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2024-06-25

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仁怀市三合一小校本部

陈冲

第一课时

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2、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比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篇2: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一课是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探索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为了更加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我采取了游戏比赛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把孩子们分为两组进行比赛,每次两组各选派一名同学上台,分别从0-9这九个数字中抽取一个数按要求放在数位顺序表上,组成的数大的,那一组能加分,最终看哪一组获胜。一听说要比赛,个个都非常兴奋,纷纷推荐他们心目的“英雄”上台来抽数、组数,课堂氛围是极度的活跃。为了让比赛与本课的知识点结合得更加的紧密,我共设计了3次比赛,每一次比赛的规则都各不相同。第一次:抽到的数按顺序依次放在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按顺序依次放在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想放哪一位就放哪一位。在比赛中,我还注意适时的追问,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不忘思考问题。由于孩子们精神都较集中,思维都处于活跃的状态,因此一些问题的回答和发现都非常精彩,能一针见血。如第一轮一组抽到第一个数是9放个位,二组抽到5放个位,显然有的孩子很开心有的显得有点失落,我及时地进行追问:一组赢了吗?孩子们不仅知道还不一定谁赢,还有个别的孩子还能为一组担忧:9被抽出来,等一下就没大数抽了。在抽完放百位的第三个数时,我又追问:这时能比出胜负了吗?尽管一组是125,一组569相差较多,但孩子们还是能明辨,没到第四位无法比出输赢。又如在第二轮比赛中,抽到的数先放千位,当第一组抽到8,第二组抽到5时,思维活跃的孩子马上知道,第一组赢了,不用再比下去了。比赛最激烈的要数第三轮了,因为是自由选择放哪一位,因此下面的孩子也为了本组的胜利一起出谋划策,知道大数要尽可能地放在高位……

由于采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因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在回顾比赛过程时,孩子们能自主地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了,较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由于是采用比赛形式,孩子热情非常高,因此纪律调控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问题。如何在激发兴趣及让纪律文明有序中找到平衡点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篇3: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整合教材,尊重学生生活实际

课标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 但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并非全都适合于我们的学生,教师必须站在生本的立场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89页教材内容:( 1) 选身边常见的测量“ 单位” ( 一庹和肩宽) ,描述6米长的鳄鱼 。 ( 2) 让学生自主利用身边熟悉的“ 单位”( 一庹、身高、一鳰和肩宽等) 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如长颈鹿、鸵鸟和企鹅的身高,鲸鱼、巨蟒和壁虎的身长等。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刚刚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只能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学生虽然已经量过自己的庹长和肩宽等的长度,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建立起这种新的测量“ 单位”的长度表象并能较好地运用它。 教材中提供的动物学生就算看过,可它们留给学生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 好高啊! ” “ 好可爱啊 ! ”… … 事实上 ,这些动物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点远的 , 无法使学生有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 不需要”,也“ 不想要”,准确地说是有点“ 要不起”。 因为此时的学生没有具体的“ 6米长的鳄鱼”作为测量对象,只能凭自己的想象与推算,对学生而言,显然是过于抽象了。 最后,老师不得不借助6米长的皮尺, 让学生亲身验证一下自己的描述是否合理,结果是学生明白了:6米长的皮尺大约和5个同学手拉手差不多,6米长的皮尺大约和20个同学并排站着差不多, 至于6米长的鳄鱼在学生的心里早就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范畴了。

教材是“ 死”的,学生是“ 活”的,教师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 教材对教师而言是提供素材,对学生而言只是呈现读本,当学生难以完成读本所提供的实践活动时,老师只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和创编。

二、重视思考,还原数学课堂本真

通过有效的数学思考,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 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 使数学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上课伊始,老师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一鳰、肩宽、一庹、身高和脚长分别有多长,并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来记的。 紧接着,让全班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学生的测量数据, 找一找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秘密? 顿时,一双双小眼睛紧紧地盯着黑板看,有些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讨论了起来……当他们发现一庹和身高差不多、 两鳰和肩宽差不多, 脚长比一鳰长一点这些秘密的时候,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说:“ 是不是每个人的‘ 身体尺’上都存在和这位同学一样的秘密呢? ”问题一出,学生马上研究起自己的测量数据……当学生证实了自己身上也存在同样的秘密后, 老师再次追问:“ 知道了‘ 身体尺’上的秘密,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没有帮助呢? 请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有张新床,床长正好是老师的一庹,老师买还是不买? 为什么? ”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并且将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课前的测量使学生觉得数据来源就在自己身上,课上的观察发现不仅使学生对“ 身体尺”上的秘密感觉神奇, 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脑中的长度表象,同时又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体悟到“ 身体尺”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测量“ 单位”并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强化实践,凸显综合实践本义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笔者在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身体尺”的具体长度以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选择合适的“ 身体尺”测量教室里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完成活动记录单。 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

活动记录单:

1.我想测量的是()。

2.我用的身体尺是(),量完大约是()。

这样的实践活动,内容开放、形式开放,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需求,让学生在“ 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用一用、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中,主动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 身体尺”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收获了不同的数学体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实践运用”要成为学习的目的,更要成为学习的一种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现实情境, 引领学生运用“ 身体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选”中知方法多样性,“ 测”中比方法优劣,运用体验中彰显“ 身体尺”的好处。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新课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又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量一量,比一比”一课的教学实践,从整合教材、重视思考、强化实践三个方面谈谈对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看法。

篇4:咱们比一比(一)

·作用:

形容词的比较级表示两者中一个比另一个更……比如:

fat-fatter tall- taller nice- nicer

(附图,一个小孩用手和姚明在比个子,小孩说;“”Oh, Yaoming is taller than I.)

·句型使用:

1.形容词比较级+than,表示“比……更……”

如:(1)I am taller than you. (我比你个子高。)

(2)This story is longer than that one. (这个故事比那个故事长。)

2. the比较级 +the 比较级,表示“越……越……”

如:(1)The warmer, the better. (越温暖越好。)

(2)The more he has, the more he wants.(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

Tips:

大家要注意,英语形容词的比较级变化,并不都是有规律的,下面列举了几个不规则变化的单词,大家一定要记住哦!

goodwellbad illmuchmanylittlebetterbetterworseworsemoremoreless

Exercise 5: Choice (选择)

1. He feels _____ today than yesterday.

A. good B. betterC. bad

2. Of the two toys, the child chose the _____ one.

A. cheap B. cheaper C. cheapper

3. The line is ____ than that one.

A. longerB. more longerC. long

4. The earth is _____ the moon.

A. biggerB. bigC. smaller

5. She looks _____ than she does.

A. very olderB. much older C. more older

6. The book is ____ of the two.

A. thinner B. the thinnerC. the thinnest

7. The garden is becoming ______.

A. more beautifulB. beautifuler C. much beautiful

8. Tom and Jim competed(比赛) to see who could work _____.

A. the fastestB. fastC. faster

9 .______ hurry, _______speed.

A. More, lessB. Much, littleC. Much, little

10. Please tell me the reasons. The ______, the __________.

A. more, good B. much, good C. more, better

Keys:(答案)

篇5:一年级《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识字教学就要按照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把识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把识字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一开始我就出示课文插图——农家小院,并对孩子们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踏着秋的气息,看着金黄的庄稼,听着小鸟的鸣叫,闻着水果的.芳香,我们走进农家小院,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一一出示个别图画对应的名称,然后请孩子们自己根据拼音读正确每个词的字音(自由读),再指名请孩子读词语,检查自学情况,并正音,强调了“黄,杏,苹,红”都是后鼻音,“枣”是平舌音,词语“鸭子、杏子、桃子”读轻声,并交流了识字方法。

通过先自由读韵文,明白一二两句比的是大小,三四两句比的是多少。整堂课我们都是在比一比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同的量词,如学习第一句,我先出示一头黄牛和一只猫的图画,让孩子们比一比,说出它们的大小,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然后我又引导孩子们不仅能从图画中看出它们的大小,你还从哪里看出了它们的大小?孩子们马上想到了从量词“头”和“只”上也能看出,因为“头”是用在体型较大的动物上,而用“只”则表示个头较小的动物。咱们马上进行了拓展:一头( )、一只( )。在学习第二句,同样我也出示了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的图画请孩子们比一比说一说,孩子们马上说“一群鸭子”,我连忙说:“是呀,许多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一群鸭子,想一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孩子们兴致很高,说了一群蜜蜂,一群人,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猪……然后我们就进行了总结:一般来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物就可以称作“群”了,动物或人聚在一起,为了方便可以一群一群地数。在学习“一颗枣”时,我们也进行了拓展:一颗( ),马上有孩子说 “一棵树”,咱们就讨论了“棵”和“颗”的区别,一般来说,凡是比较小的颗粒状的东西,用量词“颗”。在比较杏子和桃子多少的时候,出现了量词“堆”,一堆杏子,我就引导孩子们:数杏子的时候用“堆”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一堆一堆地数?孩子们积累的还不少:一堆木头、一堆苹果、一堆泥土、一堆树叶、一堆花生……原来堆指数量多,紧紧的没有规律地叠放在一起,如“一堆土”,顺势学习了生字“堆”,怪不得是提土旁呢!量词“群”和“堆”我们也进行了比较区分,发现可不能互换,“群”一般指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许多东西叠放在一起。我们还用多种方法朗读了韵文。语文要学以致用,咱们还进行了拓展,也用上比一比的方法,课件出示一群猴子,一只企鹅等图片,让小朋友根据提示来说一说,一边,一边( ),一( ),一( )。然后咱们又增加了难度,让孩子们说说除了大小、多少,还可以比较什么?在这样的比一比中既积累了语言,又运用了语言,也为模仿儿歌奠定了基础。每次这样的活动安排,都是希望这样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

今天的写字教学中,我也不忘让学生比一比。如“小、少”,问孩子:“你发现了什么?”“小”比“少”多了一个钩,“少”比“小”多了一个撇。在比一比中,学生了解了“小、少”的生字特点,更有利于生字字形的记忆。

篇6: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篇7: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教师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áng duǎn 板书: 长 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篇8:和雷锋叔叔比一比

放学后, 我背着书包, 哼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 唱着, 谁知“乐极生悲”, 我不小心踩到了一块香蕉皮, 脚下一滑, 摔了个仰面朝天。“哈哈哈”, 旁边的一个小妹妹捂着肚子笑我。我脸红了, 忙站起身, 拍拍身上的土, 气呼呼地说:“谁这么缺德?乱扔垃圾!”说完, 我抬腿就走。“大姐姐, 香蕉皮还在那里呢!”我斜了小姑娘一眼, 没好气地说:“我才不管呢!看下一个摔的是谁!”

刚向前走了几步, 一阵微风拂过。看看胸前随风飘扬的红领巾, 我的脸变得滚烫滚烫。“学雷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句话再次在脑海中浮现。雷锋一生做了多少件好事啊, 他见到路上的香蕉皮也这样无动于衷吗?不, 肯定不!我不再犹豫, 忙转身向回走, 捡起那个香蕉皮, 扔进路旁的垃圾箱里。“姐姐, 你真美!”那个小姑娘拍着手夸奖我。我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小妹妹, 和雷锋叔叔相比, 还差得远呢!”

我继续往前走, 快到家门口时, 突然看到一位老奶奶要过马路。只见她拄着一根拐杖, 颤颤巍巍地走着。不好!老奶奶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小坑,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场雪把路面冻坏的, 还没有修好呢。我忙跑过去, 拉住老奶奶的手, 大声说:“老奶奶, 我扶您过马路吧!”说完, 就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奶奶, 一直把她送到安全的地方。

老奶奶笑着夸我:“好孩子, 你真是我的亲孙女啊!”我笑着说:“老奶奶, 别夸我了, 和雷锋叔叔相比, 还差得远呢!”

点评:

篇9: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课外拓展课。

教学背景:学生已掌握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方面的知识。接着,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教予学生探讨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能力。由于这是一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课。因此,要求学生会初步操作电脑。

设计理念: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把薄的三文治放在碟子里。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指出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你们可以自由活动,自己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和游戏。做对了会加分,还有奖品。相反,做错了会扣分的。你们要认真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按一个多拉A梦,老师听到多拉A梦的呼叫就会来帮助你的。附近的同学听到哪位同学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离开座位帮助他们。(电脑显示一个游乐园的环境。游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加。)

三、提出问题,并小结。

篇10: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城内小学 吴综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和一个偏旁偏旁“提土旁”。

2.知道“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这些量词。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图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识字学词。2.教学难点: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及其他量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识字

1.课件出示情境图:我们一起到一户农家小院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用一句话来说说。

(注意我们观察图的时候要有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上到下、还可以从中间到两边)

2.出示课件,借助图画读词语。3.出示课件:借助拼音读词语。

4.出示课件:指名认读词语,并进行归类(动物和植物)。

5.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你已经认识了那个字?是怎么认识的?想一想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练习一字一词一句

二、学习韵文 1.初读韵文。(1)自由读。

刚才这些字,回答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请你翻到课本90页,边读边用铅笔勾画出生字表中今天要学的生字,同时请你找一找课文中一共有几句话?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也可以请教同桌。读完之后请坐好。(2)范读。

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我读,你用手指着,我读一个字,你用手在课本上指一个字。并想一想课文中比了什么?看谁听懂了老师的要求,真正能做到“手到、眼到、心到”。2.乐读韵文(1)第一句。①出示课件:从它们的个头上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虽然个头相差很大,但却是很好的朋友呢!)

②师加上动作范读,在表演读,齐读。(2)第二、三、四句。

刚才老师加上动作,带着大家读了第一句。剩下的三句,你们能自己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下面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好。一会儿,咱们请几个小组到前面来表演。三.学习量词

1.第二句中小鸭子用的量词是什么?学习量词“群”。

①课件先后出示一只鸭子和许多鸭子。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许多只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是“一群鸭子”。

②课件再出示一群人,一群蚂蚁,一群鸽子,学生用“一群——”练习说话。2.第三句话中枣的两量是“”?学习量词“颗” ①还有什么可以一颗一颗地数?

出示课件一()黄豆,一()纽扣,一()珍珠。学生自由说“一颗——” ②与 “一棵小树”进行区别。

“颗”:一般用在比较小、有点儿圆形的事物上。“棵”:一般用在比较大、形状有点儿长的事物上。3.第四句“堆”部首是“提土旁”。

①课件先后出示一个草莓,一堆草莓,学生自由说。

②对比填量词“三个苹果”、“一盘苹果”、“一箱苹果”、“一堆苹果”。

四、完成课后“我会说”

量词练习。看图说量词。小组合作,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五、回顾本课生字。同桌互抽字卡,检测

六、拓展练习。

自编儿歌,根据图片提示编类似课文中的儿歌。

七、作业

篇11: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二)1、比一比

备课教师:姜丽雯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亅 ”和一个偏旁提土旁。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反义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亅 ”和一个偏旁提土旁,能够正确、规范的书写会写的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多-——少”、“大——小”两对反义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会认的生字和词语,认识12个生字,能够正确的使用量词。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明放暑假回了一趟爷爷家,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暑假,让我们一起来

看看小明在这个暑假中的收获。齐读课题:《比一比》,“比”字是左右结构的生字,部首为匕字旁。

二、看图学习词语

出示图片(农家小院),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1、点击图画。

要求:读拼音,自己自由拼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三词语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组织形式:

开火车(双排火车);

指名读 ;

小老师领读;

2、出示带拼音词语,白板出示图片。

看,老师已经把词语都召集到这里,你能读一读么?(自读)

会读么?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这些拼音宝宝准确的戴在生字的头上,那就开始行动吧。

huáng niú

huā māo

zi

xiǎo niǎo 黄

鸭 子

鸟 Xìng zi

táo zi

píng guǒ

hóng zǎo 杏

枣 组织形式:

分组读;男女分读;在读的较好的那一组奖励一面小红旗。把拼音去掉了你还会读么? 只张嘴,不出声的读一遍。开火车读一读。

鸭 子

鸟 杏

苹 果

3、词语分类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词语都和什么有关? 水果、动物

那些是动物,那些是水果,你能分一分么?

下面,请同桌两人,拿出小条,先读一遍,然后分一分。

请同桌两人汇报。

让我们一起送词语宝宝回家!

读动物的送送他们回动物之家,水果的送回水果之家。白板出示 水果:菠萝

香蕉

葡萄

火龙果 动物:猴子

大象

小狗

小鹅

4、学习生字

白板出示会认的字,说说你是用哪些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黄

红 边

堆 开火车读

熟字加偏旁:猫,部首加新字,反犬旁加苗。组词识记:红 红色 红旗

找反义词:多——少

大——小

5、给生字归类,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并完成连线题(见白板)。左右结构:猫

堆 上下结构:黄

苹 半包围:边 独体字:多

三、讲解量词

1、同学们背的可真带劲,老师也想来试一试。故意念错,让学生发现红字(量词)

这种词叫做量词,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经常用到,大家一定要注意,不然像老师这样犯错就会被大家笑话了!

2、下面老师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掌握量词的使用。一(只)鸭子

一(群)鸭子

一群()一群杏子?引出“群”一般用字动物身上。一堆杏子

一堆()

看,这些谁能快速的说一说,开火车,师随机提问,学生填量词。全班纠正错误。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量词的使用方法。

一、复习引入

1、背诵课文

同学们真聪明,声音真洪亮,老师喜欢你。

2、拍手读

大家读的都很好,这首儿歌还可以拍手读呢!教师示范。同桌练习。展示,齐表演展示。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1.我们马上进入第二关,谁会读儿歌。小朋友还记得这幅图画吗?这幅图画多美呀!有个小朋友根据这幅图编了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就藏在书89页,看谁能把这首儿歌读流利? 组织

2.看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老师想你们肯定准备好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的最流利? 读的较好的可以奖励小贴画。

3、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4、完成课本91页习题。

三、拓展延伸,自编儿歌

今天除了刚刚我们看到的那些动物和水果要比一比,还有朋友要比一比呢,瞧!

1、大象和兔子

它们会比什么呢? 填空说一说,一起说一说

2、蚂蚁和蜜蜂

3、老虎和猫

4、蘑菇和葱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小、少、牛、羊,请学生认读这些生字,说结构,口头组词。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说说这4个生字在田字格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4个生字的竖都写在竖中线上,竖的左右两边大小基本相同。小和少相近,少多一撇;小的第一笔是竖钩,而少的第一笔是竖。)3、逐个练写,落到实处。(1)指导第一组:牛、羊。牛:描一描,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二横在横中线上,并且要长一些。)教师据学生书写情况示范指导,学生练写。看一看:仔细看老师写。练一练:学生认真书写。

自己先圈画出写得比较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老师边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边挑选有典型性的作业,集体展示并评析。羊:方法步骤同上。重点引导三横的长短变化及之间的距离。(2)指导第二组:小、少。

课件展示书写过程,书写顺序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重点看笔顺:先中间后两边。都是先写哪一笔? 书空:

描红:学生按笔顺描红。

再观察:这两个字中都有两点,这两点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左点,一个是右点;左点稍低,右点稍高。)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小结

不仅小明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也收获了许多,回去一定要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生字,完成练习。

一、听写会写的生字

巩固反义词

多——少

大——小

篇12: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小学生“体验式”学习实践研究,是我校正在进行实验研究的省级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小学生“体验式”学习实践研究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即“创境激学—组源探学—应用检学—回顾评学”。孙志伟老师执教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模式。

二、案例描述

(一)创境激学

还记得鸭妈妈和鹰妈妈吗?他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生活的本领,总是说:“自己去吧”!这两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今天再来认识一位好妈妈,出示课件(小燕子和妈妈在屋檐下的图片),菜园的外边有一座房子,可爱的燕子和妈妈就住在这屋檐下(理解屋檐一词),这位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呢?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板书课题: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组源探学

1. 范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得收获多。

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拼读生字,强调个别字音,记忆字形,区别“在”和“再”分别扩词。

3. 课内积累,自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指导书写生字“回”,用“回”扩词。

4. 课外积累,说说“高兴”的近义词:开心、快乐、欢乐、愉快、欢喜、欢快。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落实基本知识的时候,抓住重难点,让学生从具体句子中体验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再恰当拓展,关注课内与课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双基能力。)

5. 找出课题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指导朗读。

为什么妈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燕子妈妈是怎样做的呢,找燕子妈妈的话画一画、读一读。

出示课件,指导朗读燕子妈妈的话(板书:仔细),理解“仔细”的意思,用“仔细”说话。

6. 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与鼓励下,小燕子是怎样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找小燕子的话画一画、读一读。

7. 出示课件,冬瓜和茄子图,师生练习朗读对话。

8.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顾小燕子是怎样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用心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地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地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

(三)应用拓展

1. 总结观察方法,你还会有所发现“冬瓜硬、茄子软”“冬瓜的花儿黄,茄子的花儿紫”……你们和小燕子一样棒,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简介冬瓜和茄子的营养价值。推荐好书《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

2. 比一比,苹果和香蕉有什么不一样?课后到这两本书里继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四)回顾评学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全课小结时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让学生一节比一节课有进步!)

三、案例反思

体验式教学的各环节都突出了学生“体验”的地位和作用。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境法、多媒体法、实践法等体验教学方式,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探究、合作,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的过程,感受引人入胜的探究过程。其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情境体验法———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2.换位体验法———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拾遗补缺,概括总结。

3.实践体验法———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而又用知识认识生活的过程。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教师要尽可能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所学知识、兴奋点、疑问点均能伴随学生走出教室融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中,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内在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开美.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6(6).

上一篇:口腔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北京协和医学院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