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4-05-24

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6篇)

篇1: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三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

原发表日期: 2006-08-06 原作者: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毛学荣

文章来源: 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秘书处

----------------------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养羊业在全省畜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大打品牌战略,发展特色肉羊产业,提高养羊业的经济效益,是我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发展高原特色肉羊产业提出一些建议,为青海省肉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青海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用于羊肉生产的品种主要以藏羊、细毛羊、半细毛羊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育肥为主,其中某些品种的产肉性能、生产潜力对羊肉生产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与专门化的肉用羊品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几年,青海省先后从国内外小规模引进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夏洛来等肉用绵羊品种及小尾寒羊,其适应性能、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性能方面均表现良好,由于数量较少,形成不了规模。据2004年统计,全省现有1434万只绵羊,占全省牲畜总数的68%,羊肉产量8.84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35%,是青海省肉类生产的主要资源之一。从转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角度出发,羊肉生产最能体现最佳生产效率,特别是羔羊肉的生产。青海省目前所产羊肉仍多来自每年的淘汰羊,羔羊肉占有的比例虽不断提高,但距市场的巨大需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青海省发展肉羊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2.1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优势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天然放牧区之一,畜产品种类丰富,受到国内外欢迎,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青海的牛羊肉一直有着“绿色食品”的美誉,有着很好的口碑,成为肉类市场上的抢手货。青海的牛羊多生长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为主,营养价值高、肉质鲜嫩。

2.2 我国加入WTO参与农产品竞争,发展羊产业可谓前景诱人 在全国畜产品价格市场的波动中,羊肉近年来独占食品“卖方市场”的优势,价格始终处于攀升的态势。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被称为“人类的保健性功能食品”。近年来,在肉类国际贸易中,羊肉增幅最高,国内市场羊肉价格稳中有升。

2.3 青海省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给高原特色牛羊肉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青海省肉食集团高原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年屠宰100万只羊的生产线,形成青海省规模较为宏大的牛羊肉屠宰、加工、开发、销售企业产业链,对提高牛羊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科技化程度在牛羊肉资源的利用以及加快牧业产业化进程,使高原特色产品走进更大更广的市场,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青海省发展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的对策

3.1 建立肉羊种羊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利用优良肉用种羊,提高良种普及率,并广泛发挥杂交优势 目前,我省用于羊肉生产的品种主要以藏羊、半细毛羊、细毛羊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育肥。近几年,我省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夏洛来、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等肉用绵羊品种及小尾寒羊。引进的肉羊品种在适应性能、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性能方面表现良好,建议加强饲养管理和纯种繁育,提高良种利用率。

3.2 分区域、有重点发展我省肉羊产业

3.2.1 发展以环湖地区为主的百万羔羊肉产业

环湖地区是青海省青海半细毛羊的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全面,特别是近几年暖棚的建设为羔羊当年出栏创造了条件。为了不影响半细毛生产(据观察有提高产量的作用)选择无角陶赛特、特克塞尔与青海半细毛羊杂交,并改变配种季节(改冬配为秋配或夏配),产冬羔,使得羔羊能当年出栏,生产优质羔羊肉。

3.2.2 加强青南地区藏羊、欧拉羊本品种选育,发展有机肉羊产业

青南地区主要通过藏羊、欧拉羊的本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产肉量,打特色品牌,发展特色有机肉羊产业。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有机农牧业的认可,以及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上升较快,市场前景广阔。藏羊、欧拉羊的产区都在地处海拔3500~4500m的三江源高寒牧区,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属高原冷温湿润气候。草场主要为高山草甸草场、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黄河沿岸为较平阔的滩地,地表起伏不大,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依靠三江源地区无污染的天然放牧草地,通过良种推广和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生产有机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高原特色的肉羊产业,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和牧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3.2.3 发展以东部农业区以小尾寒羊与肉羊杂交为主的高技术肉羊产业

我省从1983年开始引进小尾寒羊,饲养在东部农业区的民和、乐都等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充分利用小尾寒羊高繁殖率、早期生长发育快和肉用性能较好的特点,结合目前肉羊生产的实际,通过小尾寒羊纯种繁育及高效杂交利用技术,一方面,通过纯种繁育提高我省现有小尾寒羊品质、并扩大数量,满足我省对小尾寒羊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等肉羊品种与小尾寒羊杂交,其后代不仅表现出高繁殖力的特点,而且具有早期生长发育快和良好的产肉性能。对生产的杂种羔羊育肥出栏,提高我省农区肉羊生产的效益,同时优化繁殖利用制度,实行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使羊肉生产达到最佳效益,进一步发展高效肉羊产业是今后我省农区利用小尾寒羊发展肉羊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3.3 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带动是肉羊产业化的关键,它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角色。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并促进其发展壮大。通过培育的重点“龙头企业”与肉羊生产基地和协会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体化生产体系。“龙头企业”与牧户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契约式,签约双方规定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牧户具有明确的扶持政策,提供全过程服务,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畜产品,由“龙头”企业加工,出售成品,从而保证双方各自的利益。

3.4 加强肉羊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以及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的应用 包括优质肉羊“种子工程”技术、肉羊育肥技术、肉羊新特饲料加工技术、减压冷藏保鲜集装箱运输技术、羊肉气调保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产业化中的应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产业化中的应用等。

3.5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羊肉生产的规划和指导工作 肉羊产业化涉及方方面面,牵动环节也多,必须坚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推动产业化健康发展。青海省发展肉羊业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发展肉羊业,注意不要忽视其它优良绵、山羊品种资源的保护 我省固有的地方品种有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和种质特征,如藏羊、欧拉型藏羊(简称欧拉羊)、贵德黑裘皮羊等;还有一些我省多年培育的品种,如青海半细毛羊、青海细毛羊、加什科羊、柴达木绒山羊等。发展肉羊,要认真分析弄清楚拟发展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当地已有的绵、山羊品种资源,划定范围,进行科学区划,有计划地引种和改良,对其它用途的一些地方良种或培育良种加以保护,以保护遗传资源,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2 注意提高对已引入肉羊品种的有效利用和对我省固有肉用性能好的品种开发利用 青海省有一些产肉性能较好的固有绵羊品种,如欧拉羊,虽然较国外专门肉羊品种差一些,但其对本省高海拔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有计划地导入一些国外高产肉羊的基因,培育青海省高原优良肉用品种。

4.3 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能否正确处理好产业化经营组织各环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产业化经营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我省肉羊生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对大的龙头企业来说是弱势群体,为了保证牧户的权益不受损害,建立基地的肉羊协会与“龙头企业”平等的利益关系,即“龙头企业﹢协会﹢牧户”的方式保证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实践证明,唯有运用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新机制,方能为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龙头企业”也只有不断地加强服务,最大程度的保证农牧民的利益,与农户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方能更具有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篇2: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周明

(连云港市畜牧兽医站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养羊业在我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本文介绍了连云港市肉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市的养羊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肉羊;饲养模式;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2013年连云港市肉羊存栏量83万头,出栏157万头。全市有肉羊年出栏30-100头以上肉羊场、户1030多个,出栏总数102万头占全市总出栏量65%,出栏100头以上的羊场157个,出栏总数22.7万头,占全市总出栏量14.5%。与生猪、肉鸡、蛋鸡养殖相比,肉羊养殖具有价格稳定、销路稳定、动物疫病少、容易饲养等优势。近几年来,肉羊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肉羊生产的现状

1.1 本地饲养的肉羊的来源

由于我市还没有自繁自养或还能为其他羊场提供羔羊的规模场,肉羊养殖方式大多为:养殖户从徐州、山东、安徽、甘肃等地肉羊市场或大的养殖场购进小羊进行育肥。羊的品种大多是波杂羊、湖羊,也有一些羊场进黑山羊育肥。羊育肥以粗料和青贮料为主,配以少量豆粕和玉米,按照这种模式饲养羊胴体58%,去骨后肉比重为41%。养殖户养殖一头羊可赚到300-400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1.2 饲养模式

在过去,养羊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很少在用精料补饲后者后期育肥,这样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草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这种模式饲养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目前,在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场,多采用舍饲和放牧相结合或者舍饲的饲养模式,保护了饲草资源,经济效益也提高了。

1.3 经营生产模式

我市养羊业逐渐走上产业化和合作经营的道路,但是在发展中还不是很顺利。

目前我市肉羊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有些公司的发展还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 如东海的汇农牧业有限公司自己饲养2000多只肉羊,注册了“新牧场”商标,还为十几家养殖户提供肉羊,有自己的检测、屠宰生产线,效益很好,发展受制于没有自己的繁育体系和屠宰证。

目前我市养羊合作社、产销协会大多是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户联结不是很紧密,合作社的牵头人只是涉入该行业时间长,资金、技术和销路占优。例如灌云田园牧歌养羊合作社,下有十几户社员,主要帮助社员选羊、供应饲料、提供技术服务和回收肉羊。由于整体服务链不完善,社员与牵头人还没有形成完全依赖,这些行为都是松散的市场行为,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如果增加提供种羊及人工授精和屠宰加工服务,延长合作社的产业链,将会带动整体产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2、存在问题

2.1 无肉羊扩繁场,基础母羊存栏量较小,所饲养肉羊以从外调调进为主;羊购入过程经验不足,注水羊、僵羊、病羊很普遍。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养羊户的积极性;肉羊的保险力度不大,我市农户每只羊购入600元左右,投保12.5元,20-30斤羊赔100多元,30-40斤羊才赔200多元,由于理赔太低,故投保比例也就很低。

2.2肉羊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加工企业。肉羊养殖用地难,如过去的一年就有多个企业有意向投资肉羊养殖,但在用地问题上都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导致企业投资不顺。

2.3 养羊的技术低,草、畜不配套,很多的农户还是采取传统的养殖方式,有的有羊无草,有的有草无羊,导致养羊成本高,效益不高。

2.4 资金缺乏,肉羊养殖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肉羊养殖重点乡镇的财力有限,不能给养殖户更多的资金支持。

3、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区域布局,扩大养殖规模。我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饲养分散,制约着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我市各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好基地,抓大户,走合作社经营的道路。在抓好养殖大户和养殖合作社的基础上,要抓专业村,切实做好无公害肉羊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3.2 实行草畜配套,提高饲养水平。引导养羊专业户利用林间地或边角地,种植牧草,提高饲草产量。同时扩大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和应用青贮、晒制干草等牧草加工调制技术,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率。

3.3 建设良繁体系,提高肉羊品质。招商引资建设良种肉羊场,通过现代育种、繁殖技术迅速扩大肉羊良种数量。加快品种改良,完善和新建人工授精站,利用国外优良肉羊品种及精液与当地品种开展二元、三元杂交,形成适合市场需求和相对稳定的杂交组合,提高优质良种肉羊比重,大力提倡、推广自繁自养养殖模式。

3.4 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服务。要紧紧围绕加快肉羊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防检网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3.5 培植产业龙头,搞活流通销售。引进1-2大型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和肉羊生产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壮大肉羊产业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减少养羊户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肉羊协会,从单纯的组织销售逐渐向产销结合转变,促进肉羊流通和合理分配产销利益,发挥协会对养殖业的作用。

3.6 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各地财政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改造栏舍、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五方联动”模式,由县财政、乡镇政府、担保公司、农信社和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共同参与,为农户发展肉羊规模养殖提供及时、简便的贷款服务。三是要加大肉羊的保险推广力度,根据养羊户实际制定合理的理赔率,增加新养羊户养殖信心,为其提供必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斌.我国肉羊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畜禽种业.2011(03)

作者简介:

周明(出生年月),男,江苏连云港人,高级畜牧师,主要研究方向是

篇3:神木县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1 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1.1 肉羊养殖数量保持稳定增长

随着当地煤炭资源的开发, 神木县以及周围民众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畜产品已不再是传统认识上的奢侈品, 进入了百姓日常消费范围内。在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市场羊肉高价位运行的驱动下, 当地农民已形成养羊为主、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 肉羊养殖数量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截止2012年底, 全县羊存栏达到88.4万只, 出栏58.4万只。其中山羊存栏61.8万只, 占羊存栏量的70%;肉绵羊存栏26.5万只, 占羊存栏量的30%。山羊出栏34.7万只, 出栏率59.3%, 肉绵羊出栏23.8万只, 出栏率89.8%。与开始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前的2002年绵羊存栏数13.1万只相比, 增加了202.3%。

1.2 规模养羊发展迅速

目前, 全县建成3个10万只养羊大镇 (尔林兔镇、中鸡镇、大保当镇) , 11个万只养羊大村 (大保当镇:东北湾村、高海畔村、阿卜达村、摆言采当村;锦界镇:长胜采当村;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袁家圪堵村、石板太村、吧吓采当村;中鸡镇:纳林采当村) ;涌现出规模养羊场125个, 规模养羊户2662户。其中有15个千只规模场、18个200只以上的规模肉羊繁育场;打造了10个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的养殖园区。即神木县畜牧科技示范园、中鸡镇万只白绒山羊养殖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神木县瑞盛养殖示范园、太和寨张兴庄养殖示范园、锦界镇窝兔采当养殖示范园、乔岔滩屈家沙沟养殖示范园、锦界镇长胜采当养殖示范园、万镇杨辛湾养殖示范园、锦界镇渡口养殖示范园。

1.3 绵羊品种改良初见成效

神木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小尾寒羊, 2000年以后又陆续引进萨福克、陶赛特、特克赛尔、德国美利奴等国外优秀肉羊品种, 对当地蒙古羊及陕北细毛羊开展不同品种间的二元、三元杂交组合试验, 筛选出适合当地生态特点和肥羔生产的杂交组合。南部类型组为二元 (寒蒙) 、三元 (萨寒蒙) , 北部类型组为二元 (寒细) 、三元 (陶寒细) 的杂交组合模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杂交羊群体, 2012年底全县绵羊存栏26.5万只, 其中肉用绵羊种羊3000只, 绵羊杂交改良羊15万只, 占绵羊存栏量的58.6%。

1.4 肉绵羊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神木县主持完成3项肉羊改良与技术推广的相关项目, 通过项目带动, 肉羊生产性能明显提高, 在农村饲养条件下6~8月龄可以出栏。经试验, 4月龄体重可达30.74kg, 胴体重17.04kg, 日增重211.53g, 每千克增重耗精料3.04kg;6月龄时二元及三元杂交组合体重分别可达40.8kg、49.4kg;胴体重分别达21.4kg和25.8kg;屠宰率分别达50.7%和53.1%;净肉率分别为41.6%和44.0%。

1.5 肉羊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近10多年来, 神木县采取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技术创新, 企业带动、基地示范、面上推广,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绵羊杂交改良与生产配套技术体系。从繁育体系的技术要求来看, 神木有着培育陕北细毛羊的成功经验, 肉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品种改良技术、良种繁育技术、选种选配技术, 同期发情、人工授精以及胚胎移植技术也日臻成熟;从产业化所要求的要件来看, 神木县有产前产后服务的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各1个, 肉羊屠宰加工企业2个;还有庞大的消费市场, 周边内蒙古、宁夏自治区都拥有巨大的绵羊肉消费市场。只要将各要素适当整合、链接, 产业化前景非常广阔。

2 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 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目前神木县仅有肉羊屠宰加工企业2个, 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各1个, 而且经营规模小、产品单一, 而且都是初级产品, 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没有实现综合开发, 带动和服务能力比较弱。加之各加工企业联系较为松散, 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益, 缺乏领军型企业的带动。

2.2 产业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服务功能受到限制

从外地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 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是破解现代农业建设中生产与市场接轨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 神木县农村肉羊产业迅速发展, 但产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 制度不健全, 组织运转形式不够规范, 稳定性较差, 严重影响了现代畜牧业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从长远发展看, 或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 培育和发展产业中介组织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今后既要积极培育直接为农民生产服务的各类经济组织和协会, 也要发展壮大农产品购销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乡村社区经济组织、“公司+农户”、农民经纪人等, 从目前状况看发展后者尤为迫切。

2.3 肉羊良种化覆盖率低, 杂交生产体系尚不健全

近年来, 神木县在引入国外优良品种、开展杂交改良、培育新品种, 或选育提高地方良种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与养羊业的发展需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一是良种化程度依然不高, 品种利用混乱, 缺乏长远规划;二是肉羊屠宰率、胴体重、个体产肉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生产优质高档的羔羊肉不多, 提高羊肉产品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2.4 肉羊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

尽管当地在短短的几年间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肉羊育肥场和饲养规模相对较大的肉羊育肥专业户, 但由于饲养管理粗放, 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其出栏、屠宰数量有限, 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

2.5 技术支撑能力较弱, 科研与生产联系松散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以实现肉羊良种产业化为目标的肉羊肥羔生产配套技术支持体系, 当地肉羊良种繁育和杂交体系、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规模化饲养配套技术、养殖场疫病防治体系等, 在技术层次、人员配置等方面还很薄弱。有些科研、生产单位对引进的肉羊品种仅局限于试验研究和小规模推广与应用, 尚未培育出自己的专门优良肉羊品种, 并且对肉羊改良的效果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3 肉羊产业发展定位与总体思路

3.1 发展定位

神木县肉羊产业发展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为理念, 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农户饲养为基础, 集中力量, 整合资源, 大力推进肉羊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加工和高端化开发, 建设一条适合陕北地区的肉羊产业化开发模式, 力争建成我国西部地区一个生态地理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的典范。

3.2 总体思路

围绕“肉用种羊繁育、肉羊杂交繁育和高标准肉羊育肥基地”三大基地建设, 以推进肉羊产业化发展为主攻方向, 从推广肉羊品种改良、饲料营养调控、高效繁殖、兽医卫生保健。日常管理等方面, 特别是从培育陕北肉羊新品种入手, 加强肉羊养殖基地建设, 引进肉羊加工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全力推进肉羊产业进程, 逐步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产品品牌化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3.3 发展目标

以神木县畜牧科技示范园肉羊原种场为种源基地, 2012年在中鸡、尔林兔等镇遴选个体羊场10个、养羊户20个作为育种户, 签订协议, 建立育种群, 纳入基础母羊2000只;到2015年建成神木县旺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神木县聚科农牧发展有限公司2个育种核心场, 30个育种场, 100个育种户, 纳入基础母羊2万只;到2017年形成2万只的肉羊新品种群, 肉羊及杂种饲养量达到50万只, 年出栏80万只。

4 加快神木县肉羊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下一步关键要在加快肉羊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下功夫,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4.1 加大扶持力度, 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群众集资、银行贷款、企业垫资、社会引资、项目争取、财政补贴等多种途径筹集肉羊发展资金, 加强肉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 推进肉羊品种改良、引进肉羊加工企业、特别是从陕北肉羊新品种入手, 全力推进肉羊产业发展进程。目前中央、省市正在实施现代肉羊产业项目, 加大对肉羊养殖的投入, 而且投资规模非常大, 我们也要千方百计的积极争取这些项目。争取到这些项目对神木肉羊产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神木工业强县的优势, 说服县财政用工业反哺农业, 给畜牧业更大的投资使其能持续发展。

4.2 遵循市场规律, 推进肉羊产业向效益型转变

一是按照现代畜牧业工厂化的基本要求进行建设、生产和管理。制定出符合陕北肉羊生产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圈舍建设标准和生产管理标准;二是大力推广全混日饲养和配方饲料喂养技术, 减少养殖消耗, 提高养殖效益;三是健全卫生保健安全体系。通过制定疫病预防技术规范和程序, 建立肉羊生产过程中危害关键控制点, 从饲草生产、饲料供应、环境卫生进行全程监控, 并对药物残留进行监测。目的是生产优质安全羊肉产品, 提高市场价格和竞争力, 提高养羊效益。

4.3 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肉羊产业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当前最突出的是要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 按照“饲料生产—繁育—育肥—屠宰加工—精深加工”的现代肉羊产业经营模式、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 加快肉羊饲养方式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不断提高肉羊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实现经营模式的创新。

4.4 加强基地建设, 推进肉羊产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变

围绕“种羊繁育基地建设、肉羊杂交繁育基地建设和高标准肉羊育肥基地建设”三个层次,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带动养殖户向标准化生产转变。

4.5 实施良种补贴, 推进肉羊产业向质量型转变

神木肉羊培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参与的肉羊育种户都是一家一户个体养殖, 我们畜牧服务单位选中的育种羊群, 进行整群鉴定、打耳标、建档案, 如果不给予他们一定的补贴, 就没法对养殖户进行约束, 因此有一些养殖户随便把育种群的基础母羊卖掉, 我们的好多前期工作前功尽弃。为了保证有档案的育种母羊不被养殖户随时卖掉, 我们设想争取经费, 每年给育种参与户育种群的基础母羊进行200元的良种补贴。

4.6 强化品牌意识, 推进畜产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按照肉羊产业“主推一个品种, 打造地方名牌”的战略, 建设一批集种羊生产、肉羊繁育、商品羊生产、肉类加工、复混肥生产、订单农业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肉羊产业发展项目。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着力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硬邦邦的地方肉羊名牌。集中力量抓好肉羊产品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4.7 强化技术支撑, 加快陕北肉羊新品种培育步伐

篇4: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云南省弥渡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07-04

1 发展现状

弥渡生物资源丰富,素有“滇西粮仓”“蔬菜王国”和“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弥渡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十二五”末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实现100亿元产值、打造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心的目标,按照“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促环保”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做大基地,以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集约化做强龙头,以科技创新推动标准化打造品牌,以龙头企业推动专业化拓展市场,大力发展以红大研发为主的烟草产业;以无公害、绿色认证及设施农业为主蔬菜产业;以生猪、奶牛、商品牛羊养殖为主的山地牧业;以核桃、香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杂交玉米、大小麦、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子产业;以淡水养殖为主的淡水渔业;以红花、灯盏细辛为主的生物药业;以高山生态茶、栽桑养蚕为主的茶桑产业。

2 主要做法

2.1 大干农田水利,夯实发展基础

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亿元以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安全、农村“五小水利”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不断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坝区耕地实现田园化,山区耕地实现梯台化和水浇化,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2.2 创新土地流转,做优特色基地

按照“布局区域化、

2.3 优化区域布局,做强八大产业

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发挥市场优势和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指导性文件,发展壮大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产值达18.2亿元。(1)大力发展烟草产业。以大理红花大金元特色烟叶科技研发基地为支撑,完善基本烟田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红大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县和综合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2)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围绕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的目标,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3)大力发展山地牧业。以做强年产24万 t双胞胎饲料和曹氏金富卷蹄为依托,培植壮大乳业、生猪、肉牛3项骨干山地畜牧产业。(4)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野生菌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5)大力发展淡水渔业。注重优质苗种选择和加大养殖技术培训,生产“四大家鱼”苗种1.5亿尾,年产量突破1万 t以上。(6)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加强实用技术推广。(7)大力发展生物药业。发展以灯盏花、红花、续断等中药材种植为主的生物药业。(8)大力发展茶桑产业。加大低产茶园、桑园改造万元。

2.4 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依托县职教中心、县委党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党员电教室及远程教育点等服务平台,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等3大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农村50岁以下农民至少掌握一门实用致富技术。用活用足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扶持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

2.5 坚持内培外引,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一园、三区、四个集中区”的发展思路,制定出台园区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5万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涵盖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茶桑等特色农产品,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2.6 精心打造品牌,彰显弥渡特色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和提升弥渡酸腌菜、卷蹄、大蒜等知名品牌,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打造具有弥渡特色的农产品“名片”。通过品牌打造,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55个,“老土罐牌”“张氏建林牌”“子母牌”等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实现了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的目标,提升了弥渡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2.7 着力培育市场,搞活产品流通

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累计投入资金6 790万元在全县8个乡镇建成交易市场54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1个、农家店220个、农资综合服务社204个、农资连锁经营店218个,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投资700多万元对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年交易量达70万 t以上,交易额7.2亿元,成为滇西蔬菜商品交易集散中心。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桥梁和平台,对组建农产品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3~5万元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社,依托“大户”建立合作社,依托“能人”建立合作社。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 t以上;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开展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整活品牌,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业物流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完善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疫病检测工作,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工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立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企业自检4项制度,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5: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肉羊产业,现状,展望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属半农半牧地区, 有悠久的养羊历史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 全市立足资源优势, 坚持把草畜产业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 养羊业快速发展, 羊肉、羊绒和羊毛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初步呈现出产业化发展势头, 羊产业发展跃居全省前列。

1 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 全市肉绒羊饲养量235.5万只, 与2008年饲养量188万只相比, 增加25%, 出栏率由2008年的33%提高到38.7%。环县、华池、庆城三县列入全省羊产业发展大县。

1.2 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

在原有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细毛羊等品种基础上, 逐步引进辽宁白绒山羊、内蒙绒山羊、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特克萨尔、萨福克、无角陶赛特、杜泊等优良肉绒羊新品种, 开展杂交改良和繁育推广, 羊的良杂种化程度提高到80%以上, 生产性能大幅提高。2012年, 全市羊肉产量1.05万t, 羊绒120 t, 羊毛960 t, 全市羊产业产值2.71亿元。

1.3 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2012年底, 已建成养羊专业村165个, 养羊场 (小区) 124个, 200只以上的养殖场 (户) 236个, 3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2.51万户。全市已建成养羊专业合作社120家。建成庆阳鑫龙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庆阳胾馨春肉食品公司、环县金鹏肉食品有限公司、镇原解语花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庆阳市牧青农牧产业有限公司等肉绒加工企业5家, 产品有羊肉罐头、羊绒衫、羊毛毯、羊绒被等。镇原县三岔乡建成了西北重要的羊产品集散地。宁县推广的两个“30+1”养羊模式 (即每个农户饲养30只母羊+1只公羊、每30个养羊农户+1个养羊专业合作社) , 在生产中发挥了较好的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母羊数量少、增长慢

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 羔羊肉走俏, 养羊户不注重选留后备母羊, 大量出售, 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在整个种群中的比例持续下降, 自繁自育能力降低, 增长缓慢。

2.2 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

部分养羊户还延续传统方法, 不采用肉羊育肥技术, 饲喂单一, 管理粗放, 种群结构不合理, 混养严重, 导致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生产效益低。

2.3 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有的养羊户羊舍选址没有遵循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通风良好的基本要求, 有的养羊户的羊只运动场在圈舍阴面、没有运动场或运动场面积过小, 有的养羊户没有配套足够的电力、没有足够的青贮设施设备、秸秆青贮率低, 饲草料浪费严重, 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

2.4 发展资金投入短缺

农民收入低, 手中资金有限, 没有质押担保条件, 而银行贷款数额少、期限短、利率高, 难以筹措大量发展资金, 多数养羊场、户缺少周转资金, 无法开展良种引进、圈舍及配套设施改造。

2.5 产业化程度不高

缺乏大型肉羊屠宰、精深加工、冷藏销售企业, 产业链条短。肉羊以活体外销为主, 以个体、手工屠宰的胴体鲜销为补充, 没有加工增值, 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2.6 水资源短缺

北部山区常年干旱少雨, 水源不足, 农户家中水窖容量小, 没有集流场或集流场面积不大, 冬春季牲畜饮水存在困难。

3 对策

3.1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采用核心群 (县种羊场及个体种羊场) 、重点群 (肉羊育种专业户) 和推广群 (一般养羊户) 三级繁育体系, 实现县级纯种繁育, 乡级杂交扩繁, 农户育肥销售的育种模式。

3.2 建立优质饲草料基地

通过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和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 鼓励支持养羊场 (小区) 利用流转土地, 养羊户利用庄前屋后闲散土地, 按照每只羊每年0.033hm2紫花苜蓿、0.033hm2秸秆或一年生牧草的标准建设饲草料基地。充分利用全市玉米秸秆、豆秸、谷草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 建设永久性青贮窖与袋装青贮、打捆包裹青贮相结合, 加强秸秆青贮, 全面推广“三贮一化” (玉米全珠青贮、玉米秸秆黄贮、农作物秸秆微贮、小麦秸秆氨化) 等秸秆养畜综合配套技术, 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 提高秸秆资源利用水平, 保证每只羊有1m3的青贮饲料。

3.3 推行标准化规模养羊

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 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的标准化规模养羊场 (小区) , 带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3.4 培育壮大龙头带动作用

继续壮大以镇原解语花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羊绒加工龙头企业, 以正行德集团为主的羊肉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健全市场体系, 积极发展肉羊产品运销经营大户, 鼓励各类畜产品购销组织及养羊专业户积极参与流通, 建立广泛的采购队伍和销售网络, 做到专项配送、超市供货、网上销售等, 确保销售畅通, 提高市场占有率。在环县、庆城、华池、镇原各建设活畜交易市场1个, 将环县建成陇东地区活羊交易集散地, 建立稳定、广阔的销售渠道。

3.5 实施品牌战略

篇6:青海省高原特色肉羊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 特色热带果树 ;产业现状 ;发展对策

分类号 S66

中国热区果树资源丰富,除了芒果、菠萝、番木瓜、香蕉、荔枝、龙眼等大宗热带果树以外,还有黄皮、柠檬、菠萝蜜、番石榴、毛叶枣、火龙果、红毛丹、莲雾、杨桃、番荔枝、油梨、山竹、人心果、面包树、金星果、蛋黄果、神秘果、蛇皮果、尖蜜拉等功能独特、经济效益显著的特色热带果树(简称“特色果树”)。特色果树其果实大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还有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已成为当前中国热区果树研究开发的新热点。

近1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特色果树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色果树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和不断深入,为较全面了解中国特色果树产业发展现状,明确该产业今后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使科研更好地服务三农。笔者对特色水果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广大特色果树科研、生产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对促进特色果树产业升级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概况

1.1 生产现状

近年来,黄皮、柠檬、菠萝蜜、番石榴、毛叶枣、火龙果、红毛丹、莲雾等特色果树,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稳定增加,商品化率持续提升,部分产品供不应求,已形成一批特色水果产业化生产基地,奠定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中国特色果树种植总面积约10万hm2,年总产量达120万t、年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黄皮,原产于中国,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等省(区),种植面积约3.5万hm2,产量30多万t,产值约30亿元(注:台湾未统计在内,以下同)。其中,广东种植面积较大约1.3万hm2,其次广西约1.0万hm2[1-4]。

柠檬,原产东南亚,在中国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常见品种有尤力克、里斯本和北京柠檬等,主产区有四川省安岳县、云南省德宏州、海南省和重庆市等,全国种植面积约2.5万hm2,鲜果年产量20余万t[5],产值近30亿元。特别是在四川安岳县和云南德宏州扶持了柠檬产业化企业,研发柠檬果胶、柠檬饮料、柠檬油、柠檬干片等加工产品,实现了柠檬的综合开发利用[6-8]。

菠萝蜜,原产印度,中国引种栽培菠萝蜜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9-11]。自2000年以来,菠萝蜜生产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约1.2万hm2,年产量约15万t,年产值10亿元以上。其中,海南省约0.8万hm2;广东0.3万hm2,其它省区少量种植[12]。目前主产区已初步具备菠萝蜜果肉加工能力,主要有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春光食品公司、兴科公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等企业,产品包括菠萝蜜果干、糖果、薄饼等。但仍未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大部分产品依赖越南、泰国等国进口。

番石榴,原产于热带美洲,中国引种番石榴已有800多年历史,国内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均有栽培。目前,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地已形成连片种植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1.5万hm2,年产量约25万t,年产值20多亿元[13-16]。特别是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番石榴种植面积已超0.3万hm2、产值4亿元,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17];海南省琼海市为本省规模最大、产量最多、影响最广的集约化、品牌化的番石榴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0.15万hm2、年产量4.6万t,素有“特色番石榴之乡”称号,产品不但畅销省内外,甚至还有少量出口[18]。

毛叶枣原产印度、缅甸及中国云南等地,中国台湾1944年从印度和泰国引种,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农业投资商把毛叶枣作为重要的农业投资品种,引进内地种植,目前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等地热区都有种植,种植面积约1.33万hm2,年产量10多万t,产值约10亿元[19-21]。

除了以上规模与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特色水果外,莲雾、火龙果和红毛丹等特色水果产业也初具规模。目前,中国内地莲雾栽培面积约0.26万hm2,产量5.6万t,产值超5亿元,其中海南种植面积约0.13万hm2[22-25];火龙果种植面积约0.32万hm2,产量8.5万t,产值3.5亿元,主产区为广西和海南,其中广西种植面积约0.16万hm2[26-29];红毛丹种植面积约0.33万hm2、年产量1万t,产值约1亿元[30-32]。此外,还有少量零星种植、引种试种或品种筛选阶段的特色水果。例如,果实具浓烈异香、风味独特,食后回味无穷,被称为“水果皇帝”的榴莲;果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丰富膳食纤维,味如面包的“木本粮食”面包果[33];果实具有独特变味功能,且颇具神秘性与趣味性的奇特果树神秘果[34];还有,树体和果实结构类似菠萝蜜,但果肉口感、风味更优且方便携带的尖蜜拉[35]等等。近年,特色水果需求量稳定增长,发展前景广阔,应加强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引进,筛选出适合中国热区栽培的品种,并扩大面积推广种植,满足人们对名、特、优、新、稀热带特色水果需求。

1.2 产后处理与加工

特色水果菠萝蜜、黄皮等在市场上大多在原产地以鲜果的形式消费为主,保质期短,销售价格随产区及季节波动较大。随着近年特色水果产业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水果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产后处理与加工科技研究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初步进展,水果产业企业逐渐由简单的包装加工,逐步转向鲜果制品及饮料加工,形成以终端市场为带动的消费趋势。目前市场上已有部分特色水果的加工产品,如菠萝蜜脆片、果脯、果干等,番石榴果汁,柠檬果胶、柠檬香精油等,但是加工的能力和规模很有限,工艺技术比较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产业化程度低[7,12,16]。业内有必要加大该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大政府政策上支持从事热带水果加工的企业,在优势区域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的加工形式和新的精深加工产品,缓解一些地方出现的产销矛盾,提高特色水果的附加值,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nlc202309020407

1.3 贸易现状

中国是温带水果的出口国,是特色热带水果的主要进口国,其中榴莲、火龙果、山竹等进口量较大,红毛丹、莲雾、番石榴、杨桃、油梨、菠萝蜜等也有少量进口,其中进口来源主要是东盟国家,少量的番石榴、杨桃等水果来源于中国台湾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特色果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逐步增加。2010年,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榴莲17.2万t,火龙果21.8万t,山竹9.1万t,此外还有番石榴、油梨等进口量接近1万t[36];2012年,海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进口榴莲28.7万t,火龙果46.9万t,山竹10.1万t[37]。榴莲、火龙果等特色水果进口量增加明显,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态势。目前,中国特色水果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与东盟等主产国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面对出口贸易壁垒的增加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特色水果产业必须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建立并形成品牌、提高贮运保鲜技术、发展热带水果深加工以及产业化经营来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8]。

2 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近年来特色果树产业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略有增加,并形成一些特色水果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由于中国特色果树研究起步晚,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特色果树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1 对特色水果认识不足

除黄皮原产中国外,其它大多数热带特色果树均为世界热带国家引进物种,一直以来,中国特色水果主要种植在热带、南亚热带的特定区域,大多交通不便,采后处理与保鲜技术不高,且特色水果一般不耐贮运,存在就地生产和销售的原因,其它地方的人们并未了解其功能和用途。还有一些典型的特色果树如面包树、蛋黄果、金星果、蛇皮果等,其它地区难于生存,市场上流通比较少。因此,特色水果未被百姓普遍认知。

此外有些特色水果具有特殊的香气、风味,如榴莲、菠萝蜜、尖蜜拉的浓香及特有味道,油梨带有青草味的特殊味道,不含或少量糖分。部分消费者还未习惯其味道,加上社会对其营养价值、功能缺乏宣传,消费者对它了解甚少。由于人们对热带特色水果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及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研究、推广工作困难, 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很少,以致生产发展缓慢,如油梨、面包树、金星果、蛋黄果、蛇皮果、尖蜜拉等目前仍无规模化种植园,国内尚无商品化栽培。

2.2 产业发展配套技术缺乏

长期以来,中国现有农业科技投入资助主要面向大宗热带果树,对特色果树关注少,因而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特色果树研究人才队伍,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首先,种质资源匮乏,优良品种单一。在特色水果中,黄皮虽原产中国,但生产中仍存在是品种优良性差、对品种缺乏系统研究、品种良莠不齐[3]。其他外来引进果树,资源储备更不足、遗传多样性低,品种多为从国外或中国台湾直接引进且退化严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相对较少,未建立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等。

其次,生产管理粗放,果实商品性差。中国特色水果生产多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目前,虽然黄皮、菠萝蜜、番石榴等特色水果出现部分集中成片栽培,但仍存在管理粗放、技术不配套、产量不稳定、主要病虫害生态型防控技术落后等现状,品质及商品性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2,12,18]。同时由于缺乏能正确指导种植户科学栽培的技术人员,生产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与种植户的需求差距较大,种植户接受技术培训远远不够,生产相对滞后于科研。

此外,采后加工滞后,品牌产品缺少。番石榴、菠萝蜜和莲雾等特色水果采摘极易碰伤,不耐贮运,简易采后处理与包装方式尚可满足就地销售的市场模式,并不能满足现在的南果北运。特别是中国特色水果精深加工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水平,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不集中,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且从事特色水果加工的企业较少,加工滞后于种植,虽然有一些果汁、浓缩果汁、果脯、罐头等加工厂,但大多规模不大,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销路不畅,市场上除柠檬果胶、柠檬香精油,菠萝蜜脆片、果干等,番石榴果汁等,难于见到其他产品[7,12,16]。

2.3 产业政策和推广应用体系不配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对名、特、优、稀热带水果的需求日益增长,为独具特色热带水果生产提供了较强的市场动力。但是国家发展热带水果产业配套政策少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由于投入有限,特别是在种苗繁育基地以及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包装材料,建设保鲜冷库等方面投资较少,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应由政府统筹安排。

近年来,各级政府支持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创建了一些菠萝蜜、黄皮、柠檬等特色水果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这些农业合作组织初步与一些销售、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关系,在销售信息行情方面较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户的利益。但是大多数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整体实力有限,辐射面小,服务领域窄。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特色水果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等体系还不完善,制约产业健康发展。

2.4 果品市场价格波动大

果品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中国特色水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略有增加,但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果品上市集中。集中采摘上市滞销积压现象在菠萝蜜、黄皮、杨桃、番石榴等产区屡有发生,导致水果市场季节性过剩,果品销售价格下跌,加上保鲜、加工容量有限,增产不增收,影响种植积极性。此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影响乏力,导致果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以海南菠萝蜜果园采收价为例,价格在1.6~10元/kg,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特色水果产品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加大,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尤为明显,东盟是世界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地,具备优越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生产成本,与中国热带水果种植区域相比具备较强的优势[38]。从东盟国家进口火龙果、菠萝蜜和番石榴等热带水果将越来越普遍,其价格的下降,将直接带动国内热带水果价格的降低,种植户的收益将首当其冲。一些小农经营、粗放的管理、传统的采后处理、低端的营销模式面临改造和升级。

nlc202309020407

3 产业发展对策

3.1 充分利用热带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布局,重点发展

南亚热区、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多种特色水果。从总体上看,热区资源开发利用还未充分,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规模发展潜力大。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立足地区资源优势,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培育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水果村、镇、县,形成“一村一品”、“水果之乡”等,创建特色水果产业示范基地,促进热带水果向最佳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培育优势产区,形成完整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提高农民收入,满足人们对特色水果多样化的需求。

3.2 组建研究队伍,开展选育种和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研发

针对中国对特色水果产业科技投入不足,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未建立起稳定的研究人才队伍,技术储备不足。国家农业有关部们应成立专门机构,重视特色水果科研创新团队扶持,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加大特色水果产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快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以产业技术体系为基本骨架的创新体系。并进一步加强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推动特色水果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针对种质资源缺乏,品种单一,生产管理粗放,果实商品性差等问题。有关研究单位应加大其研究力度,加强种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收集、引进保存与鉴定评价工作,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建立新品种标准化繁育基地,加速新品种更新换代,逐步实现生产的良种化;此外,广泛开展养分综合管理、高效栽培、病虫害安全高效防控等研究、应用与示范,引导农户科学种植,以市场为导向,使特色水果生产规模稳步发展;同时建立适用于各种特色水果的栽培技术行业标准等,指导生产,实现栽培的标准化、规范化等,这不仅有利于完善健全我国特色水果产业质量标准体系,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还有利于提升特色水果生产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3.3 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水果产量和品质

经营方式转变:各级政府应支持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引导种植户逐步联合起来,发展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特色水果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农业部门要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协调农业合作组织与销售、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关系,构建政府扶持、部门联动、合作社组织、企业和种植户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让广大果农根据各项标准,提高特色水果产量和品质,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做好标准化生产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广大果农对标准化生产的认识,通过市场标准引导果农标准化生产,推动特色水果标准化生产。此外,要建立水果质量识别标志制度和产地保护制度,创建特色水果品牌,提升我国特色水果标准化生产能力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菠萝蜜、黄皮、番石榴等特色水果采后处理与保鲜技术研发,提高果品质量,构建特色果品的贮运技术体系,解决和提高果实保鲜技术后,促进“南果北运”和发展创汇农业。同时,发展特色水果综合加工产业化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特色水果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支撑。此外应加强特色果品新产品研发,扩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如果干、果酱、果汁、果糖以及速溶茶等系列风味食品,充分提高其利用价值。这是我国特色水果产业实现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根本途径。

3.5 发展以特色水果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

休闲农业旅游能够拉长水果产业链条,将特色水果生产过程与公众休闲、旅游等环节联系起来,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提供多种延伸服务。打造特色水果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体验为内容的“五官之旅”。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特色水果,配置专门的讲解员为客人介绍特色水果的引种历史、功能以及有趣的故事,设立专门的水果留影区、采摘区和品尝区,推出加工果汁饮品、水果菜肴或销售果干、果酱、果酒、果酥点心等深加工食品,带动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此外,各市县因地制宜,规划适宜品种,形成“一县一果”或“一乡一果”特色,构成休闲农业与科普农业相结合的经营业态,以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来吸引游客。

参考文献

[1] 刘传和,陈杰忠,李 娟,等. 广东黄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5,21(1):16-17.

[2] 刘友接,张泽煌,林旗华,等. 福建黄皮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热带农业,2012(2):23-25.

[3] 潘建平,袁沛元,林志雄,等. 黄皮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热带农业,2006(2):18.

[4] 潘建平,袁沛元,曾 杨,等. 华南地区黄皮良种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07,34(1):103-105.

[5] 郭晓鸣,丁延武,马盼盼. 安岳柠檬产业突破性发展的策略选择[J]. 四川农机,2011(3):10-11.

[6] 朗关富,张晓凤. 云南省德宏州柠檬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中国热带农业,2011,38(1):27-29.

[7] 刘 岱. 内江柠檬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果业信息,2007,24(9):8-11.

[8] 冯德军. 万州区白羊镇柠檬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J]. 南方农业,2010,5(4):47-48.

[9] 谭乐和,王令霞,朱红英. 菠萝蜜的营养物质成份与利用价值[J]. 广西热作科技,1999,(2):19-20.

[10] 谭乐和,吴 刚,刘爱勤,等. 菠萝蜜高效生产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nlc202309020407

[11] 谭乐和,郑维全,刘爱勤,等. 兴隆地区菠萝蜜种质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06,26 (4):14-19.

[12] 吴 刚,陈海平,桑利伟,等. 中国菠萝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2):91-97.

[13] 韩 剑,王祥和,李向宏,等. 海南省番石榴种质资源收集及评价初报[J]. 中国南方果树,2010,39(1):53-54.

[14] 阮贤聪,罗金棠. 中国南亚热带地区番石榴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 中国园艺文摘,2010(9):51-52.

[15] 苏国存. 番石榴主要品种及发展思路[J]. 福建果树,2006(1):45-46.

[16] 于深浩,周灿芳,刘序等. 2011年广东优稀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6):12-14.

[17] 陈永森,林子超,徐 枫,等. 澄海区番石榴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农家科技,2012,(6):55.

[18] 冷张玲. 倾力兴农在琼海—享有胡椒之乡、番石榴之乡与火龙果之乡美誉的琼海市发展纪实[J]. 中国果菜,2012(7):57-58.

[19] 林 玲,谢江辉,孙光明,等. 高朗1号和新世纪毛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积累和相关代谢酶活性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5):619-623.

[20] 詹煌海. 不同品种毛叶枣枝梢生长及开花坐果的比较[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9):2 083-2 087.

[21] 钟利文. 毛叶枣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对策[J]. 中国南方果树,2011,40(4):27-31.

[22] 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 中国热带南亚热带果树[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3] 邓文明. 林利波. 海南省发展莲雾的优势与前景探讨[J]. 热带农业科学,2010,30(11):62-64.

[24] 韩 剑, 罗仕争, 李海明. 海南莲雾的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09, 38(5): 40-42.

[25] 黄 邦,贵符柏. 防城港市莲雾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 中国热带农业,2009(3) : 21-22.

[26] 邓仁菊,范建新,蔡永强. 国内外火龙果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现状[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 : 188-192.

[27] 王 彬,郑 伟,韦 茜,等. 火龙果的保健价值及发展前景[J]. 广西热带农业,2004,92(3):19-21.

[28] 赵志平,杨春霞. 火龙果的开发与发展前景[J]. 中国种业,2006(2):13-14.

[29] 郑文武,刘永华. 中国火龙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 中国热带农业,2008,35(3):17.

[30] 陈 兵,吴 磊,黄升南. 科技先行,探索创新,促进海南红毛丹产业发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10,30(9):80-82.

[31] 陈星宇. 南茂农场红毛丹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热带农业工程,2008,32(1):28-29.

[32] 吕小舟. 红毛丹种植业的发展前景[J]. 福建热作科技,2004,29(3):40-41.

[33] 符红梅,谭乐和. 面包果的应用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J]. 中国南方果树,2008,37(4):43-44.

[34] 谭乐和. 神秘果开发利用前景及发展对策[J]. 中国果业信息,2005,22(8):6-8.

[35] 吴 刚,杨逢春,闫 林,等. 尖蜜拉在海南兴隆的引种栽培初报[J]. 中国南方果树,2010,39(5):60-61.

[36] 张 放. 2010年中国干鲜水果进出口统计与分析[J]. 中国果业信息,2011,28(2):23-28.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2012年我国水果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OL]. 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7841/info416884.htm.2013-01-26.

[38] 周秋瑜. 中国主要热带水果国际竞争力研究[D]. 海口:海南大学,2011.

上一篇:技术支持部年终总结下一篇:初二政治学习记忆方法,初中政治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