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建立起威信。否则, 自己处处违法乱纪, 必定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受到学生的轻视, 致使课堂知识成为一纸空谈。正所谓“人必自重, 而后人重”。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举手投足, 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教育学生要爱岗敬业, 自己对工作却三心二意, 毫无热情可言;教育学生要提高技能, 自己却难以胜任工作, 误人子弟。这怎能让学生信服呢?教师身教胜于言教, 古人讲的“人不率则不从, 身不先则不信”正是这个道理。因此, 教师在学生面前, 必须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 处处以学生的眼光冷静地审视自我。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而且要始终如一地做好。这样, 《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篇4:道德的力量与力量的道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校教育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学校重“智”轻“德”,有的教师只“教”不“育”,有的学生及家长片面追求分数等等。教育实践中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呼唤“和谐教育”,而要想开展好“和谐教育”,首先要给学校教育立魂,要给“和谐教育”以道德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撑。因此,“和谐校园”呼唤“和谐教育”,而“和谐教育”呼唤“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应体现根本特色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不是将道德行为简单、片面地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道德需要、情感、意志的基础地位,而是坚持以“和谐”的方式促使“知、情、意、行”的高度融合,使得德育更多地充满张力和活力。“和谐德育”是对“和谐教育”的丰富和发展。“小学和谐德育”则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之一,是整个“和谐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教育的实际意义看,小学和谐德育旨在促进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灵、智力与品德、知识与能力、生活与审美的普遍的、和谐的发展。其价值在于发挥小学德育的灵魂统帅作用,将构成小学教育系统的要素予以优化,形成教育合力,增进教育效益,促使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和谐并进,从而保证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实践表明,只要小学和谐德育注意小学教育的特点,从学校文化来源和自身实际出发,重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和谐德育”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要求和趋势,就一定能开创小学和谐教育的新天地。

“和谐德育”要秉承“和谐”原则

“和谐德育”根据德育目标要求和德育过程的原理,除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结合”外,还应遵循突出“和谐”特点的一系列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一书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小学和谐德育,就是要以小学生的成长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师生成长发展的乐园,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2持续发展原则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教育必须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作为整个社会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保质保量、持续的发展。小学和谐德育必须贯彻这一原则,增强小学德育的连贯性,强调小学德育的可持续性,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性。

3求同存异原则

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有了“求同存异”,才有了“和谐发展”:“和谐”的目标并非完全统一,“存异”也并非不和谐。小学和谐德育就是要使小学生的各项素质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在“求同”中“存异”,在“存异”中“求同”,达到和谐发展。

4与时俱进原则

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放眼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技能,更新观念,才能更新我们的思维,更新我们的工作,更新我们的教育。小学和谐德育从其内涵、途径、方法等方面都应体现时代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新动力。

“和谐德育”须营造“和谐氛围”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和谐的学说,他說:“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重要。”“和谐氛围”实质上是一种人文环境,这里的“和谐”不单是就和气、融洽而言的,它具有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氛围”是虚的,但营造氛围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必须是实的。所以,营造和谐的小学德育氛围,既包括人之个体的内在发展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应包括人和群体、群体和群体的和谐,还应该包含人与物、物与物等诸要素之和谐。

1以人为本,“二主”和谐

新的世纪,“以人为本”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夸美纽斯说:“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和谐社会导论》一书也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要在社会中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光明磊落、以诚相待。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小学和谐德育应以小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二主和谐”,努力营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和睦共处、和衷共济的良好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小学各类教育活动、完成小学全部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小学教育力量,能够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教育效应。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刺激的结果,学生的思想品格、人格精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良好、宣朗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渐次养成的。小学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过程,这两个主体互动过程是一个链条式的往返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这一主线的方向与程度,其效应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推而言之,一所学校的师生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

2大德育观,“三教”和谐

宋庆龄先生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当代著名教育实践家魏书生也曾感

叹:“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有人甚至用“5+2=0”来描述,意思是说周一至周五合计五天的学校教育如果遇到周六、周日两天不成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就会前功尽弃。这方面,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受到的影响就越发明显。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当前教育的这种缺失,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问题。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倍受关注,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传统的家校“指导”与“配合”的关系被人们所摈弃,代之以家长、学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责任均等、任务分担,已经成为民众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社会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基地,在“三结合”教育中,立足学校的主体作用,奠定家庭的基础作用,发挥社会的延伸作用,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建好学生成长的第一阵地——学校,开好孩子的第一课堂一家庭,当好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搭好学生成长的一个舞台——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和谐一致,学生的品德发展就会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倡导大德育观,就是倡导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同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三教”和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整体的德育效应。“三教”和谐,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一致,德育观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途径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把学校德育工作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来运作,为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有利于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德育功能,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保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3知情意行,“四节”和谐

王安石在《仁智》里说:“吾能知其为仁也”,讲的是道德认识;孔子在《论语》中有记载:“仁者不忧”,说的是道德情感;张载在《正蒙》里说:“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强调了道德意志;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提倡道德行为。先哲们没有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等四种道德品质作严格的区分,也未对其进行专门而细致地探讨,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之德行,古之先哲重视修身养性之“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今天的我们来讲,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要求,营造“知、情、意、行”等德育诸环节和谐发展的时空条件,显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倡导“知、情、意、行”德育四节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就是倡导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基础,“情”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行”以道德认知为指导,受道德情感与意志的支配,同时它又对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较大的成功,取决于这四个环节的和谐统一程度。因此,提倡小学和谐德育,就应遵循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将“知、情、意、行”有机整合,实现四个环节和谐发展,以传授道德知识为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把社会和谐意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意识,从而促使学生的实践行为。

4全面发展。“五育”和谐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針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和谐发展的思想。他说:“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在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普遍意识到“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可以这样说,“五育”和谐,既是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使然,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宏观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

在小学倡导和谐德育,就是要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育的内化和巩固功能,达到“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当然,“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使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

篇5:道德的力量

李泉林

前不久,中央一套热播了一阵《大秦帝国》的电视剧,我昏天黑地地跟着看,看得慷慨激昂。作为大秦初期,制定和坚决贯彻一系列定国安邦的法律法规无疑是绝对正确的。可今天,我们各种法规齐备,社会秩序仍然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群访事件时有发生。可见,依法治国并不是万能的。我倒是觉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似乎更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以德治国,依靠的是道德的力量。道德是什么?道德是社会活动中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社会位置上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进行约束。我记得汶川地震之后,有人送给温家宝总理一幅油画。画面上一个灾区的孩子,满脸污垢地投进总理的怀里。而一个大国的总理,则是那样慈祥地抱着这个可能已然沦落成孤儿的生命。这幅油画的名字叫《依靠》。相信任何一个看过这幅油画的人,不管身处何地,那一刻都会被画面所渲染的广袤的爱心,深深打动。这是一个自然人,对落难者的同情;这是一位爷爷对孙子的怜惜;这是一个大国总理面对子民的苦难,油然喷薄出的心痛。我想,这也许就是温家宝在大国宰辅这个高位上道德品质光焰炫目地一次展露。

我也看过两次为地震灾区赈灾义演的晚会,一次是为汶川,1一次为玉树,心里都会滋生万般感慨。人生于世,谁不爱钱,谁又不知道钱是好东西。而小品王赵本山,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需要什么慷慨陈词,硬铮铮100万就这么撇给了灾区。这不是一场赈灾晚会,这是一次良知和爱心的测试和晾晒。你在舞台上无论打扮得多么光彩照人,表演得多么经典到位,你的内在本质到底如何?则只有在这样的硬指标面前才能测量得出。在国殇的日子,在这个赈灾义演的舞台,赵本山只有一两分钟的台词,却比他表演的任何小品都更出彩。因为这次,他演的是他自己,他演的是他生命里最本质的精华部分。我们被深深感动了,感动我们的不是金钱本身,是一个大艺术家的良知和境界,是道德的力量!

一个平凡的人,当他看到街头行乞的老妪,俯下身子,向她的碗里施舍几枚硬币。这就是爱心。这一天,你会觉得特别开心。因为毕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不平凡的人,当自己身居茅屋,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或者当自己受冻挨冷,迸出了“安得万里裘„天下无寒人”的祝愿。这就是大爱。两个古代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却毫不费劲地把自己宽广的胸襟连同带着温热的博爱高高挂在了历史的天空。“子美千间厦,香山万里裘”,像两枚温润如玉的化石,永远镶嵌在了历朝历代老百姓的心里。这就是古代两位知识分子特有的做人的良知,这就是他们在自己位置上以非常特色的方式展演的道德风范。

显而易见,一个人在自己位置上做出不适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就是无道。而违背了准则和规范,就是违背了昭昭天道,必然遭到群起而攻之。殷纣王荒淫暴虐,为所欲为,被称为无道的昏君。武王伐纣,代表了民心,手里掌握的就是道德的力量。一个官吏,在自己的位置上,干自己不该干的事情,做天理国法所不容许的事情,也算作一种无道,当然也可以叫作无德,或者缺德。权为民所用,这是为官者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权并非为民所用的官员比比皆是。他们把人民赋予自己的公权力,变成自己敛财、猎色的工具。他们严重的失道了,失道的结果,不仅仅要遭到道德力量的惩处,等待他们的必然还有法律的制裁。

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是我们应该用心栽培,精心呵护的,否则就会长出荒草。陈良宇、文强这些贪官的标本,他们在丧失了道德的同时,也迷失了人生的坐标。然而想起他们当初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曾经有过的抱负,我们在痛恨叹息的同时,其实更应该好好地,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今天的道德环境。这些贪官墨吏,他们毁坏的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污染和搅乱的是整个社会道德的环境和市场。这些东西,比经济滑坡,比贫穷更为可怕。因为它不只可以摧枯拉朽,也可以污染和毒害一个民族的精魂,动摇一个国家的根本。

篇6:感受道德的力量

拿到梨城《道德讲堂》系列丛书的时候,正是遍地金黄、满眼收获的金秋时节,翻看这套散发着馨香的丛书,有修身养性、滋养心灵的“经典篇”,有朗朗上口的“诵读篇”,有广为传诵的“故事篇”,有古今中外践行道德的“箴言篇”,有为新疆经济社会及道德建设做出贡献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时代篇”,徜徉在五千年传统文化对高尚道德的不懈追求中,感受着“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和喜爱。

“经典篇”里,大多是从《周易》《老子》《论语》等古代先贤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节选来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告诉人们要积累善行善德,不做不善之事,否则连累后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描述了“上善若水”的美好境界,最完善的德行,好像流水一样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争私利,不拒绝待在别人不愿待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情状,看到了“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这句对国家尽忠职守的经典诠释,知晓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更有《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三字经》等治家名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悠长。

“诵读篇”中,《关雎》《国殇》《木兰诗》朗朗上口,李白、杜甫、岳飞、林则徐等爱国文人留下的诗作令人荡气回肠,我更喜爱毛泽东、鲁迅、艾青、方志敏等众多现代文学家的创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风外妖娆„„”有谁能有毛主席赞美祖国的这番伟人气度?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艾青先生献给国旗的颂歌让我们满怀激情:“美丽的国旗/庄严的国旗/革命的旗/团结的旗/四颗金星朝向一颗大星/万众一行朝向人民革命/我们爱五星红旗像爱自己的心„„”,语句朴素流畅,情感酣畅淋漓。特别是在近期,日本单方面制造了非法“购买”钓鱼岛闹剧,让我们广大的中华儿女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国旗,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格外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怀:“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看了这些语句,我们谁人不想拼尽全力爱护自己的母亲呢?

“箴言篇”更是收录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言:“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的雷锋精神,“民无信不立”的诚信精神„„共同构筑起我们的社会公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开良心店,莫赚昧心钱”、“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共同构筑起我们的职业道德;“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和风细雨谋家事,坦诚相待家平安”、“家庭幸福有益健康,夫妻不和易患疾病” „„共同构筑起我们的家庭美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共同构筑起我们的个人品德——不管是在闲暇的时候,还是在忙碌的时候,请大家都身体力行吧,美德就在我们身边,美德还需从自身做起。

“时代篇”里,列举了刘玉莲、姜万富、阿里木、王春生等19位为新疆经济社会及道德建设做出贡献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他们的典型事迹虽然很平凡,可他们因为长期坚持做着同样平凡的事,他们的平凡就累积成不平凡的典型,而支持他们这些善行的根本,就在于他们汲取了道德的力量,通过坚持不懈的修炼,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众人学习的典范:“驴背上的医生”姜万富,1966年7月作为上海支边青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参加工作。17岁风华正茂时,他告别东海之滨的故乡上海,西行万里,来到边疆扎根落户,做过工人、卫生员、外科医师、机关干部和卫生院长,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工作40多年来,他在高原上走过100多个放牧点的沟沟梁梁,在戈壁滩上绕过上千个沙包,他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情撒少数民族同胞心坎儿,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8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农村优秀人才”,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上一篇:春节慰问活动汇报材料下一篇:云计算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