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2024-05-15

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共7篇)

篇1: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学校环境下,为改进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它强调教师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实践者.大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科研是一种符合实际且卓有成效的研究模式,是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试着探索行动研究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寻大学教师发展的高效途径.

作 者:王静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430074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72关键词:行动研究 大学教师发展 课堂教学 科研

篇2: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早期的行动研究推崇使用“科学-技术”的方法, 主张采用量化的形式来对教师日常备课、教课、课堂讨论、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细节展开探讨和研究, 对于提高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情境化和现场化情景式教学效果有重大益处。教师教学行动中的“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概念, 最开始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社会养成性学者勒温 (K.Lewin) 和知名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学者科利尔 (J.collier) 提出来的。

他们在反思当今教育学界出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实际, 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教育活动中的现实矛盾问题有效方法, 对于提高教育活动中的时效性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们抨击以往教学活动中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德国普鲁士的传统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摇铃上课”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课时和板书讲课的时间安排的比较死, 限制学生自由活动和发言的行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时代现代化教学实际的需要, 经济时代不断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二、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般来说, 任何教育行动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自觉性, 现代教育行动性教学就是强调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 主张“理论不仅是照耀真理的光芒, 而且还是不断地推进实际工作改革的手段。”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中, 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实用能力的人才, 必须要贯彻和落实教学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水平。

在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 开展教学改革, 必须要注意将课程教学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理解程度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 起到切实提高教学理论应用性在当今时代教育中应用价值的目的。在日常的大英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学生可以理解数学中“拓扑学”中的唯一性原理,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计算机三维绘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人脸呈象的原理, 明白眼部线条和鼻部线条十字部分确定脸谱形态的唯一性。在教学活动中, 给学生发放指纹图片的放大资料, 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几何图形的圆形、方形等构图规律, 通过现场比对让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指纹图形的唯一性。在讲解课堂知识理论的时候, 就准确地确定了行动的最终结果, 可靠地确定行动成效,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因为,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在针对理论应用性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 开展应用性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有效地将枯燥而抽象的教学理论, 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教学信息, 可以为教师检验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为学生应用各种理论定式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高现代化养成性模式的教学效果有效方式

1.大力发展“差异化”模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其行动研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开展“差异化”模式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 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只有充分挖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 才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忠诚度。如果有某位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天赋, 那么该生便会在课堂上十分乐意和老师开展积极的互动, 并且不需要老师敦促, 便会在课堂学习中, 积极提出问题。针对语法教学活动, 老师可以一改以往教学活动中的“灌输式”教学, 学生便可以轻松地进行“汲取式”学习, 对于句子表达这些可以较好体现出学生水平的活动, 老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开展“比”、“学”、“赶”、“帮”、“超”等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 不断树立自己的信心, 找到征服英语学习高峰的决心。对于语言天赋不好和视英语学习为老大难的某些男生来说, 教师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中, 应该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推进, 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推行“一帮一”的教学结对子活动, 让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 相互感染对方,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

2.转变师生“教”与“学”的固定模式。从行动研究的缘起来看, 教师日常行为教学眼睛牛活动的本身就是转变老师与学生“教授”与“学习”的固定模式, 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结合起来, 推行松紧有致的新时代教学方针。然而, 由于单个教师受到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方向不尽相同, 个人对于教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的局限千差万别。因此, 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中, 应该大力倡导教学活动中的密切合作, 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开展同行之间的学术分享。也可以通过学科内部的储备知识竞赛的方式, 提高本学科的备课水平。

除此之外, 校方领导还应该鼓励本校教师与校外的专业项目研究人员, 进行合作和学术沟通, 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 切实做到将理论联系实际。校方领导应该积极为教师与校外专家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渠道, 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两种思维知识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集体性合作的办法方式, 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提高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中, 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研究意识”, 必须要让校方领导认识到培养教师专业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养成性教学评价和教学模式改革深挖, 培育教师特有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的生活方法。由于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中, 课程的实际操作特点比较突出, 课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的展开, 不能够完全依赖多媒体英语教学手段, 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难以完全集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精细化课程教学活动, 促进素质教学过程中课程质量的提高, 通过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顺利达成。可以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学生的谈论活动中去, 为学生提供配乐, 背景展示、视频资料简介和教学PPT材料讲解。

4.给学生编程兴趣活动小组。前苏联著名的教学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意味深长的说过:“如果你想是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快乐, 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与研究活动中, 必须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展现高科技发展对于现代化教学的反推作用。学校要大力营造“向科研要质量”的文化氛围创建工作, 将多媒体技术广泛地运用到教育过程的普遍舆论之中, 切实提高一线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中, 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具体运用与教学任务的驱动相结合,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座次特点, 给学生编程兴趣活动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的学习中协同作业, 通过双向的讨论与合作, 将学科的知识点理解熟、掌握透。教师可以采用时下流行的交互自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的具体运用于教学任务的驱动相结合, 提高学生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课程教育的频率, 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海量性的特点, 帮助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开阔的事业。选取质量较高的双语视频给全体学生放映, 满足学生对于学科知识发展历史了解的需要, 最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储备水平。

四、结束语

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 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全面拆分, 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 强化“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同时, 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不同, 开展差异化教学。校方领导要重视对于教师的日常考核工作, 通过学习、培训、与专家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网络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与优质课程能力。

摘要: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距离的拉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行动研究。教师通过展开教学行为模式轨迹研究, 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问题中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辩证分析, 通过长期深入观察对教学实施效果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教学实际问题, 提出动态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根据教师行动研究基本模式特点展开讨论, 提出几点解决教师在大英课堂教学行动中障碍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教师行动研究,大学英语,运用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武亚.教师行动研究的技术模式及其应用[J].科学咨询, 2011, (22) :35-36.

[2]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6 (1) :2-20.

[3]王栋.教师行动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以英语学科教师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 2011, (4) :21-25.

[4]张莉.教师行动研究下的公英硕士跨文化交际薄弱点及教学实践[D].东华大学, 2011, (12) :35-20.

[5]章顺芝, 沈阿平.略论教师行动研究与教学反思——写在两个班教学差距产生之后[J].新校园 (理论版) , 2013, (04) :221.

篇3: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关键词】教师行动研究 大学英语 运用探讨

一、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

早期的行动研究推崇使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主张采用量化的形式来对教师日常备课、教课、课堂讨论、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细节展开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情境化和现场化情景式教学效果有重大益处。教师教学行动中的“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概念,最开始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社会养成性学者勒温(K.Lewin)和知名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学者科利尔(J.collier)提出来的。

他们在反思当今教育学界出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教育活动中的现实矛盾问题有效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活动中的时效性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们抨击以往教学活动中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德国普鲁士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摇铃上课”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课时和板书讲课的时间安排的比较死,限制学生自由活动和发言的行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时代现代化教学实际的需要,经济时代不断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二、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般来说,任何教育行动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自觉性,现代教育行动性教学就是强调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主张“理论不仅是照耀真理的光芒,而且还是不断地推进实际工作改革的手段。”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中,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实用能力的人才,必须要贯彻和落实教学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水平。

在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改革,必须要注意将课程教学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理解程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起到切实提高教学理论应用性在当今时代教育中应用价值的目的。在日常的大英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可以理解数学中“拓扑学”中的唯一性原理,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三维绘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人脸呈象的原理,明白眼部线条和鼻部线条十字部分确定脸谱形态的唯一性。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发放指纹图片的放大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几何图形的圆形、方形等构图规律,通过现场比对让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指纹图形的唯一性。在讲解课堂知识理论的时候,就准确地确定了行动的最终结果,可靠地确定行动成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针对理论应用性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开展应用性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枯燥而抽象的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教学信息,可以为教师检验理论、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应用各种理论定式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高现代化养成性模式的教学效果有效方式

1.大力发展“差异化”模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其行动研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开展“差异化”模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只有充分挖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忠诚度。如果有某位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天赋,那么该生便会在课堂上十分乐意和老师开展积极的互动,并且不需要老师敦促,便会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提出问题。针对语法教学活动,老师可以一改以往教学活动中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便可以轻松地进行“汲取式”学习,对于句子表达这些可以较好体现出学生水平的活动,老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开展“比”、“学”、“赶”、“帮”、“超”等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树立自己的信心,找到征服英语学习高峰的决心。对于语言天赋不好和视英语学习为老大难的某些男生来说,教师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中,应该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推进,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行“一帮一”的教学结对子活动,让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相互感染对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

2.转变师生“教”与“学”的固定模式。从行动研究的缘起来看,教师日常行为教学眼睛牛活动的本身就是转变老师与学生“教授”与“学习”的固定模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结合起来,推行松紧有致的新时代教学方针。然而,由于单个教师受到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个人对于教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的局限千差万别。因此,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中,应该大力倡导教学活动中的密切合作,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同行之间的学术分享。也可以通过学科内部的储备知识竞赛的方式,提高本学科的备课水平。

除此之外,校方领导还应该鼓励本校教师与校外的专业项目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和学术沟通,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到将理论联系实际。校方领导应该积极为教师与校外专家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渠道,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两种思维知识的碰撞与融合,通过集体性合作的办法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提高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研究意识”,必须要让校方领导认识到培养教师专业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养成性教学评价和教学模式改革深挖,培育教师特有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的生活方法。由于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中,课程的实际操作特点比较突出,课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的展开,不能够完全依赖多媒体英语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难以完全集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精细化课程教学活动,促进素质教学过程中课程质量的提高,通过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顺利达成。可以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学生的谈论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配乐,背景展示、视频资料简介和教学PPT材料讲解。

4.给学生编程兴趣活动小组。前苏联著名的教学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意味深长的说过:“如果你想是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与研究活动中,必须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展现高科技发展对于现代化教学的反推作用。学校要大力营造“向科研要质量”的文化氛围创建工作,将多媒体技术广泛地运用到教育过程的普遍舆论之中,切实提高一线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具体运用与教学任务的驱动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座次特点,给学生编程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学习中协同作业,通过双向的讨论与合作,将学科的知识点理解熟、掌握透。教师可以采用时下流行的交互自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的具体运用于教学任务的驱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课程教育的频率,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海量性的特点,帮助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开阔的事业。选取质量较高的双语视频给全体学生放映,满足学生对于学科知识发展历史了解的需要,最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储备水平。

四、结束语

在现代化养成性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全面拆分,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同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开展差异化教学。校方领导要重视对于教师的日常考核工作,通过学习、培训、与专家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网络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与优质课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武亚.教师行动研究的技术模式及其应用[J].科学咨询,2011,(22):35-36.

[2]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6(1):2-20.

[3]王栋.教师行动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以英语学科教师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1,(4):21-25.

[4]张莉.教师行动研究下的公英硕士跨文化交际薄弱点及教学实践[D].东华大学,2011,(12):35-20.

[5]章顺芝,沈阿平.略论教师行动研究与教学反思——写在两个班教学差距产生之后[J].新校园(理论版),2013,(04):221.

篇4: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师职业发展,教学实践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一部分,研究设在某地方重点大学的外语学院(以下简称D学院)。该学院所承担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有一门全校英语必修课程面临由“小班制”向“大班制”的改革,改革前该课程班额平均为55人左右,改革后班额约为120人。“大班制”授课尤其英语这门集知识传授和技能操练于一身的课程,将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语言技能难以得到操练;教学活动单一导致课堂氛围枯燥;班额较大,出勤难掌握;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等等。为此,D学院为该项改革专门选取了一名教学改革负责人,同时邀请5位具有不同教学经历的教师参与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历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 授课对象为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刚刚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各院系的学生。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及不足,将为该课程后续教学改革实践所借鉴,为该课程大面积、全方位地进行“大班制”授课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手段是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推进在D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旨在发现行动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项目负责人以研究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改革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行动研究所提倡的提出问题、设计行动研究方案、实施行动研究和反思评价等步骤,共同探讨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定位,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我们研究的问题是:行动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项目组成员介绍。参与本项目的教师需要有不同的教学背景,并曾经有“小班制”背景下教授过该课程的经历, 这样才能熟悉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准确定位问题,对“大班制”授课提供较好的参照;并且各位教师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和课堂掌控的能力,最重要是要有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环境和参与该项改革的兴趣。成员具体情况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参与本次教学改革的教师年龄不同, 教学经历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教学的理解也有差异。这样的组合使得她们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各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兢兢业业,教学成果显著,深受学生好评,有良好的教学实践基础;同时,各位教师对参与该教学改革有较高的积极性,有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愿望,这些都为本次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

2.资料收集与整理。对于任何研究来说,收集数据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环节,行动研究也不例外。本项改革以行动研究所提倡的访谈、问卷调查和课堂观摩等方式收集资料。在项目开始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摸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访谈可以在项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各进行一次,通过访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两次访谈可以反映出改革前后课堂教学的变化。课堂观摩主要是在同事之间进行,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积极探讨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能取长补短,促进同事之间的合作。

通过以上手段,可以使本研究的资料更加充实和客观, 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展开。在数据整理过程中主要关注在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搜集来资料的分析,明白行动研究是否对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是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在1945年, 美国心理学之父Kurt Lewin在《行动研究和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行动研究”这一概念。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Stephen Corey (1953) 在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中来,使行动研究很快影响到教育实践。行动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受到质疑,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移植了工业管理中的“研究 (research)——开发 (development) ——推广 (diffusion)”模式。强化了理论建构工作由专家、学者承担,理论付诸实践由教育工作者即教师完成,对实践成果的检验由专家人士做出的理念。这一理念与行动研究格格不入,直接遏制了行动研究的发展。因此,在这一时期,行动研究一度处于衰落中。70年代,行动研究开始再度崛起。英国中小学掀起了由教师所发动的旨在解决课堂和学校实际问题的教育改革运动。Stenhouse是这一教育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行动研究一直盛行,而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推广起行动研究,并且卓有成效。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外语教育领域才开始有行动研究这一概念。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在其中英合作外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将行动研究引入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并把行动研究的定义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

2)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

3)行动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

4)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王蔷教授也指出:“从行动研究的定义中可以发现五个重要的关键词,即变革(change)、反思(reflection)、合作 (collaboration)、专业化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和改进实践(improving practice)。”

王蔷(2002)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定义:行动研究即为教师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采取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对问题进行讨论、反思、实践,总结和探讨可应用于实践的新观点、新方法,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之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与传统的教育研究最重要的区别是行动研究中的研究者也是实践者和参与者。文秋芳(2010)在一次给高校英语教师培训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区分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她说,把研究比作一个圈,如果研究者在圈内,那就属于行动研究。此外行动研究的优势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动研究中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 2)行动研究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3)行动研究的方法多为教师的分析、反思和交流。

综上所述,行动研究更适合对特定环境中特定问题的研究,更适合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更有助于观察不同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影响,因而是一种对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而言最有效的研究方法。Wallace (1998) 在其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一书中提到,行动研究最有价值之处是可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四、研究过程

Wallace (1998) 提出,行动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1)selecting and developing a topic; 2) collecting data; 3) actionresearch; 4) reflection; 5) testing。后王蔷(2002)在其《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一书中将行动研究遵循的步骤总结如下:首先,提出问题,即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观察、鉴别、反思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第三,设计行动研究方案并开展行动研究,有了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就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确认。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最后,检验研究成果,教师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一套经验做法,但还要再次通过相同的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它们的效度。在有些案例中,行动研究可能要经过几轮实验才能对它的结果有明确的定论。这几个步骤必须要依次进行,并且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一:语言教师行动研究过程图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目标必须与教育的总体价值观、学校的环境和教师的工作条件相符合。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改进教学的环境和教师教学的效果。(引自王蔷,2002)依据以上的行动研究的步骤,我们结合学院的改革实践,设计出本次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几个步骤:确定研究问题、集体备课、设计行动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教学反思。五个环节还时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进行修正,这个过程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遵循的轨迹, 也是本次教学改革最主要的内容。

1.确定研究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课堂观摩等方式,确定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出勤率难以掌握,课堂活动单一,师生之间互动少,课堂教学效果差等等。问题的确定指明了教师未来努力的方向。

2.集体备课。周燕、曹荣平、王文峰(2008)指出,搞好教师的集体备课是顺利完成本项教改和科研任务的一个基本前提,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授课任务,还可以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并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分享经验的条件。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正如Wallace(1998)所说:“教师并不应该是孤立的岛屿。”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3.设计行动研究方案。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也要有针对性, 要设计出合理的和可操作的方案,才能将行动研究贯彻到实处。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五位教师设计出以下行动研究方案:

1)为加强课堂管理,控制出勤率,上课采用“固定座位”的方式,即教师事先给学生编号,学生每次上课都要坐相同的位置,上课时教师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发现哪些学生没来上课,当场点出该学生的名字,以此加强控制。

2)为提高教学效果,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多媒体授课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3)每位授课教师准备一个与单元主题或文化理论相关的视频,教师播放视频的同时,结合该理论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某些文化现象和文化理论的理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4)增加课堂活动形式,例如,让学生当堂背诵重点的定义,教师进行提问;或学生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以书面的形式提交,教师进行随机抽取。

5)教师本身应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精力充沛,上课声音洪亮,学生会受教师的影响,上课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4.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方案的基础上,五位教师进行为期本年,即一学期(18教学周)的行动研究。除去第一周介绍总体教学安排和最后一周复习答疑,以上提到的行动研究方案中的内容,会渗透到16个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具体如表二所示:

5.教学反思。作为行动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自我反思”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研究结果对教学活动的参考,解决旧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实施新的行动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1989)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1999)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过程。所以说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使自己的课堂变成反思性教学的课堂,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五、研究结果与启示

1.行动研究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此项研究的过程中,几位教师真正感觉到参与这项科研的主动性,因为科研的对象就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以往教学中出现了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并不十分明确解决该问题所要遵循的步骤。此项行动研究给几位教师带来的变化有:

第一,提高了主动思考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

第二,增强了教师对于学习主体的认识,明确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她们开始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根据学生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课程。

第三,对教师职业的重新审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成为监督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倾听者。

一批批入学的学生,每一批学生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 如果还用过去的一成不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势必无法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上的变化。行动研究是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而采取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和增强自身科研意识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此次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极强,教师们的参与积极性也极高,在此过程中所得到的体会也比较深刻。其中,最为深刻的就是行动研究给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上带来的变化和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得到提升,行动研究给项目组成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教育教学过程是有计划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在上课前,教师必须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今天上课希望我的学生们能从我这里学到什么?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不清楚类似的问题,教师上课心里会没底,会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没有计划性。只有回答出以上两个问题,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行动研究对于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提高教师的自信心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启示。本课题通过5位大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行动研究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促进因素。实践证明, 行动研究中的课堂观察、教学反思、集体备课和同事分享等几个重要的环节都会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本研究表明:行动研究为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职业的发展提供了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试验田”,以及教师间和师生间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行动研究对于在职教师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以往的“教书匠”转变为真正的“教育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Stenhouse就提出了: “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的观点。他认为每个课堂都应该成为教师科研的场所,每个教师都应该称为教育科研人员中的一员。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部分英语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压力非常大,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行动研究是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的新手段,它方法简便、容易操作并能在实践中校验成果。因此,这种科研方法非常适合大学英语教师,给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试验田。

行动研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行动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他所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即学生本身,要解决问题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诉求,关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因此,这个科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不断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的过程。行动研究给师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环境。

随着对自身教学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师能从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专业知识、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一定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Corey S.(1953).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Teachers Colle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2]Posner.G.J.(1989).Field Experience: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2nded).New York:Longman.

[3]Stenhouse,L.(1975).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London:Heinemann.

[4]Wallace,M.(2000).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

[6]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5: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 行动研究 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03-01

1.前言

良好的教学实践是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中二次学习,观察和改进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或变革教学现状而采取某种新措施的研究(文秋芳,2011:xii)英语教学中,行动研究帮助教师观察、改进教学情境。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收集数据、与同事进行合作、改进课堂实际教学。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具备教学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进行行动研究操作简单,目的明确。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拥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自主发展等方面的发展优势。

2.行动研究在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2.1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对理论具有清晰地认知,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积极地汲取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和教育教学理论,将崭新的教育教学思维应用到工作中,依据实际教学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对所读所学进行应用。在行动研究中,读与用相辅相成,时效性强,教师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养成良好的阅读文献习惯。行动研究帮助教师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服务于日常教学实践。行动研究使教育理论更加简单、具化,真正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引导其进行理性思考,使其成长成专家型教师。行动研究推进了教师理论知识学习,使其进行自主阅读,确保日常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兼备。

2.2行动研究有助于激活教师职业发展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感悟和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念。行动研究强调行动,教师身处特定的教学情境,便于观察自身教学实践,可以直接发现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推进专业自主发展。行动研究能够激活教师职业发展动力,消除其职业倦怠,也能够帮助教师面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反思,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改革,进行创造性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行动研究使教师具备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源动力,以主导者对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和专业发展水平进行审视,自主研修专业素质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并实现专业的自主及可持续发展。

2.3行动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改善专业合作

行动研究参与性强,便于参与者形成共同体合作解决问题。英语教师之间、小学教师与大学科研人员之间、教师与领导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之间,都存在合作。教师同事之间就相关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合作性和职业凝聚力。行动研究为教师构建了交流互动平台,他们分别查询资料、实施行动,继而进行资料共享、行动共察、效果共议。通过团队行动研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以寻求问题最佳解决方法,使教师日常工作更加专业,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更具普遍性。同时,行动研究为教师与专家间的对话提供了明确的话题。行动研究具有针对性,在教师与专家之间建构共同议题,理论与实践兼备。专家为教师提供指导,使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更加有效。与专家和同事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也能够改变其专业生活方式,避免孤立感,促进英语教师共同发展。

2.4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构建教学理念

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通过培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意识和态度只能通过发展的方式来完成。(王蔷等,2014:51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使教师在理解、反思和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反思既是行动研究的必备条件,也是行动研究的重要步骤,有利于培养英语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进而逐渐成长为行动研究者。

3.结语

行动研究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反思和研究习惯,实现学术理论与个人教学实践的转化,形成教师自己的教育风格,成长为专业型和资源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伯恩斯.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41.

[2]王蔷、张虹.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308.

[3]文秋芳、韩少杰.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69.

[4]张志远.中国基础英语教学:在反思中前行[J].课程·教材·教法.2011,01:95-99.

作者简介:

篇6: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关键词:新型课堂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

一、引言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探索如何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实践表明,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和协作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缩短课堂统一授课时间, 方便教师监控学生学习情况, 适时给予指导。

显然, 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笔者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而其根源往往是由于单纯依靠网络教学而忽视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作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手段单一, 华而不实。多媒体网络教学容易使得网络成为唯一教学手段, 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特点实施教学。2.喧宾夺主, 无正确的教学观。多媒体网络教学往往会造成分不清主次, 这种“教学随着多媒体走”的作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 效率极低。3.过分依赖网络, 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多媒体网络教学可能会使得过分依赖网络, 缺少了在常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师生互动, 容易让人忽视学习主体是学生。

二、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作用的课堂模式的建构

笔者就以上问题, 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尝试构建一种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作用的课堂模式。以使得教师与多媒体网络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1、充实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资源的丰富, 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而现行教学平台上的阅读资源大多为课文的电子版材料, 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基本上仅限于课文中某些专有名词的介绍。但是, 背景知识作为文化传输的渠道除了包含以上这些常识性知识点外, 更主要的是向学生提供有关本单元主题的文化知识和最新动态, 以培养文化意识, 从而日积月累, 由点及面的丰富学生的各国文化知识, 形成客观的、开放的文化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阅读材料或视听材料应增加一些原版的或改编过的、符合学生现有水平和语言教学规律的、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多方面国内外文化背景材料。

2、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完善资源表达方式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呈现是多通道、多元化的。其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 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但笔者认为多媒体手段在网络平台上的应用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例如, 在学生点击词汇和短语查看其讲解时能在例句前出现简单的文字释义和相关图片, 直观反映其意义并让学生联想到能运用该词汇或短语的典型场景, 引导学生看图造句, 然后再在此之后呈现包括搭配规则和词语辨析等在内的详细讲解和例句供学生检验其输出语料。这样使学生能由被动的接收者转换为主动的参与者, 经历语料的输入、输出、自我检验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对词汇短语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组题能力

各主流英语教学平台大都附有试题库, 但多为教师组题服务, 方便教师网上组题, 组织网络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而供学生自主组题的题库却基本没有开设。然而,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园地。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进度控制权和学习材料选择权, 因此, 学生的自我检测就显得非常必要, 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自我检验来监控自身学习效果、调整学习计划。在网络平台上添加自主组题题库能满足学生自我监控的需求。提高自学能力。

4、进一步的明确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而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又是众多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能增设系统的学习策略知识的介绍, 并在每单元的练习中增加针对某项学习策略知识的练习, 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培养学习策略的意识, 增加学习策略知识, 促进学习策略的内化。另外, 具体的语言学习方法和技巧种类繁多, 适用对象各不相同, 需要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对众多的方法和技巧一一介绍, 如果能在教学系统中增设相关介绍、具体实例和练习, 将有利于学生的反复查阅和选择。

三、结语

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无庸质疑, 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课本无法比拟的大量语料和教学互动平台, 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下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作为英语教学的有效载体, 应符合英语教学规律, 利用强大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先进的教学理论贯穿到英语教学中去, 如何在网络平台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理论的结合是广大的英语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总结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范琳, 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契合》。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篇7:行动研究模式在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关键词]专业教师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全员化

[作者简介]赵北平(1961- ),男,湖北仙桃人,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省级教研项目(20050153)“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52-03

在新的大学生就业体制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现状的影响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成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实现全程化、专业化和全员化。全程化是指职业发展教育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进行直至其毕业;专业化是指应该有一支精通职业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专职人员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全员化是指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只是专职人员的工作,也是高校内所有教职工的分内事。构成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力量是多方面的,其中专业教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教师的分内事

职业发展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促进大学生养成自主成才的意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对学生影响巨大的专业教师应承担起对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责任和任务。

1.“师者”的内涵。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含义和基本职责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教师法》明确了教师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责任。《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明确了教师的权利:“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既包括学习、品行方面,也包括学生整体发展方面,发展当然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由此可见,《教师法》就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权利在法律上做了充分保护。这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责任。

3.专业与学科发展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指导。教师参与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准备职业、选择职业、推荐毕业生就业有助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进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目前,在市场经济驱动下,高校不得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变。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4.政府相关部门对教师参与职业指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教师参与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的相关文件也对高校教师参与职业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中组部等14个部委联合文件《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6]8号)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需求调研,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也要求:“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5.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鉴于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指导中的独特作用,国外发达国家很多高校从学校制度上对专业教师参与学生职业指导做了硬性规定。例如,在美国部分高校中,在职称晋升方面对教师参与职业指导做了具体要求。在日本高校中,有一种名为“导师辅导组”的制度。在这种辅导组中,大学教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联系就业。目前,“导师辅导组”也是评价日本大学教授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日本高校教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服务,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教师还采取个别辅导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就业行情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本行业及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并为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进入高年级特别是毕业学年时,教师又要为学生提供有专业特色与行业特色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等方面的帮助,并且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推荐毕业生实习与工作。在美国,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常常会主动参与到职业指导中来。他们通过开设相关职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操守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美国高校教师还会亲自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人生规划。

二、专业教师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专业教师作为本专业的业内人士,其言传身教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专业教师在自身专业领域内往往掌握着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专业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准备职业、推荐毕业生,那么在促进学生成才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专业教师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介绍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相关职业的胜任要求等,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树立专业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发展的初步认识。通过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及职业发展路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目标和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通过指导学生认识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胜任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2.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其意思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在台上不仅要注重德育,而且在台下还要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关心他人、自尊、自强、自爱、自信的人;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一个学会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悦纳他人、与人为善的人。

3.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习能力的表征,是一种认知、理解、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第一,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第二,帮助学生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一个人单纯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主体性的问题,让大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从而,促成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变为“会学”。

4.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随着社会的复杂性不断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适应性和专业知识面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平台、宽口径,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于教师对于本专业发展的趋势与行业动向比较了解,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关键点,并且还可以结合本专业需求动态不断调整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发展以及与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5.促进学生就业。专业教师一般与本专业从业人员的联系比较紧密,如果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社会资源,就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丰富、针对性强的就业信息将会有效地促进本专业学生就业。在挖掘就业信息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用人单位推荐本专业毕业生。据笔者的实地考察,日本立命馆大学工科专业50%以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都是由专业教师推荐的。

三、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途径

专业教师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全员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参与途径和方式表现出了比较强的特殊性。这些途径充分体现了高校专业教师的角色特点,并且合理利用了专业教师所具有的各种资源,从而使得专业教师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

1.学科渗透。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在学校内,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教师须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具体而言,就是任课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这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解释各种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二是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和生活的贡献和重要性。学科渗透的最大益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职业价值的经验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在很多大学生感到大学所学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几乎没有用,对这一问题,作为高校应从多个角度分析。一方面,高校所传授给学生的有些知识确实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加强学科渗透,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担任学生班主任。班主任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作为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直接启蒙者、导航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规划、发展和提高自己,与班主任的引导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职业发展教育就其实质而言,仍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此班主任在其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从低年级起,班主任要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他们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告诉学生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还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第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第三,要通过开展工作坊或其他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并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第四,进入高年级阶段,要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他们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方法。

3.推荐毕业生。对于专业教师来说,进行科学研究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建立起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对毕业生就业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资源。而且由熟人推荐毕业生,效果也往往比较显著。因此,专业教师在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等进行科研合作的时候,可以向对方介绍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毕业生的素质、毕业生人数和动态状况等,并根据合作方的实际招聘需求推荐合适的毕业生。同时,与学校合作的单位在社会上也往往与其他单位有着广泛的联系,通过他们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4.成长导师。大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可以说是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成才的新举措。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有很多优势:第一,教师自身的奋斗历程能鼓励大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第二,教师的成功经验又会给大学生以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第三,教师还能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途径。第四,教师作为本专业的业内人士,其言传身教将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的引导作用更富有成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业平台、拓展平台和就业平台。教师担任成长导师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并力求体现两大特色:一是从单一的“导学”转向“导学”“导行”,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二是从“导师制”转向“导生制”,教师的指导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愿望,自主培养自身的人生规划意识与能力。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内在动力和潜力,真正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作为成长导师的教师应是学生可信赖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是学生的长辈、朋友,在学习上是学生学业的辅导者,在职业发展上是学生的搀扶者。

5.参与专业与学科建设。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供给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高校教师在参与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要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人才流动趋向、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决策部门,使学校在制定招生计划和进行人才培养时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环境和用人机制接轨,正确把握人才市场趋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教师还应该与长期合作的一些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并逐步扩大就业基地,同时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和方法,针对社会需求新动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建民.高中生比背古诗40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22.

[2]乔生.日本教授特为学生操心[N].环球时报,2007-03-09.

上一篇:初中作文努力下一篇:春天的大龙湖作文