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2024-05-24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精选18篇)

篇1: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我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一、抓住外形,体会柳树形象。

课一开始,以背诵《咏柳》开题,讨论人们心中的柳树,是女子形象,是美丽的代表,那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时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男子一般的伟岸、强壮。抓住 “巍巍然”和“撑立”,体会这株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

二、创设情景,诵读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对比中体会青海柳树的品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篇2: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1、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郁郁葱葱……教学这一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柳树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展开教学,并且简单地提到了对比、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书上做批注时,也能写出一些独特的理解,让人耳目一亮,也给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中虽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课时过渡语言用得不太好,总是显得别扭。

2、进行板书时总是不够自然,似乎有些强取重点词。

3、引导学生时,思路感觉有点混乱。

篇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要引领学生去研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心有所悟。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呢?教师应设计精彩的导语,品词析句,抓住细节,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舒展个性,抒写真情的精神空间。

一、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导言,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因此,有人把它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

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开篇导入时,可以这样直接导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认识吗?这是极其平常的一株柳树,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作家陈忠实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它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

确实,好的导语就如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二、品析词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感染力,以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如在教学“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时,可以抓住“巍巍然撑立”展开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巍然是什么意思?“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对啊,这是一株参天大树啊!再读这个词“巍巍然撑立”!撑立还可以说成什么立?那作者为什么要用撑立呢?这个撑立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咬文嚼字”的训练,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即把语言和思维方法的作为教学的重点,有效实现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个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抓好细节,在语境中生成感悟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还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体现细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那份精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三四自然段是描写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的段落,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青海高原,你有什么感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这些词语的慢慢体悟,并在头脑中想象青海高原的苍茫,然后再补充两首古典边塞诗词《从军行》和《凉州词》,进一步感受作者为我们所营造的意境之美,这样的细节处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为后面树立高原柳之韧劲形象提供了具体的语境。

四、加强朗读,抒发阅读的共鸣和激荡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散文作品,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激起共鸣。而朗读是最能使人触“文”生情的方式,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真切的情感美。在教学时,应以读为本,实践好“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具体要求,运用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引读、默读等,把朗读与感悟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学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态粗壮高大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

师:这株柳树给你怎样的感觉?生:粗壮高大。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这柳树特别的粗壮高大?

师:“两合抱粗”,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我们两个人合作来演一演。

师:这么粗壮的柳树你们看到过吗?生:没有。

师:而且你们看,它的树荫有百十余平方米,我们上课的教室大概是四十多平方米,也就是说相当于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荫,可见树冠的高大。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1:读。师:呀,我觉得还不够大唉。生2:读。

师:有点感觉,来,我们一起读。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体悟了文本的语言之美,体悟了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知不觉中,一棵有着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的柳树呈现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照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摘要: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照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篇4:《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片段品评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读了这段文字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很多陌生的字眼对柳树进行描述,请你找到这些词句,好好品味,你感受到了什么?

3. 交流,相机进行读说训练。

“生铁铁锭”——把自己的身躯当做与环境抗争的武器。

“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苍郁的绿,深沉的绿。理解“锻”“铸”: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就像巨大的熔炉,它塑造了这株柳树特有的形象,它是一个经受命运捶打的英雄。

“巍巍然”——很高很大雄伟的样子,体会叠词作用。

“撑立”——它像一把巨伞,挡住的是干旱、寒冷、雷轰、电击的侵袭,它用力撑起的是自己的一方生存的天空。

“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生命伟力”与“生命力”比较,它身上彰显出的生命力能震撼每一个见到它的人。

让我们来读好这段话,让它的形象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

4. 难怪作者要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神奇不仅是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更因为它蓬勃的生命力。

【片段二】

1. 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一棵树吗?在写什么样的人?

2. 其实作者陈忠实也是一株高原柳。他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小村子,因为家里贫穷被迫休学,他没有上过大学却自学成才,并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98年凭借小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所以,有人说陈忠实是借《青海高原一株柳》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称作“托物言志”。

3. 让我们再读最后一段话,让青海高原一株柳巍巍然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4.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爱莲说》《紫藤萝瀑布》,重点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阅读,准备交流。

[评析]课堂教学转型应立足学情分析。只有熟悉了学情,教师才能为学生搭建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平台,学生才能“自奋其力”,学得高效、愉快。

一、 关注学生的身心和语文学习特点

“片段一”第5自然段的教学由两个问题串起,这两个问题是有层次的:第一个问题指向对这棵树浅层的印象;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借助作家独特的文字表达,关注这棵树精神层面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过程,正是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慢慢发展起来,但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柳树的表层形象转而关注柳树的精神层面。

二、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应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种分寸的把握植根于对儿童认知心理的了解。“片段一”

在读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第5自然段后,凭直感表象讨论“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这一问题是比较容易的。但这是一篇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且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又颇具匠心、独树一帜,学生仅凭原有的认知水平是不能对这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柳树的品性真正领悟透彻的。所以,教师没有急于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一棵柳树”?而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提出第二问,这一问题的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的水平,它能引领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确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关注到了“生铁铁锭、独特锻铸、强大感召”,还关注到了“巍巍然、撑立、生命伟力”等词语,教师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打开了他们阅读感悟的的思路,凭借自主的朗读感悟,真切地认识了柳树的品性特点。

三、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对课外拓展内容的阅读兴趣远高于对教材的阅读兴趣,因而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多种渠道的阅读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满足于“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方法的揭示,而是结合作者生平使學生对这一写作方法有了感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推荐了两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文章,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主动阅读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关注全体和关注个体相结合,有引导,有要求,有交流。这样的学习基于学生的需要,自然受学生欢迎,也一定能收到实效。

篇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充分运用了学校“本真课堂”的课堂形态,“5+25+10”的流程。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因材施教,自主探究。

具体表现为:

(1)树立学生中心理念,围着学生转的课堂――真教。

(2)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有鼓励的课堂――真爱。

(3)围绕问题交流,讨论式课堂――真学。

(4)能力得到提升,生活化的课堂――真懂。

(5)落实目标,课堂之外延伸的课堂――真会。

(6)知识、能力、品德全面发展的课堂――真育。

教学环节评价策略:

5分钟回顾预习探测学情课前作业

25分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课中作业

10分钟巩固提升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引领学生掌握借物喻人、对比写法的习作方法。通过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想象,一组原野上的花和温室里的花对比,一组笼中的鸟和空中的鹰对比。也可以联系生活中一组对比的事物或人,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模仿老师的例子仿写一节。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慢,有了出示的图片对比之后,减低了理解对比仿写的难度,缩短了思考时间。

篇6: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直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的神奇和生长过程的神奇。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的基本条件,同时,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从揭题导入到组织用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学的兴味盎然。朗读在课堂上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他的追求,他的需要。在课堂上让他们通过反复有感情的诵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诵读感悟活动中,找到这种满足感。

篇7: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篇8: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在设计苏教版六上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 我反复地品读这篇课文, 试图寻找一个最佳的突破口, 找寻破解全文中心的密码。课文读了好多遍, 试图能从中找到某个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可惜, 我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那个点。正当自己有些泄气时, 便随手翻看起书上的插图, 看着看着, 便觉得图中的这株柳树在这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得越发得艰辛。便又开始读描写柳树外形的句子, 越读就越觉得它撑立得不易, 越读就更觉得“撑立”这个词一定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深度。也许我可以由这个词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 课文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接着我查词典, 一遍遍地再读课文, 围绕“撑立”, 试图挖掘出它更多更深刻的内涵, 我认为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 是我这节课上应重点把握的。

于是, 我在第一环节中, 首先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描写柳树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的样子, 感受它巍巍然撑立的形象。初步理解“撑立”这个词, 让学生说说:怎样的站立才能称得上“撑立”呢?在学生的脑海里对这株柳树初步形成一定的印象。

然后紧紧围绕这个词学习作者想象中的成长历程, 进一步感悟柳树成长的艰辛, 体会“撑立”更深的内涵。接下来带领着学生一起走进作者想象的世界, 从柳树生长的艰辛过程中, 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去逐渐感受柳树撑立的不易。学生们在认真地朗读中, 很自然地就找到了一些重要的关键词句, 如:“一茬一茬”、“不可思议”、“奇迹”、含三个“多少”、四个“又”的句子, 很自然地感悟到柳树生长历程是多么的艰难、坎坷, 而柳树却是多么的顽强。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悟、体会到柳树那顽强不屈的精神, 我又设计引导学生继续想象, 运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情境, 转换角色, 想象它被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严寒酷暑折磨得奄奄一息时, 它却在怎样暗暗地给自己鼓劲。在这个环节中, 我带着学生一起走进柳树的内心世界, 感悟它在困难面前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柳树在逆境面前的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理解感悟, 由内化转为外在表达。在这几个环节之后, 学生对“撑立”的理解, 对柳树内在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悟读在一层一层地加深。

学完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上的柳树时, 它在你心目中还仅仅是一棵柳吗?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时, 刚开始我是准备拓展作者的资料, 了解陈忠实, 知道他走过的人生道路也充满了曲折, 这篇课文不仅是在写柳树, 更是在写自己的人生, 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是, 我总觉得这样的结尾有些太狭隘了, 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陈忠实一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换了一种更开放的问法———柳树在你心目中还仅仅是一棵柳吗?它让你想起了什么?没想到, 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精彩。

它让我想到了人生———我觉得人生也是如此, 在逆境与挫折面前, 我们要像这株柳树一样, 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 练就自己坚强勇敢的品质。

我还想到了祖国的命运———我们的祖国以前比较落后、贫穷,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人民靠着自力更生、坚强不屈一步步地走过来了, 而且越来越好。而现在, 已经让整个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了。

……

这个环节中的意外生成让我更感悟到在教学设计时, 老师的问题最好适时地多放一放, 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会更有好处。

在总结全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其实, 你们已经读懂了这棵柳树, 读懂了一种精神, 希望这棵柳树会永远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设计这样的环节, 一方面, 我是希望通过再次对“撑立”这个词的回归, 能起到首尾照应的效果, 让整节课显得更加完整。另一方面, 是希望这样的结束语让孩子能从内心里对这棵柳树的精神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与内化, 希望他们也像这株柳树一样, 遇到挫折不屈不挠, 坚强勇敢。

篇9:《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问语。

3.想象课本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柳树的神奇与望而生畏。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导入:自古以来,柳树与文学、诗歌、艺术就有着不解之缘,它一直是文人墨客描写的对象。我们在之前学习过贺知章的《咏柳》,谁还会背?(指名背)

2.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带问题大声朗读课文。A.(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边交流)(巡视):B.全班交流。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过渡:在同学们对文章有所感知的情况下,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在字词方面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读词语(生词、词语串连)。

3.A.通过预习你觉得这是一棵 的柳树?B.刚才同学们在探讨自己的读书心得的时候谈到: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令人望而生畏的、坚忍不拔的、这是一棵顽强的柳树!枝叶繁茂、粗壮坚实、有两人合抱粗。

第二课时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一)感悟青海高原的苍凉

1.过渡:这样一棵柳树所生长的土地——青海高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

2.小声读3-4自然段。在文中划出描写青海高原地貌的句子。(老师巡视后确定目标)。

3.指名交流划的句子。

4.引读:(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提示,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a.这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呢?

在青海高原上,每走一处——读!

b.这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呢?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读1

5.再引读.a.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原野?什么样的山峰?什么样的蓝天?什么样的云团?b.站在这棵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下,眼睛所能看到的背后是:什么样的青山?近处是:什么样的原地?

6.齐读问语(课件出示)

广袤青草覆盖寸草不生青石嶙峋

深邃凝滞铁铸赭红色

从这些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7.所以,作者陈忠实的心头才会弥漫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样悲壮苍凉的边塞诗词。

8.也所以当作者第一次看到这棵柳树时才会“哦”了一声。从这声“哦”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的惊奇)看见一棵平常的柳树,何以那么惊奇啊?

9.这是这株柳树让我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

(二)欣赏柳树的壮观、茂密

1.过渡:这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长什么样呢?

2.师范读

3.听着老师读这段文字,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4.指名交流。

整体:粗壮和茂盛——“你脑海中浮现出有关这棵树树干的样子了吗?”

干枝:坚硬

叶:绿(扳书:粗壮、茂盛)

5.是的,这棵生长在这么恶劣环境中的柳树,竟然能造就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怎能不是令我望而生畏的又一个原因呢?

(三)感受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1.过渡:这株柳树经历了怎样严酷的考验和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呢?我便抑制不住的猜想起来——读!

a.你能回头说说株柳树造就的奇迹是什么吗?

b.请你发自内心的赞美这株柳树!

(四)与家乡柳树对比,体会以物喻人的良苦用心

1.过渡:家乡灞河的柳树和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又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命运和生活道路呢?

2.指名读(谁能勇敢的站起来,为我们朗读这个自然段)

3.小声自读勾划句子。

文章不厌百回读,请你再小声读一读,边读边用笔勾划出:描写家乡柳树生存环境的句子。(交流)

4.齐读,引导学生体会家乡柳树生存条件的优越。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生存条件优越得令人嫉妒,所以作者才感叹到一一读!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对比;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又用净净笔墨写家乡的柳树呢?)

1.过渡:生存在那么恶劣严酷环境中的这棵柳树,它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

2.齐读,交流。

3.读完这些文字,你想到了哪些人?为什么?(相机介绍作者)

4.最后一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课件)

5.读完这些文字,老师还想到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么,你想到了哪些呢?

6.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四、积累名言

A.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B.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篇10: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教学第八小节我将课后思考题4进行了转换。用归缪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本来设计的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说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第二、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进行了对比。第三、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结果第一个学生把第一和第三个原先设计的所谓层次打乱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事先还是应该做一个充分的预设。不过好在当时处理还是可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班的学生都说愿意做高原柳,这是我先前试上的两个班级从未出现的情况,我只得自己打圆场:我来到了一个坚强的班级,但是……接下来我自己谈了对做灞河柳的看法。为什么学生没有一个说愿意做灞河柳呢?现在想想这应该是公开课,听课老师比较多,学生一些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袒露吧。不过对学生愿做高原柳,我倒是进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承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随时承受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节课一上完我立即发觉自己的两处遗憾。一是第八节没有让学生再反复读读,自己仔细体会一下。第二,最后一节学生读得不太好,我进行了范读,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听者感觉不错,只是我没有让学生听完后再读一遍。这样就失去了范读的作用。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了。

篇11: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教学中,我注重提纲挈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层次分明。

“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篇12: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模版)

抓“比较阅读 ” 设“生活情景” 山西省平遥县宁固学区左家堡小学 张亚明

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由于我们这里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时,能使学生对青海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增进了解,将是学生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的突破口。

在学习本课时,我是一心想使学生在深入文本后,能将这株生命之柳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使学生能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启示。明白在恶劣的环境中,一定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 抓“比较阅读 ”

比较阅读在课文中多处显山露水,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时,我想引导学生抓住“神奇”,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比较是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青少年在成长中,在看待周围事物时“比较”常常是自发采用的。“比较”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在当下的阅读中,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学生在柳树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的多次对比碰撞中,他们的感受就可能生出思想的火花。

现实生活中的柳树生存环境——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没有树族的原野——青海高原惟一的一株柳;

现实生活中的柳树“柔”——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硬”; 现实生活中的柳树的颜色——青海高原这株柳的颜色; 现实生活中的柳树的树荫——青海高原这株柳的树荫; 青海高原这株柳——青海高原其他柳; 青海高原这株柳——“我”家乡灞河边柳树; ……

二 设“生活情景”

在琢磨如何更好与学生体验积累和经验世界接轨,如何使学生萌发求知欲,我感觉即使是我这样的小班制班级,要想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重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是挺难的!

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了解”——“欣赏”这株柳,来“理解” ——“领会”文章的精髓所在。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柳树最吸引人的魅力,反复比较、品读、探究。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设计一些容易引发学生真切感受和生活经验的“情景”。如:

“分享你印象中的柳树。”

请学生谈谈:“如果你也站在这个地方,望着这片青海高原,你会怎想?” “当你突然望见了这样一株柳树,你会如何表现。”

“当这株柳树经历着那些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时,它会怎么做呢? ”

“这株柳树撑不过去时,它是如何鼓励自己的? ” “在这株柳树苦苦撑立时,平原柳树是怎样的?” “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

怎么帮助学生突破他们的思维枷锁呢?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心理动力呢?思考着这些问题,设计了“情景”,都是基于使学生自己对作品精华进行切实体现和整体感受的考虑需要设计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文本,使学生自己真诚的感受文本。

三 品“神奇敬畏”

引着学生抓住作品中柳树最吸引人的魅力,在反复比较、多元想象中品读,使学生读懂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读懂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种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悟得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的道理,还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扪心自问,这节课我还有哪些地方做得远远不够呢?如何实施才能使我的教学任务更好地落到实处呢?怎么在有效的时间内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呢?哎,这成了我心中最大的苦痛,最大的困惑!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反思

篇1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在作者眼中,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而青海高原又是怎样一个地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 这里不适宜人居住, 亦不是普通的生命可以存活生长的, 但这株柳就生活在这片高原之上, 它无法选择。生命是如此的偶然,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地点、出生的方式, 这难道不是一种偶然吗?当生命遭遇了如青海高原这株柳一样的艰难与苦涩, 似乎一切都将无法把握, 更多的生命选择了顺应境遇的摆布、接受晦暗的生活, 因为在他们心中有太多的不平。为什么是我在这里忍受痛苦?为什么是我承担这一切悲剧?为什么是我咽下这冰冷的苦涩?同样是柳, 那灞河的柳为什么就无须努力便能享受成功?为什么无须奋斗便能赢得赞赏, 被历代文人骚客吟咏传颂?于是, 生活在晦暗中又多了一份抱怨, 多了一份苦闷, 多了一份卑微。难道因此就可以轻言放弃, 难道因此就可以为自己的颓废找一个理由吗?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生的幸福只属于“灞河柳”吗?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所存在

吴福雷

的环境可以说是恶劣到了极点, 但它依然生存了下来, 更让人惊叹的是“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叶子如此之绿, 绿得苍郁, 绿得深沉”。这的确是一种生命的感召!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一片片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的叶脉上, 就在那生铁铁锭的色泽中。它的可贵在于, 对于环境的顺应, 对于生命的敬畏与珍重。这株柳也许是一个特例, 它坚持了下来, 并成功了, 它长成了一棵大树, 但如果仅仅将它解读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苦尽便是甘来、风雨之后就是彩虹、刻苦就能成功等励志的形象, 那我觉得是一种悲哀, 那是浅薄的、片面的。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难道没有长成一株大树就不值得庆贺了吗?难道那崖缝中的小草小花就不重要了吗?生命不是为了成功而来的, 生命的意义不是成功, 而是对生命自己的发现与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 我们的血依然在流, 我们的枝条依然在抽, 尽管极其缓慢, 但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可喜的变化、惊艳的生长吗?生长的结果我们也许无法预期, 更无法决定, 但过程属于我们。幸福不是彼岸、不是抵达, 幸福在路上、在生长的过程中。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 我们要学会发现生命本身的美好, 我们能思维, 能呼吸, 能歌唱, 能行走, 能感受, 这不是一种快乐吗?今天与昨天不一样了, 今年与去年不一样了, 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青海高原的这株柳不是伤痕累累的英雄, 而是内心丰富、淡定快乐的普通的生命。如果内心不快乐, 生命便没有意义。

想到这里, 我们常常会遭遇一个诘问:灞河柳与高原柳孰优孰劣?我们放眼如今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更多的人所处的不是高原柳般的生存状态, 而是更富足、更安定、更平和, 就如同灞河柳一样。那么, 这样的文章对于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 还是应回到生长的主题上来。生为“灞河柳”就应该珍惜当下、珍惜优越的环境, 就要利用这一切资源与优势更好地生长, 让精神丰富起来, 让思想深刻起来, 让人生厚重起来, 让人性亮丽起来;生为“高原柳”就应该淡然面对苦难与挫折, 去寻得每一点进步, 去发现每一个变化, 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生长, 享受生长, 尤其是灵魂的生长。精神的丰满与环境无关, 与贫富无关, 它只与我们的心有关。

生长, 无论是细小的, 还是巨大的, 都是弥足珍贵的。无论处于何时何境, 我们都不应放弃生长, 因为生命是一种偶然, 亦是一种奇迹, 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不感念, 不让它在生长中获得完满。这是生命的应然。

(作者单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篇14: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1.(板书:一株柳)大家对柳树都不陌生,经常在哪里见到它?柳树不仅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活在很多古诗词中,谁能背一些写柳的诗词或者句子?生活中的柳、古诗词中的柳,给你什么印象?

2.(板书:青海高原)谈谈你对青海高原的见闻和感受。

3.齐读课题。有什么想说吗?

【设计意图】柳树生长在雨水充沛的江南水乡,土地肥沃的广袤平原,它们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历来是柔美的文化符号。课文中的这棵柳树却生长在荒凉贫瘠的青海高原上,生存环境的巨大反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导入,意在引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与文本意象的强烈冲突,激发阅读期待。

二、整体把握,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自学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反复自读课文,利用拼音和工具书,在读中识字,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义。

(2)出示词语,正确认读,理解词义,读出词的意境。

第一组:广袤无垠青石嶙峋悲壮和苍凉简洁而开阔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

第二组:浓密苍郁深沉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伫立唯一独立的风景壮丽的风景顽强抗争毅力韧劲

第三组:望而生畏不可思议神奇崇拜敬畏

【设计意图】第一组词语描写了高原的恶劣环境,给人荒凉、沧桑之感;第二组词语塑造了柳树的形象,反映了柳树的精神;第三组词语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直接倾吐了对柳树的敬重崇拜之情。

(3)各学习小组分自然段朗读展示,教师随机正音,指导读好长句子。

2.理清层次,把握结构。

(1)谈初读感受,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

(2)默读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它的神奇?教师引导归纳:从恶劣的生存条件、奇特的高大、传奇的生命历程、与灞河之柳的比较都可见其神奇。

三、深入品味,合作探究,亲近文本

1.出示学习任务:①当“摄影师”,拍摄柳树的形象及生活环境,拍出它的风骨。②当“作家”,猜想柳树的传奇生命历程,创作一段感人的故事,写出柳树不屈的灵魂。③当“辩论家”,展开愿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的辩论。

2.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一项学习任务。有相同学习任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与发言人。

3.紧扣文本,自主探究。

“摄影师”组:学生独立研读文本,圈画重点语句,批注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每个人独自构思,设计拍摄方案;再次研读文本,在文中寻找依据,解释自己的设计创意;课外查找资料,修改设计方案。

“作家组”:学生独立研读文本,圈画能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段落,轻声读一读,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编写一段故事(可以写整个生命历程,也可以截取一个细节、一个片段);再读文本,检验自己创作的故事是否合情合理,能否突出柳树的精神;课外查找相关资料,修改作品。

“辩论家”组:确立自己的观点:独立研读文本,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找重点语句);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准备更有说服力的材料;写一段辩论开场词。

【设计意图】文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柳树巍然撑立的不屈形象,高原苍凉的景色,适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柳树的传奇生命历程,留给了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而灞河之柳与高原之柳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与生活道路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抓住这些训练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习内容设置成三大学习板块,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由组合,形成学习任务型小组,充分发挥小组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和深入品味。

篇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舒城县干汊河镇顺河小学 王 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4、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的顽强。教学难点:

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株柳树,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板书题目)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2、这株柳树首先神奇在它生长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在这儿生长,已然是一个奇迹。出示课件(青海高原图片)

3、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春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常年冻土的高原,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让我们走近这株柳树。二、一读柳树,感受外形的“神奇”。

1、示文字:第五自然段,2、默读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交流: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练读)“百十余平方米” 结合教室长6米,宽9米 板书:高大(练读)“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板书:苍绿(练读)

3、面对这一株柳树,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最后一句)理解“巍巍然”“撑立”的意思。

让我们用赞美、感叹的语气读出对这株柳树的敬意。

4、这株柳树生活在苍凉的原本不适合树族生长的青海高原上,而且长得如此——特点。这就是它的第二“奇”。我们不得不说——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三、二读柳树,生长过程显“神奇”

1、此时,我们一定会产生和作者一样的疑惑:学生质疑。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问句。

2、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想象。

出示要求:默读第6、7自然段,这株柳树从萌发、扎根到生长、壮大,经历了哪些苦难?

3、出示情景提示:如果把些苦难拍成电视镜头,我们的眼前一定会出现许多画面: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树叶被晒得干裂,几乎奄奄一息。柳树的根紧紧抓住泥土,拼命地扎向深处去汲取水份。)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树枝被吹得呼呼作响,但仍挺立在风中,冻死过去又复过来。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柳树的枝条被压弯了腰,但倔强的它抖落了积雪又重新站直了身子。)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柳树的枝条被劈断,一个月后,它又重新抽出了新枝。)你看到了柳树面临什么困境在怎样挣扎生长?你看到了它不屈生长的哪幅画面,写下来。现场交流。

4、学生读6-7段。(风雪声和雷电声)

5、小结:师: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示第二然段,再读。四、三读柳树,对比突出“神奇“。

1、让我们接着想象,当青海高原这株柳在为生存顽强抗争的时候,在平原在水边的这些柳树们正在怎样地生长着呢?(生交流)

2、对比体会:

灞河之柳极易生长,无心插柳柳成行,而高原之柳—— 当家乡灞河之柳在斜风细雨中摇摆着自己婀娜的身姿,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时候,高原之柳却要——

当这平凡的江南之柳仍满载着历代诗家词人的墨汁和泪水时,高原之柳却在独自与——

如果说,家乡灞河柳树的生活道路是()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活道路便是()的。

正如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3、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对比反衬手法,突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命力的强大。)

家乡灞河的柳树是()、()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的

4、面对逆境,面对命运的坎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形容()。课后3题。

()就像高原上的这株柳,他(她)()。点出:托物抒情,借物喻人 说说启示。老师也有很多启发:(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读第二小节。(齐读)

最后两节讲的就是它的第四“奇”,它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韧性。

五、总结拓展:

1、小结:围绕第二自然段,小结文章内容和中心。青海高原一株柳 你是这般的神奇,你是我在高原上见到的 唯一的一株柳树。

你身处逆境,却长得这般粗壮、高大、苍绿。你毫不畏惧干旱和寒冷,风雪和雷电。你不抱怨命运,有着超乎想象的韧性和毅力。你是这般的神奇,因为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心中充满希望,生命就会创造奇迹。

2、心中栽棵柳: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当面对困难时你也会这样做:

我不抱怨命运,也不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我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要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让这段话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作业:选做一题。

我要做这样的一株柳——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我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自述的口吻介绍柳树的成长过程。)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存环境 恶劣

形 态 粗壮 高大 苍绿 神奇 强大的生命力

成长经历 顽强

篇16:《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读:

自古以来,柳树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读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柳树的哪些特点。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株与诗句中描绘的截然不同的柳树,它生长在( ),那里有着――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3、这株柳树竟然能在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怪作者说: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研读生长历程悟神奇

1、这株柳生存的环境就注定了它的成长必定历经磨难,正如书中所说“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从这两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这株柳树的历经了很多的磨难,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读出希望很渺茫,它不放弃一线希望并成就了一片绿阴,可见它的顽强,不向命运屈服,不屈不挠。)

九十九与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株柳真可谓是九死一生。那么命运给予了它怎样的死亡之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6-7自然段,跟随作者的想象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2、交流:干旱和寒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艰辛;“绝不宽容任何一条”而这株柳树却是唯一的一条活下来的生命。这株柳树能活下来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师作介绍

(出示)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哪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灵?交流感受

(虐杀生灵,铺天盖地体会高原风雪的厉害与雷轰电击之多,经历过“多少”次感受到它经历困难与磨难的次数之多,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

篇17: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

张茜

课前交流

向台下老师问好

师:你初读课题可能会有你的感受和认识。

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给你的印象,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生存的环境。上节课我们强调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你记住了,是的,这是一株神奇的柳。这节课我们走进文中,从外形特点和神奇走近这株柳,读一读第五小节,哪些词值得你关注,你懂得了什么,自由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课文,仍是一起读。

师打断:孩子们你们心很齐,但强调一下各人读各人的。

学生读课文,仍有部分齐读。

师打断:哪些词引起你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百十余平方米。

师,相当两间教室呢,想一想怎么读出来。

生再读。

师,还关注到什么词

生撑立。

绿感到这棵树长得很茂密,师:我也关注到一个词:巍巍然,(板书)你怎么样读这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词带来的形象呢

生读。

师,我感受到巍然,但还差那么一点儿,你再来读。

又一生读。师:读得真好,立刻就有一种巍巍然。几笔就勾勒出这株巍巍然的柳树,想象这株柳树,再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如果再慢一些会更好。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连篇呢,想一想作者都想了什么?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在作者想象中,这株柳树生存得容易吗,那些词语感受到作者说它生存得艰辛。67节画下来。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选择一处作重点批注。

批注内容不要长,简单几个字,能表达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读书心得。

生:复苏,感受到艰辛。

一茬一茬,而它又生存了下来。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从这个句子感受它顽强的精神。

师:张老师的巡视中,许多同学关注了第7小节,言简而意丰。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读第七小节。

师:好的,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话,好好读一读,从句子与句子联系上或内容上你能有什么发现?小声读。

生默读。

师:有发现吗?只有一生举手。被我问愣了,张老师提醒下,第四句话又在写什么?发现了吗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

生生存不容易。

师可是这一小节都写了不容易。

生它经历的不容易,师:就是具体环境下的不容易,第三句话呢 生:总结了起死回生。

师:最后一句话呢,生:它的精神。

师:升华了。通过你们读书和思考。真了不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

师:你懂得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我来读一读。我读会有变化,注意我的变化。仔细变化。师读。听出来了吗?

生:经历的地方,高原加重,最后又读慢了。

师:感受到不易,高原环境的恐怖。怎样读?

生读文。

师:我听出来了一点点。我感受到高原的恶劣,但柳树的不易弱了一些。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第三句话怎么读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浓缩在这一句话中。

师:层层递进的句式。我想把我的感受也读给大家听一听。当我读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你们也来好好读一读。

生投入地齐读。

师:你们最想听谁读?谁最想读?

生读。师:难怪作者说神奇得令它——,还看板书。师复述课文。

这一实一虚,才使得这柳树丰满起来。以后写作也用这种写法。作者为什么还写家乡灞河柳呢。谁还没举过手。

生:相比较,反衬出高原柳树的不容易。

师你说作者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简介陈忠实。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

生我觉得他在写自己。我觉得与柳树有关。

师: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是因为他从这株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拿起文章,读最后一节。

今天有什么收获?读书方法、写作方法、生:我从读书方面,我明白了读书要有感情地读。要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写。

篇18: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中所描写的柳树经历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锻铸, 顽强而挺拔地屹立于高原之上, 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和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 通过《青海高原一株柳》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实现。

一、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高原柳树的生长环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的教学特点, 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教学中, 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主要是通过PPT课件的诗句介绍和多媒体图片的演示, 让学生直观了解高原柳树的生长环境。

(一) PPT课件的诗句介绍: 自古以来描写柳的诗句很多,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等等。 从这些诗句中的描写看, 柳树一般生长在气候比较温和、湿润的地区。 但是当代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写的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中的柳树却生长在以狂风、干旱为气候常态的青海高原之上。

(二) 图片演示:在网络上寻找一些高原柳树的照片和图画, 图片内容应和课文内容所描述的相一致:这株粗壮的柳树是独立生长, 周围没有其他柳树, 四周广袤无垠、青石嶙峋, 只有连绵起伏的, 光秃秃的山峰。 演示完高原柳树的生长环境后, 也应演示寻常所见的柳树的生长环境:在靠水的溪流边, 柳树肆意地生长, 但大多生长得纤细而柔弱, 不够粗壮, 看似经不起风霜的摧残。 通过图片演示,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高原柳树和寻常所见柳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同, 初步感受高原柳树成活、生长的不易和顽强的生命力。

二、通过对课文词句的剖析, 帮助学生探索高原柳树的顽强生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不是将知识直接告知学生。《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课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高原柳树的顽强生命力。

课程开始前, 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青海高原气候和环境的词句, 即“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铺天盖地的电击雷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等等, 让学生根据这些描写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青海高原的气候特点。 当学生零星地说出自己的认识之后, 教师再进行全面总结和讲解:青海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 高原上长年是冻土, 那里稀薄的空气和贫瘠的土壤使任何植物都难以生存。

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高原柳树的词句, 即“艰苦卓绝”、“起死回生”、“没有抱怨”、“没有畏怯”、“顽强”、“毅力”、“韧劲”, 等等,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和形容总结出高原柳树的生命特点, 即高原柳树具有坚硬、深沉、顽强的生命品格。

三、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总结, 让学生铭记高原柳树的顽强生命观, 从中受到启迪。

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 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 因为不怕高原风雪, 不怕雷轰电击, 经受住了无数艰难险阻, 不向命运屈服, 冻死了又复苏, 复苏了又冻死, 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 成就了这片绿阴。 今天的我们与高原的这株柳树有很大不同: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 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 缺少毅力和韧劲, 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往往承受不了打击, 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 甚至失去信心, 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与高原的这株柳树相比, 我们的努力、付出实在太少, 所以难以取得成功, 很容易错过明天成就的阳光。

高原的这棵柳树带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失败时要学会坚强面对。 另外, 即使起点比别人低也不要消极和气馁, 所谓“笨鸟先飞”, 相信只要比别人更努力, 就一定能战胜苦难, 成为一名成功者。 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 值得我们学习。

摘要:《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 而生命观的启迪和教育是人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渗透生命观教育。

上一篇:毕业生实习报告-劳动定员测算系统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释义-国防教育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