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教育信息中

2024-07-02

海宁市教育信息中(共6篇)

篇1:海宁市教育信息中

信息化能力建设(100分)

1.单选题

1.以启发式教育方式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呈现出来的计算机程序系统(D)D.专家系统

2.以下(B)是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的基础部分。B.组织制度

3.以下不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的是(A)A.运行

4.信息系统的早期表现形式(A)A.数据处理系统

5.不是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是(D)D.系统计划

6.系统分析工作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是(A)A.需求调查

7.系统分析报告不包括的是(A)A.系统决策分析

8.下列不是影响系统维护的主要因素的是(A)A.可发展性

9.常见的语法信息组织方法有(A)A.字序组织法

10.常见的语义信息组织方法有(B)B.逻辑组织法

11.常见的语用信息组织方法有(D)D.概率组织法

12.以下不是竞争战略的是(B)B.产品科技性战略

13.信息检索的主要形式是(A)A.文献检索

14.不是信息检索类型新分类的是(A)A.文献检索

15.以下不是并行爬行的优势的是(D)D.增加网络负担

16.并行爬行面临的问题有(D)D.增加网络负担

17.以下不是并行爬行的模式的是(B)B.集体型

18.衡量检索系统检索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是(A)A.查全率和查准率

19.信息组织是一种普遍的(C)是一切事物有条不紊运行的前提C.社会活动

20.(D)是企业在信息时代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的根本D.信息优势

21.信息收集是信息分析的:(A)A.基础

22.逻辑的思维法包括(A)A.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推理法

23.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不外乎为(C)C.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24.信息分析的本质(D)D.满足用户的信息要求

25.常用的信息展示方法主要有(A)A.文字报道、口头报道、直观传播报道、网络发布

26.信息分析的特点是(B)B.针对性、交流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27.信息分析的作用(A)A.为科学决策服务、为研究服务、未开发服务、为市场开拓服务

28.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A.信息市场

29.专家调查法的常见种类(B)B.法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30.多元分析法又称(C)C.多变量统计分析法

31.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搜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应用等各种技术的总和,包括哪两方面(C)C.生产和应用

32.(C)是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对文化结构的变动有直接的影响C.文化教育水平

33.多元分析法又称(B)B.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

34.从技术手段和技术坏境而言商业信息化包含了(A)

35.企业竞争力的(C)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C.延展性

36.教育信息化主要指在教育系统留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C)C.教学手段

37.网络及其安全技术是电子政务实施的首要技术 电子政务网络一般由(A)三部分组成38.目前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高校“数字校园”中小学“校校通”(C)和现代远程教育四个工程

39.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A)的基本内容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40.管理大师鲁克说过:(C)这句话强调评价了对管理的重要性。

41.信息社会指标分为(C)大类

42.信息化指数是反映(D)的总指标

4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是(D)

44.应设立(A)部门产值,第二信息部门等指标

45.(C)什么分析法是对具有复杂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

46.信息化建设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 社会信息结构(D)

47.信息产业分为(C)部门

48.信息经济核算法是由(C)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的。

49.在信息化指法中“通信主体水平”用字母(B)

50.信息化能力建设包括(B)

51.以下是企业竞争力的是(A)

52.市场恒古不变的主题是(A)

53.资源配置手段最主要的是(B)

54.信息资源供需变化的指示器是(D)

55.完全竞争的市场具备的特点(A)

以下不是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的是(D)

57.(A)在改进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8.以下不是时间成本包括的内容的是(B)

59.企业竞争力构成的要素有(C)

60.(A)是指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在运作过程中对其他组织或个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

61.不是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是(D)

62.以下不是政府干预的表现形式的是(D)

63.(D)的关键是用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描述每个模块内部的执行过程。

64.信息产业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哪三方面内容(A)

47.信息产业具有以下哪些特征(B)

2.多选题

1.信息检索类型有(ABCD)

2.一次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包括(ABC)

3.信息分析的特点有(ABCDE)

4.信息分析的作用有(ABC)

5.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表现为(ABD)

6.信息分析成果的类型(ABC)

7.逻辑思维法包括(ABC)

8.信息组织的工作原理(ACD)

9.信息分析的内容包括(ABC)

10.信息组织本质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多种属性又可归纳为(ABC)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ABD)

12.信息化就是要以(ABC)方式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13.信息检索包括的步骤(ABC)

14.电子商务的应用系统由(ACD)组成15.教育信息化的特点(ABD)

16.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领域有(ABC)

17.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为素质教育服务注重培养(ABCD)创新素质等

18.多指标综合法分为哪三种(ABC)

19.信息系统包括(ABCD)

20.以下哪个符合信息化能力评价的意义(ACD)

21.信息化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ABD)

17.以下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经济特征表现的是(ABCD)

18.信息化能力的原则除了系统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外还有(ADB)------------注:此题选不对

20.信息指数法分为(BCD)

25.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ABC)

26.信息系统的划分层次(BCD)

28.影响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因素的是(ABCD)

28.信息系统主要有(ABC)组成的人机系统。

29.使用者具备以下(BCD)可以提高信息资源效用。

3.判断题

1.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包括下面3个关键环节 A成立评价小组 B确定评价目标 C提出评价意见。×

2.信息搜集一般包括数字搜集和文字搜集二种途径 √

3.回归分析是处理2个或2个以上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一种数字方法 √

4.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主要决定于内部因素外还受到外部条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5.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是当前常见的两种检索方式。√

6.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单一化与国际化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信息产品能力倍增成本也在相应增加×

7.决策机制在信息产业运行机制中处于主要地位,不仅是其他机制的基础,而且贯穿其它机制运行的始终。√

8.数值检索是传统文献检索的延续。×

9.信息产业内部结构都包括产值结构、就业结构、部门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

10.信息组织是沟通信息分布无序性和信息利用有序性矛盾的桥梁。√

11.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

12.电子政务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用于政务公开”“提供网上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内部办公电子化” “ 提供安全保障” √

13.信息检索是解决信息饥饿与信息相对过剩的最有效手段。×

14.商务领域和公共行政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外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也初露端倪×

15.信息化能力评价有利于规范信息化管理 √

16.信息组织是解决信息数量绝对激增和信息质量相对贫困的矛盾的关键环节。√

17.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必要条件 ×

18.信息化产业划分为三个部门,即第一信息部门(信息生产资料部门)第二信息部门(直接信息部门)和第三信息部门(间接信息部门)√

19.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构成。×

20.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单一化与国际化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信息产品能力倍增成本也在相应增加×

21.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信息资源配置中一种等同于传统资源配置的特有表现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领域。×

22.网络化不仅增添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对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3.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是当前常见的两种检索方式。√

24.在日本,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共享一直被看作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腾飞的动力。√

25.从信息资源的时效性来看,信息资源通常具备强烈的时效性。√

26.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 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篇2:海宁市教育信息中

【关键词】西乡塘区 教育信息化建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07-03 西乡塘区位于广西南宁市市区西北部,区域总面积1 29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共115.62万人口。辖区共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253所,学生人数达105 300多人。近年来,城区党委、政府筹措资金5 000多万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使整个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西乡塘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加快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为其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缺口仍较大 西乡塘区的农村学校中有608个教学班拥有“班班通”设备,占城区学校教学班总数的37.6%;所有学校均安装了宽带网,已经全面实现“校校通”,正逐步实现“班班通”;所有的中学、城市小学及部分农村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占城区学校总数的63.5%。部分学校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教室。计算机数与学生数之比(以下简称“生机比”):中学为10∶1,小学为17∶1。少数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拥有校本资源等。目前,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超过南宁市的平均水平。城区信息技术装备部分数据见表1。

教学软件资源配备情况:中小学拥有数量不多的教学软件资源,比较多的是光盘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这些教学软件资源,一部分是随着各种项目(如“农远”“薄改”项目)等配发下来,部分是学校教师以网上购买等形式购进,教师自主开发的较少,不能满足常规教学使用需求,而且没有进行统一管理,谈不上充分共享。

(二)教师队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近年来,城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注意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基本原理,也有比较强烈的践行信息化教学的愿望。据抽样统计,80%以上的教师能够制作PPT、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检索资源,60%的教师能够利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

(三)应用普及程度较高,但应用率较低

城区教育管理部门注意督促和推进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每年都举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评比活动,要求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积极性。据调查,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覆盖率如下:学科覆盖率接近100%,课堂覆盖率约40%,教师覆盖率为63%,信息化教学设备(每套)周使用率在20课时左右。但是,有80%以上的学校没有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偏低,城市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较为普遍,城区整体应用情况略高于南宁市平均水平。而信息技术在教育科学管理、个性化教育教学、协同化的家校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还是空白。

二、特点及发展情况

(一)城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效比较显著

一是先后争取到中央电教馆部分研究项目落户西乡塘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远程合作学习项目课题、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课题、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 Quest”项目课题、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城区。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优化和提高了城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构和层次。二是以竞赛促进应用。在选送教师参加自治区、市等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评比活动前,首先举行城区级的评比竞赛,部分学校也相应开展校级评比筛选活动,从而促进学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三是注意开展与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常规化。部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就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展示获奖课例,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经验,研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

(三)政府出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据调查,大多数学校都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自治区级、市级信息化教育培训。近两年,城区组织了40名骨干教师参加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思维技能》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网络培训,组织225名学科教师参加自治区网络联盟“备好课”培训,组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和自治区级设备应用培训等。城区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举办了西乡塘区“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普及培训,共培训中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等125名,并通过这些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城市学校明显强于农村学校,同类学校之间差距比较大

1.基础建设差异比较大。目前,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计算机教室、没有实现“班班通”,少数学校还没有配备多媒体电教室,与装备先进的学校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较大的反差。2.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差异比较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推进学校、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形式是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据调查,城区教育局等管理部门除积极争取名额派送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级、市级的培训学习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基于这样的培训架构,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直接参加自治区、市、城区的脱产培训学习,只能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或者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可以说,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基本由校本培训的质量所决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质量有较大差别,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应用水平差异比较大。部分学校由于校领导、教师的应用意识不强,资源少等原因,在常规教学中很少应用信息技术。此外,部分城市学校对相关设备的使用仅仅停留在粗放型应用层面上,用于应付参赛、公开课、接待课等现象比较普遍。而有的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高,并屡屡在全市、全区、全国甚至国际大赛中获奖。两者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资源建设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领域。资源建设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没有树立起资源建设的意识和观念,基本没有开展资源建设的构思和实际举措。即使是一些应用信息技术有一定成效的学校,也由于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资源管理,致使数量有限的资源散落在为数不多的比较热衷于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教师手上,谈不上充分共享,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应用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变为质量优势

(四)部分骨干学校未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西乡塘区拥有几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南宁市乃至广西都属于领先的学校。但是,近年来部分学校没有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信息化教育优势,不但自身的发展速度不如一般学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常规应用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效,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五)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系统性不强

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自治区、市、城区各级教育技术部门都开展过多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是,这些培训的目标更侧重于现实性、实用性和阶段性,缺少系统性和发展性设计。因此,往往培训后没有多久,教师就会发现所掌握的技术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或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我发展的系统性目标。

(六)没有建立起基本的激励机制

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针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或激励机制,缺少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部分学校只在工作计划中提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不具体,更谈不上系统。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奖励制度中没有体现激励作用,学校管理体系中缺少具体的管理要求、使用目标要求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七)各种信息化教学设施缺乏后续支持

1.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普遍没有后续技术支持。中小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维修技术人员,学校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维护多数是依托基本的售后服务,在“三包”服务期结束后,设备出故障基本上是信息技术教师或其他后勤人员负责修理,设备修复率低、效果不理想,不少设备因为维护不恰当、不及时而闲置待修,最终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2.没有落实后续运维经费。西乡塘区的中小学校目前拥有的“班班通”设备大多数还比较新,但正常使用的损耗会很快显现,并将在两年后出现高峰。如投影机灯泡的更换等,此类正常损耗维护费用将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此外,计算机教室的更新维护、人员培训等,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现有设备的正常使用,最终影响城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四、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目前还有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缺乏长远投资的魄力。因此,必须让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政府要建立起稳定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机制,促进应用

1.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应该把城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行政(基教、人事、计财、督导)、教研、电教、乡镇(片区)和学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列入工作计划,纳入职责考评内容,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体系。

2.学校建立常规应用的目标管理要求和激励机制。一是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培训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明确每学期的培训次数,每次培训的内容等。二是提出资源贡献要求,促进校本资源建设。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为学校贡献3~5个所任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课件,同时建立教师提供课件(资源)的鉴别体系和机制,逐步提高校本资源建设的质量。三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形式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是轮流上观摩课、集体备课、校内评比等。四是根据学校装备及资源拥有量等实际情况,规定(课堂、教师)应用的覆盖率。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可以有所区别,共同目标是提高设备使用率。五是对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要体现针对性,标准要适当高于常规同类项目的奖励标准,让奖励能很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六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对信息化教学拓展应用遇到的问题、难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科研不要太在意最终“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重点是追求研究过程中教师队伍理念的转变、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及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样板,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 1.建智能化校园试点。“十二五”期间,在城区内选择1~2所合适的学校,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适当倾斜,尝试建立智能化校园,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学环境、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形成特色明显、技术先进、应用创新、效果显著的智能化校园示范学校。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西乡塘区有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比较好的学校,可让一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或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学校,与几所相对落后的学校,结成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姊妹学校,形成部分强校带一批弱校的架构,促进城乡学校的整体发展。

3.加强对骨干学校的管理,敦促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城区教育管理部门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原来挂名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示范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目标要求,明确实验、示范、辐射的具体内容和责任,列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促进其不断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尝试建立初步的资源共享体系。选一两个乡镇(片区)作为试点,启动城区的资源建设工程。一是建立乡镇或片区级的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由于个别学校自己开发、收集、购买教学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乡镇、片区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共建共享一个资源库。如本乡镇(片区)有6所学校,则每所学校在规定时间内负责建1个年级的教学资源,各学校完成建设任务后集中在一起,并以约定的方式实行共享。二是以城区为单位建立共享资源。城区可以通过举办课件资源制作评比、优质课大赛、收集各乡镇(片区)资源库的优秀作品等方式,建立城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再反哺乡镇中的其他学校。

(四)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

篇3:海宁市教育信息中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参与中国糖尿病基层培训项目的25个社区共1 000人, 其中糖尿病人500人, 非糖尿病病人500人, 年龄为16~86周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自行设计, 内容涵盖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危险因素及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 调查对象于健康教育活动前及活动后分别填写问卷。同时对糖尿病人进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调查。

1.2.2健康教育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生或护士作为糖尿病基层培训讲师, 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与患者的自我管理, 健康教育方式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健康咨询、主题活动、健康大讲堂和一对一咨询等。保证每位调查对象至少接受6次 (每2个月1次) 各种形式的培训, 时间跨度为1年 (2012年8月-2013年8月) 。

1.2.3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912份有效问卷, 回收率为91.20%。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 (57.34±12.59) 岁, 其中男性449例, 女性463例, 男女性别比为1∶1.03, 912例调查对象包括糖尿病人460例, 高危人群185例, 普通人群267例。

2.2干预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调查结果显示, 糖尿病人、高危人群及普通居民糖尿病的症状、诊断依据、高危人群定义、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饮食及治疗等知晓率均相近 (P>0.05) 。干预后三类人群各项目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84, P<0.01) 。见表1。

2.2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共调查糖尿病患者460例, 干预前经常参加健康讲座糖尿病患者比例为18.70%, 进行戒烟限酒及主动改变不良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比例分别为63.26%和76.96%, 64.57%的调查对象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仅48.70%的调查对象定期检测血糖, 遵照医嘱服药的比例为79.35%;干预后, 各项的比例均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进行体育锻炼及自觉改变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比例分别提高到82.17%和99.78%,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4, P<0.01) 。见表2。

3讨论

199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提出糖尿病治疗的5项基本措施: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和自我血糖监测, 这也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的五套马车, 其中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4]。《中国糖尿病基层培训项目》是卫生部疾控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及世界糖尿病基金会 (WDF) 合作, 旨在提高基层糖尿病防治与规范化管理能力, 增强居民健康意识。本研究以《中国糖尿病基层培训项目》为基础, 对居民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估。基线调查发现, 与大部分研究结论[5,6,7,8,9]不同的是, 糖尿病人、糖尿病高危人群及普通居民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接近, 糖尿病人并未因为自身疾患而对糖尿病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掌握。总体来看, 三类人群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较为乐观, 除糖尿病的诊断依据知晓率较低 (40.35%) 外, 其余各项知晓率均在50%以上, 经过干预, 各项知识知晓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干预取得了预期效果。

调查发现, 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并未严格进行自我管理。干预前, 仅18.70%的患者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糖尿病知识讲座, 干预后比例稍有增加 (23.04%) , 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讲座兴趣不大, 认为讲座的意义不大, 另外也可能与讲座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有关。干预前进行戒烟限酒, 体育锻炼,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患者比例较高, 均在60%以上, 干预后各项的比例均有增加, 99.78%的患者愿意改变不良饮食及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 通过改变生活行为方式来进行病情控制, 提高生活质量, 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乐于接受的,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0]。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糖监测的结果反映了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 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本次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血糖的比例较低, 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能做到定期测血糖, 可能与自我感觉血糖控制良好及经济条件有关。患者按医嘱服药行为较为理想, 干预前比例为79.35%, 干预后比例达到了85.22%。大部分患者能够自发进行体育锻炼。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进行一定频度的系统健康教育, 可以明显提高居民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程度, 提高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技能。今后工作重点:加大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投入, 尽快在各级卫生服务站推行糖尿病人定期免费测血糖项目;长期系统地开展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宣教, 创新形式, 尽量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开展糖尿病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人。

摘要:目的:了解海宁市居民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参与中国糖尿病基层培训项目的25个社区共1 000人, 开展为期1年的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对糖尿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及普通居民三类人群糖尿病的症状、诊断依据、高危人群定义、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饮食及治疗等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 (χ2>3.84, P<0.01) ;干预后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及自觉改变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比例分别由64.57%和76.96%提高到82.17%和99.78% (χ2=7.419, P<0.01;χ2=25.989, P<0.01) 。结论:通过进行一定频度的系统的健康教育, 可以明显提高居民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程度,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

关键词: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07[J].Diabetes Care, 2007, 30 (Suppl1) :4-41.

[2]Rathmann W, Giani G.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and Projeetions for 2030[J].Diabetes Care, 2004, 27 (10) :2568-2569.

[3]施申慧.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 (4) :27-28.

[4]Mannucci E, Bardicin G, Ognibene A, et al.Comparison of ADA and WHO screening methods for diabetes mellitus in obese patientes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Diabet Med, 1999, 16 (17) :579-585.

[5]王束玫, 冯月秋, 高莉洁, 等.济南市城乡结合部居民糖尿病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 (6) :14-16.

[6]袁红梅, 秦其荣, 季晓红, 等.马鞍山市雨山社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认知与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8) :654-657.

[7]孙高峰, 谢惠芳, 赵娥, 等.乌鲁木齐市某社区糖尿病患病率及知识知晓率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3, 29 (1) :42-44.

[8]王田琪, 李振华, 邓金刚, 等.社区居民糖尿病知识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33) :106-107.

[9]谭支佳, 林淑芬, 曹钰芹, 等.南海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 :132-134.

篇4:海宁市教育信息中

【关键词】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培育途径 成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4-03

“工匠精神”是工匠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养成的职业风范,表现为工匠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技能操作的精准、精心、精细,对工作的执着,对职业的奉献,对质量追求卓越、追求极致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应成为每一个职业院校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使他们具备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创新、突破自我、追求完美极致的优良品质。因此,我们需要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本文以南宁市职业教育为例,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和成效。

一、南宁市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厚植“文化底藴”

1.开启校企文化同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岗位的“匠人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敬业敬畏之心、创新创造之心和至善至美之心,形成特色的专业文化,培育我国的“职业匠人”。例如,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南宁市教育局联合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南宁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南宁市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暨走进现代企业活动启动仪式。南宁市中职学校以企业品牌引领学生职业发展,以企业精神引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职业思想。

2.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南宁市中职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中,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能大师进校园从事专业教学。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南宁市中职学校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中相继开展了“现代鲁班誓言”一系列活动。“中华文明福泽广,天工开物耀八方。鲁班世代有传人,大国工匠美名扬。我们是职教学子,我们有崇高理想,我们要德技双馨,我们要扬帆起航。我们肩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我们怀揣技能强国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是鲁班传人,我们要奋发图强。我们是能工巧匠,我们是国家栋梁。”2016 年 6 月 13 日—30 日,南宁市中职学校都以专题活动的形式陆续开展“现代鲁班誓言”宣誓活动。南宁市教育局专门制作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宣传片《“现代鲁班誓言”—— 南宁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掠影》,在“现代鲁班誓言”宣誓活动、“初中学校校长职业教育渗透培训班”、“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协作会第二十三届年会”等活动中播放。“现代鲁班誓言”激励学生乐做鲁班传人,去传承工匠精神,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二)强化“一技之长”

1.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打造集教学实训、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与技能竞赛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例如,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南宁伊制味食品有限公司按照 QS 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在教学中实行学生自我监督,相互检查,形成师生共同总结分析的教学模式。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在汽车实训楼开设了北京现代广西全越店,引企入校,构建“前店后校”合作育人新格局,形成“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经营合一”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华润万家 Ole”定向班、工程机械专业“群建”定向班,均按企业标准进行选拔和考核,通过企业师傅引领,学习企业课程,执行企业标准,参加企业实践,使学生更快完成准职业人的成长。二是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南宁市各中职学校与本地企业积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企业冠名班,如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卫生学校、南宁高级技工学校等学校都与专业相关的品牌企业建立冠名班,其中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中德诺浩班,建立国际化标准的教学模式,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的汽车维修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又如,南宁高级技工学校与上海巴伐利亚职业培训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巴伐利亚培训项目班,聘请德国专家 Weber 先生按照欧盟标准,开展实操教学,加强对教学环境、设施及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提升教师“工匠精神”。以南宁市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载体,校企合作共建 9 个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将依托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增加 6 个以上“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设在合作企业,牵头单位定期安排集团成员学校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熟悉企业文化,增强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企业“工匠精神”,转变教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以南宁市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载体,还成立了 9 个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名师成长工作室,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制定中职学校骨干教师成长手册,手册内容包括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明确任务指标,使受训教师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实现梯度成长。

(三)追求“完美极致”

南宁市中职学校将弘扬“工匠精神”、追求完美极致作为学生的社会价值导向,要求学校去了解日本、德国、美国“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在实习实训的过程或未来的职业中要求学生努力将产品从 99% 提高到 99.99%。例如,为进一步加强南宁市中职学校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的培养,南宁市教育局在全市各中职学校开展“弘扬工匠精神 践行鲁班誓言”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六个一”教育活动为抓手,积极践行“现代鲁班誓言”,使新时期“工匠精神”深入师生内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为追求完美极致,南宁市中职学校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研讨、实践中强化一技之长,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就业无缝对接,在主题活动、企业专家进校园、“教学做”一体化中体会和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南宁市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成效

(一)建立“现代鲁班誓言”运行机制

在践行“工匠精神”的实践中,衍生了一系列“现代鲁班誓言”成果,制定印发了《南宁市职业教育走进现代企业活动实施方案》《南宁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案》,以及《南宁市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实施方案》《南宁市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将出台的《南宁市践行现代鲁班誓言活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等配套文件,各中职学校依据下发的文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科学调整设置专业,制定科学评价标准,推进专业集团建设,深化校企校际合作,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南宁市中职学校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践行“现代鲁班誓言”,不仅从指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还从加强教学改革、落实产教融合、完善运行机制、构建校园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职教集团助推人才培养。南宁市先后成立了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文化艺术体育、商贸旅游、加工制造和电气技术等六大职业教育专业集团。集团集聚了市内外近 90 所中高职院校、17 个政府部门、13 个行业协会、8 个科研机构和149 家企业,专业覆盖全市近 80% 的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企业、60% 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集团化办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技能实力展示学生风采。南宁市中职学校每年都举办学校技能节,开展学校专业技能比赛,积极参加全市、全区、全国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学生风采,不断体现“工匠精神”。除取得一系列各级各类荣誉外,技能大赛还增强了校企合作能力,使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展示了职教风采,引领了专业技能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经济发展积蓄了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3.职业素养提升人才质量。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工业 4.0 正在让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职业素养。南宁市中职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形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 8 个维度去探索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基本规律,建立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支撑体系,为未来的社会培养能好好做事的“匠人”。

(三)推进学校的招生就业与升学工作

1.招生形势火爆。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政策的大好形势下,南宁市中职学校通过内涵建设,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不断创新招生录取方式,圆满完成广西教育厅下达的招生工作任务。2012 年全市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含成人在职学生人数)为 3.7743 万人,2013 年为 3.6782 万人,2014 年为 2.9789 万人,2015 年为 2.9739 万人,2016 年为 3.5456 万人。

2.就业率较高。南宁市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認真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2012 年中职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毕业生为 1.6581 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 96.05%,对口就业率为 78.92%;2013 年为 1.4782 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 96.21%,对口就业率 71.05%;2014 年为 1.5305 万人,就业率达到98.53%,对口就业率达 73.22%;2015 年为 1.2975 人,就业率达到 95.69%,对口就业率 74.65%;2016 年为 1.1515 人,就业率达到96.20%,对口就业率 74.33%。

3.升学比例提高。南宁市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持续推进中高职衔接和本科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与区域应用型技术大学南宁学院开展“3+4”中职加本科职业教育办学试点,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中职招生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中职升本科”,实现了部分中职生的“大学梦”。据统计,南宁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人数逐年增加。2012 年全市应届中职毕业生升学 1048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6.32%;2013 年为 2069 人,占 13.20%;2014 年为 2182 人,占 14.26%;2015 年为 3222人,占 24.83%;2016 年为 3982 人,占34.60%。随着职业教育升学率的提高,升学政策的范围扩大,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学生家长更意识到读中职学校同样能进高校深造,就业前景更广阔。如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2016 年大学本科、高职专科升学录取人数达 550 人,其中本科院校录取人数为 109 人。

概言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学场与工场的高度融合。工匠的技艺传承依赖于教师(师傅、师父)的现场授受,教师(师傅、师父)与学生(学徒)之间、工场与学场之间构成一种独特的关系,教学相长,工学合一,是高度的统一体。因此,为弘扬“工匠精神”,南宁市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让更多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具备意志品质和专注于一的良好心态,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完善人格追求至精至善,拥有精湛的技术技能,最终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庄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10)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EB/OL].http://www.jfdaily.com/shendu/bw/201508/ t20150817_1755831.html

[4]施建国,聂晓阳,冯玉婧,等.培养“工匠精神”从职业教育开始[J].农民文摘,2016(8)

[5]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篇5:海宁市教育信息中

为了更好的推进学校发展,根据海宁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2年度系统内跨校聘用在职教师和第二批招聘新教师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经研究决定招聘部分优秀教师。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招聘岗位:

语文(低中段):2名 (系统内跨校聘用) 数学(中高段):2名(系统内跨校聘用)

二、招聘条件:

1.具有良好师德,身体健康,工作责任心强。

2.年龄在33周岁以下(成绩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小学教师任职资格。

3.获得过镇级以上“双高课”、“优质课”、“教坛新秀”等 (曾获得过海宁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者、有特长者优先考虑)。

4.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教育教学论文获海宁市二等奖以上,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若主持的`课题研究获得海宁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优先考虑。

5.普通话:语文教师为二级甲等及以上。

三、报名时间:2012年4月17日-4月18日

四、招聘办法:

1.制定本校聘用其他学校教职工的计划和具体的聘用方案,上报局组宣人事科,具体聘用方案在本校网站上公布。

2.由学校成立考核小组,通过“初选 复试 考察”三个阶段对

应聘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查,根据考核成绩择优录取。具体招聘程序如下:

(1)有应聘意向的教师在征得原学校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可以与我校联系。随带反映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各类荣誉证书原件复印件及学历、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证、聘任书、普通话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等相关材料。

(2)招聘考核小组对前来应聘的教师对照招聘条件进行初审,通过初审教师参加复试。

(3)得到学校通知被确认参加复试的教师按指定时间到校参加复试(复试阶段以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具体情况另行通知)。

(4)全体考核组成员对每位教师的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再经过考察最终确定录用人员,并报教育局审定。

四、招聘考核组成员:

组长:林建华 副组长:褚沈琴

组员:王水江 周文兰 褚建康 贾建飞 倪建峰

五、招聘地点:海宁市湖塘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87855278----8008 13758379312

联系人:王水江

海宁市湖塘中心小学

篇6:南宁市信息化工作总结

2006年,我市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信息产业局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数字南宁”和“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在政务信息化、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教育、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部分信息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整合与利用,发挥了信息共享的作用,信息化政策与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为建设面向东盟的信息产业基地打下基础,“数字南宁”进程快速推进,为“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开了好头。全年共推进了41项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其中已完成建设的12项、在建的11项、完成前期工作的8项、在开展前期工作的10项,项目投资累计完成8亿元。

(一)较好地完成了信息化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任务

信息化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协调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安排的2006年信息化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任务5000万元,协调固定资产投资任务5亿元。市信息办结合我市的实际,组织协调全市有关单位、行业进行调研、摸底,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固定值产投资和建设工作,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38万元,完成协调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完成了112%,超额完成任务。

信息化招商引资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安排的2006年信息化招商引资任务1.2亿元,实际到位7000万元。市信息办坚持“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跟进”的方式,加强与区内外知名IT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在南宁投资建设,经过努力,全年完成了合同引进内资1.29亿元,实际到位投资资金1.09亿元,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

(二)“数字南宁”建设快速推进,全市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总体规划、分项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推进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在项目设计的科学性、项目实施的规范性和项目使用的实用性上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完成了电子政务基础三期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工作,顺利推进一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CA(认证机构)分中心系统、政协提案管理系统、招商引资网站系统、绿城政务通软件系统、“金审”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等6个项目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委机要网改扩建、领导决策支持与分析系统二期、县区OA公共软件系统、“金保”工程、房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5个项目完成设计,进入建设阶段;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拓展和完善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99个委办局4000多台计算机接入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实现全市政务工作网络化提供基础平台;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维护和管理机制,确保电子政务网络高速、安全、稳定运行。

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以建设“平安南宁”为目标,重点推进一批影响大、效果好的信息系统建设,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控电子视频监控网络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全市6 个监控区安装了523个摄像头,城区电子视频监控网络在“三会一节”期间投入使用,提高了公安机关对全市公共场所、重点路段、商业单位、车站、银行、娱乐场所等地方的监控和防范能力;消防调度专线和调度终端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提高了我市的消防应急调度指挥能力,减少了重大消防事件发生。

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指导下,成立了市数据资源管理中心。目前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发数据共享与交换等应用系统,预计6月份投入试运行。该中心的建成可以实现企业基础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加强动态监管,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政府相关信息资源积累、整合、共享,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共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效果显著。南宁是国家建设部第二批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指挥部,加大工作力度,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按照“一网三层十七个子系统”的总体建设内容推进工程的实施,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力争5月1日系统建成开通试运行。大力推进全市教育、卫生、文化、交通、国防动员、城市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信息化的建设,拓宽城市服务渠道和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教育城域网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项目招标,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以为教育系统提供统一的网络支撑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和普及了农村医疗合作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疗管理和救助能力;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加强网上电子图书馆的应用,提高市民享受网络文化的获取面和文化资源的共享力度;交通信息化发展较快,完成了全市交通公路运输管理智能网络系统的建设,机动车船安全监控与调度系统和客运站场与检测站监控系统进入建设阶段,城市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为出租车、公交车等提供便捷及时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我市国防动员指挥信息系统建成,形成了各国防动员单位的信息网络互联,增强我市国防动员平战时的网络化和计算机化指挥协调能力;积极推进高速信息化联播系统、城市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等的建设,在全市主要公共场所、车场、大型商场和机场等地安装综合信息服务终端和液晶显示屏,提升了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建成了中国-东盟网上电子商贸平台,为中外客商提供了一个永不落幕地博览会,有效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大幅度提升

信息化前期和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高效化。一是加强信息化项目前期立项评审工作。严格执行《南宁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立项、可研、初步设计和专家评审一套科学规范的信息化项目前期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可行性、实用性。二是加强信息化项目报建的审核力度,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从建设内容、规模、技术和投资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发挥信息技术顾问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作用,加强评审与论证,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审核管理机制;三是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管理和验收,所有财政投资建设的信息化项目都实行招投标制,报市财政部门审批,进行公开招投标,签订合同,实施“进度、质量、投资”三控制,确保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所有项目都要通过验收后才能投入使用。四是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目标考核,制定了《南宁市信息化建设考核办法》,对各部门、各县区信息化建设绩效进行考核,进一步提高全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挥了较好的效应。重视信息化应用,以建设促进应用,以培训保障应用,加强信息化的培训,完成了2006年1000多人次的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网站管理、OA文书和系统管理等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为全市信息化应用奠定了技术保障基础,全市信息化应用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政务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效果,提高了机关行政效能,促进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全市通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全市85个单位正式使用,通过系统进行公文交换和管理工作,市信息办、检察院等一些部门基本实现了业务办公网络化和无纸化,全市通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注册用户数达4750个,全年用户登陆次数达79000人次,全市各部门通过OA系统完成处理政府各种公文发文6400件、收文15000件;电子政务短信平台的全面使用,全年累计发送会议通知、短信提醒、工作安排等短信800000多条;电子政务邮箱系统已成为政府部门信息传递、文件往来的常用手段,大大缩短了机关文件处理的时间,目前已开通了单位电子政务邮箱200多个、个人电子政务邮箱2800多个;人事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管理系统等项目也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二是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城市安全与保障能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全年累计接听报警求助电话160万个,日平均接电达13.3万个,全年处理有效来电30万个,为公众提供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中心、122交通事故报警、12345市长公开电话以及防洪、防震、防空和水、电、气等公共事业“一站式”的高效应急救助服务;电子视频监控网络系统覆盖六城区面积约6559平方公里,服务市区160多万人,提高了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动态控制能力;“金盾”工程实现了市公安局与各分局、县局、支队的三级网络互联,使用公安数字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管理系统完成3000张数字身份证书的资料收集、证书制作和发放工作,每百名民警数字身份证书持有率达到43%;食品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为全市宾馆酒店提供食品卫生安全信息和预警服务,累计处理

和存储数据13300多条。

三是公共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总体服务水平。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全年受理业务20313个,其中电话受理18956个,网上在线客服受理量为1357个,业务受理量比2005增长149%,为市民提供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信息亭信息查询系统全年更新信息2000条,为市民提供丰富的餐饮、宾馆、旅游等信息。

四是经济领域信息化应用得到了普及。全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开发建设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加快企业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总量;中国-东盟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建成开通,网站设立专题栏目300个,注册用户达1.5万名,日均访问人数超过2万,为国内100家主流财经媒体提供有关东盟的资讯服务,提供电子商贸服务;电信号码百事通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便捷作用;众品网等一批餐饮、旅游、娱乐服务网站蓬勃发展,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全市主要大型商场、银行实现电子支付和交易,电子商务水平有不同程度提升。

(四)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全面升级,发挥了政务公开和政府为民服务的重要作用

网站管理和信息更新与维护进一步加强,出台《南宁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公开及内容保障实施方案》,规范网站管理,保证了网站内容和质量;网站整合1378项办事和服务功能,增设了网上咨询、网上投诉、服务导航等16个重要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网站服务能力;增强了网站交互功能,建设网上市长信箱栏目,通过网站接收和转处来信346封,较好地实现了政民互动交流;新建了两会、开放创新年、政风行风等专题网站,加大了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全年主网站信息更新30040条,在2006年中国政府网站评比中南宁市排在全国330个地市级网站72名,比上一年提升了5位,扩大了影响力。

(五)政务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进展顺利

全面推进机关软件正版化的实施和应用,全市大部分行政机关基本安装正版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维护工作。全年采购和配发安装了红旗操作系统、微软操作系统软件2650套以及金山、OFFICE办公软件2810套,顺利完成了全市第一批软件正版化工作,为我市政务机关营造了安全的信息化办公环境,树立了政府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模范守法形象,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整合资源与信息共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逐步加大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力度。推进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第一批实现信访、环保、审批等单位业务系统的接入,完成了应急联动中心和环保局的互联,实现市长信箱、信访系统、OA系统的数据接口对接,实现OA系统与电子文件中心数据接口对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全年平台交换和传输数据15820条,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促进了政务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二是网站资源整合得到加强,按照《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南宁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公开及内容保障工作的通知》,整合了服务信息和办事信息10000多条,提高了网站政务公开质量,基本构建了“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

(七)信息化规划和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

对全市信息化进行统一规划,完成了《南宁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十一五”信息化的统筹发展、科学推进提供了法宝。制定了《南宁市“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南宁信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填补了我市信息产业规划的空白,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建设面向东盟的信息产业基地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完善了信息化政策法规,制定了《关于加快南宁市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南宁市信息化目标考核办法》、《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南宁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公开及内容保障工作的规定》、《南宁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验收细则》等一批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文件,为我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依据,进一步规范了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

(八)“三会一节”通信保障与综合信息服务实现新突破

信息化服务“三会一节”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加强了信息技术在“三会一节”各项组织、管理和指挥调度等工作的应用。通过应用中国-东盟区域信息化核心平台,对已建成信息化系统和资源进行

有效整合,构建完成了以“一个中心、三大平台、五大系统”为核心内容的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共享平台,完成信息发布、调度指挥、信息查询、计划安排、进度反馈、信息共享等工作。盛会期间共发布各类指令信息2300多条,发送短信通知30900多条,存储数据21000多条,组织、管理和调度各种计划752个。整合了机场航班信息、气象信息、卫生防疫信息、宾馆信息、宾客接待信息等信息系统资源,为领导、工作人员、宾客等提供及时、便捷、实用、高效的信息服务,使南宁市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工作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极大地提高了“三会一节”各工作部的组织、保障、协同和管理能力,加快“数字南宁”建设进程。

(九)县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信息化差距逐步缩小

各县区认真按照《南宁市县区信息化指导意见》、《南宁市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南宁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南宁市办公自动化(OA)系统总体建设方案》的要求,积极推进本县区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初步构成了县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大部分县区基本实现各部门、各乡镇的网络互联,构建了连接市、(县)区、乡镇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县区政府网站建设日趋完善,网站信息更新和维护得到了保障,武鸣、横县、邕宁政务网站完成了改版和服务功能升级,网站实用性、服务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部分县区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设了相关的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青秀区基本完成了OA系统建设。目前各县区正在建快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

(十)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

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市宽带网络覆盖全部乡镇,农村电话入户率达到22%;340个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覆盖,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 25.5 %,全市有104个乡镇已建立起乡镇门户网站,初步形成了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平台,以乡镇门户网站为骨干,以“三农”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格局。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了横县为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批准武鸣县为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信息化试点建设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上一篇:高二日记:灭蝇大战下一篇:优秀学生演讲稿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