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专题

2024-06-25

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专题(精选6篇)

篇1: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专题

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

《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一书,从社会学和行政学,管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一下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我了解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通过对我国社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社区改革经验的总结,从理论上对社区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区自治管理,确实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社区发展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民主化进程,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也必须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同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区管理理论的研究,以使更好地发挥社区建设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也不断加快。从而,要搞好城市管理,就必须搞好社区建设和管理,让社区在城市管理方而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

再次,在我国城市管理中,传统的“街道模式正在逐步向现代“社区模式”转变。尤其是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而要及时有效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也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管理,我认为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方法,推动社区管理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和网络化。要加强社区管理的建设,促进社区管理的合理化和专业化,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管理体系,促进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建章立制,健全法规,促进社区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对社区自治的认识需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社区自治仅仅是社区组织的自主权或者说仅仅是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之间权责利的分化;二是社区自治仅仅是地方自治;三是社区自治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权”,事实上,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分化,各自成为独立权利主体,特别是它们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治理社区公共事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领域、市场领域、社区领域分化以及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总之,搞好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既需要领导重视,加慢宜传引导,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扩大服务队伍,更需安制定优息政策,加强法制建设。

篇2: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专题

开展以“提升精气神、提升执行力”为主题的全市万名干部大轮训,对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市党代会精神,做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提升城市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干事创业精气神和执行力,增强创先争优和“三争一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5月28日至30日,六合区委组织部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双提升”专题培训班。这次培训班,时间紧凑,内容丰富,使我受益匪浅。

28日上午培训班开班。首先由区委组织部领导xx同志进行开班动员。然后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严翅君教授讲课。她讲课的题目是《江苏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研究》。严教授从社会管理的概念、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她在讲课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例,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思路。

28日下午,区委组织部邀请省委党校xx教授讲课,她讲课的内容是《改革创新社区党建,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唐教授分四个部分讲述了社区党建的定位,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社区党建的创新与探索,区域化党建——社区党建的必然趋势等等。社区“大党委制”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实行社区“大党委制”管理模式,使组织“活”起来,资源“用”起来,干部“链”起来,党员“动”起来,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党在城市社区的执政基础。唐教授的讲课传递了许多信息,令人耳目一新。

5月29日上午安排的课程是《基层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由xx市委党校xx教授主讲。郝教授的讲课从历史典故《扁鹊见蔡恒公》、《丙吉察牛》开始,对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一案三制”的应急体系、风险灾害危机连续统、转型期社会风险分析、群体性事件与新时期群众工作等娓娓道来,其中不泛许多新的观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郝教授最后以“应急管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实行危机管理,重点工作在平时”结束了他的充满激情的讲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培训班安排,29日下午我们随同区委组织部领导赴xx区xx街道xx社区、xx街道xx社区参观学习。

在xx社区,社区管理服务站王站长介绍了社区体制改革的运行情况、功能设置和工作站的办事程序。社区居委会姚主任介绍了居委会居民自治的运作及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着重介绍了社区特色品牌项目如百姓讲坛、青少年德育中心、少数民俗艺术团的发展状况。明园社区的主要特色是以活动凝聚人心,近年来社区成立党员惠民驿站、百姓讲坛、巧手编织俱乐部、少数民族艺术团、少数民族之家、创安志愿者服务队、关工委“五老”队伍和老奶奶网吧监督队等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充分发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功能,诚信于民,造福于民,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明园社区之行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老小区焕发出来的青春活力。

在xx路社区,社区党总支刘书记介绍了社区的基本情况。同时观看了反映建邺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视频短片,建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陈谐同志在会上介绍了建邺区社区改革的模式和体制。乐山路社区秉承“宜居社区是和谐建邺的固本之基”的工作理念,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详和”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社区党总支部以“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情民意建言会、社区事务评议会、温馨家园服务站”为载体,充分调动社区企业与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目标。努力增强社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各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工作制度,正常开展活动,各尽其职,共同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社区居委会发挥社区居民代言人的工作职能,依靠居民、服务居民、组织居民,了解民情、关注民生、发扬民主,与社区服务站紧密联系,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社区服务站接受社区党总支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保障。

小社区连着大社会,社会管理创新从社区管理做起。近年来,xx市全面推进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为依托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和“扁平化”社区管理新体系。2009年,建邺区率先在全市建立“一委一居一站”社区组织架构,让党务、居务、政务在社区分设共建,取得了成功经验。这一被称为“建邺经验” 的社区管理模式已在全国推广。根据市民政局的要求,到2013年底,“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将实现全市城乡社区的全覆盖。乐山路社区之行使我们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建邺经验”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和感受。

5月30日上午安排了观看电视片《提升领导力和执行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由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兼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教授主讲。“科学发展重在领导,领导重在决策用人,决策决断重在选择,选择重在打开空间;提升精气神要修炼三德:智、仁、勇;创提升重在激励;提升领导力要‘来去自知’”。刘教授深入浅出地就如何把握领导大趋势进行科学决策,以及如何提升领导力、决断力、影响力和执行力等领导科学与管理艺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讲座风趣幽默、虚实结合,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用的方法,给我们这些从事基层工作的社区书记以很好的启迪。

下午安排了研讨交流活动。

这次“双提升”培训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收获不小。通过学习培训,我们接收了大量有用的信息,理论知识水平得到了提升。走出去学习先进典型,找到了差距与不足。

有很多问题,例如实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和“大党委制”管理模式等等不是社区所能左右的。但是,通过学习参观,思想上有了提高,理念上有了转变。当领导者作出决策,这种社区管理新模式开始实行的时候,就能够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从而提升执行力,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

篇3: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专题

城市社区基层民主自治的原则

(一) 社区治理主体的原则

人民群众是社区治理的主题。“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人民群众是义务与权利统一的共同体, 是实践主体与利益主体统一的共同体。人民群众共同建立和谐社会, 其终极目的在于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而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和谐社会的现实体验与理性预期, 又必将激发巨大的参与热情与创造活力, 使和谐社会的水平和境界获得螺旋式上升”。作为城市基层群众自己管理社区事务的社区居民自治, 实质是一种规则化和程序化的居民共建共享的民主治理过程, 如果说, 社区自治组织及其之间关系的重构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硬件”, 那么, 丰富与发展社区民主及实现过程的规则化、程序化, 则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软件”。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社区居民自治, 把人民群众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 充分体现了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群众路线。

(二) 政府指导原则

治理的本质特征是“善治”, 即在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改革开放30年来, 对社区从统治向治理的变革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 是一个还权于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在政府之外, 在不同层面建立起多个权力中心, 将原先由国家独立承担的职责移交给社会, 使私营部门或公民自愿性团体在特定的领域里与政府合作, 分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 共同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 (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 。在国家和政府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互动关系, 是孕育“小政府”“大社会”的有效机制。

加快社区发展是实现由统治向治理转变的有效途径。结合政府机构改革,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社区大服务”的改革思路,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将可由社区承担的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的职能下放给社区, 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移交工作经费, 赋予社区综合管理职责。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发挥职能作用, 具体负责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党委、政府交办的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建设, 及时反映社区居民建设的意见和要求。建立起了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辖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联席会议, 在职责权限内协调解决社区共建、资源共享等实际问题。营造“共商社区事务, 共享社区资源, 共建社区家园, 共谋社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 自治原则

自治是指自己管理自己。自从国家产生以来, 在一个社会共同体内, 除了国家政权和法律的治理外, 还存在于一定区域或社会组织内, 社区成员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 对自己内部事务享有决定权, 进行自我管理。社区自治的基本要素包括:自治范围、自治组织、自治成员、自治权和自治制度。

(四) 民主的原则

亨廷顿认为:“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选择领导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区建设, 在推进社区民主特别是推进民主选举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 这些探索大大丰富了社区居民自治的实践。社区民主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

社区民主决策

(一) 社区民主决策的主体

社区居民自治是城市居民群众直接管理社区事务的直接民主形式, 因此, 从自治的涵义上来讲, 社区民主决策的主体就是全体社区居民。经过多年探索, 有以下组织形式。

1、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

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中的最高权力机构, 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会议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的社区居民大会 (户代表会议也应该算作此列) ;二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这两种居民会议的职权有所不同, 但作为社区自治的最高权力决策组织形式, 都具有法定的权力, 其职责是:一是听取和审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报告;二是讨论决策本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选举撤换和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四是讨论制定和修订社区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五是讨论决定涉及全体社区成员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六是改变或撤销社区居民委员会不适当的规定。同时,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还规定, “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讨论决定。”

2、社区协商议事会。

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 大多数城市突破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将居委会调整合并, 使社区规模扩大, 人口增多, 社区协商议事会议应运而生。社区协商议事会逐步由最初的协商、共建组织转变为社区居民会议的常设机构行使重要的决策权力。

从目前各地社区居民自治实践发展来看, 在社区居民会议召开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 社区居民民主决策有两个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 很多地方又称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二是居民协商议事会议。当然, 这两个组织特别是社区协商议事会的决策权限不能等于社区居民全体大会的决策权限。对于换届选举和涉及全体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议事决策, 必须由全体居民会议通过为主, 以体现更直接、更广泛的民主与民意。

3、居民委员会。

社区民主决策主体目前还存在着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社区自治组织架构体系由传统的居民委员会议事层与执事层合为一体的作法, 演变为居民会议及社区协商议事会议事、社区居民委员会执事的做法。那么这一体制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否是决策的主体之一?我们认为, 在“议行分设”的体制下, 社区居民委员会仍然是社区决策的重要主体之一。因为社区存在着大量的日常事务, 以及协助政府的职责, 而对于这些事情, 不可能事事、时时请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决策、这就要求作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工作机构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来直接决策、处理。

4、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是伴随市场经济大潮而产生的新生事物, 是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物权法”所涉及的重要方面, 它既是居民自治的最基层组织, 也是居民维权的代表。

(二) 社区民主决策的内容

社区组织的民主决策, 主要是社区居民会议及社区协商议事会对社区公共事务做出决议、决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条规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但哪些问题是“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并没有像《农村村民委员会法》一样做出明确规定。各地区居民自治章程对此规定得也不是十分明确。

目前就各城市的有关规定来看, 民主决策概括起来, 共同性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项:社区整体规划改造方案、社区公益事业发展规划、社区财务与社区建设公益管理;社区资金筹集方案与费用摊派、讨论决定涉及全体社区成员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如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文化教育、社区环境卫生和社区治安等社区建设的内容等。

(三) 社区事务的决策方式

在明确决策的主要内容后, 就需要一套规范化、有序化的民主决策的方式。在社区内如何实现就大家关心的事项进行民主决策, 各地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与方式:

1、直接召开居民会议。一般由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会上介绍方案后, 经过讨论, 举手表决。

2、居民公决。民主决策并不是所有事项都要求召开居民会议。事实上召开居民会议特别是全体居民大会, 在场、地、人、财、物等方面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 实践中有的社区实行了“一事一决”的居民公决方式,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3、公示制度与旁听制度。通过一定的程序把对一些容易决策议事的事项授权给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协事委员会进行决策, 这是社区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从性质上来说, 还带有一定的“代议性”, 那么如何扩大其代表面?在这方面,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胡家园社区居委会社区代表会议的公示制度和旁听制度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具体做法是:在社区代表会议召开前三天, 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内容等在公示栏公布, 并在会上设立居民旁听席, 并允许旁听的居民发表意见。社区代表会议所形成的决议, 必须在会议结束3天内向居民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

(四) 社区决策程序。决策是一个科学化的系统过程。民主的决策不仅要明确决策的主体 (由谁决策) 、决定的内容 (决策什么) 、决策的方式 (如何决策) , 还必须科学规范各种决策主体的决策程序。中国向来具有重效果而轻程序的习惯, 实际上往往是不严格按照程序办事, 其结果是违规决策, 进而导致错误决策。因此, 建立一套规则化、程序化的社区民主决策制度, 是实践中的又一重要难题。从民主科学决策的一般来说, 决策的程序主要包括:提出议案、确定议题、公开通告、讨论决策、表决通过、分工负责等。制定的程序要具体清晰, 便于操作。

在这方面, 珠海市斗门区在建立社区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方面作出过重要的探索。他们按照“四个民主”“三个自我”的要求, 建立了以社区居委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决策制度, 规范了议事程序。其程序主要有:建立议事筹集方案。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中设议事委员会, 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内设的常务性机构, 类似于人大与人大常委会之间的关系。议事委员在一定时间内, 就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议案。

决策项目选定制度。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主持召开议事会主席、副主席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 就议事委员提出的议案通过集体讨论, 确定具体议题。

决策项目的通告制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一是提前半个月在社区内张榜公布决策项目, 说明决策项目的内容、原因、时间, 提倡居民通过正常途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提前半个月向议事委员发出《决策项目通知书》, 注明议题、时间, 并要求就此问题作好调查研究。

议事委员会决策制度。会议的基本程序为:清点与会人数, 过半数方可宣布开会;社区居委会主任就问题作介绍和相关情况说明;议事委员充分发表意见;议事委员会主席综合大家意见, 草拟决议, 通过协商或表决, 按照过半数的原则形成决定。

决定实施的分工负责制。按照“共同决策, 共同解决”原则, 明确社区党组织、议事委员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在执行过程中的职责任务。

社区民主管理

作为社区居民自治, 管理社区内众多社会公共事务不可能像政府行政机关那样制定行政措施, 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并辅以行政处罚来实施;也不可能像政党、社团和企事业单位那样用组织、处分等措施来保证。最根本的是形成一种全体社区成员和居民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使社区成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社区居民自治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民主协商管理方式, 其关键就是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建章立制, 以制管理。

(一) 民主选举

民主与选举相连, 这是古今中外各种民主理论的一致结论。按辞源学的解释, 选举就是“择善者而举之”。在现代政治学看来, 选举作为一种公共行为, “是一种具有公认规则的程序形式, 其实质是人民主权的寄存过程。”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在社区即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归属于全体居民。由能够代表居民意志、而居民又能用权力将其罢免的“人”来执掌与行使。这种寄存过程就是选举。因此, 选举是民主的基础, 是民主最基本和重要的实现形式。社区居民自治作为一种城市居民直接管理社区事务的民主形式, 选举是其前提和基础, 但是这一选举必须是民主的, 只有民主的选举才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十分有效的切入点。由居民选举产生自己的领导人, 这是社区自治的开始。居民的参与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是政治参与, 而选举是政治参与的最主要的形式。从一个国家的政治过程来看是如此, 从一个社区来看也是如此。民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个方面, 本文认为, 在社区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应该成为主要方式

1、直接选举

社区的一人一票的直接选举是社区居民最好的最直接的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方式。在选举中通过选举辩论, 通过和候选人之间的接触, 也通过和选民之间的互相交流, 可以使社区居民更好的了解到本社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环境卫生问题、社区服务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扰民问题、物业公司收费问题等。而通过居民们的投票, 将票投给他们所信任的候选人, 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居民们的意图, 选举的结果会使居民的参与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可。所以在社区的范围内来讲, 三年一次的社区选举是最好的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活动方式。而尤其是社区居民一人一票的直接选举更可以使每一个成年居民直接参与到社区事务当中。

在社区居民自治活动中, 选举涉及所有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代表成员、社区协商议事会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社区业主委员会成员都必须经过选举而产生,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区业主委员会和居委会成员的选举。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在社区基层的具体体现。《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到各省市自治区关于《实施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办法》、中办23号文件以及各城市关于社区选举的具体办法对选举规定的具体内容来看, 不仅坚持了直接选举的原则, 而且充分体现了选举的民主性。如珠海香洲区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首次采用居民代表、户代表、直选等三种形式进行广泛的选举, 居民的参选率高达93.9%。引人注目的是大批高学历的年轻人才被选进居委会。共选出居委会主任、书记、委员585人, 其中356人有大专以上学历 (含本科、研究生) , 占57.88%的比率。当选的居委会人员大部分都在35岁至45岁之间, 年富力强。首次出现3名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担任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党支部副书记, 4名具有硕士学历的人员担任居委会委员等职务。

汕头市龙湖区金霞街道抓紧抓早抓主动, 精心研究制订工作方案, 周密部署、稳妥有序地开展2005年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 提高了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

2、差额选举

差额选举是相对于等额选举而言的, 就是在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中,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名额必须多于应选名额。实行差额选举, 其优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选民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 可以对候选人进行挑选和比较, 最终选出自己最为满意的人;二是可以形成对候选人的鞭策和激励, 形成具有活力的竞争机制。根据法律和各地实施办法的规定, 差额选举不只是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到副主任或委员职位的差额, 而是所有职位的差额选举

一个规范的选举会使居民了解到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公民教育的课程, 是一个民主发展的培训过程, 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居民政治文明程度的机会。经过这样的过程的居民在以后的同类社区事务中就会加以关注。也会提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推动社区建设。

(二) “建章立制”

归纳社区内部的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区居民自治章程, 二是社规民约, 三是社区具体事物管理规则。三个层次的“章”、“制”, 从不同层次规范着社区事务的管理, 构成社区民主管理的标志。

1、社区居民自治章程

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规章, 内容相当广泛,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区居民自治的主体的规定;二是社区财务管理、社区保障、社区卫生环境、社区文化教育等社区管理的细则;三是社会秩序, 重点是社区治安、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内容。相对社规民约和各个单项制度规定来说, 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内容最全面, 形式规范, 权威性高, 实际成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总章程, 有人甚至称之为“社区宪法”。

2、社规民约

最初一般的提法为居民公约。社规民约规定的是社区居民共同商议制定并需全体社区居民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总结各地实践经验,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 社规民约不如社区自治章程那样严肃、正规, 一般都是明确“几要”, “几不要”, 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明了。这些特点决定了社规民约的权威性不能与社区自治章程相提并论。

(三) 社区具体事务管理规则

就是社区对社区治安、社区“建章立制、以制管理”的管理方式体现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本质, 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性”、“法制性”。

社区民主监督

社区民主监督的实现, 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形式, 各地在开展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两种:

(一) 居务公开。有的地方又称为社务公开, 即社区居民普遍关心和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事项要向社区公开。只有通过居务公开, 使社区群众了解和知晓居务, 民主监督才有可能。从各地居务公开的运作来看, 一个主要问题是不能搞形式主义, 避免摆花架子, 一定要注重实际效果。

(二) 民主评议。民主评议主要针对的是从事社区日常工作的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根据各地的规定, 社区民主评议一般都通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的工作和行为, 督促其改进工作。作为民主监督的重要方式, 在纠正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偏差、规范其运作、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以及在评议过程中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等方面己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制度建设上来看, 社区民主评议仅仅是一个开端, 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

(三) 公示与旁听制度。既是民主决策也是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

党是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心从单位转向社区, 这既是党的组织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也是党实现有效社会参与的组织前提。这种转移的基本出发点是, 在新的历史时期, 党必须把日益活跃的社区作为党活动和发展的重要空间, 以便尽快扭转党的基层组织因社会组织结构变化而逐渐弱化的趋势, 重新焕发党的基层组织的整体活力。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党的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群众路线。

与政府的行政属性相比, 执政党的社会属性及其性质和宗旨与社区建设的初衷更加契合, 这就决定了由执政党来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 比依靠政府的行政推动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 社区建设与社区党建应该是社会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两者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 必须同步推进。自2004年12月20日, 广州市东山区建设街大马路社区党委诞生以来, 目前, 广州市社区设党委已发展到14个, 设党总支的211个, 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的1049人。个别社区基层党建是“空白点”或刚刚开始组建。为什么要成立区域性的社区党委?这是由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市基层社会主体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 目前东山区内的国有企业已100%转为股份制企业, 非公有经济组织达到2.2万户, 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0%, 如何让非公有组织里的党员更大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是新时期党建面临的一个深刻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企业退休人员将逐步实行“社区化”管理, 同时, 大量流动党员进入社区。“党员可以离家、离岗, 但是不能离开党组织!”东山区委书记周庆强说出了党员的心里话。这些先进的政治力量完全应该在社区“找到自己的家”, 应该在自己居住和就业的社区里参与社区建设, 发挥更为积极有力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等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加强城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通过加强社区党建来搞社区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 应克服党在基层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拓展社区党建工作新内容, 改进党的工作方式, 探索活动新载体, 使社区党组织深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活动中、为民办事的具体工作中、化解社区各类矛盾的具体过程中、居民群众自治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深入到行风、政风建设中, 增强党在社区建设中的凝聚力, 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管理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并保障和推进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二是有效地整合中国社会, 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地配置。就后一个方面来说,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中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党的组织体系网络为基础的社会整合体系和整合机制。也就是说, 党的组织体系网络实际上成为中国社会整合的轴心。推进社区党建的实践也是按照这一逻辑进行的。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重构的实践中, 所有的城市都强调社区党组织的作用, 并把它确定为社区居民自治的领导核心的地位。当前的初步实践己经显现出了社区自治与社区党建两者相互促进的效应。

从社区自治来说, 促进社区新的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 为社区居民的公共关系和人际互动创造了新的途径与方式。从社区党建来说, 健全的党的基层组织, 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加强了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 发挥了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强化了社区治理。

从当前社区民主的实践来看, 要求既要保证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使之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 又要防止社区党组织包办代替。削弱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要在社区民主机制中寻求实现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与发挥社区自治功能上的平衡。

社区民主制度的发展

(一) 社区评议政府

当居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提高后, 必然会对政府的一些政策和具体做法产生不同的观点, 这就需要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渠道, 使老百姓的意见能得到充分的表达。造把社区内的监督扩展到社区外, 即社区评议制——“民评官”。“民评官”直接启示着政府决策者把这种机制应用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工作运行上。为此, 各地在推行社区自治的实践中, 创造了一系列的发挥社区基层群众对政府决策、管理等方面监督的方式与机制即民主评议制。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延伸到社区

作为最基层的社区居民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反映他们的意见呢?除前文所分析的“社区评议政府”之外, 实践中还创造出了可操作性的办法, 这就是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让人民代表来反映老百姓的意见, 以达到改变政府政策、监督政府, 从而改变社区状况的目的。实践者把为此而创立的一套制度和运作机制, 称为社区对接人大代表制度。

其代表性的做法有两种:一是人大代表联系社区 (选民) , 二是建立“社区人民联络员制度”。

1、人大代表要与社区 (选区) 挂钩

区人大代表由街道代表和系统代表两部分组成。街道代表组的区人大代表要和原选区的社区联系, 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代表进行挂钩。系统代表组的代表尽量要与原选区进行挂钩, 每个代表都要明确自己的联系社区。广州市花都区就确定了社区或居委会的积极分子在人大代表中的数额, 这些代表在社区自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建立人大代表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制度

联系方式主要包括代表接待日、代表信箱、代表联系卡、代表与选民 (居民) 座谈会以及代表向选区选民报告工作等方式。其间市、区人大代表必须深入到固定联系的社区、选区, 走访选民征求意见。

3、社区协助人大代表开展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应为人大代表在社区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如帮助人大代表介绍社情民意, 负责为人大代表召集、协调、组织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等工作。

4、社区人大代表联系制度的延伸

市、省三级人大联动。即把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制度延伸到市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 要求本区选举产生的市人大代表也要和区人大代表一起返回社区, 在社区进行和区人大代表同样联系社区居民的活动, 并建立市人大代表与区人大代表组的固定联系制度。在实践中, 这一制度又可发展到省一级。不同层次人大联动制度有利于许多问题的解决。如珠海香洲区增强社区居委会“谋事当家”的民主自治意识。实践中制定实行了社区居委会联系社区成员代表制度以及社区成员代表年会制度和提案、调研、视察、监督、评议等制度, 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居民的制度和方法, 使社区自治能力明显提高。此外, 实施社区人民联络员制度。社区人民联络员制度的建立, 实际上在社区和区人民代表大会之间进行了更加直接的沟通, 通过这一体制可以更通畅地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 实现社区居民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人大代表联系社区选民制度与社区人民联络员制度的实践效果是明显的。从直接的效果来看, 社区对接人大制度为社区居民反映社区民意畅通了一个新的渠道, 解决了社区居民许多实质性的难点问题;同时这一制度也为社区监督政府 (从区政府到市政府) 以及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

从深层次的影响来看, 社区对接人大制度不仅分别推动了社区基层民主和人大制度的发展, 而且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将社区内部的民主发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直接的联系, 找到了国家民主与社会基层民主的结合点及其互动。因此, 社区对接人大制度的做法一开始就得到全国人大和国家民政部的关注和肯定, 一些做法与经验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如社区直接吸收本选区的人大代表担任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委员, 通过社区协商议事会的组织形式, 使人大代表置身基层履行职责。当然, 从总体上说, 社区对接人大制度的实践还是探索性的, 有的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推进, 如调整区级人大代表结构, 实现选区与社区的结合甚至统一, 由社区直接选举一部分人大代表等等。如此, 社区基层民主与国家民主之间的互动才会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向制度化, 更具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岳音.论“共建共享”[M]南方日报2007/03/23A02.

[2]刘智.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总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

[3]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4.

[4]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37.

[5]李凡.选举改革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论坛.2004.

[6]赵令蔚.我市完成村 (社区) 换届选举一批优秀村官走马上任[N].汕头日报, 2005-10-21.

[7]社区换届选举新鲜事研究生任居委会主任[N].南方日报, 2005-06-22.

篇4:城市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培育研究

【关键词】社区体育;自治意识;培育研究

引言

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已经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城市社区体育自治是从内因机制促使社区体育良性发展。社区体育自治是指有着共同体育需求的社区居民,以彼此之间的信任为基础,体育资源共享,社区居民通过民主协商合作处理社区体育公共事务,在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1〕。在社区体育自治过程中,社区体育的自治意识可以通过自身的教育体系或者其他教育手段对社区体育活动进行自我管理,推进社区体育自治行为实践的开展。

1自治意识及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定义

1.1自治意识

自治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即具备自治的行为动机后,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朝着理想化的目标,自觉地开展自我管理的行为选择的过程。自治意识,虽然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主体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对所要参与完成活动的一种主观上积极表现,客观上自觉采取行动,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自治意识的有或无,强或弱关系着自治效益的高与低。

1.2社区体育自治意识

社区体育自治意识源于人们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中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约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概念,是对社区体育自治的地位、价值、现实情况以及发展态势的主观认知。具备自治意识是当下社区体育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作用下,社区居民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自治动机,并对该社区有关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做出积极的自觉的反应,才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和措施。

2自治意识是形成城市社区体育自治行为模式的必然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意识将阻碍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使主观意识通过实践见之于客观,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体育锻炼属于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意识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因此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行为的取舍才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在体育自治化过程中,自治意识的提出是理性行为,是体育自治意识的行为价值选择。自治意识促使居民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把体育自治行为逐渐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改变被动的参与模式,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2〕,摆脱对政府等部门政策的消极等待,调整社区体育的行为取向,主动采取措施,激发自身探索、创新的精神,自觉提高业务水平,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当中,从实际出发,加强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具备自治意识,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开展工作,自主建立自治组织,完善自治制度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是我们管理社区体育活动的必要行为选择。

3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三种认知观表现与价值评价标准

3.1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三种认知观表现

3.1.1“政府管办”观

自古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人食”的观念深入人心〔3〕。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虽然在民主与法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建设性的工作,但是我国居民民主意识普遍还非常淡薄。对于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社区体育活动,政策法规是基层政府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条件,导致行政界限成了社区体育自主服务、自主管理的界限。“有政府”心理的根深蒂固隔断了居民可以自治的思想。

3.1.2“企业经营”观

当今市场上各种类型的休闲服务企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例如娱乐健身业。这些新生的健身休闲服务组织无论从规模到档次,从专业到权威,从普通店到白金会所,从地方特色到全国知名品牌,已经能够提供诸如健身、娱乐、休闲、交友、开阔眼界等的服务项目,还有商务会议,业务洽谈等都有比较人性化、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场所,等等。可以说只要需求存在,就会有相应的市场供给出现。市场化的推进,已经超越了政府所提供的公益健身服务,这种喧宾夺主的气势,导致越来越多的居民把向市场要服务当做生活的必备,根本意识不到有关政府服务部门的职能所在。这种“无政府”状态,忽视了居民自身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一种等待消费,一旦需求与供给脱节这种享乐的富裕生活就会终结。

3.1.3“自治意识”观

与“政府管办”、“企业经营”观相对应的是“自治意识”观。虽然我国规定居民委员会属于城市居民自治组织,但实际上,社会仍是以“单位制”〔4〕为主体的,居民自治组织形同虚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结构的改变和智力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社区家园是自己的家园,身体康健受益的是自己,那种守株待兔的心理毕竟是远水近渴,解决不了当下问题。纯粹的单位制或者单一的市场制,并不能及时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要自治”—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呼声愈来愈高,这也归功于居民对自身主人翁地位及权利意识的重新觉醒。人们开始向政府要权利,向市场要自治。这并非行政性质的“独立”,是要在原有的治理模式中进行结构式调整,对繁冗复杂的办事机构进行精简,是渴望拥有自己民意代表的自治组织来管理社区体育生活。所以,自治意识的建立是促进社区体育自治化。

3.2城市社区体育自治意识价值评价标准

所谓价值评价,就是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属性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是主体衡量客体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及程度所遵循的尺度〔5〕。那么评价社区体育自治意识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根据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精神,从中得出社区体育自治意识价值的评价标准,依次是:

nlc202309020957

3.2.1是否具有提高社区居民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的社会价值

社区体育自治的教育目的在于从思想的高度增强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同时也从自身的角度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去,最终培养人们的健身主体意识,增强全民族体质。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就必须做出拥有健康体魄的硬性要求。居民在自我把握健身节奏,自我组织健身活动中,摆脱行政束缚,自我创造条件,把健康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自治化的健身方式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自治意识的教育作用不仅使居民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而且养成了自觉健身的良好生活习惯,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合群性格及健全的人格,也使得居民具有坚强不屈和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社区体育自治意识带给居民的是良好健康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是时代发展的鲜明写照。

3.2.2是否有利于社区体育自治化的有序发展

自治意识的题中之义就是要自我管理,就是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和行为等自主组织,自主约束,自主服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社区体育自治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意识,依靠居民的自觉、自制能力。社区体育自治意识是基层事务民主公开的保证,要求居民具有民主运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自我管理社区体育事务中做到从实际出发,了解问题的根由,民主决策社区体育内的重大事务〔6〕。具有普遍的自治意识,是对政府完全管办的良性改革,是整合社区有限的体育资源,改变混乱的健身秩序,开展特色社区体育活动,营造社区体育文化,是引领社区体育走上正常轨道的必然选择。因此,社区体育自治意识是未来社区体育自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指导思想之一。

3.2.3是否有利于社区体育生活的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从社区体育自治的定义可以看出:共同需求是产生和谐的基础;以信任为基础做到了诚信友爱;体育资源共享道出了公平;民主协商体现了和谐民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其实质就是在充满积极性的状态下,安定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社区共同资源的可持续性。社区体育自治的提出,字字体现和谐因素,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所有这一切美好的愿景,都有赖于自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没有积极的自治意识,就没有自觉主动地去自我改进、自我创造,也就形成不了为社区所认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

4城市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培养路径

4.1动机引导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三种类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无动机〔7〕。从自我决定的三种动机来看,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动机引导也要从这里入手。首先,健身是当前许多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要大力弘扬全民健身精神,把改善居民体制,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作为在社区体育自治的根本追求。其次,社区体育自治就是改变现有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的怪状,社区体育自治不仅是对自身的健康负责,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居民社交机会、追求时尚,提高生活水平的标志。第三,对于社区非体育人口来讲,社区体育自治化与否无关自身利益。对于此类人群,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利用身边的真人真事来感染并吸引他们的关注。致力于改变社区体育发展现状是培养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动机选择。

4.2角色定位

拥有自我认知能力是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的前提。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了解〔8〕。哈特曼告诉我们,过高的自信或盲目自卑都会有错误产生。社区居民是体育自治的中流砥柱,在活动中不光要认知到社区体育的现状,还要看清自己在社区体育自治当中的地位及作用。“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在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国家,我们都是社区的主人。社区体育健康有序地开展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社区的繁荣就是社区居民的幸福。具有社区主人翁的态度,以社区体育自治的稳定开展为前提,肯定自我能力,把社区体育的责任看作自己的责任,把服务他人看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大力宣传体育自治的憧憬,使居民拥有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塑造社区居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举措。

4.3目标构建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9〕。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相反,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在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的培养中,制定理想化目标可以激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体育自治活动的自觉意识。首先是短期目标。改善社区政府管理机制,改变体育健身资源短缺、闲置、荒废的尴尬局面。实现对社区体育资源的审计,整合自发无序的健身组织,保障居民的自由健身需求。其次是长期目标。在社区体育自治化的进程下,居民将摆脱各种束缚,拥有决定社区健身的完全治理权,能够以组织者的身份自觉地开展特色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短期、长期目标的实现是自治意识建立的终极引力。

4.4行动实施

自我管理理论是学习自我负责、自我操练、自我启迪、自我控制以致于自我创新,使自己变得成熟、干练、开放、宽容,进而整合运用资源,是做好社区体育自治工作的理论指导〔10〕。因此要培养居民自我思考的习惯,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审查存在的问题,对现象进行本质化剖析,把结论应用到实际当中。具体措施如下:在社区体育行动实施中加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民主选举社区体育自治组织;加强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的建设,广泛宣传社区体育的活动状态;建立常态化的居民民主参与机制;开展各社区体育自我审计工作;弘扬雷锋精神,奖励有志者主动献策;维护居民自治权利和提高守法意识;社区体育政策及问题处理公开公正;开办各种公益学习班,进行体育自治化学习。以具体行动的开展激励居民自治意识的形成。

5结论

当前社区体育自治中自治意识不足成为发展瓶颈,经过理性分析给出以下建议:以动机引导、角色定位、目标构建、行动实施来提高社区体育自治意识。然而,自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在今后的社区体育自治过程当中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自治意识的提高将会是其健康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江岚,高雪峰.从“他治”到“自治”—治理理论视域中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走向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9-12.

〔2〕彭惠青.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任尔昕,黄明.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培育〔J〕.发展,1997,10:33-35.

〔4〕姚俊义.论社区居民自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5〕朱志君.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1):1-6.

〔6〕江岚.城市社区体育自治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D〕.武汉体育学院,2007.

〔7〕林桦.自我决定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8〕刘翔平.哈特曼自我心理学评述〔J〕.心理科学,1991,(5):37-42.

〔9〕杨宇.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评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88-89.

〔10〕杜鹏程,赵曙明.德鲁克经典管理思想解读〔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11):1-10.

(责任编辑:李宏斌)

篇5: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专题

在XXX市委的组织和本单位的安排下,本人参加了《新条例》《新格式》及《自治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实施细则》专题培训班,接受了五天的公文写作理论知识培训,感觉收获很大。

这次公文写作培训班的举办,对我们从事文秘工作的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参加培训的有X州、XX州、和田、哈密、兵团农4师、农5师等地区的学员。参加培训的学员有老有少,热情很高,期望很高,都迫切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事实上通过此次培训也确实达到了培训目的。

在五天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新格式》)、《自治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实施细则》、常用公文文种的写作要求、行文规范、写作技巧等。培训期间,我认真听课,做好学习笔记,遵守校纪校规,顺利完成了所有学习内容。

五天的学习时间很短,但学到的内容很多。培训班上的几位老师,都是公文写作方面的专家,有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秘书长、自治区党校教授李传来老师、新疆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武晓凤老师、国家公文写作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岳海翔老师等,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很高。通过他们的讲解,我对公文写作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公文写作理论知识。

培训期间,几位老师不同的讲课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秘书长岳海翔先生学识渊博,讲课时深入浅出,例证丰富,他提出要想写好公文应当注意6个方面:了解思路框架、提高政策水平、多读经典公文、正确使用文种、强化文字表达、注意格式规范,短短36字包含了公文写作最重要的技巧,归纳精辟,讲得很精彩。戴敬雨老师从事文秘工作多年,实践经验丰富,讲课内容紧密联系实践,可操作性强,对于督察与信息工作有独到的见解,他强调:督查工作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要求, 一是在督查工作范围上,由单纯办文办事的“小督办”向办理党委决议决定的“大督办”方向发展;二是在督查人员组成上,由办公部门秘书同志构成的“低层次”向党委领导同志构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三是在督查工作本质特征上,从偏于注重工作过程单纯督查政治性工作的务“虚”型,向注重实际效果综合督查政治经济工作的务“实”型方向发展。张广田老师严肃认真,讲课内容实践指导性强,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2012年7月开始执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相比较已经停止执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具有“首创性”、“简约性”、“规范性”、“先进性”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李传来老师讲课幽默风趣,通过鲜活生动的案列和发人深省的小故事使我们明白了“先做人,后为文—秘书的职业道德修养”,开放活泼的授课方式,时常能引起学员的阵阵笑声。作为参训学员之一,我觉得这次学习很有收获,不虚此行。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很成功,无论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还是正常学习都开展得有条不紊,几名领队同志认真负责,在培训开始之前和培训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行程安排、食宿安排、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很

细致、很到位,保证了学习的顺利进行。

要做好文秘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文字表达功底,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理论素质。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公文写作实践相结合,在干中学,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更好地履行好文秘工作的职责,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本单位的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市委城乡综合改革办公室

篇6:城市社区自治理论学习体会专题

民管0833班 郑静怡

摘要:社区居民参与问题是城市社区建设中深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要在完善基层民主建设,树立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基础上,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进而发展真正和谐的城市社区。

关键词:社区建设;居民自治;参与;和谐;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应该是介于街道和现有居委会之间的、具有完整地域性和基本服务功能的生活小区。社区作为政府工作和社会事务的重心,能否以优良的服务惠及社区群众,以有效的综合治理确保社区的安全和稳定,以优美的环境促进社区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占领社区阵地,以良好的参与机制推动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社区的居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过程

社区居民自治,是按照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大家办”的原则,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共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一)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民主选举方面,选举的形式的发展趋势也由候选人提名发展到自荐报名,由等额选举发展到差额选举,由间接选举发展到直接选举,并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民主程度不断提高。通过选举成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和职业化的趋势。在民主决策方面,社区居民是民主决策的主体,通过社区居民会议、协商议事会、听证会等有效形式和渠道,对社区内公共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在民主管理方面,居委会依法办事,按照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规约规范工作,努力增强居民当家作主意识,实现“社区的事大家管”。在民主监督方面,实行居民委员会事务公开,凡是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全体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及时向居民公开,并通过召开居民评议会,听取居民意见,接受居民监督。

(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即在全国各个城市普遍建立居民委员会,实现城市居民对居住地公共事务管理的民主自治。1982年,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我国宪法。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城市居民委员会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1999年,国家在全国26个城区开展了社区建设的试点和实验工作。此后,在全国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目前,城市社区建设正在由点到面、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推进,以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工作正在展开中。

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的意义

(一)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社区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人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或者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所以说,和谐城市社区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其次,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政府各个部门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说,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加强和谐城市社区建设,就能够充分尊重群众在法律范围内的表达自由,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合理解决利益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以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是建设和谐城市社区的必然选择

作为城市社区居民,建设和谐城市社区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是社区的主人翁,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构建和谐城市社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实行居民自治既能够提高居民自我管理水平,又可以培养居民关爱社区的情怀,使邻里间和睦友善,亲密合作,从而最终促成和谐共处的社区环境。所有说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是建设和谐城市社区的必然选择。

(三)社区居民自治要求居委会发挥其自治功能

从法理上讲,城市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第二条第一款进一步明确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城市居委会不属于政府机构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居民在本居住区域内自己组织起来直接管理自己事务的组织。

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中,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内的权威性自治组织,是国家承认的社区内组织的最高代表机构,负责管理社区的一切公共事务,负有说服社区内的组织与国家合作来实现政策的有效实施的责任。同时,在社区中,居委会与其他的社团组织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如它的自治性质受到了专门的法律保障,在与居民长期的交往互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本,与居民之间相互掌握的信息大体对称,已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运作方式等等。因此,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居委会在发展社区居民自治的进程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居委会在社区居民自治中要发挥有效的作用,就必须打破目前的行政化趋向,纠正角色错位,成为真正的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民意的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使其受到束缚和压抑的自治功能得到解放和有效发挥。只有如此,才能使居委会真正成为代表民意沟通政府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促成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社区的有效自我治理机制。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居委会成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中心平台,成为城市社区发展居民自治的有效载体,从而有效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并最终促成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城市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居民自治不到位,基层民主建设滞后。

第一,推行民主选举不力,影响居委会权威,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缺乏群众基础。第二,社区参与意识和归属感淡薄,社区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偏向于成为政府的延伸“行政”组织,自治功能不强。第三,社区居委会现行的“议行不分”体制,制约了基层管理。四是社区居委会负担不断加重,基层压力增大。

(二)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的自治意识较差。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没有建立,对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宣传力度不够。他们的活动基本都是在社区之外,很少参加社区内的活动。

(三)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通畅。

目前社区参与也还多局限于传统上的执行性参与,即在决策之后被动去执行,也就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社区管理机构业已形成决定的事项,比如开会听取居委会或街道有关本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从而形成典型的权力精英主导模式,居民个人缺乏明显的主动权。它的直接后果是社区成员参与率低、参与的层次较低。

四、对城市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自治的建议

(一)加强社区领导队伍的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建设

逐步扩大民主选举范围,使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获得居民的认同,同时要加强领导。社区居委会成员应参照地方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办法,进行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要兼顾各方,多数应为本居住地居民。现时社区的自治功能不成熟,因此在坚持民主的同时,要加强党和政府对居民自治工作的领导。一方面要引导、支持、完善民主自治,另一方面,对社区管理不能一下子完全放开,防止出现管理“挂空档”失控现象发生,要努力确保社会稳定。

(二)培育社区意识是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根本

社区毕竟不同于家庭、单位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缺乏血缘和感情纽带已经直接的利益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自治事务总来是一个问题。主要还要靠文化认同,在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找到相通点,共同管理。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对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通过社区环境、卫生医疗、治安、文化教育等事项的决策上,充分与社区居民协商、沟通、征求意见,发挥居民积极主动性,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想社区转移,降低职工对单位的依存度,强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系。通过以上措施,是居民感到社区与他们的利用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到社区自治的动机和期望。

(三)完善居民参与的组织形式,发展非营利组织

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街道、居委会等组织体系的作用是有极大局限性,他很难满足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化要求。要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形式,必然要求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不但能真正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拓展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提供了一条畅通渠道。居民参与度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根本所在,而居民参与社区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参加社区民间组织,如各类志愿者协会、业主委员会、治安巡逻队、老年书画协会等等,这些组织在居民自治、社区互助、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联系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和纽带,表达民众的利益和愿望,居民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与政府的交流、对话与决策,参与和诉求,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可以极大丰富社区组织数量,给居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它以社区居民的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以不断创新的服务项目为追求,以居民满意度为监督和衡量标准,不断创新社区服务项目,强烈地吸引居民参与社区的活动,从而激发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动力。

(四)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问题中的其他对策

1、政府要转变职能,调整权力分配。

不要简单把居委会作为街道办事处政府工作的延伸,改变居委会越来越多的行政化的倾向,使居民自治组织有能力成为帮助居民解决工作、生活、社会问题的自治组织。街道办事处要为居委会减负,不要把所有的工作都摊派给居委会,造成基层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

2、建立法规,推进社区居委会早日“议行分设”。

应通过法规明确民主选举产生的居委会为议事机构,居委会指定专职人员负责社区事务的决策执行。居委专职人员向社区居委会负责,接受社区居委会管理。根据社区常住人口的增减,适时调整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的数量,建立正常增员、撤换、补选机制,做到引进人才、改变年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和自治水平,从而真正朝着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方向迈进,这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上海城市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拓宽居民参与管理路子,调动各方面力量建设社区的积极性。

居委会要逐步建立健全与居民的联系、服务、沟通、监督、党建等机制,使更多的居民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贡献个人才智,承担社区责任,分享社区成果,让社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使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城市精神在参与社区建设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五、结束语

总之,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是离不开社区居民自治的。要建设和谐城市,从长远来看,实行社区居民自治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建设好一支社区领导队伍,完善基层民主,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居民自治和谐的城市社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培育青年成才的背景下一篇:我最欣赏的人是外婆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