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教案

2024-06-21

拿来主义 教案(共8篇)

篇1:拿来主义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具体语句段落,(过程方法)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知识能力)

2、结合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过程方法)把握拿来主义的内涵。(知识能力)

3、结合作者的批判和主张来感悟,(过程方法)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并培养开放、自信、理智的健康心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

拿来主义的内涵和历史对今人的提醒。

难点:认识文中错误做法的本质及危害,并总结出教训。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基本主张,并画出文中批判的几种错误做法。

课堂学习

导入:

明代顾宪成有一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讲读书人不仅要钻研知识,更要心怀天下。而今全球化的趋势对青年学生带来的影响主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一方面,外来文化的输入如滚滚洪流,另一方面本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传统文化的宣扬也如火如荼,你感受到这两股文化的冲击了吗?

多媒体展示: 以 “韩流 ”“魔兽”“祭孔” “百家讲坛”为主题的新闻和图片。

作为当代的中国的学子,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庞杂的文化资源呢?早在1934年,国人就已经面临着类似的难题了,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拿来主义》里,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施行“拿来主义”。

(一)理顺结构,把握内涵

一、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自造的词语,大家早读预习了,用自己的话说说,拿来主义对待文化资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展示 怎么拿—— 占有、挑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这一答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段落概括出来的?作者在提出主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朗读相应段落(8、9)

1、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清比喻的相关部分,并明确用比喻说理的好处:浅显,形象。

三、作者在提出观点之外的文字内容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呢?提醒大家注意关键段落和关键词语。

“所以”——为什么拿

“总之”——总结全文

四、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阐述“为什么要拿来”

批判社会上错误的做法,揭示其危害

认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展示 为什么要拿来——错误做法,危害无穷

至此文章的基本思路解决(最后一段的处理视学生回答机动处理,若涉及,则暂止于“总结”二字)

(二)研读历史总结教训

五、先占有后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一个高深的道理,近乎于一个常识,可在具体面对问题的时候,人们却常常背离了常识,犯下各种错误。在本文中,作者就列举了当时人们的种种错误态度,请大家自读这些错误,后思考讨论,种种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危害如何,我们又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提醒不仅在1至6段中找,其他段落里也有几种错误态度的列举)

附教师参考:

错误 原因 危害 教训

盲目拒绝

闭关主义 自大 固步自封

落后挨打 开放

怯懦 自信

偏激 理智

送去主义 奴性 丧权辱国 自尊

遗祸子孙 负责

全盘接受 送来 媚外 流毒无穷 睿智

自尊

复古 无知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关键词

难点突破:针对学生回答,联系文中语句适当引导。

1、结合历史事实(鸦片战争等)理解闭关主义的危害。结合具体语句认识几种做法的相同本质。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徘徊不敢走进门”“ 放一把火烧光”

2、结合语言品析,认识送去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3、结合下列语句,看清送来者和复古主义者的嘴脸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4、在探讨此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留心作者对不同类型错误做法的态度的不同。同时重点品析下列语句,认识鲁迅杂文语言辛辣幽默的特色。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六、若学生回答过程中未涉及,则提醒研读最后一段,先齐读,后讨论,在全文的结语中,我们能获得那些认识?

施行“拿来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不自私”特别提醒制定文化政策和掌握文化发展话语权的人。(可联系国民党政府出台卖国和复古的政策、文坛派系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

结语: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篇2:拿来主义 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上课前请同学们看一副著名的挽联,猜猜这是写给谁的?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你们是怎么知道是写给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而已》是他的作品集,《莽原》《奔流》是他编辑过的刊物名,《毁灭》《十月》是他的译作。这是当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他将鲁迅的著作、译作和主编过的刊物名巧妙的连缀在一起,毫无斧凿之痕。鲁迅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我们都知道他是作家,却鲜有人知他也是翻译家,他不遗余力地向中国读者推介外国优秀的作品,连去世前还在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他的译作和他的著作几乎是相等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中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有谁知道《且介亭杂文》名字的来由吗?(“且介”即“半租借”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里写的,讽刺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

二、整体把握课文思路

(一)解决“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问题。

1、这篇杂文也是篇议论文,看书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人也有“眉目传情”之说,透过题目你觉得这篇文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想请一位富有文才而又长于论辩的同学来说说,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一篇议论文,你会怎么写?(学生: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怎样拿来。)

教师点评:不愧是文A的才俊,颇有大家风范,鲁迅先生也是这样构思的。

教师板书:

议论文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古语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警策句也即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在那段具体阐述的?

明确(课件):第7段,“所以我们要„„”

3、我们一起把第7段齐读一遍。

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中能表明文章思路的关键词是哪一个?(所以)”所以”常与什么词搭配?根据“所以”这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断定前面6段应该写什么?

明确: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也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4、“主义”指重大的原则、主张(板书),如马列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把“拿来”当作“主义”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新颖的提法,可见其重要性,同时鲁迅先生的杂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呢?我们有必要知人论世,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显示 “背景”)

下面请结合写作背景,再看课文“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主义”提出来的?

明确(课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注意“拿来主义”“送去主义”与“闭关主义”在修辞上有何联系?(仿辞)

5、仔细阅读课文前半部分,同桌讨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有何表现和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

师注意引导结合文本,注意①“进步”“奖赏”等反语的讽刺意味,拓展引申:鲁迅文章爱用反语,运用反语使文章具有巨大感染力和强大战斗力(匕首,投枪)。《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伟绩”、“武功”、《藤野先生》“标致极了”

②提问: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送来”的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那个成语?这种的“送来”本质是什么?)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语句回答:残羹冷炙。赤裸裸的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课件,明确“因果论证”):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误国、卖国,所以要实行 “拿来主义”,这在议论文中叫什么论证方法?

㈡、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怎么拿来?

1、刚才我们解决了“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我们该怎样拿来”这个问题的?朗读第8-10节,并分组合作探究①:鲁迅先生认为我们该怎样去拿?请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

“ 他占有,挑选。”

“总之„„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教师过渡:讲了“拿来”的态度,也指出了”拿来”的方法,但比较抽象,为了进一步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抓住“譬如”)

②追问: “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文化遗产

2、对待文化遗产,文章列举了哪几种人的几种态度? 作者是如何形象化讽刺错误态度的?

二组负责探究:文章列举了哪几种人怎样的心态和行为?(找出关键词)其实质是什么?

三组负责探究:“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讨论交流,演示课件:

孱头--怕、徘徊--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

昏蛋--怒、烧光--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

废物--慕、吸鸦片--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教师过渡:第八段段尾“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关键句),那么“拿来主义”者应该怎样?(他占有,挑选)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形象说理的? 三组学生讨论回答,演示课件:

“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

“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

④总之,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四组探究:“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教师小结: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是,对我们是否“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其实这种比喻说理的方法并不是鲁迅首创的,而是他从前人那里“拿来”的,我们学过的有哪些古文用了比喻论证方法?

明确:《劝学》(20喻)《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看来鲁迅先生的创作本身就是在践行着古为今用的“拿来主义”。

四、表达与交流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的回答避实就虚,体现的是一种大家的机智幽默,但如果要正面阐释改革开放与拒绝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关系又该怎么说呢?请拿出笔来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你的观点。(2分钟)

学生佳作展示:

教师点评:

提示:对外开放伊始,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提醒国人, “对外开放,是会有苍蝇、蚊子飞进来的,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新鲜空气。

五、拓展延伸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拿来主义”?先来看看有关材料,选一两个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延伸阅读链接

材料一:广电总局要求央视等媒体不再使用NBA等缩略词

010年04月08日04:17《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易东方)昨天,央视体育频道总 监江和平证实,广电总局一周前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

从这个月起,央视体育新闻已经在节目中开始规避“NBA”“CBA”“F1”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缩略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等中文全称。昨天,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接受本报采访时确认,广电总局上周下发了一道通知,要求在今后的电视节目中尽量屏蔽英文缩略词,转而使用中文全称。目前,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多档节目已就此进行整改。

江和平说:“不仅是体育频道要执行这个通知,央视的所有频道都要执行,例如GDP、WTO、CPI这类缩写也在禁用范围内。”央视体育频道已经在NBA和CBA转播、新闻播报中进行了修正,节目字幕对“NBA”等缩略词进行了括号加注的方式给予说明。

篇3:新闻切忌“拿来主义”

关键词:新闻,拿来主义,措施

《拿来主义》是鲁迅一篇著名的杂文, 着力对“拿来主义”进行了批判。尽管“拿来主义”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能够使我国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迅猛得到一个提升, 而当下新闻的“拿来主义”又是如何呢?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新闻的“拿来主义”, 发现我国很多新闻记者对“拿来主义”还有很多狭隘的理解, 这也就直接导致很多新闻记者的“拿来主义”缺乏“消化、吸收、再创新”, 成为了“拿而用之”, 这就使得新闻根本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拿而用之”的“拿来主义”已经严重影响了新闻质量、新闻层次和新闻效果, 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改进, 切忌错误的“拿来主义”。

一、新闻“拿来主义”的表现

(一) 照抄照搬现成的材料

当前, 有很多新闻记者不能正确认识“拿来主义”, 很多时候都是照搬现成的材料, 甚至不做任何加工就使用材料, 使得很多新闻缺乏生动性。比如, 一些时政新闻记者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召开的会议, 很多时候都是对领导讲话进行“照本宣科”, 直接把领导讲话内容作为宣传内容, 而不是对领导讲话、会议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找出既具“宣传价值”、又具“新闻价值”的宣传点, 使得新闻宣传变成了“简报”, 既没有新意, 也缺乏价值, 导致很多新闻只突出了“宣传价值”, 但却缺乏“新闻价值”。

(二) 根据既有框架套素材

如果说直接使用是最直接的“拿来主义”, 那么根据既有框架套素材, 则体现了“高级形式”的拿来主义, 这主要是很多新闻记者由于对新闻工作比较熟悉, 对于不同体裁的新闻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框架, 只要将新闻内容装入到框架中就万事大吉, 这既是一种严重的偷懒行为, 更不符合新闻工作规律, 因为只有通过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模式, 才能使新闻更加生动, 否则就会陷入“八股文”的怪圈。这种按照既有框架套素材的“拿来主义”, 在当前新闻战线大有人在, 很多记者为了抢时间, 很多时候都是采取这种方式, 导致新闻缺乏生动性。

(三) 拿别人的稿件为己用

与照抄照搬和根据既有框架套素材相比, 拿别人的稿件为己用的“拿来主义”则显得十分不道德, 尽管这种“拿来主义”属于极少数行为, 但其影响极坏, 这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工作的要求大相径庭。比如, 有一些新闻记者存在着抄袭的问题, 对于别人的成果直接拿过来使用, 不仅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而且也由于没有对新闻进行深入思考, 导致缺乏深度;再比如, 目前很多新闻记者对基层联络员的稿子直接使用, 而不是进行深入思考和认真完善, 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字和联络员的名字就算完成了一篇新闻;再比如, 一些新闻记者在对会议进行报道时, 通常都会管主办单位索要新闻通稿, 将新闻通稿稍加改动便成为一篇新闻。

二、新闻“拿来主义”的解决措施

(一) 提升职业素质

当前新闻记者普遍存在的“拿来主义”, 暴露了一些新闻记者缺乏职业素质,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要想解决新闻“拿来主义”问题, 就必须从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上狠下功夫。这就需要新闻记者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职业意识,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认真对待新闻采编工作。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加强自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建设, 始终恪守自身的职业操守, 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来, 正确处理好“拿”与“用”的关系, 将新闻素质当成丰富新闻采编工作的工具而不是主体。

(二) 转变新闻作风

要想解决新闻记者“拿来主义”问题, 就必须积极教育和引导新闻记者转变新闻作风, 特别是要结合“三贴近”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积极推动新闻作风转变, 这样能够使新闻记者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新闻采编工作中来。新闻记者作为新闻采编工作的主体, 必须改变“拿来主义”的作风, 将新闻报道的“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体现党和政的喉舌作用, 又要注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通过深入思考, 挖掘具有较高层次的新闻点, 通过自身独立思考精神的展现, 使新闻报道成为观点论战和思考交锋。

(三) 学会正确拿来

新闻记者在对待“拿来主义”方面, 要学会正确拿来主义, “拿来”不是“直接拿用”, 而是“拿来借鉴”, 只有树立这种理念, 才能博取众家所长、体现自身特点。比如, 在对相同新闻点进行报道过程中, 可以参考和借鉴别人的观点, 但切忌照抄照搬, 而是要将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度融合, 形成新的新闻升华, 体现新的新闻价值;再比如, 对于基层联络员提供的新闻资料, 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 将基层联络员的新闻资料当成“第一手资料”, 更多的是要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强化新闻资料的使用价值。

篇4:对体育课形式主义教案产生的思考

一、体育学科的集体备课形式主义严重

由于高考等各级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广大农村学校在热热闹闹的素质教育背后,还在进行着扎扎实实地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非考试学科的中小学校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活动,体育教学的环境和教师的工作量,均得不到领导的充分重视与关心。导致了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开课,体育场地器材得不到相适应的配备,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体育工作保障和监督机制,体育教师无可奈何地沦为了学校的弱势群体。因此,包括体育教师集体备课在内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也就不会受到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们的重视。

集体备课是对即将开始的单元教学任务进行学习与理解,是对单元内的课时教学过程进行构思与预设。集体备课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积极自觉全身心地投入。积极的、富有成效的集体备课,可以展示体育教师群体的才华和创造力;消极的、马马虎虎的集体备课,则会形成教师之间交流的障碍和知识的壁垒。集体备课是体育教师编写好教案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体育教师才能做到“手中有文、心中有案”,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教师上课才能源于教案而又不拘泥于教案。学校管理者对体育工作的偏见,常规的教学检查只追求体育教案有份量、课堂教学队伍整齐和运动队比赛有名次等方面。体育教师教学有困难,没有人指导与帮助;教学出亮点,没有人表扬与鼓励;体育课上好上差一个样,这必然导致体育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在本地区教学检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农村中小学只有一名体育教师,没有集体备课的空间,集体备课记录大部分是自己捏造;有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多为兼职,没有能力开展体育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只是走过场,即使在较好的学校,由于缺乏有效地检查与考核,体育集体备课有准备无中心或是有中心无主题,议论没有实质性内容,最后把某一老师或备课组长的备课当成集体备课。体育教师不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集体备课和编写体育教案,体育课教案的编写就不会有质量保证,这是形式主义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体育课教案形式和内容缺乏规范要求

无论什么形式的体育教案,在最后结束的部分总会留有课后小结的位置,可是,体育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案的时候,搞不清楚这些课后小结是一节课的小结呢?还是几节课后的最后小结?因为体育教师往往都要任多个班级的体育课,一份教案计划要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中被多次重复使用。对此,教育教研主管部门没有对教案小结部分作出明确规定,学校教务部门也无法作出具体要求,结果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形式上的检查,课后小结记录难以与教案形式和内容相一致,教案编写的形式和内容缺乏深层反思,课后小结没有具体的内容指向,体育教案变成了书写一些形式主义程式的套话。

青年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总是要去查找一些资料,对体育课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学习与理解,也会学习和模仿老教师的教案,摘录一些精品教案中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技巧,以期在体育课的运用中,产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师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因为在每一节体育课上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教学智慧的激发,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体育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和个性展示,需要学生们在配合中发挥主动性。青年体育教师只有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记录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即时反思,如同收集每节课闪光的珍珠,经过一个单元和一个学期后必要的整理和总结,不但能够成为体育教师编写教案的资料宝库,而且能够成为教师设计教案的教学依据,进而成为体育教学科研和撰写教学论文的信息源泉。但是,由于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缺乏,体育教师承担的工作较大,青年体育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进修或教研活动,加之体育课教案没有规范的形式与内容,也助长了部分体育教师研究教案编写的惰性,每节课后教案的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形式,进而影响到体育课教案编写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这也是体育教案产生形式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下降,造成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三、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达成要求相差甚远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得到了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投入的欠帐太多,学校教育的布局调整所能提供的优质资源,仍然不能满足满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造成了许多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人数众多,突出了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如本地区的城区学校,学校的班级多,班级的学生多,已经达到了学校的承受极限。虽然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配备比较好,但是与学校的班级数和班级的学生数一比,还是杯水车薪。

体育教师编写教案是脑力劳动的过程,其劳动的效益还有赖于体育课的教学实践。教案编写中预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很好地达成或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也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对教案编写的热情和效果。充足的体育活动器材,宽松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谐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也能激起体育教师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案的信心,编写出高质量的体育教案。试想,一个体育教师面对着众多的学生和不足的场地器材,即使编写出了体育课的教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不能有效使用,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达成,学生活动不能充分开展,师生间因体育器材不足,造成的教学矛盾非常尖锐,体育教师在无序或无奈的操场上一筹莫展,领导怪其无用、学生愿其无能,体育教师地地道道成了学校的弱势群体。此种情形之下,体育教师还能有编写教案的热情吗?可以这样说,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体育教案教学目标不能达成,造成了形式主义教案的大量产生,这也是近年来学生健康状况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成形式主义教案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配备不足,体育教案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成率过低,以及体育教案本身形式与内容上缺乏规范的要求。当然,也有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的原因。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包括体育教案在内的各项体育体育工作,在学校的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取得更大的改革动力,收获更多的改革成果。

(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223600)

篇5:拿来主义教案

1号选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最近几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十八大的召开),提的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么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不是所有的外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1)、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_________,送古董 和____________,送古画新画 以及送梅兰芳 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2)、什么是“拿来主义”?

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该怎样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合作探究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2)、课文中“鱼翅”、“姨太太”、“鸦片”分别比喻什么?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部分。

5、当堂测评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材料,说说“精华”、“糟粕”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六、作业布置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篇6:拿来主义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质,以及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二、指导预习。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要求。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表达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在旁边空白出做上笔记。

三、研习新课。

(一)释题:题目“拿来主义”,同学们想想“拿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写作背景)

明确:这里的拿来何我们平时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说法是鲁迅地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一种主张呢,我们现简单地看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地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地错误观点,所以说“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理一理作者地写作思路。清大家先默读1-7段 文章一开头就写闭关主义,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 这一做法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封闭

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于是“给炮轰开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搞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都送去了些什么

(1)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非常郑重、恭敬,媚态可掬,淋漓尽致的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几张画“一路的挂”,非常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是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3)“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么理解“进步”这一词?是真的进步了吗?这种手法是?反语。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一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

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鲁迅先生说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跑给的。“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我们看看外国有目的的抛来了什么东西?第六自然段 鸦片 废枪炮 香粉 电影 小东西

他们的目的何实质是什么?毒害欺骗中国人民,侵略掠夺中国 小结:我们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既然这些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鲁迅先生提倡要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学们我们说这种思路被称为什么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时请同学们也回去思考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三。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二、研习新课。

(一)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默读8-10段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

式?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提示 第一段中写到“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泛指学术文艺 那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那有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呢?

怕给它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这三种人的本质分别是什么呢

逃避主义 懦弱无能 害怕继承

虚无主义 盲目排斥

投降主义 崇洋媚外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然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占有 挑选。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比喻?要怎样对待?分别说说。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总结一下对待文化遗产要持什么态度?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待文化遗产,在拿来的时候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沉着 勇猛 有辨别 不自私 我们应该特别主义到,在论证拿来主义的时候,鲁迅先生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民比较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的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如: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三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拿来主义的方法和实质,同时对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有了基本了解。

四 作业

篇7:《拿来主义》教案4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要根据民族文化的需要为“我”所用;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3、了解杂文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掌握本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设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1、重要词语的含义

2、重要句子的含义

3、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以教师串讲为主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了解文章的背景,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补充:30年代,除了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等思潮外,在左翼文化战线内部也有同志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乎投降”的“左”的观点,鲁迅已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在其它文章中阐明了自己的看法,用“弃去蹄毛,留其精粹” 概括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中也作了精辟的论述。

2、教者范读课文,给课文生字正音。如:羹、炙、诩、髓、孱、蹩。

3、“拿来主义”这个命题的含义是什么?它包含“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亦即“怎样才是拿来”)”两个部分。

4、理清作者思路,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的后果。

这一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拿来” 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五至第九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这一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回答了“什么是拿来” 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十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5、讨论:①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正确的主张应该是什么?(指生阅读一、二段,在教师串析的基础上回答:其实质是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

②一二两段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有特指,有引用,有讽刺,有反语)

6、讨论:“送去”之后会导致什么惨重后果呢?(指生阅读三、四段,在教师串析的基础上回答:其后果必然会导致亡国灭种。)

7、提问:第五段中“摩登”和“吝啬”两个词的运用有什么妙处?(一是有讽刺效果,一是贬词褒用。)

这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由上文揭露批判“送去主义”转入下文提倡实行“拿来主义”。)

作业:认真阅读课文,完成练习三、四。

第二课时

1、检查前课学习情况:①听写并解释中的字词;②提问: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是什么?③解释第五段中“是”“为” 的意思,“摩登”和“吝啬”两个词的作用。

2、指生阅读第六、七两段

提问:第六段继续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是什么?(抓住“吓怕”、“恐怖”两个词谈危害性,其根源是因为“送来”,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注意:“送去”和“送来”的区别是什么?“送去”的实质是媚外求荣,“送来”的东西是有害的东西,这两种“送”必然会导致我们亡国灭种。我们应该针锋相对“拿来”)

提问:“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

3、阅读第八段,鲁迅用“大宅子”比喻什么?(“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是什么?(完成练习三5、6、7)

错误态度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4、提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请齐读第九段。

“他占有,挑选。”怎样“占有”、怎样“挑选”呢?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吃掉”(即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互现

加以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一群姨太太

色情文化之类

“走散为是”(即彻底抛弃)

5、齐读第十段

提问:这一段是全文的结论,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

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④“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

提问:课文最后一句话应怎样理解?(意在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6、总结:(1)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本文不存在要不要“拿来”的问题,却存在一个拿什么的问题。请同学们讨论“拿什么”,解决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重要特点?(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留给学生回答,教者讲解因果论证。)

文章1——7段运用了因果推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来而无往。(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

(3)提问:本文是一篇杂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犀利和幽默)

7、作业:(1)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

篇8:拿来主义、送来主义、买来主义

鲁迅发明“拿来主义”这个词的原意,直接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间接针对的是崇洋媚外。“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所谓“新文化”,其实就是西方文化。与之相对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旧文化”。在胡适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新文化以“全盘西化”的口号扫荡中国社会,似乎中国传统旧文化只有裹小脚、留辫子、娶小妾、八股文之类的糟粕,因此,传统文化几乎统统被置于应彻底抛弃的行列,甚至竟有人提出要取消汉字。然而,当时很多“新文化”也非常拙劣,一味地模仿西方,弄得不伦不类,遭到很多嘲笑。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个传统文化的回潮,当时称为“发扬国光”,也有人称为“复古”,其对立面就是“全盘西化”。鲁迅就是在反对“全盘西化”、提倡“发扬国光”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

我认为,鲁迅在1934年写《拿来主义》一文时,对自己过去过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从否定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因此,鲁迅“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拿来主义”也是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按照鲁迅在文章里的阐述,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继承、有吸收、有改进、有抛弃。换句话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主张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态度的产生,一是因为“全盘西化”过于偏执,二是因为针对“全盘西化”而反弹的“全面复古”过于顽固。因此,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否定传统文化。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特意提到西方的“送来主义”在中国引发的“恐怖”,已经清楚地表明他对于“全盘西化”的否定。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立场,与他自己过去的主张已经不完全一样了。

然而,在鲁迅首创“拿来主义”很多年后,一些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与鲁迅当时的本意已全然不同。现在的“拿来主义”更主要的是要从西方“拿来”,而不是鲁迅所说的要从传统“拿来”。现在的“拿来主义”在某些时候甚至等同于鲁迅批评的“送来主义”。当年西方送来的是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如今,有些还在继续送来;有些已不再好意思厚着脸皮强行送来了;有些换了新东西,仍源源不断地“送来”。而现在很多人打着鲁迅的旗号高喊“拿来主义”,其实就是鲁迅批评的“全盘西化”,对“送来主义”照单全收。与此同时,现在的“拿来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差不多也就是全部抛弃,统统视为垃圾。事实上,这正是鲁迅反对的,这样使用“拿来主义”,鲁迅地下有知,恐怕也不会同意。

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在对西方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时,应该要有点新的认识,要有自己的头脑和眼光,这样才能判断西方文化的本质,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拿来”的,哪些是不该“拿来”的,哪些是需要“拿来”后加以改进的。当然,“拿来主义”在这里多少也有点天真或不准确,因为,我们希望的“拿来主义”与西方希望的“送来主义”并不合拍。西方想送来的东西,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要付钱的,甚至是强行摊派的。但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费送来的东西往往是钓鱼的诱饵,我们某些人则以为那是“拿来主义”成功的证明。而我们想拿来的东西,绝大多数是拿不来的,是需要付钱的,一厢情愿地“拿来”,很容易被西方起诉、惩罚。所以说,对于西方,我们兴高采烈地想象着“拿来主义”,却常常会被西方视为“偷盗”。因此,我们也发现,“拿来主义”有时就是“买来主义”,“拿来主义”也经常成为内外勾结的幌子,这可能就是某些人偷换鲁迅“拿来主义”概念的动机。

针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与针对传统文化的“拿来主义”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想拿来,一般不会有什么障碍,最多讨论一下,拿来后到底好不好?是否适合现代?而且,对于传统的“拿来”,基本上是免费的,没有“买来主义”,也没有“送来主义”。但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发现,某些我们迫切需要的东西,确实是有用的好东西,我们非常渴望“拿来”,甚至愿意花大钱,彻底兑现“买来主义”,西方还不愿意,比方说高科技,这似乎可以称为“拒绝主义”。所以,对于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除了要有头脑、有眼光,挑选着“拿来”外,还不能太一厢情愿,以为我们只要想“拿来”,别人就愿意给,以为我们想买来,别人就愿意卖。已经有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我们渴望“拿来”,却遭到拒绝,根本“拿不来”“买不来”,而很多我们不想要、不需要的东西,西方正源源不断地“送来”。

如果说,我們判断传统文化如何“拿来”可以用西方文化做参照,那么,对待西方文化如何“拿来”“买来”,也需要用传统文化做参照,同时还需要用中国现实做参照。这应该是现代中国人对待“拿来主义”的态度。

(选自“一个人的世界”博客,有删改)

上一篇:培训主任年度总结下一篇:小学文明单位创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